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课程总结范文

2022-06-16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一段工作完成后,或是一个项目结束后,回首工作与项目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可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写一份工作报告,但如何写出重点突出的总结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陶艺课课程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陶艺课课程总结范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

陶艺校本课程总结

塔山中学 王溢

中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这其中的陶器精品、名品不计其数。三彩文官俑、三彩武士俑、三彩天王俑、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三彩骑马女俑、唐三彩马……这无一不是各中精品。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而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而在这诸多的唐三彩珍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唐三彩马与三彩陶骆驼载乐俑。

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唐三彩马具有巨大的投资保值潜能,因而长期受到国内外商家的关注,并稳坐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宝座。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三彩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五类:一是奔马俑。如腾空奔马俑,1966年西安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马四蹄腾空一瞬间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极具动感的三彩马,其“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奔马俑在出土彩绘陶器中屡有发现,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却极为罕见。据现有资料显示,国内馆藏三彩器中挂蓝釉腾空骑马俑仅此一件,国外尚未发现有类似的三彩马俑。二是提腿马俑。唐三彩提腿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这匹挂蓝釉三彩马的构思非常精妙,三蹄踏于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后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显矫健。唐代匠师抓住了马的特点,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三是马上人俑。马上人俑是唐三彩马中的重要品种。三彩马上人俑的坐骑一般都采用立姿,而马上人则多姿多彩,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人,还有女人。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胡子,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反映出强悍豪放之气。马上女俑则婀娜多姿,衣着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飒爽英姿。四是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马拉车俑较罕见。拉车马体形虽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富有生气,使一件静态的作品突显动感。五是立马俑。立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马,但三彩立马中也不乏精品。该马高40厘米,通体呈白色,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湛,任何细部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比如梳理整齐的马鬃,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无一不是如此。唐代三彩马的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见常新的感觉。其装饰手法主要有:彩带装饰法、点彩装饰法、贴花装饰法、绞胎装饰法、拉毛装饰法等。

除了数量较多的三彩马,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也有它独特的风格。它通高58厘米,长43厘米,1959年陕西西安墓葬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此三彩乘驼乐俑,为唐随葬明器,骆驼全身白色,背上执一长方形毡子,毡子边缘蓝色,中间刻划菱形纹,分施赭、绿、蓝、白各色相间的釉彩,背上驾成平台,平台上有七个男乐俑,各执笙、箫、琵琶、竖琴、托、拍板、排箫,皆作演奏状。乐队中间站一翩翩歌舞的长袖女俑左手空奉,右臂后摆。匠思巧运,造型新颖,形态逼真,令人仿佛耳闻悠扬悦耳的乐曲。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天面对的是有着生命活力的学生,由于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教学活动往往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教师在备课中无法想像的新情况、新问题。带领学生从一个陌生的课室接触了陌生的老师、陌生的课程一直到熟悉的一个过程,留下了许多的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总体来说学生有所得而有所失。学到了新的一些知识与一些解决方法,失去了完整的其中一些拼图组件。

课程整体上总结了一些问题:

第一、从作品来说,要让学生掌握三维课程并创作作品,时间确实有点短。所以在作品方面有部分学生出现简单的趋向。这与学生适应材料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要让学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好材料的工艺知识,并且调动好学生的创作心态。

第二、课程开始时,一些工具使用注意事项没有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与运用。这与学生适应课室环境有关,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工具与课室的一些物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学生对劳技课责任感不够强。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自己学校在考试制度,在没有考试等一些硬性规定这门学科,他们容易对牢记课产生责任感下降趋势。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硬性的分数制度虽然是有提高他们责任感的手段,但并非长远之技。这点在课堂上应该设计某些内容或方式使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理解“理论来源实践,实践证明理论”。

第四、在学生遇到信心问题的类型比想象中的更多。例如:作品问题、自身在学校成绩问题、性格问题、爱好问题、等„„。这几个类型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竭力想出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预想最好能与课程内容想结合。既能解决学生信心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好学生学习的时间。并要继续收集与调查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日后遇到新问题做好准备。

第五、课程管理与时间的安排。

如果放任学生自学与操作时间太多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有些学生容易出现兴趣突然降低,感觉乏味。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是学生劳逸结合。适当的操作时间与理论授课时间互相错开。使学生感到时间的充实并不乏味。

