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1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篇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引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就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跟随着父母,只好继续留在农村。2005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从政府层面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因而一直为教育界及全社会所关注。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不仅关系到农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张,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目标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 1

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思想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曾有学者通过比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发现,留守孩子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14周岁以上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家庭成员及多种角色的缺失和不到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

(一)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一方面,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关注不够,辍学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较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上的交流、人格的培养,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三)缺乏管教,道德滑坡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因而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希望他生活得好点。一些孩子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缺乏亲情,心理失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

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极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家庭教育的缺位还表现在,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学校很少针对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外出务工而在学习和品行方面产生偏差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之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许多老师认为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便对那些成绩差、升学无望的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另一方面农村师资队伍弱,教学质量差。由于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学校德育的弱化和心理教育的空白也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大多是纸上谈兵,而且一周仅有的一节品德课多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替代。至于心理教育更是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通和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多

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以及所需的人文环境。另外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影响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如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普遍存在。

正是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才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第一、适时调整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政策。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有当地教育资源。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享受同等待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增加。第二、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免除学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从2004年起,中央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这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儿童学前教育。十七大指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并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指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能有更多心理层面的关心,(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便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主要阵地。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第一、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了解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巧等,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

第二、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班主任之外,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这些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补偿。

第三、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情感缺乏而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问题儿童”,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去激励、关心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及尊严感,从而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者本身树立好榜样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受所生活的社区影响也较大,因此,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为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开展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让大家增进交流,相互吸取有益经验。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农村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留守儿童,不要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

参考文献:

[1]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J].教育研究, 2004(10): 15-18.[2]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8-02-27)[2009-02-28] http:///.[3] 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

[4]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78-84

篇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杨XX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农村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因此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队伍日益庞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的整体发展。因此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良性循环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经济发展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来贫困的生活状况,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跟着其他长辈或亲属生活,农村原有的家庭关系受到很严重的冲击,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演变

从相关文献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最初定义在20 世纪 90 年代指的是由于“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而留守于国内,由上一代帮忙照顾抚养的儿童[1]。后来有学者将农村儿童定义为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于2008年 2 月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对“农村留守儿童” 的概念界定,即“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 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2]。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1.农民工自身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3]

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均因在农村经济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被迫离开家庭,转移到其他地方求职谋生。自身经济收入水平,不允许其在家乡发展,于是留下未成年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过活,由此,许多农村的儿童被迫留守。

2.农民工工作性质和生活条件的制约

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工作一般不稳定,而且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一些人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还有的则是在建筑工地上从事短期的临时工作,需要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和住所[4]。对于这部分农民工而言,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及居住地点,就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农民工在将孩子带到城里后又被迫将他们送回农村。

3.许多农民工对打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的质疑[5]

许多打工子弟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教室过于简陋,不能给农民工子女提供较好的就学环境,加上打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其他学校比较欠缺,教师较快的更换频率,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局限,使得许多农民工一再选择将子女留在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农村学校学习。

4.义务教育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制度障碍[6]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与学校教育的相关管理规章紧密联系在一起,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极大地制约。城市内的许多学校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对于学生户籍的要求,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注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收费不公平政策,名目繁多的证件限制提高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门槛,迫使许多家长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

5.农民工子女不愿跟着父母外出学习生活

这类儿童称为“自愿留守型儿童”。部分农民工子女跟着父母在外地对当地生活的不适应,使他们自愿放弃城市的生活回到农村,跟着其他亲属生活。还有的儿童在城市内学习时倍感压力,或是受到嘲笑致使心理阴影的产生等原因,也使他们选择回家乡学习。

上述各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和影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和显现,成为了一个在我国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不仅亲情缺乏,更容易在面临自身发育、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时产生心理障碍,因此留守儿童的发展出现许多的问题。

1.学习问题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差别。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的辅导下,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性强,而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厌学现象[7],完成作业敷衍行事,主动性较之非留守儿童弱,作业经常拖欠,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不良现象。两者的区别大都由于非留守儿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待学习更认真,留守儿童大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一起生活,处在农村,许多老人都无知无识,文化水平低下,只顾及自身的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

