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民风民俗作文

2024-04-30

于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5篇)

篇1:于民风民俗作文

有感于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自始至终,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衣、食、住、行等传统,无一不显示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精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

中国人民自古就喜欢美,服饰文化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从上古时代到清朝,从简单的衣遮体到旗袍的出现,从单一的色彩到五彩斑斓的色彩出现,不正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化吗。

但服饰所体现的远远不如饮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于是,聪明的人又在饮食上下起功夫来。饺子,月饼,粽子等具有中国传统的美食便迅速传开来。

说起传统美食,首先想到的便是传统节日了吧,例如在除夕之夜吃饺子,中秋之夜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节日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扫墓踏青,在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等,以上种种,不也是对中国民俗文化多样化的体现吗。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许多人开始摒弃中国文化,开始最求一些另类的东西。他们抛弃了四大名著,取而代之的是幼稚无聊的漫画;他们淡忘了七夕,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情人节;他们嫌弃了传统食品,取而代之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更可气的是,韩国人竟把端午节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怜的屈原啊,如果他现在还活着,我想他很可能会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衰退而自尽

吧。

醒醒吧,当代的青少年们,不要再去迷恋那些低俗的文化了。要知道,你的头发可以染成五颜六色,但你的皮肤却早已注定,身为龙的传人,就应该让巨龙的血脉永留在胸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让它在东方之林永放光芒!!

篇2:于民风民俗作文

在现今社会中,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这一休闲娱乐的方式去享受生活或是缓解生存压力。旅游业无疑也成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服务业,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旅游业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化。其中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较为迅速,而它本身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都有着重要意义。那么民俗文化应该怎样具体地应用到旅游,进而带动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一、要注重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及垄断性。一般来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族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游客都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民俗旅游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方风貌为内容,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饮食、起居、服饰、娱乐、民间工艺等融为一体,展现在旅游者面前,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譬如宁夏的穆斯林风情游在国内具有相对的垄断性。发展穆斯林风情游,宁夏在国内具有天然的优势,旅游企业在宣传定位时,要强调其天然优势,突出其独特性,让旅游者形成这样的意识--看穆斯林风情到宁夏。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注重有特色的部分,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丰富,所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在开发旅游业时可以把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特征如生活方式等作为宣传点来吸引游客眼球。

二、民俗文化应用于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其可持续性发展。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因此民俗文化一定要尽可能地以原生态的状态应用于旅游业,把真正

属于民俗的本质还原到旅游业中去,这既关系到对民俗文化的尊重,也影响到对民俗文化传承和发扬。

三、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业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经济效益更要把握它的文化内涵。把民俗文化应用到旅游业后,就有了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这样以来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除了选择恰当的经营管理制度外,还应注重开发地区的区位特征,注重开发区域的可进入性和环境状况。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其次,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最后,旅游购物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部分。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篇3:于民风民俗作文

无论长到多大, 我们都离不开脚下这块深情的土地。无论自己长多大, 回到家乡总有人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出门不久游走回来的孩子, 摸着村口那棵老树上干巴巴的树皮, 能够感觉到自己青春的尾巴里尚有很多稚嫩的水分, 街坊邻居嘘寒问暖的朴素与真切让自己走南闯北的脸皮泛出了少有的天真羞涩的红润。民风与乡情能够让一个个饱经风霜的汉子回到烂漫、回到天真、回到儿时游戏中的你我。无论自己走多远, 无论家乡怎么变, 那些吹动在我们心头的民风, 披挂在我们身上的民俗, 体现在我们身上的民情, 那种骨肉相连的情感让我们梦牵魂萦从心底里热爱这块深情的土地, 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由不住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一次又一次地描摹年少时的天堂、成长中的摇篮、前行后的顾盼。生活因此而多情, 生命因此而多彩, 艺术的翅膀因此而羽翼丰满。一份让我们滋生梦想的情缘从心中牵出一根根细长细长的情丝把我们的心缠绕在一起, 千丝万缕, 生命中美妙的故事衍生开来。民风与乡情是我们创作的根本, 也是平凡和不平凡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形成和延续中流露出来的那一种蔓延在我们每个人心头的枝枝蔓蔓, 体现在我们每一个身上的点点滴滴, 流淌在我们生命中的涓涓血脉。民风与乡情是每一个人心中不朽的眷恋, 虽然奔波于更为广阔的天地, 穿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之间, 但是故乡的那一份情缘、那一种顾盼、那一缕永远无法割舍的思念在我的生命中血肉相连, 多少回梦牵魂绕在故乡的小河边。无论走到哪里, 走的多远, 在我们的气息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散发出附着在自己身上的、与生俱来的质朴的民风与乡情。我们的身体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透露出本源的那一股民风, 那一缕乡情, 一种从根上无法去除的乡音。

