谈奥运作文

2024-04-13

谈奥运作文(精选8篇)

篇1:谈奥运作文

金秋八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齐聚北京,参加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会,更何况是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因此更显得意义非凡。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为之欢欣鼓舞,这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终于圆了我们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想!

拉开奥运会精彩帷幕的时间是8月8日晚上8时。开幕式终于开始了。看,名勇士击缶而歌,变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29个由烟花构成的巨形脚印缓缓地踏进了主会场――国家体育中心鸟巢。随着倒计时计到了“0”,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正式开幕了!那巨幅的山水画,演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让人叹为观止。最后火炬的点燃也别出心裁。前体操王子李宁在鸟巢上空奋力奔跑,身后紧接着浮现出了祥云火炬在世界各地传递时的场面。终于,李宁把高擎于鸟巢之上的奥运主火炬引燃了,全场一片欢腾。

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讲得最多的也就是奥运会了,当然这些人里面也少不了我。暑假里我整天守在电视机旁,现在当然要“一吐为快”了。由姚明率领的中国男篮首场对阵强敌美国“梦八”队,意料之中,中国队以31分之差不敌对手。但最让人惋惜的是中国队和西班牙队的那场比赛了。一开始双方难分上下,后来由于体力下降,在第四节中国队失误连连,双方最后打进了加时赛,最终中国队不敌西班牙队输掉了比赛。当然最精彩的还要算是最后的那场颠峰对决,由美国的“梦八”对阵劲敌西班牙。看他们打球,那真是让人不由不连连叫绝。经过激烈地角逐,由科比领衔的美国“梦八”队如愿以偿地赢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男篮冠军,挽回了在雅典失利的颜面。

我们很期待的中国女排虽然没有夺冠,但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精彩。中国跳水“梦之队”老将郭晶晶勇夺三金,小将陈若琳、王鑫同样精彩夺冠。虽然“梦之队”没能获得第八枚金牌,但突破还是有的。最难得一见的要数乒乓球单打了。女单三枚奖牌分别由我国选手张怡宁、王楠、郭越包览,男单三枚奖牌分别由我国选手马琳、王浩和王励勤包览。于是赛场上两次连升三面五星红旗,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还有牙买加选手博尔特,跑得实在是快,100米和200米的桂冠都让他给拿去了,还都打破了世界纪录。还有那位最大的赢家美国游泳选手菲尔普斯,一个人竟然独览八金,是至今世界上获得金牌数目最多的选手。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也有伤心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的飞人刘翔因伤退赛,我们都替他感到难过,同时也担心他的脚伤。相信他以后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的!

16天的赛事直播,让我目不暇接。8月24日,奥运会圆满闭幕。闭幕式分三个环节,相聚,回忆,狂欢,真可谓是异彩纷呈。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的伟大力量!

篇2:谈奥运作文

打开电视,翻开书本,在我空白记忆中烙下了一点关于奥运的记忆,呵,原来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要在我国北京召开了,我知道奥运会是充满神秘和梦想,是世界的盛气。

从那以后,没当碰到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谈关于奥运的话题时,我都会凑上对,迫不及待的说:“哎,北京真不赖!奥运会真棒!说完一溜烟的跑了。

记得有一次,同学站在讲台上讲了关于奥运的话题,那一刻台下鸦雀无声,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同学的话高亢而又充满激情。

从那以后,我开始特别关注奥运方面的事。

篇3:浅谈奥运安保的媒体应对

1 现代奥运会与媒体的“必然”结合

奥运会作为较为紧密的全球注意力资源, 必然会引起多媒体的争相报道, 通过庞大的收视率、收听率和发行量获取经济利益。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 奥运会与新闻媒介的关系愈加亲密。一方面奥运会是新闻媒介的重要报道内容, 是媒介的重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奥运会需要新闻媒介的介入, 从而更好地传播奥运文化。

1.1 媒体是现代奥运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 奥运会高度依赖现代的媒体传播条件与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 媒体已经是现代奥运会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没有现代传媒的参与, 就没有现代奥运会。因此, 奥运会的安全与媒体密切相关。

1.2 现代奥运会与传媒的关系

1.2.1 全球化的超级传播平台

借助现代传媒高新技术平台与规模巨大的组织体系, 使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超级传播平台, 同时也使奥运会成为全球性的文化, 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奥运会期间, 全球媒体高度聚焦比赛及举办城市与国家, 使有关赛事与活动以及主办城市和国家成为压倒一切的全球性传媒事件。换言之, 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出现任何性质的事件,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车祸或安全事件, 都将在第一时间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新闻事件。

1.2.2 传播手段与平台的多样化

借助现代大众传媒多样化手段, 奥运会呈现出传播手段与平台的多样化特征, 成为一个综合现代所有高新传播技术和手段的超级传播平台。现代奥运会传播动用了几乎所有的传播手段与媒介平台, 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电影、书籍、活动、表演、展览、演说、标语、徽标、广告、邮票、手机等, 这使得奥运会几乎成为四年一度的世界传媒盛宴。但这也意味着, 在奥运会期间, 主办方要实施媒介控制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发生安全事件时, 现代传播技术的多样化和大众化 (如网络和手机) 使得任何政府或主办机构想操纵和控制舆论都不易办到。

