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赐的近义词

2024-05-02

恩赐的近义词(通用13篇)

篇1:恩赐的近义词

恩赐的近义词:

给予 [注释]〈书〉给(gěi):~帮助ㄧ~同情。也作给与。

赏赐 [注释]①地位或辈分高的人把财物送给地位或辈分低的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②赏赐的财物。

施舍 [注释]无偿送给穷人或出家人钱财、东西:多谢施舍|善心施舍。

赐予 [注释]1.指常赐以外的特殊恩赐。 2.赏赐;赐给。 3.指所赐予的东西。

恩赐的反义词:

索取 [注释]1.讨取。

乞求 [注释]1.请求;祈求。 2.希望;期望。

索要 [注释]1.讨取。

乞讨 [注释]1.索取。 2.求乞。

篇2:恩赐的近义词

乞求 [注释]1.请求;祈求。 2.希望;期望。

索要 [注释]1.讨取。

篇3:恩赐的近义词

咏叹调《噢!不幸的恩赐》的剧情介绍与创作特征

1.剧情介绍

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 (Don Carlos) 改编自德国诗剧作家席勒的同名剧作, 属于当时盛行于欧洲剧坛的大歌剧风格。《噢!不幸的恩赐》 (O don fatale) 是威尔第四幕歌剧《唐·卡洛斯》中的第三幕第一场中的一首咏叹调。歌剧《唐·卡洛斯》中描述的是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斯与法国公主相爱了, 然而他的父亲菲利普国王也喜欢上了法国公主伊丽莎白, 并依仗他的权力夺取了伊丽莎白, 就在卡洛斯情场失意之时, 他的朋友罗德里戈建议王子投身政治, 与此同时艾伯丽公主却早已喜欢上了王子, 但她却发现王子与王后伊丽莎白有染之后就向国王告发了这件事。为此王子被关进监狱, 朋友罗德里戈在来看望王子时也被国王暗杀。后来国王释放了王子, 但却听说卡洛斯又到修道院看望因愤怒而出走的伊丽莎白, 当国王命令处决王子的攸关时刻, 王子的爷爷查尔斯五世显灵, 带着孙子卡洛斯离开了这个痛苦的人世。咏叹调《噢!不幸的恩赐》描述了公主艾伯丽经不起良心的谴责, 终于对王后坦白, 自己一直深爱着卡罗斯, 因嫉妒才去偷了她的珠宝箱。她又吐露出另一个罪孽, 那就是她和国王发生了乱伦的肉体关系。王后听后平静地说:“我要离开这个国家, 去修道院。”然后离去。艾伯丽感慨因自己的嫉妒和美貌引来如此悲惨的命运, 唱出了咏叹调《噢!不幸的恩赐》。

歌词大意:噢!不幸的恩赐, 噢!残酷的恩赐, 那是愤怒的苍天赐予我!你使我们如此自负骄傲, 我诅咒你, 我诅咒你, 噢, 我的美丽!我只能哭泣, 我没希望, 我只能饱受痛苦!我的罪孽如此可怕, 噢!天哪!卡洛斯明天将会被处死……啊!我还有一天, 还有希望, 啊!上帝保佑, 我能救他!我还有一天, 啊!上帝保佑!我能救他!

2.《噢!不幸的恩赐》的创作特征

咏叹调《噢!不幸的恩赐》在曲式结构上是一首相对复杂的ABC三段体结构形式, 曲调以b A大调为主调式贯穿全曲, 威尔第用一种痛苦忧伤的调性, 再配以抒情与强烈的戏剧对比冲突相结合, 用具有邪恶色彩的调性预示了艾伯丽的悲剧命运。在音域的考虑上, 在b A大调的调性确立之后其音域确定在了小字一组c到小字三组c之间, 其中c1到f2音域之间, 是女中音最漂亮最自如的音域, 使女中音尽情地展示其抒情的一面, 而g2到c3之间的音域又是体现戏剧女中音戏剧性与华彩的部分, 充分的体现了音乐的戏剧效果。

威尔第在《噢!不幸的恩赐》的创作中, 第一, 旋律简洁、节奏规整。威尔第在剧中使用的是四拍子节奏的旋律。这种节奏简单、旋律特征鲜明, 容易给听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这首咏叹调中, 威尔第以极为煽情的旋律以及强烈的四拍子来表现艾伯丽痛苦的心理以及她充满自责与懊悔的感情。三连音以及附点节奏, 使整个剧情气氛极富戏剧张力。第二, 音量上鲜明的强弱对比。全区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三十小节, 这是一个充满宣叙色彩的音乐部分, 音乐开始就奏出敲击般的音响, 三连音和逻辑重音的运用, 强有力的声音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效果。第二部分共三十四小节, 音乐在十分缓慢的速度下, 用密度极高的极弱的连贯音, 并充分发挥附点节奏和三连音的推动力, 使音乐充满了乞求和赎罪的语气色彩, 旋律音阶大起大落。第三部分用三十二个小节, 两个音乐片段表述了艾伯丽对王子生命的担忧和拯救王子的决心, 音乐从第二部分的慢板又转到急速的快板上来, 乐队急速推动, 最后在ff力度下, 通过系列不断攀升的模进旋律, 推动旋律飙升音乐结束。这种音量上的鲜明对比充分加强了该咏叹调的戏剧性, 并成为该作品的一大亮点。