艺术创作永远扎根于我们脚下这块饱经风霜的土地, 离开这块深厚的土地, 离开这里的民风与乡情, 我们的魂魄就成了没有根基的孤魂野鬼。很多人把自己的情思寄托在虚无飘渺的云端之上, 自觉眼光看得很远、脚下路很长, 全然不顾活跃在自己身边的芸芸众生, 不去用心打理自己的生活, 在生活的长河里捕捉情感、灵感。无论世界怎么变化, 如果不能够脚踏实地, 所谓的成功只能是空中楼阁!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流淌和传承的血脉让过去历久弥新、现在锤炼提升、未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远离生活, 远离沉淀我们的民风和乡情, 苟藏于象牙小塔里把玩空空如也的自我、玩弄是是而非的自嘲、不负责任地指天怨地, 就很难浇筑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心灵的潮湿有时候会让自己霉气很重, 感觉活得憋气、充满怨气, 有时甚至觉得除了自己整个世界都俗不可耐, 都无聊透顶。只有把脚步深深地踏入生活, 让自己沐浴生活的阳光, 心里才会明亮, 才能够照亮自己艺术创作的天空, 谱写出积极向上作品。

我愿意徜徉在淳朴的民风、浓郁的乡情之中, 因为那里是我们艺术创作源地, 艺术的血脉让我们永远驻足于民风与乡情。惟其如此, 成功的密码、成长的真谛才会降落到我们手中。爱在这里, 在这里爱, 总有一份吉祥的回报呈现在我们艺术长卷的案头。深情地呼吸一下吧, 这里有久违了民风与乡情!

一本纯粹的艺术期刊, 一群热爱艺术、从事艺术工作的劳动者们, 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硬是在接续不断的困难中创作着、创造着纯粹的生活和生命的艺术。不用问大家究竟为了什么, 就是因为那吹拂了几千年的民风、回荡了几千年的乡情、燃烧了几千年的文明的香火。

篇4:石头天堂于家石头民俗村

地理位置: 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中西部山区,面积10平方公里,是于家乡政府所在地。

推荐理由: 于家石头村是一个用千变万化、形状各异的石头搭建起来的乡村,这里的

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特殊的意义,石头村的历史更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

史诗。世世代代的子孙们与石相依、相伴,用巧手勾勒出一幅伟大、奇特

的石头家园。

来到石头村,犹如徜徉在一座色彩斑斓的天然石头博物馆中,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到处都是石头文化,石头村也如其名,就是一片石头的天地。

在石头村,于氏家族占95%以上,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先祖于有道迁来时,这里还是一片深山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占5%是康氏家族,是于姓的至友。据传,康家是于家的干兄弟,几百年来于、康两家,亲同手足,团结所有,共同营造自己的石头家园。今天,我们眼前这座用色彩斑斓的石头搭建起来的村落就是于家石头村。

于家村至今仍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石头古村落。石头村因其奇特的地理位置有“不到村口不见村”的说法。因为这村建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不到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之中,道路又都在山脚下,所以,不到村口就看不见村。住在这里的人享受着安定、平静、祥和的氛围,这里称得上真正的“风水宝地”。

石头村的大多数男人都会石匠手艺,祖祖辈辈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将伸手可及的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房屋,直至建成这个庞大的石头村落。石头街道两旁是石头农家小院,一代代的石头村子孙们就生活在这里,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富有特色的石头家园。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头村,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育人生福,人琢石生辉,于家人古往今来与石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中创造了智慧,健壮了体魄,造就了憨厚的禀性和淳朴、纯洁的民俗风情。岁月沧桑,先辈们琢石之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和天然景观。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占地300平方米,共有房屋15间。其中供奉着先祖于有道及其后代先逝者。于氏家族艰苦创业,繁衍至今已24代。整个大院古门古窗,古碑古匾,古鼎古联,古井古柏,宫灯蜡台,庄严肃穆,一派山乡风俗,令人耳目一新。

“清凉阁”又称“神仙阁”,坐落于井陉县于家村东口,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此阁始建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相传由力大无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累累巨石,鳞次栉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物理学于一体,盘根错节、鬼斧神工,可谓建筑史上之奇迹,国家之瑰宝,山村之明珠。不愧为于家石头村十大石头景观之一。