2 现代媒体环境对奥运安保造成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 奥运会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 前所未有的超级传播系统。这一系统由国际奥委会与跨国性传媒集团构成, 是现代奥运会自身的品牌效应与当代强大的传媒技术平台迭加的结果。这一系统使得奥运会举办期间一切讯息都将以空前的传播效率被迅速传遍全球, 使其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传播效应。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全世界的传媒都将动员起来, 全球数十亿观众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现代传媒了解赛场、主办城市以及主办国家所发生的一切。具体而言,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 将以奥运会、北京和中国为中心, 形成一个面向全球的超级传媒台风。这一期间在北京和中国所发生的一切, 都会通过奥运会这一超级传媒系统的放大与过滤, 迅速传遍全世界并产生巨大影响。应该说, 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媒体环境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 使奥运会安保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2.1 奥运会期间境外传媒和记者密集但大多数并不报道比赛

据有关部门公布, 北京奥运会举行时, 来京的注册记者将达到创纪录的近3万人, 但其中只有5600人拥有入场采访资格。另外, 还有非注册记者1万余人。这意味着, 一方面, 大多数未获得入场采访资格的境外记者是从赛场外来关注中国的, 另方面, 他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并不是仅仅来关注北京的。例如, 美国华尔街日报驻北京分社负责人就公开宣称他们不会太注重纯粹的体育赛事, 该报在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最关注的问题是食品安全、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精英意见等。而日本共同社则干脆一改传统, 已决定派出时政、经济、国际等专职记者同体育记者一同采访北京奥运会。另根据国内外传媒以往奥运报道的规律, 一般媒体都会将奥运会报道三分之一左右的版面或时段用于主办城市或国家的有关政治、社会、经济、民生、风俗、环境、服务等方面内容的报道。另外, 境外媒体和记者的报道立场、观点、视角、动机、方针、手法等差别很大, 情况复杂, 不能一概以“友好”或“不友好”来划分。出于媒体与记者的职业特征, 一方面, 他们将以苛刻甚至是挑剔的心情来从事报道;另一方面, 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 他们都将蜂拥而至, 全力报道。这些, 都可能给奥运会安保工作带来新的难题。

2.2 放大突发性危害事件负面影响

现代媒体的高度发达使奥运会安全事件迅速传播, 即刻形成世界性的新闻事件, 从而给东道主和奥运会本身的破坏成几何级倍数放大。在现代信息环境中, 一旦奥运会期间发生突发性事件, 媒体即刻将成为事件的一部分并扮演重要角色。例如, 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的“黑九月”恐怖主义分子劫持以色列人质事件中, 大批各国记者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 即刻向全世界密集地发出各种各样的“现场报道”。相比之下, 西德政府和警方反应迟缓, 应对不力, 造成媒体与政府应急机构之间的真空, 以至于各种传言和猜测满天飞, 很快形成了国内外巨大的舆论压力, 使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坏。

2.3 奥运会巨大的媒体效应本身成为犯罪分子追求的目标

由于奥运会是一个全世界高度关注的超级传播平台, 因而在奥运史上, 不乏利用奥运会的传播功能来达到宣传效果的案例。例如,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等, 举办国都希望通过奥运会这一超级传播平台来达到国家政治宣传的目的。而发生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的非洲运动员对种族歧视的抵制, 1980年西方国家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苏联东欧集团的抵制, 从某种程度上都是这些国家或组织要利用奥运会的巨大影响来实现表达自己观点的目的。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发生的“黑九月”恐怖主义事件、1996年亚特兰大奥林匹克公园爆炸案等, 则是企图利用奥运会这一超级传播平台达到个人或组织目标的另类极端案例。在这些案例中, 犯罪份子的攻击对象往往并不是奥运会本身。他们的目的是借助奥运会巨大的传播平台与传播功能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这一点而言, 媒体在奥运会期间的巨大传播功能才是犯罪分子追求的目标。

2.4 记者管理成为奥运安保的一大问题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3万余名注册记者和1万多名未注册记者的管理将构成安保的一大问题。这是由于记者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的。一方面, 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信息, 因而他们将想方设法, 不遗余力地到处打听和采访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另方面, 由于我国已经允许境外记者在奥运会期间自由采访, 因此他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记者将会重点关注时政、民生、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敏感性问题。另外, 甚至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和记者借机“制造”新闻事件。例如, 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前五周, 英国镜报记者鲍勃·格雷厄姆有意伪造身份, 到一家承包奥运会项目的英国公司应聘货车司机工作, 并于奥运会开幕当天没受任何限制地使用不同假证件多次出入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 甚至来到了英国首相布莱尔身边20米的地方。该消息被《镜报》刊载后, 令希腊警方丢尽颜面。另外还有一个外国媒体记者也是为了“测试”安检情况, 有意不持任何证件连闯数关, 最后成功地混入到严密保卫的奥运村, 使有关方面十分难堪。因此加强对媒体记者的管理, 促使记者恪尽职守, 如实报道对奥运安保工作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觑。

3 奥运安保如何应对媒体

3.1 理解传媒, 主动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北京奥运会空前数量的境外记者与媒体入境采访, 将会给我们的安保工作带来全新的课题和挑战。一方面, 我们必须确保北京奥运会的安全万无一失, 另一方面, 我们又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给境外记者最大限度地提供采访便利与条件。为此, 我们必须研究传媒工作的性质与规律, 研究境外传媒的情况与特点, 了解记者采访报道的要求与规律, 从而提出应对媒体, 尤其是境外媒体和记者的有效预案。例如, 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 境外媒体大批拥入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是十分正常的。这是记者职业性质和工作要求决定的。我们不能以安全为由阻碍记者的正常采访, 更不能因此而粗暴对待记者。以往经常在国内发生的粗暴阻碍记者采访工作、甚至殴打记者的现象决不能在北京奥运会时发生。奥运会期间, 哪怕是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发生类似事件, 也将迅速酿成国际性新闻事件。

