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2024-05-15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共6篇)

篇1: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马树超,范唯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向全国职业教育界发出的总动员。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中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98年到2007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高。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接近1100万人,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劳动者,特别是目前急需的面向基层职业岗位的技能性实务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2007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7年上升至23%。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三,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类型,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色逐步凸现,以地方投入为主、行业参与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确立,而且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比较协调,除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地市已基本上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这些都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

第四,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1989年到1998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近乎停滞,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经济物质条件及其追求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迫切需要严重脱节。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扭转了高等教育资源极度短缺的局面,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第五,“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并取得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探索。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立足未来、重在建设、推动改革、加快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大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首批28所示范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形成了榜样的力量,为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提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与抽象使之简约化。其基本特点在于对实际对象系统的抽象;体现实际对象系统中的要素;反映要素间的关系。建立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可以将之用作管理的工具,对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设计;也可以将之作为测量评价工具,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模式转型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类型。是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构建起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首先,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以高等学校学历教育框架为基础,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国国情的选择。

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口众多,人们参加高考选拔的意愿十分强烈。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不仅适应了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有利于规模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据《高等教育法》,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在进行科研开发和服务社会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融人以下五个要素:

产业要素。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业要素。主要体现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不同,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上坚持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强调地方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产业发展往往会先于行业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超越现有行业的局限性,紧贴区域性的产业发展。积极为区域先导产业发展服务。

行业要素。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融入行业要素,也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在运行机制上加大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度;二是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中,注重行业发展的要求,包括行业对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交换活动的相关标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不仅要重视国内行业标准的更新,还要关注国际上行业标准的动向,如最近一些行业制定的“人权标准”、“环保标准”、“反恐标准”等,应当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得到反映。

企业要素。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多地融入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这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遍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另一类是职业院校渗透企业要素,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例如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在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的环境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积极吸引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将企业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校园形态上也要努力营造企业的情境和氛围。这方面,高职院校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例如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吸引企业进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安排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提供实训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研发与培训服务,以及打破传统的大学校园建设形态、引入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等等。

职业要素。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多地融人职业要素。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业导向不仅要体现在就业服务:工作上,更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之中,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实践要素。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多地融入实践要素,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所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这种“一线人才”,不是单单依靠学历教育在学校里就能培养出来的,他们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强化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必然要强调实践性,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三、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基本国情的又一个特点是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很大。

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由108万左右快速增长到566万,给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权威部门分析,今后五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为1000万左右。按照目前我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就业结构,新增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岗位比例约为25%,即每年250万左右的规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使毕业生就业水平得到同步提高,证明了自身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数量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在于其培养“一线人才”的目标定位。假如没有高等职业教育“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每年560万以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会如何?就业形势可能会远比目前更加严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可持续性,正是建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人才”目标定位在前几年已经基本解决了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培养模式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真正从传统学术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必须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切实按照“一线人才”的要求,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概念模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可观测、可操作、可量化,并且有助于推动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转型的管理评价工具。依照这个概念模型,高职院校管理者可清晰地分析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否正在从传统的学术教育“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诸要素是否融人了办学模式、运行机制、教学过程甚至校园形态之中,融入这些要素的分量和比重够不够,融入的深度怎样、协调度如何,还需要从什么方向努力等。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与传统学术形态决裂,来找到适合新的市场经济形势的教育模式,学校要更好地适应环境:除非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催生这种变化的力量会摧毁一切不能适应变化的学术机构。

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应成为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面临着两项重大的改革: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解决“应试教育”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需要寻找一个战略性的突破口。

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正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其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没有太多传统学术形态的束缚,受到种种陈规陋习的制约也比较少,其自身充满了活力,并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其二,近10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发展,集聚了许多优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及其成功经验,特别是一批高水平的优质中职学校资源和经验,同时又聚集了一批具有大学、企业、政府机关和研究机构工作经验的社会精英;其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一批示范性建设院校积累了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四,中央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横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占了两个:既要“大力发展”,又要“提高质量”。此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即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转型,也将使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传统学术教育“压缩饼干”模式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要素并达到相当的比重,都必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有可能也有责任承担起整个教育改革战略突破口的重大使命。

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力度,需要政策、规章和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重视教学评价工作的正确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当前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等工作中,更加重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的融入。教学评价工作具有政策导向意义,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类型更具有“指挥棒”作用。高职院校管理者和评审专家对这个概念模型的认识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教学过程及校园形态等各个环节中的比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强政策导向。建议出台相关文件,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在融入产业、行业、企业等要素的前提下,以职业工作过程特征为逻辑起点,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大纲与专业教材建设,加快建立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要推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经验,加快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与平台。例如,鼓励各地以高职院校为龙头,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为职业教育的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新的载体与制度平台;探索由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整个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机制,发挥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突破口”作用。

