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校企合作目前已经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但各个院校采取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很大不同,政府和学校针对校企合作业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合作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足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具体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等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德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同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陈旧、发展经费不足、校企合作不充分、教学改革迟缓等。本文通过介绍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开放性办学等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总结出几点启示,以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德国 美国 成功经验 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这一新的教育模式,从而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总结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德、美两国发展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为鉴,希望能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句话:办学目标的全球化、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不仅着眼于学校、国内,而且立足欧盟、放眼全球,紧跟欧盟和全球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把学校、教师和学生放到欧盟和全球的环境中熏陶和磨炼。以下两方面,尤其是“双元制”办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1.“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1]

在“双元制”教育中,德国的企业担负着职业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职责比学校的职责更重要。

首先,企业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大约6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大约40%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技能教育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

其次,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其中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但“双元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自己的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学费、实验费用和生活费补贴。给予学生的生活费补贴多少与具体的行业有关。

2.政府与行业协会参与管理。

“双元制”教育中的管理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各行业协会进行考核,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培训的三层负责制来进行的,即“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部分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等,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由州政府负责管理。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要求。“双元制”中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各州的文教部制定,它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的理论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实践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企业培训教学要按照联邦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包括确定教育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根据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相应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办培训中心或学校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上世纪6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社区学院是被美国各州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颁发的最高学位是学士,主要招收走读生,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远远低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美国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44%,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开放性办学。

当今美国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欢迎。据统计,它培养出来的学生75%能迅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社区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显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开放性的特色。由于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区学院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极其重视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专业;同时在课程中经常纳入最新科技成果内容,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2]

2.重视实践性教学。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建立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安排上以实际应用为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和活动。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美国的社区学院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它们通过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并保证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师的比例。通常情况下,社区学院的教师主要承担通用课程的教学和日常教学管理,承担实践课程所需的大多数教师一般都通过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人员兼职,这些兼职教师都是从社会、企业各部门中聘用的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社区学院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与企业协作教育,为企业培训职工,以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方式,对学生本人而言,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扩大未来可供选择的高素质新增劳动力来源;对学校而言,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地和人力等教育资源,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三、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美两国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长期受着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重“学”轻“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根深蒂固。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短时间内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是复杂的、艰难的。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办学条件好一些的专科院校差不多都在努力升本科,带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大学”之类的院校也在想方设法去掉“职业”二字。避开“职业”,攀附普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剩下一些本来办学条件就差的学校早已困难重重,哪有精力和热情去深化改革。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拨款为主,社会和企业合理负担为辅的经费投资体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有限的拨款对于学校建设与发展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政府要舍得花钱办教育,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解决高职院校维持与发展的经费问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已与地方经济融为一体,院校与企业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院校融入社区(即地区)经济,面向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特点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地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十分薄弱,企业与院校缺乏沟通与联系,从而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企业对所需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人尽其才”、“量才录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有的企业甚至认为:现在到处都有大学生,何苦还用高职生。不只造成企业的“学历高消费”,同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损失与浪费。其次,多年来,企业长期受到“国家培养,我用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从未意识到企业还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与责任。最后,多数企业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而是错误认为: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妨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要改变我国落后的职业教育现状,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实行产教结合,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指导院校的教学工作,帮助院校随时展开专业教学论证,研究专业课程设置,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更新培训计划;院校还应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充当学院的兼职教师,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市场和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院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大军,两者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3.实践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从各环节上予以保证。专业的设置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还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全体教育者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党庆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简介[J].职业教育,2007.12,(A):7.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77-278.

[3]刘艳丽.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24.

作者:晋保山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摘要:校企合作目前已经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但各个院校采取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很大不同,政府和学校针对校企合作业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合作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足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具体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解决策略

引言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广泛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时,应将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校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不断革新培养方案,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社会经济做出更深刻的贡献。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力量

目前,国家和政府已经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但是,这一层面的指导并不深入、并不具体,与此同时,某些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层人员并未深入理解国家政府层面的指导原则,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能设置与学生发展目标休戚与共的教学课程,这与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有着直接且密切的联系。此外,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力量帮助,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校企合作”的战略性措施也未被广泛宣传。

(二)校企合作沟通不畅

从本质层面而言,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校园教育和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战略性人才,其与企业展开合作的过程中,将重点和目标放置于向企业寻求帮助。在企业的扶持下,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内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技术设备缺失的问题。而企业本身是以自我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在展开合作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的经营利润,会更注重招聘和引进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如此一来,如若校企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不畅,便容易导致高等院校的发展受到桎梏。

(三)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同步

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也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学校教师数量少,课程任务重,只能利用寒假安排少量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而且实习时间不足一个月,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实践两个月”的规定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前提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要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依托地方的行业、企业,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就无用武之地;没有企业的参与,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就不强。只有与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进行全面合作。才能有效发挥企业在建立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行业人才规格标准和行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其次,企业也可以参与学校专业实训室建设,专业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建设实训室,按照企业真实情境设置实训室,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学院建立“校中厂”,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实现资源共享,合作育人。

(三)增加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推进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可以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的前沿,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专业如何与企业的岗位对接。为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教师每年到企业上班,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校企合作办学,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可以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了成本。能够做到学生、校方、企业方共赢的结果。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策略

