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2024-05-12

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必修一教学反思:

1.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实验仪器使用、药品存放、未学过的药品的使用暂时不讲,这些知识在后续在逐步学习,即使讲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总体说记忆性的实验知识较简单,无需提前讲。

2.离子反应的知识对高一学生有难度,不可讲的太深。应逐步学习。

3.胶体知识不可讲的太深,考试大纲对这些要求很低。

必修二

4、原电池这里要给学生多复习,鼓励学生多看几遍课本,才可能对原电池知识理解好。

5、有机知识不可讲的深,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知识觉的不可理解,所以到选修5再加深学习。选修4

6、化学反应方向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讲的办法。也可以直接讲,但要讲的简单。选修5

7、知识讲的时候要注重实验题,因为高考这几年很注重有机实验题。

篇2: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一、教学方式方法

1、针对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低起点,低难度,注重基础”的教学方针,对学生的问题尽量作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集体评讲,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找个别学生辅导,对学生中出现的不交作业现象和抄袭现象坚决制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屡教不改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课前反复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忽略的问题加以强调,对考纲中的重点考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

4、对学生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练习,特别是实验题,学生尤其头疼,对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的误差等不清楚,更谈不上将实验原理进行转换,进行实验的设计。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仔细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等,还让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反复训练,反复体会,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实验题的基本解法。

5、针对当前高考的特点。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能力的考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二、教学方案

1.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仔细分析高一新教材的特点,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内综合的意识。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3.授课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教学的观念。(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4.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作业过多过难,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地束缚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业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1)适量性。作业一定要适量,使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又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总结,归纳和反思。

(2)层次性。首先,作业本身要有层次,应由易到难。其次,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业也要分出层次,使各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3)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或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作业,培养和促进每位学生发展其特长。

(4)实践性.作业要尽可能结合社会,生产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必要时还可以自编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5)探索性。平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每次作业都要尽可能设计一道难度适当的探索性题目,让学生通过做作业逐步培养分析,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作业批改要坚持教师全批全改与学生订正相结合;对学困生的作业,还要在批改后及时具体指导,及时补差。5.测验评价

篇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篇4:高中新课标《化学必修一》

关键词:提问质疑;创设情景;推举代表;登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12-02

这节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1)钠的物理性质——可溶性。(2)钠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3)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氢氧化钠的特性。[来源:学科网]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活动、实验、探究,让他们体 验怎样科学、合理地 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利用他们亲手做漂白实验和阅读《身边的化学》栏目,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的意識。

那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很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呢?经过 认真钻研教材和充分准备实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

一、提问质疑,创设情景

钠能与水反应吗?

美丽的焰火中有谁的贡献?

电影特技中失火的场景可以怎样设计?

工业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剂是 什么?

告诉学生这都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钠与水反应以及生成物之一氢氧化钠的功劳。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新 课:“钠与水的反应”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质疑,首先就让学生感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钠和氢氧化物)是有魅力的、有价值的,不是枯燥而骇人听闻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我们以前和以后所学的知识和今天所研究的知识一样,是绿色的、鲜活,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们怀着对知识的深厚感情和浓厚的情绪投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二、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指导】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首先,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水中,盖上玻璃片。注意观察现象,观察时应注意几方面内容:钠在水中的哪个部位反应,形态有何变化,如何运动,发出怎样的声音,溶液颜色有何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

【讨论交流】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尽量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从这些现象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1、钠浮在水面上(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2、立刻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熔)──钠的熔点较低,钠与水反应放热。

3、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最后完全消失(游、响)──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

4、反应后溶液由 无色变为红色(红)──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提 出问题】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Flash实验演示】展示钠投入装有水、酚酞试液的U型管的课件,观察到生成的气体点燃时火焰为淡蓝色。

【引导思考】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有哪些?

【学生回忆】可能是 CO、CH4、H2

【教师引导】我们的反应物是钠和水,不存在碳元素,所以产物应该是氮气。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Na+2H2O =2NaOH+H2↑[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导】该反应是否是 氧化还原反应,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

【学生回答】是氧化还原反应,钠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

【设疑】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 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我们不能把钠暴露在空气中,因为它会跟氧气反应,也不能保存在水里,因为钠会与水反应,实验室选择保存钠的试剂应注意两个问题:

1、选用的试剂和钠不反应;

2、试剂的密度比钠小。

所以应选用什么试剂来保存钠呢?