威尔第的音乐风格在《噢!不幸的恩赐》中的体现

1.威尔第歌剧创作

威尔第是西方音乐史上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一生都专注于歌剧的创作, 除了一些艺术歌曲、宗教合唱和一首弦乐四重奏外, 共写了26部歌剧, 其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威尔第歌剧创作早期是从1839年到1847年间, 从第一部《奥贝托》到《麦克白》共写了11部歌剧, 这一时期威尔第的创作注重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 威尔第从文学名著中寻找题材, 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学习, 所以他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 从《埃尔南尼》中我们就能看到戏剧的张力, 热烈奔放的旋律和清晰的节奏, 歌剧内容丰富, 其中包括许多抒情、二重唱、浪漫曲、咏叹调, 篇幅短小精悍。在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也写了11部歌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弄臣》《茶花女》和《游吟诗人》, 这三部歌剧也是在歌剧舞台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了, 这一时期的作品规模更加宏伟华丽, 篇幅更长。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 威尔第还大大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 赋予了音乐更多的人性化,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更加细致深刻, 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联系更加紧密, 因而形成了威尔第式的歌剧创作风格。在威尔第歌剧创作的晚期, 虽然作品量减少了, 但创作的四部歌剧《唐·卡洛斯》《阿依达》《奥赛罗》《法尔斯塔夫》都堪称歌剧中的上乘之作, 这几部歌剧使威尔第的创作达到了顶峰, 并形成了真正的音乐戏剧, 作品中大量使用宣叙调与咏叹调相结合的叙咏调, 演出规模空前浩大, 音乐与戏剧高度统一, 充分发挥管弦乐在歌剧中的作用, 歌剧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

2.威尔第艺术风格在《噢!不幸的恩赐》中的体现

歌剧《唐·卡洛斯》是威尔第创作后期一部登峰造极的作品, 其歌剧规模、内容最为宏大, 人物感情最为复杂, 描写最为细腻, 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完美统一, 旋律优美是世人所公认的。作品中主要突出声乐旋律, 用比较个性化的方法来强调感情的浓度, 音乐纯朴明了, 这也是威尔第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的主要手段。艾伯丽这一角色在剧中感情多变, 因此, 演唱者应将旋律与剧情、歌词相结合, 运用不同的语气、力度去体现乐曲的戏剧性, 用丰富的旋律变化与强烈的戏剧性相结合的方式将艾伯丽的爱与恨交织在一起。

在乐曲的A段部分, 充分显示出戏剧女中音的音色与音量特点, 在强有力的呼吸支持及胸腔共鸣作用下, 显示出其强大的中声区和宏伟的高音区。在B段部分, 浓重的抒情性充分体现了女中音类似大提琴般丰满柔美的音色, 表达艾伯丽对伊丽莎白王后所犯罪孽的一种懊悔的心情, 这同时也体现出作品中所表露出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戏剧性方面, 艾伯丽对王子的爱, 以及得不到王子的爱而去陷害伊丽莎白与王子的不伦之爱之间复杂的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 所以在演唱pp时就要求用密度极高的连贯的声音来表现, 而唱f力度的乐句时就要求有宏大的音量且具有爆发力的声音, 这也是威尔第时代歌剧的演唱风格。开始将较大编制的管弦乐队伴奏运用在歌剧中是在19世纪下半叶, 在歌剧演出时, 庞大的交响伴奏乐队要求演唱者在保持优美的高质量的声音的同时, 还必须具备能与乐队相抗衡的音量, 因此也就产生了威尔第时代歌剧的一种“辉煌唱法”的演唱方法。

咏叹调《噢!不幸的恩赐》的演唱分析

1.威尔第戏剧女中音特点

用音乐表现戏剧冲突, 展现戏剧内容是威尔第歌剧创作始终追求的目标, 在这种美学观点的影响下, 威尔弟在创作时非常注重构造声部的层次感以及音色对比所带来的戏剧效果。因此, 中音声部 (Mezzo-Soprano) 得到了重用, 强调声区和音色的戏剧性对比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这一角度出发, 威尔弟打破了以往对声音的制约, 用令人吃惊的创作手法使女中音的音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在威尔第的歌剧里, 戏剧女中音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比如《阿依达》里的阿姆内丽丝, 《唐卡洛斯》里的艾伯丽以及《游吟诗人》里的阿佐采娜。正是由于威尔第对中声部的独特偏爱, 使其倾注了大量心血才塑造出了这么多情感复杂又令人难忘的女中音角色。

花腔女中音具有灵巧的高声区和丰满的低声区, 抒情女中音声音流畅音色多愁善感, 戏剧女中音正好融和了以上两个声部的优点, 具有强大的中声区和丰满穿透力极强的高声区, 且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 声音可以轻松穿过交响乐队。歌唱家卡拉斯认为:必须有巨大的音量和足够的耐力才能演唱威尔弟的歌剧。因此要想唱好这首戏剧女中音咏叹调对演唱者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

2.《噢!不幸的恩赐》的演唱分析

《噢!不幸的恩赐》作为歌剧史上一首经典的戏剧女中音咏叹调, 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不论从技术方面还是音乐表现方面都是不小的考验, 很多的女中音和女高音都喜欢把这首咏叹调作为自己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对演唱者来说要想成功塑造艾伯丽这一角色, 第一, 角色的声部定位和情绪的准确表达非常重要。这首咏叹调描写的是艾伯丽公主设计陷害王后和王子偷情, 当看到王后为此受到很大的痛苦与煎熬后, 艾伯丽良知受到谴责, 最后不顾一切拯救王子的故事, 所以在演唱时, 为了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以及起伏变化, 就需要在坚实的呼吸基础上, 充分利用胸腔头腔共鸣, 在唱高音时声音要结实有力, 在强有力的控制下使弱音唱出穿透力极强的声响效果, 要想达到这一效果, 就非戏剧女中音莫属了。因为只有戏剧女中音才具备这样的声音能力, 才能和交响乐队融为一体, 才能把歌剧中的要素都产生交响化的效果, 人物形象的刻画才能更加传神。第二, 要注意演唱与伴奏的配合。《噢!不幸的恩赐》的伴奏音乐在与人声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简单, 大量使用主属和弦以及分解和弦为主要伴奏形式, 在人声演唱时只是配上简单的和弦或者停止伴奏, 主要以突出人声为主。旋律中充分发挥三连音和附点节奏营造出来的推动力, 使得音乐起伏跌荡气势宏大, 在人声与伴奏交错的伴奏织体中, 歌剧的戏剧效果得到了自然的表露。没有深厚的功力, 以及准确把握曲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 演唱者将很准确表达出此曲的艺术精髓。

