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12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精选9篇)

篇1: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民乐县顺化乡寄宿制小学

保发家

【关键词】留守儿童

行为习惯

关爱

委托监护人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

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对顺化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有10%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各班倒数几名的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而且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她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由于外出务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1

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而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留守在家的都是年老、体弱、妇幼群体,他们既要承担过重、过多的农活和家务,还要代管留守儿童。由于代沟所致,更心疼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小,自立自理能力缺乏,委托监管难以到位,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系列问题日趋显现。

(一)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有的致使家务甚至是一些农活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大都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无法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有的由于对孩子们的学习督管不够或方法不当,使他们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由祖辈管护的大都因隔代教育,缺乏共同的语言,家庭教育难以到位,有的甚至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只有在节假期间返乡,他们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带给孩子物质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此外,由于他们长年在外务工,与学校联系少,无法与老师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因而,留

守儿童学习成绩大都不够理想。

(二)心理问题。“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照顾,委托监护的难以到位,使他们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教,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离群和自我封闭,这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心理性格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三)生活状况问题。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悉心的照顾,常常只能是埋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营养状况和卫生健康方面难以得到完全保障,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现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四)道德行为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和情绪,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五)安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安全问题。他们提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触电等等。父母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安全问题和潜心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家庭要努力履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渠道,因此,父母应努力履行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做到经常与委托监护人及留守孩子联系,多渠道多方式地对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状况加以关心和教育,最大程度地保证对孩子委托监护的到位。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孩子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力求配合好学校教育。必要时应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外出务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作为教育媒介,激励孩子要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拼搏向上,用学习和知识谋求人生发展,让他们的下一代结束留守生活。

二、学校要强化教育。

1、建立帮辅小组。在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 可以捐助资金,也可以捐助衣物等东西,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儿童的都可以。在学习上也以老师“一帮一”,学生“二帮一”的形式,帮助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为“留守孩子”构筑温暖大家庭。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

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我相信有了父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例以作文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倾诉出来,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2、以班队、少先队等集体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尤其要让“留守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以班队、少先队等集体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3、深入调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

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成长档案袋,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我坚信,只要我们对留守儿童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心,留守儿童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一份力量吧!

[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

3、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2001出版

篇2: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从XX县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了8021人,其中,女童4025人,初中2771人,小学5250人,占在校学生数的31%。如果加上学龄前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将会达到40%以上,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发现,在亲情温暖、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的状态下,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一)学习成绩较差。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自觉性差,纪律性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出现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行为自私,打架斗殴,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溺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三)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有较强的孤独感。有的留守儿童不愿寄宿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

(四)价值观念扭曲。部分父母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的伦理教育、法制教育,觉得自己长期在外没时间照顾孩子,心理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让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安全防范意识差。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如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企图拐卖留守儿童,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由于缺少管理和控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再加其他生活方式的诱惑,有些孩子还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此外,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导致学习质量滑坡;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违法违纪问题多;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作为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方面。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将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阳光的生活。因此,如果父母要外出务工,要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让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溺爱孩子,那种用物质来补偿感情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与孩子的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二)学校教育方面。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管理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学校应配备心理疏导老师,对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要把“留守儿童”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教育部门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规划,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能。在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门要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卫生部门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提供必要的疾病防治和健康咨询;公安、司法部门配合学校做好法制教育,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文化部门净化未成年人文化市场,切实加强网吧管理;劳务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把家庭教育纳入农民工培训内容;宣传部门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报道力度;妇联组织要加强家教知识的宣传,劝阻六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外出打工,帮助她们实现就地就业。按照教育规律,年龄越小,家庭环境的影响量越大。对一个大学生来讲,社会环境的影响量最大,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学校的影响量最大,对于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量占到家庭、社会、学校三大环境影响量的70%。换句话说,对小年龄的孩子,即使他进入教养机构,其家庭对他的发展影响量依然占首位,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个性发展包括情感、对事情的态度等。共青团要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各级关工委动员“五老”等老年志愿者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发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诸多问题,需要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篇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调查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沭阳县是我国苏北地区较为典型的农业县城, 农村人口占据了大半部分, 在180万左右的人口中, 近120万左右是农民。近年来, 随着农村外出人口与日俱增, 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沐阳县虽然在极力推动早期教育, 增加了幼儿园的比重, 但据相关资料显示, 沐阳县的留守儿童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1. 留守儿童的数量相对较多

