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2024-05-05

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共8篇)

篇1: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本节导引】

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担任国家公务员,法律规定国家公务员的任职条件,旨在通过组建具有较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团队,为实现依法行政原理提供人的保障。同时,公务员法还对公务员各项义务进行了规定。【事件回放】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公务员履职提出了

新的要求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公务员履职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坚持依法履职、廉洁履职、勤勉履职。

坚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利用好网络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使群众了解政府做什么、怎么做。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廉洁履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加强行政监察,推进审计全覆盖。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减少寻租空间,铲除滋生腐败土壤。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

坚持勤勉履职,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政府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主动作为、善谋勇为。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主体内容】

一、公务员的任职条件

依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国家公务员的任职条件是: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担任国家公务员是一项公法上的权利,因此,只有中国公民才有资格担任国家公务员。

(2)年满十八周岁。此条件符合《宪法》第34条的规定。《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但是,有的国家公务员在年龄上还有特别要求,如《宪法》第79条第2款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法官法》第9条规定,年满二十三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才能担任法官。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作为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公务员,首先必须接受宪法的约束,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行政职权。

(4)具有良好的品行。“良好的品行”的认定方法,在现行制度上主要有“政审”“考察”等,它主要侧重于思想、道德方面的评价。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正常履行职责”的认定,主要采用医学上的体检标准。判断公民“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涉及到其政治权利的保障问题,在医学上给出的标准必须具有科学性。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7)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这里的“法律”应作狭义解释,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只有法律才能增加国家公务员的任职条件。譬如,《法官法》第9条规定“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年满二十三岁;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5)身体健康;6)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二、公务员的权利

公务员的权利是与公务员身份相联的权利,旨在保障国家公务员依法履行行政职权。依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权利有:

(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工作条件”包括办公设施、文传通讯工具、外出交通工具等。国家有义务为其提供上述基本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为了确保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国家必须为公务员提供职位保障制度,使其尽心尽职为公众服务。这种职位保障制度的核心在于,只要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他的职位将获得终身法律保障。

(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工资、福利和待遇是国家支付或者分配给公务员个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货币、实物(如住房),是公务员应当获取的劳动回报。这部分权利是否能够获得有效的保障,直接影响到公务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有效性。

(4)参加培训。获得培训是公务员可以更好发展自己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国家设立行政学院等公务员培训机构,以满足公务员培训的需要。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可以就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合适的方式和程序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对于涉及自身合法权益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国家公务员可以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申诉与控告,有关国家机关必须公正处理。

(7)申请辞职。国家公务员因主、客观原因不愿意或者不能继续担任国家公务员时,可以申请辞去国家公务员职务。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三、公务员的身份保障

公务员的身份保障与权利部分基本重合,这里对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制度进行阐述。

1.工资

(1)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2)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职级之间的合理工资差别。(3)公务员工资由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四个部分组成。(4)国家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5)公务员工资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水平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6)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2.福利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

3.保险

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四、公务员的权利救济

《行政诉讼法》第13条规定“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围绕公务员法展开的司法救济,通常是在公务员招考(尤其是录用条件的歧视)领域。类似的,内部行政行为通常也不进入行政复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公务员权利救济渠道主要是申请复核或者申诉。申诉是国家公务员的一种非诉讼权利救济制度。《宪法》第41条规定申诉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国家公务员也同样可以享有。尽管国家公务员因与国家之间存在着职位关系,有着不同于一般公民的法律地位,但是他们在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仍然应当加以制度性保障。

国家公务员对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有权提起申诉:(1)处分;(2)辞退或者取消录用;(3)降职;(4)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5)免职;(6)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7)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8)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国家公务员对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书后的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复核程序不是提起申诉的前置程序,是否经过复核程序,由公务员自己选择。

申诉程序分为:(1)申诉的一般程序:公务员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或者公务员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2)申诉的特别程序: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或者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五、公务员的义务

根据《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公务员享有下列义务:(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这些义务可以进一步总结为:

1.执行职务的义务。公务员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公务员是国民和全社会的服务员,执行职务时必须坚持公正原则,须“公正廉洁,克己奉公”,不得“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2.专心于职务的义务。公务员必须把全部工作时间和职务上的全部注意力用于职务的完成。公务员必须“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不得“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3.服从职务命令的义务。公务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必须遵从上级的决定、决议、指示(令)、通告等一般性命令和针对特定公务员的个别性命令,以保证行政事务执行的统一性。公务员职务被设计在行政组织职能性的等级体系中,上级意图通过这种体系得以贯彻实施,为保证统一且有效地执行国家行政事务,必然要求公务员服从上级命令。但同时公务员法第54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4.非职务义务。即职务外义务,它与职务执行无直接关系,包括保守秘密、不得到企业兼职、限制政治行为、守信等方面内容。【延伸阅读】

徐晨光:学习弘扬焦裕禄舍己为民的公仆情怀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05月14日第13版,节选

总书记前不久再次来到兰考瞻仰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时,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他特别强调,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指明了方向。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和舍己为民的公仆情怀,就是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爱民之情、重民之心、为民之行、惠民之举。

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舍己为民的公仆情怀,就是要按照党章规定的要求,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克己为民,多做贡献;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民生服务,努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的具体事情,帮助人民群众逐步实现就业梦、住房梦、上学梦、成材梦、致富梦、城市梦、环保梦、健康梦、平安梦、幸福梦。

篇2: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1.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概述

所谓公务员的义务,就是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限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务员能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准确行使职权,忠实执行国家公务,不得滥用权力。所谓公务员的权利,就是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国家公务的过程中,可以做出一定行为,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或抑止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目的是为了使公务员更有效地行使职权,更好地执行国家公务。

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内容,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紧密联系的。国情不同的国家,对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确定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时,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人人平等。所有公务员都平等地享受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任何国家公务员不得因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党派、民族、年龄、所服务的行政机关等因素,享受特权或遭到歧视。在义务的履行和权利的行使中,用法律的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去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每个公务员都有权利对任何机关及其领导人的违法侵权行为进行检举、揭发、控告;国家对所有公务员的法定权利和利益都要予以保护;对所有公务员的违法或违纪行为,都要追究其法律或行政责任,并依法予以同样的处理。

