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

2024-05-06

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共9篇)

篇1: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

电站新员工培训计划

从2014年2月24日起,**电站运行维护项目部对6名新来新员工实施跟班培训。希望通过三个月的培训,让6名新员工迅速的达到运行值班员的技术业务水平,胜任副值班员及以上岗位。为有效的做好新员工培训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根据**电站的实际情况,每位新员工配一人代培。根据每位新员工的培训需求和运行值班工作的要求,制定出**电站新员工培训计划,由代培人员负责指导新员工实施培训计划,达到培训目标。

一、培训目标:

熟练地对设备进行监视、熟悉各种运行方式的正确倒换、掌握基本的故障处理技能,达到值班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二、培训方式:

根据制定的培训计划,结合新员工的值班水平,由师傅专人代培。通过团队活动方式,新员工总结当天的学习情况,做到对新员工学习进度的随时掌握。根据培训计划的安排,每轮值对新员工进行一次考试。

三、培训内容:

1基本要求

1.1熟悉现场机电设备及主接线、厂用电、直流系统、油、水、气系统图;

1.2熟悉设备系统参数,对主要设备参数要牢记;

1.3 熟悉电站标准运行方式包括:主接线系统、厂用 电系统、机组状态、各公用设备投退等;

1.3能熟练进行上位机画面调用、监视、常规故障信号的判断;

1.4熟悉现场的台帐记录,各参数的抄录、电能的计算方法;

1.5熟悉机组停机转空转流程、空转转空载流程、空载转发

电流程、发电转停机流程、紧急停机流程;

1.6 熟悉夜班、白班、中班、维护工作流程,巡检、点检流程,熟悉运行值班守册;

1.7 熟悉厂房内各设备位置,运行状态。2 运行知识、技能

2.1运行基本知识:

2.1.1熟悉**电站的运行规程;

2.1.2熟悉调速器工作原理和各种方式切换;

2.1.3熟悉蝶阀工作原理和手动开关蝶阀操作流程;

2.1.4熟悉机组励磁系统原理、各保险、切换开关等;

2.1.5熟悉水轮发电机组保护及其定值、动作后果;

2.1.6熟悉厂用变压器、厂用电抗器保护及其定值、动作

后果;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

2.1.7熟悉主变保护及其定值、动作后果;

2.1.8熟悉220KV母线保护及其定值、动作后果;

2.1.9熟悉220KV黑双线保护及其定值、动作后果;

2.1.10熟悉监控系统网络拓扑图,熟悉1-5LCU采集控

制的对象;

2.1.11了解水轮发电机组工作原理、大致结构、实际设备位置;

2.1.11了解直流系统原理图;

2.1.11具备识看各类图纸的基本能力。

2.2设备操作

2.2.1各类安全工器具使用方法;

2.2.2熟悉操作票流程,并进行演练;

2.2.3熟悉各类阀门操作方法;

2.2.4熟悉各类电动机的状态切换、启停操作;

2.2.5各类电气设备隔离开关(刀闸)操作方法;

2.2.6各类断路器(包括空气开关)操作方法;

2.2.5熟悉定期工作操作内容。

2.3事故及故障处理

2.3.1熟悉**电站运行规程上所有的故障、事故处理程序,能进行相关分析,理解;

2.3.2对实际设备的各类事故现象能及时发现并汇报;

2.3.3对实际设备的各类故障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处理。

2007年1月26日 电站运行维护项目部

篇2: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

1、利用黑板报形式,进行每周 6 题必学、必会;

2、利用现场提问或自问自答形式广泛掀起“学专业,比奉献”高潮;

3、充分利用在岗位时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4、每季度结合黑板报所出题目进行季度考试,奖优罚劣。<二>加大力度做好职工现场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

1、不定时提问值班人员,现场运行方式,操作注意事项;

2、熟背现场各种操作票。严把“两票三制”关;

3、每半对操作技能进行比武竞赛;

4、充分把“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时时安全,处处安全”与自我保护相结合,每年终进行 安全讲演比赛。<三>继续做好现场提问讲解,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等活动。

1、现场提问要不拘一格,相互之间可以提问,由技术员进行讲解;

2、对现场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分析,及时处理,及时汇报,及时记录;

篇3: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已经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然而, 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调查结果显示, 培训资金投入巨大,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 培训效果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培训仍存在缺乏系统性、高效性、失恰性的现象。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培训中引入绩效技术。运用绩效技术系统全面地来考察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绩效差距, 把培训中的参训教师的绩效看成一个系统, 系统地考虑它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以及它内部各种因素的关系。[1]绩效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有效结合能促使培训机构采用有实效的策略调控教师的行为和培训绩效, 制定出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方案。

