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真正的教育》

2024-05-06

读书感悟《真正的教育》(精选14篇)

篇1:读书感悟《真正的教育》

读《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有感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与教育人生时,常常会思考,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我们到底需要通过自己与学生的相处,怎样真正达到一个对于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加久远的影响呢?看了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很多感受。

其实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动力,是源自于每个人本身那种内在的对于知识渴求的那种需要,这也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发现,当你学会了一样事情,就比如说你刚刚学会了一样新菜的做法,如果能够马上能够自己动手,让自己在今晚的晚餐中吃到这样菜,那此时的心情是一种多么欢愉喜悦的状态。正是因为通过自己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于自己生活有帮助的事情,并通过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具体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我们内心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再去学习新菜做法的动力。所以,每个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也存在着自己内心巨大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教育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很少能感觉到,学生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来参与学习,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教育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通过思考,我觉得可能是有两点是我们目前的课堂很少带给学生们自我教育的机会吧。一个是学生们所学的内容的特点;一个是老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所关注的方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表现。首先,我们现在学生学的大部分内容,很难能够当他们学完之后,就能够立刻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唯一能够证明自己所学的是有价值的,可能就是通过一些很难带给学生欢乐的考试来说明自己的学习是有所得的。而这并不是学生内在的需求,仅仅是外界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已。就如同一个面点师傅,每天学习的都是

篇2:读书感悟《真正的教育》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禾冈小学关炎荣

《教育的良心》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古今教育案例,传达着王宏甲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认知,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有良心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宏甲老师的《教育的良心》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篇3:读书感悟《真正的教育》

特别像我们学校的文科生, 数学基础差, 文科班基本上女同学为主, 而女生大多爱面子, 胆子小, 不懂的问题不敢问, 问了又怕别人笑话, 只能坐等教师来解决, 问题越积越多, 没法解决;同时自信心不足, 特别是一些学习很刻苦的学生, 当成绩未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 就认为自己很失败, 不是学数学的料, 自信心没了, 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但是她们感情丰富且敏感, 渴望学好数学, 渴望教师的关爱与尊重, 最担心被“放弃”, 加上数学难学, “想说爱你也不容易了”.如何帮文科生走出学习数学的阴影呢?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呢?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一、注重情感教育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这个教师教的学科.所以走情感路线, 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使得学生爱学甚至乐学.所以我们应以一颗充满爱的、宽容的心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现状、尊重学生的潜能.我们要像魏书生那样:“在我的眼中, 每个学生都是天使, 我喜欢每个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想要被尊重的欲望比成绩好的要强烈得多, 若教师能尊重他们, 他们会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

实施情感教育,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通常的做法是有以下几个“一”:

一面呼名.教师通过档案记住学生的名字, 第一次见面就能记住学生的姓名.

一张笑脸.教师以一张微笑的面容走进教室、面对大家.

一个愿望.教师在课前准备一张白纸, 课前让每个学生写下一个愿望, 希望自己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席诺言.教师向学生承诺, 如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争取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做学生的好朋友等.

一番激励.对学生做得好的、进步大的要中肯地加以表扬, 适时激励其他同学努力向他们学习.

一次互动.可以通过活动加强交流, 加深理解;也可以通过数学游戏进行互动.

实施情感教育, 不仅仅是形式,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真诚, 用真诚感动学生, 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尤其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更要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坚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多肯定、少批评;多微笑、少发脾气.还有就是与学生碰面的时候主动打招呼, 非常管用, 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会感到你可亲可近, 他会强迫自己学好你的课, “为你而学”.

当然, 我们说关爱学生, 并不是放纵学生.魏书生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会为难任何一个学生, 也不会放纵任何一个学生.”我个人理解:“不放纵”就是“严”.教师要严格要求每个学生, 严中有爱, 爱里有严.

二、强化课堂结构

学生因为喜欢你而“为你而学”, 那么反过来我们更应为了他而教, 这里的教指的是因材施教, 要充分了解你的学生, 你选用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尊重学生的差异, 使得人人有发展;其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更新.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小步走原则

根据普通中学学生的特点, 采用“低起点、小步走、分层次、多训练”的方法, 将教学目标层层分解逐层落实.在速度上, 开始放慢速度, 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的导入上, 以言简意赅、紧扣主题为宜, 也可以以实例和已知导入.在知识的落实上, 先落实“死”课本, 后变通延伸活用课本.在难点的处理上, 可以从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实际出发, 对教材进行多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 对理解的要点逐个落实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举例说明.

2. 直观性原则

高中数学抽象性强, 而学生缺乏抽象性思维, 不能很好地适应.这时一方面可以展现新知识和新方法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另一方面要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让新知识新方法更直观, 适当降低难度.例如, 教学“立体几何两异面直线位置关系”时, 就可以用《几何画板》直观地演示动起来时候的位置关系, 加深理解, 函数的性质教学也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等.

3. 愉悦性原则

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 架设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为学生创造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要富有艺术性地处理课堂违纪现象, 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使之正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将注意力放在教师的讲课内容上.

三、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对数学学习有兴趣, 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 乐此不疲, 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 如果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效果就差.

