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高三散文

2024-04-14

尘封的记忆高三散文(通用16篇)

篇1:尘封的记忆高三散文

尘封的记忆高三散文

夜与深,镜子里的我依稀倒映着几分你的模样,回忆从镜子的那一边扑面而来……

小时候,你对我那头刚可以扎起来的头发爱不释手,每次你都小心翼翼地帮我扎好,生怕弄疼了我。顽皮的我总是在一两个钟头后把头发弄的乱糟糟的,然后你带着一脸宠溺的笑,继续耐心地来帮我扎好辫子。

那年,你买了很多的糖,直到兜满我的口袋。你背着很大的包,把我放在了外婆身边。你蹲下来用指腹轻轻地擦着我嘴角吃糖留下的污迹,‘‘乖,妈妈去挣钱给你买糖吃,’’声音里饱含着我当时还不明白的`不舍,说完便走了。我倔强地一边跑在你身后,妄图能拉住你的衣角,一边号啕大哭,希望你能转过身来抱着我一起走,可你没有,连回头都没有。也许,你不回头是不想让我看到你那噙满泪水的双眼,你不回头是因为你怕一看到身后的我就再也迈不开向前的脚步。那年,我五岁,你三十一岁。

上小学了,我高高地扬起下巴对外婆说,“我要去学校了。”在系上红领巾的那一刹那,我把目光伸向远方,外婆说你就在山那边。我看到同学的妈妈在远处挥手,看到树上的鸟妈妈在给小鸟们亲昵地梳羽毛,看到地上的蚂蚁成群结队地在我面前爬过,我忽地感到心底一阵悲凉。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地,静静地把目光停留在那个方向,就像是一只掉队了的大雁,期盼着能被雁妈妈领回家。

秋天,树叶慢慢地变黄,然后缓缓地飘落。我懵懵懂懂地开始用手机给你打电话,我又一次笨拙的按下了那串数字,那串数字饱含了我对你的思念。眼泪越咸,思念越甜。每每望着那些键盘发呆时,我都期待着下一秒你的名字能和来电显示紧紧挨在一起。电话那头终于传来了声音,声音透着无尽的喜悦,还有疲劳。“妞啊,吃饭了没?”“嗯。”“妞啊,外婆身体好吗?”“好。”“妞啊,在学校没人欺负你吧?”“没有。”那时,我终究是没能说句那句打了无数次草稿的话:妈,我想你了,你回来吧。

当稚嫩的幼芽不顾土壤的阻挡钻出头来环顾这个世界时,你依旧背着那个大包出现在了我眼前。我看到了你脸上的雀斑,看到了你眼角的褶皱,春风拂过我的脸庞,也带起了你额际的发,只是那发已枯黄,与地上翠绿的嫩芽显得那样地格格不入。我静静地看着你,你的眼镜泪光闪烁。你走过来,抱紧我,我毫无反应,呆呆地站在那里,手足无措。终于,我也抱住了你,你怔了怔,更加用力地抱紧了我。我像五岁那年一样对着你放声大哭,只是这次我却紧紧地、狠狠地抱着你,我要把你这些年欠我的拥抱都抱回来。我知道,从今以后,我不再是掉队的大雁。那一年,我九岁,你三十五岁。

今天,我在这里静静地拿出那段封存已久的记忆,回忆着你给我的,回忆着我给你的。我想,我会记得,不,是一定记得,妈妈,你的爱,会一直被我记得。

篇2:尘封的记忆高三散文

一段路程,缓缓行过,总有或多或少难以割舍的东西。可能是物质,可能是情感。

有人说我精神轻度焦虑,因为一看见落叶纷纷就会要想到很多伤感的事,然后轻轻落下泪来。有人说我是真的坚持倔强,别人做一遍不耐烦的事我却还要做好几遍,刨根问底地让人烦,典型的钻牛角尖。

其实我一直都在纳闷,后者对我的评价,究竟是在夸我还是骂我?

不管从哪一方面看我,都是我没错。

那次在回宿舍的路上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个熟悉的身影。是林缘,他骑着电动车,浑身散发着桀骜不羁的气息,眼神凌厉,没有看我,我有一点点的难过。

仅仅只有一点点。

他好像变了。变得陌生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了。还有,不知道他上化学课数学课的时候还睡不睡觉,睡觉的时候阳光还会不会斜射在他脸上形成美好的剪影。

可是无论有还是没有,我都看不到了。即使能看得到,那也不是属于我视野的专利了。

想想从前,多美好。

还有那个被我写满了留言的小本子,林缘,你都扔掉了吗?还是在你凌乱的`卧室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安静地躺着,被蒙上一层薄薄的灰尘?

只是那些关于你我的记忆,早就被我扔在脑海里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了。平日里,我尽量我让自己捡起,我怕一看到就想起你,一想起你就一发不可收拾。

曾经那么喜欢你。

现在只不过是淡淡的记着你。

以后呢?

篇3:尘封的记忆高三散文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学者都是博闻强记的。马克思就有非凡的记忆力, 他能够整段整节地背诵海涅、歌德、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我国革命领袖毛主席也善于在谈话中随时引用古人诗文名句, 使得他的语言精练生动、富于文采, 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他引用的娴熟则表现了平时积累文学名篇的熟练技巧。

可见, 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以低估的。它可以理解文意, 丰富知识储备,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背诵, 如何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对这些问题作深入探究, 以求科学、高效地将背诵落到实处,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传承经典文化。下面, 我针对自己的教学谈谈背诵的一些方法。

一、朗读背诵是基础

在背诵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朗读教学, 因为朗读是背诵的基础,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既能加强记忆, 又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 还要有感情。感情是朗读的生命, 指导朗读重在指导学生感情的激发和调控, 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做到声情并茂, 字字含情、句句感人, 把文中无法用文字体现的内在感情变化读出来,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 以声传情, 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意, 用有声的语言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地再现出来, 这样就容易感染学生读书、背诵的兴趣。