结语

歌剧《噢!不幸的恩赐》是威尔第创作后期的一部杰出之作, 通过对其歌剧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以及作曲家意图的了解, 使演唱者更深刻地融入到那个鲜活的歌剧人物角色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声乐演唱技术的不断提高, 在威尔第的笔下女中音也在歌剧舞台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威尔第作为一代歌剧大师, 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不朽的音乐作品, 人们在热爱他歌剧的同时, 对他的高贵品质也充满了敬意。他的名字将和意大利音乐以及意大利歌剧一样被大家所铭记。

参考文献

[1]钱苑, 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3]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篇4:青春的恩赐

一个树一样挺拔的男孩,一个鸟一样活泼的女孩,带着阳光的肤色出现在有泉水的地方。于是风景便肃穆如一幅伊甸园的油画,镶嵌着令人晕眩的金边。没有谁借给他和她漂亮的衣裳,但同样也没有谁能剥夺他们天生的美丽的权利。他们走在世界上,本色就足以令世界轰动。青春,一生中唯一不需要包装的年龄,就像真理无法包装一样,与化妆品、形容词以及物质的外套无关。

我的清贫的青春啊,我的华丽的青春啊,有一灯如豆就足够唤醒光明,有妩媚的一瞥就使一生感动,甚至有一首诗就理所当然成为世界的富翁。即使在层出不穷的挫折与失败中间艰难地突围,谁也无法否认我们胜利者的姿态,因为我们毕竟还有与失败较量的资格。在我们的履历表上,只有青春的失败,没有失败的青春。这还不足够骄傲吗?

青春,写下这两个字我就容光焕发。你、我、他的黑发像旗帜一样在空中飘扬。我们不需要寻找财富,我们自身就是财富;我们没必要接受赞美,我们幸福美好的容颜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赞美。即使无法判断我们是否使世界变得年轻,至少肯定我们阻止了世界的衰老。

這简直是生命中的神话、牧歌、史诗,是生命中全部魅力的集中体现。水与火,力与美,温柔与刚强,花前月下的散步以及夸父逐日的奔走,思想与行动,崇拜与批判……恰恰构成这枚金币两面的浮雕。我们凭借手指的触摸,就感悟到它那深奥的花纹一如朴素的真理。节俭是一种选择,浪费是另一种选择,青春因我们的节俭而日趋圆满,但又不至于因浪费而荡然无存。这争分夺秒的勤勉的年龄!这一掷千金的慷慨的年龄!

青春从来不是为倾听赞美而存在。但是,我又怎能不赞美它呢?即使我仅仅是青春的过客,青春却永远是我的主人!

(编辑/张金余)

篇5:恩赐的近义词是什么

赐予:这是大然赐予我们的宝贵礼物。

给予:妈妈给予了我生命,我要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妈妈。

★ 感谢恩赐作文

★ 上帝的恩赐的儿童寓言故事

★ 大自然的恩赐作文500字

★ 上帝的恩赐你的一生双语

★ 其他近义词

★ 省试恩赐耆老布帛,省试恩赐耆老布帛李绛,省试恩赐耆老布帛的意思,省试恩赐

★ 焦急近义词是什么

★ 祝福近义词是什么

★ 语文近义词

篇6:恩赐的近义词

省试恩赐耆老布帛

作者:李绛  朝代:唐  体裁:五排   涣汗中天发,殊私海外存。衰颜逢圣代,华发受皇恩。

烛物明尧日,垂衣辟禹门。惜时悲落景,赐帛慰余魂。

篇7:最大的恩赐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有人会问我,你觉得最大的恩赐是什么。我会说:“老天爷给我们一句完好的身体。让我们学习。”事实上是这样子的,我嘛,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女孩,可是我们班一些死不要脸的人总会缠着我,一会儿要我的笔啊,一会要我的橡皮,我无数次给他们,可换回来的`却是无趣的理由。

我最喜欢的课是数学课,因为每到数学课老师就会给我们讲许多有趣的故事和许多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喜欢上了数学课。

我嘛,我也不好说什么,因为我觉得上天给我们最大的恩赐就是给我们一具完好的身体,让我们好好读书,其实读书并不难,你们会认为数学很难学,可我觉得很好学,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这一点你们或许没有做到,因为它有着深刻的道理,你晚上带晚了么,你认真上课听讲了么,你课后认真做作业了吗,这些也许你们都没有做到。但是如果你们没有做到的话你们的大学梦就飞了。

你们或许会想读书多难呐,上班多轻松啊。那你们想读过初中就开始打工?笑话死人了。读书其实很简单,只要你们多看看书,多读读书,多带带晚,多写写作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篇8:恩赐的近义词

关键词:林语堂,上帝,文学创作,宗教精神

一、林语堂作品的宗教渊源

林语堂, 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龙溪林语堂 (现福建省漳州市) 的一个牧师的家里。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 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 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文学家, 语言学家。林语堂不但有很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 而且还有很深的英文造诣。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英文完成写作的。他一生著述颇丰, 著作等身。他曾经在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一出生, 便落在了一个宗教氛围非常浓厚的环境里。他的父亲是一个教堂牧师, 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这一家庭背景, 使林语堂从小接受着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在童年时期, 林语堂就是一个非常热忱的教徒。十多岁开始讲道, 有时甚至把登山也看着是与上帝认识沟通的途径。从小学到大学, 他基本上都是在神学气氛的教会学校里度过。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过程, 致使林语堂一度树立为基督献身的理想。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 就进入了神学班, 准备献身语基督教, 后因神学班充满僵死的教条而主动退出。但这并不是说他对基督教本身有了厌弃之心。相反, 他对基督教的热情有增无减。他爱上了圣约翰传教士“仁爱、诚恳而真实的生活”。在清华大学教书期间, 他除了教授英文外, 还主动兼教圣约班, 并且当了恭祝圣诞会的主席。

