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结构规范

2024-04-28

型钢混凝土结构规范(精选8篇)

篇1:型钢混凝土结构规范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日本称为钢骨钢筋混凝土(铁骨铁筋,二,,u一})结构。在欧美国家称为混凝土包钢结构(SteelEnc∞ed Concrete)结构,在前苏联则被称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不同的配钢形式,型钢混凝土结构可以分为实腹式配钢型钢混凝士和空腹式配钢型钢混凝土两大类。目前在抗震结构中多采用实腹式配钢型钢混凝土构件,常用的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梁、剪力墙和节点等构件典型截面形式

篇2:型钢混凝土结构规范

注:

1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当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露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应按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采用

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时,对8度设防烈度,其房屋高度不应超过100m

3 有框支层的剪力墙结构,除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外,均按一般剪力墙结构的抗露等级取用

篇3:谈型钢混凝土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在日益现代化的城市中,涌现了大批的高层建筑,其建筑结构大部分采用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构件自身的特点,建筑使用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寸土寸金的现代社会,单一的混凝土结构逐渐不适应发展需要。因此,兴建的高层建筑采用了型钢混凝土结构。

型钢混凝土结构是把型钢植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独立的结构形式,也是钢与混凝土组合的新形式。有的称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的也称为钢骨混凝土结构。

对于现代社会的新一代高层、超高层建筑,世界各国都已经趋向于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并且型钢混凝土结构凭借自身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民用建筑与桥梁结构中。目前,不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和日本等国,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都在日趋得到推广。因而,对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系统深入研究掌握其自身的结构性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1 型钢混凝土结构概念

型钢混凝土结构,简称SRC(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结构,主要是在混凝土中配置型钢形成的一种建筑结构体系。其自身强度高、刚度大、抗震性能良好等优点,成为了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中的首选结构。

1)含钢量的提高,使得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较以往传统的结构构件有大幅提高;

2)在型钢外面混凝土的包裹及约束作用下,耐火性、耐腐蚀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且型钢自身不易发生局部变形,有较好的稳定性;

3)自身刚度、延性及耗能性也明显提高,提高了抗震性能,适用于抗震地区;

4)施工方面安装时,可以节省模板支撑,加快了施工进度。

2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日本对SRC结构研究较早,相关试验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最先,日本的型钢混凝土结构主要是以钢骨为主,钢筋为辅的结构,后来出现了以空腹式钢骨为主,1970年以后,逐渐以实腹式为主。通过齐田时太郎的轴心受压柱试验、槟田捻的偏心受压柱试验及日本建筑学会的SRC结构分会的研究,对型钢混凝土结构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欧美,最初是工程技术人员满足耐火性,在钢结构外包裹混凝土,称为混凝土包钢结构。早在1902年加拿大的Mackay进行了空腹式SRC梁试验,认为混凝土与型钢能协同工作;1908年Burr做了空腹式SRC柱的试验,认为混凝土外壳可以提高柱的强度,但实际中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意识到这一有利作用,折算刚度后再按照普通钢结构设计,而折算刚度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前苏联,二战后的恢复重建中,大量采用了型钢混凝土结构。1951年主要是致力于空腹式钢骨混凝土构件的研究,但在实际中,并没有配置韧性钢筋;1978年则以实腹式SRC构件为主,强制性设置韧性钢筋,在柱中考虑了荷载偏心、作用时间、柱长细比等影响。

我国对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内使用,但主要是参照前苏联的设计方法,且只是局部应用在一些工业厂房。

开始系统研究是在8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商榷探讨了各类构件的设计方法,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程。

3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

日本采用的是强度叠加理论,AIJ-SRC设计规范,增加了水平承载力验算的条款,并给出梁柱节点、连接、柱脚及剪力墙等计算公式,但这一设计方法,并未考虑到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约束作用,其设计结果偏于保守。

在欧美,则是采用极限强度设计方法,将混凝土部分折算成等值型钢,按照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在构件强度计算中需考虑型钢和混凝土之间的剪力传递。

前苏联的结构设计方法也主要采用极限强度设计方法,但完全套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认为型钢与混凝土是一个整体,假定型钢完全屈服,型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

在我国,两部规程(《钢骨规程》和《型钢规程》)采用的设计方法是不同的。前者是采用日本的强度叠加理论,简单叠加的方法;后者是采用前苏联的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方法。