第二,保持义务、权利一致。公务员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公务员可以获得履行职责应有的权力,同时又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公务员具有执行公务的职权,但必须依法行使。享受私利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任何公务员不得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义务受纪律的约束,公务员的权利受法律的保障。

第三,权利的内容较为广泛。这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的。从我国政权性质出发,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在公务员政治权利等方面,没有西方国家“不参与政治活动”等要求,我国公务员不仅可以表达个人意见和建议,对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并能依法提出申诉和控告,而且还可以参加政党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第四,权利受法律保护。公务员的权利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认的。公务员的权利的产生、变更或消灭都必须按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来进行,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非法侵害或剥夺公务员的法定权利。一旦受到侵害或剥夺时,可以依法进行申诉和控告。

2.义务的基本内容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义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志和最高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有序运

行的基石和保证。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是各个国家机关、各种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义务。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公务员,应当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成为守法的模范和表率。

(2)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公务员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行政机关有效运行的保证。公务员的各项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遵循法定程序,不得超出法律自行其是。对于因社会变化,有些社会事务,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做出规范的,应以政策作为执行公务的依据。

(3)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性质的要求,也是做好行政工作、杜绝官僚主义的重要方法和保证。公务员应当树立公仆观念,关心群众,深入实际,想群众之所想,干群众之所盼,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和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公务员乃国家所任用,必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为己任。制定政策、办理事务,都要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利害挂在心中,自觉维护和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并敢于同一切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5)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国家行政机关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职位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各职位上的公务员必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服从领导,听从命令,勤奋工作,不能擅离职守,不得消极怠工,不得自行其是违抗政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国家秘密事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公务员必须保守国家秘密,未经领导或专门机关同意或批准,不得对外吐露国家尚未公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等重大事项,不得随便对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人员谈论尚未公开的工作内容,对涉及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重要文件材料,要严格按规定保存和传递。

(7)公正廉洁,克己奉公。公务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公务,必须秉公办事,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廉为荣,一心为公。

(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除上述内容外,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有一些义务要求。此外,公务员作为自然人,也是公民的一部分,宪法和法律关于公民的义务,公务员也必须履行。

3.权利的基本内容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我国公务员权利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公务员依法公正执行公务,其身份应受法律保障,以防受到打击报复。国家机关对公务员的处理,必须基于 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所谓法定事由,是指国家公务员的行为确实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和国家公务员的纪律,构成了被依法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的法律事实;所谓法定程序就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公务员被免

除、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所必须经过的全部法律过程。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的处理,公务员有权拒绝接受。

(2)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这是保证公务员正常执行公务最基本的权利。这种权利必须是在履行职责时才享有的,并须经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不同职位上的公务员,其权力大小不同,公务员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在法定的权限内,不得越权。

(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这是对公务员工作和生活的经济物质保障。公务员作为劳动者,必须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报酬的多少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务员地位和作用等相适应。公务员生老病死或遇到其他困难情况时,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此外,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公务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促进公务员努力工作。

(4)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把培训作为公务员一项重要权利,不仅是国家机关对公务员的要求,也是公务员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必须要求公务员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保证公务得到有效执行;公务员在新的形势下,也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5)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这是公务员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对于激发国家公务员的创造性,调动国家公务员的积极性,改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克服

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务员批评建议的对象,可以是本人所在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也可以是其他机关及领导人员。批评建议的内容,可以是与本职工作或本人利益直接相关的,也可以与本职工作或本人利益无关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都不能压制国家公务员的批评和建议,更不能打击报复。

(6)提出申诉和控告。政府机关在日常人事管理中,经常会涉及对公务员个人的处理,有时会出现因事实不清或定性不准而造成违法或不当的情形,申诉控告权是针对这种情形所提出的一种救济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申诉和控告的方法和程序,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有专门规定。

(7)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辞职。公务员依法辞职是其选择职业权利的具体形式和实现途径。当国家公务员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不愿再继续担任国家公务员职务时,国家应当允许其提出辞职,而且法律应给以尊重和保障。公务员辞职,必须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不得擅自离职。

篇3: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关键词:权利,义务,保护,教育

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犹如一对孪生姐妹, 两者既亲密无间却又矛盾重重。只有将二者控制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 才会朝着既定方向共生共荣, 一旦超出合理的限度范围, 矛盾就会占据他们的生活。权利是相对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权利, 任何形式的权利的行使都是有一定范围限定的。在法治国家, 没有约束的权利是不存在的, 义务是权利行使的界限, 任何权利的享有都是以履行了相应的义务为前提条件的。[1]

以上虽然只是对二者关系的泛泛而论, 正是由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太过紧密, 只有厘清了二者的关系, 我们才能明确权利义务主体, 进而才能保障权利得到行使、义务得到履行。基于此,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权利与义务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立法者的目的很明确, 通过法律法规使权利义务关系更加具体明确。例如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婚姻法》第十六条规定: “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 “离婚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如前所述, 立法者希望通过具体的法律将关系本就惟妙惟肖的权利与义务明具体化, 从而保障整个权利义务体系健康、有序的发展。法律条文的清晰与否直接关系到法律实施效果, 如果法律条文本身含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 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保护和教育是权利还是义务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三条前半部分规定: “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此款的规定笔者认为很不科学。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应当只是父母的义务而不是权利, 即使是相对任何第三方而言, 也只能定性为义务。[2]然而, 立法者在此既使用了“权利”又使用了“义务”的字样, 很明显是承认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又是父母的义务, 至少是承认了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又是父母的义务。笔者认为立法者的这种态度值得商榷, 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 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从根本法上明确了教育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义务而不是权利。虽然《婚姻法》第二十一条前部分也规定了“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但《婚姻法》第二十三条前半部分却同时使用“权利”和“义务”字样。如此一来, 即使该条规定不违反宪法, 也会和第二十一条部分规定相互矛盾。因此, 无论是从根本大法的视角, 抑或是维系整个《婚姻法》平衡而言, 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只能是父母的一项光荣的任务, 而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其次, 权利可以放弃, 义务却必须履行。任何权利主体只要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所谓自由处分即是指权利主体可以选择行使权利、放弃或者转让权利。无论法律还是世俗对权利主体的态度向来都是宽容的, 当然前提是权利主体并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底线。而对义务主体而言, 除非有法定例外, 否则义务主体只得自觉承受这项行为。因为, 与对权利主体态度不同, 法律和世俗对义务主体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 要么自觉履行义务, 要么接受制裁或惩罚。因此, 将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定性为父母的一项义务, 意味着如无法律规定的例外, 无形中对父母形成一种外在规制, 使其不得不自觉履行自己的任务, 如若不然, 等待父母的只会是法律的制裁。