二、绩效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的实证研究分析

本研究将绩效技术的过程大致分为5个环节: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措施选择与设计、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调整和结果评价。本文将用绩效技术的方法从以下5个方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工作。

1.培训的绩效分析

对参训教师进行绩效分析有利于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绩效现状和培训需求, 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目标, 设定培训内容, 选择培训方式。在进行绩效分析之前首先对参训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绩效调查。笔者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的业务班主任期间展开调查。调查对象是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实际绩效的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访谈与课堂观察这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来说, 多数培训机构对信息技术教师经过培训后期希望达到的各方面能力要求的描述比较宽泛和笼统, 不便测量。这对绩效分析中标准绩效状态的确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笔者会依据国家的纲要文件如教育部于2011年底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以及“国培计划”的具体实施纲要文件, 同时, 结合相关学科专家访谈将培训要求具体化, 变成可测量的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设计出了“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现状与培训需求调查”的问卷表, 共发放58份, 收回50份, 有效问卷48份, 回收率为86%, 有效率96%。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然而,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调查问卷详细分析结果显示, 目前,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虽然国家非常的重视, 并且资金投入庞大, 但是, 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离标准都存在一定的距离。

2.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 可以看出引起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 学校领导不重视, 对培训的目的, 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由于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 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 选派来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并非真正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还有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校务繁忙, 不得已中途退学。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仍处于边缘学科的地位, 导致该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

(2) 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培训内容的设置实效性和针对性差, 往往培训课程的设置只照顾到了参训教师的面上的需求, 忽视了参训教师的个性化的需求。培训方式的选择不当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培训的后续支持力度不够, 导致培训结束后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培训绩效转化。

(3)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水平良莠不齐, 执教能力偏弱, 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的技能、学校网络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缺乏足够强大的专业发展内在动力, 学习处于低效能状态, 并没有为接受培训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不会在本学科上多费心, 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培训的绩效。

3.干预措施选择与设计

在明确了绩效差距产生的原因之后, 针对绩效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促进绩效水平。干预措施的选择应当把培训看成一个整体, 从整体进行规划, 充分考虑它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的关系, 综合应用多种手段进行干预。[2]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而言, 促进培训绩效提高可选择的干预措施很多, 如图1所示, 包含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所属学校领导对培训的支持力度、教师职称评定需求、培训机构培训机制的完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意识与动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针对图1所示的每一个干预, 明确其它的作用, 进而设计出合理的干预措施。

例如: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教育部门应该颁布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具有推动性的文件。比如:近来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纲要》等。这些文件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起到纲领性的作用。教育部门还可以多颁布些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优惠政策。这样对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 对下级学校也要采取强制性措施, 以便引起学校领导对于培训的重视。

学校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在培训前先和各个学校的领导做好沟通和宣传, 明确此次培训的目的, 详细了解此次培训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重视, 解决领导的观念问题。[3]在参训教师的选择上会更加慎重。同时, 学校要把好教师的入职门槛, 严格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对参训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的教师进行奖励, 并将培训与教师的职务考核、职称评定、晋升等挂钩。这对培训的绩效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培训机构逐步完善培训机制, 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设置与学员的个性化培训需求以及学员的所属学校的需求相对应。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应能够解决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种种困惑以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 又能兼顾学员所在学校的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培训方式的干预选择应该综合考察培训内容以及教师的培训需求来进行选择。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总体上是以参与式为主, 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创设参与的情景, 提高教师的参与性, 这样有利于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 在专家指导下解决教学困惑。在培训结束后做好跟踪辅导工作。可以要求受训的信息技术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反馈教学成果。这样, 有利于培训的绩效转化, 又可以对受训教师的持续学习起到监督作用。

4.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调整

前期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设计将在实施阶段得以检验。在实施干预措施的过程中, 我们仍然能发现一些绩效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仍需要我们的不断调整。

