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我们的节日

2024-05-05

小学我们的节日(精选14篇)

篇1:小学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舞台

那天,王老师对我们宣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们学校的每一个班都要表演两个节目,一个是合唱,一个是集体节目。”听了王老师的话,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就像乱了阵的蚂蚁一样议论开了,有的说:“合唱什么歌,难不难啊?”有的说:“是不是唱流行歌啊?”有的说:“应该是唱红歌才对。”还有一些学过跳舞的同学也趁机炫耀说:“我学过跳舞,舞又跳得好,老师一定会选我参加跳舞表演。”讨论持续了许久,王老师才说出了跳舞的几个同学的名字和我们合唱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之后,王老师一有时间就把我们召集在一起来练习合唱,几个星期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在这几个星期里,我们调整了伴奏,加了指挥,加了动作,我们一天天地练习,歌唱得一天比一天有感情,指挥的技术也一天比一天精湛。

表演开始了,我紧张极了,似乎每走一步就会呼吸困难一点,我只能摒住呼吸,激动地走上舞台,幕布拉开了,我既紧张又高兴,望着成千的观众和一个个评委露出了笑容。指挥收回了我的注意,荡出了双手,歌声便在舞台上开始荡漾,我放开了我所有的嗓门,轻松地唱了起来,心里不再紧张,脸上的笑容也带着一丝丝严肃,我的表情也随着歌声的快、慢、轻、重地变化时不时地转变着。没过多久,我们的歌声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随后,其他班也表演了很精彩的节目。大家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六一”。

篇2:小学我们的节日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动人传说。祖先们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这些传统。就是这样,这些节日流传到现在。随着时光流逝,在节日大家庭中,也加入了些新生儿。可分成两类:西方节日和中国节日。不过,这些节日的背后有一些小秘密。读完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我从中了解到往日我不知的,关于节日的资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错,这首诗正是苏东坡的《守岁》。谈起着首诗,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春节那喜气洋洋的幸福情景。每当除夕日的夜幕降临时,鞭炮声、欢笑声就开始荡漾在空中,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亿万烟花鞭炮如同一条条火龙一齐穿上了天空。震动了大地,照亮着天空。连星星也暗淡下来,月亮也躲起来了。我最喜欢的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这个节日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我又长大了一岁,又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春节期间,人们多喜欢在自己的房间中挂上几只中国结。给来年加上一点喜悦的色彩。中国结,又名盘长结。起源于古时期,那时没有文字。人们就在绳子上打上不同的结来表示事件。这就是“结绳记事”。它内涵浓郁的民族气息,外观也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东方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这也是《我们的节日》教我的。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自己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一碗腊八粥、一顿年夜饭、龙舟竞渡、中秋赏月、踏青、祭祖、登高,每一个节日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看了《我们的节日》后,我知道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个节日的由来与风俗,让我受益匪浅。

“元旦”、“三八”、“五一”、“六一”,这些世界性的节日走进我们的生活,使我国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表明我国对人权的尊重和夺世界闻名的接纳。从书中了解到:我国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表明了我们中国的迅速发展。

篇3:我们的节日系列剪纸

《我们的节日系列剪纸》由三幅单色剪纸作品构成,分别描绘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用以表达中国人民向往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创作构思: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再用剪纸这一中国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作品风格借鉴本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民间剪纸,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1.《春节》是辞旧迎新,全家团圆的日子,家家放鞭炮、贴“福”字,大家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欢度春节。

2.《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大家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来庆祝元宵佳节。

篇4:我们的节日

元旦 正月初一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春节有贴春联等习俗。据说,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孟昶手书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人日 正月初七日。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在古代,人日是一个很盛大的民间节日。人们举办各种活动,表达对亲友的思念,祈求生活安康幸福;有文人登高赋诗、仕女出游的习俗。高适有句:“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上元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张灯结彩为戏,又叫灯节。欧阳修有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在古代,这一天人们有外出游玩赏花的习俗,还要举办活动,为百花庆寿。另外,节日期间,有栽种花木的传统。这是一个很浪漫的节日,可惜现在人们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