陶艺制作课时,除了展现一些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外,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展示一些失败的作品。让学生真正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误。这样比仅用口头表达更有印象,能使学生少犯相同错误。适当扩大每个班放作品的面积。有些同学太高产,会导致作品放置时太拥挤,作品可能会在碰撞中变形。

第二篇:陶艺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分为三个模块:带你走进文明古国的陶瓷文化;自己动手制作几个陶艺小作品;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模块一:带你走进文明古国的陶瓷文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我国的陶瓷文化 【教学重点】:

以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陶瓷文化,引申到现代陶艺,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将我国的古老文明升华为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

1、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8至10人每组

2、对话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作品展示法: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说出陶艺作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4、图片展示法: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文化。 【教学内容】:

1、什么是陶艺,陶艺在我国历史文明中的地位,

2、陶艺的发展历史

3、现代陶艺的审美性 【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发问:在生活中,我们用得到哪些陶瓷制品?请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

第二问:大家知道这些多彩多姿的陶瓷作品是怎么样制成的吗?(引出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为第二模块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第三问:刚才我们举了一些关于陶瓷的例子,大家知道人们是怎样发明并使用陶瓷的吗?(引出陶艺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世界各国的制瓷技术多是从中国传入的。第页 共 4 页模块教学试用教案——陶艺6/6/2017

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 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中国的英文:China,这个名称来自于景德镇的原名:昌南镇,因为谐音所以就有了现在的英文名。

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

展示不同时期的陶瓷器图片,根据图片的说明提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我国的陶瓷文化。展示国内外陶艺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陶艺的审美性。

模块二:自己动手制作几个陶艺小作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示范两种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能够制作出自己的作品 【教学方法】:

1、展示法:展示不同制作方法的陶艺小作品,请同学们说出它们都属于哪种制作方法

2、演示法:泥条盘制法、手捏法

3、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随时指导学生制作作品,引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陶艺制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教学内容】:

1、陶艺制作的材料和工具:陶土、纱布、垫板

第页 共 4 页模块教学试用教案——陶艺6/6/2017

2、陶艺制作的方法:(1)泥条盘制法(2)手捏法

3、制作要求:(1)生活中取材(2)影视作品、动漫中的形象取材(3)各种主题取材(小组之间协作共同完成主题)例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游乐园等等

【教学过程】:

展示陶艺作品,请同学观察一下,并说出这个作品是什么,它属于哪种制作方法;

在制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制作陶艺作品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和制作方法。请大家认识一下我们课桌上摆放的材料和工具:陶土、垫板和纱布,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用途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陶艺的两种制作方法:泥条盘制法和手捏法,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学生创作: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大家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制作要求来制作作品。

布置任务:在下课之前,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制作出至少两件不同制作方法的小作品,并请部分同学谈谈创作作品时的感受

模块三: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2、评价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互评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1、鼓励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评价法:教师适当评价,对学生作品提出建议,以鼓励为主 【教学内容】

1、对本节课的内容做总结,回顾学过的知识,加深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感受

第页 共 4 页模块教学试用教案——陶艺6/6/2017

3、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作品 【教学过程】

教师示意学生停止制作,这三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接下来,大家互相看一下每位同学是否都有自己的作品,是否完成了陶艺课程的课堂任务呢?

我们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说出在创作的时候,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每位学生在介绍之后,首先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加以鼓励。

第页 共 4 页模块教学试用教案——陶艺6/6/2017

第三篇:陶艺课程纲要 总的

高新区华侨城小学陶艺课程纲要

第一部分 陶艺课程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改革可“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给我校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陶瓷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以物载道,蕴涵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淄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把淄博陶瓷文化引入学校,我校特编写《陶艺校本课程》,并编入课表,推广普及。《陶艺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感受、传承淄博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陶艺校本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审美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陶瓷知识,结合制瓷的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础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并学以致用,使学生领悟到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谋求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校三年来,为实践学校“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办学理念,打造“乐学华小”的教育品牌,我们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实践证明:陶艺教育的价值很高,它为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辟了无限的空间。为真正把陶艺教育落实到常规教学中,我校于2014年开发并实施了独具地方特色风格的《陶艺校本课程》。

第二部分 陶艺课程目标及实施

一、《美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总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美术课标》,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陶艺课程总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陶艺制作、学习、探究,认识陶艺这门学科,

从而培养学生对陶瓷文化的热爱。

2.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参与创作、尝试创作、学会创作,从而感受到创作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陶艺学习、制作、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卫生、节约泥料的良好习惯。