3.2 快速反应, 先于媒体控制现场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 为了有效控制现场, 防止大批记者拥到现场影响和妨碍事件的处理, 最好的方法就是警方先于记者赶到事发现场, 迅速控制现场并拉起警戒线形成隔离带。如果记者先于警方到达现场, 就很难将其驱赶, 容易造成现场混乱, 给事件的及时处理造成困难。例如,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发生的奥林匹克公园爆炸案中, 由于警方反应较慢, 造成了大批记者先于警方到达爆炸现场的局面, 弄得警方十分被动。

3.3 信息畅通, 及时主动向媒体通报信息

在现代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 奥运会应对媒体的最好方法, 就是主办方和有关方面主动及时地做到信息勾通, 以避免不实信息和猜测谣言借助现代传媒四处传播。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时, 更要在最快时间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访谈、向主流媒体迅速通报信息等形式, 将事件的真相和处理办法告诉公众, 以避免因信息不畅带来的负面效果。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和手机等高新媒体高度普及的条件下, 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 中外都有大量的案例。例如, 在悉尼奥运会前一年, 曾发生过一系列邮包炸弹事件。由于媒体的渲染, 而警方又迟迟不能破案, 给公众一个说法, 一时间造成澳大利亚举国惊慌, 以至于无人敢去邮局领取自己的邮件和邮包。实际上, 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 制止谣言, 平息公众情绪, 稳定社会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和有关权威机构及时地发布信息, 尤其是通过各种渠道向媒体及时地通报有关信息。

3.4 通过国内媒体来向境外媒体勾通

境外媒体与记者最好沟通和打交道的方式之一, 就是利用境内媒体与记者来与之建立联系。因为记者之间长年保持着工作的联系, 彼此之间容易建立感情。尤其是体育记者的工作特点更容易使境内记者与境外记者建立长期的友谊与合作关系。另外, 同是新闻记者, 在采访报道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也有共同感受与认识。这些, 都使得记者之间的沟通相对容易。中国的媒体数量庞大, 全国有2000多张报纸, 9000多家杂志, 上千家电台、电视台, 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这些都是任何人不能忽视的重要媒体力量。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如果能通过境内记者与他们所熟悉的境外记者联系, 引导和影响境外记者的报道, 不失为十分有效的办法。同时, 充分利用北京有上百家境外媒体常驻机构的优势, 建立同驻京外国媒体的联系和沟通机制, 主动联络, 定期向他们通报情况, 为他们的采访提供方便。此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来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

3.5 研究传媒在奥运会危机事件中的负面作用

在现代传媒环境中, 传媒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应高度重视一旦在奥运会期间发生危机事件时, 如何看待和应对媒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般而言, 媒体介入危机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潜伏阶段, 媒体对危机有预警和监视作用。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信息, 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并通过舆论监督使其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潜在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之中, 避免危机的升级至关重要。危机的爆发期, 媒体起到满足公众信息需求, 引导公众情绪的重要作用。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往往更加迫切。许多危机事件中, 媒体滥用自己手中的话语权, 无限地对危机进行剖析, 这种做法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危机管理效率, 甚至引起政府对危机处理的失误。因此, 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媒体的管理力度, 杜绝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不合理报道。

3.6 加强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 努力营造平安奥运的整体氛围

奥运安全保卫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从各个方面给予有力支持。有关专家提出奥运会的安全性与群众性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社会各界对奥运安保措施的支持是和平奥运的必要条件, 通过大众媒体广为宣传, 使全民支持奥运会安保做工作的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4 结论

现代传媒与奥运会的安保工作的关系是一个常为人忽略但又异常重要的问题, 也是北京奥运会必须面对并加以重视的课题。现代传媒对奥运会影响巨大, 对奥运会的安保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深入研究, 提出预案, 加强防范, 才能确保奥运会有一个和谐的媒体氛围和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周铭共.优势互补, 借力共赢——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再认识.体育文史, 2000 (6) .

[2]杜婕, 张秀萍.奥运传播与文化.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77.

[3]陈国强.奥运与媒介的双生共荣.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09 (7) .

[4]郭磊.浅析现代奥运会与媒体的结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15.

篇4:浅谈奥运价值

[关键词]奥运价值对策

现代奥运具有多元价值,它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乔治亚州带来了51 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据著名投资机构高盛证券的分析,北京申办成功后,从2002年起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额外增加0.3%。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大大提速。

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在拉动举办国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

从刺激投资看,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如扩建国际机场,整修铁路、公路,改善城市环境、下水道和水质管理等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总投资将会达到1323亿元。

从刺激消费需求看,745亿元的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购买北京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大规模的集团购买将对北京地区很多行业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消费形成刺激,其中对建筑、交通、邮电、通讯、旅游、餐饮、体育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会更大。

从扩大就业方面看,筹办奥运会一般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要兴建大量的体育设施和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历届奥运会在带动主办城市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创造了2.5万人的就业机会;1998年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带来了就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1987年~1992年的筹办周期内每年新增就业人数5.9万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动了7.7万人的就业;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了10万人的就业机会。据专家估算,北京奥运会将会带来200万个就业机会。根据奥申委申办报告中所列的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带动就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4年~2009年的六年间,其中2006年和2008年是高峰。

