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现状分析

2024-04-08

武汉现状分析(通用8篇)

篇1:武汉现状分析

武汉东湖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东湖的.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以富营养化的危害最大.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武汉东湖十个湖区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得出富营养化的水体占到整个面积的62.21%,中营养的水体占到37.79%.磷是东湖富营养化的主控因素,在明确水体中磷富集的主要原因是点源污染的前提下,分析了东湖现有治理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建议东湖富营养化的治理要因湖区而宜,在彻底控制点源污染的同时,结合生态建设,用人工湿地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并对富营养化严重的湖区,采取底泥疏浚工程削减内源营养盐.在东湖富营养化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东湖的管理,健全环境立法,强化环境监督,将东湖污染的控制纳入法制化轨道.

作 者:甘义群 郭永龙  作者单位:甘义群(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郭永龙(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刊 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年,卷(期):2004 13(3) 分类号:X5 关键词:东湖   富营养化   磷   治理  

篇2:武汉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挑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的重视。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共识,已经不存在是否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城市是人口最为密集、资源最为紧缺的地方,世界各国都已经积极开展城市低碳经济,有的国家如丹麦在城市低碳发展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们国家也在加紧制定相关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改变当前日益恶劣的城市生存环境。

1、现状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势在必行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我国许多现存矛盾得到解决和缓解,例如资源越发紧缺,自然灾害频发,污染严重,垃圾处理难,人们生活环境恶化,人民幸福感不强等等问题。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例如上海,杭州等。这些敢为他人先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我们还应看到更多的城市的发展观念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还不能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

当然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也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国家财富还处在积累阶段,企业生存还比较艰难,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负担还很沉重,思想觉悟也与我们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的法律法规还亟需完善等,但这些困难不应成为我们对城市低碳化工作停滞的借口,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国情,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发展,一步一步的发展,避免好大喜功,盲目推进。那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只会产生更多更大的矛盾。

低碳经济就是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它关乎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更好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武汉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

2.1武汉的政治,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位于北纬29度58分-31度22分,东经113度42分-115度4分的武汉是湖北省会,全市面积8494平方公里。2009年统计武汉常住人口达910万。武汉是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同时也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和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

2.2武汉生态资源丰富

拥有长江和汉江、东荆河、滠水河、界河、府河、朱家河、沙河、倒水河和举水河等长江支流。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构成了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态环境。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70个,其中城区湖泊41个,郊区湖泊129个,其中跨市、区湖泊9个。湖泊承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个。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942.8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为11.11%,居中国首位。武汉水资源十分充足,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79%,居中国首位。

2.3武汉人文气息浓重,人文资源丰富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1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6处。景观多集中在城区,郊区较少,著名的景点有天下第一楼黄鹤楼、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最大城中湖东湖、佛教圣地归元寺、亚洲民主之门红楼、百年老街江汉路等。

3、低碳现状分析

自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湖北省从自我实际出发,在武汉城市圈内探索区域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推动了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做了不少的努力,武汉作为湖北独大的经济增长极,率先走在了城市低碳的前沿,解放思想,通过这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通过“以新带老”、“上大压小”等措施,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量大幅下降。得到了省政府授予武汉市“2007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优秀城市”等的荣誉称号。2008年的武汉环境空气质量实现飞跃,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94天,优良率达到80%,比去年多出18天,是2000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

但武汉低碳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难题和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武汉分布的重工业较多,高耗能、高污染、搞排放的企业不少,分布也比较分散,排放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严重,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环保设施不到位,造成的污染难以及时处理。同时,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楼房越建越多,一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高耗能建筑急需规范。另外武汉市民的很多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推行低碳经济的障碍例如习惯铺张浪费,喜欢摆阔,喜欢用一次性消耗餐具等还没有形成较好的环保习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武汉截止到2009年底,武汉市共有机动车70.3万辆,而且呈现快速递增趋势,私家车数量增长迅猛。交通拥堵问题和尾气排放污染严重。

4、提出对策

4.1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GDP标准和政绩评价体系

当前的GDP标准和政绩评价体系存在许多弊端,制约了低碳工作的开展。低碳经济在地方行政长官这里没有实用性,是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升官看的是GDP,看的是政绩,要的是看得见的数字。因此应该积极的探索和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GDP评价标准和体系,将更多的绿色政绩因素加入到政绩评价体系当中,比如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这些工作可能产生不了GDP的增长,带动不了很多产业的发展,但是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生存质量,促进了全面发展。