最后, 将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定性为父母的义务, 有利于义务主体以外的人对之形成有效的监督。义务能否得到有效的履行, 首当其冲需要依靠义务主体自觉去履行。然而, 必须要考虑的是, 立法者之所以将每一项义务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在法律之中, 主要原因也是希望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义务的履行。言外之意, 立法者还留有一手:如果义务主体不能自觉履行义务, 那就只能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确保义务的履行。[3]除此之外, 为确保万无一失, 法律还赋予义务主体之外的任何人对其行使监督的权利。回过头再来看《婚姻法》第二十三条前半部分的规定, 我们就会发现该规定明显与立法者的本来意图相悖。如果说保护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权利, 那是不是也意味着父母可以选择放弃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呢? 同样的道理, 对于父母而言, 教不教育子女也只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因为《婚姻法》第二十三条前半部分是这样规定的, 这显然有违立法原旨。故而, 只能将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定性为父母的一项义务, 才可以在不违背立法原旨的基础上又能使监督权得到落实。

三、厘清是权利还是义务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法律实施的过程或实施的效果上来说, 法律规范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都必须是清晰、明确的。然而《婚姻法》第二十三条前半部分的规定似乎并不是那么的清晰。暂不讨论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 该款同时使用“权利”、“义务”字样使得本就维妙维肖的关系更加纠扯不清。因此, 笔者认为厘清二者的关系, 至少就本条款而言, 是相当有必要的。

首先, 厘清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明确权利义务主体。权利义务主体是权利义务关系的直接载体, 如果权利义务关系都不明确, 那么更谈不上载体问题。因此, 厘清权利义务关系是准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首要前提。只有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了, 权利义务主体才会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才会有后来的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如此一来, 权利义务的脉络是非常清晰明了的: 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并合法的行使权利, 义务主体承担义务并自觉履行义务。

其次, 厘清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监督对象的需要。义务的履行首先需要义务人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在利益的驱动下, 义务主体往往会选择规避自己的义务, 或者说更趋向于追求更多的权利实现。因此, 对义务主体的监督就尤为必要。

最后, 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家暴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影响家庭和睦的一颗毒瘤, 而且近年来家暴一直都有上升的趋势, 持续上升的家暴现象必须要得到抑制。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 法律和世俗应当予以高度的关注。然而, 《婚姻法》第二十三条前半部分对于父母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性质的定位却不尽如人意。如果将“保护”视为父母的一项对抗他人的权利的话, 就等于将主动权完全交给父母, 父母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保护, 这在和谐的家庭无可厚非, 一旦是在家暴家庭, 该条将会起到推波助澜、雪上加霜的消极作用, 很容易使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处于被侵害的不利地位。

四、结语

保护弱者本是我国《婚姻法》的精要及主旨所在, 但《婚姻法》第二十三条前半部分的规定却与该法的主旨背道而驰, 这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而且,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说, 该条的存在会直接影响整个《婚姻法》的实施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之予以修改, 将其定性为义务性规范而不是权利性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文东.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对等性和非对等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郭秀兰, 黎慈.探视权问题研究[J].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4 (2) .

篇4:谈我国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权利;公务员义务;权利救济:权利保障

中图分类号:D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18-01

1公务员权利义务的概念及特点

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作为普通公民,当然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普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履行普通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也享有特定的权利和履行特定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四的特点:

第一,义务与权利的一致性。公务员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任何公务员不得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义务受纪律的约束,公务员的权利受法律的保障。

第二,权利内容的广泛性。这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的。从我国政权性质出发,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在公务员政治权利等方面,没有西方国家“不参与政治活动”等要求。

第三,义务与权利的层次性。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有两个层次,一是公务员作为普通公民,就应该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应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另一个层次,公务员又因职务关系而享有公务员法所赋予的特殊的义务和权利。

第四,义务规定在前权利保障在后。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务员的八项权利,与此同时,强化了公务员的责任与义务,共列出九项义务,将其位于公务员应享有权利之前。充分说明公务员首先要很好地履行义务,反映了对公务员的严格要求。从整个法律看,对义务的规定和不履行义务的惩戒比较具体。

2中外义务与权利的比较

2.1义务相同点

(1)专心于职务的义务。都规定公务员必须把全部工作时间和职务上的全部注意力用于职务的完成。

(2)服从职务命令的义务。都规定公务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必须遵从上级的决定、决议、指示(令)、通告等一般性命令和针对特定公务员的个别命令,以保证行政事务执行的统一性

(3)都规定了公务员必须履行保守秘密的义务:

(4)都规定了公务员不得在企业兼职。也是公务员的一项义务。中外公务员制度对此都有所规定,目的在于保证行政公务执行的公正性。

(5)保守信用是公务员非职务义务的最基本方面。公务员在本质上负有对国民服务的责任,国家要求公务员不能有“失信于”人民的行为,守信义务是中外各国对公务员的共同要求。

2.2义务不同点

中西方公务员义务的主要不同在于是否要求公务员政治中立,英美等国家要求公务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除行使选举权外,不得染指人事院规则所禁止的政治行为。职员不得作为公选公职的候选人。职员不得作政党或政治团体的负贵人、政治顾问或有同等作用的成员。列举了禁止的各种政治行为。中国则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要求公务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公务员可以作为政治团体的负责人,可以作为政府首脑的候选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外公务员在此义务上的重大差异是由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的。