运用成功教育, 首先要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欲望;再者要不断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成功的欲望人人有, 只是由于一次次的打击, 成了只可奢望而不可求, 成功的欲望减弱.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所有可能的载体———比如名人成功的经验、前几届学生进步的例子和周围进步显著的例子以及有关成功教育的文章等进行教育, 不断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成功的欲望.

此外还要不断地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的体验会产生愉快、兴奋的情绪, 这些积极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问题要有层次, 难的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 容易的让基础弱的学生回答, 回答不了要不断地启发提示, 解决好问题后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对学生而言,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就多一份对成功的期待, 也多了一份快乐和满足.

四、加强学法指导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 平时学习很努力, 上课也很认真, 但成绩就是不好,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得当, 学习效率低引起的.所以,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 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先讲基础, 再讲能力

学生学习基础差, 主要表现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上存在漏洞.只有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巩固的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及时复习, 强化知识体系的形成, 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 进行适当反复的训练, 消灭前学后忘, 只有基础扎实了, 才能有所提高.切不可只做难题, 不做基础题.

2. 考后反思, 善于分析

通常在做题后再对题目进行反思, 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是什么, 基本思考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经常对习题进行类比, 由一例到多例, 由一类到多类, 由多类到统一, 使问题归结为知识点、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的整理.

3. 巧记笔记, 及时整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应勤记数学笔记.一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方面或者没有解出来的记下来, 以便日后能用;二是建立数学错题集, 把平时错得多的题目和解题思路记载下来, 以免再犯.

4. 及时梳理, 形成体系

高中复习中, 经常对知识进行梳理, 形成体系.例如, 采用“表格法”使知识点一目了然, 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篇4:用心品读,感悟真正的教学

关键词:品读;感悟;教学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尹建莉老师的博客里,尹建莉老师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写下了序言。当把这本书捧在手里时,笔者有一股很强烈的冲动,想一口气把它读完。笔者很好奇,一间教室是怎样做到容量无限?什么样的内容能把尹建莉老师深深打动?它是怎样感动整个美国的?

一、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开学第一天,雷夫老师和学生玩了一个信任练习的小游戏: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在这种游戏中只要有一次同学开玩笑故意不接住向后倒的人,他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这种信任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信任,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创造更大的力量;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让教师做学生可靠的肩膀。

但想维持这种信任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雷夫老师所教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突出的,这正是第56号教室特别的地方——缺乏害怕。笔者所教的一年级四班,学生都很聪明,但是好动、调皮、不遵守纪律、行为拖拉的学生也特别多。如果教师在场,学生就规规矩矩的,教师一离开他们的视线,那些特调皮的学生照样我行我素。看了这本书笔者才明白,其实笔者就是一时以自己的威严将学生“制服”了,但“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笔者相信,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我们要以信任取代恐惧,以自己对学生矢志不渝的信任来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让学生为拥有教师的信任而感到自豪。不管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以信任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沮丧、生气是于事无补的,倒不如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和处理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做学生可靠的肩膀。

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雷夫老师书中写到“学生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要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教师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曾经听一位老教师说过“年级带得越高,孩子很多方面会越像班主任”。这其实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所以当教师要求学生怎么样时,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讲卫生、保护校园环境,提倡建设无纸屑校园,让学生不管走到哪里看见纸屑时都要弯弯腰。我们一味地教育、提醒学生把纸屑捡起来,但学生对纸屑无动于衷、视若无睹的情况依然存在。而当我们在学生面前自己主动把纸屑捡起来时,我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也会跟着我们把纸屑捡起来。有一次笔者捡起纸屑,有个学生就兴奋地说:“吴老师,这样学校就能实现无纸屑了!”笔者高兴地对学生点点头。久而久之,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就养成了随时随地捡起纸屑的好习惯。所以,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不是以教师的威严高高在上地命令学生做事,而是蹲下身来,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奋斗,一起前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三、让学生爱上阅读

雷夫老师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培根曾说过: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可见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阅读。笔者在班级中设立了图书角,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读的书,还让每个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书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下高涨了许多。时间一长,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真的喜欢看书,而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教材,让他们能跟上进度。教师可以提前帮学生准备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还可以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为了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笔者曾经设计“阅读卡”,每个周末让学生去完成。看了雷夫老师所写的,笔者发现这种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内容有点儿太严肃了。“阅读卡”上要学生完成的内容枯燥乏味,让学生写好词好句、用好词造句、写读后感受等,完全是机械性的作业。对于爱阅读的学生,这份“阅读卡”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完全就是从书中随便摘抄一些词句写下来,应付作业。

笔者觉得像雷夫老师这样,将多种阅读方式结合一起,在阅读上搞出小花样,会让学生更喜欢阅读。我们可以按照书上的内容在班上表演小话剧;可以给学生介绍和电影有关的书籍,再为学生播放影片,让学生把电影和书进行比照来看;自己多阅读好书,多给学生找些轻松有趣的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5:《爱的教育》读书感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间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难怪夏丐尊先生在1924年的首本中译本的序言中写道:“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