于家石头古村,全是石头房院。石头四合院,全村不下百座。而最有名的四合院当属“四合楼院”,这座上砖下石建筑物,始建于明末,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四合楼院”分为东西两院,均为北高南低,三面楼房。这座四合楼院的家族在明清时代曾出过12名文武秀才,当时在这深山僻壤之地,实属不易。这样的“四合楼院”,在于家石头村首屈一指,在方圆左右甚有名气,在井陉县内也属罕见,是明清时代之士绅福地,是当今社会的观光乐园。

石头古街是于家村的一大景观。15世纪80年代,于氏先祖来此定居,逐步建成了村落。先人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称巷,不通谓胡同,狭窄者名夹道,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一十二夹道,总长3700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夹道一米左右全为青石铺就。这七里明清古道,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瑞石铺地,形同碧玉、蜿蜒回环,不知几几。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践踏得细腻光滑,锃明挂亮,成为石头村的一道风景线,漫步其间,心中又会有一种怎么的情感释怀?

除了这些奇景,还有真武庙、全神庙、观音阁、古歌楼、四合楼院、白庙遗址、搁宝窑、青山洞、南山红叶、老虎洞(古人类遗址)卧虎山、青云寨、大窑掌、五里洞等等。

篇5:民风民俗作文

中秋佳节,大同的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着“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也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成为寄托家人团圆愿望的民俗节庆活动。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大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篇6:民风民俗作文

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

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篇7:民风民俗作文

这天,是家乡过小年的日子,也是过春节的彩排。晚上,天一擦黑,就听见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这是要吃水饺了,每一年的这天吃睡觉之前都要放鞭炮,再烧些纸钱送灶王爷上天,干完这些才能吃水饺。这天还要把屋子整理好,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三十也就是家乡人口中的大年了,这天中午十二点,家家户户贴对联。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顿团圆饭。春节晚会开始的时候,家家户户也都开始包水饺了,边包边看,睡觉要等到晚上十二点时才行,吃完水饺以后才能睡。

正月初一早晨,人们穿上新衣,这时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这时要收压岁钱了,收完了压岁钱,就一起出去拜年,到那家串串,到那家走走,拜完之后就在家里等待别人来拜年。

过完春节后的几天更不能闲着了,还要到别的亲戚家这样子来回走动,晚上还要请在村子里的长辈吃饭。初二晚上包好水饺,凌晨四五点钟去给死去的亲人上坟。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天必须要吃元宵,晚上一起放礼花,各种各样的礼花在天空中呈现出来,给蔚蓝的天空添上了几笔彩色。

篇8:民俗文化于民族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1 前言

民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集文化因素、遗存于一体,展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文章试论述民俗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舞蹈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指导,以供参考和借鉴。

2 民俗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

2.1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中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考虑,是一种传统文化心态和样式的集合体。不同的舞蹈派系,有着不同的舞蹈语汇系统。鉴于此,在民族舞蹈教学過程中,必须要从内容上保证民族舞蹈渗透这种民俗文化的心态和样式,并将这些内在的东西疑舞蹈语汇的形式分解到课堂教学元素,向学生们讲解,进行训练。此外,民族舞蹈作为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还要兼顾内在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等文化内涵的再传承,讲述民族舞蹈素材的文化渊源,内在民族心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更好地用语言去表现他们。比如:比如,藏族民族舞蹈由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动律特征,重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90度的前倾,这是漫长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以及喇嘛教迎合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结果。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色彩斑斓、风格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朴实自如,踢、踏、悠、摆、跳、翻甩,柔韧多变,稳沉有力。但无论怎样变异,藏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不断柔韧的屈伸。连绵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其中的“踢踏”和“弦子”、“锅庄”表现最为突出,不同性质的颤动和屈伸是我们在教授时的核心,也是训练展开的着眼点。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强调了对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的把握。

2.2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在民族舞蹈课堂教学中,教育者通过口传身教的方法,训练学生身体的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舞蹈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舞蹈的动作美感。中国舞蹈是五十六个民族心灵的感应、智慧的结晶、情感的体现,其内涵的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同时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中国民族正是集大成文化于动作表现于一体,以此为元素基础,触类旁通,在新文化形式的演变中构塑新的舞蹈形式,这既符合了文化历史轨迹,同时又体现在对文化的再造。由此,在课堂教学教法中,我们必须要体现出对民俗文化的再造作用,从内容到形式体现时代变迁群众对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的影响,体现历史、宗教、理论乃至语言因素的时代变化。朱熹曾经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由此,教法的重要性是可见一斑。