与西方国家公务员的义务相比,我国公务员义务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一是对义务的规定比较全面、系统,但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考核起来比较困难;其二是没有不应当作为的义务规范;其三是从遵守纪律的角度规定了公务员不得在企业兼职、从事营利性活动,但规定得比较笼统,从用词上讲,是“不得”,而不是“禁止”,并且不是以不应当作为的义务规定的,这使得不少公务员有机可乘;其四是我国的公务员法没有将配偶的职业身份作为对公务员监督的内容,而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的腐败行为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与其配偶的相关职业相结合的。

2.3权利方面

比较中西方公务员权利的异同不难发现,我国公务员的权利辐射身份保障、劳动报酬、集体协商、公正对待、隐私保护、依法辞职、申诉控告等各个方面,内容具有广泛性。

此外,公务员制度可以分为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欠发展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发展中国家公务员制度系指处于由农业形态向工业形态过度阶段的国家类型的公务员体制”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受到传统社会体制及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发达国家行政发展的冲击,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弊病。

3针对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重视和落实的

(1)严格行政救济程序,没有正义的程序,就无法保证实体法的实施,公务员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保障。“一个健全的法律,如使用武断的专横的程序去执行,不能发生良好的效果;一个不良的法律,如果用一个健全的程序去执行,可以限制或削弱法律的不良效果。”

(2)建立独立的行政救济机构

我国目前的权力状况为行政权独大,司法依附于行政,没有形成独立的司法地位。针对此各专门机构人员的任职、考核、晋升、升降与地方人事管理应该完全脱钩,由上级部门统一管理,专门机构的各项开支费用实行财政单列,由中央统一划拨,保持其独立性。

(3)逐步扩大司法救济的范围

我们强调建构司法救济制度和上文所主张的建立独立的行政救济机构并不矛盾。完全司法救济在我国尚需时日,目前要做的是,通过逐渐强化司法救济在公务员救济机制中的作用,达到培养国人的司法意识及尊重司法权的目的,从而推动我国的司法建设。

(4)对于公务员的各项培训是公务员队伍先进性的保障,接受培训不仅是公务员的一项权利,实际上也是其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篇5: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八年下册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二节:忠实履行义务

主备人 刘国旺

教学目标:自渎18-21了解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懂得法律鼓励我们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我们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我们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履行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重要性。增强对国家、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知道在家、在学校怎样做才是负责任的公民。

自学提纲:

1、玉树地震我校师生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这是在履行哪项义务?

2、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怎样?

3、哪些行为是法律鼓励我们做的?

4、哪些行为是法律要求我们做的?

5、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我们做的?

6、公民应怎样履行义务?

自学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法律鼓励,公民积极去做的()

A、植树造林,绿化祖国B保护环境C依法纳税 D遵守交通规则

2、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B、矛盾的C、不一致的D、互相排次的3、“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任随众多,守着法律走。”这句话主要 说明()

(1)下列属于法律鼓励,公民积极去做的(2)法律鼓励我们做的,我们积极去做。(3)法律禁止我们做的,我们坚决不做。(4)要采取合法形式、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由权利

A(1)(2)(3)(4)B(1)(2)(3)C(2)(3)(4)D(1)(2)(4)

4、下列行为能体现公民自觉履行义务的有()

(1)青年小丁符合征兵条件,主动报名参军

(2)工人老杨遵纪守法,从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3)学生小明和同学成立废电池回收小分队,上门回收废(4)教师老张积极参与镇人大代表选举,认真投出神圣一票。

A(1)(2)(3)B(2)(3)(4)C(1)(2)(4)D(1)(3)(4)

二、非选择题:

1、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陈玉蓉

事迹简介:为捐出二分之一的肝挽救自己重病的儿子,患有重度脂肪肝的她,毅然开始了自己艰苦的减肥计划,节食,暴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让医生感叹道:“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

颁奖词:“可怜天下父母心”。陈玉蓉作为一个妈妈,为了挽救自己的儿子,最终用非凡的坚持和毅力和心中有的那份母爱,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也成功挽救了自己病重的儿子。这样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妈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肃然起敬。

回答问题:

1、陈玉蓉履行公民的哪一项义务?

2、作为公民我们怎样履行义务?

3、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习她什么精神?

验收学习:

一、单选题:

1、中学生小刚的表弟小健被一名高年级学生李某敲诈,小件把此事告

诉了小刚,小刚决定为自己弟弟出气。某日,小刚叫来几个朋友找到李某,将其打得鼻青脸肿,直到李某苦苦哀求才罢手。据此回答小刚的行为属于()A是见义勇为,是法律鼓励做的 B维护权利,是法律要求做的 C故意伤人,是法律禁止做的D江湖义气,是法律没明确要求的 2、小刚所谓维护其弟弟的权利的行为是()A正确的。对违法分子就应以牙还牙

B错误的。冤冤相报何时了,能忍则忍

C正确的。但教训李某要把握好分寸

D错误的。公民应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3、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下列同学的所谓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1)小芳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小田对破坏学校草坪的同学予以罚款处理

(3)小江把深夜歌声扰民的歌舞厅的玻璃砸碎以示警告

(4)小金热爱科学发明,他的两项发明已获得国家专利

A、(1)(2)B(3)(4)C(1)(4)D(2)(3)非选择题;教材19页,地理小组同学保护环境问题

依据教材内容请回答

(1)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2)我们履行法定义务,对国家和自己有什么益处?

2中学生小刚的表弟小健被一名高年级学生李某敲诈,小件把此事告诉了小刚,小刚决定为自己弟弟出气。某日,小刚叫来几个朋友找到李某,将其打得鼻青脸肿,直到李某苦苦哀求才罢手。据此回答

(1)、小刚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小刚的所谓维护其弟弟的权利的方法对吗?你告诉小刚该怎样做?