4.2建立武汉低碳产业集聚区,鼓励低碳企业发展

对产业分布进行积聚化,可以实现管理和治理协同,提高行政管理的高效便捷,促进集聚区内部协作分工,是世界上产业分布的基本原则。武汉应该积极促进低碳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形成武汉特色的低碳产业园。政府应该积极研究、尽快制定出各个产业的低碳标准,方便行政检查部门开展工作。武汉城市圈内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较多,政府应支持和鼓励低碳企业发展,设立低碳企业奖,确立低碳等级,比如用五星来划分企业低碳等级,树立明星企业等。对于低碳企业,政府应制定两个标准。一个最低标准,一个奖惩标准。用最低标准要求所有企业,切实负担起社会责任,降低碳排放。用第二个标准激励低碳企业和惩治未达标企业。同时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于那些低碳优秀企业进行材料补助和科研补助。促使企业必须在理念、技术等方面积极创新突破,主动向低碳发展转型,充分利用世界低碳契机开拓产业蓝海,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4.3推进“低碳屋顶”城市立体绿化项目,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

可以吸收借鉴外国经验,实行立体绿化,充分利用每一块土地,种植植被,覆盖城市的钢铁结构。打造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低碳建筑。加紧制定高标准的低碳建筑标准,在房屋设计的时候,应尽可能科学设计,科学规划房屋绿化问题。

4.4多吸取他人成功经验,加大对外交流

为期两天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4月28日在武汉落幕。70多个参会城市发出《武汉宣言》并交流了城市建设看法,这也是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发展低碳经济领域,很多国家很多城市都是在探索中前进,只有通过举办论坛的形式,聚焦媒体目光,开拓视野,博览众长,学习他人经验,为自己所用。

4.5加大市民宣传力度,引导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应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可以看到自从国家对一次性塑料袋有偿使用以来,城市白色污染问题得到实质性缓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现存的矛盾总能解决。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上同样如此,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研究问题症结,不盲目决策,就一定能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日益加快,开车的人越来越多,骑自行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缓堵”已经成为城市议论的热题。通过调查采访发现,武汉绝大多数市民反映交通管理存在问题较多,出行难问题较为明显。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市民出行,号召大家普及低碳知识,树立低碳生活理念,积极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家庭低碳生活方式,比如短途骑自行车出行,长途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降低公共交通的收费。对一次性餐具实行收费使用。

4.6加大科研力度,鼓励低碳技术创新

篇3:武汉高校网球发展现状与分析

关键词:网球,高校,武汉,现状与分析

1、前言

网球运动是在欧洲发明并逐渐流行起来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网球运动发明的初衷可以说是为了游戏和娱乐, 可随着其发展, 竞技性网球和健身性网球成了网球运动的主宰。网球从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在国内得到部分发展, 但是发展速度缓慢。网球运动作为一项时尚、娱乐和前卫的运动, 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 国内很多所高校也非常重视网球运动, 事实上网球作为一种新型运动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性格所以参加网球运动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由于网球的特殊魅力使得网球在高校的开展能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和提高身体素质。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作用。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以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学院等10所学校3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选择的学校大概分布在武汉各地, 这样就能真是反映出武汉市高校网球运动现状。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网球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于网球的了解程度的高低可以从侧面看出网球在高校发展的现状, 以及网球在高校的普及状况。通过所调查的300名学生对网球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网球相当了解的占总数的5.2%, 基本了解的占30.4%, 知道一点的占55.4%, 不了解的占8%。这说明有将近92%的学生都了解网球, 但是只有35.6%的学生接触过网球, 其余的只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等其他途径了解的网球, 甚至还有一些不了解网球的。这说明武汉市高校网球处于发展中阶段。

3.2、武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选择娱乐的占76%, 为了锻炼身体的占63%, 为了展现自己的占40%, 因为喜欢网球的占32%, 还有29%的学生觉得参加网球运动是一种交流手段, 其他因素有15%。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高校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基本在娱乐和锻炼身体这两个方面。而网球在国内是一项比较新兴的运动, 网球的娱乐性正好与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相碰撞。

3.3、武汉高校网球场地设施状况分析

网球场地建设是学生学习网球运动的必要条件, 网球场地数量的多少基本上能看出高校对网球运动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显示:网球场地建设数量中在3片以下的学校有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占抽样学院的30%, 网球场地建设数量在3-8片的学校有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学院, 占抽样总数的50%, 学校场地有9-11片场地的学校有湖北第二师范, 占到抽样的10%。学校场地有12片以上场地的学校有华中师范大学, 占抽样总数的10%。通过调查显示, 武汉市高校网球发展好的程度各个高校差距较大,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球运动在武汉市的发展。