第一,语言氛围。在舞蹈教学中,民俗文化形式常常以语言的形式体现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藏舞中的“拉索”、“呀”,东北秧歌中的“嘿嘿”等等,都是不同地域文化于舞蹈教学中的特殊应用,具有提劲、提神、抒发情感等作用。第二,情境氛围。舞蹈教学中,有用语言难以表达民俗氛围的,此时课借助现代教具——投影仪、电视、电脑等等,通过生动情境的再现,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比如:藏舞学习中,用投影仪投视唐古拉山山脉、民族特有服饰等等,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独到的文化内涵,体味民族舞蹈的真实魅力所在,进而产生对舞蹈内涵的认同度。第三,生活体验。在教授学生民俗舞蹈的时候,条件允许的可携带学生深入民间,体现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生活,加深对舞蹈内涵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4. 创造法。引导学生从模仿阶段进入到创造阶段,是发展舞蹈教学的创造所在,只有去创造美,才能更好地去体现美。让学生自己组合音乐,自主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再由老师去指导、加工、修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中国民族舞的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舞蹈文化教育,只有渗透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把握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舞姿韵律。

2.3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服饰上的体现

服饰是舞蹈形式的重要体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舞蹈的形式和表现。同时,不可置否的是,这些服饰也是中国名俗文化于舞蹈形式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地方风尚习俗和结令性风俗。可以说,在古往今来的漫长岁月中,民俗文化正逐渐以服饰的形式与舞蹈相融一体形成统一的文化品位。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在不同的民族舞蹈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像是傣族的筒裙、藏族的长袖袍子、维族的小上衣和大摆裙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舞蹈的韵味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必须让学生穿戴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比如在教藏族舞蹈时,可以让学生穿上藏袍,去感受双臂的松弛下垂,感受袖子对指尖的影响,感受脚撩袍子时“似绷非绷”的细腻动作,等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动作规格的掌握。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服饰风格的训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使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民族审美心理自然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引发出高昂的学习情趣,并以之为元素,创新、重构一种带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舞蹈。

3 结论

总之,民族舞蹈作为中国舞蹈系列的一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集文化因素、遗存于一体,展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作为一个舞蹈教育者,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同时,要以敏锐的眼光,去适应舞蹈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内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精髓所在,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渗透到教学每个环节之中,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玉玲. 浅谈舞蹈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2] 肖梅梅. 提高舞蹈教学质量——非智力因素培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09)

[3] 吕婷. 合作学习及其在幼师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导刊. 2005(08)

[4] 向本涛. 浅议高校舞蹈教学的愉悦式方法[J]. 美与时代. 2005(07)

篇9:民风民俗作文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民俗之二――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民俗之三――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

民俗之四――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儿童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害人。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也有人在儿童的枕头下面放压岁钱,保护儿童。在明清时代,“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因此一些地方把给儿童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儿童,祝愿儿童“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

篇10:民风民俗作文

在西江苗寨,一幢幢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梯田河塘相互掩映。登高俯瞰,层层叠叠布满起伏的山峦,气势恢弘,让人惊叹为天上楼阁。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多重构建的五座风雨桥凌空飞架,移步换景,赏心悦目。清晨和傍晚,袅袅炊烟,伴着朝霞晚晖云绕山寨,与闲适平淡的田园生活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风景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服饰,独具民族特色:银质头饰结构复杂,就像一顶多层的皇冠,上大下小,帽围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以及花卉图案,颤枝花蝶,风姿绰约;齐眉流苏,顾盼生姿。衣服以红色为主,装饰绿色、黄色的鲜艳饰带,领口、肩头、袖口都缝缀有银质团花。绞丝银项圈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平安锁,二龙戏珠纹饰惟妙惟肖,底部还垂着许多细银链,串着分为四级的坠饰,分别为:花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样式,造型饱满,工艺精湛。这一身行头上装,惹得爸爸直围着我打转儿,艳羡地直呼:“土豪,土豪,我们一直是朋友啊!”