但是, 随着学识的增多, 眼界的拓宽, 林语堂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产生了怀疑, 甚至是反感。比如, 基督教认为, 人生来便是罪恶的;还认为, 人如果不信教就要如地狱, 等等。林语堂对这些进行了含蓄的批判。他更愿意去掉基督教的神秘色彩, 接受一种人道主义的宽容精神和博爱之心。他在圣约翰大学学习期间, 一次回国探亲时曾应父亲之邀做过一次题为《把圣经像文学来读》的讲道。他认为, 应当把《旧约》当个体的文学来读, 《列王记》是犹太历史, 《约伯记》是犹太戏剧, 《雅歌》是情歌, 《创世纪》、《出埃及记》是非常出色的埃及神话和传说。林语堂的这些讲道中, 已经不是简单的论述《圣经》的文学价值了, 而更像是一个无神论者在表达自己对上帝的怀疑。

林语堂的这种矛盾和怀疑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直到“五四”时期才摆脱出来, 进而相信人性本善。他认为, 如果人类的爱要依靠天上的那个第三者, 这样的爱不是真爱。他于是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儒家, 相信个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获得教育而趋近于完美的。林语堂和西方其他的基督徒不一样, 他有一个经历过深刻洗礼的所谓“异教徒”的阶段。圣约翰大学毕业后, 他自感中文学习的荒疏, 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广泛涉猎诸子文化中优秀的成果, 尤其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林语堂在儒释道的哲学中徜徉、流连, 并自己宣称已经由一个基督徒走向“人文主义”。事实上, 林语堂是把儒家文化看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主义学说。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 林语堂或埋头语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或针砭时弊、或倡导“幽默”“适度”、或热衷于向西方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但正如林语堂自己承认的那样“自称异教徒, 骨子里却是基督教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居于海外的林语堂明确宣告自己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无信仰时代”, 重新回到基督教的怀抱。他说:“我搜寻已告终结, 我已回到家中了。”

自此, 林语堂走完了“皈依——叛离——再度皈依”的复杂历程。在这里, 我们看到, 林语堂由于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尤其是对儒释道及宋明程朱理学的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 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审视中西哲学文化的成就与缺陷, 最终选择了基督教。正如他所说:“我曾住在孔子人道主义的堂室, 曾爬等道山的高峰且看见它的崇伟;我曾看见过佛教的迷雾悬挂在可怕的空虚之上;而也只有在经过这些之后, 我才降落在基督教信仰的瑞士少女峰, 到达云上有阳光的世界。”林语堂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梳理与批判, 使他重新回到基督教, 而中国哲学里丰富的本体论思想连同柏拉图、康德的哲学一起构成了他基督教理论的基石。

二、林语堂作品中的宗教思想

综观林语堂的作品, 都有宗教的影子, 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 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儒教、道教等宗教的内容。

(一) 宗教的描写营造宗教氛围, 突出主题

林语堂的作品中有很多对于宗教仪式, 场景的描写。另外还有许多描写主人公对宗教热衷的片段。林语堂的作品中有很多明显的基督教词汇, 比如“仁慈、基督、天国、救赎、永生”等词语的反复使用, 从而营造出一种宗教氛围, 使小说有了神奇迷离的艺术氛围。在小说《唐人街》中就有很多关于基督教教徒做礼拜的仪式和场景的描写, 实际上《唐人街》这部小说整篇都在提及宗教信仰, 而且强调了宗教在美国的重要性和普及性。林语堂借汤姆的口表达了对宗教虔诚的感情, 并且不断追问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这部小说表现了虽然在移民不断涌入美国, 人们的信仰开始多元化的背景下, 基督教仍然是国家的主流信仰, 而且对拥有其他信仰的人发生巨大的影响力。在书中, 作者还介绍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再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碰撞时并没有产生冲突, 这也表现了林语堂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因为林语堂本身就出生于牧师家庭, 所以对基督教徒的思想、仪式有很深刻的了解, 写出的作品才真实可信。

(二) 人物是宗教文化的载体

在《京华烟云》中, 姚木兰一生的坎坷巧遇以及她对于命运的这种安排的看法凝结着林语堂的宗教思想。一是“人生若梦”的主题, 姚木兰的一生可谓坎坷, 但又充满着无数巧合。实际上每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起因都是很微小的事情,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只是在时过境迁之后, 回顾其因果关系, 却发现本来毫无意义的小事情其影响之大, 殊可惊人。真是人生如梦啊。二是对命运的承受。姚木兰很信命, 对于命运安排的顺从思想。在姚家离京逃难时, 木兰选择车辆时, 不看骡子, 而看骡夫长的样子。反映了木兰宿命的思想。当自己的恋人要和别人订婚时, 她还是相信了命运的安排, “命运真是把他们俩撮合在一块了, 好多不由人做主的事情发生, 演变, 终于使人无法逃避这命运的婚姻!”于是他又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文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 刻画出木兰的万事由天定, 我这一生就这样了的宿命思想。三是对命运的领悟, 小说有很多木兰的内心独白, 直接道出主人公对命运的领悟和思考。这不仅包含了林语堂自己对“道”的领悟, 顺其自然, 宽怀处事, 勇于承受。还超出了“道”的范畴, 融汇了林语堂对儒、道、佛以及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理解与领悟。林语堂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生活阅历, 使他一生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爱宗教, 游荡于各种宗教之间, 积极吸取他们的养分。他崇尚道教的清静无为, 迷恋儒家介于动静之间, 既积极入世, 又逃避现实的中庸思想, 同时他又认同佛家勇于承受苦难和基督教的宽容怜悯的情怀。这些来源于不同宗教派别的思想最终内化融合于他的内心, 继而生发出对于人生、对命运的哲学思考。所以他能够把中西文化结合得那么自然, 那么了无痕迹。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通过他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中体现出来。

(三) 基督教的价值取向

林语堂虽然游神于多种宗教之间, 但他最终认定了只有上帝才是他心灵的最终归宿, 所以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他选择了基督教文化。这从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如出一辙。

