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2024-04-19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通用14篇)

篇1: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到这个时候,天清平地安定,人们睡时无忧无虑,醒时弃智无谋;或以为牛,或以为马,随人呼召;行动舒缓沉稳,走路漫无目的,视物若明若暗;膧朦无知天真幼稚与天道万物和协,谁也不知产生缘由,随意闲荡不知所归不求所需,飘惚不定没有目标。到了这时,野兽毒蛇全都收敛藏匿爪牙、毒刺,没有捕捉吞食的欲念。考察女娲的丰功伟绩,上可以通达到高天上的边际 ,下可以契合到黄泉下的垆土,名声流传后世,光晖熏炙万物。

女娲以雷电为车,应龙居中驾辕,青虬配以两旁,手持稀奇的瑞玉,铺上带有图案的车垫席,上有黄色的彩云缭绕,前面由白螭开道,后有腾蛇簇拥追随,悠闲遨游,鬼神为之引导,上登九天,在灵门拜见天道 ,安详静穆地在大道太祖那里休息。尽管如此,女娲从来不标榜炫耀自己的功绩,从来不张扬彰显自己的名声,隐藏起真人之道,以遵从天地自然。若问为何如此,因为是道德上通九天,所以智巧奸诈就无法生存。

篇2: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万物生灵。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下人间,淹死了无数人畜,天下顿时沦为泽国。

当时,有个姑娘名叫女娲,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里。她目睹百姓颠沛流离,动了恻隐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补起来。她离开所住的崖洞,爬过无数高山,淌过许多大河,到处寻求补天的办法,可是都无结果。

她疲倦极了,坐下来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她,昆仑山顶堆满许多五色宝石,用大火将宝石炼过,就可以拿来补天。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昆仑山高耸陡峭,更有狮虎等恶兽无数,等闲人上不了山。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补天的宝石替天下百姓消灾,道路崎岖险恶,全不加理会,日夜兼程,来到昆仑山下。

举头一望,到处是处锯似的荆棘、犬齿般的乱石,不但上山无路,山顶更高不可攀。然而她不怕险阻,拨开荆棘,攀过乱石,手脚伤痕累累,脸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当爬得疲惫不堪时,荆棘丛中突然扑出一只老虎,对她张牙舞爪。女娲正要躲避,老虎抢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她的头。她镇定地说:“老虎,你先别性急,我这个头可以给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顶找到宝石,补好天上缺口,你再来吃好不好?”

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女娲再往上走,山越来越陡,雾也越来越浓,累得走不动了。她跌跌撞撞,爬爬滚滚,始终不停步。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只金毛雄狮从林中跃出,一口咬住女娲的头发。老虎从后面赶上来,对着狮子咆吼说:“这妞儿是我先抓到的,说好她补完天后让我吃,你竟敢抢先?”

狮子听了放下女娲,和老虎厮斗起来。结果狮子不敌,被老虎赶跑了。但老虎生怕女娲再让狮子抢去,就尾随女娲,一直跟到山顶。

女娲在山顶上终于找到五色宝石。她捡了许多,堆在山顶上,烧起一把大火,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宝石炼成熔浆。眼看熔浆炼成,女娲高兴极了,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熔浆拿去补天,直至天上缺口滴水不漏,她才舒了口气。这时,地上的百姓见天河水不再漏下来,纷纷重整家园,再过快活的日子。

女娲知道大功告成,完成了心愿,于是履行诺言,满心欢喜地对老虎说:“你现在可以吃我了!”

说完,她伸长颈项,等老虎来吃。说也奇怪,老虎并不来吃,反而和气地说:“像你这样一个为民造福、舍已为人的姑娘,我怎么能吃?况且,你将天补得完整无缺,我看了也开心。只是你还有剩余熔浆,多补一些,不是更牢靠吗?”www.gs5000.cn

女娲听了,觉得老虎的话有道理,于是把剩下的熔浆全捧起来,高举双手,预备将缺口再加填补。眼看就要到天顶了,哪知突然从南海刮来一股狂风,吹得树倒山摇,女娲手中捧着的熔浆也吹掉了。

女娲一急,竟哭了起来。老虎见她这样,就对她说:“姑娘先不要哭,快骑到我背上,我们去把熔浆追回来。”

女娲果然止住泪,立即骑到老虎背上。老虎飞身跳下山崖,脚踏彩云,向光彩夺目的熔浆追去。

老虎背着女娲飞过三山五岳,飞过黄河长江,因为风太急了,始终没有追上。其后风渐渐平息了,他们加快脚步,哪知色彩斑斓的熔浆又慢慢向茫茫的大地落下去,他们唯有加一把劲向下追。追到洞庭湖上空,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一时高兴,吼叫数声,慢了脚步。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女娲来不及接回熔浆,眼看着熔浆直泻洞庭湖。

熔浆一落到湖里,霎时间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照得湖水通明透亮,不久熔浆就变成了七十二座形态不同的山峰,在水中半沉半浮,那白玉盘似的洞庭湖,添上了迷人的景致。

女娲虽然惋惜,但又觉得熔浆落入人间,也是好事。她落下来,站在还没有凝固的山峰上,脚下踩的是绿宝石熔浆,留下了一双深深的脚印。她再行几步。原来带软的山峰就凝结了,成为一个小岛。

也不知过了多久,娥皇、女英追寻夫君舜帝来到这儿,知道舜的噩耗,哭死在山上,后人就称这座山为“君山”。

篇3:女娲补天神话的解读

人类产生的最初, 社会安定和谐, 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但是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战争和灾害接踵而来, 而最让人类感到恐慌和无助的一次就是天破了一个洞, 人类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与此同时, 人类的生活秩序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在此时, 人类的母亲女娲, 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子民所经历的一切, 她感到非常痛心, 为了使人类免受灾难的威胁, 下定决心, 把天填补完整。关于女娲补天的背景,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说法:

( 一) 人为战争的破坏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属于中国古代传说之一, 至今已流传了几千年。就补天缘由, 众说纷纭, 而流传甚为广泛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诸侯有共工氏, 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以水乘木, 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 乃头触不周山崩, 天柱折, 地维缺。”由此可以看出, 共工曾与祝融交战, 而共工以失败告终, 极度的愤怒, 才头触不周山, 导致了天地混沌一片的局面。人类早期, 氏族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导致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然而天灾源于人祸, 人们无力改变现实, 进而渴望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女娲这一角色就满足了人们所有的幻想, 这便有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 二) 自然灾害的威胁

上古时期的人类, 经常会遭受饥饿、寒冷、疾病甚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淮南子·览冥篇》 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远古时候, 天崩地裂, 万物不能被天地覆盖和承载, 火势凶猛不熄灭, 水势浩荡而不止, 猛兽吃掉了善良百姓, 恶鸟抓老弱病残的人。女娲通过炼五色石来填补天的窟窿, 斩断鳌的四只脚当作支撑天空的柱子, 置黑龙于死地而安定天下, 收集芦灰用来避免洪水泛滥。天恢复完整, 四极也立正了, 黑龙也死了, 天下平稳了, 凶兽猛禽没有了, 民众得以生还。从文中就可以看出,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 人类感到束手无策, 无力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 因而就迫切地希望出现一种神奇的力量来改变艰难的现实。基于人们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 女娲的形象便顺应而生了, 女娲出现以后, 炼石补天人类遇到的困难逐一得到了解决。