【学生回答】煤油或石蜡油。[来源:学&科&网]

【问题】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学生回答】不能,四氯化碳密度比钠大,钠浮在四氯化碳上面,起不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问题】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泡沫灭火器呢?

【讨论】不能用水灭火,水和钠可以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H2;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钠燃烧生成的Na2O2能够跟CO2反应生成助燃 性气体氧气。所以应该用沙来扑灭。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各组同学讨论的非常热烈,集思广益,设计了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优化组合。这样的活动即复习了初中的有关知识和实验,又总结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寻找自信。这无疑为刚上高中进入陌生班级才几天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

三、推举代表 登台表演

同学们在经过了群策群力的精心设计后,都在跃跃欲试。各组代表上台对他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说明——演示——解释——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达到了高潮。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说——做——说中主动参与了学习,促进了他们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勇气。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给予点评和小结。

篇5: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反思

必修一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从编排的角度说太过集中,给学生的学习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言,大多数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任然沿用的是初中的记记背背,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他们往往抱怨说化学方程式太多,记不住、很容易弄混淆;从学习心理角度说他们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从教师的教学角度说,大多数教师学习方法引导失误,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化学方程式,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其实,要想学好化学,必须把化学当做“理科”来学。注重学习什么,更要关注为什么,更要关注推理。其实,只要紧紧抓住“类别”“价态” “守恒”六字真言三大法宝就能学好必修一。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家的语言,当然重要!但获得化学方程式的过程更重要,是为理解方程式。如何理解化学方程式呢?

下面以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硝酸的分解反应、金属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碳酸氢钠的性质为例,来说明究竟该如何体现“理科”的特点。

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首先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是,为什么呢?从类别上说因为铜属于单质,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接着分析产物:生成硝酸铜、氯化铜等?不能!因为元素不守恒。生成氢氧化铜、氧化铜可以吗?不可以,因为从类别角度说加入酸不可能生成碱性氧化物或者碱!需要记忆的是什么?浓硫酸的还原规律:一般还原成二氧化硫!

篇6: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分类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 12[[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回顾与总结]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反应的分类

补充习题

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 a2a3a4。a564224 cuso4+fe=cu+feso4置换反应

篇二:高中化学人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三: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案(2012-09-12)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编写、校对 费德军

学习目标:

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学会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实际应用。学习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胶体的性质。学习内容: [课题引入] 1.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很快就找到你需要的书?

2.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 3.化学实验室如何摆放仪器和药品?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法:

定义:分类法是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关键: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

思考与交流一:以下物质的分类方式,依据是什么?(1)? ?na2co3,ba(oh)2?fe,h2,i2?h2,o2,co2(2)?(3)? ?mg,cuo?naoh,h2so4,k2so4?agcl,mg(oh)2,caco3 思考与交流二: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交叉分类法

练习1:对于na2so4、na2co3、k2so4、k2co3这几种盐如何分类?

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其中一种是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练习: 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

na2so4 硫酸盐 na2co3 碳酸盐 k2so4钠盐 k2co3 钾盐

小结:交叉分类法——对事物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3.树状分类法

练习2:世界上超过3000万种物质如何研究?请根据学过的分类知识将物质分类,并将下列物质归类。si、na2co3、co2、naoh、粗盐、al(oh)

3、al、空气、cuo、hcl、h2、h2so4、baso4 思考1:初中学过那些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思考2:请大家用已有知识对上述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是否是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 ?? ?组成成分是否单一 ??? 物质? ?混合物??? 小结: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__________。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_____________;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__________。2.分类:(1)当分散剂为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可以把分散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三: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3.胶体

(1)fe(oh)3胶体的制备:取1个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然后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滴入5~6滴_____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练习3:请写出制得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胶体粒子对光线产生_____作用,从与光线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 1.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na2co3是碱 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碳酸盐 2.交叉分类,hno3应属于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 3.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定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①金属单质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非金属单质 ⑤酸性氧化物 ⑥酸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全部 4.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 b.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现象 c.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d.向煮沸的1 mol/l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5.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属于纳米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6.用下列方法来制备胶体,能够得到胶体的是 a.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和并振荡 7.nacl、cl2、naclo、cl2o5、hclo4是按某一规律排列的,下列物质系列中也完全按照此规律排列的是 a.na2co3、c、co2、co、nahco3b.na2s、s、na2s2o3、so2、h2so4 c.nh3、no、n2、no2、nano3d.p2o5、h3po4、na3po4、na2hpo4、nah2po4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cl4是一种化合物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9.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科学家预计,到2011年一个电脑芯片上将会集成10亿个晶体管,其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这对硅的纯度要求很高。用化学方法可制得高纯度硅,其化学方程式为 :①sio2 + 2c si + 2co; ②si + 2cl2 sicl4; ③sicl4 + 2h2si + 4hcl。其中,反应 ①和③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l~100nm之间 b.能透过滤纸c.呈黄色 d.呈红褐色 11.2009年2月1日国家实行牙膏新标准,对牙膏中成分的探究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