4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4.1 承载力高,力学性能良好,材料能够充分利用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构件承载能力比同等截面尺寸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要高出一倍多,这样,在建筑中可以有效增加使用面积,减少了自重。

4.2 有着良好的抗震性能

外部的钢筋混凝土对内部型钢起着不可忽视的约束作用,导致其韧性和延性都较单一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高出许多。在抗震设计中,其自身的阻尼比较小,从而可以优化结构,自重较轻也有利于防震减震设计。

4.3 节约钢材,提高经济效益

在同样条件下,SRC结构可以节约钢材,减少预算。同时,外包的混凝土可以弥补钢材的防锈蚀、耐火性差的缺点。另外,结构自重小可以减少整个结构总的建筑高度,也降低了建筑的成本,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4.4 缩短施工周期

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型钢骨架可支撑施工荷载,减少了脚手架的支撑,且混凝土可以不必达到一定强度就进行上一层的施工,这样也缩短了施工的周期。

5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应用

5.1 型钢混凝土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

型钢混凝土结构最初在我国主要是应用在工业厂房中,随着型钢混凝土结构理论的不断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开始应用于高层、超高层的建筑当中。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结构总高315 m,加上顶部两杆高度,共367.4 m,地上70层,地下4层。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其中角柱截面为4 m×4 m。

北京长富宫饭店,总高88 m,地下部分至2层范围为型钢混凝土结构,其上部为钢框架结构。

上海瑞金大厦则是由型钢混凝土及普通钢筋混凝土内筒和型钢混凝土框架组成,共27层,其中1层~9层为型钢混凝土结构。

上海金贸大厦,总高420.5 m,地上88层,地下3层,主体结构为核心筒加圈复合巨型柱,其巨型柱是由宽翼缘H型钢、钢筋和高强混凝土组成,截面为1.5 m×5 m。巨型柱中的H型钢既能承受竖向荷载,又可抵抗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保证了承载力和侧向刚度。

5.2 型钢混凝土结构应用在桥梁工程

随着型钢混凝土结构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其也可应用在桥梁工程上。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建造跨度更大、承受荷载更大的跨海大桥,对桥梁结构的要求也将向着高强、轻型的方向发展。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就成为有着很好发展前景的一种结构形式。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桥梁上的应用,逐渐从局部构件发展到桥梁的整体结构。尽管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并不是很早,但现如今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建于1997年的万县长江大桥和建于2004年的杭州市钱江四小桥等。

5.3 型钢混凝土结构发展前景

在传统的结构中,为满足轴压比限值和抗震承载能力的要求,底部楼层往往设计成截面尺寸比较大的“胖柱”,降低了建筑使用功能,影响美观,且易形成短柱。为改善这一情况,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型钢能有效提高柱的承载力和改善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并且可以提高变形能力,防止结构在过大的层间变形下发生整体倒塌。

目前高层住宅和多、高层办公楼中,在型钢混凝土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型钢混凝土结构和核心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等等,这些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6 结语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高速发展,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不断完善,越来越得到我国学术上和工程上的重点关注。SRC结构其自身的诸多优点,使得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尽管它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类结构的科学认识和研究必将趋于更加合理和完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摘要:简要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特点、设计方法、发展以及应用等,并简单展望了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工民建及道桥中的发展前景,以期促进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未来工程项目中的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发展,设计方法,应用

参考文献

[1]范涛.浅述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30(4):38-39.

[2]郑之俊.国内外关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58-59.

[3]朱珮.型钢混凝土的发展与工程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07(5):26-27.

[4]杨勇,聂建国,郭子雄.核心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应用前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2):1-5.

[5]黄文虎.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研究综述[J].江淮水利科技,2006(6):10-11.

[6]秦慧敏.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J].山西科技,2008(2):150-151.

[7]郑之俊,王杰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安徽建筑,2008(2):88-91.

