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记忆优美散文

2024-04-09

竹的记忆优美散文(精选7篇)

篇1:竹的记忆优美散文

某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朋友的窗前栽有一丛细巧秀美的竹,虽然并不高大,但婀娜多姿,很有生气。时值深秋,竹叶有些枯黄,但竹枝竹竿却顽强地直立向上。多么乐观的竹啊!我不由得被它的精神所感动。

想起有一年的秋天,我到九华山,路过闵园,看到大片大片翠绿的竹子,像一个绿色的海洋。每一阵风吹过,便翻起一层层绿浪,竹浪滔滔,发出悦耳的涛声,形成优美的竹韵。那秀颀挺拔的竹子,遮天蔽日,挥舞着长臂,抖动着曼妙的青纱,临风而立,英姿飒爽。我看得有点呆了:原来,竹可以给我们如此美妙的视觉享受。

忽而又想起校园的拐角处有数十棵竹子,它们是从围墙外一户人家的宅院里“偷渡出境”的。围墙刚砌时,还没有它们。不觉中,地上就冒出了一两棵,接着多了起来。虽有围墙相隔,但它们与外面的竹子还是很友好地连在一块。我不禁菀尔:怪不得有人把竹作为和平的使者呢。

尽管这些乐观的、美丽的、友好的竹子都曾触动过我的心灵,但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童年时代的竹。

儿时,我在外婆家度过了大部分时光。外婆住的村落位于山脚下,四面都是高山。那高山,除了一部分长有粗壮茂密的树木外,剩下的都被石头、茅草、灌木所覆盖。每年春天,那长有细竹的山坡上总是冒出了许多尖尖的竹笋。外婆便领着我选择最多的地方去拔。外婆虽然年纪大,但腿脚还算灵便,只是没有我跑得快。通常外婆挎着篮子,而我总是把拔起的笋子揣在衣兜里再往篮子里装。每每这时,外婆总不忘夸道:快手不如贴手。我便像得了鼓励似的接着拔笋装往篮子里。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提着满篮的笋子高兴而归。每年这个时节,我都会跟着外婆拔回好多竹笋。那些笋子拔回后,大多煮熟、晒干,留作日后慢慢吃。

秋冬季节,山上草木凋敝,这是外公出门打柴的好时机。外公比外婆长四岁,腰板比外婆硬朗,做起事来比较利索。外公所砍的柴主要是已枯的竹子。因为树是砍不得的,而茅草又不经烧,只有这竹容易着火,但一顿饭下来,总要烧掉许多。于是,外公每年都要花很多时间砍回那些竹子。

衣食不丰的年代,竹子起着维系人们生存的作用。曾经与它相依为命的人,自然对它怀有特别的情感。而我所难忘的,除了竹,还有就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亲人!

篇2:竹的记忆优美散文

风筝都的四月,气候温爽,清风抚面。一天晚饭后,月光下偶然发现“小园”内钻出一尖尖的竹笋,我忙呼家人观之:尖尖的小笋顶开碎石突现。我即在其周围寻觅,又发现一“顶",再到另一侧“小园”觅之,也发现一“顶”。我忽感欣慰又不觉感慨生命的顽强,心存愧息地赶紧提大桶水灌之,愉悦之情染我心迹。入夜酣睡一宵,清晨便被小笋引去。呀!晚间的小笋已直挺至半米多高,那两“顶”也有小半米高了。顽强!顽强!我不由得感叹竹子坚强的生命力。不几天两片“小园”陆续长出近十“顶”竹笋,都是那么得挺拔、健壮。我也把浇竹、观竹当成了一桩趣事。竹笋最初几天长得最快,数十节青绿色的竹节一气长成,约一周便长到二至三米不等就基本上不再长高了,而逐渐长出青嫩的竹叶来。待竹叶略大些,我摘了几片用开水沏之,品一口:淡涩中却感清爽,回味清心,且感爽目。此后观赏小竹成长便成为我闲暇时首要的嗜好了。冬天到来,落叶植物都纷纷谢顶,而我的竹子虽不再生长,却不惧寒霜,披雪挺拔,确有一番无所畏惧的气节!

又一年春至,我的“小园”一直没有更新,也没有增添新族。小竹竟挺出五十余株,且都如它们的“兄长”们一样顽强、挺拔、旺盛。

在以后年月里,竹芽穿过路牙石底部、钻出路牙石之间每一个缝隙在院子里生发。我不得以将其履履扼止,否则我家的院子就成了“竹院”了。然而竹根却又毫无顾忌地伸向院子外,在院外的草丛中安家生发了……我太敬佩它的生命张力了!

