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法的论文

2024-05-05

案例研究法的论文(精选6篇)

篇1:案例研究法的论文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王建云,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案例研究方法是一门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公设、适用条件、研究路径以及限度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作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由于近年来案例调查方法作为案例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嫁接物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案例研究方法和案例调查技术,因此,需要从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方面进行评述。

【关 键 词】案例研究方法;案例调查技术;限度;应用

在罗伯特〃殷确立的案例研究的分析框架中,案例研究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畴,它和属于实证主义范畴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之间的差别是径渭分明的。实证主义是定量的研究范式,而解释主义是定性的研究范式,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案例调查方法作为案例研究方法与调查研究方法的一个嫁接产物,它将调查研究中确定变量间具体关系的定量方法,尤其是统计分析方法带入了案例研究领域,使得很多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案例研究方法和案例调查技术。

一、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

案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国内外学者在众多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著作的论述中尚未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概念形成一致的看法。学者大多从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类型以及资料收集方式等方面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概念进行界定。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界定有两大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是特殊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总结出带一般规律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①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强调从总的场景或所有因素的组合出发,描述现象发生的事件过程或事件后果,在大环境下对个体行为研究与分析进而形成假说(Shaw, 1927);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对一个特殊事件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Nisbet,1978);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对一组研究方法的笼统术语,这些方法着力于对一个事件进行研究(Adelman,1997);更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对一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风笑天,2005)。Robert Yin和大部分案例研究法的资深学者都认为案例研究适合回答‚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

关于研究路径,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一套明确、有系统的程序与技术,用来分析由田野中所获取的庞大原始数据,并且将之概念化,形成扎根于现实世界的理论(J.Corbin,柯宾,1990);案例研究是从具体经验事实走向一般理论的一种研究工具,它综合运用多种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技术与手段,通过对特定社会单元(个人、团体组织、社区等)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或行为的背景、过程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述,呈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丰富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②(王金红,2007)。但是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似乎首先用于描述当代事件,并从中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Gee, 1950;马克〃霍哲,2002);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用来阐明和支持命题和规则的方法,而不是归纳出新的假说(Bernard, 1928)。

关于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包含了各种方法,涵盖了设计的逻辑、资料收集技术,以及具体的资料分析手段,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并发掘与发展暂时已验证过的理论。一般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张梦中,马克〃霍哲,2002);但是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既不是资料收集技术,又不仅限于设计研究方案本身,而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思路(应国瑞,Robert K.Yin, 2005)。③

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类型以及资料收集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我们发现案例研究具有情境性、系统性、典型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研究可以定义为:综合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多种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技术与手段,对某一背景下的特定社会单元(个人或团体组织)中发生的典型事件的背景、过程进行系统地、综合地描述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案例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依赖于抽样原理,采用‚分析性概括‛,而非‚统计性概括‛的方法,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更多地依赖于在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的分析。

二、对案例研究方法论的研究

关于案例研究的目的的研究,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从未见过也未曾听过的问题、重新认识该问题,让看不见的问题被看见(谢芳,2009);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理论,社会科学中不存在验证性案例研究(吕力,2011)。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或需要采取不同的程序(表1)④。

关于案例研究分类的研究,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进行分类,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被区分为五种类型(Scapens,1990;Hussey Hussey, 1997),即探索型、描述型、例证型、实验型和解释型的案例研究;也可以将案例研究方法区分为探索型、描述型、解释型和评价型四种类型。无论是在四类型分类法或五类型分类法中,人们对探索型和描述型这两种类型的案例研究的内涵基本上没有争议,这两种类型分别对应着超出现有理论框架解释范围之外和完全在现有理论框架解释范围之内的案例研究,而分歧主要集中于那些立足于现有理论框架但又尝试有所突破与发展的案例研究活动的分类及其属性上(余菁,2004)。⑤

根据罗伯特〃K.殷的理论,案例研究类型主要有四种:单案例研究、整体性案例研究与嵌入性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整体性多案例研究与嵌入性多案例研究(罗伯特〃K〃殷,2004)。也有学者认为‚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研究中使用案例数量差别,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谢宇,2006)⑥Yin也认为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是同一研究方法的两个变式,两者之间没