我虽然没有像夏丐尊先生一样读到流眼泪的程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文中的亲子之爱(佛罗伦斯的小抄写员、爸爸的看护者、六千英里寻母等)、师生之情(父亲的先生、弟弟的女老师、病中的先生等)、朋友之谊(侠义行为、玩具的火车、海难等)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少年爱国者、少年鼓手、格里勃尔第将军等),总是能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深思。

尽管曾经多次读过《佛罗伦萨小文书》(语文课本里的题目是《小抄写员》),然而在书中再读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有着深深的感动。每当看到小小的叙利亚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忍受着一次又一次被父亲误解批评,甚至在感觉到父亲“确实不爱他了”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着在十二点起来为父亲抄写书件时,一股暖流总在心中激荡。我相信,父对子之情,许多为人父者都能做到;唯这子对父的深情——愿意为父劳累,宁愿多次受天大的委屈也不声张,仍然深深地爱着父亲的感情,是多么难能可贵!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够替父母着想?有几个能够忍受委屈?别说委屈,即使明明是自己做错了,往往也容不得他人批评!同是十二岁的孩子,我们班上的“公子”“千金”们相差有多大啊!

《六千里寻母记》中,当看到可怜的、坚强的、勇敢的小马克历尽磨难,饱尝艰辛,来到梅基内斯工程师的家;看到那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心如死灰地等待死亡的可怜的母亲听到一个“好消息”,“腾地一下坐起来,移动不动瞪圆眼睛......”,看到马克“衣衫破旧,满身灰尘站在门口......”时,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内心深处的震撼!是对母亲的爱,支撑着年仅13岁的小马克孤身一人,长途跋涉,历尽坎坷;是对母亲的爱,给了小马克巨大的精神动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挽救了思乡心切、正在死亡边缘的母亲!也正是因为儿子的爱,使得刚刚还拒绝手术的母亲,要马上做手术,为了爱和被爱,她要活着!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

篇6:《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感悟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在这漫长的暑假中,有时是为了打发时间,有时是心血来潮,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有世界名着、连环画、故事书、作文书等等。不过,那本《爱的教育》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的。

在这本书里,它的主人公:安利柯,他经历了许多事。在他四年级的学习生涯中,他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和是是非非,有幸福和欢乐,当然也有痛苦和难过。他新认识了教他们四年级的老师,一位从格拉勃力亚来的同学,还有一位盲眼少年等等。在他这四年级的一个学期中,他看了卡隆对科洛西的侠义行为,看到科洛西家虽然很贫穷,但他却还是很喜欢去上学,还看到了好多女同学都热心地帮助一位小烟囱扫除人等许多助人为乐的事情。不过,也有一些是不好的行为,但是最后他们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一学期让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和代洛西可菜谛、耐利这些友人的来访,而他最伤心、遗憾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学期的期末,他要离开这个他生活了四年的学校和他出生的这个小镇。

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做为一个小学生不但应该有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好品质而且还要学习他们那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在这点上,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有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要掩饰,不过我想,我以后一定不会再这样了。我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承认并改正自已的错误,我将在改正错误中不断地成长。另外,他们在艰苦的情况下还在努力的读书,而我们现在是多么好的教学环境,可还是有人不珍惜这美好时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是与非,懂得了美与丑,能辨别善与恶。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一直深深地牢记在我心中: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了一起。是啊,只有有了爱,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把爱奉献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的教育》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处处都有这种气息,特别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经为里面的主人公马尔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当了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也有坏,像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等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马尔可终于找到了母亲。

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在《爱的教育》一书中不时有出现震撼人心的爱国故事。像爱国少年他为了国家的尊严连钱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骂他国家的人脸上和头上。年轻的少年鼓手为不让自己的国家失败,冒着犹如暴雨般的子弹去求救,虽然最后他们胜利了,可他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我们做为炎黄子孙更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真挚的心,仁以为己任的想法,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用爱国的热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爱的教育》中我想“爱会是什么呢?”这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为国献身……

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当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知道时间不会给我多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篇7:《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感悟

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赋予了你生命,倾尽一生呵护你,《爱的教育》让我感悟生活中的亲情。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有时会与父母顶嘴,甚至争吵,我总会认为他们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不够。事实上,他们的爱都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一句叮嘱,一个拥抱,一份关怀,他们或许不善言辞,所以一切爱的心声都隐匿在了行动中。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父母,生活会是多么孤苦,凄凉,无论怎样都不要伤害他们的心,即使现在你不懂,时间久了阅历深了你就会慢慢明白。

老师是一个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人,《爱的教育》让我重新感悟生活中的师爱。年轻气盛的小小少年讨厌被人约束,讨厌教导,讨厌老师布置的任务。然而,老师的阅历与文化素养远比我们高深,他们看得更远,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更能指引我们。当你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多时,不妨回过头看看,想想当时老师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否在未来得以印证效果。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们如同路灯,照亮你迷茫的前程;如同北斗星,指引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同伴是伴随着你,与你共同经历成长的人,《爱的教育》让我重新感悟生活中的友谊。朋友,一个在你难过时安慰你,在你成功时祝贺你,在你落寞时陪伴你的角色,这样的人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我们需要朋友来交流沟通,说说一些只有在朋友间才会说得出口的话。如伯牙子期,有一人能读懂你,生活也变得更绚烂,有良友共进,生命也变得更精彩,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篇8:读书感悟《真正的教育》