篇3:竹的记忆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篇5:记忆乡村优美散文

记得小时候,屯子前边三奶家大门前有一间碾房,在大门西边。老人说在东边是白虎,西边是青龙,白虎会伤人的。

到了腊月家家淘大黄米,做粘豆包。这个时候碾子就闲不着了,天天有人家碾黄米面。

那时我家每年淘百十来斤米,妈妈早早起来把米放在二盆里,盆是黄土烧的,倒上水一瓢一瓢的淘,把沙子滤出,小半天功夫米淘好了。爸爸把米用毛驴驮着拉到碾坊,妈妈拿着簸箕和筛萝等工具,我和弟弟跟在后面,冬天的路一层积雪走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拐弯抹角十几分钟就到了。说是碾房其实三面是墙没有房盖。碾子很大也很光滑,上面一个带框的滚子,前一天有人使过,上面还有残面底。

爸爸套上毛驴,用妈妈做饭用的围裙蒙上毛驴的眼睛,妈妈扫去尘土,一瓢瓢倒上米就开始碾面了。我和弟弟站在墙角的避风处看着,爸爸一边赶毛驴一边用铲刀翻米,毛驴围着碾子一步一步地走着。不长时间妈妈就开始筛面了,细的筛到簸箕里,粗的`还返回碾子上。一边压一边续米,我和弟弟冻得直淌鼻涕,用棉袄袖子左边一擦右边一擦,弟弟脸上一面一片花蝴蝶一样,袖子上也是一面一片,已浸入布里的鼻涕已经发亮,我俩手伸进袄袖子里,冻得直跺脚也不离去。

太阳落山了,面也碾完了。回到家和了面放在缸里,缸放在炕头。我和弟弟脱了袜子伸进被窝里捂脚,袜子都是破的,弟弟的脚趾和后跟都在外面。

那时蒸豆包都在晚上,面发了一天一宿。第二天邻居大妈也来帮忙,她年龄比妈妈大很多,穿着大襟的布衫,嘴里叼着一尺多长的烟袋,烟荷包挂在大襟纽扣上,迈着曾经裹过又放开的半大小脚,来到我家。

上了炕,用手把一条腿搬到另一条腿上蹁上。抽完了一袋烟,拿着烟袋往炕沿上咣咣敲了几下,放到了一边,也不洗手就和妈妈做起了豆包。我贴苏叶,弟弟时不时伸出小黑手抓一把豆馅吃。爸爸一边烧火一边起熟了的豆包,放在黍杆帘上在外面冻上。我和弟弟没等做完就睡觉了。

篇6:踏雪记忆优美散文

晨曦的一米阳光揭开了乡村清晨的帷幕。初雪过后,漫山的纯白,折射出五色的光华,如冰心所说,就像水洗过的良心,那么纯粹。

回到家乡半月有余,整日窝在沙发里,拉上窗帘。在昏暗的光线中,静静地,边品读属于曹雪芹的那份寂寞,边沉寂在自己营造的苍凉心境中,却从未好好看看这阔别一年的家乡。恰好,在新年来临之际,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雪。不多时,满眼都覆盖了那特殊的白,那句“梨花满地不问莺”跃然于脑海。庆幸的是,曲径通幽的“梨花”深处传来了不知名的三两鸟鸣,营造出了“遍地梨花莺满啼”的醉人意境。

受到内心某处的呼唤,我将自己包裹严实,拿起相机,不顾母亲在身后的数落声,穿着雪地靴冲进一片白茫茫之中。沿着记忆中通往老家的那条小道,开始了自己的踏雪之旅。

清晨的乡村里,空气夹杂着雪后的一丝清冷,吸入一大口冷气到肺里,虽让我猛地咳嗽不止,感受到的却是缕缕的甜。远远看去,山脚下冒起了烟,那是农家点起了取暖的柴火。一处,两处,陆陆续续地多了起来。顿时,小路上弥漫着干柴烧过的温暖气息,那是我小时最爱的味道。阳光也越发干净明亮,雪中的世界显得如此清晰,此刻仿佛能触摸到家乡的灵魂深处。山溪,是家乡里最独特的一处风景。那清亮的一条,一直蜿蜿蜒蜒到山脉的深处。水清澈见底,哗哗啦啦,若有似无的烟萦绕在水面。溪边的石头经过岁月的打磨,不比大江大河边的石头那么光滑可鉴,却也是棱角圆润、形态各异。我想,那时如果到溪边掬起一捧水,也必不是那么冰冷刺骨,而是暖暖的。通常山泉都是冬暖夏凉。山脚下的小路比我想象中要好走很多,两旁的`树木被浓密的积雪覆盖着,林子深处偶尔传来一阵扑凌凌的声音,那应该是林子中的禽类兽类在活动身体吧。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拍。我借着并不高超的拍摄技术,拍着溪边的石头、茂密的山林、风吹落的簌簌而下的雪、积雪上的脚印、掉落的枯叶。