篇4:型钢混凝土结构规范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型钢柱;施工工艺

0.工程概况

该建筑主楼为门字形,东西主楼自23层~30层相互连接,为复杂连体结构。建筑面积约14.9万m2。工程中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骨柱、梁均为Q345B。本文主要针对本工程对钢骨柱的施工工艺做一下探讨。

1.钢结构材料的检查和确定

所有钢骨柱均采用Q345B钢材,埋弧自动焊采用H08MnA型焊丝,手工焊采用E50XX型焊条。所有原材料进场要有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材料进厂后,要进行复验,为防止板材重皮,采用超声波探伤。

2.钢结构焊接

2.1焊接前的准备

焊接前采用微机精确放样,钢板切割采用数控火焰切割(丙烷) ,切割完毕及时清渣。焊工应持有效期内的焊工上岗证,持证上岗。焊条和焊剂在使用之前按出厂证明上规定进行烘干,焊丝清除铁锈油污及其他污染物。焊前检查焊缝两侧处理情况,如有油污、锈迹应清除干净后再施焊。焊接时必须在车间或施工棚内进行,严禁雨水浸湿。

2.2操作要求

焊接H、十字形钢的翼缘板和腹板拼接焊缝的间距不应小于200mm,且拼接点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钢板拼接采用碳弧气刨开坡口并清渣,车间拼接一级焊缝按规范100%进行超声波探伤,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构件焊接梁柱翼缘与腹板焊缝采用埋弧自动焊,焊丝采用H08MnA,焊剂采用HJ431;加劲板焊接采用CO2气体保护焊,焊丝采用药芯焊丝。焊工严格按照焊接工艺施焊,为减少焊接变形,采用两遍施焊。不准在焊缝区外的母材上打火引弧。焊接时如发现点固焊缝有裂纹,应用气刨清除后重焊。

2.3过程检验

按设计图纸要求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要求,对构件进行检查,对一级焊缝依据规范要求委托市质监站进行超声波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2.4焊接变形的矫正

焊接H型钢的角变形利用H型钢矫直机进行矫正,旁弯则利用火焰矫正方法进行矫直。火焰矫正只能空冷,不能用冷水冷却,否则影响钢材的内部组织。加热时,火焰必须呈三角形,以利于矫正效果,加热在弯曲构件的凸缘,定点朝内。对于厚度大、刚性较强的构件的弯曲变形,可以采用两个或多个焊锯同时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加外力作用,增加矫正效果。加热温度严禁超过900℃,且焰芯不得对准一个点,应徐徐移动,使矫正三角区均匀受热。火焰矫正需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2.5构件除锈

采用抛丸除锈机除锈,除锈等级达到Sa2.5级。

2.6构件预拼装

根据放样基准将要拼装的构件按照平台上大样位置顺序排放,确定正确无误后用螺栓连接紧固,紧固时一定要保证每个螺栓受力基本一致,紧固结束后按大样和图纸进行检查。如果与图纸和大样相符,证明构件制作合格;如果与大样和图纸不相符,则构件制作不合格。

2.7拆散

拆散前需在有关节点部位标示拼装连接点标志,以便安装时能正确就位,作完标志后方可进行拆散,拆散时一定要将合格品放在一起,不合格品放在一起。对于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返修。

3.钢结构运输

运输和堆放是钢结构施工的重要环节,运输及堆放组织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钢结构变形大小及流水施工过程是否逆流和能否保证工期。我们为此采取的措施如下:采用车间内的5t行车装车,使用10t的载重汽车从加工厂向工地运输钢构件,运输长度小于10km。运输过程中,将构件捆扎牢固,防止产生振动变形。采用施工现场塔吊按要求卸在安装位置附近。构件的堆放场地要平整干燥,分类水平堆放。在加工厂内采用多层叠放时,必须使各层垫木在同一垂线上。

4.钢结构安装

4.1吊装准备

由于本工程的吊装高度大,水平距离远,不能使用汽车吊,只能选择现场安装的8台塔吊,钢骨柱、梁经合理分段使每段重量控制在塔吊起重范围之内。根据钢构件的吊点及重量情况,准备足够的不同规格的钢丝绳和卡环,并准备好倒链、缆风绳、爬梯、工具包、榔头以及扳手等机具。用钢柱上端的连接板作为吊点,为穿卡环方便。检查首节钢柱柱脚基础的就位轴线,在钢柱柱脚板上划出钢柱就位的定位线。采用型钢组成的可装配式操作架在钢柱顶部,既方便组装,又可以循环使用。

4.2安装顺序

钢骨柱、梁安装依据土建现场进度,在土建合模之前安装完毕。遵循如下顺序进行: 钢骨柱→钢骨柱矫正→钢骨柱焊接→钢骨梁安装→钢骨梁焊接→焊缝探伤→竣工清理→验收。

4.3吊装方法的选择

由于受塔吊起重能力的限制,钢骨柱、梁的吊装采用分段、分件吊装法。相应钢柱安装完毕后,及时连接之间的钢梁使安装的构件及时形成稳定的框架,并且每天安装完成的钢柱必须用钢梁连接起来,不能及时连接的应拉设缆风绳进行临时固定。

