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讲义

2024-04-11

陶艺课程讲义(精选6篇)

篇1:陶艺课程讲义

《陶艺》实验课程讲义

第一章 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与鉴赏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陶冶性情。对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掌握2-3种陶瓷的成型方法。学习方法:

理论讲授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

第一节 陶瓷艺术的基本理论

一.陶瓷艺术简介

陶艺----陶瓷艺术

古老的陶瓷艺术发源于东方的中国,并有着千年的历史。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漫长的历史推演,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融,使传统的陶瓷艺术在历史上数次达到了顶峰。随着时代的更替,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化,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标志着古老文明的陶瓷传统制作技艺及艺术成果不断地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冲击和取代。由此,人类正迫切需要回归自然地情感和欲求,随着工业社会带来的失落感而日益强烈,现代陶瓷艺术应运而生。

陶艺就是陶瓷艺术的简称。现代陶艺就其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一门工艺,是一门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的行业。现代陶艺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方面,以陶土为最基本的材料,用某种形式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理想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工艺技巧。工艺技巧是现代陶艺完美表现的语言和手段,是艺术的媒介。现代陶艺从工艺上分,大致可以分为原料工艺、成型工艺、烧成工艺。从功能上分,可以分为公共艺术和个人艺术。整个陶艺课程学习中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成型工艺。

二. 陶瓷材料介绍

泥: 陶泥、瓷泥、粗泥、细泥、紫沙陶泥„„ 釉: 高温釉、低温釉、有色釉、无色釉(透明)„„ 泥 —— 泥性语言 火 —— 泥的重生

陶瓷与大自然的泥、土、火、木、水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这也是使得众多的陶艺爱好者迷恋的重要原因。陶艺作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柔软的泥,经过心手并用塑成作品,再入火中培烧,变成坚固不变的艺术品,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美的充实,物质生活带来促进,这过程本身就富有哲理”。从自然出发,加入人的情感,再回归自然。

陶艺创作中,首先要了解由“水”和“土”所合成的泥和釉。泥制成坯体,完成造型,釉料展现出色彩。

三. 工艺简介

1.陶瓷工艺的基本流程:成型 ——→ 烧制

成型 : 泥——→ 揉泥——→ 各种成型法 ——→ 修坯——→ 晾坯(干燥)——→施釉 ——→ 装窑烧制

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成型、烧制等工艺上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技术。要做好每一件陶艺作品,其间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完成好一件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 传统陶瓷、民间陶瓷和现代陶艺的鉴赏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艺术的全部美和伟大,就在于能够首先获得非凡的形式、地方性的风格,各种各样的特征和细节。”陶艺的民族性格要从传统文化角度去认识,做为东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美学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便是这种东方审美文化的集中表现。

民间陶瓷是指那些由农民或小手工也者在民间烧造的,并用于民间日常生活的各类陶瓷制品。陶瓷被冠以“民间”加以限制,既可以看作是陶瓷的一个类别,更标志着一个层次,一个最基础的层次。东方文化不但有其地域色彩,而且有其重要的民族性格所体现的精神面貌,纵观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各个朝代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造型具有鲜明特征,无不体现了这种东方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便是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

同所有的现代艺术门类一样,现代陶艺的出现,是以创作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条件,这种观念的更新根源于艺术文化的基础。毕加索曾在其艺术创作的某个阶段参与了制陶活动,从其作品上分析,同他的艺术观念是合拍的。他这样讲过:“我不探索,我只发现。”有人曾这样描述他制作陶艺的情景,他捡起制陶工人丢弃的一个废坯,反复打量,然后用手随意地捏几下,一只活灵活现的鸽子便诞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大师用其现代艺术的创造理念进行的制陶活动,已经具有了纯艺术性的明确追求。虽然毕加索不能称之为专业陶艺家,但他做为一个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敏锐性和反叛性,将做为构件使用的粘土变化为创作艺术形象的材料,将现代艺术理念随机地运用到创作中去,在观念上就是一个大胆地突破,这也是现代陶艺追寻的艺术根本。

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皆有自己赖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精神。现代陶艺也同样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并非指向民族的具体的传统陶艺概念,而是指向由这种传统陶艺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真正的传统继承应该是精神的继承,这将指导同学们今后漫长的创作道路。

[实验项目]

1.实验室里熟悉各种陶瓷材料和工具设备。

2.学习揉泥、搅釉等工艺技术。[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瓷材料和各种工具设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通过参与揉泥和搅釉等工艺制作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陶瓷材料,培养学生对整个陶艺制作过程的操作能力。[实验工具和材料] 1.各种陶泥