(1)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是提高绩效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意识包含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职业意识, 终身发展的意识。通过良好的意识培训提高学员学习的动力, 形成以往“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状态。学校也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建立和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从“培训-考核-待遇”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2) 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培训机构进一步统筹规划, 精心指导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在培训前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基础全面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可将培训课程设置得更加灵活。采取选修课并且分基础班与提高班的形式, 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所需课程, 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利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吸引受训教师的参与同时强化了培训效果。根据培训内容来选择培训方式, 综合采用专家讲授、案例分析、优秀教师示范课、集体设计、问题沙龙、教学互动、游戏感悟、经验分享等多种方式, 强化培训过程的针对性、科学性、参与性和实效性, 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3) 培训后期的跟踪学习以及学习支持。培训后期对工作的忽视是培训绩效下滑的主要原因。培训结束后, 培训机构仍须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绩效, 促进绩效转化。在培训结束后要及时地跟踪学员, 检验其是否将培训所学应用到教学中。建立学校、学员和培训机构的三方信息反馈的评价机制。在培训后期仍为学员提供答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当参训者回到学校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时, 可以把问题提交给平台, 和同伴、专家们共同探讨, 得到及时的帮助, 形成长期的合作学习。[5]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如建立QQ群和Blog记录学员后期的学习状况。鼓励教师利用Blog记载教育叙事和分享学习心得。学习平台上应该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资源放到平台上资源共享, 相互交流。这样不同地区的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 共同成长。这样的平台可以激励教师后期的学习, 使培训效果得到良性循环。

5.结果评价

在整个培训绩效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对参训者在不同的阶段多次进行频繁的水平证实, 对干预措施的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阶段性评价采取的是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个维度同时进行。其中, 理论考核以分模块的总结反思考核为主, 实践考核以作品和竞赛的形式进行考核。总结性评价强调多元化即指对学员院校培训阶段结束后回到工作岗位后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其进行的全面考核。总结性评价由参训学员本校的领导, 同事及学员自己来获得评价结果。主要是观察参训学员是否能将培训过程中的所学应用于日常工作和学习中, 以此来衡量培训成果的转化绩效。通过评价分析有可能会发现新的绩效问题。我们将评价结果反馈到原因分析和干预措施的选择中, 由此来进行进一步干预措施的调整。

三、总结

总的来说,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绩效技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的绩效是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绩效的影响因素如教育部门学校, 培训内容的设置、方式的选择, 培训评价方式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并找到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绩效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梁林梅.绩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 2003, (2) :25-28.

[2]刘华威.基于绩效技术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 2010.

[3]温珍玉, 雷洋, 焦宝聪, 方海光.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06) .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培训处.成效显著影响深远—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综述[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 (01) .

[5]幸雁.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9.

篇4: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

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是指气管导管滑脱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2]。分为自主拔管和事故拔管[2]。意外拔管被认为是IC中最常见的气道不良事件[3]。它能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误吸,心律失常,导致缺氧、呼吸功能衰竭,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甚至死亡[4]。因此,预防意外拔管是ICU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对于新毕业护士,工作经验少,应对能力低。笔者对我院18名新入职ICU护士关于意外拔管认知、知识及行为等内容的调查, 制定一个针对新入职护士的培训计划,以期能切实指导护士日常护理工作,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其总结如下。

1 培训方式

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由一名专科护师担任培训组长,四至五名护士(护师以上职称)担任培训者,成立气管插管安全维护小组,其中医生担任咨询者和合作者 的角色,采用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 培训内容

2.1 第一阶段(时间6学时): 采用理论授课形式统一讲授:呼吸系统生理解剖及相关病理生理学、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气管插管的护理及注意事项、药物约束的使用、各种临床评估、意外拔管的概念、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意外拔管的处理等理论知识。

2.2 第二阶段技能方面(时间6学时): 采用临床实践方式由各个培训者对受训同事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培訓,实地演示ETT的固定、气囊测压、身体约束等,如果受训人员多于培训人员则使用工作坊形式,由培训人员在工作坊中现场演示如上培训内容。

3 培训重点

3.1 评估: 评估为预防意外拔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病人状态的评估:如GCS、镇静评分等的综合评估;导管方面的评估:如导管是否固定良好、管道是否有牵拉、堵塞等;学会使用气管插管病人观察记录表,随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措施。

3.2 与患者以及家属有效沟通: 教会患者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眼神、手势、点头示意和书写等,还可使用辅助工具(如:图片、画板)进行交流。向患者耐心解释 置管的必要性、暂时性和自行拔管的危险性以及气管插管后会出现暂时性失语。让患者了解呼吸机的使用及安全性,消除患者恐惧和紧张心理。告知入住ICU期间会有专人24小时守护,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不必担心因不能讲话而发生意外。做好对探视家属的解释工作,说明对患者实施各种护理措施的必要性,取得家属的理解及配合。

3.3 气管插管有效固定: 包括掌握固定材料的选择、正确的固定手法及明确其注意事项。昏迷及配合患者选择胶布、牙垫固定方法;躁动、面部及口腔分泌物多者选择胶布、牙垫、扁带一同固定方法。必须保证稳固而妥善的固定,以导管无法移动为宜。扁带固定时松紧以容纳1指为宜[5]。每班记录插管外露刻度以及测量气囊压力并记录,气囊压力应维持在1.96Kpa-2.94 Kpa[6](约20-30cmH2O)。因为气囊压力不足时导管容易脱出,过高时会导致患者不适。进行口腔护理,更换胶布、边带以及过床、翻身等护理操作时要有专人固定气管插管。吸痰应动作轻柔,避免牵拉管道。避免呼吸机管道对气管插管的过度牵拉,可用毛巾卷成团放在两管道连接处支撑管道。

