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书籍读书感悟

2024-04-12

教育书籍读书感悟(共15篇)

篇1:教育书籍读书感悟

难得的一个机会,跟儿子一起分享了《爱的教育》一书。里面的故事到勿兰谛的母亲这个故事让人不由感触颇深。

故事的主人公勿兰谛是一名顽劣的学生,因此也被学校给与了开除。可怜的母亲带着孩子通过苦苦的哀求,最终学校同意了,给了勿兰谛一个机会从新回到学校。然而回到学校的他依旧玩世不恭,继续原来的样子。孩子的校长、母亲都感到了非常的痛心。

故事的结尾孩子依旧是原来的样子。这样的一个故事,也让我不由的反思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小的勿兰谛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应该是一块无暇的白玉,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不断的雕琢。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在这样一个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也不断的受着各种各样的影响。

孩子的好坏与否,是否也是我们父母需要自我反省的一个问题。或许以一种新的方式,能让学校出现另外一个新的“勿兰谛”。

当我们从小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孩子会有另外一翻成长。让小时候的快乐成为他们长大后美好的回忆和安慰。父母给与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与期望,而是他想到父母时,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改变自我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的乐趣和自由。

看过这样一段话:0到3岁,你是他的全部。4到12岁你是他的晚上。13到18岁,你是他的周末。19到23岁,你是他的寒暑假。23岁以后,你仅仅变成了他的春节。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要花一生来治愈。

当我们在思考勿兰谛这个孩子的同时,能否让我们更多人通过努力,从一开就打造一个新的“勿兰谛”。

篇2:教育书籍读书感悟

《爱的教育》共有318页,它的主人公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叫马尔科的小学生,这本书主要写的是这个小男孩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的生活和学习。整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恩里科的日记;一部分是他的爸爸、妈妈、姐姐写给他的信;还有一部分是老师交给学生抄写的“每月故事”。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每月故事”,尤其是那篇《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这个故事虽说很长,但是我还是坚持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在读的过程中我感动得哭了好几次。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马尔科只身离开家乡前往遥远的美洲寻找他的妈妈,他先是独自一人坐了27天的船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要找的堂叔已经死了,只有堂叔才知道他妈妈的消息,经过多方打听,马尔科总算知道了雇用他妈妈的梅基内斯先生现在已经搬到科尔多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马尔科又坐了三天四夜的船到了科尔多瓦,这时,意外又发生了,梅基内斯先生全家已于三个月前搬到图库曼去了,在去图库曼的途中,马尔科受尽了苦,先是随马车队一起当仆人走了两个星期,然后自己又独自一人走了好多天,这期间,他又累又饿,病倒了几次,有几次他差点儿要放弃,但是,一想到可以见到自己的妈妈了,他又坚持下来了,终于在他妈妈生命的最后一刻见到了妈妈,而他的妈妈由于他的到来,恢复了生活下去的勇气,由拒绝手术到主动要医生给她做手术,最后由于爱的力量,他的妈妈得救了。医生说是马尔科救了他的妈妈。

篇3:读书活动感悟

恰巧, 在10位领导推荐的书中, 我曾在季羡林逝世的一段时间粗粗读过他的《读书与做人》。现想起来, 算是没有辜负厅领导一番苦心。问我体会, 我只觉得其人学术造诣之深厚, 其书的厚重精深足以让人感到是观瞻了一场盛会, 真写不好体会。确切地说是增长了一些见识, 是为季老一生抛家弃子赴德十载为国艰苦求学的坎坷人生和其在东方文化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感动。

好在平日闲暇较多, 读书看报渐已成习。一直以来, 我读书多性之所至, 或是安抚自我, 克制浮躁。但书多如烟海, 常常担心自己懵懂读书。读哪方面的书、学习书中的什么本身就是学问。上班时间喜欢端详领导和同志们案头放了什么书。按工作要求自然是多读一些财政经济方面的书。可理论性书籍缺乏美感, 时间长了不免乏味。在独自细品个人成长的思索中, 总觉得生活包罗万象, 纷繁芜杂, 自己要读的书很多。学问本有多重境地, 个人水平也分几层, 就像围棋中的段位那样。一些书看了往往似懂非懂, 一些书读过之后也未必就能理会其中真意, 就像贾平凹的《秦腔》。我看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 先是借助字典弄通个别文意, 其次才是揣想季老年界期颐如何能用浅显、平白而简练的文字“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心里问自己, 若要做好季老的读者, 自己还有多少需要学习。

