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学锻造一所有根的学校

2024-04-11

用国学锻造一所有根的学校(通用3篇)

篇1:用国学锻造一所有根的学校

用国学锻造一所有根的学校

——记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汇演

■秦志新

“晨读课堂,书声琅琅,有《弟子规》相伴;上下楼梯,出入教室,有笑脸的灿烂;路遇师长,自然大方,有纯真的问候„„孩子们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文化,尽情享受经典的熏陶。”这是一位数次到玉林附小参观学习的老师真诚的感言。的确,以往在人们心目中“高深莫测”的国学如今已经轻松、自然地走进了玉林附小,走进了小学生中间,更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玉林附小人的心里。

国学介入礼仪教育——

为走进学生的心灵寻求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国学越发彰显出它的独特价值。我校自2001年3月起,展开了礼仪教育的课题研究。至2003年11月结题时,在课程化的礼仪教育、系列化的礼仪训练及学生礼仪评价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礼仪教育,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在德育活动中自觉实践,基本形成了随时随地“学礼仪、守礼仪、用礼仪”的局面。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正如《中国教育报》报道所说,“礼仪教育改变了一所学校„„”

然而,在前阶段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由于家庭、社区、社会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乃至被抵消,学生的礼仪意识、礼仪习惯在家庭、社区未能及时得到巩固和强化,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及稳定性被弱化。

同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下小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不尊重别人以及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社交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我校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自我中心,心中乏爱;校外言行举止不文明;自私,与人交往欠缺无私精神;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表现较差;不珍惜社会劳动成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较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多元文化交织并存、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难以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

作为教育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礼仪教育、道德教育只有力求创新,才能别有洞天。于

是,我们想到了将国学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

从道德价值的层面来看,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人格,提升孩子的基本素养。用经典充实孩子的人生,就是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无异于与先贤对话。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品德、性情、情操乃至精神,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全国礼仪教育示范学校,我校将国学教育与礼仪课题研究结合可谓和谐共生。国学教育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是礼仪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实现途径之一。而礼仪则是从行为方式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它们共同指向将道德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成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

2008年2月起,我们把诵读传统经典活动从一些班级的零散行为、一些教师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至此,礼仪教育得以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师生道德人格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让国学走进日常教学——

孩子时时处处身处经典之中

如何使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国学走近小学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难题。在充满激情与蕴含冷静的实践中,渐渐地,我们找到了使国学经典走近孩子、走近教师、走进日常教学生活的操作方式,并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喜悦与感动。

环境润泽,触摸经典。我们将国学经典的内容纳入环境,在校园大环境、班级小环境、课程软环境中,努力摸索着能与孩子对话的环境创设方法,从而使“无声的环境”成为“有声的老师”。

首先,环境润泽,大象无形。走进学校教学楼大厅,第一眼便能看见“琢玉成器,育才成林”8个大字,它是全体玉林附小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追求,似一道清泉,流淌在每一位师生的心田。低小部的石刻《论语》碑文、“活水源”等景观,蕴含着学校追求自主、自由、自然的生态教育理想境界。高小部的百米艺术墙、“万世之师”孔子塑像、“国学墙”竹简上刻写的《四书》经典句选等景观,处处让师生们能随时感触中华文明的千年历程、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

教室里、楼道间、过道旁、栅栏上,定期更换的书画展、以国学为主题的学生作品展、校园广播站的“附小雅乐”栏目、“附小书简”栏目„„经典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

其次,课程润泽,大音希声。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学生也许要用几十年来消化。因此,我们设想,读经诵典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读经典也可以只求理解感悟,濡染熏陶的过程便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期望给孩子更进一步的熏染。自2008年起,我们尝试将书法、二

胡引入课堂。2008年9月,我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之“书法校本课程”。1—3年级开设硬笔书法,4—6年级开设软笔书法。2009年2月起,我校还开设了二胡校本课程。学生从二年级起就能接受免费的二胡培训。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课,一节二胡课,学生在欣赏书画名篇、二胡名曲的过程中,就能充分领略民族文化、民族器乐的巨大魅力。

经典诵读,植入日常。首先,我们确定了精选诵读内容。各年级必读内容为《弟子规》。结合不同年段特点,低段选读《唐诗三百首》《弟子规》《三字经》,中段则背诵《论语》《诗经》以及分主题背诵若干首唐诗、宋词,高段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以及《史记》《大学》。其次,我们还以各种形式将诵读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以“趣味式”植入学科课堂——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主力,每周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不强求会背、会写,以契合孩子的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乐学”状态。