(3)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图为:

石灰石――→生石灰――→石灰水

①高温

②加水

③加na2co3溶液

――→碳酸钙

篇7: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困惑,查字典化学网的编辑为大家总结了高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各位考生可以参考。

高一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本文尝试以三个 W 的处理为理念设计课堂教学。具体来说,三个 W 就是 What(什么)??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 How(怎样)??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

【新课引入】以前一章刚刚学习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对象,引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关系:

2Na + 2H2O==2NaOH + H2 该反应式可以表示

⑴ 2 个 Na 原子可与 2 个 H2O 分子发生反应(2 个 Na 原子或 2 个 H2O 分子皆不可见、不可称??微观领域)

⑵ 46 g Na 与 36 g H2O 恰好完全反应(46 g Na 或 36 g H2O 皆既可见又可称??宏观领域)

【问题推出】一个方面,化学反应是在粒子的层面发生的;另一方面,人们研究化学反应需要在可见可称的条件下定量进行。如何将不可见不可称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与可见可称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微观粒子??宏观物质)

【教师点拨】微观粒子因体积小而不可见、质量小而不可称。若集合一定数量(不妨设为 N 个)的微粒以增大体积和质量,则能达到既可见又可称的目的。那么,N 该为多少才合适呢?

【学生讨论】每小组点派一个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摆出矛盾,激发参与。同时让学生懂得新概念的诞生源于科学研究或解决问题的需要。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见解并不统一。实际上,在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 N 被规定为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并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即 1 摩尔粒子为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学生活动】已知12C的质量为 1.9927 10-26┧,试计算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由两名学生上台演算)

【教师讲解】为了表彰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人们特将这个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板书)。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得到了 6.02 1023这个近似值。

〖设计意图〗通过亲笔运算,加深对 6.02 1023这个数字的印象。

【指导填表】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物理量 表示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单位基准

长度

l 米

m

光在真空中于 质量

m

所行路程 1 / 299792458s 千克

Kg

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时间

t 秒

s

铯最外层电子绕核运转 9192631770 次所用时间

电流

I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T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n 摩尔

mol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发光强度 I 坎德拉

cd

〖设计意图〗明确物质的量与摩尔是物理量与单位间的关系,【练习讲评】① 5molO2约含有___个氧分子,___个氧原子;或含有__ NAO2,__ NAO。

② 3.01 1024个 H2O 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 mol;

③ N 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 mol;

【指导推理】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符号为 N)间的关系:(板书)n = N / NA

〖设计意图〗由学生在练习中自我发现规律,消除对化学公式的神秘感,增强探究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活动】试比较以下各项的异同

① 6.02 1023,② 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③阿伏加德罗常数 NA,④ 1 摩尔粒子的粒子数

【教师讲解】数字 6.02 1023虽然明了 , 但不准确。0.012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或阿伏加德罗常数看似表意模糊,实则 精确。阿伏加德罗常数 NA与 6.02 1023的关系如同与 3.14 的关系。

〖设计意图〗感悟化学中精确与模糊的关系,明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涵。

【问题设计】 1molO2表示的是: A.氧气的质量 B.氧气的数量 C.氧气的物质量 D.氧气的物质的量 E.氧气的量

【教师讲解】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拆开。(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问题设计】 1mol 氢约含___个氢原子。

【教师讲解】大家的答案有分歧。关于 1mol 氢中的氢,有的同学理解为氢分子,有的同学理解为氢原子。这种表达容易产生分歧,题目中的表示是错误的。因此,(板书)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如 2mol Na,1 molH+等.【问题设计】 1mol 稻谷约含___颗谷粒。