有明确的分界线,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最为重要的差异是理论‚一阶抽象‛是否具有收敛性;结论更为可靠、准确,更容易导向定量分析,更有助于增加理解的多样性是多案例研究的明显优势,但开展多案例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困难与挑战。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评价标准,Yin认为案例研究可以从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着手评价案例研究⑦;但是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对象是‚个体‛,不是‚样本‛,是一种经验研究,它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科学假说或理论,而不是验证理论,因此案例研究的评价不能采用统计学上的‚信度‛和‚效度‛,而应采用主观性评价。案例研究的评价可以从案例的典型性与启发性、可信任性、可推广性、记录的准确与简洁、逻辑可靠性、理论饱和度、结果的新鲜与重要性等方面来进行(吕力,2011)。⑧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研究,成思危(2001)指出,案例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必要环节,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利工具,并指出单纯依靠统计数据进行决策十分危险,而案例研究可以弥补统计的不足⑨;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同其它研究方法相比,主要的优势在于:结果具有现实感,更能被读者接受;为其它类似案例研究提供解释;能发现被统计方法忽视的特殊现象;适合于个体研究,而无需研究小组⑩(张梦中,2002);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最明显的长处是具有深入、全面的特点,能够抽象出一些有价值的命题,或者提出一些具有更深理论意义的研究课题,为后继研究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风笑天,2005)。大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法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方法论上的独特性,研究问题的现实性,资料收集的广泛性,适用范围的针对性,因果解释的不可替代性(阮思余、王金红,2011)。

关于对案例研究限度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Yin, 2004;张梦中,2002;曾勇、邹志超,2011;阮思余、王金红,2011)。这些不足主要包括:案例研究的结果不易被归纳为普遍结论;案例研究的严格性容易受到质疑;案例选择的边界困惑与调查过程的技术难题;案例研究耗费时间长,案例报告也可能太长,反映的问题不够明了。风笑天教授(2005)认为案例研究最大的不足是难以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其结果也难以进行推广。(11)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以上学者‚实际上是以统计调查的标准去看待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中用样本来类推总体是错误的。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12)(周海涛,2004)。

上述观点围绕的核心是案例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效度和信度,易受到‚非理性的质疑和理性的检验‛。事实上,案例研究方法本身是正确的,它有自身的使用条件和限度,只有案例研究方法应用适当,才能对理论构建起到很好地助益作用。案例研究也是可以推广的,但是案例研究的推广必须符合两个原则:第一,案例中所观察到的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即案例条件逻辑的自洽性;第二,案例中的‚条件‛是可复制的。在案例研究通过‚条件—结果‛的‚复制‛可以把案例研究的结果进行一定的推广和应用。

三、案例研究方法应用的研究

案例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迄今为止,这种研究方法已经得到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等学科研究者的认可,并且被运用到面向实践特定问题的研究之中,例如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管理科学、社会救济及教育等等。案例研究方法引入我国已30余年,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得以采用,下面以工商管理学、教育学、社会管理三个学科领域为例进行述评。

(一)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领域

在工商管理学学科发展史上,很多管理理论创新并不完全是由理论推导而来,而是源于大量深入企业的调研实践和案例研究总结。通过对其中一些著名理论的回顾,可以见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突出贡献,就像一些学者坚持的,‚案例研究不宜用于实证,而只能用于旨在构筑理论的归纳式研究,这是主流管理学理论界的一般共识‛(13)(许德音、周长辉,200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乏管理大师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出了许多著名的现代管理理论,例如Prahalade等在对日本电气公司(NEC)与美国通用电报电话公司(GTE)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Kaplan等通过对美国100多家企业几年来实践的总结,提出的‚平衡计分卡‛;Hammer等用10年时间对数十家美国公司进行观察后,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等(14)(成思危,2011)。这些无一不说明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广泛使用的,并善于构建新理论的研究方法。

由此可见,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史所做出的重要的理论贡献。对此,张丽华认为,‚基于对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提炼升华,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拓展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都被视为理论创新,这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15)(张丽华、刘松博,2006)。余菁也认为‚企业管理学为案例研究这样一种经验性、贴近现实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和繁荣的沃土‛(16)(余菁,2004)。

(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内教育界开始重视案例研究方法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民族教育、农村教育、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等不断受到重视,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对各类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正如社会现象是不可复制的,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教育情景也是不能复制的,考虑到单纯的量化研究容易忽视这些差异性,这就给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有学者认为,‚质的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景的参与,直面实事,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的理解’,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