无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对主办国的开放度、国家乃至企业的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

从促进国家开放的角度来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主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特别是奥运工程都要求有一流的设计水平、一流的工艺和施工水平以及很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在工程的招投标管理中绝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增加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

从提高国家乃至企业的知名度方面看,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国家盛,企业兴。国家这一大品牌打响了,企业的小品牌才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才会更具国际影响力。另外,承办奥运会还能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计划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以悉尼奥运会为例,本届奥运会共有106家企业成为各类赞助商,其中TOP赞助商24家澳大利亚公司13家,支持商18家。一般产品供应商40家,体育产品供应商24家,其中绝大部分为本国公司。这些企业借助奥运会的巨大传播力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具有了国际影响。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国内的众多企业就可以借助奥运会来推进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跃升。

如上所述,奥运会对国家乃至企业都存在诸多有利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负面的影响,如奥运投资会加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奥运会闭幕以后,有一些为奥运会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利用率会降低等,关键是如何利用奥运机遇创造最大的价值。

对于国家,首先要创造多种筹资渠道。2008年奥运会应当采取多渠道筹集奥运资金。政府主要投资于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的建设,而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主要投资于短期内即可获得经济效益项目的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在资本市场上,要重视对传统融资方式的研究,争取将其同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如发行长期建设债券、组建项目企业上市、筹集风险金等。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参与奥运项目的建设,减轻政府的压力。在其他融资手段中,体育彩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从2002年开始体育彩票每年已经增发10亿元的彩票额度,其公益金专用于奥运会筹备工作,以保证奥运期间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其次,要做好长远规划。要合理建设场馆,保证奥运会后的场馆再利用,避免浪费。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届奥运会投资较多的一次,对这些场馆的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可以借鉴悉尼奥运会的经验对奥运设施进行合理地布局,把举办奥运会和奥运会后的利用结合起来。体育场馆建设结合住宅建设一并考虑,使其成为市民的健身场所而得到进一步利用,同时开发的住宅区也可以因此增值。对新建的体育场可以进行住宅配套设置,建设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使体育场馆社会化,向“商贸体育场”的形态发展。体育场馆转化为举办其他活动的场所,在体育、休闲、文化、展览、商业等各方面加以利用。目前北京在建的场馆中,北京体育大学体育馆等在赛后均可以用作学校的体育设施加以利用,而投资改建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展馆在赛后仍然可以用作大型展览场所。

最后,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引导相关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会后经济低潮,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将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方便人民生活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总部及研发销售中心。同时要积极发展能够体现北京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的旅游、金融、信息、会展、文化、体育、餐饮、商业、宾馆、房地产、交通运输等非货物贸易行业,从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对于赞助企业来说,要建立系统的奥运营销战略。美国一家体育咨询公司的负责人杰姆·安德鲁曾表示,赞助奥运会可以算得上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如果无视自身现实情况,很可能会使企业的商业行为成为一场得不偿失的“烧前运动”。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获得赞助权的200多家企业大约只有25%的回报,大部分企业由于营销战略不当只是获得了很少的短期效益。所以企业赞助奥运不能仅仅将其当作企业品牌传播的一个战术策略,而是要当成一个战略,在赞助之前对于品牌的现状、赞助奥运需要实现的目标、获得赞助权益之后的行动计划等做出详细规划。只有做好奥運战略规划,企业才能够在赢得权益之后从容不迫地实施奥运营销战略,借助奥运实现营销突破的平台,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广泛传播企业品牌,而不是将其作为企业摆阔的舞台。

奥运营销战略需要的是细致、深入、系统的营销规划。首先,企业需要整合不同的营销传播工具,不能只在某一个媒介上进行品牌传播而是要结合目标消费者的接触点,将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媒体等传播工具进行优化组合;其次.企业在营销传播的时候,需要统一形象、统一传播口号;再次,在不同时间需要制定不同的传播要点。比如20O5年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与奥运相连的品牌形象,2006年开展一些系统的营销活动,2007年和2008年要将所有的有效资源进行全面组合,进行强力传播。另外,针对和企业不同利益的对象,企业既要统一形象,同时还要采取差异化传播。比如针对代理商、客户、股东、政府等传播对象,都要在奥运营销框架下思考传播的角度和方式。以上所有这些营销行动整合到一个太的营销战略下面,并且要保证一定的密度加以分步实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以青啤为例,青岛啤酒为借助奥运开展体育营销,佳备了两年时间,并对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面分析。最后把“用我们的激情,酿造出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活创造快乐”作为青岛啤酒的新使命,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营销计划。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当天,青岛啤酒在国内各大媒体刊发了青岛啤酒牵手北京奥组委的广告,而电视广告也适时嵌入了奥运标识和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很多户,广告也有青岛啤酒的身影。反观同样是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燕京啤酒,除了签约仪式的消息见诸报章外,鲜见其他动作。

总之,在奥运总体有利的大环境下,国家、企业都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避免不利因素,创造最大化奥运价值。

篇5:浅谈中国奥运发展史

——浅谈中国奥运发展史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于8月13日完美闭幕,而中国代表团则以38金,奖牌数87的好成绩名列奖牌榜第二位,顺利地完成了此次伦敦奥运会的征程。

