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部队学四会教学

2024-04-29

向部队学四会教学(精选7篇)

篇1:向部队学四会教学

向部队学“四会”教学

—— 胡乔木

踏上讲台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感受颇多,从开始的棘手到熟练,从学生的最初不喜欢到喜欢,我在慢慢成长。

作为军人或者曾经在部队里锻炼过的人应该都知道“四会”教学,他是教官在学习单个军人队列动作中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四会”就是会说、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曾经担任过学生军训教官的我深感“四会教学”的重要性。要能够让学生在严明的纪律中掌握单个军人队列动作,而且整个连队能步伐一致、协调统一,那么关键在于教官的能力。以前是教官,现在是教师,作为刚踏上讲台一年的我深知教师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发展,说大一点就是“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所以我们教师也要“四会”。

会说,是前提。会说要求教师口齿清晰,善于表达。同样会说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首先,要做到会说,就必须对自己所教的科目非常熟悉,要有内容说,也就是要求教师进行认真备课。其次要掌握与所教科目相关的一些知识,甚至其他知识领域也要有所涉猎。再次,要培养说话感情,说话语气,加强普通话练习,能够做到声情并茂,表达清晰,感情丰富。

会做,是基础。在军训中教官教授单个军人队列动作,首先要求自己会做,也就是动作示范。所做的动作必须符合军队单个军人队列动作的标准,教官能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必行,禁必止。在学校中教师同样也要具备会做的技能。首先是做人,在大学里老师就要求我们,先做人,再做学问。那么教师也更应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身先士卒。尤其在中小学,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这些道理都知道,但我曾经见到许多老师辱骂学生,甚至难以入耳,更有严重体罚学生,问其理由,答曰:树立威信。所谓的威不树难以成规,规不成难以管束,管不能则乱。而且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面前“出口成脏”,脏话连篇。威从何来,应以德服人,以身作则也。比如我见到一名班主任,上学第一个星期教室卫生很脏,学生喜欢随地丢垃圾。这位班主任不动声色,而是捡起垃圾丢进垃圾桶。很多心细的学生注意到了老师的言行,渐渐的教室的卫生好了,学生乱丢垃圾的行为也逐渐减少。班主任不费一言一语,却收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说教师要做,而且要会做。

其次,会做学问。教师教的是知识,要能够很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首先是自己脑袋里面必须有知识。要给学生一瓢水首先自己得有桶水。否则是不着边际,天方夜谭,甚至误人子弟。

会教,是关键。”。“会教”的核心含义是:能在“讲清问题”的同时充分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推动孩子“主动思考地去学习”。教学授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环。现在的社会不仅需要老师会教,而且需要教师知道怎样传授知识,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善于育人,善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一个会教的老师往往会带动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所以说教师要会教,更要善教。

会做思想工作,是保障。教师是辛勤耕耘的园丁,德育工作者们更是如此。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让学生佩服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学生工作,只可智取,攻心为上。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心锁,解开学生的心结。对于那些迷失了方向的孩子,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最好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处于开启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开启状态之时,教师才可以比较自如地选择有效的方法对之进行教育。

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及时调整策略。有些教师,运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说体罚。有些体罚,确实有震撼学生心灵之功效,但是更多的体罚,只能使学生情绪更加对抗,心理更加逆反,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会做思想工作。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多听、多读、多干、多写,要具备“四会”技能,这样就会使教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柳暗花明,就会精彩纷呈,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正实现教育价值的意义。这样不但成就了教师,而且师生“智慧共生”。

篇2:向孔子学点教学法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曾写文章鼓励求学之风, 他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能做到这三方面才能称之为教师, 并没有提到教授时的方法和态度, 有些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不一定一个方法用到底。 “严师”应该是教学态度端正、知识渊博、学术影响力巨大、人格号召力强, 严师出高徒更侧重于教师自身的智力、功底、修养、水平、品德等方面的综合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而“高徒”则指的是教师的内在修养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结合, 进一步说, 是教师的影响力感化学生, 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 对个人长远发展的关注, 更有可能是对其一生的影响。 回顾历史上著名的教师, 大多都在这两个方面有所体现, 而不仅仅是“严格、严厉”之意, 像孔子堪称典范, 他开创了私人教学的先河, 让教育走近普通家庭, 甚至贫民也可以接触教育, 孔子的人格魅力和知识储备自不必多说, 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弟子, 五花八门, 各行各业都有, 有富家子弟, 也有寒门学生, 年龄跨度极大, 甚至父子两代同时受业于孔子, 那么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怎样呢?《论语》中有记载: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 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短短几句话, 却刻画出一个和蔼、幽默充满智慧的夫子形象, 夫子在众多学生面前回答子游的问题, 没有躲闪和回避, 也没有被忤逆的愤怒, 而是很平和和宽缓的一句“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尽显大家风范, 真正的为人师表。可见孔子那会, 老师和弟子之间是可以相互讨论、提出质疑的, 弟子可以诘问老师, 而老师并不一定板着面孔说教,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同样, 《子路侍坐》也是一段很有趣的教学实录,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孔子要进行一场理想教育, 他并没有板书理想, 然后开始讲宏大高深的知识, 也没有凌驾于学生之上, 讲述理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而是很随意地和学生坐在一起,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先让大家不必拘泥于师生关系, 不必限制自己, 而是放松自己, 畅所欲言, 然后提出正题:“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引导学生谈谈理想, 一开始就营造了轻松的教学氛围, 并没有刻意设置, 这种情况是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 弟子们各自陈述理想, 夫子听完之后只是微微一笑或者喟然叹曰, 没有用一个标准答案统一大家, 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指责点评, 师生关系非常和谐, 教学是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老师能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容纳每一个学生, 这样的教育, 能不培养出健全的人吗?难怪孔子的弟子名满天下。 反观现在, 学生上课, 要求之多, 无奇不有。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活泼、好奇的年龄段, 好动是其天性, 也符合儿童的发育特征, 可是学校严格要求双手放到桌子上, 不能乱动, 不能随意说话, 只能听老师讲, 甚至有些老师不许孩子提问题, 认为对教师提出异议就是不听话, 作业只有符合标准答案才对, 回答问题也一样, 只有标准答案才正确, 有异议就视为不听话捣蛋调皮, 课堂非常死板, 老师也是坚定的“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拥护者, 认为和学生友好相处有损教师尊严, 会压不住学生, 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满脸严肃, 面带威仪, 让学生害怕, 才能维护教师威严。 更有甚者相信“棍棒底下出优生”, 或者使用背课文不过者抄写10遍20遍等暴力方法惩罚学生, 使得教育不知不觉中走向歧途, 这有可能是当今很多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 大多数孩子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能躲则躲, 这不是好现象。