2.心理问题

当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有心理障碍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留守儿童群体内尤为严重。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时期,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亲情缺失,在感情上得不到满足,而且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方面的异常等[8]。长期得不到纠正,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放任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3.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时期,身体各个方面都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差,再加上长期缺少良好的家庭管教,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品德上就极易发生消极的变化,主要变现为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拉帮结派等,更为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生活问题 [9]。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关爱,许多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因无人照顾或是照顾不周二处于严重紊乱状态[10]。许多在外务工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能给孩子的东西少之又少,大多是在金钱方面,相反有的家长,认为不在孩子身陪伴其成长内心愧疚,所以在金钱方面给予其足够资金,使其养成花钱没有截止,暴饮暴食,饮食结构不合理,影响其身体健康[11]。精神生活上,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较低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孤独感,自卑心理影响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为了补偿缺失的亲情满足感,许多留守儿童渐渐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不利于其学习生活及品行的发展。

四、针对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根据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三大因素,结合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对家长来说应该摆脱狭隘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完整的家庭结构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和自身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给孩子创造一个完整的家庭模式,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不能将孩子随时带在身边的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以便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状况及孩子的需求,不论事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另外,在选择监护人方面,家长也应该慎重考虑,为孩子物色有能力、负责人的监护人[12]。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监护人,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注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切实情况。

2.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对留守儿童要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13]。学校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适当的关注,以弥补其在亲情方面的缺失。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14]。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学校也应多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家长沟通交流,以便于双方都

知晓留守儿童的切实情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铸就更坚实的城堡。

3.社会方面

农民工迁入地学校降低入学门槛,以便外出务工人员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进行照顾,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监管,建立健全教学设施,让农民共子女放心入学。社会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思想的教育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学会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15]。社会各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介入留守儿童问题

通过个案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辅导,解决其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召集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开小组工作,在小组内,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在留守儿童生活的社区内开社区社会工作,倡导社区内的居民关爱留守儿童,组织留守儿童参与社区内的活动,关爱其成长;在学校内,学校社工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帮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面临的问题,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内健康成长。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推进,农村经济会渐渐缓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会逐渐好转,但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进程,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简单的单个家庭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1] 温晓帆,柴瑞帧.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工作研究.2012年第4期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4-37

[3][4][5] 高群峰.当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6] 陈华强,徐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7] 杨高模,邹启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三步曲”.教育论坛

[8] 康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坛.2011 年第 11 期

[9] 李林凤,卢文捷.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防治探析.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 2011年10月

[10][11] 夏燕琼,秦祖国,苏胜华,刘贵浩,汤捷.广东农村留守学生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 2011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

[12] 王柏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1 卷第 2 期

篇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相比, 无法享受城市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城市的优越性;而相比农村其他儿童, 他们又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这种种不公平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对他们能力的获得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具体而言,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学习适应问题

一般来说,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困难重重的问题。其具体原因有两类:一种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外) 祖父母由于年迈, 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较差而无法对孩子的学业加以监督和指导。同时, (外) 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助长了孩子不爱学习的作风;另一种原因在于农民工工作不稳定, 工作地点也相对不固定, 导致农村部分儿童经历过流动儿童到留守儿童的多次反复。这种由流动儿童到留守儿童的多次反复, 使他们的学业间断性现象严重。

2、社会生活适应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 就道德素质而言, 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 父母在外工作出于补偿心理给孩子可支配的零用钱较多, 因而这部分孩子, 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 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 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 缺乏家庭管教, 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 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 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 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3、日常生活适应

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适应主要包括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安全两方面。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 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由于生活上缺少照顾, 留守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在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由于有些隔辈监护人所看护的留守儿童数量过多, 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而大部分留守儿童是6—16岁之间的学龄儿童, 自律性比较差, 好奇心较强, 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能力, 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的悲剧发生。

二、措施及对策

1、从长计议———制度性对策

目前中国的现状不可能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这就要求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打破包括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城市政府应该对农民工在收税、社会保障, 特别是子女入学等等方面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作为对农民工的回馈。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 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 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 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首先, 要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性待遇和收费, 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 确保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其次,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农民工子弟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低、师资水平差和缺乏管理经验等问题, 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定期培训的方式,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要对打工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 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要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 合理分摊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 避免流入地因地方财政问题而将流动儿童拒之门外而成为留守儿童。

2、立足当前———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社会的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立足当前,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面配合。