4.通过体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在陶艺教学上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二)分目标

根据《美术课标》的要求,陶艺校本课程分目标可以涉及三个学习领域。

低年级

1.造型·表现领域: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运用太空泥、橡皮泥、陶泥等材料,采用揉、搓、压、捏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其想象力、艺术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 2.设计·应用领域:

低年级学生认识陶艺工具,尝试简单的制作方法,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进行陶艺创作,体验陶艺创作活动的乐趣。

3.欣赏·评述领域:

低年级通过观摩录像、图片和实地观摩等,感受陶艺作品的创作方法、材质、造型与色彩的特点,欣赏陶艺作品,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陶艺作品的感受。

中高年级

1.造型·表现领域:

中高年级的孩子,运用陶艺材料和工具,通过泥条、泥板、捏塑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作欲望,发展陶艺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2. 设计·应用领域:

中高年级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陶艺工具,运用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设计和装饰各种陶艺作品,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 3.欣赏·评述领域:

中高年级欣赏中外优秀陶艺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不同时代的陶器。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能用简单的术语对陶艺作品进行分析,表达对陶艺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三、课程实施

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程主要安排如下:

(一)低年级

1.通过“讲故事,学知识”的形式了解陶瓷的起源、种类、分布地区等。边听故事边学知识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走进陶艺室,了解陶艺工具的名称、作用。

3.学习简单基本的陶艺制作技法——捏塑成型。学习运用初步的揉、搓、压、捏技法造型,不拘一格地大胆用橡皮泥、太空泥捏塑和创造。

4.通过情境导入、主题教学,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合理而巧妙地运用橡皮泥、太空泥的质感,体现设计创意。学生分主题捏制动物、植物、器皿等。

5.欣赏学生感兴趣的陶瓷作品,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陶艺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

(二)中高年级

1.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陶瓷的分类;了解陶文化的悠久文化历史和陶制品的实用功能,丰富对陶艺的认识。

2.在学习了捏塑成型基础上,学习泥板成型、泥条盘筑的制陶方法,培养做陶兴趣。简单了解拉坯成型的相关知识。

3.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上釉技法并尝试着给自己的陶艺作品上釉。

4.高年级学生结合多种陶艺技法,尝试创作陶艺作品,开拓学生想象空间,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

5.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6.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有名的陶瓷艺术。 7.组织学生走进陶瓷博物馆、硅元集团实地参观,了解淄博陶

瓷的历史、种类、特点等知识。通过参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8.拓展陶艺作品的教学形式,如丙烯材料上色、用釉上彩在瓷盘上创作等。

(三)遵循的原则

1.学生快乐原则:发挥学生喜欢泥巴的天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2.知识渗透原则:把陶瓷文化的资料融入教学中,把陶艺知识结合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中。

3.动手实践能力:提供泥巴和时间,使学生在接触泥巴的过程中熟悉泥性。

4.创造审美原则:引导学生欣赏和模仿优秀的陶艺作品,并大胆创造自己的作品。

5.教育原则: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悟”为原则,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制作能力。

第三部分 陶艺课程评价办法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学生的陶艺学习参与程度与思维、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取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对其进行判定。陶艺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从学

生进步的过程、努力程度、时间与创新、自评与他人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二、具体评价方式

1.日常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课堂展评等方式,可用实物奖励法、分析交流法、示范法等。

2.每月评价:采用展示激励法,如班级优秀作品展示区,每月更换一次,学校定期举行陶艺展。

3.学期评价:每个学期全校学生都要参与一次达标评价。分别设立年级的三个星级,学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发学生对陶艺制作的兴趣。

每个学生一本《陶艺课程成长档案》,内容可以包括个性化简介、每月一次的作品展示照片、获奖作品的照片及记录等,收集并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第四篇:《陶艺》实验课程讲义

第一章 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与鉴赏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陶冶性情。对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掌握2-3种陶瓷的成型方法。 学习方法:

理论讲授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

第一节 陶瓷艺术的基本理论

一.陶瓷艺术简介

陶艺---- 陶瓷艺术

古老的陶瓷艺术发源于东方的中国,并有着千年的历史。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漫长的历史推演,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融,使传统的陶瓷艺术在历史上数次达到了顶峰。随着时代的更替,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化,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标志着古老文明的陶瓷传统制作技艺及艺术成果不断地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冲击和取代。由此,人类正迫切需要回归自然地情感和欲求,随着工业社会带来的失落感而日益强烈,现代陶瓷艺术应运而生。

