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王之涣 古诗

2024-05-01

出塞 王之涣 古诗(精选6篇)

篇1:出塞 王之涣 古诗

出塞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篇2:出塞 王之涣 古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篇3:出塞 王之涣 古诗

●启发想象, 进入诗境

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 透过现象探索本质, 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 在学习《出塞》一课时, 笔者将收集到的有关边塞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做成课件, 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 从而弥补了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等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的“断层”现象, 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现实的感知能力。又如, 用课件显示朝代更替、边塞之苦, 让学生自觉地了解和感受, 他们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从而改变了过去学习古诗的被动和冷淡。

●指导朗读, 体会情感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 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例如, 在教授《出塞》这首诗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边塞的苍茫,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笔者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 并选取相应背景音乐。上课初, 笔者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 在具有边塞古韵的音乐声中, 教师诵读全诗,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多次反复诵读, 使学生逐渐理解了《出塞》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 深刻理解了边塞的苍茫之感。

●扩充信息量, 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参考资料 (书本) 等信息, 是非常有限的,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 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 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 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 学习的容量增加了, 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知识信息, 从而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例如, 笔者在教授《出塞》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止停留在书本上, 不止对本课的人物有所了解, 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 就通过课件展示了关于“龙城飞将”李广的一些相关资料。这种信息的扩展, 自然而然就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知识。

篇4:王之涣 出塞 赏析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篇5:《出塞(凉州词)》王之涣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篇6:王之涣出塞英语翻译

【原文】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www.xigutang.com)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其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远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远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不可能没有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的内容,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的“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英译版】

BEYOND THE BORDER

Wang Zhihuan

Where a yellow river climbs to the white clouds,

Near the one city-wall among ten-thousand-foot mountains,

A Tartar under the willows is lamenting on his flute

上一篇:标志知识知多少教案下一篇:XX小学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