首先, 在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打工。外出家长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沟通, 同时还要经常与老师联系, 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及时了解其思想动向, 对不良思想要及时加以引导。尤为重要的是家长外出应指定责任心强, 有精力和保护能力的亲属担任临时监护人, 并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 外出务工期间多同临时监护人联系, 提醒监护人不要溺爱孩子, 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

其次, 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学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 通过留守学生档案, 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 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 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外, 应采取特别的措施, 开设心理教育课, 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着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独立生活能力。

最后, 要整合社会资源, 形成教育保护合力。流出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 特别是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 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 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农村社区也要加强建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 成立专门的社区预防机构, 设置专人加强管理,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的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全方位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刊评论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试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民族教育, 2005 (3)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篇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需要多方关注的群体。由于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学校教育措施不到位、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不够等原因,留守儿童出现许多成长问题,诸如学习成绩落后、心理健康存在偏差、道德行为失范、安全保障不到位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关爱留守儿童场所,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健全留守儿童制度管理,保障留守儿童校内安全和校外安全;三是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共享教育成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农村大量务工人员进入城市谋求生存,致使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如何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

笔者根据对学校周边留守儿童的走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方面的成长问题:

(一)学习成绩落后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庭生活负担加重,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成了家庭劳动力之一,是爷爷奶奶等监护人日常生活、劳动的助手。劳动占用了留守儿童大部分的休闲时间,自然对其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譬如不能按时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作业等,学习成绩普遍处于班级中下等水平。

(二)心理健康存在偏差

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生活上得不到正常的照顾,情感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呵护,致使留守儿童内心情感压抑,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对外界产生抵触情绪,出现性格孤僻、情感自闭的不良性格特征,情况严重者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另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他们内心孤独,出现心理失衡,对学习及班级活动毫无兴趣,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参与集体活动,对生活缺乏耐心与爱心,这类儿童较一般的留守儿童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

(三)道德行为失范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代养人只负责孩子的物质生活,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就认为自己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很少去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缺失亲情,加上教育管理的不到位,留守儿童养成了懒散的生活习惯,出现不讲卫生、乱花钱、顶撞祖辈、不服管理、说谎骗人等不良行为。在校内则表现为与班级同学关系不和,对教师的管教爱理不理,与同学有了矛盾,不通过协商处理、上报班主任等正常调节渠道,而是通过自我行为聚众赌气斗殴,道德行为失范。

(四)安全保障不到位

缺乏父母监管儿童的安全,加上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学生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由于监护人忙于日常劳动,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需要以及学习需求,极易形成管理盲区,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出现成长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上述留守儿童存在的成长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成长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淡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就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监护人及代养人而言,绝大部分是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一方面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家庭教育常识,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难以完成对孩子的学习的辅导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缺乏亲情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放任自流,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无法对孩子进行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三是留守儿童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因此大多数时候监护人与代养人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及道德习惯不闻不问。

(二)学校的教育措施不到位

调查发现,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其子女就近入学,学校的教学压力大大增加,出现学生人数多、班额大的现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难以做到个案观察、个案分析和个案辅导,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无法有针对性地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而家长恰恰看不到学校教育的缺陷所在,以为依赖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就行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难以有效进行,不能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家庭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了解甚少,虽然通过家访等渠道与监护人及代养人签订了家校沟通手册,但家访只见学生、不见监护人的情况屡屡出现,家校合作难以实现。

(三)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不够

随着人们经济观念的改变,城乡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在思想深处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校园周边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大量出现,给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这一管理失范的群体带来严重的行为影响和心理干扰。校外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形成了对社会的畸形认识,让他们只看到社会发展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人生成长的全部。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策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以为,要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设留守儿童关爱场所

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出硬政策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爱心话吧”“爱心书屋”“爱心聊天室”等关爱场所,为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释疑解答活动,聘请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袋。同时,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通话快捷地点,不定期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倾诉与分享。

(二)健全留守儿童制度管理

加强对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针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留守儿童,学校对其实行跟踪管理。尤其是在城区无住房、租住他人房间的留守儿童,学校要联合当地派出所,与房东和学生监护人签订“四方责任书”,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细化分工,对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进行有效监管,加强双休和寒暑假期间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增强留守儿童的生活信心和学习信心。