参加工作以来我未能再次进入专业学校深造学习。平时缺乏自学上的刻苦, 更缺少生活历练。我常常试图通过读书拓宽视野, 增长见识, 完善自我。每遇一篇上好的文章, 极尽欣赏之余, 感受最多的是对作者的管窥, 还有一种无法深入的无耐。就像《人民日报》, 有的文章我就读不全懂。对好的一篇文章, 体会最深的就是文章素材之成, 得益于不断的知识营养, 而思维完备则受限于生活积累。学识的紧窄浅薄, 往往工作上思维呆板、作文晦涩, 缺少对事物的想象, 更难以闪现人性物理的光芒。圆小了其外缘面大不了。我往往借着别人的文章去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像是找答案, 先按别人的体会去体会。也像是一头觅食的猪, 哪里得到了甜头就往哪个方向拱。我哪有本事对国学大师的作品写出体会来。

但读书确能让人心平气静, 能让人找到一些宁静。好书是作者用汗水、心血写就的, 是一段人生心智精华的浓缩和升华。读多了自然略知一二。阅读中我们可以试着做回作者, 体味其心境, 思索书中的人事物理。可以用作者的情操陶冶自己, 从而褪却浮华, 重归感恩。

篇4:读书之美,美在感悟

【关键词】读书;美;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生担负着社会发展的责任,而阅读是端正人生思想、启迪人生智慧的。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读书,使人不断向上和进步,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品德修养,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和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便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读书之美,美在感悟

“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寻。”冰心是一位世纪老人,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去欣赏佳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优美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美呢?

笔者尝试提出几种感悟方式,文章是属于感想启迪类还是词句品位类?(1)感想启迪类: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2)词句品味类:1.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2.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3.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4.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如此,学生便可以去分析句子,体味其中的感情,这两句分别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式,形象含蓄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二、读书之美,美在积累

大师季羡林曾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再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就是学问。”南宋诗人陆游深明“读书与积累”关系的真理,他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累,才有一部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籍诞生;只有积累,才有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才有思想的升华。只有积累,才能以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只有积累,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中对名著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名著往往篇幅较长,并且有的晦涩难懂,如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名著呢?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首先应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以《水浒传》为例,教学中以一首《好汉歌》导入,学生能够马上进入水浒传的故事情境中,找到慷慨激昂的感觉,然后开始学习课文,提出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思考,如“《水浒传》中三位女将是 谁?她们的绰号是什么?”“《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性格怎样?”此后,组织学生自行分小组讨论,“《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请说一说《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或者你最熟悉的人物”,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说、听别人说来熟悉更多的故事内容。最后,笔者进行总结。

《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内容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初读名人传记,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展开阅读。于是,笔者首先指导学生了解每一个名人的身份,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兼画家,一个是小说家。三部传记中,《贝多芬传》最著名。作者称其写作的目的在于安慰和鼓励“世上不幸的人们”,使他们勇敢地跟命运作斗争。在阅读《贝多芬传》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贝多芬创作了哪些世界名曲,并且让学生听一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感受这首曲子如何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读到《米开朗琪罗传》的时候,让学生欣赏其名作《大卫》《摩西》《创世纪》《末日的审判》,感受艺术之美,听一听其名言“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我干得精疲力竭,从来没有人这样干过,我日夜工作,其他什么也不想”;读到《托尔斯泰传》的时候,从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出发,让学生循着托尔斯泰的人生轨迹去认识托尔斯泰的杰作,对托尔斯泰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且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位名人的身世出发,三个人都在年幼的时候丧父或者丧母,命运悲惨,但仍然不屈不挠,启发学生以其中一位名人为例谈谈孟子这段话的理解。