孔子认为:“亲其师, 信其道。 ”和老师亲近, 自然会产生信赖感和仰慕感, 其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个学生如果和某位老师较为亲近, 那么他会很喜欢这门课, 也愿意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这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学习的开端, 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其乐融融, 老师不必高高在上, 学生不必唯师命是从, 可以提出与师不同的见解, 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教学理想, 相信在这样宽松、和谐的环境中, 教授者和求学者身心都会处于放松的自然状态, 就如同“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那样自然而然地学习, 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用春雨润物般的无声浸润学生心灵, 让其感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面对当今分数决定论, 教学方式越来越严苛, 各种成功学立志学不断鞭策求学者, 也影响到教育者的心态, 希望能从古圣先贤那里悟得朴素的教育理念, 让紧张的师生关系能和谐一些, 让知识的传授更加诗意盎然。

篇3:向部队学四会教学

孔子被历代推崇为大教育家、至圣先师。“至圣先师”之誉源于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大教育家的成就则得益于其作为大思想家——创立儒家学说的积淀。要继承中国的教育传统,做一位大写的教师,像孔子那样培育众多人才,我们首先要向孔子学习,成为思想者,而后效仿孔子做教育,之后才是做教师。这是普通教师成为优秀教师、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

要求一般的中小学教师成为思想家的标准或许高了些,但要做好教师不能不成为思想者。要成为思想者,首先应该像孔子那样成为真正的好学者。孔子是好学的典范,“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又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孔子亦是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典范,《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着学生在周游列国游说的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并培养学生忠、信的德行。由此可见孔子更是修德的典范,孔子的真正好学体现得很全面,其重在四个方面:书本知识、社会实践、道德修养以及终身学习。

要成为思想者,还应像孔子那样成为“学”与“思”的有机结合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论语》中的这三句话,前两句透彻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后一句全面地思考了人的言行举止各方面。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经过认真思考和不断反思,“吾日三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有思想的教师才会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师道,有了师道方有尊严,有了师道方从者众。信其道而从其师,强调的就是无师道不能为师,无师道何以“传道授业解惑”?有思想的教师才能培育出有思想的学生,也就是说,有思想的教师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向孔子学教育,要求在成为思想者的同时,还要有大教育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有教无类,广招门徒,不分民族、氏族都可以到他门下受教育。孔子的教育以道德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德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是第二位。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如果还有闲暇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孔子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做教育特别注重个人学识、修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强调做人要“做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从中亦可见孔子主张为人谦逊,“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做人就要“守理善道”,“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做人就要“守礼守俭”,“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而且孔子进一步强调了“学与道”、“道与守”、“立与变”的关系,“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可见孔子做教育做的是大教育,特别强调“知”、“仁”、“勇”之“达德”的示范,特别强调以育人为前提的授知,特别强调师生都要做大写的“君子”——既有家国情怀,更有社会担当。

随着现代学校的普及,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并呈几何式、爆炸式快速增长,知识传授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教师成了学科教师,教学成了学科教学,各学科教师全身心致力于自己学科知识的传授,然而,教育的本真——教人从善以及学习的本真——学会做人,则退居其后了。知识传授、掌握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自然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这种偏离教育本真的现象虽然是时代发展、教育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局限,但不能背离得太久,偏离得太远,教育必须迅速从快进功利和盲目高效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回归至“百年树人”——着眼长远、着眼未来、营养丰厚、自然积淀成长的科学教育,回归至先做全面育人的教师,再做学科知识传授的教师,且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无时无处不浸透着育人,从而培养出一代代知识丰硕,道德情操高尚,个人充分发展,且具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乐于奉献的新人。

要求一般中小学教师创立学派并不切合实际,但“术业有专攻,教学有一套”是应该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几句“论语”治教学是毫不夸张的,将《论语》中的几句话学懂学透,活学活用,真正像孔子那样做教育,便能够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教学有一套”。有志做这样的老师并不难,难在牢记以下几句“论语”且践行其教育精神。

首先,应将“有教无类”当作毕生不懈之追求。2000多年前,两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不同的国度,几乎异口同声地高喊出教育最根本的追求在于“有教无类”:提出了教育面前应人人平等,有了真正的教育平等,才会有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对“有教无类”的不懈追求,众多国家已经实现义务教育,最贫穷的国家也在逐步实现着人人有学上的教育平等。就外在表征而言,“有教无类”似乎在一天天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改变接受教育权利的差异,而实质上“有类有别”的教育还在不断加剧分化。西方公立私立教育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层次的进一步明确和不断地拉开拉大,已迫使平民再无可能,或很少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因为经济受限,平民家的孩子只能接受低层次的通识性的一般公立教育,难以晋升到名优大学进一步深造。鉴于此,我国一再向贫困地区教育倾斜的政策正是为了实现“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平等、公平。当然,对“有教无类”的追求,一方面靠政府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位教师在心目中、行为中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且树立起通过教育可以促使“有类”变成“无类”的信念。

