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的传说故事

2024-04-23

女娲造人的传说故事(精选5篇)

篇1:女娲造人的传说故事

女娲造人传说故事

女娲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类之母。她是上古的一位女性天神,她毕生的功业就在于创造人类和炼石补天。

当宇宙由混沌而渐渐清廓,轻清的物质上浮,重浊的物质下降,天上仅有太阳月亮,地上仅有草木山川,世间寂静又荒凉。时光流淌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大神女娲才从亘古中醒来。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把死后自己的身体变成了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这样,天地间有了流动的风、灿烂的阳光、绚丽的花草、震撼的需声等等,天地间就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女神女锅就在这里倘徉排徊,沐浴着春风雨露,观赏着瑰丽美景。

突然,有那么一天,女娲感觉到了:这个世界上似乎还缺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她在静谧沉寂的大地上行走着,百思不得其解。可是这世界为什么仍然是寂寞的呢?这种毫无生机的安静使女娲感到非常的寂寞。

女娲恍然大悟:因为它缺少了万物之灵―人类。女娲不愿惫像盘古那样孤独到老,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女娲来到一处水池边。清激碧透的池水,俐映出了女娲那秀美的身影。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按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娃娃形状的小东西。

也许是由于出自神灵之手,说来也很奇异,当女娲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面上,这个小东西就有了生命,眼睛睁开了、嘴巴张开了,手舞足蹈,活蹦乱跳。女娲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异常欣慰,给他取名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很小,但他是天神女娲亲手创造的,因此天生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气度,在飞禽走兽之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对它们的控制权。

女娲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惫,她自然而然地兴奋起来,不断地找来黄土和池水,继续她伟大的造人工程。她要造许许多多的、不计其数的人,使得这个寂寞了好久的世界不再寂寞。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

这些可爱的人们围绕在自己母亲的身边,跳跃欢呼着,表达对女娲斌予他们生命的敬爱和感激。然后或单独、或成群地散开了,分布在广阔无垠的原野的各个地方。女娲继续着她的工作,一个接一个的活生生的人从她手中来到这世界,地上的人越来越多,随时都可以听到周围热闹的喧嚣。

女娲心里充满了惊讶和快乐,她再也不觉得孤单寂寞了,因为这世间已经有了她的儿女。

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太慢,而且世界是那么的宽广。

女娲工作了很久,大地上的人类还是不够多。疲惫不堪的她顺手拉下了山崖上的一根藤枝,搅拌上深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

地上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变得熙熙攘攘起来,大地上一片生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空旷和寂寞。大地上各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经典传说故事:女娲造人]

篇2:女娲造人的传说故事

这是我于2xx年12月在与泗水县教改交流会上上的一堂课。

一、教材:《女娲造人》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课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因此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形象神性与人性的统一,领会本文想像神奇合理的特点。想像的训练贯串整节课堂。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三、教学程序:据新《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对这篇课文的处理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说说区别、探究女娲、放飞想像。

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神话导入、以袁柯与你相约的方式把本文的教学主问题贯穿起来。

一是把课文与《风俗通》短文相比,看可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初步领会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二是探究女娲形象,领会课文想像奇特又合理的特点。

三是放飞想像,拓展学生思维。

其实想像的训练是贯串整个过程的。知识点:神话的特点也渗透在想像的训练之中。

篇3:女娲造人的尴尬事儿

一开始,她准是给人类设计了一只眼睛。知道啥叫“一目了然”吗?就是一只眼睛看世界,瞅什么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后来发现,一只眼睛老是睁着,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不能更好地工作。于是,她又给人类装上了另一只眼睛。可谁知道,会动脑筋的人类没有听从她的安排,反而学会了“睁一眼闭一眼”的生存技能:知道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事睁开一只眼,知道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的什么行为要闭上一只眼。

左边装上一只耳朵后,女娲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右边的声音,左边的耳朵听不太清。再说,甭管是好话还是坏话,全塞给了一只耳朵,它哪儿听得消啊?亡羊补牢,她又给人类装上了右边的耳朵。谁知,这两只永远不见面的耳朵,渐渐成了地道的摆设,有时候还避免不了相互拆台。“东西耳朵南北听”,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这边进来,那边出,什么也没留下。

有了前车之鉴,女娲这回一下子给人类安上了两只嘴巴。是啊,她设计得还是较为科学的:一只嘴巴负责说话,一只嘴巴负责吃喝,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女娲刚想歇会儿,两只嘴巴吵了起来:“你凭什么光吃喝不说话?”“你凭什么光说话不吃喝?”受不了争吵,女娲干脆把一只嘴巴变成了“舌头”,让它去品尝美味佳肴。剩下的一只嘴巴,专门负责说话。“口舌之争(逞一时口舌之快)”,就是从这儿传下来的吧?