二、女娲补天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 乃引绳于泥中, 举以为人。”在天地开辟的最初, 人类是不存在的, 女娲觉得世界过于冷清, 便按照自己的模样用泥土捏出人, 并赋予人生命, 世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女娲因此就成了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的传说是人类对于自身起源的一种探索, 人类无法解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以为是自然界的神力创造了他们。也正是人类的出现, 大地热闹起来了, 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了。神话故事不是无端的猜测, 而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万物存在的一种猜想, 同时也是古代人简单朴素的哲学思辨的产物。从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中, 我们就会明白, 要完成补天任务会遭受重重挫折, 不仅要运用智慧掌握一定的补天技巧, 还要坚持不懈勇于对抗各种困难。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就体现了古人类对于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殊时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

( 一) 原始的女性崇拜

补天之事由女娲来完成, 就足以看出女娲的重要性。女娲要承担补天的重任, 就要在智慧和体能方面超越普通人, 而事实的确如此, 古书《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曾记载过, 女娲出生非凡, 长得是人面蛇身, 一天中还能变化多端。此处可见, 女娲并非平凡之人, 她是一个神女, 她与其他人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她本身具有人的面孔蛇的身躯, 还能在一天之中变换70多次, 有这样的本领, 女娲就是一个不凡女性的代表者。而在母系氏族社会, 一般把年长的妇女推选为氏族长, 来担任管理生活、养育子女、决定有关氏族发展计划的责任。女娲作为女神, 拥有过人的神力, 如此看来, 女娲承担补天的义务则是众望所归。《说文解字》:“娲, 古之神圣女, 化万物者也。”此处不难发现, 女娲出生尊贵, 是杰出女性的代表, 她的出现焕发了大地的生机和活力, 她能化生万物的本领也能够说明她能够担当起补天这一重任。

( 二) 补天工具

人类早期, 受限于不发达的生产力, 生存相当困难, 而石器的发明, 则让人类摆脱了完全凭借体力进行生产的处境。古老的石器作为一种生产工具, 使人类便于捕食猎物, 攻击野兽, 对抗外族,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同时, 石器的作用被无限放大, 并且在人类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人类对石头充满了膜拜之情。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 就给男主人公设置了一个十分巧妙地开头, 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是一块充满灵气的石头, 人类对石头的崇拜之情不言而喻。而比清代还要久远的上古时期, 石头是拥有多种神力的工具, 人类通过石器的帮助, 获得了更多的食物, 完成了生产任务, 从而适应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何选用五色石补天, 王金寿先生在《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一文中谈到“五色石” 之“五”当为汉代阴阳五行之五, 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女娲炼的石头也正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的组合, 具备了某种能够补天的神力, 因而选用五色石来补天, 显然要比用其他材料更加牢固和持久, 也更符合上古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思维方式。

三、女娲补天的现实意义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 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类对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现象的思考, 早期, 大地震使天崩地裂、洪水泛滥, 与之俱来的还有暴雨的袭击, 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成了上古人类的心头之谜。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 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 自然地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解释原因。“四极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塌下来的意思, 暴雨天经常会雨雾缭绕、阴云密布, 天空的能见度很低, 这时候看到的天则是灰蒙蒙的一片, 天看起来像是要塌下来的感觉。而“九州裂”则跟地震有关联, 早期的人类根本无法预测大地震到来的时间, 大地裂开以后, 人们会十分恐慌, 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 面对地震人们仍然感到无力对抗。因此笔者认为,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实际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灾害原因的一种原始思维方式, 对于无力改变的现实, 他们祈祷出现一位英勇无比、法力无边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则是拯救人类的最佳人选, 而女娲补天的工具并非人们凭空想象而来, 五色石、鳌足及芦灰具有某种代表性, 应该与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有关, 同时也是生产力的代表, 这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对抗自然灾害的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的神话传说, 记载的人物大都拥有非凡的外表和超群的本领, 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而这些神话人物并不是凭空存在的, 有些是有原型人物的, 他们身上的品质可能是众多人物品质的集合, 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 他们的形象才逐渐高大了起来,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 将他们神化, 使得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熟知。透过历史的长河, 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出现, 使我们感受到上古人类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十分质朴的情感, 在他们的观念里, 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规律。人们将女娲尊称为人类的母亲, 赋予女娲超乎寻常人的本领, 这正体现了特定时期内我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产生的较为朴素的认识, 也是早期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

摘要:女娲补天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神话传说,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但大多人只听闻这个故事的内容, 认为其只不过是我国古代人民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从而凭空杜撰出来的一个美好的故事而已, 殊不知女娲补天传说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 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初步认识, 包含着对世界朴素的认识观。本文从女娲补天的由来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 以及对今天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系统考究了该神话传说的来源以及出现的原因, 探究了女娲补天神话传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 就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有一更深层次的领悟。

关键词:女娲补天,女娲形象,五色石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 (全四册) [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刘安.淮南子[M].顾迁译, 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张国华.女娲形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2.

[4]赵云芳.“女娲补天”与《红楼梦》新解[J].红楼梦学刊, 2007 (1) .

[5]林野.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学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6]叶舒宪.女娲补天和玉石为天的神话观[J].神话·图像, 2011.

篇4:女娲补天神话的解读

【关键字】女娲补天;女娲形象;五色石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女娲补天的由来

人类产生的最初,社会安定和谐,生活过得其乐融融,但是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和灾害接踵而来,而最让人类感到恐慌和无助的一次就是天破了一个洞,人类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秩序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在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子民所经历的一切,她感到非常痛心,为了使人类免受灾难的威胁,下定决心,把天填补完整。关于女娲补天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说法:

(一)人为战争的破坏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属于中国古代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了几千年。就补天缘由,众说纷纭,而流传甚为广泛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由此可以看出,共工曾与祝融交战,而共工以失败告终,极度的愤怒,才头触不周山,导致了天地混沌一片的局面。人类早期,氏族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导致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然而天灾源于人祸,人们无力改变现实,进而渴望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女娲这一角色就满足了人们所有的幻想,这便有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二)自然灾害的威胁

上古时期的人类,经常会遭受饥饿、寒冷、疾病甚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淮南子·览冥篇》 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远古时候,天崩地裂,万物不能被天地覆盖和承载,火势凶猛不熄灭,水势浩荡而不止,猛兽吃掉了善良百姓,恶鸟抓老弱病残的人。女娲通过炼五色石来填补天的窟窿,斩断鳌的四只脚当作支撑天空的柱子,置黑龙于死地而安定天下,收集芦灰用来避免洪水泛滥。天恢复完整,四极也立正了, 黑龙也死了,天下平稳了,凶兽猛禽没有了,民众得以生还。从文中就可以看出,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人类感到束手无策,无力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因而就迫切地希望出现一种神奇的力量来改变艰难的现实。基于人们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女娲的形象便顺应而生了,女娲出现以后,炼石补天人类遇到的困难逐一得到了解决。