其次,应认识到“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不同追求以及身体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开展针对性教学,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树立每个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张扬个性特长,在张扬强项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颜渊、仲弓、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有的十分简单,有的则比较具体。简单与具体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所决定的。孔子面对冉有、子路“闻斯行诸”同一问题的回答截然不同,是根据其性格不同而作出的。当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肯定地回答说:“闻斯行之。”而子路问孔子这一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先进》)同一问题老师不同的回答令公西华不解,于是就问孔子。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的“因材施教”,考虑到冉有性格比较懦弱,需要不断鼓励,让他大胆进取;而子路个性好胜急躁,需要有意抑制,让他变得沉稳。这种针对学生性格不同,不同回答的教学既有力又有效。

“因材施教”的根基在于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此,备课务必要充分地备学生,对于“材”(学生)的强弱项,应了然于心。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问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孔子答道:“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又问到子路、子张,孔子均说出了他们强于自己的优点。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口才很好,而不够谦虚;子路勇敢而不知道有时需要退让;子张虽然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提高自己。”子夏豁然开朗。孔子的“因材施教”能够真正做到家,既源自他对学生的真正了解,也源自他个性答疑的艺术。

由上可见,“因材施教”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在看待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至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上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因此促成了在孔子的针对性教育引导下,各种不同性格、禀赋和才能的学生都能既张扬个性,又全面发展,学有所成。

此外,“循循善诱”业已成为褒奖优秀教师的一个成语,它应成为每位教师教育学生时,在态度、方法方面的努力方向。它是孔子教育思想又一特色,源于颜渊对老师孔子的赞誉,多指在诱导教育方面不急躁,善于引导,有步骤且方法得当地引导人进行学习。

孔子能成为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不只因为他是学识渊博的有道的仁爱之师,更因为他面对学生能因材施教并循循善诱地促使他们热爱学习,取长补短,进行个性化学习。孔子的学生对老师非常崇拜,其得意门生之一颜渊,在称赞孔子学问高深,教法有道时“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颜渊这些话不仅极力推崇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更强调了孔子讲究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擅长引领、诱导学生不急躁、有步骤、有方法地深入学习,深化学习,不断向着高标进取,正因此,孔子才有了 “七十二贤”弟子的流芳千古。

孔子的“循循善诱”既是遵循规律而行,又是一种身体力行启发式而非说教式的引导。在孔子看来,人品决定学品,做人与做学问首先应该杜绝四种弊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这四杜绝真可谓说到了教育的根本,博大精深,既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又强调人性的弱处必须规避。也就是说,孔子主张要做道德完善、修养高尚、求真务实的仁爱之人并做好学问,就必须没有主观猜疑,求真求实,不绝对肯定,固执已见,唯我独是。孔子的做人与做学问,教人做人与做学问都始终以“绝四”为前提,为人、为事、为学之道既遵循规律规则而行,又不说教苛求他人,特别注重身体力行的影响,诱导示范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子罕》)

孔子对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循循善诱”之法。他对学生既不设置统一标准,不用一把尺子衡量;也不急于求成,不强制接受,而是善于耐心地、有恒心地、按学生不同的成长规律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步骤、讲方法地引导学生,启发自觉,激励学习,改进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在当代仍有宝贵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新修订的师德规范在第四条“教书育人”的含义中指出,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并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地因材施教。可见,循循善诱不仅仅是教育的方法、态度,更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关系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既要懂得科学地育人,还要做到艺术地育人,切实地像孔子那样做“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做“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好教师。

作为教师,有了“有教无类”的大教育观,实施“有道”的教育并“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并讲究“循循善诱”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够成长为优秀的教师,而要成长发展为专家教师、教育专家,还需接下来践行《论语》中其他教育教学主张。

优秀教师、专家教师、教育专家之所以区别于普通教师,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爱好学习,而且善于诱发学生勤于思考,将“学”“思”有机结合,成为善学者;不仅能够注重“举一反三”,而且善于促使“举一反三”;不仅注重引领学生“学而时习之”的强记博识,而且善于启发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不仅善于诱导学生在学校学习,而且善于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使“生活即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成为一种习惯。

孩童的天生“好学”应该是普遍的,大多孩童“敏而好学”也是常态。因为人们的“天资”即“智商”区别并不很大,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善于保持孩童“敏而好学”的同时,教导他们若遇到不懂的事情,不是一味苦学,而能够“不耻下问”。在孔子看来,唯此才能达到了真正的“好学”的境地。

孔子所谓“善学”者是“学”、“思”有机结合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楚地阐明了好学不善思不行,好思不善学更不行的道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可见“学”重要,“思”重要,“学”、“思”结合更重要。针对不同的人又要各有侧重,“好学”者要强化“思考”,“好思”者要强化“好学”。于是便有了《论语·公治长》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治长》)由此可见,孔子教学是十分强调针对性的,不仅注重类的区别,而且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因人而异,针对季文子“好思”故告知他“再思”即可,无须“三思”,而若对子路,孔子一定会强调“三思而后行”。由于“好学”者多,“善思”者少,所以此成语告诫人们遇事一定要多思考后再行动,可见,孔子对学与思并非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是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可见,促发学生能够“学思有机结合得恰到好处”是很见教师教学功底的。