1、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 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没有爱情的一席之地的, 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青年男女根本没有选择自己爱人的权利, 甚至连想, 连向爱人表白爱意都被看做不道德。而在林语堂的小说中是反复讴歌忠贞无私的爱情:姚木兰对孔立夫那种不求回报, 始终不一的爱情;丹妮对真爱的渴慕和追寻, 赖柏英和新洛之间纯真无邪的爱情等等, 不一而足。林语堂对于爱情是这样理解的, 只求付出, 不求回报。正如《圣经》所说:“施比受的人更有福气。”, 林语堂所写的关于爱情主题的书中都表明了对基督教教义中忠贞不渝, 无私奉献的爱情观的认同。

2、对于审判说的认同

所谓审判说是基督教的一种说法。基督教认为人类有原罪, 不能自己救赎, 所以上帝圣父派自己的独子耶稣来到世间, 通过流出鲜血, 代替人受死来解救哪些相信者。相信者, 其灵魂可以升入天堂享受永生。而那些对上帝的救赎默然视之的人, 到末日审判时, 上帝就会根据自己的公义标准进行审判, 人类要为自己所犯的罪过承担责任。这种审判说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思想, 而林语堂就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

在小说《风声鹤唳》中, 作者描写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残酷杀戮的罪恶行径, “我们现在有必要解释人类的善行和恶行, 一切宗教和哲学都主张人心恶念的存在, 宗教假设魔鬼, 因为魔鬼对宗教和上帝一样重要, ”, 从这些表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林语堂对于基督教教义的信仰。他把人类所犯的罪恶归因于人性中罪恶的种子, 甚至认为这种罪恶的存在是正常的现象。

在林语堂的幻想作品《奇岛》中, 林语堂为抢夺情人杀死土著的欧克色斯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水上审判”, 化解了殖民者和土著之间即将爆发的一场冲突。后来共和国还是将一枚勋章发给了欧克瑟斯的妻子来纪念这位老兵。这种情节其实反映了林语堂的基督情怀。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原罪, 而且有罪者应该受到世俗法律的惩罚, 但是基督教又是很尊重个体的生命。上帝怜悯有罪的人, 他们更需要上帝的救赎, 也离上帝最近。是的, 只有人才是世间最重要的, 我们要弄清楚人需要什么, 人怎样才能幸福快乐, 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才能去确定文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去追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使人类活得更加美好。这种思想正体现了基督教尊重个人, 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

3、经过基督教过滤后的宗教思想

林语堂的作品还反映了道家、儒家、佛教等其他宗教文化, 但是这些宗教早已不是本来的面貌, 是经过基督教改装后的宗教。正如有些学者所说, 林语堂笔下的中国文化是失真的, 他谈儒家, 谈中国文化, 总觉得中间隔着一点什么, 好像是在原来事物的表面涂上一层釉彩似的。其实, 这是林语堂用西方人的眼光在看待中国的文化。这种宗教思想是经过基督文化过滤后的宗教思想。

三、结语

基督教对林语堂的影响非常之大, 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基基督文化的影子。而起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价值和终极意义, 都在寻找自己的灵魂归宿, 最终的信仰。在他对基督教的艰难的认识和梳理的过程中, 他也详细地考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仔细研究了儒道佛等宗教思想。文如其人, 一个人的作品正是他的思想认识的最真实的写照。所以在林语堂的作品中, 基督教文化非常显著。他对基督教教义和价值观的认同, 对基督教仪式的描写, 对主人公思想涂上基督的色彩, 行动打上基督价值的烙印等。可见, 基督教文化对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人生信仰以及文学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 才能深刻了解他作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1-30卷[M].长春:北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林语堂, 林语堂自传[M]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 1991

[3]、林语堂,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 1991

[4]、林语堂, 八十自叙[M].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 1991

[5]、林语堂.信仰之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6]、林语堂.唐人街[A].林语堂名著全集:第4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篇9:放弃上天的恩赐

面对强大的敌人,角马没有任何还击能力,但是,它们没有退路,唯有渡过这条河,才能吃到新鲜的嫩草,才有活下去的希望。而鳄鱼和河马,虎视眈眈地盯着马群,等待着最佳进攻机会。

几只小角马在河岸观望,这是它们出生以来的第一次迁徙,悲壮的场面让它们生出一丝胆怯。它们发现,顺着河边水浅的地方,可以相对安全地到达对岸,因为在这里,鳄鱼和河马庞大的身躯无法施展。

这真是上天恩赐的好机会,小角马们准备另组一支队伍过河了。一支老年角马发现了小角马们的企图,它冲过来,毫不客气地将小角马们赶回到大队伍里,逼着年幼的它们和成年角马们一起,在水深的地方渡河。其他的成年角马不但没有阻止老年角马的行为,反而跑过来,和老角马一起驱赶不懂事的小角马。

明明从浅水的地方過河会更安全,为什么成年角马们一定要逼着小角马从危险的深水处过河呢?

原来,角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在凶猛的鳄鱼和河马面前,它们扮演着弱者的角色,但是,每年一度的大迁徙是它们生命中必须经历的磨难,它们必须团结一致,成千上万只集体行动;它们必须战胜心里的胆怯,毫无畏惧地跳入河中;它们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和极好的爆发力,以最快的速度过河,以此逃过敌人的攻击。

每一次磨难都是一种锻炼,可以让小角马们一点点长大,一点点坚强,一点点强壮,在它们漫长的一生中,不能存有丝毫的侥幸,每一次都必须拼尽全力,唯有如此,它们才能不靠运气,靠自身的能力,一次又一次躲过敌人的侵袭,找到新鲜的草,让生命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篇10:生活的恩赐作文

上苍冥冥中将我们赐予了父母,父母又是如此对我们呵护与关怀。长大后,我们跨入了校园,老师又对我们细心栽培;同时,我们还会结交许多朋友。这些,我们既然拥有了,我们就应当珍惜,就应当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他们。父母为家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理应得到为全面的孝敬。