3.4、武汉市普通高校网球师资情况分析

优秀的师资力量对于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从网球专业队退役下来的只有1人, 从体育网球专业毕业的有5人, 从其他体育项目转过来的有10人。这说明武汉市高校网球教师专业素质参次不齐, 真正有专业网球知识的只有很少一部份人, 其余的教师都是通过自身不断摸索, 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网球教学。这不利于提高高校网球教学的水平, 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于网球技术的提高。对于高校网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5、武汉市普通高校网球课程开设状况分析

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在有网球场的条件下, 才能开展网球课程。开展网球课, 可以更好的宣传网球运动, 让老师和学生更快的了解网球技能, 更快的掌握网球技术, 更直接的提高网球运动水平。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网球课程开设一周一次和一周两次加起来占了57%, 可以看出武汉地区有超过一半的高校正在努力开展高校网球, 而网球课程开设两周三次的占了23%, 说明少部份高校只是尝试性开展高校网球, 并没有大力发展高校网球, 甚至还有20%的高校不开设网球课程, 这阻碍了武汉高校网球发展。

3.6、武汉高校课余体育活动中网球运动开展现状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己兴趣的延伸, 课余活动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身体, 愉悦自身。通过研究调查显示, 有71%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会参与网球运动, 有21%的学生会一定程度上的参与网球运动, 在课余时间经常参与网球运动的只有8%。这说明, 高校学生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在课余时间选择网球运动, 只有少数学生是真心喜欢网球才会在课余时间打网球。导致这种现在的原因是校内网球氛围不浓烈、以及场地数量不足和学校领导对于高校网球的开展不重视。所以要想开展高校网球运动只有先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学生在课余活动中学习网球的兴趣和爱好。

3.7、武汉地区高校网球比赛及大学生参加比赛的情况

网球是一项具有一定竞技性的运动, 所以网球比赛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间的网球赛也会逐渐的增多, 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比赛去提高自己。武汉每年都有三季中网级别联赛举行, 参与的选手水平从3.0到5.0之间, 包含了从业余到半职业的网球选手, 基本上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或者高中生参加中网, 这是武汉举行的比较大型的比赛。武汉高校举行的业余比赛也有很多, 武汉体院经常举行业余的网球比赛, 这些比赛都是其他品牌公司赞助的业余性比赛, 而院校与院校之间也经常进行网球运动交流赛, 这些比赛的举行有利于网球在武汉地区高校网球的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

3.8、高校领导对网球的重视程度

高校网球的发展如果有了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重视, 那么对于高校网球开展将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本次的在本次调查中得知, 100%的学校领导都支持学校开展体育运动, 80%的学校领导坚持体育锻炼, 30%的学校领导从事网球运动。可以看出高校领导对于进行开展体育活动是十分支持的, 但是只有30%的领导从事网球运动, 这说明学校领导对于高校网球开展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高校领导对网球的重视程度反映了高校网球在学校开展的情况。

4、武汉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网球在中国已经飞速发展。但是高校网球在全国的开展进度依然缓慢。虽然武汉出了像李娜这样的世界级网球选手, 但是高校网球在武汉市的发展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快速。通过调查与分析, 影响高校网球发展的因素中, 网球场地因素占了69.2%, 占了将近一大半, 这说明硬件设施是影响高校网球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同样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太少和校内网球氛围各占了61.6%, 56.7%, 55.0%。这说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太少也是影响高校网球发展的因素。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武汉市高校网球就能快速发展。

5、结论

武汉高校网球发展正处在爬坡期, 虽然存在场地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 课程开展不全面, 课余活动不多等问题, 但是武汉高校整体在14年第一届WTA“武网”比赛的带动下,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未来10年高校网球将是我国网球发展的非常关键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李峰, 刘璐.黄冈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 2010, 8.

[2]何汛.成都市高校网球发展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李峰, 刘璐.黄冈市网球运动发展对群众健身的影响[J].科教文汇, 2011.03.