陶艺就是陶瓷艺术的简称。现代陶艺就其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一门工艺,是一门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的行业。现代陶艺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方面,以陶土为最基本的材料,用某种形式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理想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工艺技巧。工艺技巧是现代陶艺完美表现的语言和手段,是艺术的媒介。现代陶艺从工艺上分,大致可以分为原料工艺、成型工艺、烧成工艺。从功能上分,可以分为公共艺术和个人艺术。整个陶艺课程学习中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成型工艺。

二. 陶瓷材料介绍

泥: 陶泥、瓷泥、粗泥、细泥、紫沙陶泥„„ 釉: 高温釉、低温釉、有色釉、无色釉(透明)„„ 泥 —— 泥性语言 火 —— 泥的重生

陶瓷与大自然的泥、土、火、木、水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这也是使得众多的陶艺爱好者迷恋的重要原因。陶艺作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柔软的泥,经过心手并用塑成作品,再入火中培烧,变成坚固不变的艺术品,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美的充实,物质生活带来促进,这过程本身就富有哲理”。从自然出发,加入人的情感,再回归自然。

陶艺创作中,首先要了解由“水”和“土”所合成的泥和釉。泥制成坯体,完成造型,釉料展现出色彩。

三. 工艺简介

1.陶瓷工艺的基本流程:成型 ——→ 烧制

成型 : 泥——→ 揉泥——→ 各种成型法 ——→ 修坯——→ 晾坯(干燥)——→施釉 ——→ 装窑烧制

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成型、烧制等工艺上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技术。要做好每一件陶艺作品,其间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完成好一件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 传统陶瓷、民间陶瓷和现代陶艺的鉴赏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艺术的全部美和伟大,就在于能够首先获得非凡的形式、地方性的风格,各种各样的特征和细节。”陶艺的民族性格要从传统文化角度去认识,做为东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美学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便是这种东方审美文化的集中表现。

民间陶瓷是指那些由农民或小手工也者在民间烧造的,并用于民间日常生活的各类陶瓷制品。陶瓷被冠以“民间”加以限制,既可以看作是陶瓷的一个类别,更标志着一个层次,一个最基础的层次。东方文化不但有其地域色彩,而且有其重要的民族性格所体现的精神面貌,纵观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各个朝代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造型具有鲜明特征,无不体现了这种东方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便是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

同所有的现代艺术门类一样,现代陶艺的出现,是以创作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条件,这种观念的更新根源于艺术文化的基础。毕加索曾在其艺术创作的某个阶段参与了制陶活动,从其作品上分析,同他的艺术观念是合拍的。他这样讲过:“我不探索,我只发现。”有人曾这样描述他制作陶艺的情景,他捡起制陶工人丢弃的一个废坯,反复打量,然后用手随意地捏几下,一只活灵活现的鸽子便诞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大师用其现代艺术的创造理念进行的制陶活动,已经具有了纯艺术性的明确追求。虽然毕加索不能称之为专业陶艺家,但他做为一个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敏锐性和反叛性,将做为构件使用的粘土变化为创作艺术形象的材料,将现代艺术理念随机地运用到创作中去,在观念上就是一个大胆地突破,这也是现代陶艺追寻的艺术根本。

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皆有自己赖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精神。现代陶艺也同样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并非指向民族的具体的传统陶艺概念,而是指向由这种传统陶艺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真正的传统继承应该是精神的继承,这将指导同学们今后漫长的创作道路。

[实验项目]

1. 实验室里熟悉各种陶瓷材料和工具设备。

2. 学习揉泥、搅釉等工艺技术。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瓷材料和各种工具设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通过参与揉泥和搅釉等工艺制作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陶瓷材料,培养学生对整个陶艺制作过程的操作能力。 [实验工具和材料] 1.各种陶泥

2.各种的陶艺制作工具和设备 [方法和步骤]

1.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 2.要领讲授和工艺示范相结合。

第二章 陶艺制作及成型方法

教学目的:

本章节要求学生了解陶艺制作的成型工艺,能熟悉掌握并独立完成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模制成型法等基本制作工艺,能根据陶艺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小型的陶艺作品。 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陶瓷的成型工艺,掌握2-3种陶瓷的成型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重点掌握盘条法的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及要领示范,学生按实验要求完成课题。