在沭阳县调查的儿童中, 留守儿童大概占据了80%左右, 这一比例严重超出了全国30%左右的平均值。近年来, 为了有效推动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沭阳县将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来抓, 进一步推动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以及非农产业转移, 这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转移, 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增加。

2. 留守儿童中男女儿童比例相差较大

对沭阳县的留守儿童进行随机调查时, 发现在抽查取样的351名留守儿童中, 大约56%是男童, 女童的比例为40%左右, 就当地实际情况的汇总来看, 近些年来超生现象较为常见, 新生儿比例相对失衡。

3. 留守儿童大多交由祖辈抚养

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对沭阳县留守儿童的调查中, 父亲单独外出工作以及父母全部外出工作的情况最多, 大约有87%左右的留守儿童由祖辈进行抚养和教育, 有10%左右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 另外有2%左右的留守儿童寄居于亲戚家中。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身心发展状况分析

1. 语言能力发展较为缓慢

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范围十分受限, 生活内容较为单一, 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 尤其是缺少与双亲的沟通和交流, 使语言能力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词汇量较少、语言意思表达欠妥当、语言交往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在语言能力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长期远离父母, 所接收到的语言刺激相对较少, 生活环境较为单一, 这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2. 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以及学习习惯

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 大约有半数以上的儿童在饭前没有洗手的习惯, 而且不擅长使用礼貌的交际用语, 同伴之间的分享意识以及合作意识等极为欠缺, 说脏话和不文明的现象较为普遍。据相关授课老师反映, 45%左右的留守儿童在课堂上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

3. 亲子关系相对较为疏远

在对该县区进行调查时发现, 有65%左右的父母在春节时回家过年, 25%的父母选择农忙季节以及过年时回家, 而有10%左右的父母不定时地回家一次, 或是由祖辈们带孩子去父母工作场所看望。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聚少离多,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 正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关心, 但父母的长期远离, 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对较少, 长期处于感情缺失的状态中。很多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较为排斥和认生。

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建议探究

目前,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学前教育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综合社会、家庭以及教育机构等多方位的力量和资源, 共同对该问题加以解决。

1.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扶持力度

社会各级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出发,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以高度的重视, 可以借助于一些媒体宣传、政府政策导向以及村委会宣传等途径, 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此外, 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儿童上学的环境,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学质量, 逐步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不足加以完善。

2. 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重视, 可以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幸福感, 在外工作无法经常回来看望孩子的父母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沟通和交流, 可以采取定期给孩子打电话的方式, 有效提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 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和关爱, 融洽亲子关系。

此外, 针对留守儿童缺失父母关爱的这一现状, 教师要做好相关的安抚工作, 与孩子父母保持联系, 及时向父母反映留守儿童的情况, 寻求他们的配合, 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 留守儿童问题逐步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而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又会进一步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 笔者以苏北沭阳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以探究。

关键词:苏北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篇4: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些在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父母监控机制弱化、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因此,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1 父母关爱缺失,儿童严重“亲情饥渴”。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这些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能从父母那里寻求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 家庭监护不力,教育现状堪忧。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其祖父母监护或由其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家庭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3 学校教育独立难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玩电子游戏、看不健康碟片等。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需要家长配合时,却经常联系不上家长,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4 地方政府没有尽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太少。二是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够。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游戏厅,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加上生活费由自己支配,就频繁光顾这些场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三是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至今没有得到改变。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家庭:努力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把“留守儿童”变为流动儿童,让其呆在父母身边以便于教育;或者家长调整外出方式,父母中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负责任且有时间和能力监督、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

