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

2024-04-13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共8篇)

篇1: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

《风俗通》(应劭著)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1、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上苍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两性婚配。

篇2: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

这些传说是由于当时受到母系社会的影响,从而来编造这么一个英雌,体现出了当时的母系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自己的母亲,无父无夫的国度。女娲造人的神话正是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

《淮南子·说林训》提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黄帝造出女男性别,上骈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娲所以能多般转变 创造化育。”汉末学者高诱注解:“黄帝,是古代的天神,在开始造人的时候,造出性别;上骈、桑林,都是神的名讳;女娲,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转变创造化育,这里说创造化育(人类)的社会进化大业并非只是一个人的功劳。”

后续时代提出另一种传说,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繁衍人类 ,《独异志》卷下:从前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别的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兄妹俩就成了夫妻 。中华民族都是俩人的子孙后代。

这些传说则是反映母系社会过渡父系社会,男性权力的增大与对社会的掌控,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人类的造物主与至高神为女性的说法,即女神中心神话向男神中心神话转换,最后以男神权力取代女神为终结。女娲造人的降格,随着父系社会对女神的削弱,不一产生了黄帝、伏羲、盘古等,与女娲共同造人或繁衍人类或取而代之。

母系映射

女娲造人的神话,并非空穴来风的纯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

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

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来得较晚。

但是,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在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公社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实行公有、分配制。

而在此同时,外出作战、渔猎、放牧的男性,则率先开始了诸如弓箭、鱼叉、抛石索、独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劳动工具的私有化进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中,开始了对牲畜等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

女性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不太重视。

男性在私有制建立初期所具有的历史有利条件,以及男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天生体能优势,使得男性很快成为新的社会主角。

人类历史之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乃是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向以物资生产为其主导的物缘社会的转变。

此一转变一旦完成,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便不再是血缘情结,而转变成为物缘情结以至金钱情结。

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群体的主要人际关系,功能要素。

在此“物缘时代之父系社会”中,即使是“血缘关系”,也逐渐由女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男性为中心。

出土的文物说明,在突出女性性征的女神塑像之后,世界各地都开始制造突出男性性征的男神塑像。

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转变,以及产翁制(一种在孩子出生之后,立即让母亲离开,而让父亲上床怀抱婴儿,卧床坐月子的风俗)的发生,都说明:在物缘时代,女性不仅没有掌握物质生产的控制权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产的主导地位。女性因之而由女神沦落为女奴,甚至沦落为神女即妓女。黄帝曾向之问道的素女一类人物,成为男性发泄性欲的工具。

所有这些女性性地位的低落,其实不过是一种非本质的表象。就其实质而言,女性性地位的低落,主要是因为她们没有掌握物资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所有权、生产控制权以及产品分配权。即使是在物缘社会之中,一旦女性由于某种历史的机缘掌握了这些权利,她们的性奴役状态就会顷刻瓦解,她们的性关系地位就会随之提高。武则天的故事,可以使人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近代一些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权主义先驱,之所以把目光注视着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正是基于对此实质的深切认识。

正如女人不会永远甘心女奴的地位。随着信缘时代(亦称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真正开始成为女人。在这个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男性已经无须白白耗费精力再去争执人口生产的牛耳。两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然造物而形成的体能差异,也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无足轻重。

当今时代,信息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此领域之中,就其自然本性而言的男性、女性,都不再具有天生的优势。在超越两性差别之信息生产过程中,女性和男性开始分有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尚未完全由两性均分。不仅如此,超越两性差别之资讯的优势,正在成为拥有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控制物资生产和商品分配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以信缘关系即信息的依赖关系为人类社会群体主要人际关系、人类社会结构主要功能要素的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和男性的畸形发展(诸如神女和面首、吃青春饭之类)正在逐渐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女性和男性的本真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显现。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两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谐的互补关系。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信息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不断地变换着主导与被控的地位;随着三种社会生产之主导与被控地位的变换,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变换。女性因此,由血缘时代之女神,到物缘时代之女奴,再到信缘时代之女人,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生成。女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女奴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再复返;女人的时代,业已揭开历史帷幕。