一、引导发现、提取信息的课堂策略

上课伊始, 吴老师就在课件出示环节引用学生熟悉的鲜活有趣的生活素材----两块花圃作为基本授课内容展示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并提出相关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们投入其中认真观察后, 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 (一些学生、两块花圃, 有女孩、还有男孩, 很多花, 对话, 等等等等) , 显然回答不尽如人意。但吴老师并不着急, 话锋一转, 适时送上最为关键的引导语言:“这位同学发现了重要的数学信息, 谁还能发现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信息?”这时, 学生们纷纷顿悟, 源源不断的数学信息被孩子们发掘出来。原来读懂语言中的信息, 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这才是老师的要求。上数学课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发现, 学会筛选并提取出与数学有关的数学信息, 这就是吴老师数学课堂中的第一环节———读懂信息、筛选信息。

二、提炼归纳、悄然生成的课堂策略

在引导学生发现了重要的数学信息之后, 吴老师把这些信息展示在黑板上, 抛出了又一个关键的问题———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 有的小声讨论, 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已迫不及待要举手发言。在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后, 吴老师请大家发言, 很多种相关问题被学生一一道出。这时, 吴老师把所有问题聚焦:“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 这节课我们聚焦一下, 可以吗?”征得学生认可之后, 师生共同商议把所有问题提炼并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要么求多少朵花, 要么求多少面积。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把许多的数学问题进行汇总、概括、归纳, 提炼出主要的数学问题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而且大家参与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已经被吴老师给充分调动起来。到这里, 吴老师数学课堂的第二环节——提炼归纳数学问题顺利达成。

三、诱导明理、辨析悟道的课堂策略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之后, 就要做好规划来一步步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环节, 吴老师先请一些学生把大家归纳提炼出的问题通过列算式的方法板演到黑板上, 继而开始制造出许多的思维矛盾, 不断激励激发着学生的思维:“你们有什么问题?我现在要提问题。我已经提出了问题, 谁还有问题接着提?你对他的算式有什么问题?你怎么认识他的回答?你的意思是说……?你到底同意谁的说法?说出你的理由!”在一连串的问题之后,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一下子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有的学生开始认真进行思考, 有的开始努力学习对话, 有的开始尝试对问题进行质疑:“请问你们对我的算式有什么问题?”“我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是这样想的。”“大家认为我的想法对吗?”“我是这样想的, 请问你还有问题吗?”……激动、兴奋、抢答、专注、辩论, 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呈现出夺目的光彩, 每一位孩子的心中都荡漾着成功的喜悦。在吴老师为学生铺设的这个思维课堂、矛盾课堂中, 大家开始交流、探索、辩论、合作。这时的课堂, 已经完全是学生自己在掌控节奏, 自己在相互沟通, 自己在慢慢地融入其中, 体验快乐。对一些慢热型的学生, 吴老师也在适时地为他们搭建沟通的平台:“你去问问他!你来回答他!你怎么知道他的想法呢?你来帮他解决好吗?”每一位学生都在参与思考、参与对话、参与质疑, 一个个问题在他们的口中凸显、化解, 他们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吴老师数学课堂的第三个环节———解决问题也已水到渠成。

四、构建知识、提升能力的课堂策略

对知识的理解整理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构建知识链的过程。课堂反思即是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技能进行回顾、整理, 实现重组或重构, 这是构建知识链的一个重要途径。吴老师在回顾整理环节中,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来概括所学知识, 注重学生参与的归纳总结, 带领学生回头看一看、想一想、悟一悟, 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再与书本中的精炼语言相比较, 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炼与准确, 把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至此, 数学课堂的第四环节归纳总结圆满完成。

篇9: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的感悟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感悟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9-01

数学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应用性和工具性,作为从事数学教学的教育者来说,数学怎么教?教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静心思考一下目前的数学教学。

数学教材把数学方法蕴含在数学内容之中,通过数学内容把数学方法传递给学习者。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以学生对学习方法、技能的掌握为最终目的,应把内容作为方法的载体,通过内容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摸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的策略、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

一、教材

虽然现行使用的数学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应该说日趋完善,但仍有不少缺陷:

1、方法的暗示性。教材在例题出现后,一般都给出了解答方法、思考步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其他方法的思考,排除了其他解题策略,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开阔性。

2、结果的预制性。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通过自学知道了所学知识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唯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遏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3、内容的固定性。教材由于使用范围较广,内容的翻新远不及生活的发展,在教材与生活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距离越大,学生就越不能感应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不能感应到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遏制了数学的生动性、生活性,降低了学生数学兴趣。

4、教材的编写模式。现在的教材编写,大都采用了先例题,后出现针对性练习,分块编写,分章巩固。这种编写模式,利于学生巩固新知,但也有其弊端,它便于学生模仿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导者。而很大程度上,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仍然主导着学生学习的进度,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控制着学生的思维的方向,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小。因此,教师对本身角色的定位,要从高层次上重新理解,作为组织者,通常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作为合作者,通常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作为引导者,通常指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维碰撞等。