2.各种的陶艺制作工具和设备 [方法和步骤]

1.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2.要领讲授和工艺示范相结合。

第二章 陶艺制作及成型方法

教学目的:

本章节要求学生了解陶艺制作的成型工艺,能熟悉掌握并独立完成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模制成型法等基本制作工艺,能根据陶艺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小型的陶艺作品。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陶瓷的成型工艺,掌握2-3种陶瓷的成型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重点掌握盘条法的灵活运用。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及要领示范,学生按实验要求完成课题。

第一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泥条盘筑法

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成型、烧制等工艺上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技术。要做好每一件陶艺作品,其间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完成好一件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陶瓷器物成型法中的盘泥条技法就是人们在长期陶瓷制作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成型法。一.泥条盘筑法的概念

泥条盘筑法是用黏土泥条或泥绳制作器皿的一种技巧。

黏土必须在使用前准备好(经过揉捏过的泥)。盘泥条使用的泥应该是柔软有韧性的,在被卷曲成形时不会断裂。黏土中应参有适量的沙子和陶渣,以便在器皿干燥及以后的烧制过程中减少坯壁弯曲和破裂的危险。二.泥条盘筑的方法

盘泥条可以用手搓或挤压制成泥绳,然后逐级向上磊筑制成所需造型的方法。在开始制坯前要准备好所有的泥条(做好的泥条可以放置在塑料袋里防止过度干燥),这样可以集中精力盘泥,使制作过程不因需要制作过多的泥条而中断。同学们可在这时选用转盘或转台是十分有用的,并在转盘上覆盖纸或布来操作,会减少因搬动带来的危险。

就手工制作的盘泥而言,开始时捏成较粗的黏土条,然后在有吸水力的台面上搓揉,以防止其粘黏。用擀泥板或用拍打的方法先制作一个盘泥用的器皿底座,然后将泥条连续不断

地盘上去,并从里面把上下各一半捏合在一起,使之密封。虽然将外表的泥条全部捏合在一起会使黏土间的结合更牢固,但如果需要,外表可以部分保留或全部保留泥条的形状。如果器皿的形状是垂直的,那么泥条可以直接一层一层的往上堆。对一个逐渐增大的形状而言,在堆放时,每根泥条在堆放时都要稍微往外边放一点;相反,每根泥条在堆放时要稍微往里边放一点,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逐渐收缩的形状。

在器皿逐渐增高时,起内部可以可以塞一些揉皱的旧报纸作为支撑。但是要注意不要太追求器皿形状的变化,不然坯壁会坍塌。用硬纸板或薄的木板制成的模板可以预先用来确定外形,另外模具和模型也常被用来定形。但这样做往往使器皿产生机械呆板的效果,无法保持盘泥条技巧所带来的文雅和沉静特征。

希望用盘泥条的方法一次就完成一把壶的制作通常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渴望如此也是做不成的,特别是当器皿的形状大而且复杂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器皿的下半部稍微干燥点再继续往上垒加,同时正在做的部件要用湿的布或塑料盖起来保持湿润。当盘泥重新开始时,第一根泥条被加在原部件上时,应通过刻槽和泥浆来帮助它们粘黏在一起,这之后泥条才能一根根直接地堆放上去。三.制作工艺简介

(1):将卷曲的黏土捏成粗的泥条。

(2):在一个多孔且不沾的面板上用手搓泥条。要确认泥条被彻底搓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器皿的泥条是圆的而不是扁的或椭圆形的。要保持泥条的均匀厚

度,使它们能顺利制成一件作品。

(3):可以用你的手指把泥条与底座牢牢地捏合在一起。如果可能,应在 上做这些,用另一只手在一旁扶者坯壁以防止器皿的形状向外扩展。

(4):要保证在内壁把每根泥条捏合在一起,并使其光滑,这一点很重要。外表也光滑,那么就应在器皿的外面把泥条衔接好。

转台和木板如果需要

(5):每层泥条,不应在相同的点连接,否则坯壁会支撑不住。在连接时,应在泥条的末端以一定的角度切断,以使切口相互吻合。

(6):需要的话可以使用辅助模板,虽然这么做会是器皿显得比较呆板机械、无生气,但可以保证获得预先确定的形状。如果器皿的形状是朝外伸展的,那么每一根泥条都应该放在前一根泥条靠外边一点的地方。