家长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与亲子问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亲子间沟通,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

2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一是开展帮扶活动。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便“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交流,让他们尽量感受到父母的呵护、亲情的温暖。二是注重心理辅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询问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虑,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般的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以及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应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篇5: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钦

一、基本情况

笔者任教的A学校位于我国中部省份比较落后的农村,在中西部农村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周边的两个村庄。在这里,交通比较闭塞,种植业以红薯为主,是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经常发生水旱灾害。为了补贴家用,学生的家长大多以外出打工为主。因此,留守占儿童总数较多(、、212、和的比例分别高达为77%、79%、76%、87%和85%),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家长的外出打工,农村校园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留守生。这些学生主要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个别学生甚至送由亲戚家监护。他们当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成天旷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长期泡在游戏室、网吧之中。家人不知,学校不晓。学习态度渐不端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个个几乎都步入了后进生的行列。

1.家庭的贫困是根本原因。调查表明,本学校67%的学生家长在外从事建筑和电子厂工作。他们在城市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另外,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产生交流障碍是“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婴儿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3.父母离异是导致学生亲情缺失严重的重要方面。据调查,本地离婚率甚至高达达35%。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偏僻,比较落后,当地的不少外地媳妇很多情况下生儿育女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当地贫困生活而出走。这时,另一方不得不重组家庭。家庭结构的重新组合,留下很多特殊留守儿童。

4.重男轻女现象导致留守女儿童的心理落差较大。在当地依然普遍存在重男轻女,很多男孩心理很强势甚至扭曲,他们在家基本不干家务,在学校调皮捣蛋,家人“护短”很严重。女孩在家基本没有地位,在当地,人们常挂在嘴边话是“女孩没用长大找个婆家给人家就算了”“女孩上个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孩没用”等。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方面。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严重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很容易出现。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没有监护人。

2.心理方面。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3.教育方面。在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4.道德方面。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例如,学习《慈母情深》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惜福感恩之心,笔者让学生以《献给妈妈的赞歌》为题写篇作文,以自己的文字歌颂母爱,回报母爱。有位女生的习作中有这样几句话引起了笔者注意,“每当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享受温存、撒娇的时候,我是又羡慕又难过,而我和弟弟从小就被妈妈抛给了爷爷奶奶,一年难得见一次面,我恨她。”读了这几句话,笔者的心很痛,且伴有微微的颤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缺乏爱抚,留守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无法解决,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会有人格扭曲的隐患。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这让笔者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既然发现了“留守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就不可以熟视无睹任其荒漠化。就有责任去拓荒,将荒漠变为绿洲,于是,笔者将班内的留守生重新统计了一下,摸清情况后开始接近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及思想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以爱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田。

四、“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几点建议

1.政府方面。政府出台了中央八号文件、特岗教师计划、营养餐计划、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还应该逐步增加心理辅导教师招聘,在当前缓冲期,政府要抓紧培养年轻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是心理学培训,是他们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中坚力量!

2.学校与家庭方面。在当前家庭观念的影响,学校工作尤为凸显,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同时尽可能利用网络条件,可以采用视频聊天,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平时要有师生聊天室,做好记录,把孩子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一起解决,个别问题单个解决,教师要学会蹲着说话,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习惯的沟通方式跟他们来进行沟通。教师要平时多做一些家访,同时做一些宣传信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扭转当地“重男轻女”“读书无用论”的偏见,真正把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

3.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农村小集镇上一些公开或隐蔽的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上述结论尽管不够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国家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成长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成人就是要做一个有优良品质、良好品格、健全人格的人,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才,就是要学有专长,有本领,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家庭、社会、学校,包括未成年人都应该向着这个方向来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6: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谷城县劳务经济蓬勃发展,为谷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给城乡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劳务经济在为地方特别是贫困山区带来不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提出了诸多新课题。近期,谷城县老干部局和县妇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村、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采取统计调查、座谈、调查对象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一、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谷城县18周岁以下儿童约16.8万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1万人。全县现有留守儿童服务站138所。