继续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建议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新的“国家级特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再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100所左右具有鲜明的行业、企业特征的高职院校,强化财政投入推动改革的政策导向,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同时,在政策上鼓励高职院校研究、引进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过程的行业标准等,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国际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研究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篇2: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经济强国,其发达的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独具特色,这与其先进的`职教课程文化理念密切相关.分析研究其职教文化特色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 者:苏雪梅 张立昌  作者单位:苏雪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1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张立昌(陕西帅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篇3: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于创新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龙头。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突破点,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构建了“校农联合培养”、“实践能力螺旋上升工学交替”、“两轮实践工学交替”、“职业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和“2121工学交替”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突出大企业的参与,突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突出全方位工学结合。例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深化与哈尔滨市农科院及现代农业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出了“校农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专业能力递进培养的要求,将三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3学期)在校内培养,根据农业生产过程,完成第一轮生产性实训;第二阶段(4-5学期)在哈尔滨市农科院培养,进行第二轮生产性实训,完成12个生产性实习任务;第三阶段在现代农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

二、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创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之本,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和关键。在师资队伍上,学院创新建设思路,采取“学习、实践、研究”等措施,实现了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到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突破。为使师资队伍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培养的主要路径有:

一是广泛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职业教育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广泛参与企业锻炼与调研,提高职业实践能力。

三是出国培训,转变理念提升素质。

四是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明确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措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确定了“一名教师一栋棚、一个项目一组学生、一项技术示范一个村”的师资队伍培养措施,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确定了“依托纽荷兰,参与四环节”的师资队伍培养措施。

通过以上路径,师资队伍能够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思想观念能够得到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达到了教育教学双师型,服务社会专家型。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创新

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亮点。

1. 建立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学院根据各重点专业特色,以作物生长过程或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岗位需要,重构课程体系,梳理出典型机械零件的普通铣床加工,机床电气原理图、接线图、位置图的识读、生产线执行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等44项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出137项能力,重构了10个专业学习领域,这10个学习领域与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和专业选修课一同构建了培养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的“463”专业课程体系。

2. 课程建设彰显特色

为构建职业教育的“类型”,学院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打破学科体系,对原有课程内容按“工作过程导向”重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序化,是建立职业教育“类型”区别学科教育的根本所在。组建了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等156人组成的44个课程建设开发团队。五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基本完成了44门课程学习领域教学情境的开发,制订了42门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3. 公共基础课改革与实践的创新

学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本着学生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教学内容服从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和专业要求的原则,按照校企合作组建建设课程团队, 进行企业与工作岗位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岗位能力和基础能力要求———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创设学习情境———实施试点的改革步骤,先后完成了《口才与应用文写作》、《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等五门课程的改革工作。

《口才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的29项典型工作任务, 以活动为载体, 开发了主题演讲、求职应聘、活动策划、来访接待、社会调研等5个学习情境。在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由主讲变成了导读, 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采用“实境教学”和体验式等方法, 组织实施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教学环节。课程改革后,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了岗位需求, 教学方法更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学习兴趣浓厚, 表现出强烈的探索、进取及合作精神,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条件创新

实验与实训条件建设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与实施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实训条件建设全面推进了以教学设备与设施建设、实训室与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训室与实训基地的管理建设、实训室与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建设工作。确定了实训室、实训基地设备与设施建设要实现生产性与教学性相融合, 功能上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技能训练与生产产品相融合, 服务面向学生与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相融合, 建设成能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实施提供可靠支撑、职业环境特征明显的实训教学环境, 使实训条件更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建设思路。

篇4: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转变观念;职教集群;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95-0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就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而言,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扶持高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找准方向,办出特色。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當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服务社会的劳动者中一大批人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校门走出的学生,他们的个人修养和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一、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

在社会上,一些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不愿说出自己上学的学校,因为社会上好多人认为高职高专根本算不上大学,学不到东西。就现实而言,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的确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结构形成的,而不以学校的意志为转移。首先是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专所招收的初中毕业学生,除了极少一部分人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所至而主动报名外,大部分学生是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考取高中,而被动报考的。另外是两年或三年大专招收的高中学生,也是在本科一、二、三批遴选后入学的。当然其中不乏优秀者,但是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难度是相对较大的。因此,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只有高等职业院校为地方培养出了适销对路的人才,人们才能彻底改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看法。