优秀教师、专家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还在于对“举一反三”的理解与应用。不少教师常用不能“举一反三”批评学生,视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为不可教也。这样的理解虽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至少对孔子的话未能全面理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在这里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举一隅”应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基础上,即举例子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渴求的前提,有了想学的欲望之时,举例方能促进学生由此及彼的理解,再推论出认知其他相同规律的东西。另外,孔子的这段话不只面对学生,强调学生要善于根据教师举出的一个例子,灵活推想到其他相关事例,而且强调教师要善于“举一隅”促发学生“三隅反”,活学活用。

同时,孔子的教学还特别注重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过去时常有人曲解这句话,批判孔子把人分成等级,看不起老百姓,看不起劳动人民。而事实上,这里孔子谈论的是教学,面对的是学生,说的是资质,强调的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这种说法,不是看起看不起谁,而是实事求是,是对客观存在的尊重,更是对不同人的真正尊重。

孔子倡导“温故而知新”的学习,实质上是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温故而知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一是“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在掌握已学知识中获取新的领悟;二是“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要努力撷取新的知识;三是“温故,知新”,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所学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回味旧知,可以推知和预知、预判、预识新知。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是学习能力的一种新的生成,与“可以为师矣”构成因果关系。它启示并告诫“好学”者要成为“善学”者,必须具有“温故知新”的能量,而且进一步强调藉此可以成为“师”。在孔子看来,为师者不仅要善于“温故而知新”,而且应善于引领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地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并在学习中互为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后人特别是老师多将“学而不厌”理解为指学生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将“诲人不倦”理解为指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然而,这种理解实则有失偏颇。孔子教学很讲究方法,很强调学习态度,常常与弟子一道研讨问题,答疑解难,鼓励他们培养良好的品德,一再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弟子们赞扬其教学有耐心,孔子却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这句话既是谦虚,更是自勉;既是自勉,更是对做人,做学问的要求。“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仍有着现实意义,而且符合当代课程改革的精神,即:人人需要终身学习,教师的“诲人不倦”要建立在“学而不厌”基础之上,学生既要“学而不厌”,又要“诲人不倦”,合作学习方能共同进步。当下,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互联网作为媒介,为实现“互为学生、互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可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每时每刻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整个互联网业已成为一个学习的大磁场、大课堂、大舞台。

孔子一贯主张,不仅要在学校学习,更应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学习;不仅要向老师学习,更要注重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同时还要能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孔子强调的这种学习态度与方法,在互联网条件下更能便捷地实现。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学习场中,各种知识、观点、思想、各色人物极为丰富,这也给好学者带来了新的问题——学什么?向谁学?怎样才能在纷繁中择其善,紊乱中选其贤?这需要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大教育观,大学习观,并兼具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和全面看问题的健全思维。

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与时俱进的改革是不会有句号的。但教育的本真“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会变;教育的追求“立德树人”、“有教无类”不会变;教育的规律、原则和基本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学思结合”不会变;因此,做教育,做教师要跟上时代,不能只顾追新,而忘却了本源;不能只重共性,忽视个性,或只重个性忽视共性;不能只重学习不重思考,或只重思考,不重学习;不能只重学习不重复习。总之教育不能偏离规律,不能偏废一方。“中国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教育亦是如此,要科学发展,还是要向孔子学习,树立大的教育观,践行《论语》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做大写的教师,“因材施教”培育各种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培养研究”(2016-JSJYYB-013);河南大学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J].人民教育,2008,(18).

[4]陶行知.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篇4:向部队学四会教学

一 梵高

提及梵高, 不得不提到其代表作《向日葵》 (见图1) , 这幅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的画作是梵高向日葵系列之一, 也是最著名的。

画面的整体色彩是光亮而热烈的, 画家运用充满动感的笔触, 粗厚有力地表现了葵花的体态样貌, 花盘或正面或侧面, 或昂首、或低垂, 其色彩对比单纯而富有激情, 那朵朵应太阳而生的花朵, 花蕊部分被火红的颜色描绘, 似一团团炽热的火球, 热情有力;用黄色呈现的花瓣像太阳所散射的光芒一样, 明亮夺目, 背景几乎没有任何修饰, 有的是简明的绿色线条和微妙变化的黄色, 这样看似“冷清”的背景恰巧与葵花主体的张扬呈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画家在粗厚与单纯中寻求了画面最终的平衡点。学生可借鉴其大胆的笔触和独具个人特色的色彩构成形式, 那些笔触和色彩为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大生命力以外的艺术魅力, 相信也能为学生的设计色彩画面带来新的创作灵感, 使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作手法。梵高曾如此评价自己的《向日葵》:“这样的画能够改变人的眼睛, 长时间地注视它的时候, 它会自动地呈现出自身的丰富性来。你知道芥南的芍药, 科斯特的蜀菊, 那么, 我的就是向日葵。”

二 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的绘画风格, 被称为“装饰象征主义”。这种装饰意味从他的作品《吻》 (见图2) 中被完美地呈现出来。

《吻》中男女主人翁被放置在画面的中心部位, 彼此相拥跪于绿草地上, 没有大的空间透视, 形象刻画借鉴日本浮世绘风格, 采用重彩和线描, 其图案纹样以色块、图形、装饰线条组合而成, 男士衣服以黑白灰大小不等的方块布局, “条形”“块面”蕴含着男性刚毅的性格特征, 女士衣衫则是选择彩色波点和波纹式样, 寓意女性的柔美温婉, 是形象视觉符号化、符号情感化的结果。画面以金色调为主, 除人物面貌、肢体、草地及局部纹饰外, 大体都是以金色黄色作为画面主要色彩气氛, 这种构图平面化、形象符号化、颜色装饰化的表现方式, 正是广告、电脑、动画三个专业的学生需要感知的, 工艺性极强的装饰画作对于学生后期专业方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 毕加索

