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管理教育问题的思考

2022-10-31

近年来, 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多数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 无形给学校带来许续多多管理教育压力。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和理性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估算, 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超过1亿, 在流动人口大军中, 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 “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仅我校数据显示:在校生1567人, 留守儿童767人, “留守儿童”的比例占在校生48.9%;而且有着扩大化的趋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缺位”带来的影响。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仅我校767名“留守儿童”中隔代养护的323人, 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二是亲友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 如叔、伯、姑、姨、舅等抚养的监护方式, 我校“留守儿童”中亲友养护的112人。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 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 不敢严格管教。这样, 亲友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 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三是寄养监护。即“留守儿童”的邻居等监护方式, 我校寄养养护的41人, 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 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 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亲情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失衡问题。 (1)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 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 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 久而久之, 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父母偏激的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 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 增长了见识, 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 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 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另一种情况却是, 因机遇挣了钱, 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 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 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 顺其自然, 从而“能读书就读, 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即随着条件的改善, 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 实行民工“市民待遇”, 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 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 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 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 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 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家庭教育应该担当应有职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 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 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 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 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 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 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 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 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 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 加强管理, 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 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 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 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 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3.社区教育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 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 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 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和社区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摘要:近年来, 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多数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 无形给学校带来许续多多管理教育压力。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问题,思考

上一篇:云南省金融缺口研究及预测下一篇:所谓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