3.4 药物: 包括明确药物约束的目的、学会灵活运用疼痛评分及镇静评分对患者进行镇静、镇痛管理。对于因疼痛引起不适的患者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并可根据疼痛评分进行调节给药剂量及频率。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通过评估排除因疼痛、环境引起不适的情况下,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并根据镇静评分调节药物种类及剂量。最佳镇静评分目标为:07am-08pm为4分,08pm-07am为3分。

3.5 身体约束:

包括明确身体约束的目的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对于使用药物约束仍存在意外拔管风险的患者,利用约束带及安全背心等限制患者的自主及非自主活动以预防意外事件发生、维护患者安全。有效的约束要保证患者双手距离导管至少20cm。要使患者肢体可活动,但不能碰到呼吸机管路及气管插管。每2h检查约束带的松紧情况,做好约束观察记录[7]。避免过松起不到约束效果,过紧造成患者不适或引起约束部位循环障碍。

3.6 避免机械通气模式不合理及不必要的拔管延迟: 明确不合理通气是导致意外拔管的一个危险因素,学会观察通气效果及撤机标准。若支持通气不合理,可造成患者过度烦躁而发生自行拔管,此外,带机时间或脱机时间过长,可造成患者不耐烦而自行拔管[8]。观察机械通气效果,为医生转换呼吸机模式提供依据。及时评估患者,为医生撤机、拔管提供建议,避免不必要拔管延迟。撤机标准:呼吸频率<25次/分,最大吸气压>-20cmH2O,自主呼吸潮气量>5ml/kg,PaO2>8KPa,PaCO2<8KPa,Vd/Vt<0.6[9]。当患者可耐受撤机,无低氧征象,存在咳嗽吞咽反射时可尝试拔管。

参考文献

[1]段摄霞,王红艳,郭秀茹等.ICU气管插管病人发生意外性拔管的前瞻性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

[2] Christie JM,Dethlefsen M,Cane RD.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lin Anesth,1996,8.

[3] Carmen Bouza,Eva Carcia,Maria Diaz,et al.Unplanned extubation in orally intubated medical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Heart Lung,2007,36.

[4] Philip Moons,Marion Boriau and Patrick Ferdinande.Self-extubation risk assessment tool: predictive validity in a real-life setting.British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Nursing in Critical Care,2008,13.

[5] 赖玉莲,倪茹芝.防止气管插管移位的固定方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

[6] 赵静月,赵向琴.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连续监测的方法探究.护士进修杂志,2007,22.

[7] 沈犁.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6,41.

[8] 谢彩娟.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 556-557

篇5:变电站消防培训计划

按照我厂“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班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负责签定和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单位、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班组、重点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明确各自职责。

1、严格落实消防动火行许可制度及备案,从源头上预防火灾隐患产生。

2、班组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防火检查,其运行班组每月进行一次防火检查)。

3、发现的火灾隐患;不能及时消除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情况,限时消除。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部门及不能自身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要逐级报告。

4、加强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建设,着力提高单位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做到“火情发现早、报告早,小火灭得了”。

5、公司由保安队员建立“保消合一”的消防队,班组人员组成义务消防队。

6、严格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演练(重点部位的部门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其他部位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员工能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到位、有效处置。灭火救援预案应适时修改,确保有效、适用。

7、值班操作人员依法取得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熟悉消防设备,并熟练掌握火警处置及启动消防设施设备的程序和方法。

8、加强疏散逃生演练,着力提高公司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

9、加强对员工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使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线路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

10、明确疏散引导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在场人员安全疏散。

篇6:下套变电所培训计划

结合职工技术水平特点,以职工需求为依据,从生产实际出发,立足于本职岗位,在去年职工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加大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特制定一下培训工作计划:

一、以往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操作次数少,操作流程不熟悉,造成操作人员水平相对滞后;

2、培训工作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培训内容和形式较为枯燥;

3、实际操作技能要重不足,个人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参差不齐,给培训工作提出多层次需求。

二、今年培训工作的特点、目标和重点:

1、特点:以专题课形式为主,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为辅助,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训。

2、目标:全体职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有显著提高。

3、重点:电力线路事故抢修处理、变电设备事故处理,其他故障处理。

三、培训方式:

基于目前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工作开展难,建议组织员工进行兼职培训教师,扩充师资力量,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教师根据各人特长进行授课的方式培训。

四、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计划安排在每月15日,每次培训时间为45分钟,如有

变化另行通知。

五、培训地点:

青石供电所二楼会议室。

六、人员安排:

培训人员名单:崔成,刘坤,王树清。

七、具体培训课程:

具体培训课程与内容以【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和发电厂电气部分)(试行)】和【变电知识调考与竞赛题集】为主。

下套变电所

培 训 计 划

篇7: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

从2月28到7月22近五个月的时间里,我同其他新员工一道参加了由国网技术学院进行的岗前培训。在这里有来着全国各地的高级培训师,能来到这里是我的荣幸,然而更多的则是对知识的一种收获。

一、培训内容

(1)户外军训,增强员工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

虽然以往每次入学总要接受军训的重重锻炼,但这次与以前有所不同。由于天气原因这次的军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雪地里进行。

尽管下着大雪,教官依然严格要求我们进行着训练。站在雪地里的脚,不管袜子有多厚,因为穿着的是橡胶鞋,很快脚就变得麻木。还有裸露在外的手、脖子,都会变得冰冷,而教官与我们一起都是这么挺过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口令使得教官的嗓子喊得嘶哑,也没有过一句怨言。这正是对我们身体和精神的一种锻炼,锻炼出像钢铁一般的意志,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惧任何困难,勇往直前。

(2)基础课程培训,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培训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

综合课程主要包含了企业文化和电力法规,是使新员工对国网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自己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做好一名电力员工。

专业知识课程则包含了安规、继电保护及其电力系统、二次回路、一次设备和变电运行等等。

第一课学安规便是想引起我们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在这里学习安规并不只是背住记住就行,还要与现场实际情况挂钩,时刻联想安规里的每一条都源自于现场的什么原因,这才是更好记住安规的方法。

一次和二次部分是对变电站的基本了解,知道哪些地方有哪些东西。变电运行则是要求我们对每条线路、每个设备进行运行方式的掌握,知道什么时候该拉刀闸,什么时候该合地刀,什么时候该投入什么保护等等。

(3)现场实习,加强对现场设备的了解。

现场实习主要分为模拟上机和变电站参观。

学校有一套强大的变电站仿真系统,通过系统可以熟悉各项一次和二次设备,并且可以对其操作,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例如,一个变电站,你可以通过

一些列的操作将某条线路停电,从而达到调节主变负荷的作用。你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单相接地的仿真实验,从而可以使得自己对故障的判断和处理能够得心应手。

变电站参观主要参观了500kV变电站。500kV变电站采用的是3/2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使得系统更加的稳定,方便检修。目前,国家电网1000kV线路还处于试运行阶段,500kV线路显得尤其的重要,对整个电网起着支撑的作用。

二、培训心得

“五防”闭锁装置,它的闭锁功能包括:防止带负荷操作隔离开关;防止带电合接地开关;防止接地开关合上时送电;防止误入带电间隔;手车式开关柜有防误拔开关柜二次插头功能。这些闭锁功能通过各机械部件之间精密的环环相扣,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检修操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安全,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对隔离开关的学习包括了解了它的构造,通过将控制回路图与实际构件的对照分析中,加速了我们对隔离开关工作原理的理解;在接线,捆线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步骤中,我们看到了细节的重要;在户外实训现场老师不断地提醒安全帽、安全带的佩戴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安全意识对于我们电力企业的意义;从一个个完成操作的同伴们卸下安全帽那一刻挥汗如雨的额头上,我仿佛看到了电力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和不易,感受到了前辈师傅们榜样的力量,也看到了自己的努力的方向......实训课的老师是专门从基层单位抽调来的业务骨干,这些老师虽然不是专业授课教师,但他们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寓教于实练,认真、细致、耐心、全面的讲解和演练示范,让我直观认知各种开关设备操作原理和机械特性。作为一名非电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并没有如此直接的接触过这些设备,所以这次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我很珍惜,它为我着手工作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学起到了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培训的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平时老师们也不讲太多的知识,而是让我们在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论学习中更加充实和提升自己,经常让我们做一些综合性的训练,从而强化我们对技能的掌握,也让我将来参加工作后更加有自信。

在这次的培训中,身边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省市的电力新职工,平时没事的时候在一块聊聊天总会有一些收获,不论是专业知识的长进还是为人处世的经验。课余时间我还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融入这个集体,也丰富了自己的生

活。

在国网技术学院培训的这五个月里,让我们这些已经毕业离开学校的学员们再次重温了学生时代,回想起来会觉得那么的温馨。在培训的这段日子里我收获了很多,电力专业知识进一步积累,仿真模拟事故处理能力的提高;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收获了友谊;平时和大家的沟通和积极参与的活动让我的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