4.4首层钢柱吊装

在首层钢柱起吊之前,为了避免钢柱在起吊过程中将柱脚板和基础钢筋损坏,在钢柱柱脚板位置垫好10cm架子板。起吊时通过吊索具与塔吊吊钩连接,采用单机回转法起吊。严禁在地面上拖拉。钢柱起吊时必须边转臂边起钩,使钢柱垂直离地。当钢柱吊至距其就位位置上方200mm~250mm时,使钢柱保持稳定,人工扶着钢柱,对准螺栓孔,慢慢下落。下落过程中防止碰到地脚螺栓丝扣,当柱脚板刚刚与基础接触后应停止下落,检查基础十字轴线与钢柱四边中心线的对准情况,如有不符,立即进行调整。落实后用角尺检查,确保钢柱的定位线与基础定位轴线误差小于3mm,如图1所示。

图1 钢柱吊装图

4.5下节(即第二节及以上)柱等构件的吊装

第二节及以上柱、支撑等构件的吊装准备、吊装流程、起吊方式及吊点选择、临时固定和测量校正紧固、焊接等与第一节钢骨柱、梁的吊装基本相同。

4.6不在现场塔机覆盖范围内钢柱和钢梁的吊装

施工现场有塔机覆盖不到的死角,而这个范围恰恰有部分钢骨梁和钢骨柱。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场使用三脚架,配合卷扬机进行钢柱的吊装; 钢骨梁在地面组装成型,使用两个倒链将钢梁吊装就位,倒链固定在钢柱牛腿上。

4.7钢柱标高和垂直度控制

土建每层柱完工后,依据交底将标高引至每根柱上,结构吊装时均由该点用钢卷尺直接向上量测。利用水准仪往返测量与基准标高校核,将标高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钢柱垂直度校正采用水平尺对钢柱垂直度进行初步调整,然后用两台经纬仪从柱的两个侧面同时观测调整。每层钢柱吊装时,都将基础轴线引至每层柱底,每层钢柱校正时,使用两台经纬仪在两个方向进行监控测量,保证钢柱垂直度在偏差范围之内。在用钢尺对位置点进行测量时,用水准仪协助控制保证尺子两端水平,以减少系统误差。拉尺用力均匀一致,距离测量均采用来回两次拉尺的方法,用两次排尺的平均值消除人为误差。调整完毕后,将钢柱柱脚螺栓拧紧并固定。

4.8高强度螺栓的施工

高强度螺栓先进行初拧,初拧合格后应作出标记。高强螺栓紧固顺序: 从中间向两端依次紧固。高强螺栓平面施工顺序:高强度螺栓穿入方向应便于施工操作为准,同一节点穿入方向一致。若高强度螺栓的连接孔出现偏差,采用微型砂轮磨光机修正或人工挫销。

4.9工地焊接

钢柱工地接长采用焊接形式,使用 CO2气体保护焊,焊接应由两名焊工在对称位置同时施焊。焊接工艺参数: CO2气体保护焊:焊丝直径1.2mm,电流 220A~320A,电压29V~34V,焊速350mm/min~450mm/min,层间温度50℃~80℃,焊丝伸出长度约20mm,气体流量20L/min~80L/min。栓焊连接应严格按照腹板螺栓初拧、翼板焊接、螺栓终拧的顺序施工,全焊连接应在梁柱翼缘间加临时撑板,以减少焊接收缩变形。

5.结束语

篇5:型钢混凝土结构规范

1型钢混凝土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80,

2位于底部加强部位、房屋顶层以及型钢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交接层的型钢混凝土柱宜设置栓钉,型钢截面为箱形的柱子也宜设置栓钉,栓钉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型钢混凝土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直径不宜大于25mm。型钢柱中型钢的保护厚度不宜小于150mm,柱纵向钢筋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且不小于柱纵向钢筋直径的1.5倍,柱纵向钢筋与型钢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30mm,且不应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

4型钢混凝土柱的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且必须在四角各配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6mm的纵向钢筋。

5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当间距大于300mm时,宜设置直径不小于14mm的纵向构造钢筋。