毕加索, 立体画派的创始人, 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 (见图3) 是其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

画面由五位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 裸女姿态各异, 或站立或蹲坐, 以几何形变异组合描绘体态各异的女性, 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画面运用名为“同时性视象”的绘画手法, 即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三维空间景象, 具体表现是裸女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 而侧面的脸上则有正面的眼睛, 这种解构形体的手法, 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理解自己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情景、事物, 开阔自己的眼界, 突破形体的单一具象性表现, 有助于培养发散性的思维。另外, 画面背景是以纯净的蓝色作为衬托, 与人体肤色形成对比, 用色简洁概括, 装饰意味浓厚。

四 结论

向油画大师学色彩, 是一个绘画性、趣味性和创作性相结合的教学项目,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赏析,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寻找画面中的兴趣点, 将自己对所给范例构形、构图、构色的认知进行画面反馈, 教师结合反馈画面给出意见, 学生参考意见, 完成最终画稿, 如此一来, 学生眼中的“经典”跃然纸上, 这个重新解读的过程可以见证学生的专业成长, 而这正是向油画大师学色彩项目设立的初衷。

摘要:“向油画大师学色彩”计划以大师作品为参照, 选取画面中的部分元素, 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画作, 本文以梵高、克里姆特、毕加索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 阐述其艺术风格, 提出学习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色彩,油画大师,设计色彩教学

参考文献

[1][荷兰]梵高.梵高自传 (陶文江、施袁喜译)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孙欣.克里姆特绘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5:院校教育向部队需求靠拢探析

关键词: 对接缺陷 院校教育 人才培养 部队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院校教育就是要立足战备、立足作战、立足部队。在面对多种威胁、进行多样化任务的过程中,院校应当积极转变,瞄准部队需求着力培养能够真正适应部队、服务部队、建功部队的现代化军事英才。

一、当前院校人才培养在与部队对接中所存在的缺陷

(一)院校所教对不上部队所需

不少已毕业的学员反馈,在部队的任职过程中,时常陷入“院校所学无用武之地,部队所需一窍不通”的尴尬境地。这反映出院校教育存在“闭门造车”的缺陷。院校培养人才,而部队使用人才。院校依据自身特色搞教学,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所育人才就无法适应新式装备、新式作战方法及新式军事思想的需要。院校学历教育的滞后性就造成学员学习了大量东西,到了部队无处用,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效益。

军队院校的职能就是为部队输送信息化条件下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依照“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真正做到“部队缺什么人才,院校培养什么人才”、“打仗缺什么人才、院校培养什么人才”,紧贴任职岗位需求,培养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军事人才。

对于院校教育,最有发言权的不是专家学者,而是部队。推进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就要统筹兼顾学员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科学设定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教育改革,着眼部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细化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真正做到“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

(二)院校教育对不上实战要求

军队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传统作战,又要精通现代作战知识;不仅要熟悉军事知识,更要了解相关新式武器装备的操作;同时,要在教育中抓好信息化、实战化教学,切实提高学员基于联合作战的本领。

长期以来,院校教育一直因为呆板、不能贴近实战而广为官兵诟病,许多学员反映教员上课所教授的知识不够实用,或是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这让很多学员深感能力增长受限,一些好的想法也不能及时实践,课堂上学员闻不到火药味,战场上学员就不能驾轻就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以往,即使是一些军事技能类科目,例如军事通信基础、军事地形学等科目,学员也很难体会到战场气氛,实战化训练更是无从谈起,在一些科目中,学员只能按照教员的指令一步一步地操作老旧装备,根本无法把握部队装备情况,也无法体会实战化环境下的军事基础技能的重要性,这些都对学员提高军事基础素质和本领形成了很大障碍。

(三)院校考核对不上战场考验

院校对于学员素质、能力的考核多数体现在学习成绩、基础体能,不能突出学员在岗位任职、实战训练方面的表现与能力,不能体现学员适应战场、带兵打仗的本领。学员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本科生。我们培养的人才、部队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记“标准答案”的好学生,而是能适应不断变换的战场的、能带兵打仗的战斗员、指挥员。院校为部队输送的也不是在某一领域的“办事员”,而是能领导部队搞建设的“带头人”。因此,检验学员的优劣,能力素质的高低,不能只依靠简单的文化课成绩和基础体能素质,而是要看扎根基层、献身国防的思想牢不牢,吃苦的精神强不强,带兵打仗、带头冲锋的意志坚定不坚定。要紧贴部队考核大纲的要求,构建实战化环境,模拟实际战场,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全方位考核学员带兵能力强不强,及时发现学员自身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人才培养与部队需要的契合度。

二、以部队刚性需求为院校育人方向,聚焦实战确立军事人才培养方向

(一)确定军事人才培养趋势的大方向

习主席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高度重视我军战斗力建设,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强调要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军队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现阶段军队院校所存在的缺陷正是战斗力标准观念不强,“面子”工程多,“里子”建设少。把握现阶段军事人才培养趋势刻不容缓,一方面,军事新理论、新技术更新速度快,军队院校应当紧紧靠住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需要,适应军事装备、理论和科技未来发展的趋势,力争将新理论、新装备和新技术同步吸收进教材,引入课堂,教授给学员。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是主要由信息主导、体系对抗和联合作战制胜的,这就决定了面对多种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斗争任务中,信息化是主要保障手段,是我军战斗力的渗透性要素。