近十年来,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中迅速崛起,而每一位中国公民也都在享受着奥运会带给我们的乐趣:奥运会期间,我们会看着电视,等待着中国健儿的精彩发挥;在晚餐或周末时,我们会去体育场馆中锻炼身体;或许直到现在我们还依然在谈论着奥运会的精彩赛事,并同时为蝉联羽毛球冠军的林丹送上一份祝贺,为20公里田径比赛夺金为中国队取得突破的陈定送上一份鼓励,为理想而坚定不移前进的刘翔送上一份理解与支持······这一切的一切,都代表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对奥运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当然,体育在我们国家迅速的发展,同时也代表着中国正在不断向前迈进,不断发展,因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基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平稳定的局面,公民的体育素质等等方面。而回顾整个中国奥运的发展,则是那样的坎坷与崎岖。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历史的尘埃,去了解那如烟的往事······

一切的一切都始于那一年的夏天······

那一年,是1896年,历史名城雅典取得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主办权,在邀请的国家之中,遥远的东方的中国也在内,而当邀请函送入没落的满清政府手中时,官员因丝毫不了解奥运会为何物,甚至连信都懒得回。

在今日,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笑的事。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外界消息基本封锁,闭关锁国,只知闭门造车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中,已是自顾不暇,又怎能顾到一个闻所未闻的奥运会呢?国家如此落后,国民如此蒙蔽,也是时候打响革命的枪声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前后,社会上的少部分的人们了解了奥运会,1907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芩在天津学界的运动会闭幕仪式上,便以奥林匹克为题发表讲演,为人们介绍奥运会,1910年在“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与“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的精神鼓舞之下,我国第一次举办了全国奥运会;1913年菲律宾,中国,日本发起并参加了远东奥运会,在比赛中,中国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远东奥运会也在1920年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所倡导的奥运会,所作出的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虽只是社会上一小部分的星星之火,但同时,这也是我国知识分子与进步人士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的心态并以他们为代表所展现的良好乐观的社会风貌。1923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中国政府本不想派选手参加本届奥运会,但是以日本支持的伪满洲国,为了获取国际的支持,竟然电告国际奥组委,派出选手——刘长春,于希谓参加本次奥运会,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刘长春坚决表示,自己不会代表伪满洲国参加比赛,国民政府十分震惊,立刻致电国际奥组委,表示伪满州国不可以参加本届奥运会,并立刻派出刘长春,于希谓参加本次奥运会。但是,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经费问题。幸运的是,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中宣布;刘长春、于希谓代表中国参加本次奥运会。少帅慷慨解囊,资助经费8000银元,解决了经费问题。而与此同时,于希谓因被日本人监视看守,无法前行,故仅由华北运动会冠军,在一百米比赛中跑出了10秒8的好成绩,可与当时的奥运会百米冠军相比肩的刘长春,教练宋君复参加比赛。遗憾的是,刘长春在100米的预赛中,未能进入复赛。中国代表团就这样结束了此次比赛的征程。而中国代表团也因经费问题无法回国,最后还是在海外华侨的帮助下回国。对于首次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泱泱大国,却仅能由一个人来解决仅由六人组成的代表团经费问题,可悲可叹。而刘长春所代表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却未能进入复赛,这也足以见那时中国体育水平与世界的差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此次参加奥运会,是为中国开创奥运之新纪元,当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国民国国旗走进奥运会赛场时,也使得全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由此,中国向世界大声呐喊:奥运会,中国来了!1936年,中国派出140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柏林奥运会,1945年,中国曾请求1952年的奥运主办权。但是,除了这些,在抗日战争中,奋起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中国,其奥运史卷几近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在雅典举行的奥运年会之中,承认了中国奥委会,但同时却也默认了台湾的中华民国奥委会,在面临主权问题时,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勇敢的向世界说:“不!”1979年,国际奥组委终于承认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合法权益。

时光推迟到了1984年,这一届的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乃至世界奥运发展史的重要转折。举办奥运会的经费是巨大的,在此之前,慕尼黑、蒙特利尔等地举办奥运会投资巨大,而莫斯科奥运会竟花费了90亿美元之多,这使得许多国家对奥运会主办权的态度越来越消极,而在此次奥运会之中,在没有任何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美国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主动的售卖奥运赛事的门票,主动的为本届奥运会招商,并号召奥运志愿者为奥运会尽一份一己之力······在他的领导下,奥运会首次与商业接轨,并将本届奥运会办理的井井有条。

而对于中国来说,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更是意义非凡。这一年,中国共派出了225人参加本届奥运会。在开幕式的第二天,即7月29日,这是中华炎黄子孙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射击队员许海峰以其高超的技术,与沉着冷静的意志以557环的成绩夺得本届奥运会的冠军。这是那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在颁奖仪式上,萨马兰奇说道: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在那一天,中国向世界证实了中国体育的实力,并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从这以后,中国正式的登上了奥运会乃至世界体坛的舞台。

时光进入了21世纪,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逐渐快速发展。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中国队在奖牌榜中名列前茅。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举国振奋。2008年,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激动自豪的年份,那一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为世界献上了一个奥运盛典。并以51金的好成绩,名列奖牌榜榜首,成为了首个在奥运会中跻身榜首的亚洲国家。

篇6:谈奥运作文

奥运营销,国内企业都还没有过多的经验,现实的经验,都是国际大公司的。针对于国内中小企业的还基本是空白。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理念,只用简单的小学算术法“加减乘除”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奥运营销。

以下为本人在前段时间某媒体举办的奥运营销报告发布会上的发言节选: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参加大XX奥运营销报告发布会。

各位看到没有,我们今天的主办方叫“大XX”杂志,这个论坛也叫“大XX”论坛。而我所演讲的题目是“中小”企业奥运营销的机会与挑战。我一看一想还挺难讲的,呵呵,为什么?要在“大”下面讲出“小”来,要以小见大啊!