三、学生

现在的学生大都习惯了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教材提供什么,他就学习什么,这样的学生绝不是教育想培养的学生,与教育目标也相距甚远。要使学生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首先要解放他们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技巧;其次,要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其内在积极性;最后,要把能力的发展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目标的首位。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使自己较快适应目前的教育形式。应做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把内容传授给学生,还是通过内容把方法传授给学生,古人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最好的回答。数学学习内容是数学学习方法的载体,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最终通过数学内容来掌握数学方法,通过数学方法来学习数学内容。因此,对数学的使用,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的数学,教材通过剪、拼、移的方法,向学生揭示了这一类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记得这些公式,至于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公式早已忘记,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极为不利,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极为不利,这样的学生只会成为学习知识的人,不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只会成为学习他人经验的人,不会成为一个钻研的人。

2、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内容生活化,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数学,给学生一种实实在在的数学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所学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注重发挥数学的应用性、工具性。教材由于时空限制,只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有些纸上谈兵。老师要把学生带入自然、带入社会,感受数学。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构建一个系统,将目标有效分解到各个年级。

学习方法的掌握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因此,每个年级都要有各自的年段目标,年级与年级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要紧密协作,确定相互之间的衔接,让学生接受一个完整的系统方法教育,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 杨小青.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感言[J].学周刊:C,2012(12).

[2] 王宏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8).

[3] 胡金蝉.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设计,2005(Z1).

[4] 刘长城,李晓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5] 李宗平.小学数学教学感悟[J].新课程(中旬),2013(04).

[6] 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篇10: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感悟优秀

我深深被这本书吸引,里面写了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同学们;卡隆,戴洛西,乌兰蒂……以及安利柯的爸爸,妈妈发生的故事,故事有忧伤的,有喜悦的,还有平淡的。主中还写了爸爸,妈妈,姐姐给安利柯的信,还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抄写每月故事。读后感·书里还写了安利柯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爸爸的爱。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洛马格那的血》里面的小男孩,费鲁乔知错就改,从和别人打架到救了外祖母。

妈妈经常告诉我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我猜想《爱的教育》这本书的道理就是做人要善良,诚实,大方。在家里要帮助爸爸妈妈洗碗,扫地;在学校要关心同学,尊敬老师。

篇11:《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与感悟

汉代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爱的教育》,它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认识。文中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学生对祖国的神圣的爱,无不溢于纸上,动人心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只手残疾的克洛西被人欺辱时,不小心把墨水打到了先生身上,仗义的卡隆想独自给克洛西“背黑锅”,后来克洛西勇敢地站起来说出了实情。先生狠狠地教训了欺辱他的人。卡隆这种关爱弱小的品质尤其令我感动。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教会了我不能一味地索取身边的爱,对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和祖国,都要有爱和尊重。

“被爱”容易,但“会爱”却比较难。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大事,身边的父母、亲人、同学乃至路过的陌生人,都能体现出爱。例如,帮爸爸拖地,帮妈妈洗碗,教同学一道题,扶老人过马路……假期里,我与父母朝夕相伴,望着父母肩头沉重的担子将他们的脊背压弯,我一阵心酸。我主动帮父母打扫房间,做做家务,聊以减轻对父母的愧疚。

老师是我们成长的领路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尊重、理解和爱护着我们,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身,我们怎能不感恩我们的老师呢?

篇12: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感悟精选

我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吧。华梯尼是个爱虚荣的小孩,喜欢炫耀自己的阔绰。有一天,他和父亲一起散步。和平常一样,华梯尼穿的非常漂亮,白色海狸皮帽子,戴着一块金表。华梯尼走了一会,就在路边的石凳子上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一个男孩慢慢地走过来,也在石凳子上坐下来。过了一会儿,华梯尼用手指顶着他的白色海狸皮帽子旋转起来。男孩当作没看见,他愤怒地说:“哎呦!你好高傲!”他的父亲对他说:“这是一个盲人。”华梯尼一听,难为情地对男孩说:“对不起。”男孩说:“没关系”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不应该那么的虚荣,应该要谦虚。我不能向华梯尼学习,希望他能改正。

篇13:真正的教育不是惩戒而是爱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 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 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 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故事中的禅师完全可以根据寺庙中的戒律清规对小和尚进行惩戒处罚, 而且小和尚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但禅师毕竟修行至深, 他采取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做法, 使小和尚接受了终生难忘的教育,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思。

我在想, 为什么老禅师要搬掉椅子, 让小和尚踩在自己的脊背上?也许他想到了小和尚因违反规定外出, 内心紧张慌乱, 深更半夜有可能不小心会摔跤, 所以用自己的脊背使小和尚安全着地, 其实是给了小和尚安全着地的台阶;同时他用自己的爱心使小和尚找到心灵家园, 小和尚忐忑的心也着地了。不论是小和尚毫无原因外出, 还是另有隐情外出, 当看到师父这样对待自己时, 他都会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主动向师父说明原委, 或主动承认错误, 与此同时, 师父在小和尚心目中的形象将更加高大!