从以前邻居的门前走过,我总会被叫住拉进家里,欢快地回忆着儿时的趣事。当年,总跟在我后边叫姐姐的“小萝卜头”,已长得比我还高,我的“小跟班”们也都长大成人,红着脸听我道出他们的糗事。对门的曾爷爷,多添了几道皱纹,脸色却是熠熠生辉,眼眸里闪烁的尽是睿智与光华。我想起,小时爱看书,其中大部分的书籍都是从他那里得来的。《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巴黎圣母院》等等,《三国演义》是半白话半古文,其中不懂的字和句子也是他教我的。如今,还如往常一样,他还如同一个顿然世外的智者般,询问我的近况,提出最中肯的建议。我确实长大了,也记不清多长时间没有真正和他们亲近过了。我遗忘了曾经,他们却始终用博大的心,记着我的存在。

是幸运,也是幸福。

篇7:枫树的记忆优美散文

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树底下玩耍。那些树好粗好粗,好大好大,大人们说,那是古枫,上百年前留下来的。我们村子约摸有十几株吧,散生在村前屋后田头地坝;而村里最多,我们便在那玩耍。每年春天,落叶后的枫树便长出黄绿绿的嫩芽来;暴风骤雨,那圆圆的黑黑的毛刺刺的枫球,从摇摆的树枝上掉下来。人们便在雨歇中把那些枫球和散落的枯枝统统地收放家中,作柴火用;有时为了拾柴火还引发好笑的纷争。

我喜欢的是爬树掏八哥蛋。淡绿绿的拇指大的椭圆形的蛋,从枫树干枝上那圆形口的八哥窝中掏出,放进口袋中,真有说不出的喜悦。在野火堆中一烤,味道好极了!仲夏里,大人们在树底下歇凉,我们小孩子们都纷纷地凑过去,听他们说故事……。待到深秋,多角的枫叶渐渐地退去绿色,呈现一片淡红的鲜艳;正西风落叶,它们从树枝上掉下,小孩和老人们又跑到树底下去拾掇,重复着春天的故事。

与孩子欢快童年不同的是乡亲们最怕的就是没有柴火烧;为了生存,他们终于想到了古枫。依稀记得,一株株高耸挺拔的古枫在匀速的拉锯声中倒下了。截干,去枝,锯木板……。木板拿出去换钱,锯屑粉、枝桠作柴火用。整个村子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旧的土砖瓦房显得那么的别扭!三伏天中午,怕见日光,只好在自家门口静候不时吹来的热风。老奶奶们有时坐在枫树根上发愣;后来这些枫树根也被村民们挖去作柴火。好在那时我已上了初中,心思花在书本里。招生制度改革,我被国家技校录取,离开了家乡,也渐渐地淡忘了儿时的枫树。

毕业后,我在一个偏远的山区从事着与树相关的工作。那里的.荒凉让人惊讶,黑色的岩石在大山中裸露,疏疏的“放哨树”在季风中摆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只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为了梦想,我不停地工作。冬季规划,春季造林,秋季验收。为了梦想,我忘却了儿时的枫树,只知马尾松的好处,营造了许多松树林。有一回探亲回家,二叔陪着,问我可记得儿时的枫树。高耸粗大的古枫,黑刺刺的枫球,淡绿绿的鸟蛋……猛然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清明时节,我回乡扫墓。故乡的变化使我慰藉。新修的水泥路,亮丽的小楼房,发叶的柳树、泡桐、刺槐……。二叔把我带去的枫树苗分送给大家;乡亲们快乐地忙碌着,重造久违的枫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竹的记忆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枫树的记忆优美散文05-27

照片记忆的优美句子09-13

描写记忆的优美句子05-11

四街记忆散文04-10

记忆光线散文05-01

黑子优美散文04-08

散文优美范文05-17

优美散文范文05-17

风优美散文04-08

牵手优美散文04-09

上一篇:达茂旗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方案下一篇:平凡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