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懂得法律鼓励我们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我们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我们做的,我们坚决不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履行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重要性。增强对国家、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法律鼓励我们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我们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我们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学生自学互学掌握基础重点知识,教师通过用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突出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为天下母亲的事迹感动。进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身体力行,孝

篇6: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一、公务员晋升职务

1.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资格: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任职经历。

晋升职务的公务员,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在近两年年度考核中定为优秀或近三年年度考核中定为称职以上;二是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三是符合任职回避规定;四是符合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根据具体职位需要规定的其他条件。

2.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

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这是一项基本的原则。所谓的逐级晋升,是指按照职务的高低由低向高,一级一级晋升。但是,对于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按照规定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这是公务员晋升职务制度中的一种例外情况。但是,公务员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必须执行比一般晋升职务更加严格的程序,越级晋升的,有的须经任免机关的上一级同意,有的须经同级党委或政府的人事主管部门同意。

3.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程序

公务员职务晋升的程序,主要包括几下几个环节:(1)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2)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3)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4)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4.公务员选拔制度中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1)竞争上岗。竞争上岗主要适用于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级别限制在厅局级以下。(2)公开选拔。公开选拔的对象既包括领导职务公务员,还包括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其中也包括机关领导人员。(3)确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任职人选,可以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

二、降职

《公务员法》第47条规定:“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第一,降低的职务层次不能超过一个;第二,不宜将领导职务改任为同级的非领导职务的方法代替降职,如将公务员由正处长改任为调研员;第三,公务员被降职的,其级别超过新任职务对应的最高级别的,应同时降至新任职务对应的最高级别。被降职的公务员有权进行申诉、控告。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辅导:公务员的奖励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学子希望之家!】 2009年7月28日

公务员的奖励

公务员奖励制度是由公务员法所确认的,由奖励的原则、条件、种类、机构及其权限等诸多环节所组

成的公务员奖励规范的总称。一、一般规定

1.对公务员进行奖励的行为:公务员法第48条规定,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

2.公务员奖励的原则:公务员奖励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是由

人们的基本需要所决定的。

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是奖励的两种形式。精神奖励就是对受奖的公务员给予荣誉方面的表彰,包括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物质奖励就是对受奖的公务员给予物质形式的奖励,包括发给奖金、奖品、工资晋级等。在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

3.奖励的对象:(1)公务员个人,即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个人,给予奖励。(2)公务员集体。对公务员集体的奖励适用于按照编制序列设置的机构或者为完成专项任务组成的工作集体。

二、公务员奖励的种类

公务员法维持了原来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关于奖励种类的规定,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

功,授予荣誉称号。对受奖励的 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公务员法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修改

为“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给予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奖励,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或者审批。

三、公务员奖励的撤销

公务员奖励的撤销,是指公务员获得奖励以后,因出现法定事由,而由有权机关取消其奖励的一种法律行为。撤销奖励的法定事由包括:1.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2.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3.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撤销公务员奖励,由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特殊情况下原审批机关可以直接撤销公务员的奖励。公务员的奖励被撤销后,奖励审批机关或授予机关要收回其奖励证书和奖章,收回奖金并停止其享受的有

关待遇。

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

一、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工资是劳动者根据其劳动成果所获得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收入。公务员的工资,是指国家根据按劳动分配原则,分配给分务员个人消费品的货币表现。

1.公务员实行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2.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按劳分配是劳动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确定公务员工资所应遵循的原则。《公务员法》第73条第2款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

3.国家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工资增长的机制主要有:一是公务员晋升职务,按职务确定相应的工资;二是公务员晋升级别,按级别相应确定工资;三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相应提高工资标准;四是通过工资调查,进行平衡比较,保持公务员工资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平衡。来

一、公务员任职回避

任职回避,又称职务回避,是指对有法定亲情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比较密切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

1.任职回避中的亲属关系

在任职回避中,对亲属关系作了一定的范围界定,对于足以产生实际影响的亲属关系的,必须执行职务回避。

职务回避中的亲属包括四类: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

2.任职回避中应回避职务的范围

任职回避中应回避职务的范围包括三种:第一、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第二、在同一机关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第三条将“同一领导人员”解释为包括同一级领导班子成员。

3.任职回避的变通规定

现实中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到可以变通执行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较少,考虑到法律规定的严肃性,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才可以对任职回避作变通规定。

二、公务员的地域回避

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地域回避,是指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在自己的原籍及其他不宜任职的地区,担任一定级别的公职。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地域回避的行政机关为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

2.适用地域回避的人员是担任上述机关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包括乡、县级党政正职、纪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党委组织部长、人事局长、监察局长、公安局长等。有的认为,主要领导职务还应该包括副职。

3.适用地域回避的情形包括在原籍任职或在一地担任领导职务较长时间。地域回避主要规范对象为原籍任职。

三、公务员公务回避

公务回避,是指公务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的公正性,依法终止职务行为而由其他公务员来行使相应的职权。利害关系,是指公务处理的结果将会涉及增加或减损处理公务的公务员的金钱、名誉、亲情、友情等。

1.涉及本人利害关系。“自己不能做自己的法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公务员不能执行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公务。

2.涉及法定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亲属是特指的,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亲属。

3.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本项是一个兜底条款,除了上述两种情形外,如果其他情形会影响到公务员公正执行公务的,也应该执行公务回避制度。

四、公务员回避方式

根据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启动主体不同,公务员回避的方式有三类: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及决定回避。

1.自行回避。自行回避,是指公务员认为自己与处理的公务具备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向有关负责人主动请求回避处理,有关负责人对公务员的申请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准许的决定。

2.申请回避。申请回避,是指公务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处理案件的公务员具备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在公务执行结束前,依法向有权机关请求停止该公务员继续处理该公务,有权机关依法对此申请进行审查后作出是否准许申请的决定。

3.决定回避。有权机关可以在没有公务员提出自行回避或利害关系人提出回避申请的情况下,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认为公务员存在回避情形的,可以径行作出回避决定。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公务员辞退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你最佳的考试选择】 2009年7月28日

一、辞退的条件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1.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2.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如确定该公务员不能胜任现职工作,一般应安排与其实际能力相适应的其他工作。公务员拒绝接受安排的,才可以予以辞退。

3.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4.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

除处分的。

5.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所谓旷工,是指公务员无正当理由,不经请假,离开工作岗位,不从事本职工作;所谓无正当理由,是指没有疾病、自然灾害、社会事故等不可抗力事由;所谓逾期,是指超过事假、年休假、探亲假、出差假等国家法定的休假期限。本法规定的期限是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