第一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泥条盘筑法

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成型、烧制等工艺上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技术。要做好每一件陶艺作品,其间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完成好一件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陶瓷器物成型法中的盘泥条技法就是人们在长期陶瓷制作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成型法。 一.泥条盘筑法的概念

泥条盘筑法是用黏土泥条或泥绳制作器皿的一种技巧。

黏土必须在使用前准备好(经过揉捏过的泥)。盘泥条使用的泥应该是柔软有韧性的,在被卷曲成形时不会断裂。黏土中应参有适量的沙子和陶渣,以便在器皿干燥及以后的烧制过程中减少坯壁弯曲和破裂的危险。 二.泥条盘筑的方法

盘泥条可以用手搓或挤压制成泥绳,然后逐级向上磊筑制成所需造型的方法。 在开始制坯前要准备好所有的泥条(做好的泥条可以放置在塑料袋里防止过度干燥),这样可以集中精力盘泥,使制作过程不因需要制作过多的泥条而中断。同学们可在这时选用转盘或转台是十分有用的,并在转盘上覆盖纸或布来操作,会减少因搬动带来的危险。

就手工制作的盘泥而言,开始时捏成较粗的黏土条,然后在有吸水力的台面上搓揉,以防止其粘黏。用擀泥板或用拍打的方法先制作一个盘泥用的器皿底座,然后将泥条连续不断

地盘上去,并从里面把上下各一半捏合在一起,使之密封。虽然将外表的泥条全部捏合在一起会使黏土间的结合更牢固,但如果需要,外表可以部分保留或全部保留泥条的形状。如果器皿的形状是垂直的,那么泥条可以直接一层一层的往上堆。对一个逐渐增大的形状而言,在堆放时,每根泥条在堆放时都要稍微往外边放一点;相反,每根泥条在堆放时要稍微往里边放一点,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逐渐收缩的形状。

在器皿逐渐增高时,起内部可以可以塞一些揉皱的旧报纸作为支撑。但是要注意不要太追求器皿形状的变化,不然坯壁会坍塌。用硬纸板或薄的木板制成的模板可以预先用来确定外形,另外模具和模型也常被用来定形。但这样做往往使器皿产生机械呆板的效果,无法保持盘泥条技巧所带来的文雅和沉静特征。

希望用盘泥条的方法一次就完成一把壶的制作通常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渴望如此也是做不成的,特别是当器皿的形状大而且复杂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器皿的下半部稍微干燥点再继续往上垒加,同时正在做的部件要用湿的布或塑料盖起来保持湿润。当盘泥重新开始时,第一根泥条被加在原部件上时,应通过刻槽和泥浆来帮助它们粘黏在一起,这之后泥条才能一根根直接地堆放上去。 三.制作工艺简介

(1):将卷曲的黏土捏成粗的泥条。

(2):在一个多孔且不沾的面板上用手搓泥条。要确认泥条被彻底搓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器皿的泥条是圆的而不是扁的或椭圆形的。要保持泥条的均匀厚

度,使它们能顺利制成一件作品。

(3):可以用你的手指把泥条与底座牢牢地捏合在一起。如果可能,应在 上做这些,用另一只手在一旁扶者坯壁以防止器皿的形状向外扩展。

(4):要保证在内壁把每根泥条捏合在一起,并使其光滑,这一点很重要。外表也光滑,那么就应在器皿的外面把泥条衔接好。

转台和木板如果需要

(5):每层泥条,不应在相同的点连接,否则坯壁会支撑不住。在连接时, 应在泥条的末端以一定的角度切断,以使切口相互吻合。

(6):需要的话可以使用辅助模板,虽然这么做会是器皿显得比较呆板机械、无生气,但可以保证获得预先确定的形状。如果器皿的形状是朝外伸展的,那么每一根泥条都应该放在前一根泥条靠外边一点的地方。

(7):相反,如果器皿的形制是向内收缩的,那么每一根连续的泥条应放在前一根泥条靠里边一点的地方。

(8):泥条也可以同时形成器皿的结构和装饰,图中的软泥条就被做成波浪形状的装饰图案,这是需要在器皿的内部将泥条密封抹平。在运用泥条进行装饰时,要特别注意内部的

密封,否则在泥坯干燥后或烧制时,器皿会有裂缝或完全破裂。

[实验项目] 1.练习泥条盘筑法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皿。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泥条盘筑法在陶瓷成形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皿类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实验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条盘筑法完成作品