篇4:武汉现状分析

摘 要 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向物流领域的渗透,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未来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武汉位于我国中部,九省通衢,物流业发达,发展好武汉的绿色物流,意义重大。本文先根据武汉物流发展现状分析武汉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然后着重分析当前武汉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武汉绿色物流 现状分析 对策

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综合了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最终以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为目标的物流管理系统。绿色物流是共生型物流,传统物流为实现物流效率,往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而绿色物流则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指导,谋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共存。本文拟对武汉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作分析,并对发展绿色物流提出建议。

一、武汉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武汉地处中国腹地,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计划,湖北作为中部的核心省份,享有大量的优惠政策;以武汉为龙头的8+1城市圈,给了武汉改革创新的权利。东风公司总部驻扎武汉,武汉市汽车制造业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扩大,而汽车制造业物流是涉及交通运输、代理、服务仓储管理、加工配送 信息网络、营销策划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产业,电子产品、通信、医药、 服装等其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加之钢铁、建材、水泥等传统产业,构成了武汉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潜力。武汉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将武汉市建设为华中地区物流中心枢纽的设想,因此发展绿色物流对武汉建设物流中心枢纽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优化武汉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武汉辖区包括7大城区和6个郊区,各个辖区经济结构失衡,现代物流结构尚待完善。部分辖区的农副产品要求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分销服务;汽车、电子产品等新兴产业要求提供个性化、安全的物流服务;商贸业的迅速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高效率的物流系统作支撑。绿色物流是一个高关联度的产业,其发展会促进运输、仓储、港口等传统行业的改革,同时,高信息化水平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必备条件,从而会带动信息、通讯等新兴产业及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武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都把物流环节委托给相关的物流企业,从而大大减少了材料使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前,武汉的物流企业多处于“小而全”状态,效率低、服务功能不健全、区域分割现象严重等问题突出。发展绿色物流,综合运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等手段,把企业从纷繁复杂的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中解脱出来,使得经营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有利于改善武汉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选择投资地点已经不仅仅考虑区域经济条件和优惠政策,还会考虑物流软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土地、劳动力价格及各种优惠政策已经逐步弱化,物流环境对吸引投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武汉自动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的现状已经不能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服务,这就大大阻碍了投资者,特别是国外投资者对武汉的投资选择。可见,发展绿色物流既有助于拓展武汉的发展空间,又有利于提高武汉市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

二、武汉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政策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

物流的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相关的武汉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目前,武汉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发展,造成物流行业无序化,物流资源分散浪费。武汉位于中部地区,对全国物流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物流公司数目、规模也排在全国前列,在这种情况下,武汉政府对物流的发展前景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整体性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放任自流,限制了绿色物流的发展。

2.政策引导不够,缺乏激励

一是政府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缺乏管理。其次,对企业选择的运输方式缺乏科学的管理、指导,对企业运输选择低碳运输设备的鼓励和支持不够,因而交通虽实现了立体交叉发展,但仍很拥堵。

(二)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观念上的问题

人们观念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影响力,它潜移默化地通过行为影响绿色物流的发展。武汉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就必须认清政府、企业、市民的绿色观念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政府领导对传统粗放型物流放任自流,缺乏前瞻性发展的眼光,过于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其次,企业虽打着绿色经营推出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服务,但供应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序,其各生产环节都要真正达到绿色标准,成本费用比较高,一般企业不愿意承担这笔高费用。再次,市民绿色意识不够强,虽然追求绿色消费、绿色享用、绿色保障、低碳生活,但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绿色物流,没有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技术、人才方面的问题

1.技术落后,管理水平差

武汉现有物流水平基本是以自然物流开放式为主,物流技术和储运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技术装备匮乏。有数据表明,武汉农副产品在运输储存等物流环境上的损失率达2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比例控制在5%,美国、日本仅在1%-2%之间,国内发达地区的比例也已低至12%左右。武汉市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当落后,仍属于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其开发的管理软件,性能水平不高,与客户系统的相容性较差,新型技术的采用上也存在问题。

2.人才缺乏

物流人才是全国最缺乏的十大人才之一。武汉的物流专业人才也十分稀缺。武汉的物流教育处于刚起步阶段,社会上对这一专业教育存在偏见,具备综合管理知识、战略管理能力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绿色物流作为一种新生产业模式,对营运筹划和专业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就无法保证绿色物流的发展。

三、武汉绿色物流发展战略

(一)创建物流管理机制,加强立法工作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规范的物流管理体系,加强物流包装、运输、存储、配送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物流市场。其次,市政府要做好城市规划,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物流中心。武汉老工业基础稳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貨流量大,通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路拥挤秩序,加强港口建设,有效巧妙组合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最后,对物流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内在化。运用征收排污税、规定许可排放量、垃圾处理方式等控制物流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开创一条“谁污染,谁治理”的物流管理道路。