(一)政府积极为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扶持

政府要尽快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各方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积极帮助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新的管理组织体系,增加职业教育学生参与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将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为社会层面总体的产业结构升级,贡献一份力量。

(二)校企加强沟通,促进产教融合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合作模式,結合学生的实际基础积累状况,制定更加灵活的技术教学计划,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并加强对学生各个层面学习的管理。安排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实践活动,在为其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加深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使其与行业内的工作岗位要求更加匹配。

(三)加强管理与课程建设

学校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所需情况寻找合作对象,在确定符合双方发展战略并相互认同的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具体的合作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执行计划,并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合作双方要签订合约,并加强绩效评估与监督,从而实现校企合作价值的最大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校企合作在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助力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郝天聪.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 [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9.

[2] 周晶. 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历程、规律与创新 [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6-16.

[3] 匡瑛,石伟平.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J].教育与经济,2018(4):13-21.

作者:潘岩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3:

高等职业教育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问题与理性思考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面临着教学方向不全、培养目标细则不足、专业导向不明、缺乏必要的政策配套、专业设置规划不协调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首先应明确专业定位,合理设置专业方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确定专业培养要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就业岗位、就业范围并配置相应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等,以使高职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进入良性循环、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口腔医学技术;校企合作;配套政策

引言

由于各所高校受到自身的实力水平、规模、教育资源调配、办学时间的因素影响,并且“更偏向于理论指导,在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稍有不足”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学生的知识构造有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知识面不广泛,偏向理论指导,知识系统内部的互补效应和有机联系不足,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结构广泛的需求。

一、开展校企合作机制,增加实际操作课程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专业的专门管理监督、考核、推行和设计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所以,行业企业和院校找到并把控好利益的平衡点,决定了双方的合作是否长远,而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构建保障机制决定了双方的合作是否可以使效益最大化。高等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办学水平提升,必须要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方法,这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现阶段,高职学校虽然很早就开启了校企合作,然而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该本着打造企业型优秀人才的宗旨,让企业更加关注,通过调整优化工艺结构、技术改造、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引进等方式给企业带来技术支持;应该促进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契合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合理的培养规格。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彼此来说都是双赢的好事。企业能得到优质的专业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服务企业提升,从协助企业解决难题着手,使员工素质得到提升。学校也能提升就业率,学校要在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上做好宣传工作,善用校企合作网站和学校网络平台,真正联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口腔治疗技术与工艺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牙齿整复和整形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训目标即口腔治疗技术与口腔工艺技术。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实际上只有口腔工艺技术方向,就业方向为义齿加工公司。口腔治疗技术方向既没有明确的定位,也没有培养方案,更没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的支撑。

二、引进优质资源,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的高职学校中,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老师主要毕业于口腔医学专业,教师们拥有一定的有关方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然而,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以及生产的第一线工作环境,因此不太了解最新的管理理念、服务规范和生产技术应用,因此学校教师都无法实现实验实训和理论一体化的教学,而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外聘教师能够一定程度上的弥补频繁使用的技能和知识,然而要继续加强教学基本能力。所以,要加强培训师资力量,重视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有效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完善教学体制

这些年来,伴随着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影响,各个高校皆开始探索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口腔工艺技术方向教学,而且,还进一步改革或调整了课程设置,然而,这些学校改革就业方向的深度有一些不同。部分学校已然在前期改革了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的结构,使实验技能培训的力度进一步加深,然而大多数学校依旧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的满足就业岗位技能、工作实际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口腔工艺技术方向的课程设置相契合,总的来说课程总数更加偏重学科体系的理论教学,没有真正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职业任务和岗位的能力要求,实践教学的倾向遭到一定忽视。在学生在校时,由于缺乏实际运用,导致普遍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教学课本的运用基本上都是正式出版教材,这些教材通常更偏向理论性,且一般来说结构庞大且自成体系,并且有较大的难度,因此会出现学生认为理论学习难度很大、很抽象,而且学习时间不足、课时安排不合理。与此同时,这些年来教学内容出现一些教学内容滞后,教材无法充分表现新兴发展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无法真正滿足口腔工艺技术行业的要求。所以,要深入了解生产实际,并做好研究调查好职业岗位真正对专项能力和知识的需求,促进联合职业核心能力和教材内容的相契合。校企合作要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建设教材,将技术深入教材实训之中,并加入行业企业需求,使教材与行业技术共同发展,满足职业岗位

总 结

随着口腔新技术和新材料发展,口腔医学技术所涉及的工作范围愈加广泛,业务种类日益丰富,要求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创造良好实习环境;优化师资结构;加强职业认同教育;加强学生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实习前专业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郭艳玲,牟 星,王 琳.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面临的困惑与思考-我院2014级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认同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5):121-122.

[2] 彭玉英,孙 亮.高等卫生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之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考与实践-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0):390-391.

[3] 韩晓艳,宋明娇,王晓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9)

[4]马莉,蒋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1),36-38。

[5]王晓迪,张志芹.关于当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的思考[J].新西部2013,18,129。

作者:张露

上一篇:物流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手绘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