(17)(陈向明,2001)。这表达了案例研究在应用于教育研究时的价值取向和适用条件。

案例研究方法应用于国内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在教师教学的研究方面,对教师信念(18)(谢翌,2006)、教师生存状态(19)(陈丽萍,2009)等问题都有涉及;在对课程课堂的研究方面,涉及课改中的学校文化(20)(唐丽芳,2005)、课改中的教师合作文化(21)(马玉宾,2007)等方面的案例。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案例研究方法还应用于学生成长、教育政策等。

(三)案例研究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从理论的层面讲,社会学所提供的是与其它社会科学所不同的研究社会的视角。社会学认为案例研究法是以一个或多个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研究过程,获得真正的研究信息,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社会学中案例研究大部分的数据搜集都是定性的,但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定量的搜集方法。

通过分析大量社会管理类的文献我们发现案例研究在社会管理学领域主要有三大应用:一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公共管理个案作出解释性分析。比如,以浙江嘉兴和江苏常熟等10个试点县市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为案例,分析了试点地区的‚两制‛衔接工作进展并进行了总结(22)(苗艳青、王禄生,2010)。二是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归纳提出理论命题。比如,通过对美国保障性住房的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保障性住房的绿色趋势(23)(姚栋,2011)。三是通过案例研究验证基本理论。比如,通过分析‚重庆模式‛来探讨我国的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模式(24)(王瑜、孙瑜,2012);利用‚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动态均衡模型‛,对‚十二五‛时期厦门市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做出预测(25)(陈振明等,2012)。

四、小结

从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方面进行评述,可以看出案例研究方法拥有自己独特的适用条件、研究路径以及限度,不同于案例调查方法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尽管案例研究方法易受到‚非理性的质疑和理性的检验‛,但事实上,案例研究方法本身是正确的。我们既要审慎发挥案例研究的优长,又要理性对待案例研究所遭受的各种质疑。在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条件和限度后,要能够正确地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的经历,不断总结、系统反思案例研究本身的优长与质疑,形成自己的案例研究的方法论,并用这种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研究,才能对理论构建起到很好的助益作用。

注释:

①⑩[美]张梦中、马克〃霍哲:《案例研究方法论》,《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期。

②王金红:《案例研究法及其相关学术规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③[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④唐同军:《案例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述评》,《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2期。

⑤(16)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经济管理》2004年第20期。⑥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⑦[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6页。

⑧吕力:《案例研究的目的与评价探析》,《商业经济》2011年第11期。⑨(14)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9页。

(12)周海涛:《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15)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17)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9)陈丽萍:《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以深圳市中学为个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0)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1)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一所小学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2)苗艳青、王禄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案例研究:试点实践和主要发现》,《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年第4期。

(23)姚栋:《保障性住房的绿色趋势——3个美国案例的研究与思考》,《建筑学报》2011年第2期。

(24)王瑜、孙瑜:《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模式的借鉴与启示——基于‚重庆模式‛的案例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2期。

(25)课题组:《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机制建设的本土探索——厦门市的案例研究》,《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

篇2:案例研究法的论文

案例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和方法。而在当下我国地理案例教学方面却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较为普遍的案例教学是“脉象一”的形式,它所代表的案例教学低效的原因在于:理论层面较丰富,而实践层面较薄弱;文献型案例较多,实践型案例较少;教师寻求的案例多。来源于学生提供的案例少;运用教材现成的案例多,充实教材的外来案例少。有的教师把教学举例与案例教学相混淆。这反映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地理案例资源的开发不足,案例教学开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也正因如此,有效案例教学开发研究的潜力巨大。(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江静华、地理教育2008.1)本文将以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教学案例为例分析一个高效的案例教学案例具备的特点。1.产业转移案例教学

一、目标定位

1.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2.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理解产业转移给东亚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3.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国际市场发展变化规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市场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运用案例与活动教学)教学案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调整,它们着重于发展耗能低、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保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品牌、营销、产品设计等产业链高端部分的控制,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部分大规模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珠江三角洲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如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的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珠江三角洲的生产成本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珠江三角洲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初步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加之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开始好转。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业群。这对于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2.教师提出需要分析的目标要求

(1)分析珠三角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2)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制造业大量向珠三角转移,其原因是什么?这种转移对香港、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分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分析:珠三角地区经历的第二次产业转移表现为哪几个方面的变化?在这次产业转移中,台湾以资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大规模在珠三角投资,为什么?吸引台商投资的区位因素是什么?这次产业转移对台湾当地、珠三角地区和广东边远山区分别带来哪些影响?