(二)转变思想,树立现代绿色物流观念

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服务观念和绿色运行理念,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是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政府部门要彻底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绿色物流的发展,把发展绿色物流放在武汉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各种媒体在全市开展绿色思想教育,提高市民的绿色意识。武汉物流企业要用绿色观念指导企业活动,实现产品从规划设计、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绿色化,全面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消费者要更新观念,增强绿色意识,实行绿色消费。

(三)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是武汉的一大文化优势,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会实务的物流人才成为武汉发展绿色物流的当务之急。各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高度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先进的物流理念、物流技术培养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物流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现实实践的基础,使学习、研究密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物流企业应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培养员工力度,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旭.绿色物流——21世纪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7).

[2]李琼,黄翔.武汉物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市场研究.2009(04).

[3]刘建齐.武汉物流市场分析及前景.交通企业管理.2003(03).

篇5:武汉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武汉市;社科类专业;双学位

1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争领域的加大、竞争程度的加深再加之大学扩招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为了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将自身培养成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大量大学生选择了双学位学习。基于供给需求关系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考虑,高校也加大了双学位的发展力度。双学位教育更是对的“两会”提出的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的切实执行。

目前我国双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在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调查分析方面存在严重的空白。麦冬宁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双学位毕业生的人数、就业率和就业去向的分析,探讨出双学位毕业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就业率和就业单位质量上具有优势,但近些年这种优势有下降趋势。程静、彭必源()对地方院校孝感学院的300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双学位教育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就业机会。但教学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双学位的效果。本文基于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内外500名双学位在读者(级和2009级)与双学位毕业生的调查论证,对双学位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意见。

2 武汉市高校双学位教育发展历程

结合武汉市其他高校分析,随着经济类、管理类、语种类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数量与学生也在不断的上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根据自身的优点和学生需求不断增加这类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反映出这来,社会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学位的需求与认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双学位的.重视、武汉市高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双学位教育的蓬勃发展。

篇6:武汉市文物保护现状调查1.2

调查团队:“飞行者”团队

组长: 李晓宇

组员: 冯勇 吴雪飞 姚龙飞

院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111092班

(一)活动主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明的发展,对文物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在武汉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坐落着很多文物,如黄鹤楼、古琴台、归元寺、辛亥革命纪念馆,这些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一个个时代的象征,所以我们的主题是调查武汉市文物保护现状。再活动之前会做好调查问卷,查阅相关资料。

(二)活动目的:

为了通过大家的社会调查,对社会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同时丰富大家的暑期生活,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完善自我,为以后社会工作经历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开展此次武汉市文物保护现状调查。

(三)活动流程:

时间:7月15号到到7月18号,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2点半到5点。

地点:汉口:古德寺、二七烈士纪念碑

汉阳:古琴台、归元寺

武昌:长春观、黄鹤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武汉市文化局。

路线安排:湖北省文物管理局——>长春观——>黄鹤楼——>古琴台——>归元寺——>古德寺——>二七烈士纪念碑

对象:文物点的工作人员,武汉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以及部分游客。

说明:如时间充足,武昌起义纪念馆等红色纪念景点都在考虑范围。

(四)调查步骤:

1、近几年武汉市文物保护的基本情况

2、武汉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4、可行性建议分析以及一些对策

(五)预期成果:

篇7: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谢国华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促进经济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本文通过了解武汉地区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就武汉地区会展业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结合武汉发展会展业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会展经济研究,会展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是华中地区特大的经济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优势。展馆建设较早,历史上曾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全国四大展览中心,然而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会展业远远超过了武汉。会展业是拉动性很强的产业,投资具有极大乘数效应,武汉市人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武政[2004]10号文发出了《关于加快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武汉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不失时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和房地产三大主导产业„„”,2009年6月46万平方米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动工修建。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武汉发展会展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会展经济本身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的经济形式,其利润率大约在20%—25%以上。从国际上看,全球每年国际性会展总开销达2800多亿美元。德国的汉诺威、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为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2、会展经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经济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人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则为9。

3、会展经济还可增加大就业机会

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通过会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更为重要。

4、会展经济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都想寻找机会搜集市场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而参加会展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会议和展览,可以及时、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恰当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展览会上通过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展示,可以诱导甚至创造消费者的需求。

5、会展经济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不少城市因节而兴,因会而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办展数量和规模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不仅能缩短不同文之间的距离,更能改善其国际形象。