寒食 清明前二日(一说为清明前一日)。据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谓寒食,禁火三日。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但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有时是一百零六日。温庭筠有句:“时当一百五。”元稹也有句:“初届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 清明节。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候,天气转暖,草木返青:万物一新,洁净鲜明。清明有扫墓的习俗。古人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有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上巳 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作修禊。后来,这个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目。杜甫有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日。据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端是初的意思,古人常把五写作午,所以初五也可以说成是端午。古人把午时视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七月初七日的夜间,牵牛织女聚会。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肉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有《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舌牵牛织女里。”

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此夜月亮最圆最亮,是赏月佳节。月圆寓意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苏轼《水调歌头》有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此日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之为重阳。古人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俗。传说,这一天带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免祸。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现在,我国确定重阳节为老人节。

冬至 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一天天长起来。古人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有句:“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有些地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腊日 腊是祭名。一般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如今还有这一天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北方,腊八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据说,吃腊八粥有御寒之意,也有庆丰收、祈求五谷丰登之意。杜甫有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腊八是春节的序幕,过了腊八,迎接春节的氛围就越来越浓。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有守岁的习俗,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苏轼《守岁》有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篇5:孙楼小学我们的节日

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中秋

三.活动时间:9月10—18日

四.活动内容:

活动一 :了解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2、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活动二 :

1.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晨读。

2.举行一次中秋主题班队会。搜集、诵读有关中秋的经典诗词,在品月饼、诵古诗的过程中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主题班会时间:9月14日班队会,少先队将进行检查。

活动三 :

1.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传统民俗、逸闻趣事、诗词佳句的资料,各班将资料、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照片等经过精心设计,展示在教室布置及黑板报中,少先队将进行检查评比。

2.各班可以在班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3、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活动四 :

1.一至四年级各班上交绘画3幅,五、六年级上交绘画5幅;

三、四年级各班上交征文5篇,五、六年级上交征文8篇。9月17日上交德育处,届时将进行评比并发荣誉证书。

篇6:小学“我们的节日”活动方案

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册文明办[2013]2号文件、册教育[2013]4号文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委十一次党代会、州六次党代会、县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我们的节日”活动形式和载体,立足把“我们的节日搞旺”,积极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活动。

二、组织机构:

组长:蒲永进(副校长)

副组长:胡成星(政教主任)

组员:郝正波、唐华超、彭德景、各中队辅导员。

三、活动内容:

(一)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25日)

节日主题:

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各中队立足本地区、本学校发生事故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专门安全教育。要重点加强上下学交通安全、预防溺水、饮食卫生安全等知识的教育。活动形式:

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安全知识手册、出安全知识黑板报、组织各班学习讨论等形式营造氛围; 3月25日上午,开展《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的国旗下讲话。当日下午,全校师生在演练指挥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了避震和疏散两个内容的演练。

(二)、清明节(4月4日)

节日主题:

清明节主要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突出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

未来主题,大力倡导文明祭奠的良好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纪念活动,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

活动形式:

1、大队部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国旗下讲

话,组织各中队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主题班队会、“讲讲先烈的故事”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

2.开展“文明祭奠我先行”活动,倡导以“献一束鲜花、植一棵

树”的形式祭奠先人,让学生在家长中广泛宣扬科学理念,引导家长

改变旧的祭扫形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领悟文明祭奠文化内涵。

(三)母亲节(5月12日)

节日主题:歌颂母爱,热爱母亲,感恩母亲

活动形式:(自选)

1、号召学生本周回家帮母亲做一件事,以自己的行动感恩母爱。

2、唱“母爱”之歌,学生自由演唱母亲的赞歌,形式多样化。

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等

3、诗歌朗诵,搜集赞美母亲的文章,也可以自己动手写作,并

用多种形式朗诵赞美母亲的诗、散文等美文。

4、回忆自己母爱的故事。先布置学生写好母亲感人的事迹,活

动中与同学们分享。

5、给母亲的祝福。每个学生都对母亲说一句祝福的话,祝我们的母亲健康、幸福。

6、广播宣传。学校“校园之声”广播站将陆续播放母爱之歌,讲讲经典的母爱故事。

(四)六一儿童节(6月1日)

活动主题:

国际儿童节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

权,改善儿童的生活,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

活动形式:

1、召开庆祝大会,精心筹备进行庆祝活动。

2、组织开展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教育活动。

3、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

4、举办庆六一文艺晚会。

通过以上活动的举办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意义深刻的、难忘的、快

乐的“六一”儿童节。

(五)端午节(6月12日)