例如, 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时, 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首先, 教师利用名家录音带领学生进入朗读境界, 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其次, 学生自由朗读, 模仿名家朗读, 自然注意语速缓慢, 抑扬顿挫, 初步领会文中那热爱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然后, 在这样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中, 再理解课文内容, 融入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欲望和兴趣, 大部分学生能当堂完成背诵。

二、教师范背是动力

学生在学习时是需要偶像的, 偶像的示范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上高中时, 我有一位生物老师, 上课是从不用手上拿书的, 即使讲课的过程中, 他的课本也是紧紧合着, 不需要打开, 但是, 什么内容, 多少页, 他没有出错过。当时, 生物老师引得我们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课堂效果好极了, 我们的生物成绩也相当棒。

现在我做老师了, 我也深知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是不可以破坏的, 从背诵这个角度来讲, 只要是背诵的篇目, 或者是一些经典篇章, 我都会给学生师范背诵, 背诵课文的学习我也从不需要把书本握在手里。有一次, 在学习《滕王阁序》的时候, 第一遍我给学生范读, 没有拿书本, 其实就是范背, 背完之后, 教室里鼓起了掌声, 我接着宣布, 这篇课文是需要同学们背诵的, 没想到学生们信心满满的。

三、梳理背诵是关键

通过朗读、范背, 学生有了兴趣, 有了信心, 这些还不够, 学生怎样记忆才是关键。心理学上认为, 对记忆材料的处理, 是决定记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 记忆规律的运用、记忆方法的选择, 也主要集中于此。记忆材料性质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在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时, 要尽可能转化为有利于记忆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加工记忆材料的方法, 也就是梳理背诵内容。

如何梳理背诵内容, 要根据背诵内容的性质、内容、特点来进行, 例如对比法 (结构相似的文字可以在比较中背诵) , 系统法 (梳理背诵的内容, 列成提纲进行背诵) , 图表法 (形象的内容可以进行绘画背诵) , 等等。我在带领学生背诵姚鼐的《登泰山记》的日出时, 就使用了图表法 (见图表) 。这是一幅日出图, 符合课文的内容, 又把各个时间点以五条光线引出, 标上关键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把这幅图画进了脑海里, 然后加以记忆, 当然可以解决背诵的难题了。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要讲究技巧, 方法上要巧妙引导, 要善于把背诵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寓背于“情”, 寓背于“景”, 寓背于“趣”, 诱发学生的欲望, 变单调乏味的死记硬背为生动活泼的理解背诵, 把尘封学生记忆的门给打开,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琅琅而诵, 学生慢慢就会发现门外背诵的天地很美。

摘要:背诵在语文学习中可以不断地积累语言, 可以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而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但是, 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盲目地背诵, 并将其斥之为“死记硬背”, 学生也惧怕背诵的篇目,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 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教给学生科学的背诵方法,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开启尘封的记忆

相信中国再也没有哪个城市的汽车博物馆有这么广泛的收藏了。中国的、欧洲的、美国的;奥斯丁、奥兹莫比尔、菲亚特、法拉利、奔驰、福特,近百辆来自不同时期的老“万国牌”与申城交相呼应,在一尘不染的展厅中熠熠生辉,诉说着曾经的荣耀,也为我们开启了那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名门之“祖”

1963年,捷豹 E-Type Convertible。241km/h的量产车最快记录在它的美轮美奂面前也变得不再耀眼。在二战之后,安定繁荣之下,连英国人都放下了古板,让汽车和艺术品连在了一起。

1967年,马自达 Cosmo Sport L10A。世界上第一款搭载双转子发动机的量产跑车,发动机排量仅有0.98升,极速却可达185km/ h,这也使它成为了证物,马自达就用转子这项公认的废技术开启了自己的逆袭模式并让世人铭记。

1970年,玛莎拉蒂 Ghibli,典型的欧洲经典跑车,因为新一代“小总裁”的托名重生而被人知晓。相对于美国的跑车来说,欧洲的产品显得更为理性,充满艺术和浪漫的感觉。殊不知它的每一道线条都有乔治亚罗的心血。

1985年法拉利Testarossa,1985年10月的巴黎车展上Testarossa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长长的侧列板成为Testarossa最醒目的特征。圆形尾灯被全宽型水平板条缎黑隐藏式栅格矩形组合照明灯所取代。这一设计不仅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还增加了车身的稳定性,被称为是“最美丽的车尾”。Testarossa装配的后置平型12缸水平对置发动机,是当时在量产运动跑车上动力最强劲的发动机,最高时极速达到了290Km/h。更令他成为了打倒兰博基尼康塔什而击出的红色重拳。

时势造英雄

漂亮的跑车总被赋予剑客般的身手,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如“扫地僧”一般的存在则被习惯称之为“救世主”。在上海博物馆的老爷车中也不乏这类车型。

1959年产的大众 Panel Van,是大众T1的货车车型。真的很不能理解此“神Van”是怎么火起来的是吧?但告诉您它定义了一种文化,他那狭小的车厢在二战后那些百废待兴的日子里给予了很多人快乐的童年、假期,令内心的压抑得到了宣泄,或许您就会明白这样一台19马力面包车风靡世界的原因了。

1958年菲亚特500,历史最为悠久、最为成功的微型车之一,诞生时间比初代Mini早23年。石油危机催生出来的“小老鼠”不仅没有因饥饿而死,反而繁育得很好。它360多万辆的销量助菲亚特从福特手上夺回了法拉利,又导致了后面勒芒赛场上和福特的冤冤相报。

1960 宝马 ISETTA300 伊塞塔,或者亲切的叫它“宝马蛋”。原是意大利人设计的,奇葩之最,微型车的极致,刻板的德国人对汽车的另外一种梦想尝试?单缸298cc的发动机,前开门。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它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短途伴侣。

Uncle Sam的“大玩具”