一是基本生活有保障。父母外出务工,带给留守儿童经济上的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5%的孩子有零花钱。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的需求已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二是自理能力较强。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不学会自立自理,能够较为独立地生活和照顾自己。较大的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有些还要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

三是能够理解父母打工的行为。当“留守”在农村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加上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们大多数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父母一定的支持。有30%的孩子表示对外出的父母很满意,有94%的孩子明白父母为什么打工。

二、问题

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一是亲情严重缺失。83%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的10来天。72%的孩子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能和父母在一起。有个孩子在日记中说:“如果可以换来妈妈的爱,我可以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些稚嫩但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表达出了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无比渴望。难以想象,大批留守儿童在经历这种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上长期缺乏交流的亲情之后,对于亲情的理解和认识会不会有偏离,会不会影响到下代甚至更后一代对于亲情的理解。

二是人格性格发展出现障碍。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总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显得自卑,有事不爱与人交流,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部分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在性格上表现出来自私、霸道、蛮横,有些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孩子,则相对比较内向,有心事不愿意倾诉,过多压力和想法没有正常的渠道来疏导,必然会造成人格和性格的扭曲。

三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作为主要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根本无精力教育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是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很多务工族因长期在外,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三、对策

近年来,谷城县在关爱关心留守儿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中央省市充分肯定。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愈来愈多,探索的一些措施、方法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调研所了解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家难管、在校难教,学习成绩平平,人格缺陷不少。因此,要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为重点,探索关怀之道。

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公司一道,设置专门为在读中小学生提供贴心服务的“亲情电话”,每月定期与外出打工父母沟通一次。

二是利用每学期或每学年假期,组织留守学生赴外出父母打工地探亲、体验(原则上同一打工地为一个组)。

三是组织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每学期到校举行一次报告,帮助留守学生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篇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

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分别在自己的家乡调查的进100户人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据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数,那么为什么留守儿童的数目会如此之多,通过调查和参考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都相对的比较贫困,父母为了支撑孩子读书和供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仅靠家里几亩地是完全供应不过来的,为此他们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生活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亲情饥渴”,在调查中每当我们问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能给孩子的只有经济上的关怀,调查中有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偶尔的一个电话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不能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学习方面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具体的原因我们寻访过学习的老师,老师大都表示他们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与他们的智力没有丝毫的关

系,他们大都聪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对于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家里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有的只是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而且他们素质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迷恋网络,不思进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素质偏低。

三.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大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据调

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孩子行为孤僻,言谈极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门,但这也是极个别的情况。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纪满口脏话,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这都是让人忧心的问题啊!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参考的许多文献,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现将我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篇8: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政府面临的困境

1. 部门缺少协同, 没有形成合力。

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被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近些年来, 政府积极组织教育、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对留守儿童开展了系列工作, 但各部门均有自己的一套工作计划和方案、各自开展活动、各自拥有统计口径, 部门之间缺少协同, 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没有形成合力, 在基层单位所做的一些工作甚至是重复的, 而且各个部门得到的数据也很难统一。以对留守儿童开展调研活动为例, 各部门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对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 目的就是统计当地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 以及发现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目前这种分头进行调查的方式不仅给基层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负担, 而且由于调研渠道和对象不同, 使得调查结果存在偏差。