起先,女娲只是给人类捏了一只鼻子。拗不过肺脏的抗议,她随手用柳树条,在鼻子上捅了一只孔,让它保障人类的呼吸。哪知道,“一个鼻孔出气”根本不够用,身体两侧的肺脏争着要“出气”。女娲没辙,只好又给捅了一只孔,让一个鼻孔控制一侧的肺脏。这样,“两个鼻孔出气”,才能确保人类呼吸的顺畅。不过,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是“一个鼻孔出气”。不能埋怨女娲,他们就给自己辩解:人类主要是用“一个鼻孔出气”的,最多也是两个鼻孔在轮流交替“出气”。

女娲信奉“一手遮天”,她认为一只手就可以遮住人的五官七窍。你看:一只手,可以掩嘴,做到笑不出声、笑不露齿;一只手,可以抠鼻,做到一把鼻涕、掷地有声;一只手,可以挖耳,做到去污除垢、消痛止痒;一只手,可以擦眼,做到非塵勿扰、让眼泪飞。不足的是,一只手无法捂住自己的整张脸。即使是手长过膝的皇帝,也只能捂住半边脸。女娲最终决定给人类装上两只大手,也好捂住自己的脸,这样人类才有了羞耻之心、后悔之意。

篇4:女娲造人的课堂课件

1、初步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改写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学生改写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了解课文改写故事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朗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吗?请给同学们讲讲你所知道的神话故事的大意。老师也准备一则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教师讲解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女娲造人》。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二、知识积累

1、有关神话的知识

神话的定义(多媒体出示):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多媒体出示):

①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②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③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2、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多媒体出示):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鲧禹治水    刑天舞干戚    共工怒触不周山

3、字词积累(多媒体出示,指导学生学习掌握):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然后完成下列任务:

1、复述课文内容,要求表述清晰,语言流畅,内容较完整。

2、请概括女娲的形象特点

如:神通广大,创造力,聪明,母爱等。

3、请找出变现人类诞生喜悦感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3题小结:女娲既是一个能力非凡的神,又是一位伟大的充满母爱的人。她创造了人类,犹如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一般,我们要感谢她,赞颂她。

四、合作探究

这篇课文时根据《风俗通》里德两则短文改编的,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作者是怎样在原文基础上改编的?课文有18个自然段,而这两则短文只有几十个字,对比课文找出添加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学生朗读,小组讨论后作答。

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在原文基础上改写神话故事的?

指导一:指导学生原文与课文比较,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无?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二段写女娲到神殿祈祷的内容无,其他内容都有。

归纳改写原则之一:尊重原著(原文),有所取舍(多媒体出示)。

指导二:作者添加的内容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指导三:是否用了这些方法就能改编成一篇好的神话故事呢?女娲在造人过程中,从揉团造人到用藤条造人的过程是否合乎情理?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一个个的揉团造人,时间长了,肯定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才用了更省力的方法造人,所以,仅仅用了这些描写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改写的过程中,注意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其思想感情和行为合乎情理。

归纳改写原则之二:改写中的想象联想要合乎情理(多媒体出示)。

总结:原文与改编后的课文相比,改编后的课文更有可读性,改编文章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取舍,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加入合乎情理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学习的改编的方法,把《寓言四则》中的《智子疑邻》,改编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六、小结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对于生命,我们要珍惜,要好好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的辉煌。

(另外的设计:女娲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是神也是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要赞颂、感谢这位伟大的具有母爱的女神。)

七、布置作业

篇5:中国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风俗通》(应劭著)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1、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上苍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两性婚配。

上一篇: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下一篇:育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