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风民俗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家乡的民风民俗范文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4年7月14日到7月27日 地点:永寿县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永寿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永寿,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永寿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永寿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第二篇:家乡的特色民俗

家乡的特色民俗 我的家乡是位于祖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

“杀猪菜”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每年十一月,杀猪时,如同节日一般,是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活动之一,年初,家家买上一只猪,养到冬天,到杀猪的时候,将全村的人聚集到一起,也是一年一度的大聚 会。

那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结伴回到奶奶家,今天,奶奶他们要杀猪了,让我们回去热闹一番,就连不常回来的姑姑和弟弟也赶了回来,到了上午十点,杀猪正式拉开了帷幕,一群人吆五喝六地将猪赶到杀猪的地方,接着将猪杀掉,在杀猪地方的旁边,有一口用黄泥烧制成的大锅,人们把沸腾的热水倒进锅里,在把猪放进水中,把它的毛拔干净,将猪抬回家。回家后,大家将猪的肉、内脏、骨头分开,处理好猪。

就没有男人们的事情了,奶奶和女人们开始做我们巴盟地区的特色菜:猪肉烩酸菜,顾名思义,最主要的材料当然是猪肉和酸菜了,可这肉,可不是一般的肉,这肉可是猪脖子上的肉,听说,拿着肉做出的菜极为可口。

爷爷和爸爸则开始招呼客人,把好酒好菜拿出来犒劳大伙儿,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在村子里到处玩耍,好不热闹。

到了中午十二点,奶奶把香喷喷的菜端了上来,大家纷纷放下酒杯,开始吃饭,吃着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我想感觉也是甜的。

家乡的杀猪菜味道可口,也是传承多年的老传统了。

第三篇:家乡的民风习俗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 不由想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进竹篓里,当家的早歇了农活,在河塘边洗干净了泥脚,掮着糯米饭篓过来了。舂糯米团一般在晒谷场上进行。白天,白炽灯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黄瓜架儿、晾衣杆儿,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觉的石臼被搬出来了,木头楔子捣得香喷喷的糯米团,又滑又嫩。那捣楔子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红润得象虾子一样的老头。蹲在边上,手往石臼里捋着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着袖子,不白,夏忙晒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团上翻腾,象泥鳅一样润滑。男人的背脊光着,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们侧身一个马步,双手轮起楔子,前腿膝盖一伸一曲,脚板“哼哧哼哧”地踩着节奏,简直是翩然起舞。优美的“哼哧”声招徕许多看客。看客们三五成群,坐着、蹲着、靠着四周的矮墙垛。女人们拉家常,比谁的衣服料子鲜;男人们话庄稼,比谁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们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放着胆子追逐嬉戏。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边上了。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赞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赞美这家的黄瓜杈攀得高,赞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儿下得早下得青……

我那时寄宿在不远的中学里。中学立在凤林溪畔一个平坦的山顶上,原先是一个庵堂,人们习惯称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总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课,趁着皎洁的月色,一路沿着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着水边石径,一路听着瀑布惊心动魄的喧腾、小溪的丁冬,越过田野,来到那欢乐的灯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鲜的香糯“麻糍”。

更有趣的是捕鱼。那是孩子们的游戏。我们那时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皑皑一片。雾气还没有上来。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欢唱。我们背上渔网,提上竹篓,就出发了。田野下面就是凤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条条横卧着。我们选中一条又宽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哥堂姐撑篙,表弟负责撒网。我是生手,就坐稳了看。竹篙支动,水里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两边是黑郁郁的田野、静穆的村庄、凝滞的绵延而高耸的山峰。清风习习,迎着脸颊温柔地滑过。

我们横穿溪流张网。然后,避到一处水流缓慢的地方,躺在筏上听姐姐唱歌。姐姐小的时候热衷于演戏,招了几个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台子,居然有许多人来看!我至今记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风光”。那甜润清亮的嗓音划破水面的寂静、月下的宁谧,象清风一样,吹拂在我们的心田上。接着,是哥哥开始的鬼把戏。皓月映波,雾气渺茫,恍非人境。哥哥的“鬼怪”登场了。有一个滩里淹死了许多人,鬼怪一个接一个出现哪!专门捉小孩!——这个滩就在这里!堂弟吓得先哭开了,我们毛骨悚然地叫嚷着赶快离开。哥哥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开了,捧着肚子前仰后偃。

夜深了,我们收网回去。网拉起来,沉沉的。大大小小的鱼,象宝物似的一个接着一个被收拾到鱼篓里,总不少于半篓。于是,接下来的两天,饭桌上便有几碗鲜色。阿姨用辣椒、大蒜红烧了,不放酱油,放的是钵里现晒着的六月酱,特香特甜。我们四个少年娃,见了这“劳动成果”,都跟猫似的,不消两顿,就给解决了,哥哥更是吃鱼不吐骨头。