春秋时期,有个叫颖考叔的小官去见着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到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我的老母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食物,请允许我拿回去孝敬我的老母。庄公听后非常感动。对于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方方面面。爱父母,心里想掷父母,行动着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向上……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对于师生情,我们更应该感恩。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海洋,让我们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如果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也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老师。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 学习,遵守纪律,就是对老师莫大的尊敬。有人说,友情是世界上最不值得珍惜的东西,他认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交到朋友;也有人说,友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它重比千金,而不是护之即来呼之即去的。我认为,亲情,友情,师生情,都是不可漠视的。人生难得一知己,我们应当珍惜朋友,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来对待他们。亲情,友情,师生情,我们应该去感恩。而感恩,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应当用行动,来感恩曾经关心、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篇11:青春的恩赐美文摘抄

我的清贫的青春啊,我的华丽的青春啊,有一灯如豆就足够唤醒光明,有妩媚的一瞥就使一生感动,甚至有一首诗就理所当然成为世界的富翁。即使在层出不穷的挫折与失败中间艰难地突围,谁也无法否认我们胜利者的姿态,因为我们毕竟还有与失败较量的资格。在我们的履历表上,只有青春的失败,没有失败的青春。这还不足够骄傲吗?

青春,写下这两个字我就容光焕发。你、我、他的黑发像旗帜一样在空中飘扬。我们不需要寻找财富,我们自身就是财富;我们没必要接受赞美,我们幸福美好的容颜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赞美。即使无法判断我们是否使世界变得年轻,至少肯定我们阻止了世界的衰老。

这简直是生命中的神话、牧歌、史诗,是生命中全部魅力的集中体现。水与火,力与美,温柔与刚强,花前月下的散步以及夸父逐日的奔走,思想与行动,崇拜与批判……恰恰构成这枚金币两面的浮雕。我们凭借手指的触摸,就感悟到它那深奥的花纹一如朴素的真理。节俭是一种选择,浪费是另一种选择,青春因我们的节俭而日趋圆满,但又不至于因浪费而荡然无存。这争分夺秒的勤勉的年龄!这一掷千金的慷慨的年龄!

篇12:感谢自然的恩赐作文

大自然,赐予了我们许多神奇的东西,娇艳的花朵,粗壮的大树,鲜活灵动的小生命。

当你仰慕花儿的娇艳时,高贵的牡丹花、淡雅的迎春花、幽香的茉莉花、可爱的宝石花……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来自哪里?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一点,任意地采摘与破坏,把大自然这位花匠的心血践踏。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这美妙绝伦的百花儿,我们却不知珍惜。

当你赞美动物等生灵的可爱时,你是否想过:这一切又来自哪里?残忍地杀害又再现了人们的无知。

当萤火虫的尾灯亮起,点点似闪烁的星光在夜空中消失时,大自然又失望了,因为她的努力与汗水又一次毁灭在了人类的手里。

与此同时,懂得欣赏自然美的人们,正用他们的心呵护着这一切。不论老人还是小孩,他们都是大自然的保护者,他们的生活节能环保、低碳绿色;他们在植树造林,他们在净化空气;他们都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他们的心是纯洁善良的,都值得我们敬佩与赞美。

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神圣的义务!


感谢自然的恩赐相关作文:

1.描写大自然的启迪作文精选4篇

2.四年级作文:走进大自然5篇

3.广东高考关于自然的作文5篇

4.六年级作文:我爱大自然600字

5.大自然的美作文600字范文5篇

篇13:红土的恩赐

——大毛

忠实于大地罢,不要信任那些侈谈超大地的希望的人!

健康、完善而方正的肉体,说话当然更忠诚些,更纯洁些,而它他谈着大地的意义。

——尼采 1《查拉斯特拉说》

我的感情开放了,犹如一种宗教,你能领悟这一点吗?任何感觉都是一种无穷尽的“存在”。感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奇特的刺激。

——纪德2 《地上的粮食》

你见过真正的红土地吗?新鲜的,

请到老圭山3来!

你想喝到香醇的包谷吗?没掺过水的,

请到老圭山来!

你想追寻逝去的田园牧歌吗?梦幻般的,

请到老圭山来!

当我写下这类似现代流行广告用语的句子,我是发自心中纯正的情感。就像一个人不能轻易地说出,我爱或我恨。

我的热情便是我的真诚。

我并非是一个撒尼人4,一个赶牛车的汉子,但我眷恋红土就是在眷恋孩童时代的梦。这个梦在红土上无数次的诞生。轻柔、粗犷……在我的感觉中,它们以无数的形象在向我呼唤。我听到了各种声音,各种声音混合出的奇特音响。

红土保留了我所有的梦。红土本身就是梦——大地的梦,它充满爱的激情。松涛在山野中震颤的时候,你仰卧的身躯是否感觉到大地的颤动?!

麦青,我总觉得这并非是我们第一次来到山野里;也并非是我第一次在红土上散步,享受春天带着凉意的躁动;这个并非是梦幻。人们长期以来对于梦不以为然,认为梦是虚假的。而我始终觉得梦就是一种现实。一种充满温情和魅力的和谐。一种存在。

麦青,你这名字多么美好。你在一天清晨的散步中对我说,这名字是在红土上取的。我相信。那个伟大的孤独散步者卢梭5也会相信。他在法兰西的乡间和葡萄园漫步,沉思着自然。为遇到一株新草而兴奋。为遇到一种新鲜的感觉而欣慰。凡自然之子都会相信的。在红土中只有真诚。只有爱。

这是一些难忘的日子。我们躺在山脚下,背靠大地,面对晴空。松树在眼前呼呼地摆动。耀眼的阳光穿过针叶撒在脸上,撒在眼睛里。天空忽而白忽而蓝,忽而又是红的。那红里有绿色的深点。白云从我们背靠的山顶上飘过,一朵接一朵。有快有慢。有时就在眼前散开了,像伞那样从一个点撑开,然后瓦解,溶进无穷尽的天幕中。他们散开了,又在另一个时刻,另一个地点聚合,成为一团。永无固定的形状,也无停止的瞬间。