第二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泥板成型法

一.泥板成型法的概念

泥板成型,顾名思义就是将泥块通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板,然后用这些泥板来进行塑造。泥板成型是现代陶艺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一,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泥板法制作便利,即便于表现棱角转折清晰的几何造型,甚至一些同心圆的造型,如宜兴紫砂器皿的很多造型都是用泥板成型或用泥板拍打成型来制作的。同时又可以做一些转折自由,形体比较复杂的造型,如现代陶艺里面一些雕塑作品,因此这种成型方法具有很好的成型自由度,便于现代陶艺多元的表现方法。

最初的学习可以从圆柱体或方盒形开始,熟练以后再作一些复杂的作品。滚泥板时,应把泥块放在一块布上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散,注意泥的厚度要适合所做作品的需要。由于泥板面积大,不易直立,在陶艺制作时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法使其成型。泥板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间接、明快。制作时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木板一样来成型。

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折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 二.工艺简介: 1.滚压法:

先在陶土下垫一块布,用手掌将粘土压扁。然后在粘土的两端各放置一块所需泥板厚度等厚的木条,用擀泥棍前后滚压,直至压到和木条厚度相同为止。适于制作较大面积的泥板。

2.拍片法:

(1).拍片法是制作紫砂壶常用的方法,先将粘土放在泥案上,用泥拍的背部从粘土的中间向四周拍打。

(2).而后将粘土小心翻转过来。

(3).再用泥拍的正面斜下方用力,均匀有序拍打至所需厚度。

(4).泥板成型。

[实验项目]

1.练习泥条盘筑法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泥板法制作器皿。

3.综合运用盘条法和泥板法制作陶艺造型。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泥板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板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板成型法完成作品。

4.根据创意合理运用两种成型方法完成作品。

第三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拉坯成型法

一.拉坯工艺简介

快速转动着的轮子上,将手探进柔软的粘土里,开洞。借助螺旋运动的惯力,让粘土向外扩展、向上推升,形成环形墙体„„这就是拉坯!

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物更完美、精致,同时可以拉塑出较大型的作品。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慢轮辅助成型,后来发展到快轮,从此拉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

用拉坯的方法可以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现代陶艺甚至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切割,再重组成一件新作品;或者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扭曲、楼空、挤压之后再拼合,创作出新的,富有特色的作品,包括器皿、容器、雕塑。

看别人拉坯也许觉得很新鲜、过痛,但事实是初学者要学习技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境界。初学者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练习,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法。

二.拉坯工艺演示

1、双手扶你定住中心。

2、往上拉到一定的高度,

并用拇指开口。

3、将手伸到罐坯的底部。 4

5、确定罐体形状。 6

7、将罐口拉薄 8[实验项目]

1.练习拉坯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拉坯技术制作器皿。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拉坯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从底部向上拉,将坯拉薄。

、拉出罐口的大小。

、调整口部,完成

2.通过泥板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拉坯机

3.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板成型法完成作品

第四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手捏成型法

一.手捏成型法的概念

在陶艺的成型技法中,徒手捏制法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的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同初学者通过手捏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对陶土的干湿泥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成型方法打下基础。徒手捏制造是最简单的练习做陶的方式,它加强我们对泥土的感觉,激发创作欲望和想像力。所有的陶艺作品的坯体应该是空心的, 并要有一个通气孔。

徒手捏制法所选择的泥料要软硬适宜,过于干燥不宜成型也容易龟裂。反之陶土太软作品成型后容易坍垮。此外一件作品也不可捏制过久,因为手温会使陶土的水分蒸发,减少可塑性。

手捏成型的作品,由于坯壁薄厚不易控制,一般仅限于小型作品。

二.手捏成型法工艺演示

1.先将泥揉成一个圆蛇用大拇指开手指按逆肘针方向用力均匀地挤压成筒形。

2.装上四肢,也应是空心的。

3.提出前伸的大嘴。

4.加上眼睛、牙齿、尾巴等细节。

[实验项目]

1.练习手捏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手捏法临摹传统民间陶塑。 3.运用手捏法制作小型陶艺作品。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手捏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手捏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手捏成型法完成临摹及创作作品。