刚才已经有好几位专家已经讲到一些“大”的企业如三星、可口可乐这些公司的奥运营销经验,那么我也从这个地方开始,只是角度完全不同。因为他们讲大企业如何做奥运营销,我是来分析大企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而我们中小企业又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哪些应该与大企业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做,哪些应该采取自己的方式来做。我来分析大企业不是为了学,反而是为了避免学,从而找到自己的路。

观点一:奥运营销不是造势营销而是借势营销

毕竟,身同感受,我在20的时候就进入可口可乐,也部分参与到了可口可乐的奥运营销中。可口可乐的奥运营销刚才两位专家讲了很多,我们从他们的讲话当中,是否可以发现他们跟中小企业的运作有很大的不同是在于哪里?实际上,这也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说大的企业,国际一流企业他们在做奥运营销的时候更多的是自己造势,

大企业我们都讲大规模,有雄厚的资本,有很厚的实力,有很强的品牌,我们的中小企业为什么叫中小?实际上是我们规模比较小,规模是中等,然后资金、人员、区域都有限。从这个地方来看,如果我们要跟大家所说的大的国际一流企业去比去做奥运营销,大的企业更多的是造势,我们中小企业更应该是借势。最近我也在做中国奥运合作伙伴的营销咨询合作,这个合作伙伴手上有很多门票,有很多炒作的机会,但是该企业还是属于中型企业,实际上我们在帮该企业做奥运营销的时候,已经在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运作奥运营销的整套体系,通过借势奥运资源与影响力,在终端市场上发力,将每一个营销细节都与奥运资源结合起来,从而,使奥运资源变成营销资源,打了几场漂亮仗!

观点二:奥运营销必须尽早做好全面计划而不是临场的活动策划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讲,要尽早就开始启动奥运营销的规划。本身来讲,奥运会是一个短期内的体育盛会,商机一闪即逝,奥运营销必须在时间限制内抓住商机。这个并不长久的过程,对于我们各种企业来讲,抢占时间资源,事先做很好的规划就非常重要。

篇7:奥运,奥运!作文

在8月10日的男子56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我国小将龙清泉不负众望,以总成绩292公斤为中国军团赢得了第6枚金牌,这也是男子举重项目中的第1枚金牌。这次的奥运会是他

,在体校练了7年的举重后,16岁的龙清泉顺利进入了湖南省队,入队不久,他在10月参加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时,因为思想压力过于沉重而导致三次抓举失败,退出了56公斤级冠军的争夺。在失败与挫折中,他并没有放弃。教练不断地给予他鼓励,使他甩掉了思想包袱,刻苦训练。奋力拼搏,就这样一个新星冉冉升起了。

像龙清泉这样,在经历无数次挫折后成长并取得胜利的人还有许多,他们没有被困难和挫折所压倒,他们抱着同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必胜的信念。拼搏的信念。顽强的信念,他们是永远的“胜利者”!

人不能没有顽强拼搏的精神,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学生,只有顽强拼搏,才能获得成功;只有顽强拼搏,才能享受胜利的荣耀。所谓顽强拼搏,就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与挫折面前不逃脱,善始善终。克难攻坚。顽强拼搏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空喊号子,需要用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来导航。

篇8:浅谈青年奥运会的利弊

(一) 产生背景———奥运会宗旨的偏离问题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说过:“现代青年人的运动生命需要奥运会的复兴, 鉴于此, 我呼唤它的复兴, 不止是法国或英国, 希腊或意大利, 而是整个人类世界”, 此理念即为后来《奥林匹克宪章》所阐发的:“通过开展与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价值观相一致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顾拜旦的奥林匹克教育哲学充满纯洁化, 理想化的色彩, 但是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 现任奥委会主席罗格所担心的青年“敏感问题”开始显现:滥用兴奋剂的危险;球场暴力;过度训练;肥胖症多发;电脑成瘾等。青年群体———奥林匹克主体力量的边缘化必将加速奥林匹克宗旨的偏离, 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生命力的减退, 显然, 这种局面绝非国际奥委会所愿意承受的事实, 也一定不是奥林匹克运动应有的结局。

(二) 青年奥运会的产生过程

第一个专门为青少年举办奥运教育的活动是奥林匹克青年营, 它是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奥林匹克青年营发端于1962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从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始, 青年营成为奥林匹克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在奥运会期间为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提供一个聚集的机会, 以增进国际友谊, 更好地理解东道国的传统文化, 进而促进世界和平, 追求奥林匹克理想。青年营和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所体现的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 为青奥会的创立作了重要铺垫。虽然奥林匹克青年营和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在青少年的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两种教育方式并没有体育运动, 无法真正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特殊的身心结合的教育目标。于是, 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和世界青年运动会就成为这一阶段奥林匹克组织积极实践的重要尝试。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是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于1991年倡议创立的专为欧洲青少年举办的洲际性体育赛事, 至今已举办了7届。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和世界青年运动会的成功举办, 使国际奥委会产生了为青少年创办一项全球性的奥运赛事的设想。经过长期准备, 国际奥委会将创办青奥会的理念付诸于现实。2007年4月25日, 国际奥委会在北京召开执委会会议, 会后宣布将创立“青少年奥运会”。2007年7月5日, 在危地马拉召开的119次国际奥委会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创立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至此, 一项专门为青少年而设立的奥运赛事诞生了。