活动主题:

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诗人屈原胸怀祖国、心忧天下、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同时,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一年一度的“卫生防疫节”,有着赛龙舟、打扫庭院、悬白艾、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要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主题,积极组织群众性文化娱乐、体

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人们的科学意识。活动形式:

1.开展“和谐端午日,弘扬民族魂”主题教育。通过召开主

题班队会,组织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引导学生缅怀先贤,学习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忠诚祖国的高尚品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组织开展讲传统美德故事活动。广泛开展传讲历史名人、英雄

模范、道德楷模和我们身边好人的故事,引导师生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唱响主旋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

(六)禁毒宣传日6月26日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

宣传党和政府的禁毒方针、政策、决心及措施,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毒品的严重危害,激发历史责任感,积极参与禁毒斗争,进一步在我校掀起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的高潮。

1、各班制作禁毒宣传墙报。各班板报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稿,板面新颖。

2、开展禁毒宣传主题班会。通过此次教育活动,广泛向学生宣

传毒品的危害以及国家有关禁毒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他 们充

分认识抵御毒害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健康幸福、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的大事,真正做到“热爱品”,人人知毒、恨毒自觉防毒、拒毒,提高对毒品的防范能力。

3、广播站做好禁毒宣传工作。

4、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签名活动

(七)建党节7月1日

活动主题: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的诞生日。

活动形式:

1、组织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班队会。

2、举办班级红歌人人唱活动:通过音乐课教学、校园广播站播音传唱红色系列歌曲。

3、举办“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

(八)教师节9月10日

节日主题: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每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学校要积极开展“馈师恩、报祖国”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校园中营造节日气氛,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体验到尊敬老师的愉悦感受。号召全体教师明确爱心与责任,在感受到学生的敬爱之情的同时,思考教师的爱心与责任。

活动形式:

1、大队辅导员国旗下讲话,号召全校同学,以各种形式向全体教师祝贺教师节。

2、每位学生制作一张感恩卡赠送给老师。

3、大队部在教师节当天安排8位礼仪大使迎接老师上班。

4、各班以“庆祝教师节”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5、开展一次以“浓浓尊师意 款款爱生情”为主题的主题队会。

6、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为主题的征文,要求三年级各班组织好每一位队员写写“心中最难忘的好老师”,选择典型的事例,突出中心,作文题目自定。字数:中年级不少于300字。高年级不少于

500字。

(九)国庆节 10月1日

节日主题:

我为祖**亲献礼

活动形式:

1.大队部举行庆国庆板报专刊竞赛活动。

2、组织开展“我为祖**亲献礼”主题手抄报比赛活动,争优创先为祖国生日献礼。

3、举办1-6年级“祖国发展我成长”集体朗诵比赛。

4、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专题的红领巾广播。

(十)全国法制宣传日 12月4日

活动主题:

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宪法,宣传与教育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

活动形式:

1、邀请法制副校长或者区“五五”普法宣讲团成员为我校师生组织一次法制进课堂讲座。

2、举行小学生“做遵纪守法小公民”宣誓活动利用升旗仪式,由校长带领,举手向国旗宣誓: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四、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推动全校“我们的节日”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班要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加强宣传教育。

2、营造氛围。各年段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班会课、学习园地,朗读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讲求实效。各班要结合实际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4、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各小学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校园广播、网站、校报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加深学生对节日内涵的理解,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高尚情操;要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将传统节日、经典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日常

教学中;学校少先队要结合纪念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教育活动,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效利用学校这一文化阵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各个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自创“节日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6、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动员学生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等实践活动,为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4、注意收集,归纳整理。各中队要做到每个节日有方案、有记录,并归纳整理及时上报活动信息。

丫他镇民族中心小学

篇7:我们的节日春节小学作文

过年了,这过处不得不从一顿年夜饭说起。

为了今年能吃上丰富且快乐的年夜饭,我家从几天前就忙了起来。打扫卫生是我最愿意干的,我只想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但是,在我妈妈的“威逼”下,我只好屈服。调料和食材是我奶奶负责。老年人嘛,既要便宜又要质量好,这点可没少让她费心,东处问,西处问,这处问,那处问,还是没买,最后,还是我妈妈完成的。

这几天的忙碌,我大部分时间在玩。他们虽然知道,但却不说我。真是奇怪,莫非,他们有个“大阴谋”?