(7):相反,如果器皿的形制是向内收缩的,那么每一根连续的泥条应放在前一根泥条靠里边一点的地方。

(8):泥条也可以同时形成器皿的结构和装饰,图中的软泥条就被做成波浪形状的装饰图案,这是需要在器皿的内部将泥条密封抹平。在运用泥条进行装饰时,要特别注意内部的密封,否则在泥坯干燥后或烧制时,器皿会有裂缝或完全破裂。

[实验项目] 1.练习泥条盘筑法的基本工艺技法。2.运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皿。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泥条盘筑法在陶瓷成形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皿类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实验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条盘筑法完成作品

第二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泥板成型法

一.泥板成型法的概念

泥板成型,顾名思义就是将泥块通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板,然后用这些泥板来进行塑造。泥板成型是现代陶艺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一,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泥板法制作便利,即便于表现棱角转折清晰的几何造型,甚至一些同心圆的造型,如宜兴紫砂器皿的很多造型都是用泥板成型或用泥板拍打成型来制作的。同时又可以做一些转折自由,形体比较复杂的造型,如现代陶艺里面一些雕塑作品,因此这种成型方法具有很好的成型自由度,便于现代陶艺多元的表现方法。

最初的学习可以从圆柱体或方盒形开始,熟练以后再作一些复杂的作品。滚泥板时,应把泥块放在一块布上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散,注意泥的厚度要适合所做作品的需要。由于泥板面积大,不易直立,在陶艺制作时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法使其成型。泥板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间接、明快。制作时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木板一样来成型。

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折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二.工艺简介: 1.滚压法:

先在陶土下垫一块布,用手掌将粘土压扁。然后在粘土的两端各放置一块所需泥板厚度等厚的木条,用擀泥棍前后滚压,直至压到和木条厚度相同为止。适于制作较大面积的泥板。

2.拍片法:

(1).拍片法是制作紫砂壶常用的方法,先将粘土放在泥案上,用泥拍的背部从粘土的中间向四周拍打。

(2).而后将粘土小心翻转过来。

(3).再用泥拍的正面斜下方用力,均匀有序拍打至所需厚度。

(4).泥板成型。

[实验项目]

1.练习泥条盘筑法的基本工艺技法。2.运用泥板法制作器皿。

3.综合运用盘条法和泥板法制作陶艺造型。[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泥板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板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板成型法完成作品。

4.根据创意合理运用两种成型方法完成作品。

第三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拉坯成型法

一.拉坯工艺简介

快速转动着的轮子上,将手探进柔软的粘土里,开洞。借助螺旋运动的惯力,让粘土向外扩展、向上推升,形成环形墙体„„这就是拉坯!

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物更完美、精致,同时可以拉塑出较大型的作品。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慢轮辅助成型,后来发展到快轮,从此拉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

用拉坯的方法可以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现代陶艺甚至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切割,再重组成一件新作品;或者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扭曲、楼空、挤压之后再拼合,创作出新的,富有特色的作品,包括器皿、容器、雕塑。

看别人拉坯也许觉得很新鲜、过痛,但事实是初学者要学习技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境界。初学者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练习,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法。

二.拉坯工艺演示

1、双手扶你定住中心。

2、往上拉到一定的高度,并用拇指开口。

3、将手伸到罐坯的底部。4

5、确定罐体形状。6

7、将罐口拉薄 8[实验项目]

1.练习拉坯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2.运用拉坯技术制作器皿。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拉坯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从底部向上拉,将坯拉薄。、拉出罐口的大小。、调整口部,完成

2.通过泥板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拉坯机

3.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板成型法完成作品

第四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手捏成型法

一.手捏成型法的概念

在陶艺的成型技法中,徒手捏制法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的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同初学者通过手捏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对陶土的干湿泥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成型方法打下基础。徒手捏制造是最简单的练习做陶的方式,它加强我们对泥土的感觉,激发创作欲望和想像力。所有的陶艺作品的坯体应该是空心的,并要有一个通气孔。

徒手捏制法所选择的泥料要软硬适宜,过于干燥不宜成型也容易龟裂。反之陶土太软作品成型后容易坍垮。此外一件作品也不可捏制过久,因为手温会使陶土的水分蒸发,减少可塑性。

手捏成型的作品,由于坯壁薄厚不易控制,一般仅限于小型作品。

二.手捏成型法工艺演示

1.先将泥揉成一个圆蛇用大拇指开手指按逆肘针方向用力均匀地挤压成筒形。

2.装上四肢,也应是空心的。

3.提出前伸的大嘴。

4.加上眼睛、牙齿、尾巴等细节。

[实验项目]