篇8: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原理

体态律动在幼儿园作为一种基本训练, 常常为舞蹈或音乐游戏中的某些新动作做准备, 有时也作为一种组织教学活动的手段, 在进出活动室的时候用进行曲走步或作为某种舞步。由于体态律动和律动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以形象思维和动作记忆为特点的幼儿, 特别容易在体态律动中享受到表现和创造的快乐。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对具体动作的掌握, 或者说是对优秀体态律动教师的教学模仿。由此, 在自我教学中容易出现“生搬硬套”“消化不良”的现象。最后使得幼儿虽然对体态律动感兴趣, 但是却对体态律动教学产生了厌倦。这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师对体态律动教学法原理的不熟悉。

这次在中央音乐学院参加了幼儿体态律动教学培训, 笔者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原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法主要特点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节奏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 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 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在此次国培过程中, 来自各地区学前的音乐教师亲身参与了大量的体态律动, 我们学员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音乐的呼吸和情绪起伏的律动, 充分体验到每一个身体的动作都不是机械的动作, 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律动的体态。

二、从最简单的步态开始, 引领幼儿走进音乐

体态律动教学法不对体态的身体姿态或者外表形式作要求。因此, 即便是一个音乐资质非常普通的幼儿, 都可以用他所认为的最简单的动作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而达尔克洛兹将这种最简单的动作还原成步态, 并设计了一系列步态练习, 达到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这样的步态绝不给幼儿造成音乐学习的负担, 恰恰相反, 这些步态都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做到的, 它包括行进、走、跳、跑、跃、单脚跳、摇摆、奔腾等自然的体态动作。

当幼儿的步态与所听到的音乐逐渐协调, 那么这两方面相互协调所产生的舒适感会逐步引起他的注意。随着这种特别经验的积累, 幼儿慢慢会产生追求这种经验的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逐步积累, 幼儿开始渴望挑战更高难度的步态练习。因此, 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步态练习的进一步拓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步态与空间的关系

不同的步态对应不同的空间设定。“人的知觉结构与外部世界物理结构的一致, 使得人对自身心理的高低体验与外部物理世界的空间高低体验相同步。所以音乐的频率变化———我们称之为音高变化也带给人以空间位置的变化。”[1]当幼儿步态与音乐达到和谐时,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步态与空间关系的体验需要。教师要清楚的是幼儿这种体验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教师不宜一开始就选择兴奋度高、幅度大的步态来让幼儿感受空间上的变化, 这样容易使幼儿因过度兴奋而游离于空间之外, 也存在着潜在的人身伤害的危险。教师应当在幼儿可以达到在行走中做出对空间反应的能力时, 才选择将这种能力迁移到跑、连步跳、奔腾、摇摆与之相对应的空间体验中去。教师在使用音乐时可以改变音乐的某一种或几种要素, 如节奏、音区、速度、力度等, 以锻炼幼儿的应变能力。

2. 步态与同伴的关系

幼儿一开始的步态练习以自我为中心, 还无法考虑到自己的步态对他人的影响。然而随着步态练习的深入, 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幼儿提供机会, 使他们逐步学会与其他同伴的相互配合, 同时能够学会改变动作的姿态、幅度以及行进的方向或速度来避免相互干扰。例如, 在这次体态律动培训过程中, 导师选用了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主题和肖邦的《前奏曲》第四首带领学员进行步态练习。导师选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队形图, 这就需要每个学员之间都要考虑到自己的步态、空间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员之间不能用语言提醒对方, 而是要靠眼神交流来一起完成直线、对角线、方形、圆形等不同队形的变化。当然, 导师提醒我们, 在实际操作中要随时观察幼儿的配合情况, 当幼儿在同伴配合过程中, 显得手足无措、紧张且毫无乐趣感时, 那么教师应立刻降低活动难度, 以保证幼儿始终处于大脑的最佳唤醒状态。

三、将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成具象的身体运动

长期以来, 我们把审美价值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 并将审美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幼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是的, “艺术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必须存在, 就在于其审美的本质与特征, 就在于其审美的价值和作用。这一点, 我们不能怀疑, 也不要动摇”。[2]然而, 一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将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重任主要托付给了音乐听赏活动, 而忽略了幼儿身体对音乐的感受。另一方面, 在人们的思维中, 身体充其量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些模糊、混沌的感觉, 知觉或其他感性经验, 而不能给人以理性的秩序和清晰的信息, 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对人复杂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种思维定势禁锢了教师, 不敢承认音乐带给幼儿感官的快适和满足。