二、女娲补天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在天地开辟的最初,人类是不存在的,女娲觉得世界过于冷清,便按照自己的模样用泥土捏出人,并赋予人生命,世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女娲因此就成了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的传说是人类对于自身起源的一种探索,人类无法解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为是自然界的神力创造了他们。也正是人类的出现,大地热闹起来了,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了。神话故事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万物存在的一种猜想,同时也是古代人简单朴素的哲学思辨的产物。从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中,我们就会明白,要完成补天任务会遭受重重挫折,不仅要运用智慧掌握一定的补天技巧,还要坚持不懈勇于对抗各种困难。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就体现了古人类对于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殊时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

(一)原始的女性崇拜

补天之事由女娲来完成,就足以看出女娲的重要性。女娲要承担补天的重任,就要在智慧和体能方面超越普通人,而事实的确如此,古书《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曾记载过,女娲出生非凡,长得是人面蛇身,一天中还能变化多端。此处可见,女娲并非平凡之人,她是一个神女,她与其他人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她本身具有人的面孔蛇的身躯,还能在一天之中变换70多次,有这样的本领,女娲就是一个不凡女性的代表者。而在母系氏族社会,一般把年长的妇女推选为氏族长,来担任管理生活、养育子女、决定有关氏族发展计划的责任。女娲作为女神,拥有过人的神力,如此看来,女娲承担补天的义务则是众望所归。《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此处不难发现,女娲出生尊贵,是杰出女性的代表,她的出现焕发了大地的生机和活力,她能化生万物的本领也能够说明她能够担当起补天这一重任。

(二)补天工具

人类早期,受限于不发达的生产力,生存相当困难,而石器的发明,则让人类摆脱了完全凭借体力进行生产的处境。古老的石器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使人类便于捕食猎物,攻击野兽,对抗外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同时,石器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并且在人类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人类对石头充满了膜拜之情。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给男主人公设置了一个十分巧妙地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是一块充满灵气的石头,人类对石头的崇拜之情不言而喻。而比清代还要久远的上古时期,石头是拥有多种神力的工具,人类通过石器的帮助,获得了更多的食物,完成了生产任务,从而适应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何选用五色石补天,王金寿先生在《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一文中谈到“五色石”之“五”当为汉代阴阳五行之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女娲炼的石头也正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的组合,具备了某种能够补天的神力,因而选用五色石来补天,显然要比用其他材料更加牢固和持久,也更符合上古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思维方式。

三、女娲补天的现实意义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类对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现象的思考,早期,大地震使天崩地裂、洪水泛滥,与之俱来的还有暴雨的袭击,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成了上古人类的心头之谜。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自然地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解释原因。“四极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塌下来的意思,暴雨天经常会雨雾缭绕、阴云密布,天空的能见度很低,这时候看到的天则是灰蒙蒙的一片,天看起来像是要塌下来的感觉。而“九州裂”则跟地震有关联,早期的人类根本无法预测大地震到来的时间,大地裂开以后,人们会十分恐慌,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面对地震人们仍然感到无力对抗。因此笔者认为,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实际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灾害原因的一种原始思维方式,对于无力改变的现实,他们祈祷出现一位英勇无比、法力无边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则是拯救人类的最佳人选,而女娲补天的工具并非人们凭空想象而来,五色石、鳌足及芦灰具有某种代表性,应该与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有关,同时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对抗自然灾害的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的神话传说,记载的人物大都拥有非凡的外表和超群的本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这些神话人物并不是凭空存在的,有些是有原型人物的,他们身上的品质可能是众多人物品质的集合,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他们的形象才逐渐高大了起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他们神化,使得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熟知。透过历史的长河,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出现,使我们感受到上古人类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十分质朴的情感,在他们的观念里,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规律。人们将女娲尊称为人类的母亲,赋予女娲超乎寻常人的本领,这正体现了特定时期内我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产生的较为朴素的认识,也是早期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刘安.淮南子[M].顾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国华.女娲形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4]赵云芳.“女娲补天”与《红楼梦》新解[J].红楼梦学刊,2007(1).

[5]林野.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学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

[6]叶舒宪.女娲补天和玉石为天的神话观[J].神话·图像,2011.

[7]徐祝林.红楼梦以女娲补天开篇的结构内蕴[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篇5: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炼石补天,使天得以完整,此举拯救了人类,后人大多对女娲感恩戴德。

女娲还会一手绝活儿,她能用泥捏成人,并使泥人复活,后人都称女娲造就了人类。因此常有“人是泥做的”之说。

其实,所有这些传说都是人们虚拟的,根本无事实可言。但是在科学极为落后的古代,人们对这种传说还是认真地提出了许多疑问。

王充的《论衡谈天篇》中就指出:天非玉石之类,岂可用石来补女娲虽然身高,但也不能及天,既然不能及天,又岂能有登天的阶梯可攀至于断鳌足作为擎天立柱,更是荒唐之至。

而明代陆子渊对女娲补天另有见解。他说,远古时人菇毛饮血,不会用火,女娲炼五色石取火,使人间既得光明,又能烹食,真正造福人类,此举是天力所办不到的。所谓补天是指补充天力不足。之后此事传得久远,竟成了女娲把天的残缺部分用石头补上。

有关女娲的难解之谜很多,有些人对女娲的性别也提出质疑。

清代赵翼就曾指出:女娲并非女子,而是男性。女娲之女只是他名字的称呼,并非是性别的标识。

与此相反,更多的史料记载,都把女娲写成女性。

篇6:女娲补天的故事

不料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明白为了什么原因,忽然打起仗来。这一仗打得十分猛烈,从天上一向打到凡间。战争的结果是代表光明的火神胜利了,代表黑暗的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要紧,他自我倒没有撞死,苏醒以后又去治理洪水的大禹那里捣乱。可是因为他这一撞,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先那不周山本是矗立在西北方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撑天的柱子给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给他撞坏了,世界所以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啊,半边天空坍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的黑黝黝的深沟。山林燃起了熊熊的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出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人类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同时又遭受到从山林里蹿出来的各种恶禽猛兽的残害。人们的日子实在是难过啊!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去惩罚那个死而复活的凶恶的捣乱者,只得来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做这件事真是艰难啊!可是慈爱的人类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幸福,一点也不怕艰难和辛苦,勇敢地独自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五色石子,架起一堆火,把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把苍天上一个个丑陋的窟窿填补好。修补的地方仔细看虽然还有点不一样,可远远看去也就和原先的光景差不多了。

她怕补好的天再坍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用来竖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一样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没有坍塌的危险了。

那时,中原一带有一条凶恶的黑龙残害人民,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禽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残害。

剩下来仅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便把河边的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滔天的洪水。

由水神共工惹出这场灾祸,总算被伟大的女娲平息了;她的孩子们最终死里逃生,得到了拯救。

这时候,大地上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气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而复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恶禽猛兽死的早己经死了,不死的也渐渐变得性情温合,能够和人类做朋友了。原野里生长着天然食物,只要花点工夫采集,就可吃个饱。从此,人类欢乐地生活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篇7:神话女娲补天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课堂的高效。在本课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还有对神话故事特点的了解。不仅注重了对重点的理解,而且选择对于相关内容注重了取舍;不仅落实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还关注了如想象、对比、文本补白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读书注重了多种感受,注重了读的层次的递进。