念完大学,教起学生,每念及《赤壁赋》“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便怀念起那些岁月来。离开家乡已经十五年了,不曾再有那样的山水、月光之娱。望着眼前城里长大的学生,虽试图尽力去描绘那空灵神妙、物我两望的妙境,总觉枉然。 于是更庆幸自己有那样一个美妙的少年。手头有一本老师的词集,其中一则记录了82年“南楠庵”下月夜捕鱼的情景: 渔歌子*观音渔

明月盈滩水闪光,匆匆渔火两人张。溪鹭闯,篓鱼慌,渔归问酒举炊忙。

词末做了详细的注释,云筑石围堰以摸洞抓鱼时,双手合掌做观音状,遂称为“观音渔”。这填词的老师是家乡一代名医之后,县志上都作了详载。我半途转学回老家有幸做了他的关门弟子。我记得一次写了一篇捕鱼的作文,他将我叫唤了去,轻轻地笑着,问我是真的吗?我响着喉咙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他便笑得更灿烂了。他说,月光皎洁的夜晚,鱼是不多的,更不会自己跳出水面。后来才知道,他不仅自己捕鱼、种地、摘茶还能亲手设计房子、搭模型、砌房子、治病,作诗、作词、作文、作画、剪纸,竟是无一不精。甚至退休了,为了解决春汛夏旱,还为村里筹谋,兴修了水利。能受教于这样的老师,不是三生有幸吗?尤其他的品德为人,更如这满月的清光,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凤林溪水不再浩浩汤汤,上游架起了几座电站,水浅了,流缓了,河细了。我和哥哥姐姐也早已拖儿挈女。表弟早逝也快十五年了。老师也遇了车祸,头颅受损,万幸捡得一条性命,但还时时记挂着我。白天,打个电话回去,询问哥哥姐姐阿姨伯父可都好。姐姐说,瘦了,人都精瘦了,忙着加工场的生产管理。又听舅舅说,哥哥琢磨着要把工场开到县城去,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招不到人。

于是,我知道,我只能坐在阳台上,徒然空想了。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老了,都安闲了,都可以停歇下来了,都完成了自己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也许,某一个夜晚,我们还会一齐推下一条又大又阔的竹筏,一路唱着轻歌,荡漾在凤林溪上吧! 夜凉了,月已中天了。我还是进屋吧!明月有知,该为我圆了此梦吧

第四篇:介绍家乡的民俗

人教版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下册二单元

《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阿坝州茂县凤仪小学 刘德芝

(注:根据课题组《羌民族小学生习作生活化的策略研究》编写的) 教师简介:

刘德芝,女,羌族,现年41岁,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自己家乡的民风民。

2.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地处边远山区的羌族学生,大部分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差,我便结合我们课题组《羌民族小学生习作生活化的策略研究》研究课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这篇教案。主要考虑到这是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课型:口语交际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说说自己家乡的民俗。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民俗。 教学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图片和实物并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能力。

2.通过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出示幻灯1)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时刻感染着我们,熏陶着我们,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就给我们选编了四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这四篇文章将极其平常的民俗民风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但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你们还了祖国各地,不同民族,哪些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呢?

同学们了解得真多,你们是怎么了解到的呢?同学真能干!能用不同的途径去查找资料来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2-5)

同学们,我们祖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我们羌族是56个民族之一,他是云朵上的一朵奇葩,开放在祖国的西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羌族,去了解羌族的民风民俗,展示我们羌族的风采。出示课题——介绍家乡的民俗。(出示幻灯6)

二、教学过程

(一)分组交流

同学们,你们了解到了家乡的哪些民俗?

(同学们了解到我们羌族这么多的民风民俗,现在请同学们选一个最有特色的,你最想介绍的,我们现小组内交流。你们选好了吗?好,我们先把这些民俗民风分一下类。)

1.(出示幻灯7)出示交流主题:羌族传统节日及活动、羌族服饰、特色饮食、羌族独特民居、手工艺品,羌族乐器和舞蹈。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这四类你都没介绍,你介绍的是其他的,有没有?好了,现在就请同学们找好自己的组,不要着急,请看交流提示。请学生齐读。要求我们在介绍时一定要抓住特点。) 2.交流提示如下:(出示幻灯8)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3.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注意抓住特点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讲的时候从整体描述再讲具体情况。

(二)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同学们,刚才我们介绍并展示了羌族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让我们耳目一新,但说得好不如写得好。现在我们再来回味一羌族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边回味边想想先写什么?怎样介绍清楚他的特点。) (出示幻灯9-11)

三、 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让我们感受到了羌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写的时候要从整体到局部,先总写后分写详略要得当。

四、作业

完成习作《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 板书:

介绍家乡的民俗民风

抓住特点

整体到局部

详略得当

第五篇:8.家乡的民俗探秘

教学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分组活动,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④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课时

△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5.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课时

△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4. 宣传家乡特色产业。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5.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板书设计:

家乡的民俗探秘 传统文化 风景名胜 特色产品、特色产业

上一篇:军训生活的总结范文下一篇:机务段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