以“滴水式”植入日常环节——在学生日常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将习惯与礼仪教育的研究覆盖到学生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以“丰富性”植入社团活动——增设与国学相关的兴趣活动:书法、二胡、国画、乐曲欣赏等。

以“主题式”植入大型活动——根据诵读内容,把诵读植入礼仪综合演练、读书、艺术节活动中,还将诵读活动与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传统节日、集体朝会等活动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主题诵读活动。

以“体验式”植入实践活动——立足诵读激趣、行为强化,开展系列古诗诵读活动。

以“互动式”植入学生家庭——家校结合,强力推动诵读活动的深度、广度与影响社会的力度。

快乐诵读,温润推进。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坚持清晨一读,午间一诵,晚间一省。学生对照诵读内容反省自己的言行,家长示范、点评、激励。诵读与家校结合、与学科结合、与活动结合,形成合力,教师、家长、学生一起走上诵读之旅。

首先,读经典。学校的每个年级都选择了一个共同的国学主题来研讨,并自筹教材指导孩子们进行细致研读。二年级的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研读有关月亮的诗词,连平日里说话都有了“月”的柔美。五年级研究的主题则是与“礼仪”有关的所有古训,小到如何饮食,大到治国为官。六年级毕业在即,他们则选择了“离别”这一感受作为自己的研讨主题。另外,学校还把家庭的“亲子阅读”与学校的诵读结合在一起,学生每日在校背诵后,回家还得与父母再背诵,达到“温故而知新”。

其次,唱经典。每到中午的“附小雅乐”广播时间,校园广播在悠扬、空灵的琴声后,便开始播放配乐古诗文歌曲。悠扬的歌声带着孩子们穿越厚重的历史,让他们在歌声中懂得“诗词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再其次,画经典。给古诗配画,给宋词插图,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把诗歌按作者、内容、主题分类,办成手抄小报„„这也是学校学习国学的另一方式。每学期的读书节活动中,孩子们都会用一周的课余时间来专心收集资料,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经典诗文。通过“画”这种艺术形式,孩子们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表达了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艺术联想。

最后,演经典。周一的晨会是玉林附小全体师生最盼望的时刻。因为每周的这一天,各班都会轮流派学生代表本班进行精彩的国学诵读汇报演出。孩子们非常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在第六届校园艺术节上,以年级为单位自编自演的“演国学经典”更是让与会者难以忘怀。

国学感动孩子和家长——

在潜移默化中共筑和谐人生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展开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学生的喜爱。通过一年多的诵读活动,孩子和家长身上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学会感恩,心中有爱。经典诵读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们的习作中这样写道:“爸爸早上送我上学,我坐在他的自行车后,把脖子缩在衣领里。天气好冷,我呼出的气都变成了白雾。我靠在爸爸背上,问:‘爸爸冷吗?’爸爸打了个寒战,说:‘你靠在爸爸身上,爸爸不冷。’不管刮风下雨,我从来都没听到过爸爸有过一句抱怨,我觉得爸爸真的很爱我。”孩子们的言语中已经包含了一颗能感受到爱的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心灵的触角会在此基础上延伸到邻居、同学以及更多的老师,延伸到一切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延伸到整个社会,他们会更完整和生动地体验来自周围的点滴之爱。在感受爱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也会逐渐被爱浸润和涨满,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塑造品德,提升素养。五年级1班的陈相龙在诵读感言里这样写道:“在学校我常常和同学因一点小事就吵架、翻脸。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因为我常常不宽容一些小事。现在我知道了怎样和同学相处。”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使孩子们在诵读吟咏中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品质。同时,据老师们反映,孩子们通过诵读经典名作,还可以是语文课内学习的有益的补充,作文中、课堂上学生不时引经据典,听、说、读、写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另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己创办诗社,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共同提高。

感同身受,重受教育。一年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刚开始时,家长们要么对孩子学习经典诵读表示无所谓,要么心存疑问:“学这些老古董有什么用?”如今,孩子们的变化感动了家长。很多家长反映,过去连扫把倒了都不扶一下的孩子竟然知道打扫清洁、帮忙做饭洗碗了;还有些嫌弃爷爷奶奶啰嗦的孩子学会了耐心地倾听,还知道给老人家们梳头„„家长们都说,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家庭,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于是,通过“小手拉大手,儿童带家长”的方式,一些家长也自觉加入到经典诵读的行列。许多家长表示,经典诵读的内容让他们也重新受到了教育。