篇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古希腊神话,不发达,图腾,神话历史化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知识不足,借以表达对无法解释的自然以及自身的幻想与愿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其古代神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要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1中国与希腊分别是中西文明的发源地,中希神话亦是艺术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二者的研究与比较,可以反映出中西文明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同是神话一定会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中国与希腊的神话均带有各自民族的鲜明特点,两者之间呈现出诸多的差异。相比较于成熟发达的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的发展处于不发达的境况。本文通过比较中希神话,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表现以及探索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之表现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相比,呈现出虽丰富却不发达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

1、体系零散

众所周知,希腊神话拥有完整而严密的神谱。第一代统治之神乌拉诺斯,被其儿子克洛诺斯杀死,从而建立起第二代神系。其子宙斯又推翻克洛诺斯,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新诸神都居于奥林匹斯山上,共有十二个主神。宙斯是奥林匹斯主神之首。他的姐姐赫拉是天后、妇女的保护神,掌管婚姻和生育。波塞冬是宙斯的二哥,亦是大海之神。冥王哈迪斯也是宙斯和波塞冬的哥哥。宙斯的女儿雅典娜为智慧女神。宙斯之子阿波罗是光明之神、预言之神。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与阿波罗是孪生兄妹。“维纳斯”阿芙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她是克洛诺斯把乌拉诺斯用魔斧砍成碎片之后,身体内的精华撒入爱琴海中诞生的。战神阿瑞斯则是宙斯与赫拉之子。宙斯和迈亚之子赫尔墨斯是众神的使者。火神赫淮斯托斯既是宙斯和赫拉之子,也是阿芙洛狄忒的丈夫。宙斯的二姐与第四位妻子德墨忒尔是掌管农业丰产的女神。这十二主神既掌管了天地间几乎大大小小所有的自然与事物,各自之间又拥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他们形成了以宙斯为中心复杂严密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反观中国古代神话则没有完整统一的神系。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这四天帝虽掌管东南西北正好整个大地,但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伏羲和女娲传说是兄妹结合,可他们并没有儿子或女儿作为神掌管天地间的某个事物。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神之间并没有传承关系。中国有开天辟地的盘古、补天造人的女娲、改天换地的共工、绝地通天的颛顼,但这些神基本都是各自为王,彼此之间既没有从属关系,也没有统领他们的主神。因此,与希腊拥有复杂传承血缘关系的统一神谱相比,中国古代神系既没有传承的血缘关系,也没有完整庞大的统一神系。

中国古代神话就像远古时期各部族分散自治,部落的首领之间也互不干政。即使更替新首领也是禅让制,一般与前首领没有血缘关系。这显然是不发达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只有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各个部落经过战争的融合,形成一个更庞大的种族,人类才会慢慢强大起来。而这个种族也不再是分散零乱的小部落头领各自为政,而是由一个总首领来统治治理。对内和谐统一,对外协调发展,这才是发达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

2、神人异化

从形象外观上看,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大都是非人形。西王母形象最早出现于《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2“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3这些记载描绘了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引《帝王世纪》云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4炎帝的形象是人身牛首,也是半人半兽。伏羲与女娲传说为人首蛇身。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不仅外形多半人半兽,与凡人相异,他们还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大禹作为部落首领,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入。大禹公而忘私、以身作则,将公众的利益当做自己的职责,这不是普通人的胸襟气概,只有圣贤才能做到。女娲不辞辛苦、不畏牺牲地修补天地是为了救民于崩裂的天地间,并不为私欲。炎帝为了解决民众缺吃少药,教他们农作和将生死置之度外地尝遍百草。神话故事将他们塑造成了近乎完美,没有缺点的人,更像是神化了的人。