1957年 克莱斯勒300C。1957年,第三代克莱斯勒300系列——克莱斯勒300C首秀。克莱斯勒的首席设计师Virgil Exner首次尝试在克莱斯勒300C外形上运用尾翼造型。“它不仅仅是漂亮,而且超出了优雅。”美国人对这一款车从来都不吝惜赞美之词,车上每一处设计都成为了美国的经典,甚至是当时美国的标志如果说前两款300车型为克莱斯勒300树立了优异操控性的口碑,那么300C才真正使300系列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车型。

1955 凯迪拉克Eldorado,20世纪50年代正值美洲大陆的“梦幻年代”,当时的汽车设计理念也都以宽敞奢华为目标。1955年Eldorado车型一经问世便极受瞩目。张扬、富有棱角的设计风格赢得了如猫王、梦露等众多好莱坞明星的关注巨星的追捧。对于凯迪拉克的钟爱也让Eldorado和“火箭尾翼”成为凯迪拉克献给一个世纪的礼物,鲨鱼鳍般的高大尾鳍,双子弹头尾灯,形似宝石的水箱柵和控制面板,这些在Eldorado系列车型上的经典设计成为了那个时代永不被磨灭的印象,而车辆车尾部高翘的“火箭尾翼”也成为了凯迪拉克最鲜明的外形特征。

纷繁的大上海也有这样宁静的一个角落,存放着汽车的记忆。因为本就不是活物,也就丧失了死去的资格,它们便永远矗立在站台上静静地为窗外大街小巷里奔跑的后辈们保留着原始的魂魄和烙印。来到这里会因为心灵上的安静而放慢脚步,因为这里记录的不止是那个时代的车,还有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篇5:初一抒情散文:尘封的记忆字

每一张都印有、我的笑脸。

那样纯真、快乐……

真令人向往

这不过是个追忆,但、

也模糊了。

小时候,门外墙上那

满墙的爬山虎,翠绿..

像一面绿墙,现在、

都成了过往、成了枯黄。

那一本本精美的漫画,

整整齐齐的、在桌子上,

到现在,已布满灰尘,

那么肮脏……

过去的事情,不会重来;

就像时间,不会倒流。

最后,不过成了一抹、

轻淡的一笔。

一切那么怅然……

篇6:尘封八年的记忆的情感散文

我生活的古城离震中还有二百多公里,可我依然能感受到那场天崩地裂的大地震。

我清楚地记得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那天,女儿每天中午都要睡午觉,也不知那天怎么回事,她特别烦躁,不能安静地入睡。我只好陪着她躺在床上,快到上学时间,母亲给女儿在客厅削苹果。

女儿自己在穿衣服,突然她感到了什么异常,生气地撅着嘴巴说:妈妈,你摇床干啥?

话音刚落,母亲也突然大喊一声:不好,地震了!

母亲第一时间冲进卧室,抱着还没穿鞋子的女儿就往外面跑,恰好那段时间我的手臂又在变形,正包扎着。母亲顾不上拉我,女儿还没反应过来,她趴在母亲肩上看到外面的树在剧烈摇晃,地面也在抖动,她吓着了,哭着叫喊:外婆,我妈妈还在屋里,我要下来,我要拉妈妈出来!

母亲害怕那些从家中惊慌失措跑出来的人们踩着女儿,一鼓作气跑到宿舍对面空旷的地方,准备放下女儿转回来搀我,可是地面似乎还在上下颠簸而且非常滚烫,女儿没穿鞋子,母亲不敢把女儿放在地上。父亲似乎还不相信,他不以为然地走出家门想看个究竟,空荡荡的屋里只剩下我一人,我大声呼喊:等一下,拉我出去!也许每个人在这种万分惊恐与无助的时刻,都会本能地争取生存的机会。父亲漫不经心地折回身来拽着我,我好不容易走到宿舍外面,在平时觉得很短的一段路,那一天我走得特别艰难和漫长。我感觉路面是倾斜的,人的身体似乎失去平衡,双脚不能稳稳地踩着地面,身体不由自主地跟着倾斜。

来到外面,我看到一张张惊恐得都变了形的面孔,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巴竟说不出话来,还有一些人裹着床单,有些甚至还衣衫不整头发凌乱。一时间小孩的哭闹声,大人的尖叫声,前所未有的一种紧张和恐惧弥漫开来。不一会,对面的气象站传出消息,建于明代末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白塔山拦腰折断了,人们不禁唏嘘感叹:到底是多少级地震啊?

女儿看到我出来了,脸上挂着泪水问我:妈妈,我没去上学怎么办?

为了安慰女儿,我强装镇定地告诉她,今天都不上学,我给老师打了电话的。其实当时手机信号已经中断,母亲悄悄让我打电话问问在成都上大学的侄儿和侄女是否平安,我背对着女儿摇摇头告诉母亲:打不通了。

在焦急的等待中,一会儿有人传出消息,都江堰损毁严重,有所学校的学生还在睡午觉,很多学生还没跑出寝室就被压在倒塌的楼里了。听到这揪心的消息母亲立刻就担心孙儿孙女来,成都距离都江堰很近,还好他们打电话回来报了平安。下午四点过,有人说这次是汶川地震,好像是7。8级。我是四川人,却在这样恐惧的时刻才知道汶川,北川和映秀。如果记住一个城市要失去这么多鲜活的生命,要付出这么惨痛而高昂的代价,我宁愿选择忘记!

黄昏时分又有人说,晚上还有余震,惊魂未定的人们纷纷叫嚷起来,最好就在外面露宿。夜幕降临,一些胆大的人跑回家迅速拿了些家中仅有的零食和简单的被褥。我父亲天生不信邪,居然跑回家去煮饭,母亲连拉带拽想把他拖出来,可是瘦弱的母亲怎么能拽动高大的父亲,只好任由他。还算好,大概那半个小时没有余震,他烙了一个两面都已经焦黑了的很大的面饼出来,可能父亲在家中烙饼时还是害怕余震的到来,所以饼也烙焦了。也许在平常谁也不会吃这种面饼,那种时刻根本不会计较焦糊的东西吃了会影响健康。拿过父亲手中的面饼,母亲马上掰成很多小块,分给那些眼巴巴望着我们的,从古城跑到我们这里来避难的老人和小孩。也许人在那种生命随时都可能失去的时刻不会再注重平常所谓的养生吧!