二、不得辞退的情形

辞退是将不合格的公务员理出公务员队伍,解除国家机关与公务员的任用关系。公务员被辞退后就失去了公务员身份,不再享受公务员待遇,对公务员的权利影响比较大。因此:辞退公务员需要非常慎重,不能随便辞退公务员。根据公务员法第84条规定了机关不得辞退公务员的四种情形:

1.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这里的医疗期是指公务员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

养的时限。

3.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三、公务员辞退程序和待遇

1.辞退的程序。辞退公务员是国家机关的一项权利。但处理不好,也会侵害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1)由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决定。(2)辞退通知以书面形式送达本人。

2.辞退的待遇。公务员被辞退后,享受的待遇是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

险。

四、公务员被辞退,离职前应当作好善后工作

1.办理公务交接手续。

2.接受审计。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辞职或者被辞退,必要时按照规定接受审计。对于辞职或者被辞退的公务员中的主管或者经管财物的人,应当按规定进行财务审计,对其任职期间执行财务纪律的情况进行

篇7:我国国家公务员权利义务特色谈

周维德

摘要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规定, 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公务员代表人民的利益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为人民服务, 接受群众监督站在人民政府的立场上·自觉维护人民政府的声誉。它具有真

实性、广泛性、权利义务的高度一致性、权利义务的普遍平等性等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权利公务员义务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是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公务员和国家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确定了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即既确定了公务员对国家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使命又确认了公务员履行公务应该享有的合法

权益我国国务院于1993年8月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二章用一整章的篇幅, 明确而详细地规定了我国国家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应当享有的权利应当说, 它对于我国形成一支优化、廉洁、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对于实现人事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其它内容一样, 是在充分学习、吸收、借鉴西万王要资本主义国家, 以及亚洲一些地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之上, 批判地继承我国两千年来官吏管理制度的传统, 总结建国四十年来我党组织、人事工作经验教训, 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而建立起来的有鲜明特色的崭新制度。一方面,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百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追求企业、社会、政府管理的廉洁、高效, 在文官管理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改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在包括权利义务规定在内的公务员制度的一系列内容和做法上, 已经相当地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我国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规定公务员权利义务及其保障时, 有必要充分吸收、借鉴, 取其合理、有用、精华, 弃其谬误、无用、糟

粕, 拿来为我所用。因此权利义务规定的许多基本内容, 无论是自由、物质保障权利, 个人发展权利, 服务纪律, 抑或是政治权利, 政治约束或者说, 无论是“公”的权利, 还是‘私”的权利无论是公务内的义务, 还是公务外的义务我国和其它各国有很多都是相同或相似的。另一方面正如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一样我国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规定亦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它和西方文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不同, 决定了公务员权利义务的本质的不同。当然, 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的濡家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我国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内涵上, 但它鲜明的特色最主要是体现在“社会主义”涣诀大国的政治制度上。我国公务员的权利义务,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级政府部门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新型权利义务关系。我国公务员既是人民的“公仆” , 又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公务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而资本主义国家, 无论是在本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雇主”与“雇佣”的关系。如美国的公务员就被称为“政府雇员”。他们既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管理国家, 同时, 广大的下层公务员又和企业的劳资关系一样, 是“雇”与“被雇”的关系。因此, 我国公务员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最本质的区别。我国国家公务员作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主体, 其权利与义务规定的特色分别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公务员权利方面

第一,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法一般都严格要求其公务员格守“政治中立”不介人

党派活动, 克服党派倾向性。这是资本主义各国文官制度所标榜的一大特色。如《美国文官法实施细则》第四部分第一条规定, “禁止政治活动” , ‘’行政部门人员可保留自由投票权和就各种政治问题与人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不得利用职权影响达到干预选举或影响选举结果的目的。⋯⋯不得积极参加政治管理与政治活动。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官员法》第三章第条第一款规定“官员为全体人民服务, 而不是为某一个政党服务。他应当公正地、不偏袒任何政党地去完成他的使命⋯⋯。”《印度全印文官行为条例》第四条规定“文官成员不得加人任何政党和政治团体或与这类组织保有联系, 也不得

参加、捐助和以其他任何方式支持政治运动和政党活动。”当然, 实际上,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同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 资本主义各国的文官集团根本谈不上是为全体人民服务, 只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为资本主义统治服务。他们的所谓“政治中立” , 充其量只能在资产阶级内部各派利益集

团或代表这些利益集团的政党之间保持中立, 决不可能在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保持“中立”。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核心,是不可动摇的、唯一的执政党。因此, 公务员绝对不能享有独立于党的政治领导之外的政治权利, 绝不能对党的政治领导采取“中立”的态度,而必须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与党保持一致。第二, 我国政府, 是人民的政府, 公务员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行政事务管理权的工作人员。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常任文官集团, 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有对立, 与政党、政府的利益有靓龄, 因此,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般都有自己的组织, 如工会。如年月日修定的《法国公务员总法》第一篇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有参加工会的权利。由劳动法典第三篇规定的职业工会可以在所有司法机关进行诉讼。尤其可以向行政司法机关上诉·反对涉及个人地位的安排和有损于公务员集体利益的个人决定。”法国有大工会。政党与工会间有某种联系。法国总工会与法国社会党联系在一起。在政治方面政党出面, 在业务方面工会出面。个工会在行政方面是政府的主要对话者。行政机关通过公务员工会代表听取大家的意见。除军人外所有公务员包括警察、法官都有参加工会的权利。我国是实行人民

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国家公务员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他们本身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如此, 公务员就无需享有组织自己的独立团体与政府进行谈判的权利。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的职工代表大会其作用一方面是公务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机构, 另一方面是党联系公务员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与资木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工会, 无论在性质上还是作用上都有根本的区别。资本主义各国的公务员法, 一般也都原则规定公务员有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等权利口但在实际上多有限制。如法国行政法院要求各部门对“集体罢工”这一权利进行限制, 不允许由于罢工使工作陷人瘫痪, 并规定有些公务员不能参加罢工, 如警察、军人、监狱看守、内政部负