第五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模制成型法

一.模制法的概念

模制法即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级阶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国最早的彩陶即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这种方法制成的。而成熟阶段的模制法则盛行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龙仰文化。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却是在模具上垒筑泥条。现代陶艺使用模具成型时一般都采用加压印模的方法。模具一般可分为阴模和阳模。 二.各式印模法简介

通常认为人们从18世纪开始使用模具,使用模型参与创作使陶艺工作者能够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从简单的日用品到复杂的雕塑和装饰品。因为用模型很容易生产大量的复制品,所以它为商品的制作提供了喜人的可行性。本节课程介绍运用模具制作陶艺的几种常用方法:印坯模和注浆模。它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技巧:注浆成型、加压模塑、阳模与阴模。陶器可以在带有机械臂的旋转石膏模具压坯机中成型,在机械臂上附有一个金属模板。当模具运转时,就形成模具的内部形状和表明外形,这个过程属于阳模旋坯成型;反之,如只需要形成器皿外形,那就是阴模旋坯成型。在这两个的过程中,模具需与陶轮相吻合,以便能使器皿处于合适的位置。

阳模通常用于盘子和浅盘的成型,把一块泥片放在模具凸起的位置上,当陶轮旋转的时候,带有金属模板的机械臂被放在泥片表明。金属模板沾上少量的水润滑一下,再把预先调整好位置的机械臂放在泥片厚度恰到好处的点上,盘子的模型就完成了。

阴模大部分用于制作内部较深的器皿,如杯子、圆柱体等造型器物。把一块准备好的泥坯放入凹陷的模具里,当陶轮旋转时,可大致地用手将泥坯沿模具壁向上铺开。带有金属模板的印模机械臂这时被放入模具刮平黏土,使之形成所需要的内部形状,并得到一个均匀的厚度。

加压模塑包括挤压泥片或软泥球,柔韧的黏土被压入或压在模具的表面,这是制作浅盘或简单器皿的常用方法。带有凹面的单面模具一般被称为“沉降型”模具,因为黏土被压入其中或沉入其中的。而带有凸面的模具一般被称为“隆起型”模具,原因是黏土覆盖在石膏模具上面的。也有用双开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模型被分开制作,然后切割好边线,加上一些泥浆,最后把两个模型黏合起来制成所需要的形状。 三.注浆成型法简介

注浆成型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技巧,近年来在陶艺创作中也广泛采用。这也是有效降低

成本的生产方法,可以制作大批量的陶器。制作中可根据不同物体造型的复杂性,把泥浆倒入一个或多个石膏模具部件中,泥浆在石膏模具的壁上吸附沉淀,石膏吸收泥浆中的水分,直到石膏壁上吸附所需黏土有一定的厚度并形成泥坯。然后把多余的泥浆从模具中倒出,可将模具倒置,使泥浆流尽,最后把模具翻过来,直到看不见里层黏土的水分为止。 四.模制成型制作工艺简介

擀好的泥片放入石膏模具中 用有弹性的工具帮泥片附在模具表面

探索在“沉降型”模具中进行制作和装饰造型 利于模具完成所需要的造型

泥浆倒入石膏模具中 泥浆吸附到一定厚度的时候完全倒出多余泥浆

[实验项目]

1.掌握各种模制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各式模制法制作陶艺作品。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模制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各式模制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石膏

3.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模制成型法完成陶艺作品。

第六节 陶艺窑炉烧成工艺

一.陶瓷烧成工艺概念

陶瓷的烧成工艺是指在各种窑炉中用有控制的、持续的温度对黏土或黏土和釉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使之板结坚硬,成为陶瓷。每一种烧成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素烧工艺

素烧是将黏土转化成永久陶瓷的第一步,通常在施釉前进行素烧。无论是何种窑炉,使用何种燃料,其原理是一样的。为了减少风险,在烧制前都要有充足的时间使所有陶器彻底干透,如有些陶器特别的厚重,那么应先放入预热窑中进行烤干,以保证每件作品都充分地干燥。需要素烧的陶器在放入窑内时相互间应尽量靠拢。每件器皿都靠拢以相互支撑住,入窑的陶器也可以套放,或边对边地堆放,或脚对脚地排放。