(二)院校军事人才培养与部队需求同步

在培养军队需求型人才的过程中,军队院校要经常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立足于当前部队需要,把握住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要完成能应对多样化军事斗争人才的培养,就要掌握应对多种威胁的新方法、新情况、新知识与新问题。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是四年,入学时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并不一定一直适合于学员,可能会随着部队探索实践中发生的改变而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变化。

(三)进一步深化校内联合平台培养与开放式办学

第一,推进校内联合育人机制。在培养适应多样化军事斗争任务人才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学科教育,这难于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应当整合集中精锐资源,建设校内联合培养育人平台,通过整合式创新从而实现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大跨步跃进。第二,深化开放办学理念。摒弃闭门造车的育人思想,在保密要求内,逐步探索建立军地协同联合育人模式。

三、瞄准部队动态需求,加强落实军事人才培养实效

随着军事任务变化、军事战略调整、军事技术进步的变化,部队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这种需求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军事院校按照紧贴实战、训教一致、科学办校和保质保量的原则,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科学筹划,而这一切都需要落实在教员的授课课堂、营队干部的培养教育与院校机关的协调规划。

(一)要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教学内容的细化更新及教员能力素质的提高必须抓住部队的动态需求进行充实与完善,要组织力量紧紧围绕完成多种军事任务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就要在人才培养的设计开发这个环节下工夫,深化军事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为教员形成新型知识框架和提高实践水平提供制度保障。教员不能局限于讲授单一兵种知识,要能够讲授各军兵种知识;不能只讲授课本知识,要能够介绍我军各部队情况。另外,随着院校教育训练向信息化转变,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含量应当大大增加,有什么条件练什么兵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更是我军训练亘古不变的训练法则。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也是培养信息化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教学方式与培养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军事人才并不矛盾。

(二)要加强学员营队干部队伍建设

从院校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首先应当是合格指挥员,必须能打仗、打胜仗,可以胜任不同岗位。培养的硕士要能当连长、指导员,博士要能当营长、教导员,能协调安排工作,能带兵打仗。他们的指挥能力、军事体技能和战斗精神一样也不能欠缺,在培养过程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就是学员营队干部,学员与营干部一起学习训练,营干部的知识储备、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学员,是他们成长成才重要的引路人。所以,院校应该加强学员营干部的队伍建设,加大进修力度,定期培训,让学员营干部之间形成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三)要建立健全院校规章制度体系

篇6:向部队学四会教学

军队医院信息化在围绕“为部队服务”建设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迈向区域医疗信息化阶段[1]。特别是军事综合信息网的开通,为军队医院探索网络医疗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院临床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院内诊治数据采集标准化、医学影像数字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和管理办公自动化。但偏远地区官兵就医难、基层卫生人员技术力量弱、老干部院前院后期诊治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为部队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坚持以新的医疗服务理念[2]为指导,在建设数字化医院的同时,结合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积极构建保障区域内网络医疗保障体系,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为部队和老干部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2 主要做法

2.1 转变思维,积极构建网络医疗信息平台

按照“需求牵引、顶层设计”的整体思路,在基础环境上,体系部队军事综合信息网的开通,通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完成,为开展网络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能;医院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翔实的数据,亟待开发利用。在组织结构上,医院确定一名副院长为CIO[3],主抓信息化工作,加强网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和统一领导;在家庭病房科的基础上,选调4名资深的医务人员和1名工程人员,配备1台专用车辆,建成远程医疗科,作为网络医疗信息化惯性运转的协调中心,实施直接的业务指导;在所有保障体系单位建立二级基站,并做到一个网络、专线上报、专人管理,逐步形成: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远程医疗科为协调中心,以基层卫生机构为服务站点,在医院与体系、体系与体系之间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医疗服务保障综合信息平台。在配套措施上,成立信息质控小组,修订完善信息制度57项,并制定出台了《网络医疗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加强信息安全的实施意见》、《网络医疗信息网络建设评估与考核细则》等,确保了各项建设始终按照科学、统一、规范的轨道快速推进。此外,我们还针对部分体系部队对信息化建设理解认识不透、主动作为不多的现象,以技术培训班、体系研讨会等形式,强化体系部队领导和卫生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人才培养机制,选拔优秀的基层医务人员,参与系统的需求分析、研发应用和功能评估,较好地激发了大家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动力。

2.2 瞄准需求,主动研发网络医疗信息系统

为解决医疗信息在网络下的应用,我们研发了“军队医院医疗数据安全转储”软件,实现医院HIS的医疗信息自动安全地转储到军事综合信息网上,并通过国家保密局、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和军内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认证,这为全面开展网络医疗打通了渠道。2006年底,我们在借鉴其他医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体系部队实际需求,重新研发了“伤病员信息查询系统”,使部队领导、卫生部门负责人可以及时掌握所属伤病员门诊、住院和病程情况;研发了“知情评医系统”,使军队伤病员通过医疗账号就可以查询在院门诊和住院情况,并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我院体系老干部多、发病率高,在做好住院诊疗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前期、院后康复期的老干部,研发了“家庭病房管理系统”,每天由干休所医生将患者病情与检查信息通过系统传递到医院,远程医疗科医生针对病情提出诊疗意见,干休所医生根据医嘱具体落实诊疗措施。加强了疾病早期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期的恢复调理,拓展了服务范围,使众多行动不方便的老干部足不出户就可以充分享受到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不但减轻了老干部家属的护理负担,也解决了老干部住院需求与干部病房相对不足的问题。2007年初,医院信息化逐步完善,为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我们研发了“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官兵在基层卫生队所就可以自助挂号,老干部在干休所就可以选择专家;研发了“网上双向转诊系统”,解决了无卡人员就诊手续繁杂的问题,方便了军队患者就医;研发了“检验信息SMS发放系统”,使官兵通过手机短信就可以第一时间得知检验结果。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健康教育水平,研发了“代谢病管理咨询系统”,加强了对干部代谢病的采集、评价和干预;研发了“远程可视化帮带系统”,作为传统巡诊、帮带模式的重要补充,使医院可以通过网络与体系部队和干休所,进行实时、交互、可视化的在线技术帮带,解决了只能靠下基层巡诊、接收基层医生进修等传统帮带方式上存在的覆盖面小、临时应急作用差、培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2.3 抓住重点,大力拓展网络医疗信息功能