麦青,你喜欢那些用石板铺成的村道。弯曲的,起伏的村道。我也一样。村道两旁用石块垒成高高低低的矮墙。黄昏时,羊群从山里放牧归来,那急促和细碎的脚步踏在石板上的声响和领头羊脖子上挂着的铜铃发出的松散的令人迷醉的叮铃铛啷的金属声,一阵阵地回荡在静谧而辉煌的夕阳中。牧羊女纯朴的身影缓缓地尾随着羊群。她不时地挥动着手里的绿树枝吆喝着,发出一种和山野异常谐调的声音,那种羊儿能听懂的调子。她在我们眼前走过,就像是法国十九世纪巴比松画派6笔下的牧羊女,那目光安闲,甚至就是神秘。伟大的米勒7,我只有在黄昏的红土上,才领悟了您作品的永恒价值。那种永恒的惆怅和庄严曾深深地笼罩着我。

太阳要落山了,大地模糊了起来,天空显得更加绚烂和清晰。当我们站在红土上领略这牧歌式的图景时,我感到一阵不安。当我们被眼前的一切吸引和感动时,我们只是置于那个存在之外。我们仅仅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好不相干的人。在牧羊女和羊群的目光中,我们这种陶醉也是不可理解的。只有站在“存在”之外,才对“存在”感到兴趣。存在之中的事物并不感觉到存在。它就是那样。天然地呈现着自身。闪光也罢,安闲也罢,一切顺其自然。这是无须思索的。一棵桉树摇曳着,发出声音,或者安静地垂着头,默不作声。这是不假思索的事情。更无须理解和认识。然而它必定是合理的,美丽的。它充满诗意。它本身就是诗,诗的本身。

当我们在感觉着存在时,我们已经在存在之外了。处于另一种存在。

无论我们有意还是无意地去观察和感觉世界,我们都去观察和感觉世界,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与世界分离了。

麦青,你我都长久地生活在各种观念存在的错乱之中了。

来到老圭山这些山野之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逃避。但更像是一次治疗和拯救。当你我面对质朴的存在感到大惊小怪时,已经掩饰不住我们内心的匮乏。

我们长久地生活在都市的人群中。行走在接到两旁排列的树下。被各种喧哗、狂躁、平庸的灰尘覆盖着;被各种荒唐的举止,麻木的面孔以及无内容的笑挤压着。

你我的生活长久地被划在了形式之中。形式主义的生活导致情感千篇一律。那些貌似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生命的危机。于是我们来了,像一次真正的出走!沿着柏油路面走出了都市的城堡。踏进了山野和田间的路径,那些散发着大地芬芳气息的路径。这是三月的日子,梨花和桃花已经过了它们开放的鼎盛时期。不过它们仍保持着银色和桃红的温柔面容,迎接着疲倦的灵魂。

麦青,在山野里,你变得容光焕发。不过你那都市样式的发型,在这里显得多么滑稽。岂止是发型,我们的服装、肤色、表情从头到脚都与这红土大地格格不入。你我就像滑稽的插图拼贴在大自然中,尽管无地自容,我们还是来了。这是改变形象的机会。

这红土有多红,那松林和灌木丛就有多绿。我们坐在紫灰色的石头上,眼睛里灌满了红土的颜色。望着眼前两座锥形小山间的腹地,没有思想。听着风把林涛推过腹地,惊动着在那里吃草的黑山羊和白绵阳。牧羊狗在叫着。撒尼汉子赶着黄牛,扶着铁犁在耕地,在腹地间来来往往。红土上犁出道道排列着的弧线。这就是人类远古生存的图景——伊甸园内的耕耘和牧放图。尽管圣经中的伊甸之园里,亚当和夏娃并不耕耘,只是吃着树上的野果。但眼前这番宁静劳作的图像,更接近我对伊甸之园的想象。劳作发自一种自然本性和一种简朴的希望。这种劳作的节奏与季节的变化融为一体。人的劳作与自然的劳作是同一意义上的劳作。自然运用着阳光、雨露、风和空气;撒尼人使用自制的工具,付出汗水。它们来自同一目的,也走向同一目的。

我们就这样坐着,像一尊原始的木雕。没有时间感。我想起亨利·摩尔8的青铜雕塑《国王和王后》,正是这样坐在英国乡间的山岗上。人们打他们身旁走过,或者就坐在他们一旁。沐浴着阳光,望着天空和山峦的弧线。太阳在他们脸上划下阴影。风从远方来。

麦青,来到这里,我发现你对声音极为敏感,这使我大为惭愧。当你在聆听大地的声音时,我竟带着一个可笑的“随身听”,耳机里放着流行音乐,自我感觉良好。为此我被你大大地嘲弄了一番。尽管我极力想为自己辩护,但事实上我找不到更充分的理由来对抗你措词严厉的话:音乐在这里是噪音。我在山野里涨红了脸,带着一副城里人可笑的自尊感。不过从那以后在红土上我再也不听所谓的音乐了。我开始注意真正的音乐。这音乐就在大地上颤动,在山谷间鸣唱。松树林和桉树林是不同的声部;岩石旁的灌木丛是低音部分,各种无名鸟的叫声在跳跃、穿插在各声部之间;风把握着节奏。大地音乐伴随着图像不断地进行着,梨花随着音响的震动而落花片片,撒满山谷。这白色的飘落并非伤感也不是哀悼。它没有丝毫令人沮丧的情调。有的只是梦幻般的抚慰;莫名的解脱;催人欲睡的吻。

麦青,我看着你睡在梨树下睡得很甜,嘴微微张着。在睡眠中也没有忘记呼吸这梦幻的境界。你已经在梦幻之中。这是真正的睡眠。没有噩梦和骚乱,说你在尽情享受,毋宁说你在自在之中。你已同永恒之存在挂上了钩。由于我愚蠢的清醒,目睹了牧羊女和黑山羊神性的目光那样,在感觉里占有你们的存在。正是在这个占有之时,我被驱除在这个存在之外。我为自己感到悲哀。我摆脱不掉的正是这么多杂乱的思维运动。无用的运动。它阻碍我进入那个存在。进入自在的境界。我老在一旁观望,而不是自我呈现。像桉树那样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汇合着自然万物的呼吸。那样均匀,那样谐调。没有一点是多余的或是不足的。所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