深化国学经典诵读——

让国学走进人的精神血脉之中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在国学教育方面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是正确认识国学、礼仪、道德三者间的关系。我们强调礼仪教育的同时,并不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道德教育。国学、礼仪、道德教育,三者共同指向将道德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成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

二是国学教育需在环境中熏染。校园“无声的环境”可以成为“有声的老师”。学生可以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与环境和谐共生。

三是国学课程需进课堂。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必须根据学校特点、师资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作出科学选择。可广泛地将书法、民族器乐、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纳入。

四是国学教育必须体现时代性,使经典诵读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大胆剔除诵读材料中不尽科学、合理的成分,并结合时代特点给经典以新的诠释,给经典注入时代内涵。让孩子们在扬弃和继承中学习、创新。

五是课程设置应采取灵活的体制,多方协作。时间上可采取弹性制,通过学校的工作、孩子的诵读,影响学生家庭、影响社区,构建和谐。

尾声:国学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门深沉的学问。在看似轰轰烈烈的国学热浪中,玉林附小人会一如既往地持之以恒地前行,付出时间、心血和汗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朝着“懂礼仪、知孝道、怀爱心、做君子、有底蕴”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是一所有根的学校。

篇2:办一所有理想的学校

武汉市初中标准化建设,给鲁巷中学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立足今天的鲁巷中学,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让学校具有较高的办学品位?如何让学校具有浓厚的办学特色?如何让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鲁巷中学应该办成一所有理想的学校。

一、社会需要有理想的学校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社会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信仰、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虽然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但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些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一味追求高分而漠视孩子的能力、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摇篮。要培养有理想的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有理想的学校。办有理想的学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和提供有理想追求、道德高尚、心智健全的人。

二、什么是有理想的学校

有理想的学校 ,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有品位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远大理想的校长;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激情的教师队伍;应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应该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

有理想的学校 ,应该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有先进的理念,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儒雅的审美取向,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气韵。

有理想的学校 ,应该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教师自我觉醒、自我成长,专注学生个体发展,让学校成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场所。

有理想的学校,应该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搭建家长与学校,社区与学校的互动平台,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有理想的学校,应该充满人文关怀,互尊互爱;这里师生和谐,干群融洽;这里工作高效,合作互助;这里人们达成共同愿景,同谋共享。

三、办一所有理想的学校,任重而道远

只有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发展,而没有丰厚的人文情怀、独特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没有将理想、信仰等人格魅力和社会追求内化给学生的教育,不能说是优质教育;没有理想追求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校办成什么样子,从根本上决定于这个学校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校长善于营造富有凝聚力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善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的教师队伍;善于构建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感:

1.办一所有理想的学校,就要赋予校园生命力。我们让学校每一处都能说话,赋予静止的物体以生命力,真正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在学校透视栅栏上、楼道墙面、楼梯转角处设立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规范师生的行为,激励师生奋进;我们让绿色进驻办公室、教室和功能室,让理想在春天中滋长延伸;我们把一句句温馨的提示设在饮水机旁、水龙头边、青青草坪上,给师生美好的感觉和无声的教育。

2.办一所有理想的学校,就要让制度人性化。我们在制订规章制度中,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和人性化,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比如实施弹性坐班制等,变他律为自律,激发教师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3.办一所有理想的学校,就要在活动中育人。我们让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求知、求乐,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4.办一所有理想的学校,就要彰显学校精神。我们在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论支持下,拓展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展现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让学校具有催人奋进,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帮助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科学的态度、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5.办一所有理想的学校,就要让学校成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乐园。一个人,除了获得知识与物质,重要的是还要留点时间去梦想。我们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生命成长和生命价值,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找回精神家园。我们通过师德教育、技能培训、教师学习,建立网络化的培训机制;通过目标激励、班子引领、制度保证、活动促进,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

6.办一所有理想的学校,就要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园。我们变革传统教学观念,打造魅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凸现生命的灵动;创设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焕发课堂生命活力;优化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情趣;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初中标准化建设之后,我们对学校未来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希望,由此我们确立了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風味浓郁、有理想的一流初中学校的五年发展目标。

