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5-05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4篇)

篇1:《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学会看简单的统计图。

3、在走迷宫中,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经历走迷宫、统计投中圈数等活动及汇报交流中,感受统计和有序思考。课前准备:画迷宫,圈等。联系其他教师共同管理、辅导学生小组活动学习。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板书课题)

二、数学乐园

1、小白兔送信

师:兔妈妈有一些信,想让小兔子帮忙送出去,信封上算式的得数就是收信人家的门牌号(出示7座小房子,房子上分别有2、3、4、5、7、8、9这些数字)。

出示9-3,以这样的提问方式提问:请这一组的第3个同学来站起来?同学们看看是不是第3个同学?

师:请这一组(另一组)的前3个同学站起来,同学们看看站对了吗?师:刚才老师请这一组的第3个同学站起来,站起了几个人?请这一组的前3个同学,站起了几个人?可见第3个的“3”与3个的“3”是不同的。

师再依次出示算式: 8+0、7-

5、2+3、9-

5、6-

3、2+7、10-3用上面的方式提问。

指名学生回答后揭示答案,在黑板上排成一排。

师:现在黑板上有几封信?(8封)这边有几座房子?(7座)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发现8比7大,初步感受有房没信或有信无房)看看是不是这样呢,谁愿意来送信?(指8名上台送)师:剩下几号信没有送到?(答案为6的算式)它应送给几号房?(6号)这6号房还可以放哪些等于6的算式?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也知道了“几”有时表示好几个,第几却只有一个。如5表示5个,第5却只有一个。(与数学生活动结合)

2、投圈游戏

师:第二个游戏——投圈。

⑴、投圈活动。出示图(1),每组排好队,每人按顺序投,投中一个画一个圈,记后回队伍后面。

(2)、展示成绩(课堂抽一组的情况,图2)。

师:根据这幅图,你看懂这组中,投中最多的是几个?是谁?你还知道什么?(3)小结:这是我们将来要学的统计图,象这幅是用画圈的方法表示投中的个数,几个圈就表示投中几个,要知道是谁投的要看下面的名字。

3、数学迷宫

(1)出示数学迷宫 观察:谁能看懂题目的要求?

师:按照1、2、3„

8、9的顺序走,不能跳格走,要相邻紧靠一起才能走。像这2到这3能走吗?(指图)

师:同学走时,其他同学注意看,想一想,要走得与别人不一样。(2)全班活动。(说明:把“数学迷宫”画在地上,学生分组活动,其他教师协作指导、管理)

(3)方法指导。A、简单到难

师:刚才同学们走时,有没有重复了?有没有办法既不漏也不重呢? 师: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先简单的再难一点的。转一次弯,从1走到5转弯到9,问:你想到哪边还有相不多的路线?指名画一画!

师:对,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师:再找转两次弯的,刚才到5,现不到5到4就转到8再转到9。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次到5转,第二次到4转,接下去到几转呢?

B、从上向下

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种。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出示1——5)简单说一说。(1)(2)(3)(说明;(1)指名画一画,(2)在“?”处提问得出(3),观察(3),引导得出规律。)师:走迷宫时,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从1走到9,但是走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只要你符合要求,不管你怎么走都是对的。

三、课堂总结 师:这就是这节课玩的“数学乐园”,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学数学也是很有趣的,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有趣的数学知识。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课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游戏的形式,在玩中学、玩中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有趣。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在实际体验中激发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形式将教材提供的内容活动化,如投圈记录、走迷官等,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2.尝试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说,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还需要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

A、离开课桌,走出教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与游戏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B、多人上课,共同辅导。班级授课的缺点有样一个缺点: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改进这一缺点,本课分组活动时,一位老师负责一组同学的指导工作,尝试着多位老师一起管理和指导,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3.把握灵活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序数、计算、统计等学习内容融于各项活动之中,在统计上要求学生自己或他人帮助能记,会看懂谁几个;在走迷宫中初步感受到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同时指导学生要有序地思考一些问题。由于要求简单,把教学任务融于数学活动中,既能完成教学用书上所有的教学要求,又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渗透数学思想。

4.感受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如回答问题的提问方式、做走迷宫游戏、投圈统计等。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意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节课中,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篇2:《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节课我就结合了上述新课程的理念,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将课本上枯燥、生硬的平面游戏变成了动态、活泼的趣味游戏,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充满趣味性。在上课之前,我还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并对学生们可能生成的结果进行了动态的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作如下反思:

二、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在走迷宫环节,我在各小组汇报了合作探究取得的结果后,还让学生对一些数据进行比较,既对各小组探究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又很自然的复习了这一部分教材中没有安排的比较大小的内容,这样做也鼓励了在合作探究中表现较好的小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补充了怎样走才能既不移漏,也不重复?为学生今后的有序思考指明了方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本节课中无论是走迷宫、对口令、送信、坐火车还是投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些游戏其实就是学生们经常会做的,可是平时在玩这些游戏时,学生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数学问题,而今天他们不但玩得高兴,同时也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点点滴滴中,同学们一定会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或是明白一个算理,而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为孩子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走迷宫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想一想、说一说中体会走迷宫的路线的多样性,并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3: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反思

一、构思45分钟的教与学

我的课堂过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基本上被称为“满堂灌”, 学生没有思考空间, 没有交流讨论的平台.面对当今的学生, 我转变教学模式: (一) 学生预习、讨论交流; (二) 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三) 课堂练习, 巩固所教的内容; (四) 内容归纳小结, 把握好课堂中教与学.

二、尽量以实例为模式引入学习内容, 吸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 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 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 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 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在七年级数学中已经扩大到有理数, 出现了负数, 负数的引入, 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 讲完这段教材之后, 客观地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 但尚难深刻领会,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识障碍, 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七年级组班级篮球的某一场比赛中, 本班上半场赢5分球, 下半场赢3分球, 结果全场赢8分球;而另一场比赛中, 我班遇到强队, 上半场还能赢球4分, 而下半场输球6分, 结果全场输球2分.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巡视一遍, 再补充, 把赢球记作“+”, 输球记作“–”.这两场球怎么表示?多数同学很快就写出 (1) (+5) + (+3) =+8, (2) (+4) + (-6) =–2, 紧接着, 我要求学生举出能与正、负数联系的贴近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地发挥,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善于理解学生、贴近学生、鼓励学生

居于该班级学生, 他们思维能力慢, 只有允许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练习空间, 多做多练一些基础题.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只要重在参与学习数学, 把“教育权威”变成“朋友同学”, 使学生看到亲切的笑脸, 时常听到“你真行”“你做得真棒”“开始有进步了”“只要你参与学习数学,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评价语句,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中, 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看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探究.

四、端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从七年级新生开始, 就应重视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学生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 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做练习集.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 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发现本节课内容中难懂之处, 带着问题上课才会更有动力, 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当然, 在数学课本中也有内容较浅的章节, 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时就要听老师在讲课时与书中的不同之处或者老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 (2)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当天知识, 养成复习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部分同学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 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 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

五、创造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参与实践, 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认识结合起来.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例如, 教学中“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画三视图”“制作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参与、操作、讨论、交流、回想生活中常见到的实例.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 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 能手脑并用, 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能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六、展示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要妥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长方形、球等) ,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七、教学中的困惑

篇4:《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分层,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注重的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通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目标教学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最充实得的数学知识。譬如,在《升和毫升》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平时成绩优秀,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其目标是熟练地掌握升与毫升之间进行的各种换算,并且能够适当地将其运用到一些简单地应用题的解答当中。

平时成绩一般,课堂表现平平的学生:其目标主要是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解答这部分的应用习题,经常与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交流。

平时成绩略差,课堂表现一般的学生:其目标主要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能够解答基础知识部分的所有习题。

平时成绩极差,课堂表现消极的学生:其目标主要是能够理解这部分知识的内涵,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任务。

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分层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精心制订每一个教学目标,并且在进行教学时严格按照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从而符合尊重每一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初衷,创建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

二、教学内容分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将我们所需要讲的教学内容分层,再讲给学生们,这样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整个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自主地去剖析数学,了解数学,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譬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容层次的学生作了以下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

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形式成绩各方面表现的都非常优秀,因此,针对这一部分学生主要教学内容便是一小部分小数加减法基础知识习题的练习,之后便是应用题解答的引用并且不断地进行练习,最后便是难题的解答。

成绩一般的学生: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主要教学内容便是小数加减法基础习题的不断练习,最后便是应用题基础习题的练习,不断地加强与巩固。

成绩较差的学生: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主要教学内容便是小数加减法基础知识的深层记忆与巩固,之后便是基础习题的不断练习。

成绩极差的学生:由于这一部分学生的特殊性,我所设计的主要教学内容便是利用一些简单的习题集中其注意力,然后让其初步接触小数加减法的复杂习题案例。

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时,我们要进行精心地设计,让学生在根本上提升个人的学习成绩,走进数学知识最深层的世界。

三、教学评价分层,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在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我们应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评价,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数学教师并没由意识到教学评价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之后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格外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评价。

比如,对于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进行夸奖,利用“你太棒了”“你真聪明”等这种毫无营养的评价只会不断地增长这一部分学生的虚荣心,使其完全地处于一种自我的状态,从而形成其无法面对失败的心理世界。