三、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

至今,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蔡元培先生十分谦逊,他说:“我读书的短处,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我已经经历了许多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短处。”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惊险的一跳。

在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质变总是会悄悄发生,加之对阅读的深刻感悟,学生能够不断去阅读,扩大阅读面。笔者经常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为学生列出必读之书单,并且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开学后与同学们分享读书感受。

四、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史子集告诉我们: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怀旧与创新,正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温故知新,让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理美和创新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美在延伸阅读,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读书,让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成就自我效能感、成就自我完善的理解能力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训练,并且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中人格、性格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阅读能力、高尚的人格品质。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获取知识的兴趣,是从小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的一项重要学习。

作者简介:叶菁,女,1981年生,江苏苏州人,硕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篇5:读书感悟《真正的教育》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与教育人生时,常常会思考,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我们到底需要通过自己与学生的相处,怎样真正达到一个对于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加久远的影响呢?看了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很多感受。

其实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动力,是源自于每个人本身那种内在的对于知识渴求的那种需要,这也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发现,当你学会了一样事情,就比如说你刚刚学会了一样新菜的做法,如果能够马上能够自己动手,让自己在今晚的晚餐中吃到这样菜,那此时的心情是一种多么欢愉喜悦的状态。正是因为通过自己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于自己生活有帮助的事情,并通过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具体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我们内心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再去学习新菜做法的动力。所以,每个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也存在着自己内心巨大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教育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篇6:《爱的教育》读书感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间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难怪夏丐尊先生在1924年的首本中译本的序言中写道:“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

我虽然没有像夏丐尊先生一样读到流眼泪的程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文中的亲子之爱(佛罗伦斯的小抄写员、爸爸的看护者、六千英里寻母等)、师生之情(父亲的先生、弟弟的女老师、病中的先生等)、朋友之谊(侠义行为、玩具的火车、海难等)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少年爱国者、少年鼓手、格里勃尔第将军等),总是能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深思。

尽管曾经多次读过《佛罗伦萨小文书》(语文课本里的题目是《小抄写员》),然而在书中再读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有着深深的感动。每当看到小小的叙利亚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忍受着一次又一次被父亲误解批评,甚至在感觉到父亲“确实不爱他了”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着在十二点起来为父亲抄写书件时,一股暖流总在心中激荡。我相信,父对子之情,许多为人父者都能做到;唯这子对父的深情——愿意为父劳累,宁愿多次受天大的委屈也不声张,仍然深深地爱着父亲的感情,是多么难能可贵!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够替父母着想?有几个能够忍受委屈?别说委屈,即使明明是自己做错了,往往也容不得他人批评!同是十二岁的孩子,我们班上的“公子”“千金”们相差有多大啊!

《六千里寻母记》中,当看到可怜的、坚强的、勇敢的小马克历尽磨难,饱尝艰辛,来到梅基内斯工程师的家;看到那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心如死灰地等待死亡的可怜的母亲听到一个“好消息”,“腾地一下坐起来,移动不动瞪圆眼睛......”,看到马克“衣衫破旧,满身灰尘站在门口......”时,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内心深处的震撼!是对母亲的爱,支撑着年仅13岁的小马克孤身一人,长途跋涉,历尽坎坷;是对母亲的爱,给了小马克巨大的精神动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挽救了思乡心切、正在死亡边缘的母亲!也正是因为儿子的爱,使得刚刚还拒绝手术的母亲,要马上做手术,为了爱和被爱,她要活着!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

篇7:爱的教育名著读书感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人雅米契斯所作,它以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记事,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其间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和真实的“每月故事”。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有些人认为世界是冷酷的,根本没有爱,其实,你仔细想想,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爱时刻陪随在我身边。读着读着,在我的脑海中不时地出现了很多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时,我忽然觉得鼻子里痒痒的,像有一条小虫子在我鼻子里爬。我把头一低,只见地上出现两滴血,不好,我又流鼻血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徐老师发现了情况,便让金怡同学陪我去洗手间洗洗。来到了洗手间,金怡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餐巾纸,边给擦边说:“刘阳,鼻子还在流血!