篇3:打造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新的学期已经拉开序幕。春节期间,微信上传播着一段小文,叫作《年,就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一年又一年,期盼中载满祝福,愿望中满是平安。一年又一年,不必感慨也不必抱怨,最好的皆是顺其自然。一年又一年,感恩生活也珍惜遇见,执着努力亦随遇而安。”得之泰然,失之坦然,争之必然,方为“顺其自然”;珍惜当下,把握机缘,安己达人,才是“随遇而安”。作为特教工作者,但愿大家都能用这样的心境去拥抱生活,去扎实工作。

今天,主要是和大家交流一下增强三种意识,就是学习意识、底线意识、发展意识。

第一,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美好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当前,全社会都在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作为特教老师,加强学习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为什么学习对于我们很必要很迫切?这些年来,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新课改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这轮新课改中,普校老师们“研课标、煮教材、说教法”,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反观特教领域,相对空寂得多,迟缓得多。

有教师讲,特教教师在外部交流时会不时遇到尴尬。人家一听你是特教教师,马上就不言语了。我想,第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属于社会上的小群体,未必人人关注,因此不会引起普遍的交流欲望。第二方面,社会交流时大家关注的更多是公共话题。学校订阅了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教育报刊、生活杂志、专业书籍,让大家及时“富脑”“充电”。第三方面,交流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我国原培养特教专业师资的学校,如昌乐特师、南京特师、营口特师、泉州特师,培养了大批“特教中师生”,支撑起中国特教发展的脊梁,创造了特教辉煌。如今都已升级并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我们是否也应该“升级”呢?现在如有人向我们求教专业的特教康复知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们的生源在变化,自闭症和脑瘫学生在增多,县级特教学校正在向培智学校转型,大家大多学的聋教育和培智教育,是否产生过“本领恐慌”?我们的“知识转型”和“能力转型”是否该提上日程?第四方面,对特教工作者尤为重要,一定要警惕“用进废退”这一自然法则带来的隐性影响,要通过终身学习来反击这股拉力,保持昂扬向上的生命张力。

我们需要向谁学习?500年前的王阳明提出一个哲学命题“知行合一”。知识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知识的实证,“知行合一”是最好的学习路径,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有关部门捐助学校建起“众源书屋”,书目是我们教师自选的,书是书店代购的,这些书是用来“看”的,不怕“看破”。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传播成“井喷”之势,网络、电视、广播都是我们学习的媒介。我们要见贤思齐,家人、朋友、家长、领导、同事,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通过送教上门服务,我有很深的感触:确实需要沉下心来向家长朋友学习。有的家长花费很多的钱财和很大的精力,天南海北地陪孩子求医诊病,他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自感弗如。身边同事同样值得学习。我们组织了多次培训,讲课的教师精心备课、全心讲授,听课的教师能静心听讲、虚心学习。此外,知识跨越国界,行动就在脚下。教师有相对的时间保证,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出去转转看看。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我们需要学习什么?通识方面,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因人而异,视情而定。需要反复强调的是专业转型和业务提升问题。请大家多学习涉猎研究一些康教结合、医教结合、脑瘫自闭症教育方面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学校把学习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安排教师外出开会、学习、观摩、培训,对教师素质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参加培训重在借鉴参考,不要寄希望于全盘拿来、套上就用。哪怕有一点或几点对我们工作的改进和思想提升有启发,就达到了目的。

第二,进一步增强底线意识。

作为一个慈善性公益单位,我们学校时刻需要全社会的理解、认可、支持和帮助。一个温馨和睦、人心思齐的环境,对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社会认同至关重要,每位教师都应是“参与者”,而绝非“旁观者”。一个团队优秀与否,不看人数多寡,而看人心向背。小到个人,大到单位,形象至关重要。形象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无形资产。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良好形象的塑造,非常讲求仪式感,非常重视必要形式所蕴含的深意。我们国家,一直树立和维护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象。陕西的黄帝陵,登上轩辕殿需要踏过95级台阶,既寓意“九五之尊”,又在建筑上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我们一再强调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说到底是为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能够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多的教师红利。

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都有个尺度感的问题。教师与教师,要基于特教情缘、校友情谊、同事情怀,和睦相处、友善相待。关于学校与教师的尺度感,作为学校要最大限度地理顺教师情绪,给每位教师自由呼吸的空间,不和教师个人“算小账”。