责通讯、安全人员等。公务员罢工期间不支付工资。我国公务员不享有罢工权因为这是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违背的, 是与公务员代表国家利益和维护安定团结的特殊身份、职责不相容的。

另外关于我国公务员权利的规定, 也因具体国情而有待进一步完善口由一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欠发达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因而在公务员权利享有程度和范围上诸如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 将有待于更加丰富、发展和完善。

二、公务员义务方面

第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执行公务。坚持四项基木原则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务员作为国家行

政管理主体理应模范坚持,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公务员政治行为的根本准则。公务员政治行为规范的内容, 体现在政治思想上, 要求我国公务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体现在政治言行上要求公务员在言行活动中坚持党的基木路线, 拥护政府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服从领导, 执行政令体现在工作作风上·要求公务员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实事求是, 深入调查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公正廉洁,克己奉公, 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当好人民的公仆这是我国公务员义务和资本主义国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 为人民服务, 接受群众监督。我国宪法第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公务员制度中规定的义务正是宪法精神的具体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法虽然也都规定公务员必须努力为全体国民服务但是由于资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 决定了这项规定在本质上是虚伪的第三, 我国公务员的一切活动要本着国家利益至上的准则, 不得散布有损人民政府声誉的言论和不得采取反对人民政府的行动。公务员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站在人民政府的立场上自觉维护人民政府的声誉。资本主义国家也规定公务员必须忠于国家和政府, 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例如法国公务员在不执行公务时仅仅要求他们是不反对政府, 而不必忠实政府除此而外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多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 因而要求公务员超然于政党派别之上而‘’效忠”于政府效忠政党和效忠政府是分离的。但在我国, 由于共产党是执政党, 政府的意志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体现, 因而公务员必须忠于政府、忠于党。忠于政府和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我国公务员义务的规定还有很多具体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忠于职守·公正廉洁接受政治理论和工作岗位必备知识技能的培训等等, 兹不详述。以上是分别就我国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的鲜明特色加以论述的。我国

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规定, 作为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容, 就其整体内涵而言, 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真实性。我国国家公务员的权利义务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它为公务员充分享受自身的权利提供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保障。因此,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 我国公务员能切实享有和行使自身的权利。其二是广泛性。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和赋予了的。在我国, 国家公务员享有广泛全面的法律权利,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 就公务员的政治权利而言,也比资木主义国家公务员丰富广泛得多。公务员不仅可以而且应当积极参加政党活动, 同时

篇8:第二节 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right) , 在《辞海》里作为法律用语来解释, 它与义务相对, 指人们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但这一解释过于简单, 缺乏历史精神和伦理内涵。社会权利, 就是社会主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向他人、向社会要求某种行为或不发生行为;所谓义务, 就是社会主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应该向他人、向社会提供某种行为或不发生行为。根据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 它分为道德权利、义务和法律权利、义务。

权利与义务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他们是在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基础上而产生的, 是人们按照当时社会的公正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应当采取某种行为或不采取某种行为的社会意识和制度。基于权利和义务的正义就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一、罗尔斯对“正义”原则的描述

罗尔斯把他的正义观念确定为“作为公平之正义”。罗尔斯通过进一步概括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契约论, 并利用卢梭的自由平等的观点、借助康德的社会契约过程, 采用原初状态来证明和确立正义原则。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分两个层面:平等自由原则和不平等原则即“正义的第一原则”和“正义的第二原则”。

平等自由原则称之为“正义的第一个原则”, 这种原则认为: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权利。“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原因有二, 一是每个人都是人, 都是完全相同、完全平等的, 所谓的人权等基本权利便依据于人的天赋的、自然的本性, 也即是天赋人权;二是只要是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不论人能力大小、品德高低、贡献多少, 同样是构成社会的一分子, 同样参加了社会的缔结、创建;而结成社会、创造社会是每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最基本的贡献, 所以, 每个人不论对社会对他人的具体贡献如何不同, 但其基本贡献却是完全一样、完全相同的。不平等原则他称之为“差别原则”“正义的第二个原则”。罗尔斯认为, 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这种不平等不但可以合理地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 即使是最少受惠者也能获得最大利益, 而且这种不平等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地位和职务联系在一起。“第二个原则”涉及的利益主要是像财富、权力和权威等的分配问题。只要分配的结果能给每位社会成员带来利益, 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 它们就是正义的。表明罗尔斯承认, 由于每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非基本贡献不相等, 所以社会应该不平等地分配每个人的非基本权利, 能力较强、品德较高的人, 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便较大, 因而应该分有较大的权利, 反之, 则应得到较少的权利。然而, 在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中, 获利多者往往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多, 应该对利用资源较少者以补偿, 因为获利多者做出的贡献是因为获利少者让出了自己的权利, 所以获利较多者应给获利较少者补偿, 获利越多, 补偿应越多, 否则就是间接占有获利较小者的权利。这一原则规定了经济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不平等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罗尔斯认为第二个原则优先于第一个原则。按照罗尔斯的观点, 就一个正义的社会而言, 基本自由极为重要, 它不应由于任何人的任何利益而受到限制和牺牲, 只有这点得到保证, 才能去努力满足第二正义原则的要求。而在第二原则中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