“于是,她用土办法,把水轻轻地拍在我的额头上,然后用近浸湿的餐巾纸轻轻地盖在我的额头上。过了一会儿,鼻血终于止住了。当时我深深地感到了同学对我的关爱。我还记得我们全校师生为五年级何圆同学捐款的情景;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为灾区些爱心的情景……

篇8:读书与田野——初学人类学的感悟

读书是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 书中不仅有我们所需要的具体知识, 而且往往汇集着前辈们的思想精华。通过阅读, 很多知识会被不自觉地输入到我们的脑海中, 成为日后我们工作学习灵感的来源, 同时我们也能获得一种智性上的快乐。因而, 在读书过程中, 我并不刻意地要达到什么目的, 阅读就是阅读, 我总是虔诚地相信它本身自有它自己的目的。然而, 前人研究堆积如山, 今人新著层出不穷, 因此读书应该要有选择性、计划性, 同时还应善于把读到的内容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以备将来为己所用, 这个过程顺畅与否, 理论积累的环节成为重中之重。仅就人类学而言,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人类学理论对我来说相对是个难题。这一时期的西方人类学因为处在深刻的世界历史、文化、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之下, 思想上充满着哲学思辨的意味, 再加上翻译者们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等等因素, 对于初入茅庐的我来说理解起来颇为困难。要将这些理论消化成自己的储备粮, 我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 改掉急躁的毛病, 稳住心态, 立足原著, 加强相关阅读, 比如一些相关的知名人类学者的评论等, 我想对理解当代人类学重要作品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的。

在阅读人类学经典著作的同时, 特别要做好读书笔记, 把自己的一些感悟、想法用文字记录出来, 这样才能将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 慢慢地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尽管这个过程是段痛苦的经历, 但对将来的文章写作有所帮助, 字里行间还可找到自我,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是的, 书要有选择地多读, 写作也要紧跟其上, 看书也不单单看内容, 还要看作者的写作手法等等, 写作从模仿开始, 逐渐加进自己的一些想法, 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东西, 学习人类学亦如此。

二、田野工作——人类学的实验田

学习人类学, 感悟力非常重要。然而仅仅读书还不够, 人类学者的学术感悟力只有通过田野调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才能得到步步提升。换言之, 田野是获得感悟力的更为鲜活的来源, 也是实践自身所学理论的实验田。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此种方法人类学者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 田野调查把人类学家送到研究地去, 亲身体验那里的生活, 感受那里人民的喜怒哀乐, 参与观察当地的日常生活。一般, 这种调查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不仅要求人类学家学习当地的语言, 而且在当地获得一个合适的社区身份。田野工作方法的成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成熟的标志。它使得人类学家慢慢告别了泰勒, 弗雷泽等那代学人的工作方式, 不再在书斋中足不出户, 而是直接面对活色生香的异域文化, 既从外来者的角度对特定文化的一切特别之处有着足够的敏感, 又作为共同生活者对这个文化有着内部的体系认同, 而不是轻易的嘲笑讥讽。然后在这样细微的观察后再对这个文化进行描写分析, 建立理解这个文化的理论模式 。人类学者通过入乡随俗式的田野工作, 研究一个个具体的文化, 然后通过对这些具体文化的比较研究, 探索人类文化的普适性特征。人类学这种小社区的田野调查以及独特的“以小见大”式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在信度和效度上可与之相比。

对于调查人而言, 他带着长期生活中所熟悉的文化走向田野, 将自己原先习以为常的东西作为参比对象与被调查文化进行比较, 不过田野调查中的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参比要求调查者站在“中性”的立场上, 带着一种“他者的目光” , 潜入被调查文化的社会中充当某种角色去体味和把握该种文化, 同时还要以此为参比反映调查者自己的文化, 所以这种比较是系统的、客观的、相对理性的参比。在田野调查过程中, 调查人通过观察、参与、访谈、体验去感悟和认知被调查文化, 田野调查的目的亦在于此。以自身的文化系统作为参照系, 不断深化对异文化的认知和积累资料。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自身文化的认识。