中国古代神话是将人神化,而希腊神话则是将神人化。赫西俄德的《神谱》如此说道 :“让我们从赫利孔的缪斯开始歌唱吧,她们是这圣山的主人。她们轻步漫舞,或在碧蓝的泉水或围绕着克洛诺斯之子、全能宙斯的圣坛。她们在珀美索斯河、马泉或俄尔斯泉沐浴过娇柔的玉体后,在至高的赫利孔山上跳起优美可爱的舞蹈,舞步充满活力。她们夜间从这里出来,身披浓雾,用动听的歌声吟唱,赞美宙斯——神盾持有者,赞美威严的赫拉——亚哥斯的脚穿金鞋女神,以及神盾持有者宙斯的女儿明眸的雅典娜,还有福玻斯。阿波罗、喜爱射箭的阿尔忒密斯、大地的浮载者和摇撼者波塞顿、可敬的忒弥斯、眼波撩人的阿佛洛狄特、金冠的赫柏、漂亮的狄俄涅、勒托、伊阿佩托斯和狡猾的克洛诺斯、厄俄斯、伟大的赫利俄斯和明亮的塞勒涅,她们也歌颂该亚、伟大的俄刻阿诺斯、黑暗的纽克斯,以及其它永生不朽的神灵。”5这里刻画的希腊诸神都具有人的形态,性格也与凡人无异。他们七情六欲俱全,所作所为受情欲驱使。他们也具有人类的缺点,绝非完美的圣贤。阿波罗会因为希腊人侮辱其祭司而在军营散播九天瘟疫,也会因为对达芙妮的爱而守护在月桂树旁。象征公平的雅典娜会因为嫉妒指点奥德赛使用木马计打败特洛伊,以报帕里斯将金苹果送给美神之仇。众神之王宙斯也并不是一直都威严正经,克己复礼。他经常爱慕上美丽的女子并引诱她们。可以说,希腊诸神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身上存在着人性。

希腊诸神不但脱离了早期半人半兽的形态而且拥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中国古代神话之神却还未脱离半人半兽形态,性格也与真实的人性隔着一段距离。如果说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是立体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么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就扁平得多了,性格也近乎完美。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已经进入神人同性的境界,而中国古代神话却依然是神高高在上,拥有着异于凡人的高尚道德。

二、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之原因

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性体现于 :神系零散和诸神未进化到神人同性。那么,让中希神话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导致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何在呢?

1、图腾崇拜因素

“原始社会初期,当人类社会刚刚形成的时候,人还处于一种物我混同的混沌状态,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与外界的万物。”6中国古代神话产生时期较早,人类尚处于未脱离自然,未意识到人是独立的个体的阶段。而人类尚未脱离自然的一个重要表象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或植物的崇拜,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原始人认为他们中的每个部落,每个个体都与某种特定的生物或非生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认为自己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均维持着极其亲密的特殊关系。”7早期原始先民由于物质生产资料极度缺乏,生产力落后。他们基本依靠自然生存,对自然存在一种天生的敬畏崇拜心理。他们希望通过对某些动物的模仿而获得本身所不具备的能力。原始先民崇拜图腾,自然在创造神话时,会幻想出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类的动物能力的神。图腾崇拜的影响反映在神话领域里,首先就是半人半兽形象的普遍性。其次,神话人物会拥有动物的力量,精卫能幻化成一只鸟,衔着石子在东海上空飞翔。大禹治水时变身为熊以获得体型与力量上的优势。

希腊诸神基本都是人形,原因在于希腊神话诞生得比中国晚,他们所受图腾崇拜的影响没有中国大。在公元前12-8世纪,希腊已脱离了图腾崇拜,对动物的模仿崇拜心理也逐渐消失。彼时的希腊先民已形成“人是万物之尺度”的思想。“希腊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是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8古希腊人民坚信人是最完美的,所以他们的心目中受人尊敬的神话人物也应该拥有凡人的躯体和凡人的性格。

由此看来,受图腾崇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半人半兽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不如古希腊神话发达的原因之一。

2、神话改造因素

茅盾在《神话研究初探》中谈到 :“中国神话不够发达的原因有二 :一是神话的历史化 ;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讲述神话故事的诗人出现。”9在中国古代神话流传的过程中,出于政治的需要,史官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的改造,赋予了神话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以便树立君权神授理念,使百姓更好地服从于统治阶级。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会遭遇删改。如司马迁所说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 ;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10相当一部分的神话因得不到史家的认可而没有进入载籍。中国古代神话原本丰富多彩,经过史官删选,众多神话散失,造成其呈现零散不统一的状态。