2. 部门经费不足, 工作缺乏张力。

从职能定位上看, 教育部门、妇联组织、关工委开展留守儿童工作有着显著优势, 各地教育部门、妇联组织、关工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部门却都面临着经费上的尴尬。各地教育局统筹当地教育, 在财政经费的预算中, 很少有针对留守儿童单列的专项基金。妇联、关工委相对于教育部门显得更为艰难, 在活动经费上缺少政府财政的支持, 平时工作的运行费用就相对较少, 更谈不上有大量结余资金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除非得到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或是企业赞助, 不然妇联、关工委很难独立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由于政府分管部门的经费不足, 大大地限制了他们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 工作中缺乏张力。从目前情况来看, 地方教育局、妇联、关工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显得力不从心。

3. 体制尚未配套, 政策落实缺乏定力。

目前, 政府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台了诸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政策。但从当前体制环境来看, 这些政策仅仅发挥了有限的作用, 尚难达到政策的目标要求。尤其突出的是现有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和运行机制, 使农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的经费投入利益产生冲突, 对留守儿童教育造成相当大的阻碍, 使相关政策的落实缺乏足够的定力。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政府面临困境的成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作为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 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难看出, 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也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缓解或解决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从制度层面和政策执行层面统筹考虑。因此,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政府面临困境的成因进行必要分析, 有助于找到缓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衍生留守儿童问题。

从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上看, 留守儿童是依赖于农民工而产生的。农民工又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初期, 为了尽快建立起现代国民经济体系, 政府实施了重工业、轻农业的政策, 与这种政策相对应的产生了城市与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 从而就逐步形成“城乡分割、一国两策”基本格局。[2]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 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极不均衡, 农村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很有限, 而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地区, 却有着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急剧增加, 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及生活条件的限制,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乡, 就产生了我们熟知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衍生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衍生物。

2. 义务教育制度助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在我国, 现行的是以户籍管理学籍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也就是说儿童到了入学年龄, 必须在其户籍所在地规定的学校入学才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国民待遇, 一旦离开户籍所在地, 就会失去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户籍管理学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制约下,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如果进城接受基础教育, 就是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 在学杂费以外还要交纳更多的其他费用, 大笔的借读费和赞助费使他们对城市学校望而却步。从某种意义上说, 义务教务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模式助推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另外, 现行的“地方政府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缺失和流入地方政府负担加重等现象, 形成了现实中学校投入和义务教育经费划拨上的重重困难。[2]

3. 政策执行不力使问题持续发展。

目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政府也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 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针对性的政策。政策中明确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落实好该政策, 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 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政策。毫无疑问, 责任主体的明确, 以及“借读费”的取消, 是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巨大改革和进步, 为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改变留守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制度空间, 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但实际上,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承受能力有限,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公办学校大门之外。甚至某些公办学校在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下, 置国家政策规定于不顾, 为了经济利益, 通过多收费、高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 把一部分农村流动儿童和渴望由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的农民工子女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政策制定目标与政策执行结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政府责任实现的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群体, 其教育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某个组织或机构所能完成的,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资源整合平台, 充当这个角色的非政府莫属。

1. 在政策体制上, 加快现行制度改革。

在制度层面改革, 主要是针对现行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从而保障公民的合理权益。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社会权利, 拆除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制度壁垒,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平等的待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生活, 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这无疑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

从制度层面上看, 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也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义务教育制度分割的制约下, 留守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不合理, 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极不平衡, 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因此, 改革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改变户籍管学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简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手续, 对全国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调整并完善现有义务教育格局, 以公办学校为主, 以民办学校为辅, 使农民工子弟学校逐步淡出, 并适当发展寄宿学校, 保证农民工子女有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

2. 在责任机制上, 创新教育责任机制。

在政府责任机制上, 主要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上, 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 并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该级政府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中, 创新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此外, 要特别重视乡 (镇) 政府作用的发挥, 逐步在乡 (镇)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普查工作, 督促村委会、学校、监护人共同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在政府垂直管理系统中, 组织开展留守儿童调研活动, 摸清留守儿童在智育、德育及心育上存在的问题, 建立留守儿童管理系统。另外, 建立家长代管制度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各级地方政府动员组织老同志、教师等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 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