二、青年奥运会的有利方面

对于青年奥运会这一创新性的举措, 笔者认为, 其有利方面有如下几点:1、青年奥运会有利于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2、其有利于对青少年公平竞争的教育。3、有利于世界青少年的团结。4、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的肥胖问题。5、将青少年从电脑, 影视游戏前拉开。6、青少年的竞技水平得到提高, 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资源不断的后备人才。下面, 将具体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青年奥运会有利于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青年奥运会, 顾名思义就是以青年人为主题的运动会。在青奥会的产生背景中已经提到是由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缺失, 青奥会的举办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国际奥委会罗格主席指出:“青年奥运会绝非一个小型的奥运会, 当然会有竞赛, 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此, 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年人能够接受到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友谊、公平竞赛和反对任何兴奋剂行为。”为了达到该目的, 国际奥委会还采取了“双重”的教育与文化计划, 以进一步推动奥林匹克运动更加直接地面向青年人, 如奥林匹克价值教育计划等。青奥会这种特殊的身心教育方式, 融合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和文化以及体育活动, 从而促进奥林匹克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完成启蒙和教育青少年的伟大历史使命。青少年是未来的接力者, 是承担奥运火炬传递使命的人, 因此, 对于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青年人的部分将是重中之重。

(二) 有利于对青少年公平竞争的教育

近年来, 兴奋剂的问题屡禁不止。当面对兴奋剂问题时, 运动员们必须权衡一下利弊, 是为了获取名声和经济利益而不惜一切手段, 还是干干净净、堂堂正正地参与竞争?预防兴奋剂使用的教育方法是基于对公平竞争的渴望, 基于对使用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违禁物质方法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充分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反兴奋剂机构 (WADA) 制定的完整且相互交叉的三项措施, 分别是沟通信息, 处罚教育和预防教育。青年奥运会恰好从这第三个方面向青年诠释了反兴奋剂的理念。青年奥运会的主体是青年人, 在青奥会的宣传过程中将兴奋剂的害处完整的呈现给青年, 这不啻是一项很好的预防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成长阶段, 对于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超乎想象。此时, 将正确的公平竞争, 友谊第一的理念灌输给他们对于其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三) 有利于世界青少年的团结

奥运会提倡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与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正因为如此, 奥运会才以它独特的存在形式, 为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每次的奥运会, 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典, 也是一场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青年奥运会举办过程中, 全世界的青少年不管是不是运动员, 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其中来。例如, 少年小记者, 志愿者, 网络博客, BBS讨论等。通过一系列的交流, 使得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经过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体验友谊带来的美妙感受, 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的团结和融合。

(四) 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小胖子这个词最近在我们的耳边出现的频率多了起来。尤其是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更为突出。肥胖问题的升温, 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饮食条件改善, 吃得好了。更大的原因是吃得多了, 运动却少了。“久坐”, 成了一个新名词。“久坐”是指人们在90%以上的休闲时间里, 致力于消耗极低机体能量的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 所谓极低能量是指消耗的能量基本上与休息情况下相接近 (Dietz, 1996) 。在闲暇或工作时间有每周超过6小时以上坐姿行为, 也可考虑属于一种久坐的行为习惯。仔细想想不难发现, 我们现在坐着的时间其实远远大于6个小时, 换句话说, 就是, 这样坐还不胖, 那么只能期待遗传基因的优良品种了。遗憾的是,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如此好命, 所以生活中的胖子越来越多。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少吃多动。青年奥运会将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 就是希望通过此项举措, 让更多的人站起来, 动起来, 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五) 将青少年从电脑, 影视游戏前拉开

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过“在西方等富裕国家存在着我所说的屏幕专制, 英国和欧洲的年轻人每周有20多个小时呆在屏幕前, 他们有即时通信、视频游戏、个人电脑、电视。在我们那个时候, 这20个小时是花在体育上的。”国际奥委会在创立青奥会过程中就表示, 他们更关注青少年对奥运会的抵制, 这是个长期问题, 除非迅速采取行动, 否则奥运会就会失去其特殊地位, 被多媒体和数字媒体所淹没。青年奥运会以青年人为主体, 就是为了将青年人的注意力从多媒体上拉回到优美的体育竞技中来。可以说, 这是传统的运动与现代媒体之间在合作之余对受众的一场争夺战。国际奥委会旨在扭转看得多, 动的少的局面。区别于青年奥运会的成人奥运会虽然在观看的美学上优于青年奥运会, 但是, 青年奥运会的参与者的特殊性无疑能够拉近观众和比赛的距离, 使更多的青少年观众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进而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六) 青少年的竞技水平得到提高, 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资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青少年阶段是提高竞技水平最重要的阶段。根据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多年的经验, 7~13岁是基础训练阶段, 13~16岁是专项提高阶段, 16~20岁是最佳竞技阶段, 19~22岁是竞技保持阶段。不同的运动项目所需的年龄阶段可能有所差异, 但大致符合年龄训练规律。我国奥运冠军杨文意、庄泳、林莉自10岁开始参加训练, 16~18岁入选参赛奥运, 20~22岁成为奥运冠军。可见在竞技水平提高的最佳阶段, 让青少年在青奥会赛场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将会有效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青奥会的参与者中的佼佼者很有可能是以后奥运会奖牌的竞争者和获得者, 因此青奥会除了重视教育外, 还要发掘那部分有竞技天赋的青少年的竞技潜力, 为他们以后参加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奥运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三、青年奥运会的不利方面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 青年奥运会在考虑到一系列的问题后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 但是不可避免的,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1、没有太多的关注的媒体。2、对胜利的过多关注。3、潜在的药物使用的危险。4、和奥运会有重合和冲突。5、青少年家庭时间的减少。