6型钢混凝土柱的型钢含钢率不宜小于4%,且不宜大于15%。

篇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9-2001(2006年版)GB 50011-2010(2008年版)GB 50191-2012 GB 50222-95 GB50016-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钢结构设计规范》

JGJ 79-2002 GB 50017-200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 DL/T 5085-199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Z1-2010)(GB50207-2002)

(GB50245-2004)

(GB50037-96)

《电力工程制图标准》 《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DL 5028-93(GB50204-2002)(GB50205-2001)

(JGJ106-2003)

(2)IEC6173O.l 光伏组件的安全性构造要求(3)IEC6173O.2 光伏组件的安全性测试要求

(4)GB/T18479-2001《地面用光伏(PV)发电系统 概述和导则》(5)SJ/T11127-1997《光伏(PV)发电系统过电压保护—导则》(6)GB/T 19939-2005《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

(7)GB/T 19964-2012《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8)Q/SPS 22-2007《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9)CSCS85:1996《太阳光伏电源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10)GB 50794-2012《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11)GB/T50796-2012《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12)GB/T50795-2012《光伏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13)GB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

(14)<<南方电网公司10KV及以下业扩工程典型设计图册》(15)《电网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16)《南方电网公司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范》(17)《南方电网公司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GB/T 20046-2006 光伏(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IEC 61727:2004,MOD)GB/Z 19964-2012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GB/T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 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 GB/T 2423.9-2008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Cb:设备用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IEC 60529:1998)GB 3859.2-1993 半导体变流器 应用导则 GB/T 14549-1993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 GB/T 15543-1995 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 GB/T12325-2003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T15945-1995 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 GB/T 19939-2005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要求 SJ 11127-1997 光伏(PV)发电系统的过电压保护——导则 GB 20513-2006 光伏系统性能监测 测量、数据交换和分析导则 GB 20514-2006光伏系统功率调节器效率测量程序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942.2-1993 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GB 3859.2-1993 半导体变流器 应用导则

Q/SPS 22-2007 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NB/T 32004-2013《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技术规范》 电磁兼容性相关标准:EN50081或同级以上标准 EMC相关标准: EN50082或同级以上标准 电网干扰相关标准: EN61000或同级以上标准 电网监控相关标准: UL1741或同级以上标准 电磁干扰相关标准: GB9254或同级以上标准 GB/T14598.9 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 GB/T14598.14 静电放电试验 GB/T17626.8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4598.3-93 6.0 绝缘试验

篇7:型钢混凝土结构规范

1 局部调整适用的最大高度、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以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

2 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从高度、跨数、柱截面尺寸、

强柱和强剪内力调整、轴压比、纵筋配筋率到楼梯间。

3 改进、细化抗震墙的构造要求,包括墙厚、分布筋、约束边缘构件和底部加强部位范围等,

4 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 50%总地震倾覆力矩。

5 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震作用和构造。

篇8: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

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工程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西侧,山西省博物馆北面,地下1层,地上5层,总建筑面积31 000 m2,建筑檐口高度22.5 m。

本工程在一层拍卖会场周边布置8根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柱,4.1 m开始为32根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柱,其中10根为十字型钢,22根为H型钢。斜柱为H型钢,共计24根,另有16根20 m穹幕影院的圆斜支撑。穹幕影院有一直径14 m的圆钢梁,为H型钢。钢板采用Q345-B级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腹板厚度14 mm,翼缘及牛腿厚度20 mm,圆柱头栓钉采用Q235。

2 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施工工艺:型钢制作→半成品检验→钢柱定位放线→钢柱(梁)吊装→高强螺栓安装→焊接→型钢柱(梁)验收→型钢柱(梁)绑筋→型钢柱(梁)支模→型钢柱(梁)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

2.1 型钢制作

检查型钢所用材料质量证明文件是否真实有效,钢材外观是否合格。按实放样,并且认真核对各部分尺寸。钢板制孔,应采用机械制孔,严禁现场氧气切割开孔。切割好的板件用机械按实弯制成型。

2.2 钢构件组装、焊接

翼腹板组装,在找平的台架上进行装配,型钢组装完后,焊缝并矫正翼缘,再组装其他部件。经检查合格后,转入下道工序。

型钢的矫正采用机械矫正,利用矫直机矫正。矫形采用火焰矫正法矫正。

2.3 检查与验收

钢构件制作完毕后,班组认真填好自检,并交给专检人员检查,专检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运至安装现场。钢构件成品制作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2.4 型钢柱吊装