【教师讲解】 6.02 1023颗稻谷是什么概念呢?假如说有 6.02 1023颗稻谷,将它平均分给 12 亿中国人,每人可得约 1400 万吨。可见,将摩尔用于宏观物质,没有意义。实际上,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是源于微观粒子的计量不便而产生,因此它也只适用于微观领域。(板书)摩尔是微观粒子的计量单位,它所量度的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 1mole-,1.5 molSO42+等。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故设的错题,让学生明确使用摩尔应注意的事项,并理解其中的原因,使知识的获得顺乎自然。

【巩固练习】 1.正误判断:① 0.5 m olCO2② 1mol 氯 ③ 2molCuSO4④ 0.1mol 人.计算:① 3.01 1023个 H 的物质的量;② 2molH2O 中的 H2O 分子数;.填空: 1.5 molH3PO4分子中有__ molH,__个 P,__ NAO。

篇8: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本课的教学按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展开。

一、教学实录及分析

1. 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

教师:著名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水的外形, 火的性格。寓意外柔内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指的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答:是酒精。

教师:酒精的学名叫乙醇,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乙醇。

【设计意图】精心选取艾青的诗歌片断, 引出课题。酒外像水, 内似火, 外柔内烈, 具有意境美;从化学视角来看, 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还带有猜谜趣味, 具有科学美。情境设置别出心裁, 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酒的诗篇成千上百, 也听过很多教师用朗诵咏酒的诗句引入课题, 但这样处理有两点不足:一是有关诗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只起了穿衣戴帽的作用。本设计选取的诗句不仅意境美、科学美, 意味深长, 而且用时短而容量大, 将其展开, 如同一根红线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板块连接了起来。

2. 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 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 (2) 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 知道羟基与氢氧根离子不同, 知道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3) 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 (燃烧、催化氧化) ; (4) 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含义。知道有机物官能团决定物质的性质、用途。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 学生有了目标意识, 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中就会主动围绕目标进行探索, 通过同化和顺应, 充实和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长期坚持提示目标,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不等同于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看的, 因此要用学生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 因而笔者没有采用三维目标的方式呈现。方法的指导、情感的渗透由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了教学过程之中。

3. 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

教师提问:水的外形说的是乙醇的色态, 火的性格说的是乙醇可以燃烧, 同学们还知道有关乙醇的哪些知识?

学生 (自由发言) :75%的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 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 乙醇可用于发烧病人的物理降温, 乙醇是绿色的可再生生物能源, 乙醇可以表示为C2H5OH……

教师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 很好!乙醇用于发烧病人进行物理降温, 说明乙醇熔点低, 易挥发, 属物理性质;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说明乙醇易溶于水, 属物理性质;C2H5OH是乙醇的结构简式, 属分子结构知识;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乙醇是绿色的生物能源——化学性质;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用途;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是乙醇的工业制法……

多媒体展示: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超级链接式的主页。

【设计意图】一是体现从生活走入化学的理念, 紧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主题;二是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 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分类能力, 进行学习方法和化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四是用多媒体做成超级链接式的主页串联各教学环节, 在潜移默化中, 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时, 教师应占有大量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资料, 教学预设越充分, 课堂生成就越精彩。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 我们要将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与教学有关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 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学有放有收, 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能力。

4. 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桌上无水乙醇样品的颜色、状态, 并闻其气味, 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学生阅读教材, 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乙醇俗称酒精, 是无色, 具有的液体, 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挥发, 能与水以互溶, 可溶于苯等有机溶剂中。

启发诱导:分析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归纳与小结: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学与问:为什么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乙醇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在此教学环节,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指导自学。

【设计意图】对乙醇的物理性质采用直观的体验式教学, 加深学生对乙醇物理性质的感性认识, 特别是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实验趣味化, 能活跃课堂气氛, 形成一个教学小高潮;通过学以致用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

阅读能力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知晓阅读的方法, 如浏览、精读等。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在教学方式上动静结合, 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 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

学生动手将乙烷分子模型改装成乙醇分子模型, 并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师: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到。

启发诱导:由-OH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

学生:想到了氢氧根离子。用酚酞或PH试纸检验乙醇是否是碱性物质。

补充实验:在少量乙醇中滴加酚酞, 观察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教师讲解:乙醇分子可看作乙烷分子中的H原子被-OH所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OH叫做羟基, 与氢氧根离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像这种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羟基比较活泼, 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像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手制作分子模型, 强化学生对乙醇结构的直观感受, 在头脑中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补充一个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的小实验,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营造愤悱情景, 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降低教学难度, 从而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羟基与氢氧根离子结构的比较, 留待选修课解决。结构模型的呈现方式有教师演示、多媒体图片展示或软件制作展示等, 但学生认为, 由他们自己动手搭建分子模型, 兴趣更高、学习更投入、印象更深、效果也更好。

6. 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

过渡: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乙醇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2)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用滤纸擦干钠表面的, 点燃气体前要, 干燥烧杯壁上出现液滴, 说明燃烧生成了;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现象, 说明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是。

思考与交流:

(1) 回顾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与钠和乙醇反应的现象对比有何不同?如何解释?