(三)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合力

教育不是单方面做好就行了,而是一个综合施教的过程。因此,多方参与,共同行动,形成社会引导、学校管理、家庭配合的有效教育网络,是加强对留守儿童成长管理的关键。社会方面,以政府为龙头发挥宣传引领、经费保障的作用,为留守儿童提供强有力的活动场所保证;学校方面,以班主任为核心,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团队,集思广益,积累教育管理经验,为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提供知识、爱心呵护和安全保障;家庭方面,以监护人或代养人为负责人,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同时给予亲情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全。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不会是孤独的群体,才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共享教育成果。

篇5: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大多数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监护未成年子女,只有极少数的进城务工者会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亲戚照管。在留守家庭中,祖父母或亲戚成为教育儿童的主体。由于祖父母年纪已大,他们本身有可能需要别人照顾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较大的精力;代理家长处于情面不便管孩子。这就造成了教育主体的弱化。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和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和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益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提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又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而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的核心家庭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家庭教育主体交由父母在家的正常儿童比有了弱化,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精力、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缺陷。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本来应由父母担负的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交给了祖辈、兄弟姐妹、甚至邻居,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家庭是人生来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总是缺少父母一方甚至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别样的风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它又指导实践。意识理念是一个人所处时代、地域的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祖辈与孙辈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差异,祖辈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落后,不合时宜。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的老人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只要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更缺乏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很高。有的家长对儿童教育理解的存在盲点和缺失,视学校教育为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所有问题自然应该有教师负责解决,他们基本上和学校没有任何联系。

2、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孩子。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提高,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提高。祖辈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给予大力补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年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而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回家发现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时间紧。

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一般不高,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留守儿童虽然从祖辈亲戚那里得到关怀与照顾,但老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不够敏感与细致,也不够活力。老年人有时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往往力不从心,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一般作为多个角色而存在,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是整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在田地里做农活,他们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除去繁重的家务劳动,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阶段,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用行方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家庭教育内容单调、浅显,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松懈现象,最终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在于父母刚刚分离的那段时间里,在学习上表现消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出现分心现象。可能怀念留恋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无法把全部精力刚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护而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监护人自身能力的局限。由于祖辈自身的文化知识较少,对于留守儿童在作业中碰到的难题很难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很少有人问津。监护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有的除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年龄过大行动不便。

2、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面对面的教育与关怀的不到家庭或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而作为监护人的其他亲戚出于情分不便于过份严厉的管教遗产生感全隐患。而且作为代养人的祖辈,其自身健康不佳,就会对流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

在农村流守家庭中,儿童一般出于受保护的地位,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独立生活,丧失力独立活动]的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的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有的留守儿童,在代养人不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其摩托车无所顾忌,最后撞在电线杆上导致死亡。在缺少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下,有些留守儿童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习惯严重威胁其自身安全乃至家庭的幸福,因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的一年半载给孩子打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儿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塑造的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容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缺陷。

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和人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

4、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导致了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项的接收爱,不去施爱,对亲人、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殊国情滋生的社会现实。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数以亿计的进程农民工。如此大规模的劳动、生活迁移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曾有过的,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许多问题环环相扣,牵扯到三农、农村城镇化、社会保障、公民权益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与压抑,对这一代特殊群体产生了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远的将来,长大了他们又会怎么样影响社会?这一系列问题令人关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1、监督权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委托亲友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在态度上,处于亲情关系他们都想把留守儿童监护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错误的把监护权理解为照顾其生活。二是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持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三是监护人受文化程度、体能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方式欠妥。四是监护人顾及亲情对留守儿童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受这些因素影响,监护人所履行的监护职责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人格、道德的发展将产生影响。

2、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管理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没法向家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再之,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目前尚没有通讯费补贴,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联系家长的主动性。有的调皮的孩子利用这个空当,在学校里欺骗教师,在家中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建立心理机构,使留守儿童缺乏倾诉的渠道,更加孤立无助。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由于目前尚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必须缴纳一笔数额较大的择消费。由于外出打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昂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学习辅导、品德培养职责,是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是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大环境。

三、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一)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尽快脱贫致富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处境固然重要,但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子女和整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父母一定要仔细、周到、妥当地考虑和安排好子女的事情,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既要争取改善经济条件,又要保证孩子的有效教育和监管;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人和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其次,充分考虑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仅仅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老人确无教育能力,就留下一方。实在不行就将子女带在身边自己监管。