二、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断进行了读书、想象、表演的训练,能力在老师一次次鼓励和赞赏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的过程体现了认知的过程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要补天?怎样补天?结果怎样?正式源于事情发展的过程,也符合人一般性的认知过程。由天破了学生感受很可怕到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类的担心,到要急于去救人,从而不畏艰辛先找五彩石、再炼五彩石、最后补天成功后快乐的心情,都呈现了情感的发展历程。而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饶有兴趣,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热情参与恰恰表现出他们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在学习中以主人翁自主参与的宝贵意识,同学们因为天破而感受可怕,通过想象置身故事中,感受着女娲的艰辛,快乐着补天成功的快乐,这不正是孩子们最真诚的情感吗?神话故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认识有可能停留在神话故事本身,甚至深信不疑神话内容,相信有女娲、人是女娲用泥捏的,女娲真的补天。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会坠入唯心论,带有了迷信认识。我适时地追问学生:“真的有女娲吗?真的有女娲补天这件事吗?”从而让学生对这件事产生怀疑,老师告诉学生这都是神话,但是为什么神话故事会流传至今呢?那是因为人类由于科学条件不发达,对面对灾难时无助时的美好向往,对于女娲高尚精神品质的赞扬,和对幸福的渴望。再经过延伸拓展,这样,学生对于女娲补天所展现的精神和品质就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争取做像女娲一样的人,为民造福。

篇8: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30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目的。利用神话故事的特点, 从学生学情入手, 通过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演示, 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抓住关键词句, 紧扣文本, 注重积累, 运用教学, 强化学生语言训练, 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 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重点:

1.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 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同学们, 你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 你们一定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吧!看看这些神话故事, 你都读过哪几个?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学情入手, 感知神话的特点, 为课文教学作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神话

1.师:你们再瞧 (点击出现五彩云霞图片) , 这天边五彩的云霞, 引得人们浮想联翩 (音乐起) :传说远古时候天塌下一块, 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把它补上了, 天边便有了这五彩的云霞。这就是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交流“娲”的记字方法, 引出“窝”“祸”“锅”等形近字进行比较。

3.疑问: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 (相机板书:为什么补?怎样补?)

【设计意图:承接课前交流对神话故事的感受, 自然地引入课文的教学;课题教学中, 先利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音、形、义上区分窝、娲、锅、祸等字, 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本课生字“娲”;课题疑问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为文章脉络的梳理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感知, 了解大意

1.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 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句子读通顺, 标好自然段。

2.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 适时指导。

3.读了课文, 这两个问题能解答了吗?生汇报读书感受后, 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

【设计意图:抓住故事的特点, 通过找自然段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理解词句, 感悟神奇

1.学习第一段

(1)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 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 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 一天夜里, 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 (播放电闪雷鸣的背景音乐) 她急忙起床……

(2) 这是怎样的情景啊!谁来读第一行?

出示:

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

塌 (tā) 下挣 (zhēng) 扎

(1) 指名读第一行, 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重叠词语) 师范读, 听完老师读, 你看见了什么景象?

生1:太可怕了!

生2:我看见了十分恐怖的景象。

生3:我听见了一阵阵巨响, 看见天空突然塌下来, 露出了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大地上到处燃烧着熊熊大火, 我要是在那里会吓死的。

师:通过你们读, 把这种可怕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2) 第二行有本段出现的两个生字, 谁来读。

A.塌:注意它的偏旁是土, 与土有关。

B.挣扎, 注意读准后鼻音, 另一个读音是zhènɡ, 组词。你们在哪里见过挣扎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C.把第一、二行连起来读, 男女生合作读。透过这两行词语, 你看见人间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悲惨世界、人间地狱……)

D.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不知过了多少年……挣扎。”指名读, 评议。

【设计意图:巧妙地运用词串,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 从而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和可怕, 并随文学习“塌”“挣”, 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2.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 人类的创造者女娲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她怎能不肝肠寸断?想想:女娲是怎样拯救人类的?默读课文2~4自然段, 把你认为神奇的地方画下来。

(2) 生汇报交流, 师注意倾听小结出神奇之处。

(1) 课件出示:

求 () →造 () →找 () →炼 () →补 ()

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字吗?相机板书。

(2) 你能加上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把这些词串成一句话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这是故事经过的小整体, 找词、串句, 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3) 在补天的过程中, 哪里让你觉得女娲神奇?再次默读课文, 把你觉得神奇的地方画下来。指名交流。

重点感悟:

师:补天的过程写得最具体, 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五彩石找齐了, 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 把五彩石放在里面, 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 端到天边, 对准那个大黑窟窿, 往上一泼, 只见金光四射, 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你们静静地看这一段, 找出文中描写女娲动作的词。从这七个动作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女娲很勇敢并充满智慧。

生2:女娲补天很辛苦。

生3:补天是件很艰难的事。

让生带着体会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也许女娲没有任何食物可吃;也许女娲在炼五彩石的过程中被火烫伤了;也许她被岩石划伤了;也许她被野兽围攻着;也许……同学们, 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 想想女娲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女娲补天的艰辛和坚持;配乐写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将学生真正带入文本之中, 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走近女娲, “直面”补天的艰难险阻, 入情入境。】

师:就是这样的五天五夜, 女娲为了人类的生存, 不惧艰险, 不怕凶险, 让我们把这难忘的五天五夜记在心中, 读读第四自然段。 (配以课文插图及悠扬的音乐)

师:女娲的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确实令我们感动, 带着这份感动, 请同学们再次捧起课本, 重返女娲拯救人类的那个过程。

生齐读2~4自然段, 师在此过程中用情景语言相机引导学生读出女娲的神奇和艰辛。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 以读为本。】

3.读第五自然段

(1) 师:就是这样一个勇敢、善良、不顾辛劳、不怕凶险的女娲, 造就了今天的这片天空。 (课件出示有晚霞的天空图片并附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2) 看到这片天空, 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尾呼应开头, 让神奇与遐想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田。】

四、梳理层次, 复述积累

1.抄写自己认为写得生动的语句, 与同桌交流:为什么要选这些语句?并互相读一读, 评一评。

2.出示“词语大转盘”:

轰隆隆 塌下 露出 燃烧 熊熊大火 围困 挣扎 熄灭 喷火 缺少 冶炼 液体 大盆 金光四射 云霞

(1) 先读一读, 然后将词语归为四类, 每个自然段中的为一类。

(2) 请学生结合板书复述课文, 并能用上几个“词语大转盘”中的词语, 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一两个词语则更好。

(3) 每个自然段请一生复述, 师生评议。

(4) 指名一生完整复述。

【设计意图: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之根本, 分层扎实训练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语言训练落在实处。】

五、布置作业, 延伸课外

1.把“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一两个神话故事, 把写得生动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篇9:“女娲补天”不再是“神话”

碧空万里,怎么会出现大漏洞呢?