1.练习手捏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2.运用手捏法临摹传统民间陶塑。3.运用手捏法制作小型陶艺作品。[目的和要求]

1.掌握手捏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手捏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手捏成型法完成临摹及创作作品。

第五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模制成型法

一.模制法的概念

模制法即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级阶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国最早的彩陶即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这种方法制成的。而成熟阶段的模制法则盛行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龙仰文化。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却是在模具上垒筑泥条。现代陶艺使用模具成型时一般都采用加压印模的方法。模具一般可分为阴模和阳模。二.各式印模法简介

通常认为人们从18世纪开始使用模具,使用模型参与创作使陶艺工作者能够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从简单的日用品到复杂的雕塑和装饰品。因为用模型很容易生产大量的复制品,所以它为商品的制作提供了喜人的可行性。本节课程介绍运用模具制作陶艺的几种常用方法:印坯模和注浆模。它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技巧:注浆成型、加压模塑、阳模与阴模。陶器可以在带有机械臂的旋转石膏模具压坯机中成型,在机械臂上附有一个金属模板。当模具运转时,就形成模具的内部形状和表明外形,这个过程属于阳模旋坯成型;反之,如只需要形成器皿外形,那就是阴模旋坯成型。在这两个的过程中,模具需与陶轮相吻合,以便能使器皿处于合适的位置。

阳模通常用于盘子和浅盘的成型,把一块泥片放在模具凸起的位置上,当陶轮旋转的时候,带有金属模板的机械臂被放在泥片表明。金属模板沾上少量的水润滑一下,再把预先调整好位置的机械臂放在泥片厚度恰到好处的点上,盘子的模型就完成了。

阴模大部分用于制作内部较深的器皿,如杯子、圆柱体等造型器物。把一块准备好的泥坯放入凹陷的模具里,当陶轮旋转时,可大致地用手将泥坯沿模具壁向上铺开。带有金属模板的印模机械臂这时被放入模具刮平黏土,使之形成所需要的内部形状,并得到一个均匀的厚度。

加压模塑包括挤压泥片或软泥球,柔韧的黏土被压入或压在模具的表面,这是制作浅盘或简单器皿的常用方法。带有凹面的单面模具一般被称为“沉降型”模具,因为黏土被压入其中或沉入其中的。而带有凸面的模具一般被称为“隆起型”模具,原因是黏土覆盖在石膏模具上面的。也有用双开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模型被分开制作,然后切割好边线,加上一些泥浆,最后把两个模型黏合起来制成所需要的形状。三.注浆成型法简介

注浆成型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技巧,近年来在陶艺创作中也广泛采用。这也是有效降低

成本的生产方法,可以制作大批量的陶器。制作中可根据不同物体造型的复杂性,把泥浆倒入一个或多个石膏模具部件中,泥浆在石膏模具的壁上吸附沉淀,石膏吸收泥浆中的水分,直到石膏壁上吸附所需黏土有一定的厚度并形成泥坯。然后把多余的泥浆从模具中倒出,可将模具倒置,使泥浆流尽,最后把模具翻过来,直到看不见里层黏土的水分为止。四.模制成型制作工艺简介

擀好的泥片放入石膏模具中 用有弹性的工具帮泥片附在模具表面

探索在“沉降型”模具中进行制作和装饰造型 利于模具完成所需要的造型

泥浆倒入石膏模具中 泥浆吸附到一定厚度的时候完全倒出多余泥浆

[实验项目]

1.掌握各种模制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各式模制法制作陶艺作品。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模制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各式模制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石膏

3.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模制成型法完成陶艺作品。

第六节 陶艺窑炉烧成工艺

一.陶瓷烧成工艺概念

陶瓷的烧成工艺是指在各种窑炉中用有控制的、持续的温度对黏土或黏土和釉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使之板结坚硬,成为陶瓷。每一种烧成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二.素烧工艺

素烧是将黏土转化成永久陶瓷的第一步,通常在施釉前进行素烧。无论是何种窑炉,使用何种燃料,其原理是一样的。为了减少风险,在烧制前都要有充足的时间使所有陶器彻底干透,如有些陶器特别的厚重,那么应先放入预热窑中进行烤干,以保证每件作品都充分地干燥。需要素烧的陶器在放入窑内时相互间应尽量靠拢。每件器皿都靠拢以相互支撑住,入窑的陶器也可以套放,或边对边地堆放,或脚对脚地排放。