就这样,人们像失去家园的流浪者一样在外面露宿了整整半个多月。平常空旷的地带,人们见缝插针地支起了各种简易的帐篷,住在高楼上的甚至把锅碗瓢盆都带出来了。母亲给我和女儿搬出来一张竹子做的凉沙发,白天折起来可以坐,晚上放下来可以睡觉。外面蚊子很多,母亲又用竹竿给我们绑了一床蚊帐。她自己疲倦至极就回家小憩一会。我们住在一楼,我还是不放心余震来时母亲跑不快,可她说:我腿是好的,不要担心,你就在外面陪着孩子吧!

在这半个月风餐露宿的日子里,平常那些有隔阂的人们不再记仇,人们互相传递自己从各个渠道听来的救灾消息,帮着没有带电话出来的人联系在外的亲人是否平安,平常那些吝啬的人们拿出家中库存的零食分给经不起饥饿的小孩。年轻人跑到没关门的商店帮着老年人买回来一些矿泉水和方便面。我们这的武警驻防部队打开他们的营区大门,搭了很多帐篷让那些住在电梯楼不敢回家的人们住宿,还给恐慌的人们送来开水和馒头,给生病的老人和小孩送来药品。市委领导每天都到搭建帐篷集中的广场安抚惶恐的人们。大家恐惧的心理慢慢消除,受伤的心灵慢慢恢复。半个月后,人们在广场自发组织给汶川重灾区捐款。学校恢复上课后,女儿拿出她平时积攒的零用钱捐给了映秀的小朋友,她还写了一篇作文鼓励她们要勇敢坚强地面对灾难,我记得她这样写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不要害怕,如果你们不幸失去了母亲,你们还有亲爱的祖国妈妈……

一转眼,地震已经过去八年。

篇7:尘封的记忆诗歌

常常觉得

自己有时候挺茫然的

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忽然发现

自己游荡了这么长时间

竟然还一无所获

二、遇见

失意的我

独自一人走在街上

寻找心的归属

眼神偶然间与几个貌似熟悉的面孔相撞

我并没有惊异于当时的默契

只是突然间觉得

这个世界真得很小

三、发泄

我习惯用食物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对我来说

这是最好的办法

心情不好的时候

就把自己的肚子当作垃圾桶

至于食物

何必管它是酸是甜是苦是辣

只要往里灌就可以了

四、感触

一滴水,一片叶

一屡光,一阵风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实际上并不平凡

它们常常带给我们一些感触

然而这些感触就像是面前掠过的清风一般

来无影,去无踪

总在你的眼神还来不及跟随

心还无从接触的时候

就已匆匆而过

不留任何痕迹

五、微笑

一个微笑沁人心脾

一份关怀感动人心

微笑

是不需要斟酌与思考的动作

微笑

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最擅长的动作

我相信

笑一笑,没有什么事情过不了

篇8:尘封的红色记忆

中苏互换礼物

吉姆轿车由前苏联莫洛托夫汽车厂制造,为前苏联国家领导人的专用轿车,它有四门三排座位,中排为折叠式。这种轿车在我国仅有10辆,是由前苏联作为礼物赠予我国,曾在国务院服役。这一辆吉姆老爷车正是其中之一,它与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陈列的毛泽东乘坐过的苏联吉姆牌轿车,属同一批产品。

那是1949年末,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为了在国际上让新中国争取到有利的生存环境,毛泽东决定亲自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

临行前,毛泽东要杨尚昆到他的办公室汇报出访的准备情况。他很认真地问杨尚昆:“礼品都准备好了吗?”杨尚昆当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人,他回答说:“已经选好了一些。”毛泽东说:“礼品的事,你们和礼宾司选就行了,请恩来同志最后定。”

1949年12月6日晚上6点,毛泽东率领代表团在北京西直门火车站上车,浩浩荡荡开往中苏边境。与此同时,一列装满山东大白菜、大萝卜、大葱、苹果等物品、总重量达两万多斤的火车也整装待发,运往中苏边境。另外,毛泽东还亲自起草电函,指示将从江西、湖南征调的湘绣、瓷器、茶叶、竹笋、辣椒等土特产品也装满一个车皮,一同运往苏联。

12月16日中午12点,毛泽东带着自己准备的礼品抵达莫斯科。12月21日,是斯大林七十寿辰,来到莫斯科的许多国家共产党代表团纷纷前往祝贺。毛泽东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寿礼送给了斯大林。当然,几车皮大白菜、大葱、茶叶、竹笋、辣椒等土特产品只能给斯大林提供一份清单,当面呈交给斯大林的贺礼是屏风、湘绣、绸缎等工艺品。当时斯大林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些礼物。

1950年1月24日,毛泽东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告别斯大林准备乘火车回国。斯大林也同样准备了厚礼回赠毛泽东,这些礼物中就有吉姆牌高级小轿车。毛泽东也欣然接受。

红旗前的领导人专车

几天后,毛泽东穿过了广袤的西伯利亚,抵达中苏边境的奥特堡尔,这里是毛泽东离开苏联的最后一站,他要在这里换乘中国方面的专列。当时,斯大林的卫队长别里别契负责保卫毛泽东在苏联的安全,毛泽东在奥特堡尔换乘专列时,别里别契坚持要将斯大林赠送的汽车送到中国边境线,并要亲自将车钥匙交到边境迎接的中国保卫人员手中。本来在此之前毛泽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车,他时而乘坐那辆战争年代用过的美制中型吉普车,时而乘坐原国民党政府官员留下的各种式样的轿车。从苏联归国后不久,出于对斯大林一番盛情的尊重,毛泽东就改乘斯大林相赠的汽车。在国产“红旗”高级轿车问世前,毛泽东一直坐着斯大林送给他的两部轿车——一部吉斯、一部吉姆。在北京,无论是开会、见客还是参观视察,毛泽东都是乘坐吉斯。回到湖南时,毛泽东就乘坐吉姆,为他开吉姆车的司机是赵毅雍。1959年6月,毛泽东回故乡韶山时,赵毅雍就将吉姆车开到湘潭,在湘潭火车站接了毛泽东,送他回到了阔别的故乡。