1985年,美国南极探险队的科学家报告说,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臭氧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出现了臭氧层“空洞”,而且臭氧在逐年减少,“空洞”范围在逐年扩大。看了这个报告,美国航宇局迅速将历年人造卫星所收集的关于大气层的数据整理出来,证明从1979年至今,南极上空臭氧果真在逐年减少。紧接着,美国、日本、俄罗斯南极考察站的科学家们也陆续证实臭氧层空洞,甚至还有报道说,在北极上空,也出现“小空洞”。这一类的报道立即引起全球性的轰动。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天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这样焦虑不安呢?让我们先从臭氧谈起。臭氧是一种蓝色、有特殊臭味的气体。地球之所以能这么生机勃勃,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它像一把无形的大伞,撑在地球上空,防止阳光中大量紫外线和各种太空射线直接射到地球的表面上來,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不会受到紫外线和太空射线的伤害。所以,如果地球一旦失去臭氧层,田同、森林将会枯焦,鸟兽将会绝迹,人类将会消亡,地球将成为一片凄凉的焦土。近年来,由于臭氧层遭到破坏,超量的紫外线射入,世界上得皮肤癌的病人猛增,速度是每年大约要增加12万人。科学家们预计,到2075年,地球上将有4000万人患皮肤癌,80万人死亡;得白内障等眼病的人也将大量增加。另外,农作物光合作用衰退,产量减少。浮游生物对紫外线几乎没有抵抗力,它们会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迅速死亡。而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食物,这将决定鱼类等大多数水生动物的命运。还有,气候变化异常,会使塑料、纤维、橡胶等加快老化。这一切都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人们要问,南极上空为什么会出现臭氧层空洞?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认为,臭氧层空洞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而从1979年以来进入高峰期。在活动高峰期,太阳的辐射粒子袭击地球,受到地磁的作用而聚集在南极和北极,辐射粒子与地球大气中的氮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化合物,而这种氮化合物能够吞噬大气中的臭氧,所以使南、北极的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则说,这些高能粒子是从木星或者从太阳来的。也可能是木星和太阳每隔27天就对地球进行一次轰击的结果。因为这种轰击会使高能粒子聚集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

而气象学家则说,这是由于南极的特殊气象环境所造成的,因为那个地方每年到了冬季,都会形成一种柱形的大气屏障,它挡住了从赤道来的含臭氧的空气。屏障里下层含臭氧少的空气上升,造成了南极的上空臭氧层稀薄。

这些科学家的解释,都强调了自然因素的作用,不认为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根据这种解释,人类只好望着南极天空的臭氧层空洞兴叹,听任它给人类带来一天比一天严重的灾难。

然而,更多的科学家则认为,这种臭氧层空洞的形成,罪魁祸首就是人类自己。那么,人类是怎样造成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呢?

科学家认为,首先是核爆炸,其次是高空喷气式飞机在平流层中排出的大量废气,再有就是世界各国工业制冷、生活制冷、制造泡沫塑料、化妆品和油漆的喷雾剂等所排放出的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是它们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分解成为了氧气分子,臭氧就减少了。

尽管对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科学家们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但是,对于氟氯烃化合物能破坏臭氧层这一点,几乎已被人们所公认。经过科学家的呼吁,世界上许多国家已达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为控制环境而停止生产和使用人工物质的条约,规定在新世纪完全禁止生产和使用氟氯烃化合物。

篇10:女娲补天的成语故事

【女娲补天例句】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当驿(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女娲补天造句】

如果要想改造巧夺天工的大自然,那么就必须要有女娲补天的顽强意志和乐此不疲的敬业精神。

篇11: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把握中段特点,走进动人神话-《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摘要:课题: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30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目的.利用神话故事的特点,从学生学情入手,通过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演示,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抓住关键词句,紧扣文本,注重积累,运用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训练,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作 者:洪玲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附小 期 刊: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PKU  Journal: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 

篇12:中国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风俗通》(应劭著)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1、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上苍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两性婚配。

篇13: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在原始社会,人们不仅仅奉现实中的女性为膜拜的对象,还把这种崇拜膜拜转移到上古神话传说上面来,又从神话传说中反过来映照对女性的崇拜。而有关女娲的神话就是生殖崇拜在文学中的最早表现。上古初民最早的文化世界,就是女性的世界。因为早期人类面临着生存的艰难和人类繁衍的压力,生产力的底下,远古的结合也就只能是性关系,所以其中的生殖崇拜便十分显著。自然而然,以女娲为主的神话传说对于女性生殖崇拜的彰显也就更加突出。

二、女娲生殖崇拜的解读

女娲是我国神话史上一位地位显赫的始母神,因为她有着抟土造人、治水补天、置禖制簧的伟大功绩,所以被列为三皇之一,因此,关于女娲及其神话的记载和研究也源远流长。而对于女娲神话所体现的上古女性生殖崇拜思想的解读可从多方面印证。

1. 女娲生殖崇拜的文字解读

“女娲”一次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里面,再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文·女部》说“女娲,古之神圣女也,化育万物者也,从女呙声”。这里面说女娲华育万物,体现了她无限生殖的功能,而女娲又是“神圣女”,可以体现她是天地万物之母。而再如“蜗、涡、窝、锅……”等字,除去偏旁部首后,剩下的“呙”字多和圆形或者容器有关。“娲”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生殖功能,并且代表了女性孕育子孙的器官,甚至是圆形的腹部等。

再有,女娲的“娲”字和青蛙的“蛙”同音,义皆同“蛙”、“娃”,女娲即女娃。水中的蛙类是有很强的生育繁殖功能的,它们每次排卵成堆,有多子的含义,所以对蛙类的崇拜是对生育的崇拜。

2. 女娲生殖崇拜的图腾图像解读

提到女娲,又不能不说到这一女神的对立面——伏羲。伏羲这一形象经常和女娲一起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很多图腾图像上,这些图像中女娲和伏羲大多数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诗经》里面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就把蛇和女子联系到了一起,再加上蛇本来也是蜿蜒曲折的,同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繁殖能力,这更加使女娲神话对于女性生殖崇拜的诠释加强了说服力。

3. 女娲生殖崇拜的意象解读

最后在提一下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十分重视的一个意象——月亮。有人考证,月亮神认为也是女娲。同时,“月亮”、“月轮”与“女娲”的图案并出,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女娲”这一始祖神强大的生殖生育能力的羡慕,赞许和崇拜。还有在女权主义的先驱者法国理论家波伏娃的圣经著作《第二性》里面也提到了“女人的月经周期奇怪地与月亮运行的周期是一致的”,在小字部分也提到“月亮是生育力之源;它似乎是女人的主人”。这种深层意义上的重合,很自然的导致了月亮与妇女的生殖生育产生了某种关系。

三、其他的神话传说体现生殖崇拜

除了女娲的神话传说以外,其他山谷神话传说体现女性生殖崇拜的也有很多,尤其是那些原始女神等那些象征自然力量的神。原始女神除了女娲,还有羲和、西王母等,她们身上体现的原始女性意识最为浓厚,还有部分人祖的神,有螺祖,娥皇,女英,简狄,姜源等,这些女神在女神中数量最多,她们获得女性祖先的身份,而且她们孕育下一代的过程是超自然力的,她们的配偶具有神秘性或者说是存在感极低的。我们来初步分析一下这些神话传说中所体现的女性生殖崇拜思想。