一般情况下,素烧温度要达到900℃——1100℃,这是由所用黏土的类型和其孔隙率来决定的——温度越高,孔隙率越低。每种黏土材料都会有其不同的烧成温度,以供使用者参考。烧制的起初阶段是最至关紧要的时刻,因为即使是干燥透的陶坯依然含有高比率的水化学分子,这些水会转化成水蒸气,必须让它们慢慢地散发掉,否则会导致器皿的坯壁部分损坏。窑炉内的温度应逐渐升高,温度至少达到400度以后烧制的速度才可以加快一些。现代科技为烧窑提供了各种控制温度的设备,如内置式温度调节器、高温计、热(温差)电偶和大量的耐高温考验的设备,在确定的范围内,它们能根据需要预先设置和或编程来进行烧制。三.釉烧工艺

釉烧也是广为人知的一种烧制方法,通常是在素烧和上釉之后的第二次烧制。为的是把釉料融化到器皿上。这次烧制的温度是由釉料和器皿本身的黏土决定的,以下是常用的温度范围。

陶器(包括红黏土、红泥陶土)900℃——1100℃ 高温陶 1100℃——1200℃ 跖器和瓷器 1200℃——1400℃ 四.装窑

在装窑釉烧时,需要特别小心。与素烧时不同陶器之间相互不能接触,否则釉料一旦融化,它们就可能粘连在一起。

景德镇把烧窑前的工作俗称为“满窑”。景德镇窑由于窑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装窑技术上也特别考究,不仅要考虑窑室前后各部位火度及气氛的变化,更要注重火道分布的合理性。满窑操作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火路,保证全窑通风流畅,以使窑火能充分燃烧;否则,如果通风不畅,极易导致“生熟”不匀,甚至引起倒窑事故。景德镇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表明,窑室后部装大器匣钵,前部装小器匣钵,“前紧后松”是最合理的火路安排。满窑工作全部结束,即可进入烧成阶段,点火烧窑。烧窑是土坯烧炼成陶瓷的全部过程。

制陶要经过许多阶段,毫无疑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烧制阶段。在黏土与温度接触前,黏土是不会变成陶瓷器物的。为了能运用不同陶瓷材料创作出理想的陶艺作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陶瓷烧成技术是很重要的,也是整个陶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项目]

1.了解窑炉烧成的基本工艺流程。2.参与窑炉的整个烧成过程。

[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瓷的烧成工艺。

2.通过参与烧成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陶瓷材料各阶段的性能。

[工具和材料] 1.电窑 2.煤气窑 [方法和步骤]

1.讲解窑炉烧制工艺。2.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装窑。3.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烧制。

篇2:陶艺课程讲义

摘要:通过六周的学习,我们在叶双贵老师的带领下,从理论到实践,深刻的了解了陶艺这门艺术。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在的叶老师所教的课程中的运用。我们都被这么一门课所吸引,同时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我们更多的创意。在这样富有创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灵感也在不停地迸发。

关键词:陶艺 后现代课程理念 后现代课程标准

一.

陶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

陶艺对于我们这些学工业设计的同学们来说在此之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事物。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陶艺课并不是像我们幼年时捏泥巴那么的肤浅。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我们身边的很多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自己心中对物体,对空间的想象放到融入到我们的陶艺作品之中,让我们的陶艺作品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展示我们的想法。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大多的设计思维还只是停留在二维的平面的造型中,在这次的陶艺课程里,我们在制作我们作品的时候,更多地要考虑它在各个角度呈现的状态,全方位的考虑它是否能在空间中诠释我们的想法。这为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三维空间意识。

与此同时,陶艺制作也更加提升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在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与自然交流的过程,泥土是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根据中国古代的传说,我们是女娲用泥土捏出来的,所以我们与泥土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从前我们画画,是我们在画纸上进行创作,而在陶艺作品的制作中,我们则是在用泥土进行创作。这种创作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也教会了我们做任何事要稳重,不可急于求成。从揉泥开始就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然直接会影响到我们成品的质量。

二.

后现代课程理念在陶艺课过程中的体现。

小威廉姆.多尔在对诸多有后现代先兆理论广泛而特别关照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课程乌托邦,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一课程理想之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在这一社区之中隐喻比逻辑更能引发对话。关于教育目标、课程组织、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新观念也将出现,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成果。在叶老师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1、教育目标

多尔认为现代范式下的教育目标先于教学过程设定非常机械,这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目标控制下的被动的活动者,并使教和学缺乏应有的创造性。他确信目标是丰富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这样,在过程开展之前,目标只能以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绘。这种生成性的目标的确能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主动权,并使教和学可以随时间情境、条件允许的状态而变化、调整。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叶老师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非灌输者。他尊重我们每个人想法创意,帮我们完善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课程目标刚开始时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但是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与老师一同思考,课后我们大家也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课堂都有话语权,都可以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作品,我们要做到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作品基本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深化,直到以陶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