(4)通过两次产业转移,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的分布有了哪些变化?

(5)根据以上材料尝试概括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提示:从地域分布、产业类型来概括)(6)尝试概括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分小组讨论案例

1.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表达看法,并将有价值的观点在黑板板书。2.学生模拟活动设计

学生模拟产业移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居民,讨论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可以结合地理活动教学开一个小型辩论比赛看应该发展哪些产业,哪些产业应当转移出去。

四、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讨论中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表述讨论要点时教师要注意板书,以便发现问题和为补充内容做准备

2.在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中,预计劳动力因素、市场因素、国家政策、地价等因素学生可以分析得出,“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估计需要老师补充,要做好准备。3.在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预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区域 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几个内容学生比较容易分析得出,也较容易理解。老师需要补充讲解“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五、教师总结

1.概括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概括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各小组的表现,表扬优点,提出不足

3.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以照搬“珠三角产业转移”案例的所有内容。

结论

通过对产业转移案例教学的分析不难看出一个成功或者说是高效的案例教学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点:

首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只有有一定的目的性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对于案例教学来讲目标的设定可以更加全面一些,因为案例教学并非只是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和技能,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应该关注生命的全面发展, 即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地理案例教学具有教学目标的全面性[5]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0.。地理案例教学的设计还需要有足够的师生互动。分析地理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要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在地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旋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多种角色。既要讲解、演示案例材料。又要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要监督案例分析、讨论的情况。因此,只有具备高超的课堂组织、调控艺术。地理案例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刘晓东,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1)高效的案例教学还需要一定的活动设计,在案例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有一定的活动,会达到高效的目的。

篇3:师生互动的案例研究

在上“新闻发布会”的“口语交际”课时, 刘老师说道:“同学们, 你们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新闻发布会, 今天, 我们来点新鲜的。根据课本上介绍的这个房地产公司的新品发布会, 咱们来个课堂表演如何?我扮演主持人, 再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扮演公司总经理和法律顾问, 其他同学就担当各大媒体的记者进行采访。谁愿意上来试试?”

于是群情盎然。经过简单的竞争后, 宋海同学扮演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黄蕾同学则扮演法律顾问。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邀请到各位前来参加天润地产2008年全国新品发布会, 在此感谢大家对天润地产的关注和支持。”

主持人:“下面, 请我们天润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宋海先生为大家介绍今年天润地产项目开发情况。”

宋海:“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2008年我们天润地产在B城和北京、天津地区都有很好的项目, 今年是我们各个项目全部启动的一年。我们在这些城市一共有18个项目同时在开发。总的开工面积到下半年会达到160万平方米。”

一个学生站起来:“请问宋总, 你们启动这么多产品, 怎样来实现跨地域发展?”

接着又问:“请问你们的管理人才储备这块是怎么考虑的?”

台上的“宋总”风光满面:“请各大记者朋友提问的时候一个一个来, 要不我就忙不过来了。我也就只好挑其中一个容易的问题回答了。”

台下一阵笑声。

“宋总”故作深沉地说道上:“我们天润地产在北京、上海的人才储备已经超过10年了。我们天润地产在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做写字楼。所以在这个地区, 我们的专业团队一直存在, 我们现在也发展一些新的项目。团队的建设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宋总好。目前这样一种形势下, 银行个人贷款收紧, 国务院也出台了房地产8条意见。请问在这种情况下, 天润地产将如何应对?”

赵总一时“语塞”, 主持人急忙打圆场:“这个问题请我们的法律顾问来解答。”

黄蕾同学脸孔通红:“坏了, 我不能当法律顾问, 我对法律和金融可是一窍不通啊。”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 ‘天润地产2009全国新品发布会’今天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的光临!”