1. 简狄“吞蛋”体现的生殖崇拜思想解读

《史记·殷本纪》说:“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王逸的《楚辞章句》里面说:“简狄,常帝誉之妃也……有飞燕坠遗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这里和诗经还有史记的记录不同,可见当时简狄吞蛋的目的性并非偶然为之。无论如何,简狄神奇的怀孕经历使商朝诞生,先民们对于祖先的认证就是就从生殖崇拜尤其是女性生殖崇拜开始的。

2. 姜嫄“踩迹”体现的生殖崇拜思想解读

再看姜源的神话传说,《列女传》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履迹而孕……”姜源,姓姜,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了皇帝曾孙的元妃,姜源踩巨人的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这里面也可见对于祖先的认证从女性偶然生殖开始。

3. 仰韶文化体现的生殖崇拜思想解读

生殖崇拜的遣风是求子。先民把鱼、蛇、蛙、鳖、石榴等都看作是生殖和多子的象征。再有对于仰韶文化的认知,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出土的女性裸像虽然在造型上多种多样,但是大都不约而同地突出表现女性隆起的腹部和生殖器官,而一点也不对其审美表现和五官进行描述。这显然是对怀孕和生产的特殊关注的表现。

综上所述,在女娲神话以及其所演化出的,还有其他女神的种种神话与传说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生殖崇拜思想无论是在意象解读还是本身解读中都是激烈的性生殖欲望体现。因而女娲崇拜,实质是生殖崇拜思想,这也是中国远古神话的核心主题。上古女性生殖崇拜的思想也正体现在这里。

摘要:上古神话传说是先民创造用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等的一种态度。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人们不仅奉现实中的女性为膜拜的对象,而且把其刻画在众多神话传说中,并且将这种女性崇拜突出体现在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上。而女娲就是生殖崇拜在其中的最早表现。

关键词:神话传说,女性,生殖崇拜思想,女娲神话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巴书蜀书社,1996年版。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7年……

[3]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文艺研究》,1998年第6。

篇14:汶川地震与“补天”神话原型研究

摘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获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关键词:女娲补天;原型;汶川地震;堰塞湖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113—05

一、“补天”神话研究概貌

(一)古代文献研究线索

“女娲补天”是国内外神话学界公认的中国远古文化瑰宝。但两千多年来,涉及到“补天”原型的研究不过数十条。最早的相关记载,可追溯到屈原《天问》的“康回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这里的“康回”,就是共工。这一问说明在屈原时代,“共工撞折天柱”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不过,《天问》没有涉及女娲如何补天的情节。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的背景、措施都比较具体,对天崩地裂的起因仍旧语焉不详。《淮南子》只在《天文训》中提及:“女娲末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从而造成了天崩地裂的灾难。《列子》中记载的共工以头撞击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并没有超过《天文训》的内容,且被学界视为伪书;季羡林根据其中有佛教内容,说它是东汉以后的著作。所以,共工撞不周山的最初出处,如果不是《天问》,也只能是《淮南子》。

到东汉,王充的《论衡》把共工头撞不周山与补天神话粘合起来,当成纯粹的历史,去质疑女娲补天的真实性。终于斥之为“虚言”——这大概证明了神话在古人那里,应该是实证的结果。唐司马贞的《史记·补史记》对“补天”以前的“天神战争”场景也做了描写。在四库全书收录的文献中,涉及女娲补天有50处左右。但此后再无新意。如宋代羅泌的《路史·女娲补天说》,羅泌《识遗·射日补天》……大多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应用。明代以后,以女娲补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诸如“女娲补天不补地,山崩谷罅漏百川”,“女娲补天天不漏,卷石犹穿太山溜”等等也都没有追溯女娲补天原型旨趣。直到20世纪初,神话学界承认女娲补天神话为中国独有的神话为止,有新意的女娲研究专论极少。

神话学引进中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要算袁珂对女娲补天原型的研究比较深入。他根据“古人凭想像力解释世界的意识形态”的神话学理论,考察了大量相关神话典籍,并结合田野调查材料指出:女娲补天在《淮南子·天文训》说的共工与“五色石补天”的“石”是治水最好的工具;黑龙、巨鳌,都是“兴涛作浪的水怪”;“积芦灰止淫水”更是明白点出了治水原型;而“天柱”只折一根,女娲却“立四极”,说明共工触山与补天不相干,所以“决不能”成为女娲补天的原因。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女娲补天神话,看似情景纷繁,实际上只是一个洪水为灾,女娲用种种方法诛妖除怪,堙塞洪水的故事,女娲可说是神话中最早的一个治理洪水的英雄。”这一说,成为后人无法绕过的补天神话重要论断。

(二)新时期以来补天神话研究现状

1979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共存有书名提及女娲的著作14种。查阅“中国期刊论文数据库”(CNKI)篇名含有“补天”的论文有170多篇,加上其他刊物和报纸有关补天神话研究的论文,有数百篇之多。但把有关《女娲补天》的戏剧批评和教学论文除开,研究女娲补天原型的论文寥寥可数。其中还有不少相关论文只是对补天情节中某一点的描述。如逯宏说“女娲补天神话本相源于史前一次祭祀活动……与史前巫术相关”。硕士生张霞按照自己的设计,把不同地区的102则补天神话异文分了类。王安民对女娲补天的原型做了不少设想,但大多为论者自己的推理。还有些观点,只是对袁珂等前人观点的重复,或是用补天神话去印证作者的某种观点,如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一文。事实上,提出女娲补天原型新说的论文屈指可数。

在有新意的女娲补天神话论文中,李道和说女娲补天的本相是“女娲用五色石针,用绳索或麻丝来缝补曾被共工破坏的天维”,这个结论仍然没有超出神话,不能算作补天“原型”研究;尹荣方称女娲补天神话“很可能是上古时代的历法修订与历法的符号化的信息”,这一说没有解释补天神话方方面面的具体情节;有两位国家地震局研究员说:“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仅凭一条科学资料记载,就附会为补天神话原型,实在很不科学,也违背了“例不十,法不立”的原理;刘毓庆说女娲补天的原因是“天裂”,是对古代一次极光现象造成“天裂”错觉的描述,也存在同样的弊端。

本文认为,“补天神话由地震引起”的观点,可以视为新时期女娲补天研究最有价值的研究。有关“地震说”有下面几篇论文。吴伯田以《女娲补天是抗地震》和《再论女娲补天是抗地震》为题,在笔者视野内,最早提出了“地震说”。王金寿认为“女娲补天”反映了原始神话中对地震、洪水泛滥的神话思维和神话思维的内容。因为暴雨、地震使得天崩地裂,原始先民可以理解为“天塌了”,补天神话就是先民祈祷大雨、地震停止的原始思维的想像结果。此后的“炼五色石”、“断鳖足”等,都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祭天祭地的巫术礼仪活动。王黎明在细读《淮南子》基础上,也得出了女娲补天是“古代大地震的记录”的新解。对于“地震说”的意见,本文大致是赞同的。只是由于证据的缘故,以上学者论及“天柱折,地维缺”情节,都显得比较苍白。对地震次生灾害中最恐怖的堰塞湖灾难也没有深入涉及,使得“地震说”的说服力受到很大限制。正因为如此,汶川地震的大量事实,雄辩地支持了“地震说”的观点,对于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补天神话发生地之争,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女娲补天的“战争说”溯源