2、课程内容

多尔认为,后现代范式中偶然性随处可见。在他的课程乌托邦中,‚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因而在课程内容上要有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适量‛该如何把握呢?多尔认为这也无法确定,只能不断地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予以协调。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自己的作品,要做到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作品基本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深化,直到以陶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叶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不限制,不批评我们的想法,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在课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3.课程组织

多尔认为课程组织应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它‚超越了视课程为一系列相邻单元的观点‛,而是‚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是‚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不断变化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

我们在陶艺课的上课之初,叶老师的分组方式就让我们耳目一新。在其他需要分组的课程中,我们的分组大多是由自行配置来完成的,这样在班级的内部就分为了一个个小圈子,每次分组都是小圈子的在一起,但是,叶老师采用了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这样,我们就有了机会和之前并没有合作机会的同学进行合作,这样我们的想法更加的多更加的新鲜,这种偶然的相遇与调和给我们的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面向情境的,多尔觉得就再也不能用传统的灌输与阐释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参与、会话、反思与转变,因为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而是一种过程一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会话‛是多尔课程的核心,他认为会话引起反思,反思又导向转变。

在多尔的课程理想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其作用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而权威也转人情境当中;他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权威,却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这种教师观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地位的彻底否定,其积极意义在于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使师生在教学情境中都能获得赋权感。

在叶老师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们充分进行着交流,在与老师的谈话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这门课的很多知识,我们也在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很多事有了新的认识,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和灵感,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与老师也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

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标准

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为此,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Rich(丰富性)、Recursive(回归性)、Relational(关联性)和Rigorous(严密性)。

1、丰富性。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作品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常见的用泥土做瓶瓶罐罐之外,我们还学会了用泥土制作家具,用泥土表达自己的概念想法。在最后的一个作品中,我们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自己作品的丰富性,还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作品的融合度。

2、回归性。我们在陶艺课的上课过程中,我们还到湖北省美术馆参观了雕塑展,这次参观展览的经历虽然使我们制作陶艺的时间少了半天,但是我们曾长了见识,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给雕塑赋予生命,引发我们的深思。通过看到一些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回归到我们自己的作品之上,对我们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

3、关联性。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仅给我们讲授了陶艺作品的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还我们讲述了很多艺术史,哲学史的内容,还跟我们阐述了很多之前我们不能够理解的哲学问题。叶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等方面的理念,想法,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受益无穷。

4、严密性。多尔认为,‚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主要的,它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保持着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做到散而不乱,我们和老师都有适当的交流,老师也可以对我们的进度有了解。与此同时因为老师的适当监督,我们对于完成作品,心里也是有压力的。虽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哲学,美学等各种知识,但我们从未忘记我们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陶艺作品的制作。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的作业,以及课程的安排。

四、小结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实际上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它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及对话,因而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特点。而在叶老师的课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种课程观的优越性。我们在叶老师的寓教于乐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是陶艺的知识,更包括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以后道路上遇到的设计,和生活上的事都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3:谈陶艺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策略

一、审视学生现状, 从学生角度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 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最终目标和重要导向也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从调查学生的现状开始。

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现状作调查了解。由于学生所处的地区不同、所就学的学校不同甚至所处的班级不同, 学生陶艺方面的素养也不同, 各种知识迁移的能力也不同, 对接受和理解陶艺课程资源的能力也就不同。在开发和利用陶艺课程资源的时候, 必须对此进行考虑, 这不仅影响到陶艺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 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对学生的个体素质现状作调查了解。为了保证陶艺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 不但需要了解所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陶艺知识、技能和素质, 还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其他知识, 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中的个体差异,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 准备各类材料, 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现状作调查了解。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 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 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陶艺课程资源开发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陶艺课程广纳博收的特点, 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现状作调查了解。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陶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陶艺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 引导学生将陶艺技能技法和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实现陶艺课程目标的实践能力。

二、挖掘教师潜能, 从师资条件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陶艺课程资源的基础要素, 教师具有怎样的素质, 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 哪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他们来讲是游刃有余的, 哪些又是教师欠缺的, 这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非常实际而有效的, 因此, 陶艺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热情和态度, 对学生的陶艺知识及技能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作用;陶艺教师知识的广博度, 对学生掌握与陶艺相关联的知识起着促进作用。

三、突现学校特色, 从学校特色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 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 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 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办学特色的促进。陶艺课程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学校优势为陶艺教学服务。