二、罗尔斯对公正正义的论证

引出公平的正义的是“无知之幕”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任何人都无法认识到他在社会中的地位, 他的先天资质、能力、智力和体力方面的特别之处, 也不知道他们的特定观念或特殊的心理倾向, 他们会一致认为他们所选择的权利与义务是公正的。简而言之, 正义原则应当是一种社会契约, 人人一致同意即是它的证明。由于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能力和资质不同, 不可能达成有关权利和义务的一致同意, 因此罗尔斯就假设了一个可以实现这种同意的状态:“无知之幕”, 也即是罗尔斯的契约论原则。正义原则所规定的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利益:权利与义务;而在无知之幕的状态下每个人因为不知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 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那么他们在选择时就会以“最大最小值”规则做出选择, “以最坏情形做出决定。”这意味着, 处在原初状态的每个人在选择正义原则时, 必将根据他所认为的地位和能力最低下的人来做出决定。而地位和能力最低的人会选择平等地分配权利与义务;抑或选择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它不仅给受惠较多者带来较多利益, 而且给受惠较少者带来补偿利益;并且受惠最少者, 所得到的补偿利益便该最大, 也即是人人都有利益。所以, 无知之幕的作用在于它能够确保程序上的公正, 使结果不受任何无端的影响。罗尔斯看来, 处在原初状态下的人被迫对每个人公平。在理想的公平社会中人人都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事实上, 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和资源环境中都想得到较多的利益, 这一要求又不可能得到满足, 所以要制定某种规则, 以达到公正合理的分配。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紧紧抓住了公平正义的这两个基本点, 把探讨既保障人们的平等自由的权利不受侵犯, 又使社会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分配公平合理作为其正义论的目的。

三、对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评价

罗尔斯的正义论在方法论上具有一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罗尔斯继承了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传统, 把社会契约论作为其论证正义论的主要手段, 用虚构、假设的所谓“原初状态”, 来证明、推演自己的两个正义原则, 这种论证的方法确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是, 作为一种探讨社会正义的具有非现实对象的道德学说来说, 主要靠一种虚拟的抽象的方法还是很不够的。社会正义具有非常强的现实的基础, 探讨这一重大课题还必须有历史主义的方法, 把社会正义植根于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 这样才能为正义原则确定可靠的基础。

正义原则的契约性的证明是人人同意, 人人一致同意也是有不同的阶级基础和形式的。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资产阶级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 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来为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争取一切社会的认可。他们实行的剥削制是被工人所接受的也可以说是被工人默认的, 那么可以说对工人来说是公正的吗?因此, 罗尔斯的人人一致同意的证明, 只是一种虚构在现实中没有确立的根据。罗尔斯证明正义原则的正义性是主观的、随意的。既然是人人同意并没有做客观条件的限制, 就避免不了任意性和随意性。

其实,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 只是形式上公平正义, 实质上它并没有离开资产阶级的价值原则, 可以说是资产阶级价值原则的当代改造而已。资产阶级价值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博爱”,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并没有离开这一资产阶级的价值核心。两个正义原则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传统观念是一致的:第一原则和自由优先性及规则对应自由;机会均等的原则以及第一原则中强调的人们对自由和平等权利对应平等;差别原则或曰惠顾最少受惠者利益对应博爱。可见, 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看到了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与人们的正义生活和自由平等之间的客观联系, 并对这些因素予以了足够的重视, 但由于他囿于资产阶级的偏见, 立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不愿意把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的自由平等同改变社会基本结构——资产阶级私有制联系起来, 因而他所追求的社会正义和人的自由平等, 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平均主义寄托, 而不可能最终成为社会现实。

四、正义原则的价值论证

罗尔斯只是证明了正义原则的契约性。一种正义原则是不是真正的正义原则, 不是个契约论问题, 更应是个价值论问题, 因为正义是一种人们行为应当如何的道德原则, 属于应该、价值、道德价值范畴。因此, 对于一种正义原则是不是真正的正义原则的证明, 只能是一种价值论证明而不能是一种契约论的证明。

在价值领域里, 善是道德的总原则。正义是一种特殊的善, 是一类伦理行为应当如何的道德原则, 是通过社会制定的道德目的从一定的伦理事实中推导出的。因此, 道德目的是否是真正的道德目的, 伦理行为是不是公正的真正价值实体是判断正义与否的标准。如果二者都是, 正义原则必真。正义原则的价值实体应是利害交换的伦理行为。一种正义原则应是等利害交换原则。人际利害交换行为显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等交换, 一类是不等交换。对照以上标准, 对等交换是道德的、善的, 即是所谓的正义, 小利换取大利和大害报复小害行为显然是不道德的、不应该的、恶的, 是非正义。可见, 正义、公平总原则是通过道德目的而从人际利害相交换行为中推导出来, 是通过二者而得到科学论证的。由此而来, 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人们应该平等地分有基本权利和义务, 因为每个人都同样是社会的一员, 他们对于社会的基本贡献 (缔结社会) 是完全一样的;人们因其对社会的非基本贡献不平等, 而应该不平等地分有非基本权利与非基本义务;同时, 获利多者如果较多地利用了社会资源, 便应该补偿给获利少者相应的权利。所以罗尔斯的观点印证了此价值论断。

而权利与义务的交换原则又是公正的根本原则。一个人的权利与他的义务具有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他所享的权利与他所负有的义务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他所行使的权利与他所履行的义务的关系。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他所负有的义务, 显然不是他自己能够自由选择, 而是社会分配给他的。社会分配给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只有相等才是公平的、应该的, 如果不相等, 则不论权利多于义务, 还是义务多于权利, 都是不公平的、不应该的。根据罗尔斯的公平原则, 由于每个人都具有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 那么也就有了尊重别人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不受侵犯的义务。有了保护权利的能力就应承担这种义务, 得到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对等, 这就是公正的。但由于不同的人资质不同、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社会分配给有能力的人的权力相应来说就大。社会对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仅仅有社会公平的根本原则“社会分配给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相等”是不能解决的。还须依据社会公平的根本原则, 进一步确立一些比较具体的原则。

怎样对有限的、稀缺的利益资源进行配置和分配才是“公正”的?这一标准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界定权利与义务时都面临的问题。虽然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主体对“公正”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像恩格斯所说, 在社会中, 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主体通过各种社会的活动的不断博弈, 最终会形成一个所谓的“客观”标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向往的东西, 但是由于各种冲突和阻力, 各人的愿望都不会原原本本地实现, 而是会形成一个中庸的平均数, 人们在博弈中逐渐接受这种结果, 以一定的社会原则行事, 而维护着社会的平稳。所以, 尽管公正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但是权利、义务的“公正”原则又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行为, 对于整个社会的权利、义务的“公正”原则来说只有从属的意义。权利、义务的“公正”原则和评判标准, 是由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的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参考文献

[1] (美)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 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 (美)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十八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上一篇:诚信的警句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钓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