“啪———”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主持人刘老师:“好, 几位同学表演的不错。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没处理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 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们立马严肃起来, 开始认真地听讲。

二.案例分析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天成的, 它同样需要教师的“教”和教之下的“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个案例中, 教师和学生以“表演角色”的方式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 并开展活动。这个案例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 教师参与其中, 不但可以增强一种亲和力,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刘老师在课堂上先把什么叫新闻发布会介绍一遍, 然后再说明举行发布会要注意的问题, 同样可以说得有条有理, 台下的学生也未必不会明白什么叫新闻发布会。但这样做, 一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表演是口语交际的一种有效形式, 但表演的主题目的要明确, 千万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 让原本严肃的课堂在一场闹剧中收场, 切记课堂上的表演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工具用得合适, 能让你有事半功倍之效, 反之就成了缘木求鱼。

篇4:论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案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起

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标志,法学教育界与实务界全面确立了对法学教育目标与方法的共识,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应当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搞好案例教学。

实际上,无论是为了四年级的本科生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需要,还是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走向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需要,甚至为了让法学院的学生们面对法律咨询、现实中的法律事件,了解当下司法对于案件裁判的基本思路与立场、了解法官解释法律适用法律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必然成为法学教育的应有内容,也使得案例教学成为当下之必需。

但问题在于:如何进行以及搞好案例教学?而这又取决于我们为何需要案例教学,也即案例教学的目的何在?

如果说,案例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法条与法学原理,则通过寻找一起典型的案例,或者杜撰一起简单的案件,自然能够进行甚至搞好案例教学。不过,这种方法实际上只是“例案教学”而已,是将案件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了解,将抽象概括的法条与法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张三、李四之间的行为与关系而已。虽然在法学教育中这种方法是必要的,但在笔者看来,其并非案例教学的全部,更非案例教学的核心与主要内容。

在笔者看来,案例教学的目标应当就是法学教育的全部目标,案例教学应当是法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因此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以“培养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就“经济法学”这一具体的部门实体法课程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法学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就知识目标而言,不仅要了解经济法各法律部门的主要法律文件及其规范内容,还要了解这些法律规范背后的法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更要了解社会经济生活实践特别是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对这些法律规范的运用与解释;就能力目标而言,则通过相关的案例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着这样的目标定位,本人尝试着在经济法学课程教学中全面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此寻求改变长期以来国内经济法学教学枯燥乏味与庞杂肤浅的印象。

二、案例教学的展开

1. 问题的发现:类型化案例的搜集与裁判思路矛盾的展开

一直以来,承继大陆法系传统的我国法学教育,往往是从概念、特征的讲解中开始课堂的教学,令学生在被动接受中完成体系化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例如,在“经济法学”的“经济法总论”部分,经济法主体的内容(经营者、消费者、政府等)完全可以从概念、特征、区别、联系等方面进行讲解,但一者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二者也难以训练学生的法律能力。因此,笔者通过梳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相关的案例,整理出两个裁判结论与思路完全相反的指导性案例,展现给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在郑雪峰、陈国青诉江苏省人民医院一案中,鼓楼区法院认为省人民医院不是经营者,因此该案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在宜昌市妇幼保健院诉宜昌市工商局一案中,宜昌市两级法院均认为妇幼保健院属于经营者,因此能够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

这两个案件共同的问题在于: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属于经营者?通过讨论及分析,有关经济法主体的内容得以渐次展开:司法裁判的分歧在于对经营者营利性特征的不同认识;商法层面的营利性要求;竞争法与消费者法对于经营者营利性要求的区别;经济法主体的特殊性。

2. 法条的深化:系列案例的积累与新制度的形成

在有关反不正当竞争法或者经济法的教材中,对于不正当竞争经营者的民事赔偿责任,一般都是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而展开的。该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对此,教材的一般讲解是:“赔偿额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即以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为赔偿额。二是拟定法,即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得的利润为赔偿额。”[1]然而,只要结合法律实践,学生不难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原告无法确定自己的直接损失,或者也无法举证证明、确定被告的侵权所得,那么原告还能获得赔偿额吗?对此,一般的教材往往避而不谈,或者转而讨论该条法律责任规定所存在的缺陷(如没有规定惩罚性赔偿)。