什么叫“最大限度地理顺教师情绪”?其一,学校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哪位教师带着情绪工作,这样无论对个人健康、工作效率、学生成长、维护团结,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其二,学校努力通过管理手段创新,将理顺情绪落到实处。例如,我们推行业务和行政合署办公,就是让校委会成员精力下沉,一则离学生近一些、再近一些,抓好末梢管理;二则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增进交流;三则更便捷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为学校研判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其三,理顺教师情绪,不是对所有教师的所有要求都予以满足。当少数遇见多数,我们选取多数;当多数遇到大局,我们选取大局。其四,理顺教师情绪,是动态的而非一劳永逸。校委会成员要随时关注教师所思所想,也请我们的教师通过正常渠道及时反映合理需求。

什么叫“给每位教师自由呼吸的空间”?维系学校与教师的纽带,一是制度,二是情感。制度层面,按照用人制度来讲,学校与教师是聘用与被聘用的关系。促进学校发展,需要多种制度作保障。对大家来讲这些制度是标杆,是规范,而不是控制,不是约束。情感层面,学校与教师之间需要温度。大家多已人过中年,既要敬老孝亲,又要相夫(妇)教子,工作生活均需兼顾,教育好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些事儿只有都“不好意思”,这事儿才“有意思”;一旦都“好意思”了,那就非常“没有意思”了。以校门执勤为例,为什么校级班子要站校门?可能个别教师会说,是看谁迟到了吧。对不起,想多了。学校相信,除非特殊原因,没有谁会故意迟到。之所以这样做,是学校管理的制度设计,是校园安全应急的需要,是学校向家长传递信心和善意的契机。如果与教师相关的话,那就是向按时到校离校的教师表达敬意。

什么叫“学校不和教师个人算小账”?作为教师个体的依托,学校尽己所能为教师成长发展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在业务上有新发展,支持教师培养雅致兴趣提升生活质量。无论国家经济发展,无论个人收入增加,最终都要指向生活质量的提升。治国盛世,都是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老师们在某些领域正当的有意义的兴趣爱好,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出资出物予以支持。学校“不算小账”,不是做事不讲原则,不是工作没有标准,不是细节疏于管理,而是算队伍建设、学校发展和事业壮大的“大帐”。特教工作者的底线是以《特教教师专业标准》为准则,立足本职、教书育人。

第三,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无论国际国内、各行各业,概莫如此。2014年起,各级相继实施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今年是“收官之年”,国家目前正在启动新一轮提升计划。对于“十三五”规划而言,今年是开局之年。在多方背景下,我们学校的工作应该推动发展。主要是坚持两翼齐飞,协调抓好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

所谓“内涵提升”,就是推动特教自身业务全面发展。我校走过了30年聋教历程,随着生源变化和特教布局调整,下一步重点转向培智教育和自闭症脑瘫教育。随着国家对特教事业的逐步重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已从校内延伸到普校,进而延伸到社会。原先的强项工作,如,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融合教育、随班就读,需要丰富形式、拓展内容、增添活力。新的重点工作,如,核心素养、送教上门、康教结合、家校共建,需要适应形势、完善探索、形成品牌。我们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安全工作,要从健全制度、定人定岗、落实问责入手,毫不动摇地抓紧抓好。这是我校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今年,我们还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推进“一月一事”,优化教学常规和管理常规。要将推进学校重点工作与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全体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送教上门工作中,要用上级政策,落实教师报酬,体现教师价值。在教师培训中,要尽可能为每位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每位教师的大脑都能接收新鲜刺激、保持永续活力。在随班就读和康教结合中,要基于问题解决、筹划课题研究、致力合作攻关、推动工作提升。

所谓“外延扩张”,就是我们学校的标准化建设问题。学校建设是件大事,它是全市社会民生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全市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一子。各级《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都对“加强特教基础能力建设、实施特教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特教标准化建设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学校和教师来讲,无论在现址还是新址,需要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抓好管理,教好学生,干事创业,争创一流。

有句话叫作“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衷心希望大家学习不松、底线不忘、干劲不减、标准不降,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件事情,认认真真地教好每个学生,心情舒畅地迎接每个明天,不负青春地登上每个高点。

谢谢大家。

上一篇:拍皮球体育教案下一篇:考研,我们还需赢在好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