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班教育教学反思

2024-05-05

副班教育教学反思(精选3篇)

篇1:“教育反思”的反思

所谓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审视与思考,有三个要素:一是反思过去,二是反思自己,三是批判性思考。教育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不少学校甚至规定教师要每学期一思,甚至每周一思;也有不少教师对教育反思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力争每课一思,甚至每日一思。网络博客的兴起更是为一些教师教育反思的发表提供了很好的园地,有的教师已经在博客上发表上千篇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热”在中小学教师中悄然流行起来。

学校要求教师写教育反思,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教师乐于写教育反思,体现了教师对自己专业化发展的追求和渴望。我们不能否认,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情境下,教育反思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快捷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同样是写“教育反思”,有的教师积累了创造性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论,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有的教师积累的却仅仅是简单的文字,依然停止不前,而且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因此,我以为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教育反思”。

第一种现象:思而不议

议论,是提升性教育反思的升华。教育反思作为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其形式多种多样,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后感等都是教育反思,而教育叙事又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常采用的教育反思形式,而且,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后感等也往往离不开叙事的支持。因此,教育反思的基本框架常常包括“叙事”和“议论”两个方面,它应该是“叙事”和“议论”的有机结合体。常态的教育反思,要么“先叙后议”,要么“先议后叙”,要么“边叙边议,夹叙夹议”。只有把“事”(叙事)和“思”(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反思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完整的教育反思。而我们有的教师尽管充满着写作的热情,每天也投入巨大的精力和充分的时间勤奋地写着自己的教育叙事,经常投稿,更新博客。然而,大部分教师的教育叙事有数量无质量,像帐房先生每天记录着琐碎的、零散的、偶然的教育生活的流水帐。尽管记录的都是最真实的教育生活,但缺少分析和研究,缺乏提炼和总结,更缺欠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果教师每天写这种“思而不议”的教育反思,那么即使是每天写得再多也没有多少意义,更不必说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了。

第二种现象:思而不实

真实,是有效性教育反思的保证。反思真实的教育案例、真实的教学断片、真实的师生情感,才能形成真实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育理论。教育反思应该紧紧围绕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而“思”,在“回忆”或“回顾”教育现象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真实的反思,真正在反思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教育反思的真实的事是“思”的基础,而“思”则是由真实的事推出的必然结论,脱离真实的事而进行的“思”是一种“假反思”,而对虚假的事进行反思,则是一种错误的反思。从表面上看,有些“教育反思”是既有“叙事”也有“思考”,似乎比较完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叙事”和“思考”之间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显然,这些教育反思中的“思”不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思考,有的反思是“无病呻吟”,有的反思是“东拼西凑”,有的反思是“张冠李戴”,缺乏真实感。这种“思而不实”现象的存在往往不是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而是在于教师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因而,“思而不实”的“教育反思”不仅无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反而会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第三种现象:思而不深

深入,是深刻性教育反思的关键。教育反思是针对某一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的,需要“叙事”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反思就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教育反思应该避免“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和面面俱到地经验总结;而是要能反思到“点子”上和关键处,要反思得有理有据,达到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在教育反思的过程中不仅要“思”,而且要“思”的深刻,而这恰恰是多数教师所欠缺的。造成“思而不深”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其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教育反思需要理论的参与,理论的参与可以激活教师的思维,促使教师在思维深处将已有的经验、知识与现实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升教师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超越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纯粹经验性的判断和理解,从而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考。也只有这种教育反思才能真正帮助教师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论,才能真正有助于教师早日踏上专业化成长的“快车道”。

第四种现象:思而不续

连续,是完整性教育反思的基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由许许多多的连续的教育片断组成,因而教育需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于是,教育反思也就需要连续不断,持之以恒。教育工作的延续性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反思也应该是持续的、系统的。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偶尔的教育反思也许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难的是进行长期的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偶尔的教育反思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很难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系统的个性化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突破“思而不续”的简单状态,把对零散的教育片断的反思整合起来,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将反思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围绕某一问题如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学困生转化等持续进行反思。行动研究主张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变化,不断调整研究目标、思路、方法等,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研究方式比较适合于连续性的反思。教育反思没有止境,只有持续不断的系统的反思,才能思的深刻、思的严密,才能有助于教师“更上一层楼”。