总之, 走向田野, 是一个“离我远去”的过程。离我远去的“我”, 不单指个人, 而指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 获得“我”的经验, 使人类学家能够比较移情的觉悟到自己文化的局限性。同时我个人认为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做好田野笔记也很重要, 要做到变调查边整理, 养成这种田野调查的习惯。

上述有关田野的文字只是对所得知识的整理和感悟, 然而纸上谈来终觉浅, 希望今后多有机会走入田野, 去体味那种离我远去的漂泊感。

三、余论———不断感悟人类学

读书和田野, 作为学习人类学的传世绝活, 从哲学的角度, 读书习得的人类学理论相当于真知, 田野是实践的话, 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唯有两者的结合, 我们才能最好地感悟人类学。读书, 不仅给予我们智性上的快乐, 它也帮助我们不至于在田野中迷失。通过读书, 一方面我们带上“问题”做田野, 显然会更有方向、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也不断更新着做田野的方法。反之, 田野也常常带来读书所不能给予的新的发现和启迪, 推动着人类学理论的发展。于是, 穿梭在读书和田野之间, 在文本中做田野, 在田野里做文本, 我想, 源于实际生活的人类学叙事和知识是更容易走近生活的, 而非学术殿堂的技术性话语和自命清高。

人类学作为一门科学, 具有普同性、整体性、整合性、文化相对论四大特征, 同时它还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包含了尊重他者和尊重自身的人文关怀。它使我看到人类生存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平等对待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也让我更珍惜自己, 珍惜所面对的每一个人。

摘要: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的行为方式的科学, 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人, 企图形成关于人类及其行为的可靠知识。它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田野实践及其对他者文化的感悟提升出的一种广博与宽容, 它既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种人文视野与关怀。笔者从读书与做田野的角度论述了学习人类学的方法及些许感悟。

关键词:读书,田野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篇9:读书感悟:杨墨和庄周

实际上,杨墨之所以命运不好,主要在于杨子主张个人主义同群体社会对抗,墨子主张平等主义同等级社会对抗。杨朱的资料虽然少,但也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大致上,杨朱立足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来论证人际关系,主张个体本位,这就同传统体制的集体本位产生了剧烈冲突。更严重的是,这种冲突没有可调和性。因此,杨朱很快就被主流“话语”所淘汰,而墨翟只能在下层社会的游侠中找出路。孟子所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膝文公》)应该说抓住了杨朱与墨翟不容于世的关键,即“无父无君”。如果从个人主义和平等的角度看待杨墨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冲突,恐怕更有意义。

庄周不同于杨墨,他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许多论著老庄并提,面老子和庄子是有差异的。严格来说,老子谈论的,是冷峻的治道;而庄子谈论的,是性情的宣泄。因此,老子能够被统治者推崇,而庄子进不了王者殿堂。庄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他给了逃离政治甚至逃离社会束缚的人一个精神支柱。而庄周式的逃逸,不会直接冲击正统体制,所以被统治者允许,也得到隐逸文士、失意政客等各色被体制轨道抛出者的青睐。大道朝天,各走半边,老子依然在体制内浸淫,庄周则成了体制外的代表。殿堂之上,不讲儒术就讲黄老;山林之间,不读南华就读小说。这似乎是古代文人之大势。

篇10:书籍《非常老师》读书笔记感悟

不过,书中的内容的确让我找回几年前的一些记忆,一股股冲动。

书中新潮老师中的罗老师在教师节接受全班学生为自己写封信的做法,我也不是在什么时候用过吗?在漂亮老师中的米老师试用期快到时,学生的表现我不也亲身体会过吗?还有偶像老师中的舒老师不怕马加说话有结巴,在课堂上非要他把话说完的做法,我现在还在用呢……这一阵阵刺醒的感受实让我回味……

还有神秘老师中的蜜儿老师的做法更使我欢喜万分。

我羡慕她敢于改变学校制度的作法。初来的一位老师敢于在领导面前把“名次表”扔了;敢于离开课堂带学生到田埂上亲亲大自然;敢于在中秋节让学生离开父母,亲自体会思念亲人的感觉……