而作为同一批礼物的其他几辆吉姆车,被分配给了5名国家领导人。当中国开始制造自己的民族汽车,国家领导人纷纷带头乘坐红旗轿车时,这批吉姆轿车则又重新被分配。原国家领导人中,周总理的吉姆车已由天津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收藏;吴法宪的吉姆车于上世纪70年代退役,80年代被一博物馆收藏;前副总理黄华也曾配备过一辆吉姆,现在不知去向;陈毅的吉姆车被天津人曹珉收藏;彭德怀的吉姆车在国家大搞三线建设时期跟随他到成都,现被三和集团收藏。

篇9:尘封的记忆作文

我一下子惊醒了,用手摸摸冰冷的额头,才知道刚才做梦。我以为梦醒了,那些不快乐的事都不在。可是我错了,错得离谱。

有人说做梦与现实相反的,我现在知道这是错的。

望着窗外的月亮,月光皎洁,屋子里黑乎乎的。月亮似乎知道我醒了,让月光悄悄溜进我的房间,顿时,屋子里变亮了。

我悄悄走到窗前,缓缓打开窗,晚风轻轻地吹拂着,抚摸着我的脸,冷冷地,抚平了我动荡不安的心湖。

张小娴说过:当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时候,无论看到什么东西,看到的都是他的脸。它是对的,那月亮上有着熟悉的脸庞,微笑着,笑得我的心痛起来。

他离开了我,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淘气的泪珠不断地跳出来。我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流泪时,用右手在左手心上画一个圈,把眼泪圈在里面,用手一甩,就是开心的动作。

可是我试过许多次,都没有成功。我相信所有的东西,相信命运,相信缘分,相信书上所说。相信得越深,心就越容易受伤。我不怕,因为我的心已经千疮百孔,失去了知觉,如冰冻的河流,如冰封的潭水。我害怕,害怕它们欺骗我,把我骗得团团转,然后大笑我傻。

篇10:尘封的记忆作文

星期六一早,我开始翻箱倒柜地寻找,折腾了半小时,一无所获。我失望地坐在书桌前,右手托着下巴,眼睛呆呆地望着窗外。突然,我的目光落在面前的录音机上……

这是一架样式古老的录影机,通体黑色,体积庞大,和微波炉差不多,在我的记忆中,它一直呆在书房那个角落,顶上已蒙上了灰尘。

它是谁买的?在我家呆了多少年?它是我家宝贝吗?带着一串疑问,我去问妈妈。

妈妈走进我的房间,拿起了一块干布,小心翼翼地擦去上面的积灰,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我们家的宝贝。”宝贝?我满脸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继续说道:“这台录音机是妈妈参加工作第一年买的,1992年,妈妈刚进入旅游局,为了更好接待外宾,想学好学英语,梦想有一台可以跟读的录音机积攒了一年的工资,咬咬牙,花了20xx元人民币,买了这台日本原装进口的录音机。”说到这儿,妈妈的眼光柔和起来,陷入了沉思,仿佛回到了前。哦!原来她是妈妈学英语的功臣,是妈妈学英语的见证人啊!

我不满足,继续挖掘妈妈的记忆。“妈妈,这台录音机那么旧了,也该淘汰了,为什么还要放在我房间里?”我问道,妈妈加重了语气说:“你别看它用了这么长时间,可是CD ,广播,磁带,一个功能都不少,而且它的音质也是没话说的。”妈妈顺手拿起了我的英语磁带,放进里面,打开开关,录音机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看!音色还是那样好,你学英语,它也帮了不少忙呢!”妈妈骄傲地说。

篇11:尘封的记忆作文

题记

听,是催促之声,催促着我去奶奶家。看,是杂乱之事,纵然有再多烦闷,还是去了。快节奏的生活让人迷失了方向,丢失了太多。

奶奶坐在那棵桂花树下,头发让那风翻动成了一朵花,手里是一方未绣好的手帕,她站起了身子,笑吟吟地说着:“囡囡来啦。”心在顷刻间放下了一切,只有眼前的人儿。风徐而缓缓,拨弄着发丝,恍惚间,看见了白发银丝千万,为何记忆中的青丝化作了白发?心在顷刻间触痛,从未发觉白发竟为岁月印痕。

奶奶递过那方手帕与一枚小小绣花针,笑意盈盈地询问还记否。奶奶说:“你呀你,小时候总叫我教你,长大后咋就不来了呢?”

我静静倾听奶奶的话语,接过手帕与针,回忆起那段时光。

那是午后的夏日,桂花树下,奶奶轻拈起绣花针,白丝线系在那点闪亮上,在她的手上交织盘旋,最终,落入那方蔚蓝色手帕,一点一点,流出了一朵花,一朵秀气小雏菊。光圈晃荡在雏菊上,流出了一段缓慢悠长的时光。小小的我扑在奶奶膝上,睁大了眼睛。“奶奶,我学!”这便是后来的承诺。才发觉,我将记忆尘封,美好时光锁进了小匣子里。

奶奶仍慈祥地笑着,点头。自此,屋里便多了这样的场景。春,桂树长了新芽,小小的女孩坐在奶奶的腿上,依偎着奶奶,听着奶奶讲一方手帕该如何绣才能不乱、单调。女孩点头示意听懂,却在第二天提问的时候哑口无言。夏,桂树浓荫下,奶奶抱着女孩,摇着竹扇,晃出一阵一阵带着凉意的风,看着女孩笨拙地用针在布上穿出一个又一个没有规律的来回,接着是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示范。秋,桂花香四溢,女孩蹦跳捡拾落叶落花,给奶奶看小小的叶、香香的花,不停嘟嘟囔囔着绣这个叶子绣那个花,奶奶靠着桂树,笑吟吟不说话。