二、政府大力扶持,进行职教集群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必须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目前,地方经济迅猛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意识到技能型人才缺乏将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这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所说的,“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使地方高职院校赢得发展机遇,推动地方高职跨越式发展。其中,职教集群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与企业联手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职教集群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将职教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规划、院校之间合理分工、整体上优势互补的一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集群可以增强不同机构间的互补性,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信息的交流、积累、传递和扩散。职教集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即:校内共享,校校共享,以致城校共享。

这种集群模式已在我国南方广州、上海等地区成型,且显示出它的优势。在集群化之前,淘汰哪些弱校和弱专业,所以它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从欧美、日本、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也是这么一个发展趋势,开始的时候整体水平低,后来在竞争中慢慢出现分化,强的更强了,差的更差了。这时候从整体上看,那些相近档次的就具有了很多相同之处,形成了集群,他们共同主导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不过,对落后者来说,在这一局面下有挑战也有机遇,只要进行市场细分,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定位,抛弃劣势,强化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就能确立自己在某一两个领域里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最终走向共同繁荣。

拿唐山为例,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且为地方服务,就得实现职教集群,但是没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职教集群根本就不能实现,所以政府的大力扶持非常重要。

三、找准定位,办出特色

高职教育必须适时顺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明确学校的社会角色的定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到位的社会服务,去赢得社会的支持。

“定位”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二是办学层次的定位,是专科层次而非本科层次;其三是当地区域性经济重心的定位,高职教育是面向区域性经济,找准经济定位,才能知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也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从事任何职业都具备的素质,如思想道德、职业修养和其他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接受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目的是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所以在培养基本素质的同时,职业技能训练的水平是考核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会动手的蓝领阶层,他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和人文修养。

办学层次定位在专科层次,首先是受培养目标的限制,其次受学制的影响。随着技术的综合化和复杂化日益凸显,高职教育中原来设置的专业技术内涵已有很大丰富和拓展,虽然学生拿的是专科文凭,但这一纸文凭的技术含量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找准区域经济的定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侧重,也不能过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全盘否定原有的成果。

高职院校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改革精神和改革措施来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以开放的办学整合社会资源,最终是提升内涵,保持可持续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定要既强调凸显工学结合的特色,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就唐山的优势,发展

服务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

唐山具有资源、区位、产业、港口和环境五大优势。

(一)资源优势

唐山北部是山区,盛产干鲜果品;中部是平原,为粮棉油集中产区,是京津和华北地区的主要农副产品基地,有“冀东粮仓”之美誉;南部是沿海,陆域海岸线近20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多处优良港址资源,也是渤海湾的重要渔场和我国原盐的集中产区。唐山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9种,是全国焦煤的主要产区和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石灰岩、黄金等储量也十分可观,是国内不多见的资源富集区。2007年在唐山南堡又发现了10亿吨大油田。

(二)区位优势

唐山处在渤海湾中心地带,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

(三)产业优势

唐山的工业门类齐全,电力、建材、陶瓷、装备制造等都有雄厚的基础,现已形成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四)港口优势

唐山港拥有京唐港和曹妃甸港两个港区,2007年吞吐量完成6759万吨。设计吞吐能力为5亿吨,已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通航。

(五)环境优势

唐山具备很好的法治环境、诚信环境、人文环境,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城市,并首次进入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

基于以上优势,在唐山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依托优势,为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行业提供有知识、懂技术的高职人才。

唐山曹妃甸工业区2006年3月被列入国家级“十一五”发展规划。它以建设国家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统揽,逐步把曹妃甸建成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它的产业发展方向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及两个市场,逐步建立以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和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

唐山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本地现成的资源,“请进来,走出去” ,可以采用阶段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企业利用学校的人才,这样实现双赢。因此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导、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培养适合社会最新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真正地实现人才与企业对接。其中,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遵循“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办学方针,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探索出了一种“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其次,依托优势,发展物流、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旅游管理等服务性专业。

随着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物流、酒店、物业、旅游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如:唐山空港城的建设,以唐山机场军民两用为契机,统筹发展空港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成北方航空货物分拨配送中心。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提高这些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拿唐山的旅游业来说,城市有抗震纪念碑、纪念馆、地震遗址、南湖湿地公园等;海滨有京唐港的浅水湾、月坨岛;古跡有清东陵;农村有遵化的沙石峪、西铺农业旅游观光,长城沿线及南部山区农家院休闲度假基地等,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北戴河、避暑山庄及京津等地景区景点的协作,形成京津冀大旅游圈。因此,唐山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及时了解唐山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确定旅游职业综合能力。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学上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模式,不断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利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旅游职业综合能力。这样,学生既能顺利就业,又能为唐山的旅游业贡献一份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而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办出特色,更需要长期的努力。目前,还存在政策、资金、规划设计等许多困难。但是,从历史的经验看,推进高职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自强,不能怨天尤人,不能等政策。应该在现有政策的框架下,研究如何做得更好。就是说,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创新中抓机遇,在务实中做跨越。

【参考文献】

[1]张曾.职教集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

[2]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G].