而古希腊却有鸿篇巨作《荷马史诗》记载神话,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得斯也将希腊神话作为素材,使神话广为流传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神话。中国古代正缺少这样伟大的诗人。虽然屈原也曾记录过神话,但毕竟只是冰山一角,没有将中国古代神话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国古代神话零散地被记录在《山海经》、《淮南子》以及其他古籍之中,鲜有文人对神话进行文学性加工修饰,导致神话在流传过程中被忽略。神话原是想象而来,若只有史官记录其实,没有诗人的创造加工,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将无法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诗人的不重视与史官的过度重视,是中国古代神话零散分布和不发达的原因。

篇4:经典传说故事:女娲造人

女娲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类之母。她是上古的一位女性天神,她毕生的功业就在于创造人类和炼石补天。

当宇宙由混沌而渐渐清廓,轻清的物质上浮,重浊的物质下降,天上仅有太阳月亮,地上仅有草木山川,世间寂静又荒凉。时光流淌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大神女娲才从亘古中醒来。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把死后自己的身体变成了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这样,天地间有了流动的风、灿烂的阳光、绚丽的花草、震撼的需声等等,天地间就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女神女锅就在这里倘徉排徊,沐浴着春风雨露,观赏着瑰丽美景。

突然,有那么一天,女娲感觉到了:这个世界上似乎还缺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她在静谧沉寂的大地上行走着,百思不得其解。可是这世界为什么仍然是寂寞的呢?这种毫无生机的安静使女娲感到非常的寂寞。

女娲恍然大悟:因为它缺少了万物之灵―人类。女娲不愿惫像盘古那样孤独到老,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女娲来到一处水池边。清激碧透的池水,俐映出了女娲那秀美的身影。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按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娃娃形状的小东西。

也许是由于出自神灵之手,说来也很奇异,当女娲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面上,这个小东西就有了生命,眼睛睁开了、嘴巴张开了,手舞足蹈,活蹦乱跳。女娲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异常欣慰,给他取名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很小,但他是天神女娲亲手创造的,因此天生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气度,在飞禽走兽之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对它们的控制权。

女娲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惫,她自然而然地兴奋起来,不断地找来黄土和池水,继续她伟大的造人工程。她要造许许多多的、不计其数的人,使得这个寂寞了好久的世界不再寂寞。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

这些可爱的人们围绕在自己母亲的身边,跳跃欢呼着,表达对女娲斌予他们生命的敬爱和感激。然后或单独、或成群地散开了,分布在广阔无垠的原野的各个地方。女娲继续着她的工作,一个接一个的活生生的人从她手中来到这世界,地上的人越来越多,随时都可以听到周围热闹的喧嚣。

女娲心里充满了惊讶和快乐,她再也不觉得孤单寂寞了,因为这世间已经有了她的儿女。

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太慢,而且世界是那么的宽广。

女娲工作了很久,大地上的人类还是不够多。疲惫不堪的她顺手拉下了山崖上的一根藤枝,搅拌上深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

地上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变得熙熙攘攘起来,大地上一片生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空旷和寂寞。大地上各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篇5: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一、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民间故事导入。

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哪咤闹海》《精卫填海》等。

二、简介神话和神话的特点

1.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肋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富有幻想的形式。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三、作者简介

袁珂: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四、预习字词检查

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澄澈chè生气蓬勃péng bó幽光yōu莽莽榛榛zhēn

绵延mián神通广大shén灵敏mǐn枯藤téng

五、赏读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思考

1、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女娲

神性:神通广大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

(二)复述故事情节

1、从女娲的角度复述故事。

2、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

要求: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延伸:关于想象

(一)有关的名人名言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

(二)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三)想象大比拼

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句子:

1、牵牛花开放啦,……

2、早上打开窗户,哇……

3、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八、作业

1、将文中的故事或自己改编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起源的资料.3、阅读《风俗通》二则,看看课文在《风俗通》短文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内容?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课文在《风俗通》短文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内容?

(√)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

2、女娲选择造人材料的过程。

(√)

3、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

4、女娲具备了人的情绪。

()

篇6: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

问题提出与设计思路

神话, 记载了人类的童年。中国神话, 深深烙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为我校省级课题, 我带着课题意识走进课堂。

于是, 探究《女娲造人》的神话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传统文化精神, 怎样挖掘并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核, 成了这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神话教学有其基本规律, 即借助“文字”, 归纳“形象”, 体会“想象”的魅力。那么传统文化精神在何时渗透、弘扬, 采用何种形式来进行呢?

