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ppt课件

2024-04-23

鸡兔同笼ppt课件(精选6篇)

篇1:鸡兔同笼ppt课件

鸡兔同笼教学课件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趣题,分享了鸡兔同笼的教学课件,欢迎欣赏!

教材分析:

本节是尝试与猜测活动之一。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的异同点,学生得出鸡和兔都有一个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

2、通过练习发现问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只公鸡( )条腿,两只公鸡( )条腿,五只公鸡( )条腿。

一只兔子( )条腿,两只兔子( )条腿,五只兔子( )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 )条。

3、得出关系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

质疑:如果知道了腿的总数能知道鸡兔各几只吗?

4、引出课题: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在《孙子算经》中提出了这样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鸡兔同笼)

二、开展活动,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题目:笼中鸡兔共8只,腿有22条,鸡兔各几只?

学生猜测鸡兔各几只,按顺序整理所有可能性。

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关系式,计算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汇报正确答案是鸡5只,兔3只。

小结: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逐一列表法。(板书)

2、质疑:这个方法好不好?

学生感受这个方法要一一列举,比较麻烦。

下面就利用简单的数据总结规律,运用到复杂的情况中。

3、请同学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讨论。

生得出结论:鸡增加1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减少2条。

鸡减少1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增加2条。

腿增加和减少于兔保持一致。

4、游戏练习:

鸡增加2只,同时兔减少2只,腿( )。

鸡减少5只,同时兔增加5只,腿( )。

生得出:鸡兔每对换一次,腿数增加/减少两条。

三、利用规律,实题操作。

利用总结的规律,做一道数目稍大的题,不用逐一列表,试试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有10个头,2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生利用规律进行练习。

生汇报,根据汇报总结出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四、练习

练习熟练运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 鸡、兔各有多少只?

从鸡兔同笼问题中取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这里的鸡兔不仅仅代表鸡和兔,运用所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进行练习。

五、课外延伸

与大家分享小知识。

“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此书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先传版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下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龟鹤算”。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许许多多数学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来解决,或者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来解决。

篇2:鸡兔同笼ppt课件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 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 多个调整:

师:像你们刚才这样,根据鸡和兔的总只数,列举出一些可能,通过验证和调整,总能找到一种情况符合题目要求。这种方法可以叫做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4)师:在刚才的列表法里边,我们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都是鸡。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26-16=10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师:刚才我们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解决我们前面的那个《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6、师:同学们请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把笼子里的鸡兔都假设成鸡,除了这种假设,我们还可以怎么假设呢?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篇3:“鸡兔同笼”事件

这是一节初中数学课,课的内容是要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为了增加趣味性,在导入时我举了“鸡兔同笼”的经典例题:鸡兔同笼,头12只,腿32条,问鸡兔各几只。我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来列方程解答,没想到,平日里一直寡言少语的小A突然说:“老师,我知道答案是多少。4只兔子,8只鸡。”见他如此迅速地说出了答案,大家都有些惊讶和好奇,不少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认为他一定是事先看过答案了。顿时,课堂变得乱哄哄的。

为了让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我决定让小A来说说他的解题思路。于是,我请他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讲答案是怎么得来的。他说:“老师,我可以请其他同学上来帮忙表演一下吗?”我说:“没问题,课堂接下来就交给你了,你现在就是老师。”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请了班上12个学生上台站成一排,让他们将两只手放在身后,说:“你们现在就扮演12只小鸡,这样就应该有24条腿。可现在题目里出现了32条腿,我们应该加上8条腿才行。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个同学放下两只手并弯下腰,这样就变成四只小兔子了。好了,现在是不是加上了8条腿了啊?这就说明有4只兔子,8只鸡。”问题迎刃而解了,小A笑了,其他学生也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

我又惊又喜,当场表扬了小A的机智灵活,并带头和其他学生一起给予了他掌声。同时,我也要求大家向小A学习,要多多开动脑筋,打破常规思维,发掘潜能,学会创造。课后,我陷入了沉思。由于小A平时的成绩并不出色,课堂上也很少见到他主动发言,大家对他的要求更多的是不要在课堂内外惹是生非就可以了。因此,对于小A,我很少在课堂上对他主动提问,似乎已经忽略了他的存在,而这次事件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应该多以学生为本,不能眼睛只盯着分数,而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一视同仁,给他们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课堂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4:“鸡兔同笼”妙解

胖胖问:“老师,你读的什么呀?我们是数学课呢,你怎么吟唱起诗歌来了!”