围绕“建为用、用为高效”的原则,把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官兵和老干部,主要是实现了“3个延伸”[4]:(1)简化流程,延伸人性化服务。“网上预约挂号”、“网上会诊转诊”、“军队伤病员信息查询”和“家庭病房管理系统”的深入运用,优化了服务流程,革新了就医模式,使部队伤病员和老干部通过网络就可以挂号、转诊、检查和治疗,实现诊治环节无障碍,真正把军人就诊“五优先”落到了实处。(2)加强帮带,延伸专业化技术。为了更加直观地与体系部队和干休所进行网上会诊、咨询和培训,我们打破传统的走访、巡诊和技术帮带模式,利用远程可视化基层帮带软件,在体系内逐步展开了远程视频培训和会诊、实用诊疗教学节目点播、专家在线培训咨询等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卫生单位专职医生少、医疗技术弱,帮带覆盖范围小、应急作用差等问题。网上技术帮带模式的建立,不仅为基层卫生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培训了医务人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为部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3)建立渠道,延伸精细化管理。伤病员信息查询、知情评医、检验信息发放和代谢病管理咨询等软件的应用,在医院和体系部队之间形成一个区域性健康管理网络,使基层单位领导和卫生人员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就可以及时了解所属伤病员就诊科室、疾病诊断、检查化验等所有门诊信息,及时掌控病历医嘱、生命体征、费用明细以及病情变化等住院情况,进一步密切了医院与体系部队之间的沟通联络,实现官兵和老干部诊疗的各个环节畅通透明,在医院和体系部队之间构建了一个互通共管的渠道,消除了入院伤病员管理盲区。

3 问题及建议

网络医疗信息化建设,不仅使医院优质的服务、技术和管理延伸到了体系部队,极大地推动了体系医疗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赢得了广大官兵和老干部的好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而且也为我们开展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积累了经验,闯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但是,随着网络医疗服务的不断深入,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解决。

3.1 更新思想观念,把握信息化建设基本定位

在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和把握不准的问题[1],有的认为“信息化是万能的,什么医学问题在网上都能解决”,有的认为“信息化投入很大,经济效益不够明显”,有的认为“信息化是医院的工作,与体系部队无关”,还有的认为“信息化是形象工程,对基层官兵没有多少益处”等,诸如此类的认识和想法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需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网络医疗只是传统医疗模式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区域医疗信息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体工程和兵心工程,需要整体部署、统一实施、密切配合。

3.2 完善法规制度,确保网络医疗的合法应用

电子病历的合法性有待确立。建立军队电子病历的法律法规,规范医疗人员的资质及医疗文书的合法性,对涉及到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加以认可和规范,并形成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律条文。主要是实现安全身份验证、加密等级要求、数据依据标准、电子签名、远程医嘱下达和病程记录等。

3.3 落实保障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落实

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科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军队特色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各级主管部门、医院和基层卫生单位之间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机构不协调、指挥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在医院组建远程医学科,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能够惯性运转;需要在基层卫生单位落实专人负责,形成纵向的业务归口管理,确保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实施。

3.4 建立信息标准

实现区域医疗数据共享[1]。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各级卫生部门的信息系统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口径(时间、范围、标准)不同,统计分析算法各异,给数据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进而影响了医疗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仅造成了HIS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法共享,而且对HIS的进一步发展也产生极大的潜在危害。信息标准不统一已成为阻碍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求我们必须在建立信息、安全、术语、编码、协议、数据密级等标准上下功夫,实现资源共享。

4 结论

我院经过近3 a的实践与努力,自主研发多个信息系统,应用于不同平台,服务于不同用户,走在了全区区域医疗的前列。这期间,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军队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标准化[4]为主要研究目标,在规范数据及信息的完整性和准备性、完善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等方面下大力气,做更多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体系部队延伸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做好广大官兵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吉训明,张健.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J].医院院长论坛,2008,7(4):53-56.

[2]向鸿梅,李仙彤.区域医疗机构动态管理与服务社会化模式的探讨[J].2007,15(2):89-90.

[3]李书章,刘国祥.数字化医院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105-107.

篇7:向部队学四会教学

摘 要:阐述了军队院校向部队提供信息服务的必要性,提出了服务过程中院校需要确立的一些观念以及服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军队院校;部队;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为部队服务是军队院校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军院校在为部队提供技术支持、承担部队干部培训、参加部队军事演习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为部队提供信息服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形成规模,这应当引起院校的高度重视。

一、为部队提供信息服务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我军的使命,也是军队院校责无旁贷的职责。与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比,我军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军队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一是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二是作战指挥系统便于信息快速流动与利用;三是官兵具有较高的智力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四是武器装备体系整体实现了信息化;五是信息成为战斗力的主导构成要素;六是军队可扩展性、系统性强,适于进行以体系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战争。