2、留守儿童的祖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

3、通过电话、信等多种途径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表现,把握孩子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时指导教育孩子。家长多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孩子直到家长是关心他的,是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现不同的风采,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关怀,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无形的爱。

1学校应建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既可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又可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新的发展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2班级建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人关心的,心灵得到关怀。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在这方面一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到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3、全面开展“红领巾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在班级为留守儿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礼品;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三学会”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留守儿童可以共同活动。还可以配备心理老师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以便及时疏导教育。

(三)各级政府、社会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社会关怀。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社会、政府应从宏观上采取措施扭转现状,为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成长环境的创设作政策性规定。破解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的措施,适应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需要。在此方面,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政府要改革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各种制度,以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保证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人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

2、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管理。现在网吧和电子游戏厅遍及城市乡镇,管理滞后,问题不少,有的内容不够健康,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的乡政府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不服,认为是文化部门的事。有的派出所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也不服,认为没有做违法的事。文化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乡镇的网吧、游戏厅管理更是不力。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作出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该都有权管理网吧和游戏厅,才能真正解决网吧、游戏厅的问题。

3、社区应该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片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对他们的业余活动加以规范和正确指导。社区也可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来对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塑造。

4、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确力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和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注重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特色经济,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乡务工,使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至最低限度。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篇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关注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突破与解决。因此,班主任应该专注于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从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进而加以理性整理和分析。

(1)父母关爱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带领孩子认知这个世界的启发者。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工作,并未给留守儿童提供童年的成长陪伴、情感抚慰与认知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并未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教养。因此,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与陪伴的缺失,往往会在知识认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孤僻、自卑,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可以说,父母关爱的缺失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出现偏差,且无法进行正常、友爱的人际交往。

(2)忽略学生心理健康

大量的资料和教学经验显示,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的照顾,往往由祖父母进行日常生活的陪伴,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养”而不“育”的情况出现,祖父母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和教育,仅仅以“吃饱穿暖”作为照顾的原则,而不顾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在这种家庭教育当中,就会出现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自卑、敏感、易怒、难以调教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3)家庭留居人口教育能力有限

当父母外出进行务工后,学生大多会寄养在亲戚家庭中或者由祖父母等老人照顾。但是,由于精力有限或文化水平有限,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教育效果较差,往往不能与学校教育保持在同等的水平,也不能为学校教育提供家校共育的条件和补充教学。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家庭留居人口对于留守儿童的教学能力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探究欲望。同时,由于留居人口的知识与能力有限,也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正常的亲情陪伴,导致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知识认知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解决对策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出现问题了不要紧,班主任应该与留守儿童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一棵棵幼嫩的小树苗沿着笔直的方向成长,终成参天大树。

(1)教师陪伴、建立帮扶小组

当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出现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积极承担其教育与陪伴的职责。通过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统计,合理利用课后的时间,在课下为学生进行知识辅导和生活陪伴,并适时开展课外活动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自信、在游戏中收获友情。同时,将班级中能力较强的学生选出来作为帮扶小组的组长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在优秀学生的带动和影响下,调节学习状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进而自信、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因此,班主任可以采用班主任陪伴成长、同学共同进步的方式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堂上和课后的陪伴,使学生在师生情和友情中弥补亲情的缺失,并借此逐渐健全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智。

(2)心理疏导

班主任应该专门抽出课下的一部分固定的时间作为心理疏导专用时间,可以以“知心姐姐听你说”为名开展心理辅导,班主任可通过日常观察来寻找心理疏导对象或凭借留守儿童的主动倾诉来进行心理专业辅导。同时,班主任应该借助心理辅导手段告知学生合理梳理不良情绪的方式,并告诉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很正常,但是必须要学会自我纾解,可以借助自己的日常爱好和运动来缓解,也可以通过与教师和朋友交流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缓解。班主任需要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指向性的心理疏导,使学生通过一次或几次对话纾解心理压力、找到合理的压力释放口,并学会积极应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进而完善德、智、体、美的教育培养。

(3)家访活动的开展

班主任应该定期进行家访,通过实地考察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并通过与家庭中留居人口的沟通、交流来提升留守儿童的教养效果,使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尽可能得到全方位的关照。同时,定期家访也可以给留守儿童一份“被关注”的心里安慰,使留守儿童尽可能多得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注和关爱。