[5]黄春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篇5: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一、远程教育和传统校园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在其成立的特许状中的条款,以及前民主德国政府批准其管辖下的53所高校中的至少20所提供Distance Education的文件。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远程教育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历史时期。国内目前较全面的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是“施教者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信息,连接教与学的过程”。它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使用多种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行为和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评价和互动机制。

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

(1)远程教育系统中的老师和学生是分离的,教师教的行为活动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活动相对分离,但处于一个媒体的交互系统中。远程教育中师生经常处于一种分离状态,远程教学是专业教师、媒体技术人员等集体合作,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把学习内容制作成利于自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同时经过包括面授、作业、答疑等多种对话形式、多种交互反馈机制,一句话,通过教学过程的多种要素的重新整合,来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过去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情况为学生分散学习所取代,过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个体行为被合作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群体行为所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自然让位于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协助者、参谋和顾问,学生则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宰。

(2)远程教育系统中可能有多种传播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多种多样的传播教学内容的手段主要有一下集中:

1,CAI课件。CAI课件就是计算机辅助课件进行教学,它集中了图,文,声,像为一体,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认识的活动,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CAI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辅助教学的一种主要的辅助手段。

2,VBI数据广播,VBI是指利用了卫星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兴数据传输方式。主要用于中央电大网上教学信息,教学辅导多媒体课件,各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单位从卫星电视中可以接收到其节目的内容,方便了学员的学习。

3,视听阅览室。指录像机。VCD机,多媒体计算机,音像资料。VCD光盘,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为一体供教师备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场地。

4,多媒体教材、利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而利用计算机的教学课件,它可以存放在CD-ROM光盘上或网络服务器上,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去广泛地用了各种辅助

教学活动。

5,VCD光盘,这是指按照MPEG--1的标准所规定编制的传输码率,把载有图象和音频信息的数据压缩成彩色的活动图像,数字音响和数据字符的信息。然后通过VCD影碟分别将视盘的视频,音频信号传递到电视上,可供学生自主,不受时间所限制地学习。

6,BBS讨论。电子广告牌系统,让学生上网以后,用户留言的电子公牌,学生和教师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的电子公告牌。

7,直播课堂。中央教育台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在中央二台播出,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收

8,电子邮件。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学生可以在自已的网络收到教师的教学信息

9,网上查询。都建有网址,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网址查所学的课程及有关知识。10,电话答疑。由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远离教师,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为学生提供服务。

11,作业指导。远程教育重要一点就是强调学生自学为主,主讲教师留了一部分练习和作业给学生在学习时复习和参考。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挑战,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大家的普遍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在新世纪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应当只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背诵前人的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第二,终身教育成为教育的使命。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劳动者而言,不仅需要在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培训,在就业后仍然需要不断的接受教育和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教学效率成为教育的追求。英国科技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 增加一倍,到了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

传统教育一般是指校园课堂里的面授教育。面授或课堂讲授的学校教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正统。在传统校园教育中,学习是集体性学习,每个学生在听课中随时随地心里都可能有疑问,学生基本上没有可能问老师的,学生和老师都没有时间。那么多学生每个人都去问是不可能的。60个人1人1分钟都不够。很聪明的学生有些概念也没有弄透彻。学生必须回去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疑问去复习,把似懂非懂的东西,关键部分重新温习一遍。远程教育的视频在辅助教学上很有用。因为她只是一少部分重点,孩子几分钟就看完了。它会把概念和关键部分讲情楚。这些概念如果弄不清楚的话,做作业也没有用。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一堂课下来要再看十几分钟就够了。把关键部分看懂。接下来,自己的做题巩固,熟练,灵活运用。在校园教育中,35岁以上的老师形成了自己固定不变的风格。想改变很难。有些老师可能只适合于教几个尖子生,大众化的提升孩子的潜能,做不到。教学风格就如同个人性格一样很难改。学校里沿用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多,对于老教师,有两个方面难改:(1)本身的咨询量“数据库“东西太少。例:学生在公开课上问老师5-6个问题,老师一个都没有回答出来。老师思维的深度和变通能力不够。(2)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习惯,不变的模式。这是很槽糕的事,因为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创新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样的问题解析的能力和思路才是最重要的。(3)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而是来源于环境。包括现在的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材、高考、中考的引导方向,都使得人们一直往上赶,赶到一个方向上去