四、拓展教材空间, 从教材内涵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 它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要充分考虑到陶艺课程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活动, 拓宽陶艺学习的途径, 拓展陶艺学习的失控。具体表现在:陶艺的含义丰富, 陶艺的外延扩大了, 生活有多广阔, 陶艺就有多广阔, 不仅要在课堂上学陶艺, 还要在生活中学陶艺。陶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陶艺与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开发并利用好陶艺教材, 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陶艺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 在陶艺课堂教学中,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借助教材, 主动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从而获得学习方法,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提高陶艺综合素养。

五、注重校园环境, 从陶冶情操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 将这样的环境作为陶艺课程资源之一, 以熏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图书馆资料资源, 如陶艺理论书籍、陶艺作品集、陶艺方面的杂志、多媒体资料等。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探究合作学习, 还是教师备课, 开发新教材等, 都需要丰富的陶艺资料资源。

展示陶艺作品的场所, 陶艺与生活紧密相连, 陶艺作品既可以美化校园, 营造艺术气氛, 丰富校园文化,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陶艺教学必备设施与设备, 进行丰富多彩的陶艺课程教学活动需要基本的陶艺教学设施与设备, 如专用陶艺教室、教具、工具以及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六、梳理校外资源, 从教学效果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公共文化设施。各地众多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 在这些文化设施中可以提供大量的陶艺作品、文物、陶艺文献资料以及陶艺讲座等各种陶艺活动, 为学校陶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各地的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各地的文化遗产, 如宗教建筑、园林等;城市的环境艺术, 如公共雕塑、建筑等;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是陶艺课程的资源。陶艺教师可以根据陶艺课程的需要,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开发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 开展教学活动。

艺术家工作室和陶艺作坊。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以及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 了解传统陶艺制作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背景。这些都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陶艺课程资源。

七、发挥网络作用, 从信息技术角度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 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陶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 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 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 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 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

除了上述的陶艺课程资源外, 由于陶艺在现行的学校课时安排上时间资源很少, 所以, 科学合理分配时间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设计教学时间应充分考虑“适时”概念, 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 科学地规划单元课时, 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以保证学生实际有效的学习时间,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陶艺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 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 往往很不平衡。但从作为陶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 每一地方、每一教师、每一学生, 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 并不缺乏, 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 在加强陶艺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要积极进行陶艺课程资源开发与策略的研究, 这对于现在陶艺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摘要:中学陶艺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策略主要有审视学生现状, 从学生角度开发陶艺课程资源;挖掘教师潜能, 从师资条件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突现学校特色, 从学校特色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拓展教材空间, 从教材内涵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等几个方面。这些途径和策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开发和利用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和在一起。

篇4:陶艺课程讲义

关键词: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70-01

陶瓷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地位,值得后人自豪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现如今,陶瓷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有着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陶瓷艺术家和进行创作生产的专业化产区。陶艺教育也开始逐渐的发展和普及起来,许多高校不仅有专门的陶瓷艺术专业,还有很多高校的艺术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设立艺术类非陶艺专业课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应用型艺术创新人才,以此来满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要求。我校新乡学院也是其中之一。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是以培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依据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艺术类非陶艺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培养陶艺方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专业技法,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以往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着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教”与“学”的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在陶艺的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陶瓷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先让学生了解陶瓷的文化历史以及陶瓷的材料特质和制作工艺。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由此可见,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一些专业类院校,在陶瓷课程的设置上从理论课到实践课的环节都非常全面完善,单单是陶艺制作技法教学可能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然而,与专业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相比较,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很短,学生不可能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习。这就造成了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很多工序例如上釉、烧窑等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无法完成。

(三)专业设备简单陈旧。大多数非专业艺术院校在陶艺的教学设备上大多比较简单,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无法达到专业院校的硬件水平。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另外,艺术类非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课程时间安排有限,陶艺基础课程较少,较难完成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创新性陶艺作品。因此,如何立足学校的条件,结合地域特点和专业方向特点发挥陶艺课程的优势?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下充分挖掘陶艺课程的潜力?可以说是当下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从陶艺的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发挥高校教学条件的优势。陶艺教学虽然属于应用性的学科,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技艺性。但是,理论方面的支持和创新对其也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校内的图书馆应该多引进优秀的陶瓷专业书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陶瓷文化和审美水平。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等综合媒体手段开展课堂教学,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陶瓷的成型和装饰技法等陶艺知识做直观的讲授和赏析。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三五成群的围坐在一起翻看作品画册,一边看一边谈论,畅谈感想,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激发学生对陶艺创作的兴趣。第三,建立陶艺兴趣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陶艺小组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充分利用陶艺工作室现已配备的陶艺教学设备,发挥校内陶艺工作室的作用,让学生熟悉泥土特性,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成型工艺和装饰技法,为陶艺的实践教学铺垫起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讲座、参观、举办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让他们乐于学、学中乐,使陶艺小组的学生产生创作陶艺作品的内驱力。