第五种现像:思而不行

行动,是实践性教育反思的目的。教育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是以探究和解决教育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教学、提升理论。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将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改进实践状态,提升教育智慧,这才是教育反思的真正目的。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教师教育反思的直接目的,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应该是教育反思的“副产品”。我们不能怀疑所有教师写教育反思目的的纯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却把教育反思作为实现某种功利性目的的手段:有的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而写反思;有的为了评职称、评先进而写反思;有的为了提高知名度、美誉度而写反思。一旦这些功利性的目的达到了,似乎教育反思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没有真正关心教育反思的成果是否得到了践行,是否发挥作用。其实只有通过“行”才能证明“思”的正确与否,才能拓宽“思”的广度和开掘“思”的深度。

篇2: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理解、特点、目的、实施;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13-02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它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是用课程标准对自己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不断回顾和检验,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例如,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和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并据此及时调整原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

学会教学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提高教学伦理水平。由于反思性教学的这“两个学会”目标,因此,它可使教师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学者型教师。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这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道德感欠缺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和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三、反思性教学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而这一切都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

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赋予了我们新的管理内容,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与行为。对反思性教学优势的认同,为我们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我们深入探讨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思路和方法。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帮助他们了解新课程各学科、各学段的不同培养目标,从不同的培养目标中体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角色、教育教学行为的潜在变化要求。让教师们明白理念、角色、行为的变化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寻求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有效途径。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我们首先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文章,了解了反思性教学的来源、兴起、定义、特点、目标、意义等;又组织教师们购买了美国作家写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等理论书籍。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内化吸收,从而变成教师的内在需求。

3.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按照教材编写意图是不要求教师书写教案的,它只是在教师用书中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做适当的填写,这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负担,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弊端: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决定以书写教学反思作为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4.设计书写教学反思的文本。

结合我县教学的实际情况,初始阶段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反思的:首先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文本的“问题集锦”中;然后选出本周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流程,简单地填写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教师先取自己本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段写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反思一周中教学存在问题的环节;第五部分是理论结合实践,谈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5.在实际的学习与运用中不断调整、充实。

以上五部分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这样的教学反思还缺少教师自我的、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内容。它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于是,我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与反馈的内容。

6.结合培训内容,进一步弄清反思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7.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教学反思文本的要求存在着目标均衡、分散的弊端,致使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问题的收集零散无序,难以归并、提炼,不利优化教学和指导区域教学的方向、方针和策略等等。此外,在教学反思书写中,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鉴此,我们及时调整了现有文本要求,即取消教师们必填写的具体的版块,而是建议重点从教学思路、结构、流程、问题设计、学情效果及反馈等进行反思,还可对关注点、课堂教学情境、困惑等进行描述分析,倡导教师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提供了充分自主创造的空间。

总之,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已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在继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还将产生困惑甚至盲点,但是,有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与执着追求,相信它会为我县的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3: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教师应多思考“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教师要根据整节课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可行,要做到:1.反思是否以总体课程目标为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全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2.反思是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等。反思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反思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三、对教学结构的反思

1. 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

2.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部分学生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探讨式地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层层深入,学习用英语介绍学校。其他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积极举手,尽量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使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学生建立起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审美观,能客观地向教师提出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有效指导的地方,利于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

四、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 反思是否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规律和原则,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素养和学校提供的条件等。

2. 反思能否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反思,能有机地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用,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学习能力。

3. 反思教法与学法是否统一,是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学中,教师可引导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分别扮演对话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增强真情实感。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朋友”,合作学习,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由选择空间扩大了,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五、对教学管理的反思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管理手段是否得当,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机制要努力创设成功的阶梯目标,要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创造不同层次成功体验的机会,采取小步走、高密度、多变化、勤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用中学,学中用,在反复的实践中稳步提高,把学与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市场部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再见,小学生活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