到了除夕晚上,吃年夜饭了。因为我妈知道年夜饭代表团圆,况且现在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所以这顿饭很丰富。也不枉他们这几天的辛劳,也能补偿我几天来的“担惊受怕”。按规矩,长辈不动筷子,小辈也不准动。但看着这些丰盛的菜,谁不想吃呢?于是,在他们不注意的情况下,我小心翼翼夹了几片,这才心满意足。

菜全好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吃了。但我妈说还要一人说一个成语祝福爷爷奶奶。没错,就是成语接龙,这是我最不喜欢的游戏了。到我了,脑子一片空白,大半天才想出来,真是吓人啊!

“干杯!”我拿着一杯牛奶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家人很开心,很和睦。

篇8:小学英语中的节日文化教育

一、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需要

1.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学会一门语言, 首先要熟悉其相关背景文化。节日文化则在整个语言文化氛围中尤为突出。所以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 我们要特别关注西方的节日文化, 以此来提升自身内在的文化修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则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 以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文化的渗透, 我们不难发现欢庆西方节日活动已成为时下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时尚名词, 这种时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内在精神生活, 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国际化的发展。

2.素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怎样通过各种活动, 得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等有利条件, 适当向儿童介绍西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培养其理解、尊重、平等的生活态度, 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加德纳教授认为:“如果我们以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孩子, 我们会发现, 每个孩子都很有天赋, 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式”。教师应结合西方节日文化, 以有意义和有效率的方式激发孩子各种智能。

3.小学英语教学的多样化需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由此可以看出, 语言是文化的裁体, 是文化的外显。所以学习一种新语言, 实际上是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倘若不了解英语所赖以生存的英美文化, 不了解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就不可能真正准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英语这一门语言, 更谈不上自然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日常交际。在亲身体验、参与和创造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异域文化传统, 从而丰富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

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还要结合英语语言文化背景, 注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英语教育不应是单纯的学习活动、枯燥的口语练习, 而应通过各类文化活动, 使其真正融入孩子们生活的环境。

那么要采用何种更受学生欢迎的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节日文化呢?结合节日, 进行相关宣传活动并且增强学生节庆参与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例如, 每年十月三十一日, 学校可以举行“Halloween”节庆活动。“Halloween”中文名叫“万圣节”或“鬼节”, 是西方人集体狂欢庆祝的一个节日。它因富有诡异、惊奇、刺激的神秘色彩而深受西方人的喜欢。孩子们在这一天可以制作南瓜灯 (pumpkin lantern) , 可以无拘无束地装扮 (make up) 自己, 可以吓吓人, 还可以邀上好友一起去要糖果 (sweet) 。这种趣味性非常浓厚的节日正符合孩子们好奇好玩的天性, 所以会深受孩子们的推崇和喜爱。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穿上精心准备的特色衣服, 戴上帽子和面具, 甚至可以让他们用彩色气球装扮班级。最后结伴进行“Trick or Teat”的活动共庆节日。与其说这是一次英语学习活动, 倒不如说是一次英语文化体验活动。

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 我们可以进行“Christmas”节庆活动。在课堂上, 可以学习中英文歌曲《铃儿响叮当》, 《Jingle Bell》。通过这两首歌曲让孩子的内心更好的融入西方节日的文化氛围。在活动中教师也可让孩子学习圣诞节的一些英语表达方式:如:Christmas tree, SantaClaus, gift等。还可以让孩子动手在教室里共同装扮圣诞树, 装扮圣诞老人派发礼物等。通过以上种种活动, 让孩子感知圣诞节文化, 体验圣诞节魅力之所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渗透西方文化, 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结合西方节日文化, 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能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从而使学生玩中学, 乐中学, 乐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刘俊.节日的意义——介绍《西方的节日》[M].全国新书目:2006, (06) .

[3]黄雷.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时代英语报教学研究月刊:2010.

篇9:我们的节日呢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8月16日,是2010年的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但是,过惯了西方情人节的年轻人,有几个还记得七夕节?推而广之,我们的传统节日,那个不是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困境?我们的中国节日哪儿去了?