我寻觅着记忆,沉沦于这爱。可惜我早已忘却了那枚小小的绣花针,它躺在抽屉里,难见天日,长久的且静静的。每一次看见它,手却总与它擦肩而过。回头去看,奶奶依旧在那桂树前,岁月依旧在不断向前。

“记得!奶奶,我学!”这天,黄昏很美,我拙劣地学着奶奶一针一线,两朵雏菊跃然而现,双眸相视一笑,轻抚着一针一线,一点一滴,满心雀跃。

奶奶鬓边的白发,是偷偷藏起来的一捧初雪,随手抹开,就是一个冬天,那白发叫岁月。奶奶双颊的微红,是天边的日出,轻轻晕开,便是冬日暖阳,那微红是微醺的流年。

篇12:校服!尘封的记忆

八十年代后的校服

运动和宽松逐渐成为主题

最近在著名的问答网站“知乎”上有一道问题:“大陆八十年代开放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下方已经有了大约700个答案,很多人在认真的回答那个时代的一些内容,表明从文革的政治气氛中突然放松后社会的变化;也有人认为那个时代和现在相比,还是现在更开放;当然,抖机灵的回答也是少不了的。实际上,本文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情况,那就是校服。

从目前本文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留下的照片中的学生校服很多都颇为清新、靓丽,甚至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从文革时候的军装、一身蓝绿等服装到多姿多彩的校服,显然是政治变化带来了社会变化,也最终体现到了校服上。那么,是不是八十年代的校服都是这样呢?显然并非如此。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问题,目前能在网上看到的八十年代校服的学校,多数都是出自当时所谓的重点、子弟学校,这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不错、各种资源都相当丰富,经济也非常宽裕,和现在的私立学校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应的校服就要好看、个性很多,但好看则好看,却无法代表整个八十年代的学校校服发展情况。至少笔者的记忆中,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的普通学校,要么只有统一的运动服,要么就是“面口袋”,这样整齐和美观的校服还真的不多见。好了,废话不多说,还是来看看八九十年代的那些校服吧!

篇13:尘封的记忆作文

“你傻啊,美好的回忆早在两年前就丢失了,人不能总活在回忆里,你要学会进取啊!”另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我告诉自己不可倒流,但是心中依然充满无奈与惆怅。

打开书橱,那件橙色的外套映入我的眼帘。是呀,昔日的友谊已不再了,那件外套也失色了。我呆呆的望着它几秒钟,或许是几分钟,总之我感到很漫长。

我留下一声长叹随那衣服关进了书橱。

干嘛老活在过去呢?想到这里,我一把拉开窗帘,阳光洒在了我的脸上。啊,又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好天气啊,这么新鲜的空气怎能不让我的肺好好享受一下。

我推开门,走到院子里,伸伸胳膊伸伸腿,感觉舒服极了。旁边的枣树也硕果累累,红红点点了。

“那边,那边,对,就那儿,有个好大的枣!”“打那棵树上的枣,那是冬枣,可甜了”“我好伤心啊,我都被袭击了,你们竟熟视无睹,哼,一群损友……”“嘻嘻……哈哈……”

那熟悉的声音回荡在耳畔,怎么还是她们?为什么到处都是她们的影子?

同在一棵枣树下,昔日的六个人却只有我自己孤独的守望回忆。

刹那间,我的心空空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此时我的心向被寒冰严严的包裹着,友情真的这么脆弱吗?我跌跌撞撞的跑进了屋子,拼命地找我的DV。

“蕴,快过来,枣都快掉你的头上了!”“呵呵,小篟,喂你一个,不要咬我的手啊……”“萱,别打了,吃不完了,人不能太贪!”

……

那是几年前,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在一个和今天一样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秋季。有那样六个纯洁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女生:蕴,萱,小篟,倩,婃,妶。

她们一起打枣子,做游戏。倩穿了一件橙色的外套,萱一下子扑了过来,她们在一起滚闹起来……妶拿着DV拍成了视频,又拍了几张照,六个小女生快乐的依偎在一起。昔日的她们还在吗?想到这里,我感受了泪的温度。

我倚着墙慢慢蹲下,把头埋在臂弯里,泣不成声。难过,惋惜,伤感交织心头。

我们之间仅有这么一丝联系吗?

通信本!对,秘密通信本!那是我们写的“心声”,在那个时候,我们是那样的要好,那样的形影不离,那样的知心。

我从箱子里翻出那个承载回忆的本子,紧紧地贴在心口,去感受那份曾经拥有的美好。看着那熟悉的字体,嗅着那熟悉的气息,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翻涌。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又在不知不觉中变化。

是的,人总是会变的,即便再熟悉的人也会变得陌生。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渐渐的疏远了,友情随着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如此不堪一击的友情又怎会真正的友情?一丝苦笑在我的脸上漾开,我把“心声”一张张的撕下来,折好,放入许愿瓶,把DV上的片段删掉,连同我的记忆一起放入许愿瓶中尘封起来,再见,那失色暗淡的友情!

篇14:尘封的记忆作文

我翻遍了以前的课本,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复习。当我拿出书的时候,我拿出了一个铁盒子。我把书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弯下腰拿起铁盒。盖子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一种熟悉和陌生的感觉席卷了我。我用手擦了擦灰尘,打开一看,发现里面装着我最珍贵的回忆!

里面有一些小玩意:几块拼图、闪闪发光的人造产品、粉色贴纸,唯一更大的是彩色蜻蜓风筝。

摸着这只风筝,我的记忆突然被启封。小时候特别喜欢放风筝。每次去公园玩都会嚷嚷着买风筝;如果我父母不买,我会一直哭。如果我买回来,我可以自己玩一整天。那时,房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

当时我没有任何作业。放学后,我跑到公园放风筝,用线在草地上跑。有一次风筝飞得和,一样高,我看着它飘来飘去,傻傻地看着天空中各种各样的风筝,就像鸟儿展翅飞翔。多自由啊!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但是当我想到现在的日子,我总是被我的自由所禁锢。想到这,我手里拿着风筝不自觉地去了书房,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放风筝。母亲疑惑地看了风筝一眼,然后笑着说:去吧。简单的话让我的心很开心。

骑着自行车,我来到了以前的公园——它已经变了。公园前面多了几棵树,高大的老榕树向远处延伸了一点,游乐设施多了,花草也多了。唯一不变的是人太多。我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放风筝,像个孩子一样奔跑。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眼睛里有泪水想要落下。我尽力忍住,眼泪还是一颗一颗的滚下来。它们随着汗水融化,流进我的嘴里。汗水和泪水都是咸的,但是因为我的快乐,他们的味道变了。它就像一颗融化在我嘴里的草莓糖。终于尝到了久违的自由!