如果我们搜集整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公布的有关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指导性案例,则会发现大量的案例均使用法院“酌情确定赔偿额”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只要将处理这一赔偿问题的系列案例加以总结梳理,就不难发现司法实务的这一变迁过程与规律:严格适用第20条——没有证据就驳回赔偿的诉讼请求——以商誉损失或广告费用为赔偿额计算依据——借鉴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酌情确定赔偿额[2]。如果向学生讲解或者组织讨论这些案例,则学生们不仅迅速地掌握了司法实践中的制度运作,更能够加深对法律条文、法律漏洞、法律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endprint

3. 制度的比较:中外案例的比较阅读

在经济法学课程体系中,经济法律责任一直是理论研究、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难点,即在传统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宪政责任以外,是否还可能存在着独特的经济法责任形态与形式。而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所规定的“加倍赔偿”被经济法学界诸多教材与学者视为经济法责任的重要形态。无论是从经济法学体系而言,还是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重要制度而言,惩罚性赔偿制度都是课程的重要一项内容。

如果仅从理论学说的介绍与比较而言,自然可以“王海现象”及相关案例为素材,结合《食品安全法》第96条所规定的十倍赔偿制度,针对知假买假者的消费者身份、欺诈的构成、损害的要件、赔偿的基数、赔偿的倍数等展开讲解与讨论。但是,如果能够结合权威性的司法案例,特别是指导案例,对于学生而言,则不仅可以了解司法的最新动态,而且也同样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与研究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两年,最高法院相继发布了两个指导案例,对消法第49条、食品安全法第96条的运用表明了立场。

第17号指导案例的案情是:原告张莉向合力华通公司购买雪佛兰轿车一辆,合同规定该车为新车。3个月后张莉在汽车保养时发现该车在销售1个月前曾进行过维修,故诉至法院索赔。被告辩称车辆曾经维修的信息已在销售时告知原告(并以优惠价格销售)。法院认为被告证据不足采信,认定被告售车时隐瞒了车辆的瑕疵构成欺诈,故判令退车、还款并增加赔偿原告的损失(即车辆购买款)。其裁判要点是:为家庭生活消费需要购买汽车,发生欺诈纠纷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汽车销售者承诺向消费者出售没有使用或维修过的新车,消费者购买后发现系使用或维修过的汽车,销售者不能证明已履行告知义务且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构成销售欺诈,消费者要求销售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加倍赔偿制度,并对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相应的比较,可以在这一问题的讲解,介绍与该指导案例非常类似的美国宝马公司案比较。

1990年,戈尔医生以4万多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辆宝马轿车,开了9个月以后才发现该轿车的车盖、车身等都曾经被重新喷过漆,遂以被欺诈为由诉至阿拉巴马州的法院。原来该汽车在从德国厂家运送到美国的过程中因遭酸雨而受损,公司遂予以重新喷漆。但北美宝马公司有一项内部政策,如果重新喷漆或修理汽车的费用不超过该车零售价的3%,则该车仍作为新车销售且不告知零售商。因为该车修理的费用只有600多元即不到3%,故戈尔医生未被告知这一信息,这一行为在阿拉巴马州已构成欺诈。陪审团审理时了解到,该车因重新喷漆而贬值10%即4千美元,北美宝马公司在全美国销售了此类汽车(即修理或重新喷漆的费用未超过零售价的3%故向购买者隐瞒了修理信息)共计983辆(其中阿拉巴马州14辆)。在确认宝马公司的欺诈行为后,陪审团裁决被告支付补偿性赔偿金4千元、惩罚性赔偿金400万元。初审法院确认了这一裁决。在上诉审中,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将惩罚性赔偿减为200万,主要原因是认为不能将该州以外的行为计入惩罚性赔偿的计算之中。

该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后,被认为惩罚性赔偿数额过于巨大而违反了宪法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因此被撤销并发回重审。最高法院还在此案中确立了审查惩罚性赔偿数额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受谴责性程度、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的比率、惩罚性赔偿与类似行为的相应处罚的比较。针对第二个要素,最高法院认为,本案的200万元惩罚性赔偿是原告实际损害的500倍,也是该州14名购买此类宝马车消费者全部损失的35倍,显然是惊人的,远远超过了最高法院曾经在1991年Pacific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 v. Haslip案中提出的4:1的比率,也超过了最高法院在1993年TXO Production Corp. v. Alliance Resources Corp.案中提出的不能超过10:1的比率。后来,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在重审该案时,将惩罚性赔偿从200万调整为5万元。当然,按照该院Cook大法官的协同意见,应当将惩罚性赔偿金调整为56000元(事实上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也曾提及这一意见),即该州14起此类宝马汽车欺诈销售案乘以每起4000元的损失。