看看现在的教育, 有时花费了那么多的言语, 但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也许我们讲完上一句, 学生已经能够在心中接出下一句了, 他们已经熟悉了犯错误后老师要讲的那些话语, 他们也掌握了一套应对策略, 表面上他们虚心接受, 其实并未触动他们的心灵。

在教师看来,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 为了纠正错误促其健康成长, 必须马上指出, 并且要让孩子认识深刻。但我们完全忽略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内心真正想法, 成长是需要过程的, 认识更是需要过程的, 如果说教能够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的教育肯定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需要为孩子搭一个台阶, 帮他们安全着地;我们需要用心与孩子进行无声沟通, 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有爱才是教育。爱的前提是我们要把学生当作真正存在的个体来看, 我们要俯下身来、弯下腰来, 或是蹲下来, 甚至坐下来, 使他们有安全感, 这样他们才会敞开心扉, 因为这时从姿态上看, 孩子认为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 老师是真诚的!也许孩子仰头看到的是我们严肃且不可接近的面孔, 而我们蹲下来看到的却是孩子天真可爱而且是率真自然的面容。四目相视之时, 孩子已经领悟, 我们已经醒悟……有时教育无声但胜过有声。

篇14:感知一个真正读书人的品格

郭影秋(1909—1985),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1932年,他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毕业后当过教书先生,后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他带过兵,打过仗,曾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郭影秋历任川南行署主任、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1957年,他主动辞去云南省长职务,到南京大學当校长。1963年,他到中国人民大学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职务虽然多变,然而,就其气质而言,他更像是一个读书人。在大学时,我是同郭校长接触比较密切的一个普通学生。在他身上,我的的确确领略到了一个中国真正读书人的品格。

青年人应该勤奋读书、独立思考

1963年9月,我从山西省运城康杰中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郭校长也是这年到人大工作的。后来,我听说他是被周总理挑选作为国务院副秘书长而来京的。人大校长吴玉章因为年逾八旬,特地把他请到了人民大学。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按照常理,我是没有多少机会接触这样的领导干部的。可是,一个特殊的机会,让我开始了解郭校长的为人。

1964年夏,我因胃口不好,经常从校医院内科大夫那里开条去吃病号饭。那时的食堂与现在完全不同,同学们都是吃大锅饭,只有病号才能在另外的地方取饭。所谓病号饭,几乎每顿都是西红柿鸡蛋面。时间久了,我与食堂的师傅也熟悉了,常看到他们做饭时,烟熏火燎,汗流浃背,一个个都湿透了衣服,工作十分辛苦。

有一天中午,我在领饭时,忽然发现炊事员的身后有一个很漂亮的电扇在吹风,顿时感到非常惊奇。因为在1964年,电扇是非常罕见的。我问食堂的小张师傅,他告诉我,电扇是郭校长的秘书送来的。郭校长看他们太热了,硬是把自己的电扇送给他们吹。当时,我一愣,觉得这个校长真是有点与众不同,他心里装着普通的劳动民众。

1964年暑假之后的新学期,学校开始教学改革,从原来老师“满堂灌”,改为让学生先阅读指定书目,然后讨论、讲授。郭校长在我们这个班级“深入基层,解剖麻雀”,了解教学改革的情况。他时不时来参加我们的课堂讨论,一般只是听发言,自己讲话并不多。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因我的一次长篇发言而引起的争论。

我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之一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我从猴子变人谈起,认为从猴子到类人猿,再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存在许多疑点。现存的各种物种,看不出它们是怎样在进行“进化”的。人类再发展,会变成什么呢?同学们纷纷发言,同我争辩,对我的观点进行批评。老师们也说我的想法不对。最后,郭校长作了比较长的发言。他并没有对我怀疑进化论的观点进行直接批评,只是强调,在学习理论课时,要认真阅读经典作家的原著,理解其精神实质。

没想到,这件事过去两三年之后,因为这次发言给郭校长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大约是1967年春季,当时新人大公社发给我们一本大约200页厚的供批判用的《郭影秋三反言论集》。我打开一看,发现郭校长的头一条三反罪状,居然与我那次的发言有直接关系。材料中的第一篇是《郭影秋在全校系总支书记会上的讲话》。开头大约是这样说的:前不久,我在历史系听课。有一个学生怀疑从猴子变人的过程。这个学生想得很远,很空。我记得,有一次毛主席也向高级党校的艾思奇问过猴子变人这件事。该文的按语批判则称:郭影秋居然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同一个青年学生相提并论,而且,诬蔑伟大领袖想得很远,很空,其用心何其毒也!

我内心深处颇感愧疚。“文革”过后,我就此事曾向郭校长道歉。他非但没有责怪我,反而说:“我主张青年人应该勤奋读书,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学术上才会有所进步。”

打掉门牙肚里咽

郭校长一生,跌宕起伏,饱受磨难,但他愈挫愈奋、坚韧不拔的品格从来不曾改变。他曾在一首诗中说:“打掉门牙肚里咽,英雄至死不低头。”

1965年夏季开始,我们学校到京郊苏家坨公社参加四清运动。郭校长是当时苏家坨四清分团的党委书记。我们历史系中共党史专业二年级被分配在西小营大队,与公社所在地近在咫尺,郭校长便选择这个大队经常联系。他不时到我们工作组听汇报、作指示。第一次在西小营大队见到我,他还笑着说:“小孔,这么巧,我又到你们历史系来了。”