片段反思

一、扣文拆解汉字, 体悟民族文化智慧

组织阅读, 让学生结合文本, 自由分析女娲形象,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我们不禁赞叹:大哉女娲!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神, 华夏人类和文明的缔造者, 你勤劳、聪慧, 充满生命活力。

我们不禁又要想:是谁, 创造出了大神女娲的形象?说得对, 是人,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袁珂在文中是怎么形容“人”这种生物的?——与神相像, 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有万物之灵长的威严。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人字, 并故意停顿几秒, 运用延迟评价策略, 让学生用心品味。

一生突然说:这个人字的结构, 好像就是相互支撑嘛。

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数名学生发挥想象, 对人字作出自己的诠释, 教师这时发挥了引导作用:

说得很好。的确, 中国人在造字之初就充满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与自信, 瞧:“人”字是人的侧面象形字;“大”字是人的正面象形字;“天”, 颠也, 头顶。三个字是同源的。你瞧 (指黑板上的“人”字) 人, 是不是充满了顶天立地的大气?这就是我们母语文化的魅力。所以真正伟大的是我们古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充满民族智慧的女神形象, 并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此时, 学生领悟到:创造出女娲造人的神话, 正是基于古人的民族自信和智慧。今天袁珂对女娲形象进行再造, 也许正是为了唤起现代人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创造力。

反思:如果要一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作出界定, 显然无法做到。但我们知道, 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 肯定包涵阅读典籍作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一个是纸质介体, 一个是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精神当然包涵精华与糟粕, 我们需要做的是, 把属于精华而大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提炼出来。“人”字中所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人的自信、大气、创造性、民主平等思想 (人和神一样具有威严, 相貌举动是和神一样的) , 便是我这节课挖掘的内容了。的确, 古老的中国对“人”本身是极为尊崇的, 后羿敢于射日, 夸父敢于追日, 这种人本思想, 直到奴隶制盛行、帝王开始中央集权, 才慢慢丧失, 作为人的普通老百姓, 逐渐沦为奴隶, 沦为虫豸, 浑浑噩噩地遵循圣人和帝王的训诫。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 难道没有责任让学生意识到, 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吗?这其实就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罢了。

二、多方比较观照, 凸显传统人文精神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比较阅读了《伊甸园里》, 并组织讨论:与西方上帝造人的神话比, 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的倾向是一边倒:喜欢自己传统的神话!不过理由各异。对此, 教师予以评价和点拨。

生:因为我们是黄种人, 抟土造人, 不是更具有传统特色吗?

师:那我们也可以用石头造人呀!

生:我们的传统文化从黄土高坡发源, 而且黄土是可以任意创造的, 我们人也是形形色色的, 这样的神话与人类社会更像。而且黄土是软的, 并非铁石心肠, 我们中国人的心也是充满柔爱的, 每当民族危难时刻, 都会有民族大爱。

师:上帝造亚当, 也富有西方传统文化特色呀!

生:上帝造亚当, 用的是尘土, 造出这“尘土般的人”, 是为了显示神的威严、生命的卑微与渺小。

生:太对了, 女娲造人, 是对照自己的模样, 拥有和她一样的尊严与智慧, 显示出对人本身的尊重。

生:上帝造人, 用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 则是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师:说得精彩, 女娲造人神话的确很有思想性, 而且也体现出民族精神。

生:女娲造人更具创造力, 她熬夜工作的情形, 体现了创造的喜悦、创造的艰辛还有宽大的母性。

生:在女娲身上, 体现了我们聪明善良、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

生:女娲造人可以反映出我们先祖母系社会的原始面貌。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勤劳善良等, 也是与女性的包容精神相关的。

生:女娲造人的方法更有智慧, 从开始的抟土造人, 到后来的藤条挥洒, 最后是男女搭配造人, 方法改进, 效率提高, 还调动了人的自主能动性!