笔者以为,学生们通过对美国宝马公司案的阅读、分析及与中国案例的比较,相信对于中美两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或许还会产生对相关问题继续予以关注、研究的兴趣。

三、案例教学的制约

应当说,法学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法学院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无论是将案例与法学原理、法律制度相融合,还是专门开设相关部门法的案例讨论课或案例研习课。但是或许人们最为担心的是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学生有时间或者愿意投入精力课前研读案例吗?第二,我国的法律实践能够提供如此丰富、精彩、经典的案例资源吗?第三,我国当前有理想的案例教材吗?

笔者对第一个问题暂不进行讨论,因为这可能会涉及整个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前提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就法学院教师而言,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开始了我们的工作。

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我以为应当不存在障碍。固然,我国法院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着司法裁判文书不说理的顽疾,纵使《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公布的案例,也往往重在事实描述、证据罗列,而对于法律论证过程、裁判理由阐述重视不够。但是,我以为,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转变。例如,在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诉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奇智软件(北京)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中,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将近1万字的篇幅,对该案的四个争议焦点(被告行为是否破坏原告软件及其服务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被告是否损害原告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被告是否篡改原告产品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告的损失赔偿额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其中大量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网络产品与服务这一新兴领域的解释、适用等新问题。而最高人民法院在该案的二审判决书中,更是在裁判理由中,对于新型商业模式的竞争法评价、行业自律公约与公认商业道德的关系、技术创新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界限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为互联网时代竞争法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endprint

此外,在我国法院系统重视调研、鼓励法官撰写案例分析的传统下,众多法官特别是案件承办法官将他们对于案例的思考、分析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于《人民司法》、《法律适用》、《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法院报》以及各地法院所编印的各种《某某审判》内部出版物上,从而为我们理解法官裁判思路与裁判理由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而就案例资源而言,随着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ww.court.gov.cn/zgcpwsw)的建立与运作,在北大法宝、法意等商业数据库的多年开发与运营背景下,加上指导案例发布制度的正常化、《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发布的长期传统、《人民法院案例选》的连续数十年的出版,丰富案例的提供在今天已经不再是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

于是,真正制约案例教学深入有效开展的是理想的案例教材,一本全面系统梳理各部门法经典、重要案例并将其有机融入相关课程与知识体系之中的教材。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恢复,至今也才只有36年,期间学界的研究重点在于法律体系的框架建设与制度设计,法学教育的中心也是原理的传授、知识的讲解;司法的重点则在于解决纠纷与适用法律,对裁判理由的详细阐述、对裁判文书的全面公布尚未成为工作的中心。于是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对案例的研究未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更遑论对案例的系统整理。而我国司法制度的特殊性,如法院管辖的级别往往取决于案情重大与标的数额、上诉制度中并不存在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分,从而使最高法院审理裁判的案件并不必然具有判例价值,而基层法院的案件尽管具有特别重大的判例价值却既无被传播研究的可能性,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判例地位。尽管《最高法院公报》案例发布制度和近年来推行的指导案例发布制度有助于此种状况的改变,但必然具有太大的偶然性而没有司法制度本身的保障。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在开展案例教学中,我们可能只是随机地获取案例(即便是指导案例或公报案例),或者可能只是在某些规则领域可以找到案例,或者所找到的案例不一定具有教学价值与研究意义,于是这样的案例教学可能只是零散的、个别化的,难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赋予案例教学的期望。

但制度的约束、基础的薄弱不应为今天法学教育者推卸责任的理由,特别是面对法治建设的迫切需求与法律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吁,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最为基础的工作开始,发挥法学教育界整体的力量,逐渐地推进这一工作。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开展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真正的案例教学。

四、结论与建议

可以说,对于每一个部门法而言,或者对于每一门法学课程而言,当下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有一本理想的案例教材作依靠进行案例教学。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一是全面搜集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对相关领域问题的案例研究,将其整合为自己的教学内容;二是从自己做起,搜集案例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教学过程。

当然,对于内容庞杂的一门课程而言,个人的能力、精力又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只能依靠团体,借助集合的效应与系统的力量,获得超越个体的效果:这就是团队的合作。同一专业的同行,根据各自的基础、兴趣,分别就相关领域的案例进行全面的搜集、遴选、梳理、研究,在分工配合的基础上,成就与美国Cases and Materials类似的中国式案例教材。或许这样的工作不一定具有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的学术价值与地位,但对于探索中国法学的案例教学、中国法学教材的编写模式,主要是对于提高我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而言,应当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种明钊主编. 竞争法[M]. 法律出版社1997:350.