好吃的还有打糍粑,把蒸熟的糯米倒进一个大木槽里,再用木锤反复捶打黏稠后,拌上香甜的调料,咬上一口,那味道啊,蜜香软糯。

篇11:民风民俗作文

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的元宵节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没有下雪,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心情,到了晚上,很多人都走出家门,到广场看放烟花,赏灯,猜灯谜。

烟花还是像往年一样好看,今年是在淄博体育中心集中燃放,天刚黑下来,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周边的道路都封闭了。七点半,焰火晚会正式开始了,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鸣响,夜空变成了一块美丽的画布,各色礼花腾空而起,竞相绽放,似流星,似蝴蝶,似花冠,似奔腾的骏马,似奔流而下的瀑布......展示出一幕幕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人间胜景。我们忍不住欢呼起来,真是太美了!

回来的路上,妈妈给我讲他们小时候怎么过元宵节,那时候的节目可多呢,一般从正月十四持续到正月十六,每天上午听到锣鼓声一响,大人孩子都聚集到马路两旁,等着扮玩的队伍,那喧天的锣鼓声,整齐的高跷队伍,让人精神振奋的舞龙舞狮,最传统的打铁花......是他们儿时最爱看的节目。

篇12:民风民俗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中秋这天,我早早地起了床,看见公公、婆婆在忙碌着,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往盘子里放水果,有苹果、梨子、桔子、柿子、葡萄、桃子、菠萝,还有像刺猬一样的,我也说不上名儿,这些水里看了真让人垂涎欲滴呀!放完水果,再放香炉,并插上香。

到了中午,公公双手轻轻地抱着一个像宝塔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到大门口前的水泥地上,用火把这东西点燃,过了一会儿,等公公干完后,我问公公:“公公,这是什么东西?”公公点起一支烟说:“这叫九层香,是为了出门不遭受风雨!”我听了点了点头。

终于到了晚上,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吃团圆饭了,啊!这么多好菜!全是为了远到而来的舅公公准备的。吃完团饭,我们看了中秋晚会,看完中秋晚会,我突然想起了早上放的那些水果,我问婆婆:“婆婆,今天早上的那些水果不吃吗?放到那儿等坏呀!”婆婆笑着说:“小傻瓜,这些水果是为了敬月亮公公的,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我们要让月亮公公的,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我们要让月亮公公吃饱,出门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到赏月的时间了,我们大家各自搬了张椅子,来到大院子里坐下。大人们在谈论着,我看着圆圆的月亮想:“啊,皎洁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丰富的想象。嫦娥偷吃仙药,从此寂寞地住在广寒宫内,吴刚被罚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小玉兔儿在广寒里为嫦娥捣药……啊!,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想去逗豆那可爱的小白兔儿呀!但都不可能成为现实……”这时,妈妈吟起了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吃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关于月亮的传说……

夜深了,温柔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层银纱。房屋、树木都睡了,它们像睡在无比宽大的“摇篮”里。我也睡觉了,银色的月光把我的房间照亮了,

篇13:民风民俗作文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袄、戴的毡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区人民喜爱白色,并视白色为吉祥、胜利的象征。

酥油茶你知道吗?这可是藏族人民最爱喝的饮料呢!它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甜甜咸咸的,有浓浓的奶香味,是美味可口的饮料。有趣的是,喝酥油茶还有个规矩呢!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气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就是藏族的喝茶规矩,你也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

西藏的酥油茶的确好喝,因此你可别忘记它的原产地——牦牛啊!牦牛是一种浑身是宝的牛类,它的“脸皮”可厚了!听说连子弹都打不进去呢!话说这个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有神,嘴方大,唇薄的大家伙,还是藏族人民的“宠物”呢!别看笨拙的样子,它还有识路的本领,也难怪西民总是牵着它去草原上散步。

这就是藏族,一个暗藏着宝贝的少数民族。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藏族的民风民俗有吃有喝有玩,真是有趣极了。

篇14:民风民俗作文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篇15:藏族民风民俗作文

我们进门后好多藏族的哥哥姐姐跟我们说:“扎西德勒!”我知道这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我们也回答说:“扎西德勒秀!”这是导游毛拉交给我们的,意思就是也祝你吉祥如意的意思。

打完了招呼,我们先用一些烟烤了一下手,之后用雪山上挑回来圣水洗了一下手,就走进屋里。进屋一看,已经有好多游客坐在里面了,我们赶紧找地方坐下来。不一会,具有藏族特色的食物就摆上桌了,有牦牛肉,炒青稞,酥油茶,青稞面,青稞饼,当然也少不了青稞酒了。

上一篇:英语课堂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探论下一篇:租地申请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