二、武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京珠、沪蓉两条国道主干线的“十字”交汇处,京广线和京九线两条铁路主干线经过湖北省,把武汉市纳入了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水运发达。

国家己经确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武汉是进入内陆地区的桥梁与纽带,武汉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2、科技优势

武汉市科技教育发达,拥有数量居全国第三的高等院校,科教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光纤光缆、通讯、生物医药、激光、计算机软件、新材料、水产等领域的研究领先全国,每年众多的国际、国内科技会议在武汉召开。科技力量的强大,既为武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托,又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3、商业优势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商业流通中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商业发达。还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汉正街商品批发中心以及其他各种专业市场。

4、文化优势

武汉市依山傍水,滨江滨湖,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楚文化,首义文化,抗战文化,领袖文化,源远流长!这深深地吸引四海宾朋,八方来客,让他们既参加会展,又领略到武汉城市魅力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进得来,留得住,放大会展效应。

5、武汉具有发展会展经济较完善的服务功能设施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需要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为其提供便利,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总生产总值50.8%,显示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实力。据统计,武汉市共有星级宾馆、酒店上百家,其中饮食业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小吃闻名全国,各种美食兼容并蓄,这些较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为会展经济提供了便利,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会展展馆是会展业的硬件,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专业化会展中心。

三、武汉会展业的现存问题

尽管武汉会展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并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与国际会展和国内沿海省份大城市的会展产业相比,目前武汉会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1、展览市场不规范

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目前尚处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的“粗放型”经营阶段,重复办展的问题严重。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展览公司几十家,承办着武汉每年近百次的展会,这些公司各自为政,竞争无序,经常出现重复办展,连参展商都颇有微词。

2、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和展览公司

尽管武汉市已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博览会,但从整体上看,会展组织者、管理者以及一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偏低。尤其是缺少高素质的会展策划、设计与营销人才,会展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这些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的发挥。

3、会展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国际会展的要求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虽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但是要举办国际性会展,仍有许多欠缺。

4、武汉的会展软包装也应改善

政府要为展览会提供必要的协调、监督、服务;交管部门在布展、撤展时在周边实行交通管制,疏散人流;质检部门应在现场提供咨询服务等等。

另外,武汉会展业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武汉市酒店业经验不足,市场信息不够灵通,反应迟钝等等。

四、应对策略

我国在发展会展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为了使会展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

1、提高会展经济意识,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的积极意义

如文前所述,会展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武汉,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会展经济,首先要教育市民特别是政府及企业的领导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经济的作用。其次要提高市民的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其参与度。只有认识提高了,意识增强了,才能加大发展会展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发展会展经济。

2、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交易场馆建设

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项目带动;要注意搞好相应的环境建设,努力改善交通、商贸、旅游、金融以及商检、海关等配套设施;尽快建设功能齐备、设施齐全、高规格的国际会展中心,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载体支持,提高展会的层次和辐射吸引力。

3、搞好会展的设计和推介工作,提高会展品位

在时间上和国家重大的会展衔接起来,选择更科学合理的会展时间,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参会;在内容上把商品的展示和文化、教育、体育的展示结合起来;在参展商的构成上,广邀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会,提高展会的层次;在推介上可依靠专业的展览公司搞好包装、形象设计,依靠其完善的营销网络、高质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来推介。

4、加快人才培养,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由于我国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展览人才和名牌展览公司,因此培养一大批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展览人才和塑造名牌展览公司已成为当务之急。此外,还要塑造出专门从事会展工作的名牌展览公司,并使会展经济早日向专业化分工协作迈进。只有涌现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展览人才和名牌展览公司,才能使我国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5、开展网上展览

目前在国际上,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亮点,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举办永不落幕的网上交易会,实现网上常年招商、常年办会,使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篇8:武汉市旅游档案工作现状调研分析

一、武汉市旅游档案的分布情况

1.旅游档案的部门分布情况。旅游档案作为旅游业活动的产物,旅游业的构成决定了旅游档案产生于哪些部门和行业。据武汉旅游网统计,全市有旅游景区(点)231 个,旅行社322 家,旅游饭店1675 家,旅游交通包括了1 个国际机场、3 个火车站、4 个长途客运站以及市内公交、地铁、轮渡公司以及多家出租车企业[1],旅游商品包括武汉礼物等多个旅游用品、旅游纪念品商家,这五个部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主要供应对象都是旅游者;旅游管理组织因其主要职能是规范行业行为,统筹行业发展,也会产生大量旅游档案,因此,旅行景区(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旅游管理组织等是旅游档案形成的主要部门。而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不论是旅游资源的管理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全过程,都涉及了文化、园林、宗教等各相关部门,因此,也会有部分旅游档案散存在文化部门、园林部门、宗教部门、发改委、房管部门等地方。