目前我军部队(特别是基层部队)距离信息化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实现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信息设施设备简陋落后,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条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作战、训练、保障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官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二是信息资源匮乏,虽然军队综合信息网、政工信息网、军事训练信息网等逐渐扩展到全军各部队,为官兵获取信息提供了通道,但信息数量偏少,内容覆盖面小,再者各部队之间信息资源彼此独立,缺乏系统布局和便捷的检索途径,尚不能满足官兵训练、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官兵信息素质偏低,信息检索、信息鉴别、信息分析和信息利用能力急需提高。信息化军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官兵智力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高,技术人才比例高,所以提高官兵信息素质是一项迫切的任务。虽然近年来不少干部进入院校进行培训,但专门进行信息培训的期班尚不多见。培训期间旨在提高信息检索、鉴别、分析、利用能力的课程很难列入培训计划,而且进入院校培训的干部数量有限,至于普通士兵进入院校进行培训的机会更少,难以全面提高官兵们的信息素质。同时,部队信息素质较高的干部多数不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再加上部队进行信息训练的条件有限,依靠部队自身进行信息素质培训有很大困难。总之,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解决上述问题迫在眉睫。

军队院校的信息化环境和条件与部队相比,相对领先,人员的信息素质、信息能力较高,院校的信息资源在军内具有一定优势,为部队提供信息服务,向部队延伸服务是院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二、军队院校向部队提供信息服务措施应确立的几种观念

(一)确立“姓军为战”

“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部队需要就是院校的任务”一向是我军院校的宗旨和优良传统。为了锻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部队,军队院校应当急部队所急,想部队所想,义不容辞地投入提高我军信息水平这场攻坚战之中,为部队尤其是基层部队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切实树立“姓军为战”观念,摒弃并坚决反对和克服本位观念。

(二)确立资源共享观念

军队院校为部队提供信息服务,必须转变由于隶属关系、条块分割、军兵种划分等原因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单位所有的思想,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视为一个整体,从能打仗、打胜仗的全局出发,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倡导在军队内部无边界服务、全方位服务和平等服务的意识,将院校的信息、技术设施提供给部队官兵,充分发挥院校教员智力素质、信息素质、教学能力较强的优势,为提高基层部队信息化水平作出自己的贡献。要确立这种观念院校必须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军事属性,树立姓“军”不分家的思想,将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做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最大限度的延伸自己的服务范围。

(三)确立多方协作观念

军队院校为部队提供信息服务,涉及总部、战区、院校、部队等很多部门,只有统筹安排内容、方式、途径,并做好协调工作,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对于远程服务,更离不开技术支撑和网络承载,这就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技术、设施等保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必须确立多方协作的观念。作为院校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中心的作用,一方面要扩大信息资源数据库容量,开设专门的军事信息资源数据库,真正实现与部队信息情报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将网络延伸到部队基层单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声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研制、开发,并向基层部队推广。

(四)确立互利双赢观念

要办好院校必须打开“校门”,开放办学,“封闭办学”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军事教育界的共识。应当看到向部队提供信息服务,受益方并不单纯是基层部队,也是院校广泛、深入了解部队,搜集部队信息,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和机遇。高素质军事人才对部队提高战斗力,建成“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是至关重要的。部队也最清楚军事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以及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上的缺陷。院校只有主动收集这些信息,强化与部队的紧密联系,拓展和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才可能按照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体系开放化、培养方案弹性化、培养过程动态化、培养质量标准化的原则,构建适应部队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将部队那些准确、鲜活、有效的信息挖潜出来并引入院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大量采用实战导向、任务驱动、情景体验、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才能真正实现贴近部队建设院校,服务军事斗争准备,使院校自身抢占竞争先机,赢得发展空间。就此而言,院校为部队提供信息服务是一个部队与院校互利双赢的过程。

三、军队院校向部队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在校学员的信息水平和能力

在校学员是共和国未来的军官,几年后他们将成为部队的带兵人,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培养观念。在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中要进一步突出信息学科专业的地位,一是要建好与信息战相关的专业,培养和造就一批直接服务于军队信息化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二是在其它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扩大信息模块的比重,或单独构建信息类课程模块;三是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信息科学的含量;四是提高教学内容载体的电子化程度,并引导学员主动应用校园网、军事训练网、政工网、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等网络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军事人才。

(二)承担对部队官兵信息知识和技能培训

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官兵的信息素质。当前必须把提高官兵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训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办短期培训班,将部队的信息干部集中到院校办短期训练班,为部队培养信息骨干;二是院校组织人员深入部队进行信息普及教育;三是在各种任职培训班中增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

(三)向基层部队进行信息传送

院校在长期教学、科研和为部队服务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形成了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在为部队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选择部队官兵需要的有关信息如军事变革、军事训练、武器装备、思想教育、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信息传送到部队,为基层部队开展有关活动提供信息資源支持。

(四)向基层部队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

当前信息空间的重要特点是:信息内容全面、信息数量巨大、信息分类交叉重复、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基层官兵接触信息的范围比较窄,分辨信息真伪、鉴别信息良莠的能力相对偏弱。院校专家可在电脑操作、信息检索、信息识别、信息储存、信息利用等多方面为部队官兵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五)为部队管理、指挥提供信息保障

当代军队管理、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和作战指挥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支撑决策。全面、系统的占有信息并对占有的信息进行准确的鉴别,正确的分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军队院校大多在特定领域里可为部队日常管理和作战指挥提供全面、系统、权威的信息保障。院校应密切关注部队对与自己专业性质相关领域的信息需求,加强信息资源特色建设,提升信息保障能力,为部队各级指挥员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产品,支持其管理部队、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和指挥作战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葛敏.军队信息机构管理经典案例评析.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印,2009.

上一篇:松木坪中学秋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产业集群与文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