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求分数,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不是靠他的分数,而是靠能力和素质,我们做家长的知道,我们都做不到给孩子素质和能力上的提升,可是很多老师水平可能也不比家长高啊。很多家长对此并没有思考过,都有一种很强的惰性的。

看看现实,在中学生参加的数理化方面的国际比赛中,凡是死记硬背的题目,中国学生都能得高分,需要独立思考、判断、想像的题目,中国学生往往失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我们也不难看到,外国记者会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中国记者却很少提问。审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老师更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不听大人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不大教孩子“提问”,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这样的评价标准,造成孩子从小严重缺失思考的机会和能力。

二、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相似性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小学、中学和中等、高等学校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除了中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无需参加考试就可以直接入学外,其他各级学校对学生的入学条件、学习年限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教育向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卫星收视点的建立,大大缩小了人类的时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宽带网络进入学校及远程教育的普及,为学校提供了一个高速、高效、资源共享的学校管理环境,在实现多媒体教学应用、教学资料点播、课件开发等功能的时候,我们要发挥它们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化学科教学;要在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方面,找准对接点,使学校在变革的年代,根据自身的条件,把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发展现代教育。

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各自有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起运用则会扬长补短、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达到最佳效益。

远程教育运用于传统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是一个有益的互补关系。远程教育资源对传统教学资源是有益的参考和补充,教师可以采用其精华,运用到传统教学中。

沾满粉笔灰的黑板将让步色彩鲜艳的电脑显示器,握出汗水的钢笔铅笔将被灵活的鼠标、键盘所取代。学生们再也不用背着装满教科书、辅助书、作业本的大书包,而是轻松地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翻看教科书,从众多的辅导资料库存中,调出自己最需要的那一本。发个电子邮件,将作业传给老师,最后,在“聊天沙龙”中,与同学畅谈一天的学习心得、轶闻趣事……这些都将是远程教育带我们的生动景象。而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氛围等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远程教学是不会取代学校的。

三、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相异性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同传统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对象的不同。学校传统教育中的教育对象具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并且是充满朝气的青少年,而远程教育系统的学生在年龄和知识程度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要更丰富、更灵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第二,是教育目的的不同。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外培养赶上的品德和完善的个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学会做人。远程教育系统当然也有这两方面的目的,但更偏重于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以满足人们的知识更新的需求。

第三,是教育的要求不同。学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考试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而在远程教育中除了学历教育外,更多的是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学生接受远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快捷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所关注的是学习效果,学到的内容能否很快的应用于生产实践。这就要求远程教育的学习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第四,是教育手段的不同。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的手段数要是课堂教育,即师生面对面的连续进行教学,它的特点当然是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基本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言,其间,教学这种“服务”是同其“产品”的“消费”同步进行的。师生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可以实现相互激励,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讲授;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由于受教学空间的限制,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每次有机会听他授课的学生的人数却非常有限,不能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课堂教育中由于有几十个学生在听课,各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兴趣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分离的,没有面对面的教学过程,它的特点是师生不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师生间的通信交流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媒介来实现的,教学这种服务是在与它被“生产”出来的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被“消费”的,而为了将这种服务送到学习者,必须经过包装、运输、储存和发送,尽管师生间的交互可能因通过媒介而变得不那么亲切,但是教学手段已引起了教学的革命,体现了远程教育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焦点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过程”,由“知识”转向“能力”。

篇6: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

(盖

章)

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教育部

财政部

二○○七年十月

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项目编号

学位授予

门类

本专业设置时间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首届毕业生时间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所在院系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出生年月

所学专业

毕业院校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办公:

手机:

电子信箱

邮政编码

学校情况

所在省市

学校财务部门

审核盖章

银行开户单位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二、主要参与人员(限填10人)

姓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位

承担工作

四、建设目标

五、建设方案

六、进度安排

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八、学校支持与保障

九、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

(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合计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十、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

(盖

章)

主任签字:

****年**月**日

十一、学校审核意见

(盖

章)

学校领导签字:

上一篇:消防应急演练方案总结下一篇:快乐寻宝商场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