然而, 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理论重视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可以说, 用身体来感觉音乐中的动态和变化, 也是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而引向音感的学习的。在此次国培过程中, 导师便让学员利用身体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节奏和韵律、动作的协调平衡以及即兴创造。下面概要地介绍一个培训案例———舞动我们的丝巾。

第一步:导师强调丝巾不仅仅是道具, 更应是我们身体的延伸。学员手持丝巾, 站成圆圈。导师边做动作边说:“我的丝巾可以这样飘动……还可以这样飘动……”导师示范了一两个动作后, 对学员说:“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舞动丝巾。”各学员丝巾在舞动中有的有力, 有的飘荡, 有的舒展, 有的急促。导师鼓励学员创造出不同的感觉。第二步:导师在钢琴上弹奏不同的音乐, 要求学员的即兴表演既要保持稳定的律动, 又要表现出音乐的节奏、情绪和奏法 (例如断奏、连奏等) , 通过动作寻找并适应音乐的感觉和特点。整个过程中导师没有使用过多的语言, 而是让学员自己感受音乐中不仅有稳定的音乐恒拍, 同时也有很多细微、细致的节奏运动。学员要随时根据这些音乐中的变化, 来调整自己身体律动的稳定与协调。

因此, 导师强调, 动作促进了幼儿对抽象的音乐要素的理解, 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开始与结束, 也为幼儿的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提升幼儿体态律动的表现性与创造性, 关键在于钢琴的有效运用

此次体态律动培训过程中, 学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那就是导师出色的钢琴即兴弹奏, 可以使幼儿始终处于新鲜的音乐感受之中, 那些出其不意的变化更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享受, 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听觉注意和敏锐反应。培训中导师通过琴声的渲染, 使整个体态律动教学充满了音乐的气氛。导师对音色的控制以及对演奏技巧的变化处理, 都让学员的体态律动变得自然而富有美感。下面我们以一个培训案例予以呈现。

“感知三拍子的音乐”———第一步:学员10人一组, 地上摆着5个有一定间距的呼啦圈。导师要求学员根据音乐的变化选择自己经过这5个呼啦圈的行进方式。第二步:导师开始弹奏三拍子的音乐, 每一个学员要仔细听着音乐选择行走、跑、连步跳、跑跳步中的一种。当然, 学员的行进方式同时还要跟着导师弹奏音乐的力度、音量的变化迅速作出调整。当音乐中出现某种信号, 如规定出现一串颤音或静止时, 下一个学员迅速做好准备, 开始进行。第三步:导师开始时的音乐是一拍一音, 学员熟悉和适应了以后, 导师的即兴弹奏逐渐增加了新的变化, 音乐可以时而快速, 时而慢速;时而在高音区, 时而在低音区;还可以有不规则的停顿等。学员需要跟着导师在钢琴上的变化做出在圈内或者圈外的行进改变。在导师弹奏出很短促的声音或是跳跃的声音时, 学员应是脚尖触地且也是短促有力或是轻快跳跃;导师弹奏的音乐连贯舒缓时, 学员应是脚跟触地且应该缓慢柔和。第四步:导师进一步让学员在三拍子音乐和四拍子音乐的比较中练习。导师不间断地即兴弹奏三拍子音乐和四拍子音乐, 请学员认真听辨, 迅速反应。如果想增加一些难度, 导师的弹奏可以取消左手的伴奏音型, 让学员只凭导师右手弹奏的单旋律听辨三拍子或四拍子的变化, 这需要教学双方都要有很好的音乐感觉。

这个培训案例说明, 体态律动教学中钢琴的即兴演奏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钢琴即兴演奏, 它必须与律动教学互通, 通过有特征的琴声来刺激幼儿的身心, 并激发他们做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获得音乐感受。

此次, 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承办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骨干教师培训”, 其培训理念是力图将达尔克洛兹、奥尔夫、柯达伊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 形成适合于我们当下音乐教学的新体系。因此, 它给我们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都传递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那就是我们不是要模仿培训导师的每一个教学细节, 而是要将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的音乐体验与感受牢记于心,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生发、创造。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篇9:变电站新人员培训计划

[摘 要] 教师的入职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入职教师培训计划,为初任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系统、适时而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早日成为有能力的合格专业教师。文章主要阐述了苏格兰地区新教师入职计划出台的背景、内容以及配套的实施系统,并说明了这一计划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英国苏格兰 新教师 入职培训计划