反思:有比较才有鉴别, 真没想到, 学生的视野这么宽, 居然从造人的材料、造人的目的、造人的方法、造人所体现的民主思想、男女平等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外来文化这么一比,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立即体现出来了。

篇7:泥土造人神话研究

总观世界各民族的神话, 人类对自我生命起源的探寻构成了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可以说, 人类起源神话是一个世界性的母题。关于人类的起源方式, 有多种, 有卵生说、石生说、感生说、猴变说、果变说、污垢说等等。而在这众多的说法中, 泥土造人说无疑是数量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说法了。在美国学者雷德蒙·范·奥费所编的《太阳之歌—世界各地创世神话》中, 就有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希伯来、阿拉伯、澳大利亚、萨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婆罗洲、玛雅人、爱斯基摩人以及其它几个美洲印第安部落中都存有这一母题。在中国,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汉族的女娲造人之外, 在许多其他少数民族中也都存在着这一神话母题。如:彝族、壮族、佤族、独龙族、崩龙族、傣族、土家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

一个母题为什么会如此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除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之外, 应该还存在着某些更为深刻的原因。冯天瑜先生曾对此作过解释, 并且在学术界颇具代表性:“为什么在西非、北非、南欧、美洲、澳大利亚、和东亚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泥土造人的神话呢?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想:初民在劳动时, 身上常常产生汗泥, 用手一搓, 便出现泥条, 这就容易让人产生‘人类是由泥土造成’的错觉。更重要的是:在氏族社会后期, 当人类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之际 (如中国的仰韶文化阶段) , 开始学会用土坯烧制陶器。泥土既然可以制作各种形状的器物, 人们当然就会联想到用泥土造人。这大概是巴比伦、埃及、希腊、犹太和中国都有泥土造人传说的的缘故。”

冯先生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 但我认为这并没能彻底地解释“泥土造人”这一神话母题。因为从神话与生活现象的直接联系中去寻找答案, 找到的只能是它表层的原因。这往往是不充分的。我们应该透过这些表象, 来认真地审视一下这一神话母题表层背后的深刻原因。

首先, 我们知道人类起源神话中蕴含着各个民族古代先民对人类本质的某种认识。那么作为人类起源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泥土造人”神话, 无疑确认的是人与土地的本质关联, 即人的土地根性。土地一直是人类生存的载体, 它赋予了人类延续生命的物质资源。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在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因此, 在人类的生命思维中, 土地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代代传承, 泥土意象逐渐由实用领域的自然物象提升到了文学领域的审美意象。而与之伴随的是土地生息万物的特质被凸显了出来。土地意象便成为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意象, 进而演化为一种情结, 寄托了人们深厚悠远的情感。可以说, 古往今来人类对土地的这种特殊情结就突出表现在了人类对土地的虔诚膜拜上。这种崇拜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并且从古至今绵延不绝, 并且随时间的增长而大放异彩。当我们透过原始初民对土地崇拜的这种表象, 我们就能深刻的看到隐藏在这种表象背后的本质恰恰是人类对自我生命根源的一种崇拜。早期的人类, 由于自身思维的局限性, 一直很难准确地理解土生万物这一恒常且颇为神奇的现象。在古代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 各族人民在探寻这一神奇现象的同时, 也把自己对土地的认识加入了人类起源神话当中。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将土地的形象与生殖女神联系起来, 并对其进行崇拜。考古学发现表明, 世界上许多民族古代都曾流行着对于生殖女神的崇拜。那些丰乳肥臀、极度夸张或突出女性生殖器的女神形象, 在世界各地皆有发现。为什么原始初民会将土地和女性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在原始思维里, 大地生万物和女性生产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孕育生命的载体。因此, 他们很自然地就将土地看成了一个生殖力旺盛的妇女。所以各个民族就衍化出了泥土造人这一神话母题。如壮族:

姆洛甲是个又高又大的女神。一天, 尿胀了, 迎着风, 两脚各踩一座大山, 在两座山头中间屙尿淋湿了泥土。她抓起湿泥捏了许多人。

吴继文先生曾经指出:“种子的成长, 被视同女性之怀孕;女性之多产, 正可象征农业之丰饶。正如地上万物被认为是地母所孕生一样, 女性具有无穷之可能性, 可化无为有, 化小为大, 化少为多, 可生生不息。……女性既是农业丰饶不可或缺之中介, 也是农耕仪式的参与执行者, 或者可以这样说:女性是丰饶与多产之根本要素。”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 泥土造人神话中所蕴含的恰恰是原始初民对自我生命根源意思的一种崇拜。大地作为原始人类的栖息场所, 更是他们的衣食之源。没有泥土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土地对人类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自然会博得原始人对它的崇拜。在原始的观念里, 土地是人类乃至万物的母亲。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将其称为“地母”。古希腊人称自己为“土著人”, 意思是土里生长出来的人。周族的祖先五谷神后稷为姜嫄所生, 而姜嫄实际上是大地的意思, 这就意味着“大地生五谷”。地母既然能创造出万物, 那泥土造人也是很自然的了。所以说, 原始先民们对大地的感情和对泥土的依恋, 以及由此形成的以土地为生命基础的根源意识就成为了“泥土造人”神话所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 就中国而言, 经在考古中各种陶器的大量被制造所证明, 仰韶文化中晚期, 中华民族的主体———黄河流域华夏民族的先民就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时代。农耕经济与聚落方式都在强化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和突出土地的重要性。泥土为人们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人们依恋它, 崇拜它, 信仰它,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的团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 聚族而居, 守住一方水土, 就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土地, 也就失去了生存之依托, 土地崇拜意识自然由此而强烈起来。可以说, 农耕社会的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结———恋土情结。由此衍生出来的就是, 许多农业的始祖神都是地位显赫的神灵, 炎帝、神农、后稷等。农神的灵迹功德, 历来受到传颂。这些伟大的神灵, 教民农事、以农为本。《管子·轻重戊》:“神农柞树五谷淇山之阳, 九州之民, 乃知谷食, 而天下化之”。同时土地神也是人们膜拜的最重要的神, 象女娲、炎帝、黄帝、禹、尧等古代显赫的大神, 都曾是土地神或与土地有着密切联系的植物神、农神。在中国上古, 最显赫的神是土地神, 最神圣的图腾龙是土地的神话意象;最隆重而盛大的仪式不是祭天而是祭地以及与地关联的山川江河;最高形式的政治共同体国家被称为:“社稷” (土地与谷物) ……先民的这种对泥土的依恋和崇拜心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 在中国乡镇还随处可见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所在———社坛或社庙。文化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角角落落到处存在着土地意象, 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意象。可以说, 对土地的崇拜最直接的原因是土地是农业民族的衣食之源, 所以农业民族在其精神文化中, 总是把土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以农业为生存之本的现实意义也构成了“泥土造人”神话的直接原因。

再次, 正如冯天瑜先生在前面所提到的, 泥土造人神话的产生与古代制陶业也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远古先民们从最直接简便的方式入手, 就地取材, 用水和泥, 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生活用具的土坯, 然后经火烧炼, 就变成了各种经久耐用的陶器。可以说,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人类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个重大创造, 也是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结束了人类“以土涂生物, 炮而食之”的时代,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种陶器的制作过程则很容易让原始先民们联想到自我的产生。与此相伴随的是, 初民在劳动时, 身上也常常会产生汗泥, 用手一搓, 便出现泥条, 这也容易让人还处在蒙昧时期的原始初民产生“人类是由泥土造成”的错觉。制陶业和汗泥这两种现象的表象阐释则很明显的构成了泥土造人神话的表层原因。

篇8: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比较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 数十年来, 进展都比较迟缓, 但近十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论是广度和深度,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刘再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以下简称《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9) 与廖辅叔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以下简称《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64) 就是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史方面知识的两本很好的书籍。不管是专业音乐工作者, 还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能从这两本著作中学到很多音乐史方面的知识。这两本书最大的一个共同点是:通俗易懂。不过二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的切入点、写作的方法以及行文方式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笔者结合自己对这两本著作的理解, 对二者进行了一个比较, 现将其分别陈述如下。

一、文章结构之比较

《简述》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即上古音乐 (先秦时期) , 这一部分从“众说纷纭的音乐起源”直至“乐者, 天地之和也——儒家的音乐美学专著《乐记》”, 该部分内容既有乐舞音乐, 也有乐器的起源;既有古代音乐教育的介绍也有关于“礼崩乐坏”之来源, 也有儒家美学思想之阐述;中古音乐则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近古音乐包括宋、元、明、清。