(4)改善教育资源

班主任应该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教育资源,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多媒体兴盛的时代,很多留守儿童见识较少的原因就是因为生在农村无法获取外界的新鲜信息,无法及时获知社会上的大事小情。于是,班主任可以通过手机新闻每天定时为学生播报新闻,使学生在教室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聆听外面的世界,感受更广阔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改善和新颖教育资源的提供来增加留守儿童的知识认知和与外面世界的接触,并借此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认知与能力培养平台。

篇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存在的根本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

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镇参加劳务活动。许多务工者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让他们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学习、心理、行为及道德问题,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影响新农村未来状况的主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和建议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的,年龄在6—16周岁之间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下放以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变得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条件能跟随父母到城市,只好由父母交给祖你母或其他亲戚,继续留在农村照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件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情况

不管是由祖辈照顾,其他亲戚监管还是独自生活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端,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调研显示: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管教,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精神,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差距。心理上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不良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性格上也有不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沉默、暴躁、极端等缺陷。长期远离父母的监管,缺乏道德约束,有的孩子甚至染上了一些恶习,在特定的时期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而走上了歧路!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和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将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家中的监护人或因为年事过高、文化程度不高,或是忙于农活,导致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再加上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致使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学校、家庭教育,在情感、学习、心理、德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下面以笔者所调查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笔者所调查的学校直属于黔东南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东邻剑河县巫交村,南接台江县南宫乡距县城26公里。反排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至今,从县城到反排村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地一身泥。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也为了给家庭以更大的经济支持,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了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得到了普及。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依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易出现异常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种种心理困扰,此时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显得尤为重要。缺少父母的疏导,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正确性都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思想境界了,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长期放纵使他们养成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诚实、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依赖父母给予的物质享受,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学习成绩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带管,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或平时家务繁忙,平时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在学习、情感、心理方面的教育缺失严重。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有时候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这些学生的家长都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来参加,也就是听听会就行了。甚至有些家长从不参加家长会。

二、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分离的时间较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祖辈或其他抚养者。

2、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精力有限

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现在的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采用大班额教学,平均每个班都在60人以上。所有班主任都是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再带两个或三个班的政历地生(其中一科)的教学任务,平均每个教师一天三节课。教师们一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所剩业余时间已寥寥无几。就算一个班主任老师每天用一个小时找一位同学谈心,除开双休日,每个同学一学期才能轮到可怜的一次。对自己联系

一、两个“留守儿童”也许一学期能有几次谈心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学生则很少过问。(2)、教师心理因素

由于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一遇开会,校长、局长们反复强调:“体罚与变相体罚一票否决”、“不要为了他人的成才,自己去以身试法”、“有体罚或变相体者,师德考核为零”等等。教师们害怕自己在对某些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学生顶撞自己而一时冲动,引起自己的教育行为触犯法律,给自己带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们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给自己惹麻烦”的心态,对那些品质恶劣,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只能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发展。

3、社会方面的因素(1)、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衡量一个国家发达富裕与否,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个人资产的多少。一些外出务工者,回家过年,当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时,当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钱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炫耀的色彩。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形成看谁比谁更有钱的相互攀比的心理。(2)、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如舞厅、游戏厅、网吧,这些不但对未成年人开放,而且对学校也已形成包围之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于是,许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或教师的监管的情况 下,时常进入这些游乐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

3、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额问题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适度超前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对城乡中小实行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扩大城乡基础教育规模。根据人口容量和流动人口数量,预测学生人数,为扩建和新建学校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择校风”,从源头上遏制“择校”而带来的“大班额”问题。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以缓解“大班额”压力。学校自身应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新策略和组织方式;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等游乐场所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开放。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成立如妇女儿童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组织离退休教职工配合村委会构建群众性组织,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小学的教育和监护工作,给孩子在家庭的学校之间构筑一道健康的桥梁。借助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的爱心的培养,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身边的“留守儿童”,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广大农民在国家的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要想真正的标本兼治,彻底解决,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人文上整体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教育导报《省十届政协委员提案关注教育》2008年1月22日