当时,全班同学中,只有我还是个“群众”。记得有一次,我们所在生产队选贫协的负责人。工作组都同意选贫农出身、“苦大仇深”的一个人,只有我不同意。我认为,那人虽然出身好,但是有些世故,喜欢投入所好,与一般老实巴交的贫农不同。大家在会上争论得很厉害。此事传到郭校长那里,他专门到我们组参加会议,进一步了解情况。最后,工作组决定,贫协负责人一事暂缓决定。巧的是,这年冬天,那人在清河从事所谓的“投机倒把”活动,被当地工商部门部门抓住。事实说明,我的意见是正确的。后来,郭校长在一次大会上,围绕此问题讲了一番话。大致是说,工作组要判断一个人,不能仅仅靠成分、靠出身,不要搞形而上学,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工作组内部也不要看不起小人物,以为他们人微言轻,而忽略了他们的意见。听到了他的话,我心里热乎乎的。

郭校长虽是高干,可是从来不摆架子,经常深入到普通社员家里,问寒问暖,了解农民疾苦。当时为了实现农业高产,冬天下雪之后,还要为冬小麦“压雪保墒”。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使我难忘的是,有一次雪后的夜晚,气温达到零下十度左右,年轻力壮的男社员都在麦田“压雪保墒”,谁也没有想到,郭校长在这寒风呼啸的夜晚也来参加保墒劳动。西小营大队一位叫王志太的社员对我说:“你们的郭校长真是难得的好干部。以前就是我们大队、公社的干部,也不会干这种夜里的苦差事。”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从天而降,郭校长以“北京兵变”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抓了起来。

此时,我们班刚刚从乡下返回人大校园。大家根本不相信郭影秋会搞什么“北京兵变”。我们连夜跑到北京市委询问,还找到位于鼓楼西的康生家里,要求澄清郭校长的问题。康生后来改口说,郭影秋与“北京兵变”无关。可是对郭校长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我当时非常纳闷,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写了一份很长的大字报,贴在人民大学的文化广场席棚上,还引起了到学校参观的一位省委书记的关注。大字报的题目是《掏尽红心为人民——记我们在乡下见到的郭影秋》。

对于郭校长的不幸遭遇,西小营的贫下中农也想不通。1966年夏天,苏家坨公社的贫下中农坐了几辆卡车,浩浩荡荡地来

到人大校园。领头的是西小营的贫协主席王志太。数百人围在东风楼下,高喊着保卫郭影秋的口号,群情激动。大概是看守他的红卫兵,看到外面黑压压的一片人担心出事,让郭校长出来平息一下群众情绪。临时关押郭校长小房间的窗户被推开了。郭校长出现在大家面前。我当时和王志太他们一起,站在东风楼下面,深深地被这个场面感染。

郭校长向楼下拥挤的人招了招手,声音有些哽咽地说:“大家千万不要到城里来,不要耽误了生产。我的问题要相信组织,要相信人民大学的红卫兵,会把问题搞清楚。”几分钟后,郭校长的身影消失了。

我和班里的同学把王志太他们送上卡车,还顺便问了问是谁组织的。王志太说:“压根儿就没有人组织,是我们贫协的几个人,覺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干部,受这么大的委曲,心里觉得太不公平,大家就都来了。”

没过几天,听到上面传下来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他在9月7日给中央领导的一封信中说“……在北京也有中国人民大学调动700多农民进城保郭影秋”,并称“组织工农反学生,都是错误的”。于是,郭影秋调动农民进城来保他自己,又成了一条新罪行。

令人震撼的稻草屋

“文革”期间,我参加了人民大学“郭影秋与凌静专案组”,调查他们的所谓“历史问题”。我和专案组的其他几位同学,从北京到河南,到江苏、上海,最后到了他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山东湖西地区,长达数月之久。凡是跟郭校长以前有密切关系的同事、亲友,我们几乎都调查过。尽管那时郭校长已经被打倒,但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几乎没有一个不称赞郭校长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

只有一个例外。我们在南京地区调查时,到过位于南京老虎桥32号的江苏省监狱,被关押的国民党徐州地区中统特务头子张某,说郭校长在监狱关押期间曾写过“悔过书”。后来证明,此人是为了讨好红卫兵,编造了一套谎言。

这其间,使我终身难忘的一件事,是在郭校长老家见到的那间稻草屋。

1967年二三月间,专案组到郭校长的家乡——徐州附近的铜山县马兰村调查。他有个兄弟叫郭玉伦,就住在这个村子里。我们先把介绍信交给大队,由大队负责人领着到了郭玉伦的家。那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院落,一看便知不是富裕人家。敲门进去之后,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整个房屋里除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之外,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家具。特别令人惊奇的是,除了进门的堂屋之外,两间睡房地下,都堆满了厚厚的稻草,找不见一张床。我好奇地问,晚上在哪里睡觉?他指着地上说,就在这稻草上睡。