苏格兰位于英国北部,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它虽然是英国的一部分,但在教育体制方面,却与英国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另有一套完全独立的教育体系。因此,苏格兰的教育在英国的教育体系中有一定的独特性。随着1999年苏格兰议会的重建和管理权利的下放,近年来这种独特性逐渐增强。苏格兰新的行政教育部致力于建立一种一贯制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未来教师们在完成初级教育之后,要在第一年教学结束时达到完全注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正式的教师,继续从教。换言之,在苏格兰,所有新教师在正式成为教学委员会认可的合格教师之前,都要求完成一段教学实习试用期,之后苏格兰教育权威机构向完成培训的新教师颁发确保一年教学资格的通行证。这一在苏格兰地区广泛推行的计划就是新教师入职培训计划。(注: Draper, J. O′brien J.,Christie,F. First Impressions:The New Teacher Induction Arrangements in Scotland[J].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2004(2):201-224.)

一、计划出台的背景

新教师入职指导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多种用来描述新教师向资深能力型教师发展的模式已经出现。例如,伯利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的表演者、精通者和专家。这个专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包括较强的责任感和深刻的情绪体验。(注:Berliner, D. & Mayes,A.(Eds). Earl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M]. London: David Fulton. 2001:20-26.)

布洛在1989年对入职一年的教师做了研究,并引用了瑞安基于富勒的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四阶段模式,即包括幻想阶段、生存阶段、掌握阶段和影响阶段,在布洛看来,影响阶段已经超出了第一年教师的范围。卡茨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描述从生存阶段开始,随后还有巩固阶段、更新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些模式可能在入职程序的设计和评估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完成一个发展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完美过渡。就像布洛所指出的一样:“人类的发展并不服从于简单的分类,它很少一帆风顺,从来没有无故的冲突,而且经常表现出倒退。”(注:Bullough,R. First-Year Teacher:A Case Study[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9.)

德雷珀等人在早期教学专业发展阶段模式的报告中指出,当新教师在两年后习惯于他们的教学岗位的时候,他们已经通过一系列相对可预测的挑战而获得提高。报告发现,在中学教师们看来最普通的、最初级的挑战源自“班级的规范和控制”,这与小学教师不同,大多数的中学教师认为班级的组织和管理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旦教师们已经开始接受最初的挑战,他们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学科教学和时间安排问题上,随后,他们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们通过不同阶段挑战的用时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起点可能不同,得到的支持也可能不同。这项研究同样表明,那些配合新教师进行学习的人同样要接受角色训练。(注:Draper, J.,Fraser,H.,Smith,D. & Taylor,W. A Study of Probationers. Edinburgh:Moray House Institute of Education,Heriot-Watt University.1991.)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项连续的调查研究表明,苏格兰新教师两年的试用期计划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注:Draper, J.,Fraser,H. & Taylor,W. Teachers at Work:Early Experienc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1997,23(2):283-295.)1995年,在苏格兰开始教学的新教师,有一半以上已经在一所学校全日从教,而其他的教师则进行部分时间的教学或是在不同的几所学校进行教学。有些教师不得不通过一系列的补充工作来完成他们的试用期,其就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很少有专业发展支持。新教师两年的见习期实际时间变为3 年半。在特殊情况下,试用期代理教师的经验多少影响着进一步发展的顺利程度,它会缩短或是延长新教师入职适应过程。

在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的推动之下,苏格兰新教师入职培训计划设想在2002年3月提出,那些完整的、初级的教师教育由带有70%工作量的一年期的培训构成,其中30%的工作时间用于专业发展,资深教师10%的工作时间用于支持新教师。在一年结束的时候,计划参加者必须达到完整注册标准,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执教于公立中小学校或是私立特殊学校。(注:Scottish Executive Education Department(SEED). Teacher Induction Scheme 2004/05. http://www.scotland.gov.uk/library5/education/tis04-00.asp.)

这一教师入职计划在2002年8月开始实行。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这一计划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之上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目前,它已经在各种执行机构的协调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苏格兰当地权威机构、苏格兰教育主管协会、苏格兰教师教育委员会、苏格兰普通教学委员会和各种教师组织机构。这一计划也是这些部门和机构针对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连续性而达成的共识。

二、计划的具体规定

所有苏格兰的新教师正式在苏格兰教学总署注册之前,都要完成为期一年的试用考察。教师入职计划取代了以往的试用规定,原有的规定要求教师在正式到教育总署注册之前要有总时长为两年的教学经历。但这段时间经常被有些新教师浪费在多个岗位之上,有些时候要跨越几个当地教育机构进行教学,致使实习的时间有延长的趋势。这样的实习对试用教师来说总是缺少一致性和经验的连贯性,通常教师们平均需要3~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实习,取得注册资格。

上一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下一篇:我的什么我做主中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