《简史》则是按照社会制度的不同, 分为原始社会音乐、奴隶社会的音乐、封建社会的音乐三个大部分。

由于二者的结构布局不同, 从而产生一些时期的分类不同, 在对相同问题的分析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简述》是对同一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专门的收集, 这样就做到了使读者在获得通常所说的古代音乐史常识之外, 同时也接触到各种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以及各种不同的见解。例如:对我国音律形成的时期, 过去只凭文献资料加以推断, 其实是并不清楚。十多年前, 根据对于出土音乐文物的调查和考证, 先后出现了两种新的见解, 即吕骥先生所认为的“我国五声音阶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已经形成”的观点;黄翔彭先生则认为“完整的七声音阶最迟在晚商时期已经形成”, 从而推断“我国音乐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有一个长期并存的传统”的观点, 这些都能从《简述》中清楚地找到答案。而《简史》一书则是更多的尊重历史, 例如该书的第二编奴隶制社会的音乐, 开始是总论夏、商、周、春秋的音乐, 第二章再分别阐述上述的四个部分, 基本按照, 概况、音乐的初步专业化及当时统治阶级的音乐, 民间创作、音乐教育、各民族音乐文化及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乐器和乐律, 音乐思想。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存在的不同。

二、内容的切入点

《简述》一书内容的切入点主要是以一个一个的点进行阐述, 正如笔者前面的叙述, 《简述》是对同一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专门的收集, 因此, 涉及的面较多, 但又是以点作为陈述的出发点, 故而使得文章所涉及的观点较多, 不是以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如近古音乐这一部分, 作者既讲“万家竟奏新声——曲子词的崛起”, 也讲琴曲《潇湘水云》。

《简史》一书则是以一个总的面作为出发点, 然后逐次展开, 每一编的形式基本相同, 只是内容上面的不同而已。

从这一方面讲笔者觉得《简述》一书更具有文学性, 使读者感到轻松, 而《简史》一书则更具条理性、规范性, 《简述》在最后部分还附有一些重要曲谱, 从而使得内容更显得丰富。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自我分析一样“……也许我是从头学起的缘故, 编写讲义时便向往把中国古代音乐史从深奥枯燥的体系中解放出来, 使之成为一部将系统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的综述;也由于教师职业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信息, 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 开拓思维能力, 这又要求最大限度地采纳新的研究成果。……如果说, 这本书对于冀求了解祖国古代灿烂音乐文化的人有所裨益, 或者对于中国音乐史的初学者起到入门向导的作用, 笔者不胜欣慰。”[1]469

《简史》在内容的阐述上也有独到之处。作者在书中关于复古与考古的叙述同样是引人入胜。“明、清两朝就社会经济而论, 虽然有过一定程度的上升,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却还应该说是出于停滞状态的, 表现为思想方面的特点就是复古, 音乐方面也没有例外, 突出的例子是市井乐谱的拟制。复古主义的诗经乐谱的推行是从宋朝乾道年间的赵严肃开始的, 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点:赵严肃是古代相传的, …在复古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 清查学者的考古工作, 是做得有声有色的。本来考古工作开始于由明入情的一些道民。他们这样做是有意义的……”。[2]134

三、写作方法之比较

《简述》一书采用的是知识性和趣味性想结合方法, 内容上力求深化。虽然这本书原本是一个简述, 就我们看来, 只要内容能够要言不繁, 读来趣味盎然, 也就可以算得上完成任务了, 但是著者并不满足于此, 而是在要求之下, 不断充实新的材料, 尤其对不同的观点, 做到异说并存, 从而给了读者一个自由的空间, 可以自己开动脑筋, 自己得出结论。

《简史》虽然是作为试用教材, 但编者也力图结合我国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当时的音乐现象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 对各个时代的音乐作家和作品力求做出比较符合历史条件的论断。

通过上述的简单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两本书的作者写得是各有千秋, 笔者进行比较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孰优孰劣, 而是在于更好的认识, 古代音乐史的学习不是靠一本两本书的学习就可以得到满足, 只有认识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是需要不断的更新, 只有这样, 我们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89

上一篇:六年级百分数利率教案下一篇:学习筑梦中国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