近年来,新一代中国青年都热衷于过。洋节”。大致有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过“洋节”是为了“找个快乐的理由”,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我们的传统节日,果真只是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过起来真的很累?其实未必,只不过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被分割、异化,遗忘了。在整个社会充斥着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反思生活,回味从前?有多少人能从传统的,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传统节日?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感慨,几乎每个节日的味道,都越来越淡。可究竟有多少人去真正反思原因是什么7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我们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会越来越式微?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这是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一个重要方面。

从文化产生背景上看,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后,传统节日便开始走下坡路。而在工业社会培养下,诞生的西方节日,漂洋过海,迅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勢头,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一时间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于道。

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大旗的鼓动下,许多节日成了消费日,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内涵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中国,就变成了一个消费性的节日,或者说时尚标签。传统节日的真正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脉脉的节日,已经成为月饼商人,各大卖场炫技卖乖的秀场,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的陷落,最根本原因是,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对人性的异化,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让每个人都成了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失去了创新能力。人们只能通过疯狂的消费来满足自己与别人不同,标新立异的企图。表现在节日文化中就是,大一统式的消费文化和席卷全球的一致化从众行为。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节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其实,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情人节等洋节的“入侵”,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篇10:社庄小学关于“我们的节日”

主题活动总结

社庄小学 2011.2..19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工作方案》,活跃节日期间未成年人文化氛围,社庄小学在寒假春节期间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旨在丰富学生节日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集成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德育处讯速制定了活动方案。

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少先大队和《枫之韵》广播站为组织机构,各班班主任老师为直接责任人,在放假当天组织各班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并结合“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明确活动的意义,增强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告知家长朋友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从开学初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还是很支持我们这项活动的。

二、开展“红红火火过春节、文明礼仪家家乐”活动。

节日期间,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节日感恩”活动,做到“五个一”:向长辈拜一次年: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给老师发一条新年祝福的话;帮父母彻底打扫一次家庭卫生;就近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

三、以“我的寒假、我的春节”为主题进行绘画、作文、书法等作品创作。

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到学校《枫之韵》作品收集中心,由少先大队进行统一的评选,筹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专刊,在校园文化墙栏进行集中展示。组织部分学生对参展优秀作品进行评奖,并集中表彰。

四、开展“我为家里写春联”活动。

号召中高年级学生从搜集春节资料入手,尝试为自己家里编写一副春节对联。并在开学第一节班会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

五、开学初,各班召“我的寒假、我的春节”主题班会。

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才艺展示等方式汇报自己的寒假生活,在寒假里所见、所闻、所学,以及学校号召的“节日感恩五个一活动”实施情况等。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们的汇报情况都作了总结,引导学生们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一些春节习俗,有判断的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鼓励学生要长期主动参与社区(村镇)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了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教育学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做些些家务,主动帮助老人做些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篇11:我们的节日的小学优秀作文

过春节有很多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在张罗着准备过年。购置腊货,进行大扫除,写春联,贴窗花,买烟花爆竹……准备好一切,辞旧迎新。

春节前一天叫做“除夕”。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开开心心地享用大餐,欢欢喜喜地聊天说事。当然,也别忘了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近些年来,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慢慢地融入到了除夕夜守岁习俗中去了。一边看着精彩的节目,一边享受着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那真是妙极了。除夕夜零点的钟声敲响,人们还要吃饺子。除夕夜子时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在这时候吃饺子,是取“更碎交子”之意,饺子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的。

当午夜交子时,新年的钟声也就敲响了。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之声响彻云霄。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他们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放鞭炮了,他们高兴地活蹦乱跳。此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天空是绚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这些情景,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爆竹声响就成为了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气氛的体现。

压岁钱,是小孩子们的最爱,也是春节的一种文化风俗,有时大家吃完年夜饭后,有长辈发给晚辈压岁钱,并嘱咐晚辈们在新的一年里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也有的是待晚辈们睡着后,长辈亲自将红包放在枕边。更多的是一群孩子,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再伸手要红包。孩子们把长辈的压岁钱“劫掠一空”才呼啸而去。老人们却为此乐不开支,笑得合不拢嘴。

篇12:小学生我们的节日春节征文

脚步越来越近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年货,买新衣服,零食等等,打扫家里卫生,过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年。