(二)建立校外陶艺教学实践基地。陶艺课程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娴熟的设计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而且要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造型美观、使用功能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因此,陶艺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让学生们接触到实际的操作和流程,让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在开展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需要找准地方陶瓷产业资源与陶艺教学的契合点,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督导。

(三)与地区传统民间文化相融合。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契机,对陶艺创作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陶瓷设计如何体现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特色,在当下陶艺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陶艺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展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课程,到当地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找创作资源,从各种民间美术与陶艺的融合等多方面入手开展陶艺教学。丰富学生陶艺创作的思路,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当代文化意识同时又具备醇厚的民族韵味的陶艺作品。

当下,陶艺课程在许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全面地了解中国优秀的陶瓷文化,也可以使学生通过“眼手脑心”的配合训练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还在不断探索当中,我们需要从以知识传授为目标转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陶艺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等方面上来,探索出适合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

篇5:陶艺课程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它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陶艺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幼儿陶艺教学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一方面从生理机能上来说,可以锻炼幼儿的活动机能,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运作促进脑部发育,锻炼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从作品的形式来说,幼儿创作的陶艺作品具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和亲切的艺术感染力。顺应幼儿的天性,开启儿童的思维。幼儿陶艺教育,是培养、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因而,我园在开展陶艺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创造”而不是“制作”,注重驰骋想象与质朴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单纯技术技法的训练。幼儿的世界是多彩多姿、妙趣横生的,让我们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让幼儿在陶艺活动发扬创造精神,还孩子一片奇思妙想玩陶泥的世界吧!

陶艺成型方法

成型是陶艺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所谓成型就是将加工备用的泥料以各种方法做成具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尺寸的生坯。手捏成型:

手捏成型是制作陶艺最原始、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学陶艺、体验泥性最基本的练习,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团捏成你自己想要的形状即可,也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时将雕像挖空。

泥条盘筑成型:

泥条盘筑是人类最古老的陶艺成型方法之一。它是用粗细一致的泥条,层层盘叠垒筑,按着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大型的、变化较多的形体,这种方法是拉坯等其他一些成型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现代陶艺创造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成型方法。

泥片成型:

泥片成型就是将泥片通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片,然后用这些泥片来进行泥塑造成型。滚泥片时,应把泥块放在两块布中间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散、(转动布块),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艺作品的需要,制作时要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用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片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成木板一样来成型。泥板成型应用范围很广,从平面大立体,都可以进行造型变化。

拉坯成型:

拉坯是利用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在拉坯机上将泥团拉成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制作中一种常见、传统的成型方法。但由于它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练习者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拉坯是体验泥性、感受泥性最直接的方法。

平面造型:平面造型,是泥塑创作中的浮雕创作形式,这种泥塑表现形式比较适合低领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用陶泥做一个“饼”容易,做一个球就很难。所以在陶艺教学中,对于刚刚接触陶泥的孩子,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可以平面造型为主。在这种创作形式中,运用的泥塑技法会相对简单些,主要以压、画、添三种技法为主。在作品的表现内容上多选取孩子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物品。

立体造型:

相对于平面浮雕造型,立体造型在陶艺创作中更为多见。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创意,更加灵活地组合多种技能来进行综合表现,因此作品的视觉冲击更要明显强于平面造型。手捏造型:

泥球成型:

泥条成型:

泥片成型:

综合成型:

快乐陶吧创作花絮

篇6:幼儿陶艺课程宣传

陶艺冬令营教学性质、目的:

幼儿陶艺教育,不是简单的陶吧,而是把陶艺与教育结合,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课程学习,使小朋友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并在学习中对传统陶文化有所了解,进而培养小朋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习中通过实践,使小朋友亲身体验做陶艺的乐趣。

儿童亲自动手、体验材料美感和制作快乐,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制作的全过程体验,能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增强创造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活跃心灵、张扬个性、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增强独立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美感与艺术的修养,得到德、智、美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陶艺教育课程学习的宗旨是让更多的小朋友们体验玩泥的快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上一篇:妊娠并发症下一篇:村共青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