钢柱进行分段安装,考虑塔吊的起重量和运输能力,钢柱长度控制根据实际层高确定,分段点高于所在楼层1.3 m处;所有钢柱分段点宜在同一标高。吊点设置:钢柱吊点设置在钢柱的顶部,直接用临时连接板(连接板至少4块)。每根钢柱吊装完成后,用缆风绳将其拉住。

2.5 型钢梁吊装

同一层、同一区域钢构件的吊装,随着钢柱吊装顺序采用由里向外、对称吊装的方法进行。钢梁由制作厂制作,起吊时用两根钢丝绳直接绑在钢梁两端进行吊装,吊索角度不得小于45°。为确保安全,防止钢梁锐边割断钢丝绳,要对钢丝绳进行防护。

钢梁吊装到位后,按施工图进行就位,并要注意钢梁的方向及时进行校正,确保正确安装。

2.6 高强螺栓安装

高强度螺栓施工前,应按出厂批复验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扭矩系数,每批复验5套。

高强螺栓的安装应在构件中心位置调整合格后进行。安装时,严禁强行穿入螺栓,如不能自由穿入时,应用铰刀修整,修整时应将四周螺栓全部拧紧。修整后最大直径应小于1.2倍螺栓直径。高强螺栓拧紧后用小锤敲击法普查,以防漏拧。

2.7 焊接

焊接管理人员在焊接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工程的设计文件,熟悉图纸规定的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

施焊前,焊工检查焊接部位的组装和表面清理的质量,合格后方可施焊。

翼缘板对接焊缝、T形焊缝宜采用自动埋弧焊接,背面采用电弧气刨清根,并保证焊透。

型钢柱安装对接焊接时,用两名焊工对翼缘板同时对称等速施焊,当翼缘板焊接完成后,再焊接腹板,当腹板正面焊缝焊完1/2后,再到背面做缺陷清根处理后,才能施焊背面焊缝,当背面焊缝完成1/2后,正反两面的焊缝可同时对称等速施焊。

焊接时,对Q235钢材板厚在不大于40 mm时不需预热,大于40 mm时预热温度宜在60 ℃~100 ℃;对Q345钢材板厚小于25 mm时不需预热,不大于25 mm时预热温度宜在60 ℃~140 ℃。

2.8 焊缝无损检测

钢柱现场拼接焊缝、钢梁与钢柱现场拼接焊缝为一级焊缝,应进行100%的检验,其合格级为现行国家标准GB 11345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及探伤结构分级法B级检验的Ⅱ级及Ⅱ级以上。

对不合格的焊缝,根据超标缺陷的位置,采用刨、切除、砂磨等方法去除后,以与正式焊缝相同的工艺方法进行补焊,其核验标准相同。

型钢混凝土柱、梁模板钢筋和混凝土按照现行《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施工。

3 质量控制

施工中严格执行各有关规范、工艺标准、质量验评标准及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一道施工程序做到事先交底、事中控制、事后检查,并落实到人,使每道施工均处于受控状态。施工过程严格执行质量“三检”制度;严格质量检查验收,将各种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型钢混凝土施工中根据国家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等执行。型钢的制作由钢结构制作厂采用机械加工,制作时应根据施工详图和制作工艺书。

结构用钢、焊接材料、高强度螺栓等材料均应有质量证明书,并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型钢拼接前应将构件焊接面的油、锈清除,焊工应持证上岗。

钢结构安装应严格按图纸规定的轴线方向和位置定位,受力和孔位正确,吊装过程使用经纬仪校准垂直度,并及时定位。垂直度和吊装误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确保型钢柱、梁节点连接的焊缝质量满足一级焊缝质量等级要求,对一般焊缝应进行外观检查,并达到二级焊缝质量等级要求。栓钉焊接前,应将构件焊接面的油、锈清除,焊接后检查栓钉高度的允许偏差应在±2 mm以内,同时按有关规定检查焊接质量。

4结语

随着钢结构工程设计的创新发展,新的形势和任务给建筑施工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规律,如何能更快地摸索出最理想的施工方法,是建筑施工企业一项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联领导在张家港市作协大学城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的讲话下一篇:寻访美丽河流三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