(一) 没有太多的关注的媒体

正如我们熟知的那样, 青年奥运会必定不会如奥运会那样具有那么高的观赏性, 因此, 关注的媒体不多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 一旦青年奥运会的媒体关注度不高, 其知名度和影响的广泛性将会大打折扣, 那么其着力于的对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对体育的看法的改变将无从谈起。而关注的媒体少也正是历届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面临的难题。同时, 关注度的减小有可能打击到参赛运动员的积极性, 从而可能带来每一届的参赛选手水平日益降低, 进而进入关注度更小的恶性循环。

(二) 对胜利的过多关注

青少年还是一个心智不完全成熟的成长阶段, 过早的让他们接触到竞技类的运动对于他们的心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奥运会要求运动员的年龄不小于14岁。青奥会的存在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运动员过早的接受体育训练, 丧失了宝贵的童年。并且, 更令人忧心的是, 过早的竞争有可能导致部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高, 难以承受失败。也有可能导致部分运动员过分强调比赛的结果, 而忽视了奥运会的初衷, 友谊的内涵会被忽视。当然, 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家庭和社会, 所以需要家庭, 教练, 社会共同给青少年运动员以支持和正确的引导, 使得青年奥运会能真正的起到促进传递奥运精神, 文化交流的作用。

(三) 潜在的药物使用的危险

如前面所说, 在青奥会的宣传过程中, 对于青少年公平竞争意识的建立是有帮助的。但是, 如同在现在的体育赛事中一样, 兴奋剂等药物的使用还是我们不想提到却难以避免的方面。目前, 世界统一的意见是对兴奋剂等药物的使用进行严厉的打击, 但是, 当对象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时候, 我们的反应空拍要更多一番思量。首先是从青少年服用药物的原因上来讲, 有可能是判断力还不完善的一时失足, 也有可能完全是受外界的误导, 这个我们无从考证。但是不管怎么样, 可以肯定的是, 对于这样的情况, 像往常那样的终身禁赛的惩罚是不合适的, 如此一来毁掉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运动生涯, 更有可能是这个孩子的整个人生。其次, 不管如何处理, 对于青年运动员的心理都会有影响, 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思, 来自周围环境的指责, 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 都说不是容易承受的事情。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事件还有可能成为诚信方面的反例对其一生都有负面的影响。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 我认为潜在的药物使用的影响更重要的不是对比赛的影响, 而是对其人生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那么无疑和青年奥运会的初衷也是违背的。

(四) 和奥运会有重合和冲突

想必大家还记得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 很多14~18岁的小将们为中国摘金夺银, 那么, 这部分的运动员还应该参加青年奥运会吗?如果参加青年奥运会, 那么他们失去了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展示的机会, 等到18岁之后, 像体操等项目也许就不是适合的年龄了。推迟他们参加奥运会的时间, 对于他们来说, 无疑是对他们在竞技水平上更上一层楼的阻碍。这里, 难以回避的就是青年奥运会和现有的奥运会究竟应该如何区别, 若是可以兼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一些老资格的运动员来说是不公平的。

(五) 青少年家庭时间的减少

要在年轻时就参加青年奥运会, 带来的结果就是青少年运动员们得更早的投入艰苦的训练, 如此, 且不说他们身体的发育是否能适应高强度的训练, 但就训练来说, 必然会占据他们过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段, 14~18岁之间, 正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年龄飞速发展的时候, 家庭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缺少了家庭的时间, 以此来满足不断增加的训练的时间, 其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虽然在近期不易发现, 但其长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诸如道德的养成, 情感的培养等等都和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处理好训练时间和成长时间也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四、总结

青年奥运会作为一项新兴的事物, 必然有它产生的必要性, 但是, 相应的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回避必须严肃面对的。上述文章中提到的利弊方面的浅析还只是九牛一毛。具体怎么将这项赛事搞好, 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作为承办方, 南京将在2014年迎来第二届青奥会, 这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个挑战。正确的认识青奥会的利与弊, 弘扬青奥会的利、尽量克服青奥会的弊, 借青奥会的东风, 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 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2014年, 我们将用中国的智慧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绘上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EB/OL].http:PPan-ulify.blogchina.com.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322-324.

[3]王成, 吴明.2014年青奥会的理论基础与申办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6月第23卷第三期.

[4]Lawrence W.Judge, Jeffrey Petersen and Matt Lydum.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009:44, 173

[5]Rob KOEHLER.教育:青年与青年奥运会.

[6]柴王军, 汤卫东, 马肇国.青奥会的价值、举办意义及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5) .

[7]柴王军, 汤卫东, 覃兴耀.青奥会价值目标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 2008-1-6

[8]John Holberman:The Olymp ic Crisis, New York:AristideD.Caratzas Publisher, 1986.

[9]王润斌, 董世彪, 李慧林, 乔孟杰.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03) .

上一篇:师心会家教课聘用合同书(参考版本)下一篇:过周岁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