今天,是年三十,家里的每个人都起来的很早,爸爸,妈妈,我,弟弟,妹妹。妈妈起来的很早开始准备年夜饭在厨房里,忙的不可开交,爸爸拿起了劳动工具开始打扫家里的卫生,我就去妈妈那里给她打下手,在一边帮忙切菜,洗菜,拿东西等,弟弟妹妹年龄太小帮不上什么忙,在一边玩,看着妈妈烧的菜一盘接一盘的,味道香极了,电饭锅里煲着老母鸡汤,打开锅盖金黄色的鸡汤配上绿油油的葱花,看似秋天的景色,漂亮极了妈妈叫我去拿了些黄豆过来,拿给妈妈后,我问妈妈:“要黄豆干嘛?妈妈说:“烧八宝菜,这八宝菜要有八样菜,如:黄豆·萝卜丝·等八样菜。这是过年家家餐桌上必有的一道菜。烧饭时妈妈放了一盘肉圆子和糯米圆子放在饭锅里蒸,帮完忙后出去看爸爸拿着剪刀,胶布,对联出去贴春联,贴完了。到吃年夜饭时,桌子上的菜真是色香味俱全,拿了饮料,杯子倒饮料喝。拿起筷子看晶莹剔透的排骨,鲜美的鸡汤,真是好看,于是忍不住的朝我面前的排骨发起了进攻,妈妈烧的糖醋排骨味道好极了。忍不住多吃了几个,弟弟看着糯米圆子口水都流出来了,看的那个样子好笑极了。

就这样快乐的一天过去了,过年也拉开了序幕。

篇13:小学我们的节日

二、求“实”———夯实基础, 重组知识

1. 夯实基础, 回归教材抓主干。

离开教材, 历史教学将无所适从。对教材的把握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借助课本落实双基, 借助课本构建知识体系, 借助课本查漏补缺, 回归课本组织训练。搞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在理解上狠下功夫, 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干, 强化重点, 查漏补缺, 大胆取舍, 质疑问难, 融会贯通, 要大胆丢弃非重点知识, 减轻负担, 提高效率。千万不要因为热衷于各类模拟题、练习题而冷落了教材知识, 考生要保证将足够的时间用于对教材知识的研读, 加强自我整理和纠错能力。不管考题形式如何千变万化, 新颖材料怎样层出不穷, 但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上来。养成复习时必须重视基础的习惯, 全面准确掌握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才是学习、提分之道。同时, 以单元为单位回忆教材章节目录,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 回忆教材内容, 区分记牢的、遗忘的、模糊的几个层次, 再通过复习有针对性地加强记忆。

2. 重组知识———纵横联系构专题。

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从宏观入手, 重新整合教材, 理清线索, 大胆取舍, 筛选专题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一是“串线”, 即加强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 从中理出可以串联相关知识的主线, 把握人类文明演进历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中国的农村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等。二是“铺面”, 即打破模块间的孤立状态, 加强横向联系和比较,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的阶段特征。如辛亥革命, 其背景涉及必修二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必修三中的“三民主义”, 其影响涉及必修二中的“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必修三中的“新文化运动”。三是“织网”, 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 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总之, 通过串线、铺面、织网,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内容, 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

三、求“活”———学以致用, 灵活迁移

1. 加强政史地三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要从政治、地理等多角度思考分析, 促进学科之间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 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近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如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 和谐世界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等。

2. 关注社会热点, 学以致用。

近年来高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度间国内外重大事件,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具有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 即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如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国关系等;三是周年性历史事件, 即从上年6月到本年5月左右的相关历史事件的周年问题。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现实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做到历史问题现实思考, 现实问题历史反思。为此, 务必关注时政, 解读热点, 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做到学以致用。

3. 关注史学范式, 高屋建瓴。

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灵活, 在复习时应适当重视史学理论, 如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 (现) 代化史观和生活史观等。要处理好传统史观和新史观之间的关系。在运用新史观时应有所侧重, 如对近现代史的把握应更多地体现近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 而对中国古代文明方面的线索和整个人类史的把握则应着眼于文明史观。