(2) 写出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置换反应)

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3) 乙醇和钠反应速率比水和钠反应慢 (快/慢) , 已知煤油是烷烃的混合物, 试比较下列划线的氢原子的活泼性:

探究小结: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产生氢气, 但不如水与金属钠反应剧烈。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师巡视指导, 个别解惑答疑, 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对乙醇和钠的反应没有知识基础, 因此采用引导式实验探究方式, 由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通过与钠和水的实验比较, 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乙醇的断键部位。

教师讲解:乙醇的火的性格, 指乙醇可以燃烧, 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 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放出大量的热。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拓展: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

过渡:乙醇的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反应。当条件改变时, 同样是乙醇和氧气, 发生的氧化反应又是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3的改进实验)

(2) 乙醇的催化氧化。

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反应现象:

将凹形铜片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 凹形铜片表面变黑, 在铜片上滴加几滴乙醇, 灼热的变黑的铜片表面, 并的乙醛生成。

思考与交流:

(1) 结合铜片发生变化的现象, 思考铜在反应中的作用。 (铜起催化作用)

(2) 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强调乙醛不能写作CH3COH)

动画模拟乙醇催化氧化断键位置, 加深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

【设计意图】乙醇的化性是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积极思考、验证产物、分组讨论, 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思维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书写, 概括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 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问题设置层层递进, 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知识。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仪器制作简单, 操作简便, 所用乙醇极少, 并且解决了闻乙醛气味难的问题。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绿色化、简洁化的趋势,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个生动的示范。

讲解并板书: (3) 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为乙酸。

多媒体展示图片:交通警察检查酒后驾车, 酸性重铬酸钾遇到乙醇时, 橙色变为绿色。

视频:醉酒驾车的重大事件及社会危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并讨论:结合乙醇的性质, 请同学们总结乙醇的用途。

(1) 用作生物燃料。 (2) 制造饮料和香精等。 (3) 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如制造乙酸等。 (4) 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 (5) 医疗上常用75% (体积分数) 的酒精作消毒剂。

【设计意图】通过对乙醇用途的介绍, 感受并赏析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 更要初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7. 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

(1) 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下面B.钠块熔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液面上游动D.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

(2) 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 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 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

A.硝酸B.乙醇C.氢氧化钙溶液D.稀盐酸

(3) 已知:C2H6O的结构可为下面 (1) 和 (2) 式, 由0.1mol乙醇跟适量钠反应生成氢气 (标况) 1.12L, 请解释乙醇的结构是 (1) 式CH3CH2OH, 而不是 (2) 式CH3OCH3的理由。

(4) 课后任选一题:查阅资料, 近年醉酒驾车事件及危害;酿制米酒。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 注重情景式教学。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通过模型、课件等形象情景、分组探究实验等实验情景、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强化运用的迁移情景、及时评价的激励情景等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持和强化学习动机。特别是将引课情景作为主线串联各教学情景, 使整堂课教学程序设计流畅, 环节清晰, 结构紧凑。

2. 注重目标式教学。

通过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展示学习目标、思考与交流、课堂讨论和练习、反馈检测等, 及时掌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目标认知水平的差距, 调整教学节奏, 较好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且, 对于选修5部分的乙醇知识我们没有涉及, 而是预留了诸如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

3. 注重体验式教学。

我们为学生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耳倾听、动脑思考, 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体验。特别是学生在手上涂乙醇感受降温的感觉、搭建乙醇分子模型以及测乙醇的pH, 都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学小高潮,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逐渐建构了一个丰富的、具有亲身体验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4. 注重学法指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渗透。

通过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乙醇知识, 并分类, 培养学生发散和收敛的思维能力, 以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方法。通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紧紧结合生产、生活、社会的实际进行教学, 让学生知道物质的两面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32.

上一篇:励志英语格言下一篇:体育管理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