篇15:打开尘封的记忆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整理家里的旧物过程中,从一只久未打开、落满灰尘的小木箱内,惊喜地发现几颗儿时曾玩过的沪语俗称“弹子”的五颜六色的小玻璃球,还有一叠花花绿绿的香烟牌子。睹物生情,不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诸多回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上海刚解放不久,法华镇路还是一条宽不过数米的很不起眼的卵石路。法华镇路的一边紧挨法华浜,浜上建有清一色的.二层简易连体木板房,每户人家之间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木板,甭说大声喧哗,即使是压低了嗓音的秘密交谈,夜深人静之际也难免会泄露给左邻右舍。我便生于斯长于斯。据说法华浜原本也是一条水质清澈的河流,后来由于旧社会城市畸形发展,加之长期环保意识的缺失,到我小时候所能看到的法华浜早已是一条死浜、臭浜。浜水呈黑绿色,浜面上经常漂浮着死猫死狗甚至死婴。一场大雨过后,浜水上涨,污浊之物就会一股脑儿涌进板房低层,居民们无不叫苦连天。法华镇路的另一边,房屋虽说多为砖石结构,但也少有三层以上的建筑。由于路面第一文库网狭窄,无人行道,两边的住户基本上是开门即路。这就难坏了一帮天真无邪、精力充沛的孩子。

何处才是他们玩耍、嬉戏的地方呢?那时候这里还没有专门供少年儿童活动的场所,少儿们活动的内容也十分单一,女孩子最青睐的无非是踢毽子、跳皮筋之类,男孩子则大多倾心于打弹子或刮香烟牌子。路边难得一见的小块空地,常常成为男孩和女孩争夺的目标。我清楚地记得与小伙伴在法华镇路边打弹子的情景:盛夏,赤日炎炎,我们的后脊梁晒得脱了皮;隆冬,北风呼啸,我们的手背冻得红肿、开裂??玩着玩着,不知不觉间人随弹子就上了卵石路面,又往往会遭至过往行人特别是骑车者的白眼或训斥。好在当时法华镇路上通过的机动车辆很少,要不然的话,不时触发交通事故恐将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无形之中,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无疑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压抑。

变化自1958年始。那一年,已经没有治理和保留价值的法华浜在百姓的欢呼声中被填平了。木板房拆掉以后,我家搬离法华镇路。

从此,读高中,念大学,去外地工作,天南海北转了一大圈,在相隔近半个世纪之后,我毅然决然地又回到了新华社区,并最终选择靠近法华镇路的一幢新建高层楼宇定居下来。这中间,内心深处埋藏着的凝重的“法华情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的法华镇路,柏油路面宽阔平坦,人行道上绿树成荫;原来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已经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连绵不断成片的多层民宅,以及拔地而起的一座又一座现代化公寓大厦。路边再也找不到踢毽子、跳皮筋的女孩和打弹子、刮香烟牌子的男孩了。他们到哪儿去了呢?去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读书看报,去了体育健身中心打球练拳,去了文化中心排演节目,去了东方信息苑上网冲浪??

篇16:翻开尘封的记忆

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讲了个精彩的小故事。天津卫最有名的手艺人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这人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这人正是泥人张。

这是中国老城灵动的一瞬。因为被记录成文字,得以与这个时代的人保持沟通,并作为文化存储在城市的硬盘里。当一个人关注自己的国家、故乡时,大概不是以全球通行的贸易、GDP、跨国公司为标志物,反而是保持着活力的传统文化习俗,为人注解着来时的路。

看李文玲剪纸

李文玲是青岛市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曾多参加过多国举办的博览瓮也曾在奥运会期间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出访欧洲。在外国人看来,这门“在纸上雕刻的艺术”神奇非凡,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使李文玲享受到艺术家一般的崇拜。

“在英国,一位老太太来找我给她剪—只猫,剪完后她看着‘猫’哭了”。通过翻译得知,这位老人的六个子女都在伦敦工作,而她养了12年的猫不久前死了。后来这位老人又来博览会找李文玲,告诉她自己把剪纸粘在了门口玄关的镜子上,过去猫总喜欢爬在镜子前迎接她回家,现在它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感人故事每次出国都会遇到。

李文玲的技艺比传统剪纸繁复许多,表现力也更强,题材广泛。她的技艺在童年时代无意间承袭自奶奶,直到千禧年青岛市在报纸上广泛征集艺术作品才得以发掘。作为区级非遗传承人,市北区第二文化馆为李文玲开辟了名家工作室,每周二上午是她公开授课时间。

市北区第二文化馆副馆长戴宗迪是书法专业毕业,办公室悬挂着的正是自己的书法作品。3427.33平方米的文化馆在戴宗迪脑海中是一座3D影像,哪个角落是什么展览,哪间教室是什么课程无需查阅。

青岛以艺术之岛著称,音乐、美术、声乐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文化馆名副其实是“市北人自己的艺术馆”,许多人早年并未得到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但在文化馆拾起了艺术之星火。艺术馆有多位业务骨干免费为市民公开授课,比如周四早晨是古筝课,一群退休阿姨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平湖秋月》,十几人合奏带来的愉悦绝非广场舞可比。400多平方米的舞蹈教室是舞蹈课,楼上的美术教室正在讲授素描。在舞蹈教室,李文玲询问戴宗迪:“戴馆长,我整天剪纸坐着不动,是不是也可以来上舞蹈课?”