我更羡慕她有这么一位敢于放手相信老师的龙校长。没有龙校长的支持,也许蜜儿老师的做法早就被龙督监给推返了。其实,在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又有多少个老师支持每周一大考,三天一小考的做法呢?又有多少个老师不想让学生多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呢?又有多少个老师不愿意天天与学生一起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生活呢?但就是没有这样一个校长:不管同事的反对,不管结果怎样严重,只要学生能享受快乐,能学会做人。

篇11: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感悟

我忆起那一个雨天,你拿着伞久久伫立在学校门口,如雕塑般一动也不动。放学了,我背起那并不是很重的书包急忙向校门口跑去,奔跑间,眼睛不断的扫视人群,搜索着什么。突然,我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你,止不住的欣喜攀上我的面颊,如爬墙虎似的在脸上散布开来。我兴冲冲的跑向你,你没有说话,可是我却发现你眼里那掩饰不住的温柔,你一手接过书包,一手牵着我,伞倾向我,让我感到头顶飘过了那么一抹深蓝,阵阵暖意从你那温暖的大手里传来,让我心头顿时一暖。我伸手想拿过书包,不经意间触碰到你的手,我愣了,与那只温暖的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只,凉的那么刺骨,我这才忆起,从出来就看见你一直把那只手放在口袋里,原来是为了我,泪水顿时涌了上来,充满了整个眼眶,还不时的向外溢出,背上的书包也骤然间变得沉重起来。

雨,依旧在下着,打在我那原本就已被泪水打湿的脸上,使我分不清现在脸上液体到底是雨水还是泪水,我只感到心已被一种叫做父爱的情感所充溢着。

又如初中的那第一个朋友,你犹如春天新生的孩子,脸上还带着些许的稚嫩,不过也正因这样,我也才会被你的天真与纯真所吸引,因为你看上去是那么的纯洁,其实你不知道,每当我看到你时,不论之前多么糟糕的心情都会瞬间好起来。

那时,一种叫做友爱的情感在心头弥漫开来。

回想着,心灵之花已在心中盛开,香气弥散心中,我顿时感到一阵说不出的舒畅。

篇12: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感悟优秀

我深深被这本书吸引,里面写了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同学们;卡隆,戴洛西,乌兰蒂……以及安利柯的爸爸,妈妈发生的故事,故事有忧伤的,有喜悦的,还有平淡的。主中还写了爸爸,妈妈,姐姐给安利柯的信,还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抄写每月故事。读后感·书里还写了安利柯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爸爸的爱。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洛马格那的血》里面的小男孩,费鲁乔知错就改,从和别人打架到救了外祖母。

妈妈经常告诉我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我猜想《爱的教育》这本书的道理就是做人要善良,诚实,大方。在家里要帮助爸爸妈妈洗碗,扫地;在学校要关心同学,尊敬老师。

篇13:教育书籍读书感悟

渔王把自己最精湛的捕鱼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们,结果,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渔王还差的渔民的儿子。渔王困惑的同时,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经验与教训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苏格拉底说:“患难及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巴尔扎克也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其实,我们每位教师都懂得:“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品格,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如果我们总是设法让学生避开一时一刻的经验教训,那么,对于学生的未来必将是困难如影随形。

张丽钧在《孩子们绕开了什么》一文章中有这样振聋发聩的语段:

绕开苦难

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孵得“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走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显然,在大师的笔下,鸭妈妈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地爱着自己孵出的这个“异类”的伟大母亲。而我们的教材根本无视原作对鸭妈妈这一角色的定位,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或许,改写者的初衷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地追击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我们也一定看到过这篇报道,说的是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不少幼虫常常就在往外冲杀时不幸身亡。有人出于好心,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钻了出来。但是,所有靠求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因为它们飞不起来了。原来,那狭小茧洞正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它们穿越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只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磨难,常常是生命中必须独自体验和经历的过程。逃避这个过程,就永远成不了“帝王蛾”。

当那个《海龟·游客·鹰》的故事还在我们耳边萦绕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做又好气又好笑的人物,我们真的应该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事情上,多多汲取经验教训。苦难不会因为你绕开了就不存在;真实不会因为你绕开了而消失;丑恶不会因为你绕开了而改变;深思更不会因为你拒绝而不再成为问题。