3、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秋德育工作手册》

4、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

5、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期末成绩册

6、圆圆《改革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

篇8: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导致留守儿童的心态堪忧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 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家里, 亲子间缺乏联系和沟通, 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 都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创伤。大多数留守儿童特别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 担心父母在外的安全和健康。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与安全的忧虑, 从更深层次来看, 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有些留守儿童表现得比普通孩子更加焦虑、孤独、紧张和缺乏安全感, 这可能会使他们在成年后, 更易产生性格冷漠等心理疾病, 影响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

父母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只能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隔代抚养中, 祖辈对孩子更加纵容溺爱, 通常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 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 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 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不少老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性格易走极端, 要么孤僻内向、胆小怕事, 要么缺少约束, 自觉性很差, 管教困难, 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 成为“小混混”,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因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转化为“问题儿童”的现象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1.2 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导致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父母外出打工, 祖辈们成为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他们的文化层次往往更低, 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一般不能给予辅导和帮助, 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最大的烦恼是“作业不会不知问谁”。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年龄较大, 又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 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致使多数儿童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缺乏指导和监督, 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更加依赖于其学习自觉性, 但由于年龄关系, 孩子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这样就导致部分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学习成绩迅速下降。

1.3 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生活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可以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 但缺乏父母亲情关爱, 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 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难以得到良好的照顾。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 家中的田间劳动就显得更加繁重, 留守儿童从而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繁重的家务和田间劳动, 导致临时监护人照顾孩子的时间减少, 家长更加倾向于给留守儿童更多的零用钱让其自己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用零用钱买那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零食, 而这些零食中很多是没有卫生安全保障的。甚至有的儿童的早餐、中餐都在小摊点解决, 这说明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照顾还是有缺失的。另外, 留守儿童年纪尚幼, 思想单纯, 自我保护能力差, 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等安全事件。少数留守女孩还不时受到性侵犯的威胁,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2.1 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农村中小学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 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学习、生活上给予这些特别的孩子以特别的关爱。

2.1.1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 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 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 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 及时向临时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 增强临时监护人、外出务工父母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对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 教师要与其经常交流谈心, 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对非寄宿留守儿童, 教师要定期家访, 与临时监护人加强交流, 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 帮助临时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

2.1.2 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帮扶制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监护不足, 老师的文化程度和教育经验比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要高得多。学校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教育监管作用, 加强对老师的管理, 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帮扶制度, 与相关老师签订留守学生承包责任书, 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 使其能以较强的社会责任心来教育引导留守儿童。

2.1.3 推行寄宿制管理

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 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 由专门教师负责其学习和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 对他们进行集中管理, 不但容易唤起自信, 激发学习热情, 增强集体归属感, 而且还可以保证安全, 提高生活能力。

2.1.4 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学校根据各地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 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等, 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同时, 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约束力, 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 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校环境。

2.2 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2.1 家长要切实转变育人观念, 提高管护水平

我国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学习, 有意识地接受各种家教知识的相关培训, 更新自己的家教知识,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才观, 提高自己的管护水平。

2.2.2 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

外出务工父母要经常和子女进行联系和交流, 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外出务工家长还应多与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和教育。

2.2.3 家长要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最好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要外出打工, 应尽量把孩子带上。如果不能把孩子带上, 也应留下一方与孩子一起生活, 毕竟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夫妻双方应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的家长最好能隔一段时间回家一趟, 以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 关心其健康成长。

2.3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

2.3.1 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共青团、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 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 加强对孩子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更新他们的家庭观念, 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 帮助他们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2.3.2 加大投入, 兴办寄宿制学校

各级政府在农村儿童集中的地方要加大投入, 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 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编制部门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 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适当增加老师编制和人数, 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心理老师, 对留守儿童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与疏导。

2.3.3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大力整治农村文化环境

农民工流出地政府要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积极筹建“农村少儿活动中心”, 引导孩子们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减少和杜绝留守孩子出入网吧及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各级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 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帮助建立和恢复乡村图书阅览室,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为农村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2.3.4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各地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打破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农民工流入地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有关政策, 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可以跟随父母在异地接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特殊群体, 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导致留守儿童的心态堪忧;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导致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生活问题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1) .

[2]金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 .

[3]雷宝生.关爱留守儿童创新社会管理[N].西部法制报, 2012-08-14.

[4]龙超凡.农村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N].中国教育报, 2006-11-19.

上一篇:用美好成全美好美文下一篇:论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保护及电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