我真是无法相信,解放十多年了,这里的条件还是如此艰苦。堂堂一个省长的兄弟,居然睡在稻草铺上。如果不是我亲眼目睹,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主人十分憨厚朴实,招待我们吃了一顿午饭。饭后,我悄悄地问郭玉伦,郭校长在云南当过省长,在南京大学当过校长,怎么会不通过关系,来改善改善你们的贫困生活呢?郭玉伦说,解放初期,郭在川南行署担任领导职务,他们去过信,想通过他在外头找个工作。可是,郭校长给他们讲了许多道理,说明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搞特殊。他们知道郭校长的脾气,此后再也没有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后来,我们在徐州地区听说,郭校长不但不给他兄弟“开后门”,就是整个马兰村,乃至整个铜山县,都没有先例。郭影秋自担任领导干部以来,严以律己、铁面无私。铜山县十里八乡的,他一件额外的“好事”没有办过,一个亲戚朋友也没有安插过。

80年代我曾经问过郭校长,说这样做是否有一点过分。他只是简单地答了我一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我深恶痛绝的。”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郭校长兄弟家的那间稻草屋。它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人不能只替自己打算

我是1968年底离开人民大学的。那时郭校长长期住在医院里,不能行走。他的历史问题调查结束了,证明他是清白的。每当我去医院看他时,郭校长总是嘱咐我不要因为时局动荡而废学。环境变了,意志不能变,专业不要荒废,尤其不要忽视英语的学习。

郭校长还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虽然重病在身,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我每次到医院看见的都是同样的场景:郭校长非常艰难地坐在病床上,面前摆着一个小书桌,桌上放着他正在阅读的书籍。他告诉我,以前由于公务繁忙,无法了却读书的心愿。现在有了时间,身体却垮了。言语之间,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毕业分配的关键时刻,我遇到了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我女友的父亲是回国多年的科学家,突然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被所在单位的造反派关了禁闭,几个月都不许回家。

历史系军宣队负责人与工宣队的同志分别找我谈话。他们建议我中断与女友的恋爱关系,并称她父亲历史问题很严重,将来会影响我的前程。那时正是“唯成分论”甚嚣尘上的年代,谁不害怕和“黑五类”沾边?我思前想后,颇有些进退两难。

我将自己的苦恼向郭校长作了倾诉。他听了之后,很不赞同我的想法。他说:人不能只替自己打算,还得想着别人。“你如果中断恋爱关系,想没想过对方会多么痛苦?你们既然已经共同走到一起,相互了解了一段时间,觉得不错就不要轻易说分手”。

“人不能只替自己打算”,郭校长的一番话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听了郭校长的劝告,放弃了和女朋友分手的想法,后来结为夫妻。

“人不能只替自己打算”,实际上是郭校长作人的一个准则。一事当前,他总是先想到别人,想到那些普通的老百姓。

“文革”期间,我因宿舍搬家,和学校交通股比邻而居,同司机师傅联系较多。那里的师傅我几乎都认识,提起郭校长,几乎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我听他们说的最多的故事,是校长关心司机。他们说,一般校系领导要车,上车后,总是怕耽误公务,或赶不上会议等,唯独郭校长与众不同。他上车头一句话总是:“慢点开,时间是够用的。”而且对司机的学习生活十分关心。他的举动,让司机师傅心里总觉得热乎乎的。

做学问不能图省力气

我同郭校长有很多次的谈话,许多内容是关于如何做学问、写文章的。这方面比起其他同学来,我可谓得天独厚、受益匪浅。

我原来学的是历史系中共党史专业,四清运动之后,受林敦奎和戴逸老师之影响,决定转学中国近代史,即晚清史。对此,郭校长说我转得对,这样更可以畅所欲言、大展身手。

从1968年12月离开北京至1978年底,整整10个年头,我并没有严格按照郭校长“不要放弃专业,尤其要学好英语”的建议去做。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因为当时尚未“改革开放”,我纳闷郭校长为什么重视英语学习?而且,听说郭校长自己也学英语。

“文革”刚刚结束后,我将自己的第一篇近代史论文送呈郭校长审阅,内容是有关对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杨秀清的评价。郭校长阅读之后告诉我。文字和结构都不错,“说明你头脑清晰,是块做文章的料。但是,做学问不能图省力气。你的文章所引用的史料及观点,大多是从别人的书籍或文章中得来,为什么不花些气力,做些更深入的研究呢?”

1978年9月,我考回刚刚复校不久的人大。郭校长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听到我重回人大读研究生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并把我的情况向戴逸老师作了介绍。我从内心感谢郭校长对我的关心。重返人大后不久,我选择了戊戌维新前后的清代历史作为主攻方向,而且将突破点放在清代档案方面。郭校长得知后,非常赞同,专门送给我一本他60年代出版的专著《李定国纪年》,让我参考。我如获至宝般地将书带回寝室,反复展读,颇有一种心明眼亮的感觉,决定按照郭校长的指教,在搜罗档案及未刊史料上下一番功夫。

1985年秋冬之交,郭校长的病到了晚期。我从他的谈话中隐约感觉到,他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表白的“学剑不成书误了”的遗憾。在他的病榻前,我们彼此默默地杲着。我心潮起伏,当时有一种悔恨的感觉,恨自己没有在郭校长离开人世之前,呈上自己的学术成果。

上一篇:写给女儿十三岁的寄语下一篇:思想汇报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