四、求“强”———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科学的训练能有效地巩固复习的成果, 提高复习的效率, 排除思维障碍, 从而培养学科能力。如何进行高效训练呢?一是要研究高考试题, 精心选取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宁缺毋滥, 防止陷入题海;同时分门别类, 循序渐进, 合理安排, 确保学与考的同步。进而把握好难度、梯度, 力求练习的定时定量, 不可漫无边际。二是注意培养自己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审题过程中, 要审题型、审题目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要充分重视审读试题的引导材料, 明确引导材料的核心内容, 找出有效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看清题目设问角度和答题的依据;组织答案时, 注意答案要条理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三是关注错题。第一步是知错, 就是自己检查在哪里出了错。第二步是认错, 就是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第三步是改错, 就是把错题再做一遍, 把试题修改成满分。

总之, 同学们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要了解考情学情, 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切实提高复习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力求我的高考我做主。

年来由于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 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 一些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 甚至消失。在年轻人看来, 过节就是休息, 就是吃喝玩乐;在孩子们看来, 过就是收压岁钱, 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 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他们不知道, 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风俗民情, 更彰显了我国灿烂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传统节日所受到的冷落, 其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美德的逐渐流失。因此,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 有必要让下一代重新认识传统节日, 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2011年笔者申报并承担了本校校课程《中国节》的教学任务, 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感悟传统节日文化, 感受颇多。在不断地“教与学”的互动中, 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 调动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文化, 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 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 为了上好这门课, 我决定立足实际, 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 根据时令顺序, 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 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 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 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 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 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 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 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 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 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 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 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 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 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 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 (1)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2) 元宵节习俗; (3) 元宵节诗词文化; (4) 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 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 一堂课下来, 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 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 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也很浮躁, 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 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 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 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说法甚多, 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 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 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 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 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 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 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 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 又要带有新鲜感, 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 多媒体教学。

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 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 双向互动。

如学习重阳节, 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 与老人共度重阳节, 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游戏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 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 更能抓住孩子的心, 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 亲子互动。

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 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 腊八节熬制腊八粥, 春节包饺子等, 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 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 知识竞赛。

节日来临之际,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 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 远足活动。

如清明节来临之际, 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 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 诗词朗诵。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 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 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 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另外, 还有举办故事会、绘画课、手工制作课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总之, 引领学生认识传统节日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 精心设计特色活动, 师生一起参与, 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加深了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中国节》的实施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让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且让学生学习到了传统节日中所蕴含、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摘要:培养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通过采用多种途径搜集与学生学习有关的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 丰富课堂的内容,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积极性;通过讲述优美的传说故事, 来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这三个方面基本构成了小学阶段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任务和研究方向, 也同时能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文化。

篇14:我们的节日

“好客山东贺年会”是山东省旅游局首创,以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为统领,深入挖掘山东年节文化传统,统筹旅游产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交通运输及文化产业等相关要素,将北方冬天旅游淡季炒热,促进年节旅游消费的活动。

在2010年首届好客山东贺年会基础上,山东省旅游局创新齐鲁民俗、深挖年节文化、更新旅游观念、大幅让利游客,以“一三五七”为体系,2011年好客山东贺年会在全省迅速铺开。贺年会涵盖个主题(我们的节日),三个节点(元旦、新年、元宵),五大产品(贺年游、贺年宴、贺年乐、贺年礼、贺年福),及七大主题评选活动。

“我们的节日一一好客山东贺年会”是文化与旅游体化的节庆品牌,以齐鲁吉祥民俗文化为内涵,以贺年活动为主题,以“会”为主要组织形式。

贺年会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假日时间集中、民俗文化活动集中、社会消费集中的优势。整合企业集会答谢客户、集中召开行业年会、筹办各类聚会,与居民集中购物、集中消费、集中回家过年、团圆祈福等各类集群化消费资源,创新齐鲁民俗、引导旅游观念、拉动社会消费,将中国年节传统文化与齐鲁年节特色民俗融入其中,对传统文化既保护继承又创新利用。

这是大众的节日,需要发动大众广泛参与。经过半年多的策划筹备,到元旦前夕,山东17市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重点街区、购物商场及各窗口单位的醒目位置,随处可见“好客山东贺年会”的标识、宣传海报和吉祥物。同时,旅游部门通过各大媒体及时公布有关贺年会信息,丰富的内容、大幅度的让利优惠极大拉动了群众参与年节消费的热情。

“好客山东贺年会”通过大品牌,搭建大平台,营造大氛围,致力于打造一个弘扬文化、引领生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大众受惠的新民俗与大年节。

上一篇:重读抗战家书有感下一篇: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