“呵呵,同学们,我唱曰的是一道古算题诗。”丁老师微笑着说。

“哈哈哈,古时候数学题原来是这样的。真有趣!”皮皮接着说。

“现在,请同学们也来解解这道古算题吧。”丁老师说,“这道古算题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野鸡和兔子放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野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同学们听清了题目的意思,便开始思考解法。不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第一个发言的是丁丁:“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首先让鸡和兔都抬起1只脚,这时地上还剩下脚94—35=59(只);我再让鸡和兔各抬起1只脚,这时鸡的两只脚就都离地了,所以一屁股就坐地上了。”

“哈哈哈……听话的鸡一屁股坐在地上,真搞笑!”同学们都笑了。

可是丁丁没有笑,他继续说:“当兔子抬起第2只脚后,每只兔子地上还有2只脚。 这时地上总共剩下脚59—35=24(只),而这24只脚都是兔子的,因为每只兔子还剩2只脚,所以兔子的只数就是24€?=12(只),那么鸡的只数是35—12=23(只)。”

“妙!妙!想象丰富!看来数学课不比语文课缺少想象和幽默哦!”丁老师竖起了大姆指。

胖胖接着说:“老师,在我家餐馆里,我经常看到爸爸杀鸡,他杀鸡后都要把鸡脚砍下。我这样假设:假如把鸡和兔子的脚各砍掉一半,即鸡砍掉1只脚,兔子砍掉2只脚,那么还剩下脚94€?=47(只)。这时是35个头,47只脚。因为每只兔子剩2只脚,每只鸡剩1只脚,每只兔比每只鸡多1只脚,所以脚比头多的数就是兔的只数:47—35=12(只),那么鸡的只数是35—12=23(只)。”

“哇,你老爸真够残忍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联系得好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聪聪说:“老师,其实丁丁和胖胖用的都是假设法。我也想出了一种假设法: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共有脚35€?=70(只),已知的94只脚比70只脚多94—70=24(只)。这24只脚是兔子多出来的,因为每只兔子多2只脚,所以24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只兔子:24€?=12(只)。所以笼子里有12只兔,23只鸡。当然,也可以假设笼子里都是兔。”

“不错,聪聪这种思路虽然比不上胖胖、丁丁的丰富想象,但思路清晰、明了。”丁老师不时地评点。

明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丁老师,我不需要用什么假设法,直接列方程来解就好。”明明的解法如下: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就有(35—x)只。

根据兔和鸡共有94只脚,列方程得:

丽丽说:“我想到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可是数目有点大,有点麻烦。不过还是可行的。”

最后,丁老师进行小结:“看来同学们的解法很多,也很巧妙。其实这个鸡兔同笼的解法大致可为分方程法、假设法、列表法、画图法。如果数目不大时,后两种可行;如果数目比较大时,用方程法和假设法比较好。总之,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练一练

1.鸡兔同笼,共有头48个,脚132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张大妈家养的鸡比兔多13只,兔脚比鸡脚少16只,鸡和兔各有多

篇5:《鸡兔同笼》教案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呈现鸡兔同笼问题。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活动

2、交流方法

3、

二、做一做

独立完成第1—3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第4题的答案有多种,启发学生找出不同的答案。

讨论第4题与前3题所给条件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知道哪些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哪些题是有多种答案的。

[板书设计]

篇6:鸡兔同笼点评

“教是为了不教”。本堂课的授课教师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后,精心设计并组织了一堂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实用课。

本堂课的特点有:

一、情境创设多元化、生活化。有学生小学就熟悉的“鸡兔同笼”,有体 现中国古代文明的“以绳测井”,还有充满时尚气息的“林书豪”的例子,既引起了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也突出了数学的文化品位。

二、教学过程紧凑、有序。通过各个情境分层推进,以“情境—问题—建模---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经历实际生活数学模型化的过程,既保证了课堂的紧凑,又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和方程思想;而面对“以绳测井”时出现的课堂生成的及时应对,既体现了该教师的随机应变和扎实的基本功,也保证了教学的有序性。

三、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既有传统的讲授,也有学生的分组实践和自主探索,还有适时的点评,更有竞技训练与及时的小结反馈。尤其几次分组探索时段的热烈讨论形成了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全班共学的动态组合,呈现了师生之间多通道、多层面、多向性的信息交流。

四、课堂气氛既热烈又紧张,但很和谐。该教师美丽大方极具亲和力的教态、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而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模式使得好强的学生充满了紧张感和集体荣誉感,但该教师对学生情绪和教学节奏的合理调控以及与学生的融入与合作,使得这一切都很和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鸡兔同笼ppt课件】相关文章:

鸡兔同笼课件05-07

刷子李ppt课件05-25

ppt课件论文范文05-14

ppt课件论文提纲11-15

口算除法ppt课件04-12

优秀PPT课件:秋天05-07

ppt主题作品创作课件04-09

左公柳ppt课件04-14

松鼠ppt课件完整版04-15

科学海底世界ppt课件04-25

上一篇:东凤中学实习队总结下一篇:写景物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