[2] 李友根. 论竞争法中的法定赔偿[J]. 中国法学2009(1).

篇5: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的研究

卢菊牙

2015.新课改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说明新课改着重改变我国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法,这样一来,探究式学习法必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要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法的优势,必须要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的优越性,学生是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提供展示与进行互补的平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增强,还淡化了教师的权威和促进了教师主导性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它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了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的新型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的关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全面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控制的特点,以及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技巧运用不恰当,不到位,而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地方。这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真正取得扎实有效的学习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研究对象:豫添小学五年级(1)班全体学生。研究范围:民办小学五年级学生。关于研究内容: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案例: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根据以上启示,我们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的研究”初步界定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成功的教学案例。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2、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3、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4、指导教师掌握并应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收集与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

3、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4、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合作学习”理论,改进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二)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三)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编定合作学习小组和事实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提供方向。

(四)实验法:

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从而找出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几种有效的策略。

(五)其它方法:

其它还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六、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3)制定方案(4)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

(1)教学观察。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总结、反思。找出当前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收集整理案例。每个月对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和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进行阶段性总结。

(4)撰写论文。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新课改的实施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蓬勃发展的舞台,前人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早已成了体系。本人平时长期坚持理论学习,敢于实践,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成员,并多次承担市、区、校教学研究公开课任务。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1、书面材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2、进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成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3、展示个人博客主页,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过程材料。

4、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编排方案。

篇6: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相应,教材增加了有关搜集资料等方面的要求。这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探索实践的平台。专题学习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

专题的设计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一大亮点。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笔者结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长城》专题的教学,对此作了一些探索实践。

课堂上,当我投影出自己去长城旅游的照片时,学生有点兴奋起来。由此,我导入课题,进入第一板块的教学——交流搜集的长城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城。

我首先明确了交流的方法,要求大家选择主要信息讲述,并特意强调:如果需要投影的话,我可以提供帮助。我问:“哪个组愿意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成果?”

话音刚落,一位组长拿着几张纸站起来说:“我们搜集的是长城传说„„”于是,便照着纸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冰道运石”、“山羊驮石”的传说。

接着,第二个小组读了一段长城历史的资料,从春秋战国说到明代。

接下来一组则介绍了有关长城保护的资料。他们读道:“大段的长城在被人为地毁坏,旅游爱好者将他们欣赏的残破变得更加残破。”最后他们慷慨激昂地呼吁:“让我们从抢救长城开始,寻找到可以安慰明天的线索。”课堂内顿时掌声一片。

我又问:“刚才交流的都是些文字资料。还有没有更形象、直观的资料?”

此时,我是多么希望有学生能投影一幅长城地图,将各朝代兴修长城的情况“一网打尽”。最后,以“说说我心目中的长城”为话题,引发对长城价值的讨论。顿时,课堂又热闹起来。生1:我认为长城是有价值的。长城的英文是“TheGreat Wall”,“Great”就是“伟大的”。这不正说明了它的价值吗?

生2:我也认为长城是有价值的。古时候它起到防御入侵的作用,今天还具有旅游的价值。生3:我认为修建长城没有多大价值。课文中说修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激起了民怨,才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下课了,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

听完课,同行们随即展开了研讨。有的教师说:“学生交流信息时敢讲、愿讲,气氛热烈,但就知道读摘抄的文字,不能很好地筛选信息。”

这堂课结束后,学生围绕各自的话题又进行了资料的加工整理,在交流中,课代表一组的发言令人惊喜。他们从国歌中发现了长城,从子弟兵身上看到了长城,从神州五号的发射又看到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在崛起。

上一篇:环保局竞聘岗位演讲比赛稿下一篇:乡镇法律援助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