2.旅游档案的内容分布情况。从旅游档案的内容成分来看,在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创建以及旅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照片等均应纳入旅游档案的归档范围,具体包括:(1)旅游行政管理方面的档案。如有关旅游的法规性文件,行业标准,会议材料,旅游规划,研究制定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及其组织实施形成的材料;(2)旅游景区建设方面的档案。如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修缮过程中形成的申请、报告、方案等文字材料和图纸,以及各类旅游创建工作中形成的申报、审核等全部资料;(3)旅游宣传材料。如旅游宣传、促销以及经营活动形成的宣传册、导游图、景观景点介绍、宣传品等各种材料;(4)旅游统计档案。如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普查、旅游经营、旅游市场检查、旅游黄金周活动等工作中形成的统计信息和分析材料;(5)旅游科学研究档案。如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在科研活动中的申报材料、科研成果等;(6)旅行社档案。如;旅行社成立、管理、变更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以及产品宣传、游客接待、导游人员培训考核等材料;(7)旅游饭店档案;旅游饭店设立、管理、申报星级饭店形成的材料,饭店电梯、电子等设备材料,宣传、接待材料;(8)旅游交通档案。如旅游交通项目申报审批材料,单位及运输设备年检材料,运输项目宣传、价目表等材料,运输协议、旅游计划、旅行团成员名册及相关手续材料;(9)旅游文化档案。如历代君王、文人、侠客、僧人对景点的命名、题字等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影视作品,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各种材料;(10)文物、名胜古迹档案。如历史形成的各种建筑、雕像、石刻、碑文等实物、拓本、照片、介绍材料,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各类材料,著名人物的题词、字画、书信、录音、录像、留影等原始记录;(11)旅游商品档案。如旅游商品的设计、制作、销售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以及旅游商品实物。

3.旅游档案的载体分布情况。从载体形式来看,旅游档案载体形式多样,具体包括:(1)纸质类。如旅游资源景区建设过程中的请示、报告、通知、批复等,旅游经营活动中协议、计划、方案等,报刊上刊载的景区相关文章、作品等,有关旅游资源介绍的资料汇编、景区及道路规划设计方案图、景区景点分布路线图,著名人物的题词、字画、书信等等.(2)特殊载体类。如领导视察、景区建设保护、旅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照片及底片、磁盘、光盘、移动硬盘、录音录像带、缩微片等,旅游商品、历史建筑等各种文物。

由于旅游档案涉及部门十分广泛,许多部门(尤其是旅游景区)虽然是独立的立档单位,有各自的全宗介绍,但因没有对应的全宗号,且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辖,因此,无论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无法对全市旅游档案工作及旅游档案的规模进行统计。虽然全市旅游档案立档单位众多,但我们可以通过某一个单位的旅游档案规模看出全市旅游档案规模之大。如中山舰博物馆作为旅游景区,目前旅游档案规模为7349 件(卷),并以每年1300 件(卷)左右的速度在增长[2]。

二、武汉市旅游档案的管理情况

2006 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十一五”期间武汉市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要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继续加强档案室建设,做好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等级认定工作,使武汉市档案工作规范化、先进化、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据调查,全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共15 个,均完成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等级认定工作,100%实现了旅游档案的规范管理;全市231 个旅游景区中,高校和博物馆、纪念馆等旅游景区100%实现了档案的规范管理。