一般情况下,素烧温度要达到900℃——1100℃,这是由所用黏土的类型和其孔隙率来决定的——温度越高,孔隙率越低。每种黏土材料都会有其不同的烧成温度,以供使用者参考。烧制的起初阶段是最至关紧要的时刻,因为即使是干燥透的陶坯依然含有高比率的水化学分子,这些水会转化成水蒸气,必须让它们慢慢地散发掉,否则会导致器皿的坯壁部分损坏。窑炉内的温度应逐渐升高,温度至少达到400度以后烧制的速度才可以加快一些。现代科技为烧窑提供了各种控制温度的设备,如内置式温度调节器、高温计、热(温差)电偶和大量的耐高温考验的设备,在确定的范围内,它们能根据需要预先设置和或编程来进行烧制。 三.釉烧工艺

釉烧也是广为人知的一种烧制方法,通常是在素烧和上釉之后的第二次烧制。为的是把釉料融化到器皿上。这次烧制的温度是由釉料和器皿本身的黏土决定的,以下是常用的温度范围。

陶器(包括红黏土、红泥陶土) 900℃——1100℃ 高温陶 1100℃——1200℃ 跖器和瓷器 1200℃——1400℃ 四.装窑

在装窑釉烧时,需要特别小心。与素烧时不同陶器之间相互不能接触,否则釉料一旦融化,它们就可能粘连在一起。

景德镇把烧窑前的工作俗称为“满窑”。景德镇窑由于窑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

装窑技术上也特别考究,不仅要考虑窑室前后各部位火度及气氛的变化,更要注重火道分布的合理性。满窑操作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火路,保证全窑通风流畅,以使窑火能充分燃烧;否则,如果通风不畅,极易导致“生熟”不匀,甚至引起倒窑事故。景德镇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表明,窑室后部装大器匣钵,前部装小器匣钵,“前紧后松”是最合理的火路安排。满窑工作全部结束,即可进入烧成阶段,点火烧窑。烧窑是土坯烧炼成陶瓷的全部过程。

制陶要经过许多阶段,毫无疑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烧制阶段。在黏土与温度接触前,黏土是不会变成陶瓷器物的。为了能运用不同陶瓷材料创作出理想的陶艺作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陶瓷烧成技术是很重要的,也是整个陶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项目]

1.了解窑炉烧成的基本工艺流程。 2.参与窑炉的整个烧成过程。

[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瓷的烧成工艺。

2.通过参与烧成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陶瓷材料各阶段的性能。

[工具和材料] 1.电窑 2.煤气窑 [方法和步骤]

1.讲解窑炉烧制工艺。 2.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装窑。 3.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烧制。

第五篇:听(陶艺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

评曾老师的《精美的陶艺》——盘泥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

2、训练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体会玩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和掌握用盘泥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难点:能用盘泥条的方法做出结实的陶艺作品。

三、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木制陶艺工具、陶泥、围裙、袖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1)提问:这件作品是什么形状的?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吗? (2)揭示课题:盘泥条

2、发展阶段:

(1)提问学生会用什么方法来做泥条?(分组讨论) (2)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4)教师示范搓泥条:

A将和熟的泥料取一小块,揉成泥团。 B用手掌将泥团搓成粗泥条。

C将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条继续在桌上搓成细而均匀的泥条。

3、强化阶段

(1)教师示范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骤: A在压好的泥板上画出底部的形状。 B用工具切割出底部的形状。 C在底部上盘筑泥条并粘紧。

D继续往上盘筑,用工具或手指压紧。 E整理口部。 F装饰外形。

4、作业阶段:

(1)根据老师的要求,能用盘泥条的方法做出手形器皿或足形器皿。 (2)学生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5、评价阶段

(1)展示学生作业成果。 (2)教师小结作业情况。 评课:

曾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环节清晰。教师以学习盘泥条为核心展开。特别设计了三个递进的教学环节:第

一、“真奇妙”欣赏盘泥条作品;第

二、“学一学”教师指导盘泥条技法。第

三、“做一做”运用学会的盘泥条技法制作一件创意作品。学生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了解到盘泥条的方法并通过教师启发,盘成不同的造型,比如花瓶、草鞋、笔筒等等。学生不但学会了技能,也对陶泥这项古老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认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陶艺课课程总结范文】相关文章:

幼儿陶艺课程范文06-03

陶艺课程实践总结07-17

幼儿园陶艺课程范文06-19

思政课课程总结范文06-17

陶艺课程交流05-26

幼儿陶艺课程宣传04-08

陶艺课程讲义04-11

陶艺课感想04-16

陶艺校本课程教学反思06-05

大学陶艺课心得05-12

上一篇:社会工作者现状范文下一篇:申请书要求分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