篇14:在情境中读书,在读书中感悟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情境教学的倡导者,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学伊始,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草原风光,饱含激情地配乐诵读课文。这样用优美的视频以及教师深情的诵读,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创设情境,营造出美的氛围,把学生从课堂带到广阔无垠、蓝天碧野的草原,激发起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初步的审美体验,唤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愿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读书赏析,融入情感

此时学生已初步感受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和课文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产生了读书的愿望,教师应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美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何引导学生读书,我没有在读书之前就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读书氛围,尽可能地激发他们读书的愿望,放手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读书,在读书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1.赏读。首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配乐赏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可采取小组读、个别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情感。伴着优美的轻音乐,教室里书声琅琅,诗意浓浓,情意浓浓,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情感自然融入了文本。

2.研读。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文本阅读。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茶馆式”教学法,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谈出自己的见解:“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可适时加以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赏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文本,循序渐进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美读。即让学生配乐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放手让学生在赏读、研读的基础上有滋有味地品读文本,从而充分体味草原美的情趣和老舍先生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来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

三、想象激情,深化情感

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投入情感,深化审美体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情感,都有想象的成分。想象总是伴随着情感的,是与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引导学生从视觉角度展开想象体验美:“想象你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空气清新的大草原上,闭上眼睛仔细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闭上眼睛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之中后,教师又用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图,让学生欣赏并谈出自己的体验。此时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想象融为一体,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

2.引导学生从听觉角度展开想象体验美:“当你进入草原时,闭上眼睛仔细想想,你又听到了什么?”当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时,教师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同时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在优美的歌声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审美体验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3.引导学生从嗅觉角度展开想象体验美:“当你站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闭上眼睛仔细想想,你还会闻到什么?”学生闭上眼睛,又一次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之中,接着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审美体验。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审美体验之中的同时,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草原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情境之中,进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4.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深化情感。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草原和城市的对比,谈出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保护环境的情感,并抓住契机渗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化情感。教师结合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联想,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伟大的祖国不仅有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还有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风景迷人的桂林山水,绮丽多变的镜泊湖,如诗如画的小兴安岭,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情动而辞发,学生深情地说:“祖国真美!我为祖国而自豪!”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背诵课文,如同桌互背、配乐背诵、看图试背,同时加强背诵方法的指导。

这样,既加强了语言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使语文课堂情意深深,诗意浓浓,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美的情趣。

篇15:书籍《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悟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开篇引的巴拉塞尔士的诗:“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去认识爱,懂得爱,了解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享有爱的艺术,而不是在爱之外,却以为自己深谙此道。无知总使我们欺骗自己却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骗了。

第一章内容很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序言之后的序言来看,这里弗洛姆先谈了世俗人理解的爱,他告诉我们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爱,只是一种交易。无疑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种爱,让人感到绝望,人们就这样毫无知觉的生活在这种虚假和欺骗中,把这种虚假的爱当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这种可悲却无法挣脱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让我们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爱吧。

弗洛姆说,“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我们努力取悦对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得被爱,什么样的人是值得被爱的,我们便努力的成为什么的人来赢得人心,显然在今天物质上的优越是一种,外表的美丽帅气是一种,当然相比之下绝对是前一种更实用。人们不再考虑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而是考虑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条件,这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说这是人的爱的能力的一种丧失。

第二中情况是,弗洛姆说,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对于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爱的形式及虚假,我们一眼便能看出来确实如此,我们眼中的爱就在以这种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易,这种交易讲究等价值即所谓的门当户对,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继而是各种世俗的约定,世俗的价值亦是爱中用来交换的本钱。爱被如此层层包围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无法谈论爱的。

弗洛姆说,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式多么寂寞。

弗洛姆的这段话是很值得品味的,如此三则错误,他把世俗的爱几乎全部否定了,就连我们看似稍微入行一点的第三中爱也一并在内,那只是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为我们清零,那么学习爱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得很多的人是能爱的,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这便是学习爱的准则。如果你选择无知,那么你离爱永远都会是那么的远。

上一篇: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下一篇:送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