在展开笔者观点之前,还有个问题值得澄清:从《淮南子·天文训》开始,在古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天崩地裂的原因,即“补天”的起因,常常被归结于天神战争。很多文献都提及“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从下文列举的民间传说也可以见到,许多传说也把天塌地陷的原因,归咎于天神战争。就是民俗学博士杨利慧在博士论文中,也对袁珂提出异议,说袁珂的“治水说”把女娲补天和水灾相联系,“似乎有些偏颇”。她认为:“无论在古文献中,还是在现代民间的口头传承中,‘战争都是比较常见的,最能引起学者们讨论与关注的”材料。所以她把天塌地陷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天神共工战败发怒而蛮干的后果。杨利慧在论证中,除了使用来自民间采集的传说外,也引用了王充的《论衡》,描述天神战争的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纪》、《列子卷五·汤问》等材料。所以要澄清“女娲补天”原型,必须先澄清“战争说”流行两千年的内在原因。

神话是“想像”的意识形态,但“想像”是有根据

的,不是无端的胡思乱想。所以,孕生女娲补天神话的契机,只能是他们生活中有可能见到的,足以引起“天塌地陷”的生活现象,即他们需要征服的自然力。那么古人的战争是否可以引起天塌地陷呢?在冷兵器时代,战争对环境的破坏与今天的“战争”破坏性不可同日而语。那种以刀枪剑戟为武器,以肉搏为特色的战争,可以尸横遍野,可以血流漂杵,但绝不可能天崩地裂、天塌地陷。仅凭这一点,女娲补天的起因是“战争造成了天塌地陷”的说法,就不可能符合自然规律。

王充曾以“科学”、“实证”的态度质疑“战争说”的虚妄。他说: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用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

王充的质疑,早就说明“补天”的起因不可能是战争。不过,虽然有王充的质疑,但在两千年历史上,“战争说”始终是“补天”原因的主流。其主要原因也可以从神话成因那里得到解释。因为“惜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当先民无力应对,无法解释“出于人力所能之上”的自然现象之时,便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去推想和解释自然现象。

当他们遇到地震、洪灾、山体塌方……等等从天而降的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先民要想解释它,只能凭借想像。而他们有可能想到的最残酷的情景,也只能是以杀人、破坏为主要内容的战争。不信看看所有的神话,来自洪水的灾难,先民就说是代表人类的天帝与水神的战争,如共工与神农的战争。基于这种心理,来自火灾的劫难,是火神战争;来自天上的灾难,自然是天神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女娲补天”神话虽然包了一层“天神战争”的外壳,但其原型也只能是自然灾害。

过去的研究大多只能依据古籍所载和民间传说,缺乏可靠的事实证据。大多数时候处于“事不经见,皆当理决”的模糊状态,不得不以想像代替证据,动辄“我认为”,故难以服众。而汶川5·12地震灾难,提供了大量的见证者和图文资料,提供了解读女娲补天的大量新的事实证据。以之为本,结合古籍和传说,再来考察和解读女娲补天神话的原型,自然能更加清楚和深刻地接近客观事实的原貌。

三、“天柱折,地维缺”的恐怖情状

造成天崩地裂般的自然灾害有很多种:风雨雷电、地震、火灾、飓风、海啸、火山爆发、山体塌方……都可以造成宇宙末日般的灾难。袁珂凭女娲“补天”的具体措施,证明女娲补天是治水神话的路径,不能说不对;过去根据文献资料,主张“地震说”的学者,对共工头触不周山,造成天柱折、地维缺的战争情节,也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但由于只能以细读的方式去探讨结果,所以相关论述,还是难免显得苍白。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一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诸如山体倒塌、地缝开裂、泥石横流、河流改道、堰塞湖等大量自然灾害现象。这些灾难和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古籍记载相互印证,成就了孕生“女娲补天”最有力的生活原型和原料:面对着无法想像的地震灾难,先民根据世代流传的“科学”观念,必定联想到: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在绵竹、什邡、彭州等地,出现了多起山体拦腰折断或合为一体的恐怖情景。这就是“天柱折”的原型。王充在论证“补天”为虚妄的时候说过:“夫天本以山为柱”。也就是说,“山柱折”就是“天柱折”的原型。而在汶川地震之后,一位农村妇女描述自己亲眼目击两座山“折断”的状况,比任何珍贵资料、数据和研究、推测更可信地揭示了地震造成“天柱折”的原貌:

(5月12日)14点28分,女人突然间感到脚下的山在抖动,她看到对面的一座山喷出火焰,这才意识到地震了。此时,她脚下的山顶,开始喷出泥石流,从山顶滚滚而下,环抱的群山,发出轰隆隆的怪叫。女人抱起儿子撒腿就跑,……当她站到宽敞处,蹲在地上,抬眼看到对面两座山像巨大的醉汉,摇晃着撞到了一起,山开始喷发泥浆,很快把900米深的一条山谷掩埋了,山上的石头都在跳舞,有一米多高。一些山体喷发出黑色烟雾,很快把整个山里变成了漆黑一团。

第一次山崩地裂之后,大地略微平静,女人发现山谷下的一条路不见了,原来900米深的山谷不但被填平,还拱出一座秃山,原来两边的大山竟然出现一条深沟……原来的地貌完全变了,山体滑坡形成了一个个堰塞湖,地面拱起三米高的断层,许多地方裂开很宽的地缝。

这段话描述的恐怖情景,是汶川地震期间家喻户晓的事实。其中,“两座山像巨大的醉汉,摇晃着撞到了一起”的情景,就是最形象的“山柱折”的景象——不是山柱折,如何会摇晃着撞到一起呢?而“原来两边的大山竟然出现一条深沟”、“许多地方裂开很宽的地缝”,这不是为“地维缺”做了生动的注脚(图)么?“对面一座山喷出火焰”是“火烂炎而不灭”的原因;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则形成了“水浩洋而不息”的“淫水”。此外,伴随着山摇地动,山体滑坡和大雷雨的泥石流,炮火般的飞沙走石……先民无法解释这些情景的时候,除了借助想像,幻想为“天神战争”,还能把它们解释为什么呢?在类似汶川地震的超强自然灾害发生后,古人以之为原料加上想像,造出“天柱折、地维缺”的神话,符合逻辑。而“共工撞山”和“女娲补天”,只是先民们对地震的“科学认识”被合理化而加上的纹饰和包装罢了。

从民间文化角度看,汶川地震灾区也流传有许多关于女娲补天生动的神话传说,它们很好地辅证了汶川地震在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情形。绵竹流传的一则补天神话说:

很久以前,有两个神将在不周山上打仗。一个神将撞倒了立在山上的擎天柱。天柱断了,天垮了一个大洞。天上奇迷古怪的东西狠劲往下垮。这一下,山也摇,地也晃,天河中的水不断下流,百姓死伤无数。天上的女娲娘娘看到人间百姓这样受苦,就在昆仑山上炼仙石,把天补好了。