横向上, 不同的政府部门应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积极发挥作用, 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将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与素质教育及关爱教育相结合。民政部门及时为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督促建立乡 (镇) 一级的留守儿童档案系统。劳务输出部门和劳务培训机构可在劳务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 帮助农民工了解对留守儿童抚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 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提供服务。同时, 在各部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还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以避免重复, 有效实现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3. 在资源调配上,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在资源调配上, 政府需推动社会的关注, 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来, 形成合力,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需加强媒体宣传, 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发挥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 通过正面宣传, 呼吁并调动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 探讨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其次要充当好媒介工作, 为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护活动牵线搭桥。妇联可组织社会各界妇女对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团委可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关工委可组织老年同志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等。最后要严格要求政府各部门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监护质量不高, 再加之小孩子的自律能力较差, 现在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对他们的影响较大, 政府需依法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厅、歌厅等经营场所的监管力度,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已逐步由一个社会现象转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政府也在积极开展工作试图缓解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我们能看到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仍需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长期性。政府应该承担起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责任, 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相互配合, 制定并开展积极的政策与措施, 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衍生物,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密切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 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政府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并从政策体制、责任机制、资源整合调配等具体的政府责任实现途径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责任

参考文献

[1]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 2010, (8) :143-145.

篇9: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 ; 留守儿童 ; 教育 ;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48-01

1.引言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6000多万,接近了整体农村儿童数量的1/3。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并且承载着社会的寄托和祖祖辈辈的期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也都需要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和处境的限制,其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和谐、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留守儿童的概念是指一些未成年的子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机制的变化,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平均年龄水平不断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其本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其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学生出现思想道德、成绩方面的滑坡,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题,甚至造成了违法犯罪等严重的情况。虽然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积极的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予以针对性的改进。下文从教育的角度,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道德危机

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的教师,也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孩子的道德危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并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其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模仿的对象。与此同时,很多错误的观念和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导致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品德与习惯。

2.2情感方面的缺失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主要与祖父母一代一起生活的。农村地区的老人本身具有较为繁重的劳务需求,并且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在与儿童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老人与子女的联系较少,儿童也缺乏足够的联系,这就导致了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儿童的内心情感情况。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就很容易导致儿童情感的缺失,造成了儿童性格发生扭曲和产生缺陷。

2.3观念的偏差

留守儿童家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很多父母对于价值观和儿童的成长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存在着对子女学习的忽视,不了解子女明确的目标,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此同时,有一部分父母对儿童管理的过程中不负责,导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影响儿童的成长。

2.4心理障碍

由于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其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遇到困难时,缺乏足够的鼓励与引导。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儿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很多儿童在与其他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内心较为自卑,与其他人交往中内心压力较大,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辈看管,并且有少部分是独立生活。隔代教养和独立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少足够的关怀和关心,造成其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出现额外难题。学校要针对于这种现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且让家长认识到关爱对儿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沟通热线,为儿童和父母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儿童可以更好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教师还要定期的组织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良好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有爱的氛围中成长。

第二,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留守儿童由于其缺乏足够的约束,其自身行为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内心情绪较为急躁和任性,并且不懂尊重他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对于一些思想与行为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让留守儿童学会与其他同龄人做朋友,并且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也是让留守儿童心理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并且也是让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重要方法。

第三,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的自身行为不能有效的监管,学习过程中较为粗心,并且跟同学在一起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加强沟通,让监护人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需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监护人自身理念的改变,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感,并且让其重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品格、习惯、行为的多方面培养。

第四,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教师要深入的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并且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深入的交谈,并且以朋友的身份来询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心理、身体以及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了解,更好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的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对家长进行汇报,并且更好的配合家长进行学生的教育。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培养,学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约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并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延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促其健康成长[J].成才之路.2013(17)

[2]李宁宁,郝秀莲,张翠萍,袁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行为及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7)

[3]石玉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对策——以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0(02)

上一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要点下一篇:数学复习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