据戴宗迪介绍,文化馆公开课极受欢迎,几乎课表一公开就报满了。“并不限定年龄,但市北是老城区,老龄人口比例比较大,而且这个时段年轻人一般在工作,所以前来的,老年人居多。”戴宗迪说。

在邻居节走邻居

青岛开埠早,作为城市的历史记忆悠久绵长。邻居来自于城市人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又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心灵。大约半个多世纪前,李文玲是邻居们口中“花生铺的孙女”,整条街都是生意人,“皮匠家的”、“车马店家的”、“花生铺的”既是营生又是身份,浓浓的青岛味。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社区的雏形就是一个一个规模宏大的老厂区,街坊四邻彼此相熟情意深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青岛市区北移东迁城市框架纲举目张,老城区格局被打破重塑,原本熟悉的人散落到青岛各城区,老城浓厚的邻居亲情逐渐被城市扩张的理性甚至冷漠取代,邻居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到今年,邻居节走过了11个年头,形成了65平方公里的“邻居圈”,4500多场活动吸引了80万居民的参与。“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坚持了十几年下来,发现邻居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在消除邻里隔阂,和谐邻里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建伟介绍。邻居节一点点消融了陌生人之间的厚厚的墙壁,有一栋楼,一位热心邻居手里拿着整个单元人家的房门钥匙,这在亲人之间都是不可想象的。义务帮邻居照顾老人孩子、调解家庭纠纷、有特长的邻居开班授课、把治安问题化解于无形……类似的事情多到无法统计。

邻居节不失为一个了解青岛的窗口。“守望相助和谐邻里”的主题,既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体现,又反映出现代文明超越血缘的亲情纽带,建立起了陌生人之间责任与信任,浓浓传统味的现代青岛,几乎成了在市北区打开青岛的另一种方式。

来糖球会品民俗

青岛以鲜明的海派文化著称,然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完好的保存。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是青岛地区悠久的民俗活动,青岛萝卜会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糖球会的来由与萝卜会相似,时间则可追溯至明成化年间。从2013年开始,青岛两大民俗节庆品牌“萝卜会·元宵山会”、“海云庵糖球会”合二为一,形成了集萝卜、元宵、糖球元素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这一大型民俗活动是青岛市的开年第一大节,浓浓的年味和文化味吸引了无数人的参与。市北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张玮说:“中国人有庙会情结,历史悠久的城市一般都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内涵,这种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便会与新时代紧密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以文化活动形式承载城市记忆是市北区的独特思路。对于独特的地域文化而言,在全球化大潮冲击下难免凋零,历史中记载着无数并入主流文化的小文化圈,那些文化只能在博物馆或史学家的故纸堆里寻觅。而在融入全球化大潮中,许多地域性文化也在苦苦挣扎,想方设法保存自己的灿烂文明。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方式,以人的代际更迭来保存文化。而另外一些城市也有不错的举措,比如泉州博物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里面的展出白瓷、花灯精美繁复,令前去观摩的戴宗迪一行人叹为观止。不断地在现代居民生活中复制传统节日,将老游戏、老零食、传统技艺贯穿于节会,让老艺人跟着庙会走,既让人们了解传统,也让传统接受时尚,也是极好的做法。

nlc202309031157

北京、杭州、青岛等地都有类似的传统庙会,张玮说:“市北区有这样的基础,一是城区内本土居民居多,邻里构架形式多样;二是老城区承载着最多的城市记忆,比如浮山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我们以文史馆的形式来保存。而更多的需要‘活’着才会散发魅力的文化,我们就要保持它们的生命力。”

市北拥有许多项“青岛之最”:青岛市数量最多的区内博物馆,参与最广的群众性节会,人口最众的“两端人群”,搬迁改造数量最多的老企业……对整座城市而言,这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北区的和谐安宁影响着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

打开青岛的另一种方式

老城区该如何转型?这个问题广泛存在于世界城市中。转型没有终点,但看到曙光的城市无非是把握好了几层关系: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人与城、城与城。

层层梳理,老城文脉无论从和谐社会还是区域特色而言都绝不能切断,这是过去通向未来的连接点,是所有人定位这座城市的坐标;人是城的魂,老城住着老人迎接着新人,如何把所有人连接在一起,给他们以认同感并让他们深深认同城市,需要极大的决策智慧;而城市之间存在竞合,老城的历史有时是负累,运用好了反而是巨大的竞争优势,是令其在城市间脱颖而出的最闪光点。近两年成都、西安、武汉、南京等历史悠久的城市厚积薄发便是证明。

这样的智慧在市北区可以看见。作为老城区,市北区居民最为密集,形成了商业的自然聚集,但不可能大拆大建。市北区以特色街为突破口,冲破了老城改造的瓶颈,在全国老城改造中堪称样板之作。

啤酒街管理中心主任陈宁几乎经历了整个历程:“比如啤酒街依托的是青啤的百年文化,台东步行街依托台东自然商业聚集,而天幕城过去是破败的老厂房,目前市北区已经打造出17条成熟完善的特色街。”

以特色街为突破口,区域形象整体提升,商业聚集带来了人流客流,活跃了区域经济,社会管理随之跟进,老城有了新气象。

“在我的理解,民俗传承下来才是文化,因为文化是活的”,陈宁看见外国人在啤酒街也要用塑料袋拎一袋啤酒,还创新地用上了吸管,“我们青岛人只用塑料袋不用吸管,但这个形象确实深入人心了。”

李文玲创作了新作品,名为“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文化方面在吸取其他城市的民俗保护的好做法,提升自己的文化建设;政府部门在积极地提升邻居节,使这股温暖积极的城市溪流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江河;特色街则在学习重庆解放北路等先进的商业街,寻找自己的提升之路。正如前文所言,城市的改革与发展,文化的继承与传承,对这些生生不息的事情而言,所有走过的路都是新的起点。

上一篇:林婷 e化人力资源管理实习报告下一篇:《狼》的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