有时我会指责上苍的不公,为何老是将我排除在那个存在之外呢?!我的敏感和思维成了我进入那个存在的障碍。而我却无力逾越这个障碍。我只能隔岸相望,忍受孤寂。这好似在印证一个思想者便是一个孤独者那样的说法。我只是用我的意识与那个存在发生联系。我的身心并没有真正投入,与那个存在共享,互相给予。就像阳光和大地;山岗和云雾;松林和草丛;农夫和田野那样的关系。

我的感觉、思维,便是我的敌人。

我只好下这个结论了。因为我的存在与那个永恒的存在尽管只有一步之遥。但有本质的不同。当我渴望成为那个存在时,我只好悲哀。我注定成不了一棵桉树和一个牧羊人。就像我开初说的,我不是一个撒尼人,一个赶牛车的汉子。

夜深了,红土上的红月亮在那些锥形的山顶上走着。我们在空旷的山脚下走着。带着喝了包谷酒后朦胧醉意。听着狗吠在旷野中回荡。鸟儿安睡了,虫子微弱的叫声说明大地在酣息。我们朝越来越深的山脚走去,红土上充满了凉意。红色变成了深褐色。它闭上了眼睑。白天的印象成了一团梦幻。梨花灰白透明的调子浮在入睡的红土上尤为奇异。一团团像松软巨大的棉球,诱惑你钻进去。把头枕在上面,仰望群星。

夜空明净,能看见云还在天上移动。星星显得很大很亮。你说好像是人造星星。这又是我们的不幸。长期呆在一个远离星光的都市,当我们走近星光时,我们便感到迷惑。便开始用词不当。站在充满寒气的红土上那个存在用它无形的手,将我们携带着都市文明污垢的身躯轻轻托起,漫游了夜空。倾听了星光与大地的夜语;月亮与山岗的抚爱;灌木丛间小动物们的小吵小闹。

我们是如何回去的,已不重要。等我清醒时,天已大白。鸡鸣狗叫,撒尼人忙忙碌碌的脚步踏在石板路上的声音,把我抓回到我住的房间。这不是房间,是老乡堆粮食和杂物的地方。我身边就堆放着收获不久的包谷。我是闻着这红土果实的芳香入睡和醒来的。撒尼人用这包谷酿酒,换来大米。这是红土的恩赐。我起来到外面与两只在栏杆边的黑山羊“闲聊”了一阵。它们那目光始终是神秘的。充满悟性。它们知道些什么。我们曾在山野里相遇,它们嘴里悬着青草和树叶,然后在松树林里消失了。

又是黄昏。我在一片长满紫罗兰色的花海里(撒尼人称为“绿肥”)把麦青打扮成一个花神。她全身缀满了紫罗兰花的植物,只有眼睛、嘴唇可见。太阳在她的身后落下,她的形象模糊起来。在微风下拂动着,扩大着,微微地升腾着。山峦子在她身后退缩。岩石也在退缩。地平线被改变了,她的身影与天空构成了新的关系。她溶进黄昏的大地。一条新的地平线形成。这条颤动的模糊的地平线浮着一条金色的光带。一群群的羊从她身下做过,没有声音。那一刻没有声音。她在巨大的宁静中带着倦意和安详。目光没有具体的指向,没有语言,她使思维停顿。只把感觉给了我。我不知道站在何处,在干什么。一切都模糊了,一切具体的概念都从地平线上坠落。

那个存在以单纯奇异的形态,在瞬息之间令我的灵感惊诧、膨胀,然后死灭。此刻我的热血变得凉凉的。不再有任何冲动。我是乎在那个存在之中了。我没有把这种感觉向麦青透露。其实她是知道的。

之后的许多天里,我就像骑着一匹马在山野里缓慢地走来走去。我不再有任何思想了。我时常躺在岩石上昏睡,任松树在我旁边呼啦啦地叫唤。我疲惫不堪,醒了又睡。就这样在山上躺着。一个下午接一个下午地看着太阳光由直射转为斜射。然后悄然落下。我想吃草。想把脚伸进红土里,不再起来,随它怎么长。从我的头顶和手臂上长出像桉树一般椭圆形的蓝灰绿叶子。不过,随便它长什么绿叶,我渴望。

我只想留在旷野上。我没有把这个念头告诉麦青。不过我想她已觉察到了。随它去吧,万物不都是这样的吗?她仿佛在这样说。

我似乎没有了幸福感。也没有烦恼。就像这红土是无所谓幸福和烦恼的。那一套无意义的字眼与它是无关的,无用的,身外之物,随它去吧。

当我变为自身的时候,以前与我相关的许多东西随之失去了意义。变为了局外之物。你不必在观念与观念之间;意义与意义之间纠缠不休了。也不必去做那些“痛苦的选择”。你就是你了。你就独立于观念之外与万物相依的一份子。不再死亡和诞生。不再耿耿于怀和梦寐以求。你不再为你的存在开单据,索取发票。这里金钱是什么?艺术又是什么?很多事都免了。伸展你的树枝吧,尽情呼吸。伸开你的绿叶接住早晨的雾和雨滴。无论天阴天晴都坦然相处。是的,我该结束这样的谈话了。我是一个废物。

今天我仍然是那样的废物。我曾苦苦地去感知那个存在。在圭山那些难于忘怀的日子里,某些瞬间我也曾获得过巨大的宁静。有某些片刻我摆脱了强大的包裹着血肉之躯的那些所谓文明的外壳,露出了本性。红土大地赐予了我的灵魂一种不可磨灭的宗教感情。如果内心中没有这种情感的果实,我不知道如何应付漫长的人生面临的无尽的烦恼。我想起童年时在大草坪上放风筝的情形,事隔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感到那番情趣的美妙。童年已经变成一个遥远的梦境。那种无忧无虑,无所作为的时光成了我今天梦寐以求的想往。

某种意义上,我毕竟是自己感受的承受者和获益者。但作为一个南方之子,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红土的存在,今天我仍是一无所知的。

上一篇:亿达美食节日记下一篇:左传读书心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