在旅游档案工作中,文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以下简称三合一制度)是开展档案归档整理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三合一制度是旅游档案规范管理的基础。武汉市档案局根据行业特点对该行业三合一制度中的档案类别设置和归档范围进行修改,并针对各单位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三合一制度。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相关单位的档案管理规范化。例如,集合了教育、旅游和文化三大功能的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2012 年开始了档案整理工作,最初参照的三合一制度在整体上比较偏向于机关单位档案整理规定,设置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以及专业档案。其中,只有文书档案中的业务类以及专业档案中的藏品档案与博物馆的主营业务有关,典型的重行政轻业务,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档案整理中出现了许多档案无类可归、归类不明确或者强制归类后割裂了档案的内在联系等问题。为了使档案得到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同时凸显博物馆的业务特色,在与市文化局、市档案局协商后,中山舰博物馆对三合一制度做出了调整:将文书档案业务类中有关展览方面的档案分出来,划入专业档案,并在专业档案下设置专门的展览档案这一小类,对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中形成的档案材料按项目进行集中管理,增强了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管理和利用;此外,中山舰博物馆作为一座专题性纪念性博物馆,围绕着中山舰的打捞、修复产生的各种图纸和文字材料是其特有的档案材料,不再笼统地划入科技档案基建类,而是在科技档案下专门设立了“修复类”,对此类档案进行专门管理,便于中山舰舰体后期的修复和保护,也为今后其他沉船的打捞提供了参考。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将本馆业务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对三合一制度进行了调整,不仅有利于本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也对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文博界其他单位的档案工作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三、武汉市旅游档案的开发利用情况

1.保护并修复了大量历史建筑。3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1700 多年的建城史,给武汉这座城市遗留下了大量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然而,在城市化浪潮中,许多历史建筑正逐渐消失。近年来,为了留住城市文化之根,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建筑在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发展旅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些历史建筑的建设、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武汉市各房产、档案等相关部门以及一些社会人士提供了珍贵历史档案作为参考。与此同时,历史建筑的重建、保护过程中也形成了大量旅游档案,填补相关档案的空白,也为今后的修复工作提供了依据。如1981 年,黄鹤楼重修工程启动,有关黄鹤楼的档案史料和照片都为黄鹤楼的重修提供了最原始、最可靠、最强有力的支撑。2013 年底,黄鹤楼重修后的首次维修也被提上了日程,之前的修复资料也为此次的维修工程提供了参考价值[3]。正是得益于这些留存下来的档案史料,我们才有机会欣赏黄鹤楼的美。

2.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武汉市因地处天下之中,又是九省通衢,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遗留下了不少红色旅游资源。2005 年,湖北省档案局、省发改委、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省民政厅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做好全省红色旅游档案工作。武汉市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开发利用红色档案在红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开始紧抓各红色旅游景区(点)的档案工作,帮助指导建立红色旅游档案,确保红色旅游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促进武汉市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市档案馆与各红色旅游景区(点)档案室加强合作,充分挖掘各自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提升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竞争力。

3.产生了大量档案编研成果。武汉市旅游档案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旅游档案的资源整合与规范化管理,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支撑,产生了大量编研成果。笔者对武汉市各级档案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部分旅游景区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旅游档案编研成果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其中编研成果较多的是武汉市档案馆[4]和武汉城建档案馆[5],主要有《大武汉新影》、《大武汉旧影》、《东湖史话》、《武汉百年建筑》、《水都武汉》、《武汉城市雕塑》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编研成果。而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景点也有专门图集和宣传资料。总的来看,编研成果形式以图书类为主,宣传材料也是较为常见的编研成果,部分单位还制作了专题片、微电影等,形式多样,便于多渠道宣传;从编研成果的内容来看,有关武汉革命史、历史建筑、景区介绍方面的内容比较多。此外,从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各级档案馆是档案编研工作的主力,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或独立或以合作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大量的档案文化精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编研成果形式较单一,主要是各种宣传材料;旅游景区中,文化性质较强的旅游景区编研成果较丰富,其余景区编研成果大多以宣传材料为主;在旅游业其他相关部门中,编研成果的内容主要由其职能决定,如园林局的《武汉风景园林》等。武汉旅游档案成果丰富,且部分成果对旅游资源的建设、保护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4.旅游档案信息化建设助力智慧旅游。2007 年以来,省市档案部门、信息产业部门联合起来狠抓档案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项目化实施档案信息化。旅游行业各单位及相关部门在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逐步开展旅游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这对旅游档案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业领域各类数据的挖掘具有重要作用,便于将各种有关旅游的信息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再对这些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分类存储、综合分析、智能调用、优选推送、信息共享与交互,从而为旅游者提供智能化的导航、导览、导游、导购服务,转变了旅游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管理方式,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武汉旅游网[EB/OL].http://www.visitwuhan.cn/Default/wuhan/Home.

[2]中山舰博物馆门户网站[EB/OL].http://www.zhongshanwarship.com/.

[3]黄鹤楼[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81/11187512.html,2015-3-11.

[4]武汉档案网[EB/OL].http://www.whdaj.gov.cn/8/.

上一篇:与绿城合作的心得下一篇:小学对外交流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