广汉的女娲补天传说:

共工撞了不周山,地也震斜了,天上也撞了些洞,天河中的水流了下来。女娲赶忙用石头把大的洞塞住,又用许多小石头塞住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洞。这样,她才把天补牢实了。

可以肯定,这些传说传到今天,肯定受到过“共工头撞不周山”文献的影响,因为龙门山断裂带虽然以山多为特色,却没有“不周山”。但不可否认,这里的百姓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借用共工头撞不周山的故事,来解释那里发生的地震灾难。据四川地震局提供的资料:汶川所处的位置,在地质学上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汶川一带30几年就会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过去的几千年,究竟发生了多少次,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是较

为频繁的。在这样的地震带,如果没有关于地震灾难的神话,那才是不正常的。

还有一个证据是:在杨利慧女士绘制的《女娲神话分布示意图》上,几乎从最北端的黑龙江到最南端的广东省,都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她本人也主张女娲神话源自北方——不是南方。然而,该书在全国各地采集的数百条女娲神话材料中,选出来的两则与补天相关的民间传说,偏偏在此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这种巧合是不是从一个偶然的角度,证明了补天神话的原型是地震,而且极有可能就源自龙门山断裂带的云贵北部、四川西北部、陕甘南部一线呢?——本文无意追究补天神话起源于何处,不过,如果汶川地震和女娲补天关系成立,关于补天神话起源地的南北方之争公案,就能得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答案了。

根据官方报道,汶川“5·12”地震之后到9月初的100天内,大小余震就有27000多次,只是大地震动的程度逐渐减缓。这种地震规律,被先民想像为有人(神)“补天”和“补地”,是不难理解的——既然山摇地动、天崩地裂为天神战争,那么大地震动逐渐减缓,自然也可以想像为有人(神)开始“补天”、“补地”。可见,汶川地震使得女娲补天中“天柱折、地维缺”的原型,以及女娲神话的起因、产生地都已经水落石出。

四、“补天”内容与堰塞湖灾害

笔者以为“补天”的起因是地震,并不意味着否定“治水说”。因为补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治水。仅以共和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每次都天昏地暗,紧跟着便是风雨雷电。而暴雨伴着泥石流,从山上奔腾而下,自然形成蜿蜒、奔腾的巨流;这已经是《淮南子》“杀黑龙以济冀州”一句中“黑龙”的一种原型。不过,在抗震治水的工程中,山洪、泥石流远不是最恐怖的灾害。威胁和危害更大的次生灾害,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堰塞湖。堰塞湖溃坝形成的洪涛,更是吞噬一切的巨大的狂龙。

汶川大地震之后,出现了以唐家山为首的多个堰塞湖。这些堰塞湖一旦溃坝,其洪峰将铺天盖地,高达几十米乃至上百米——那种摧枯拉朽的狂潮,眨眼间将千百万人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近三百年来,堰塞湖灾难对人类的危害几乎都远远大过地震本身。关于这一点,四川地震史记载了几例惊心动魄的堰塞湖溃堤灾难:

1786年6月1日在四川康定7.5级地震后,大山裂坠,壅塞大渡河断流9日,积水高二十余丈,十五天后在一场余震中,堰塞坝溃决出的大水,经乐山、宜宾至重庆的大渡河一岷江一长江沿岸。洪水径流1400km,受灾600km,直到湖北宜昌才逐渐减退。直接死于地震的仅442人,而死于大水的则多达10万人以上。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7.5级地震。山崩堵塞岷江及其支流,形成十来个堰塞湖,10月9日下午再次发生强余震,堰塞坝溃决。积水溃出水头高约70米,9时冲到茂县,夜半冲到汶川,次日凌晨时冲到灌县,水头高仍有10余米……冲毁村镇60余座,冲毁良田5万余亩,地震和水灾共造成2万人死亡。这是近代四川除汶川地震以外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地震。仅在都江堰宝瓶口打捞上来的尸体就达4000余具,“岷江上游之精华,于此沦失殆尽”。

以上两次地震堰塞湖溃坝的惨剧,造成的死亡人数,都数倍甚至于数十倍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可见堰塞湖溃坝次生灾害的程度和地域,往往大于地震本身。即使到了21世纪,人类仍然没有征服堰塞湖灾难的把握。看下例:

2000年4月,西藏易贡山体大崩塌之后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到60多天后的6月10日19时被山体崩塌滑坡堆积体堵塞了62天的易贡堰塞湖突然溃坝,高逾百米的洪波以排山倒海之势,转眼间将易贡藏布江、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公路、桥梁、电力、光缆通信设施吞噬一空,并且冲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又冲出国境线。短短一天内,下游的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国贾木拉河流域上万人丧生,300万人无家可归。

这次堰塞湖灾难,被称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如此重大的灾难,现代人尚且束手无策,在先民眼里自然更加恐怖。何况堰塞湖危害还直接淹没家园,阻断对外交通——这些对于今人而言,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对神话时代的先民,却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浩洋不息”的“淫水”在先民眼里,恐怕也如汪洋大海一般无法应付。所以,先民在幻想中造出一个神话伟人,帮助他们对付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是合情合理的。

注意到地震伴随的大雷雨和堰塞湖灾难,对女娲的四项“补天”措施:“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沧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每一项都直指“治水”,就不难理解。“女娲补天”神话那绚丽复杂的外壳包裹着的原型及其起因,也就逐渐显示其庐山真面目。

五、结论

笔者的结论是:“5·12”汶川震灾状况为古文献和民间传说提供了印证材料。女娲补天神话,正是中国先民“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的意识形态。这种令人恐惧的自然力,就是大地震。

其理由有二:(1)从汶川地震提供的信息看,神话材料所谓“天柱折、地维缺”是对地震灾难引起的山柱折、地开裂情景的描述。而“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都是地震引起的大灾之后,天地人畜之间破坏了平衡的混沌秩序的恐怖情景。(2)从汶川地震之后的堰塞湖潜在灾害看,女娲“补天”的主要内容是治理地震和伴随地震而出现的次生灾难——尤其是与水灾相关的灾难。其中,“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表达了先民们在灾难面前渴望“止水”的意愿;袁珂的“黑龙、巨鳌,都是兴涛作浪的水怪”是有道理的。它说明先民让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就是希望女娲帮助他们战胜凶猛的山洪和堰塞湖溃堤那种滔天洪水,以拯救百姓苍生。而“积芦灰止淫水”是先民所能想到的治理水患的常用途径,这一句的价值在于直接点出了补天神话的治水内容。

有了汶川大地震提供的现实材料,再来研究女娲补天的民间传说,以及古籍所载的女娲补天神话材料,女娲补天神话从起因到补天的形式,就能较清晰地看到:在“女娲补天”绚丽的外壳中,包裹的是中国地震频发地区先民“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描述了中国古代地震灾害的概貌,也至少承载了以汶川、北川、绵竹、广汉到甘肃、陕西天水一线地区,即龙门山断裂带先民对地震灾害的恐惧和试图征服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强烈愿望。

上一篇:勇气初中记叙文作文下一篇:疾病控制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