对于形式成绩一般的学生,假如我们只是以“你应该向xxx学习学习”“你这里是不正确的”等话语进行教学评价的话,对其学生成绩的提升将会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表明在向xxx学习时应该学习他的什么,是学习的状态还是解题的思维等等,而在指出其错误时我们也应指出其这里为什么会做错,指出其错误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学困生的教学评价是我们有史以来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难题,因此,在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励其不要放弃希望,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从而提升其学习信心,使其走入数学知识的世界。

所以,在教学评价分层环节,我们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使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会过于骄傲,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所有学生都找到自身的平衡点,实现共同进步以及教学课堂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根据其特点进行深入探究以及不同方面的分层设计,从而实现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尊重每一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建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数学知识分层教学课堂。

篇5:《数学乐园》教学反思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这里,数学得到了升华。数学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数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我想,这篇教学设计,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作了很好的解读。课堂教学从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到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并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体现了“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本节课我就结合了上述新课程的理念,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将课本上枯燥、生硬的平面游戏变成了动态、活泼的趣味游戏,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充满趣味性。

在上课之前,我还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并对学生们可能生成的结果进行了动态的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本节课的优缺点做简要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节课,同学们始终沉寂在游“数学乐园”这一情境中,在米老鼠的带领下,学生们的精力更加集中了,思考问题更加主动了,心情也更加愉悦了。这样有意识地学习,当然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为孩子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走迷宫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想一想、说一说中体会走迷宫的路线的多样性,并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本节课中无论是走迷宫、对口令、送信、坐火车还是投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些游戏其实就是学生们经常会做的,可是平时在玩这些游戏时,学生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数学问题,而今天他们不但玩得高兴,同时也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点点滴滴中,同学们一定会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关注细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或是明白一个算理,而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走迷宫环节,我在各小组汇报了合作探究取得的结果后,还让学生对一些数据进行比较,既对各小组探究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又很自然的复习了这一部分教材中没有安排的比较大小的内容,这样做也鼓励了在合作探究中表现较好的小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补充了怎样走才能既不移漏,也不重复?为学生今后的有序思考指明了方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坐火车游戏中,我不但设计了简单的几和第几的知识,还相应地补充了求总数的环节。我先请一名同学站起来让他说说自己前后各有几个人,再求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基数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物认识。

还有在投球游戏后,我让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投球结果,目的是在学生们看图提问题的同时,渗透给学生一些统计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送信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小插曲,一个是有一个同学投不出去信,一个是有一个小动物没有信。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事要认真、实事求是,同时也要关注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互评、教师评、多媒体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比较有针对性,同时还关注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从他们脸中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心中那一份成功感和一份满足感。这样使学生认清了自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当然在看到本节课成功一面的同时,也会看到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们老批评指正。

篇6:一年级数学《数学乐园》教学反思

1、创设实际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标》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加强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新课伊始,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超过1米要买票”的情景,设置了“1米到底有多高呢?”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米”,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体育课中的跑步距离,学校跑道长等,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体会“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安排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方面地理解和体验长度单位。

篇7:中班数学《动物乐园》教学反思

中班幼儿活动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节课不算是一节完整、成功的课。而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难以取舍和经验缺失。根据我的目的,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到好友的qq牧场去追踪、挑选图片(没有幼崽、背景漂亮、成年动物、有排列队形等),动物名称、数量全部编辑成动画方案展示。主体部分我弄了16张幻灯片,上面的动物各不相同,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我也曾怀疑内容的过多,但面对每一张精心挑选、制作的图片,真的舍不得去掉那一张,测试了几次,觉得差不多能完成。而事实证明,幼儿的兴趣的确很浓,但由于幻灯片的过多而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失败。如果幻灯片在8个左右,只要全面覆盖1-10数字的教学,个别数稍有侧重,完全能按意图进行,那一定是一节完美的多媒体尝试课。

篇8: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重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大多只能理解数学概念的表面语义, 而对概念的内涵和真实意义往往认识不透, 严重阻碍了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仔细、科学、理性地分析了数学概念? 所出示的教学道具是否全面、有效、丰富? 是否能真实地让学生全程体验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真正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点? 下面以《认识分数教学实例展开分析和反思。

课前我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道具:有水果、花朵、动植物和家居物品集合图, 这些图里的物品的总数有的相同, 有的不同;有的是平均分的, 有的不是平均分的;有的平均分为份, 有的是3份, 有的是4份。上课伊始, 我把这些材料展示给同学们看, 然后设计如下问题:“上学期我们认识的是一个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那么现在每一个物体与它整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提出问题后, 同学们开始思考, 怎么分类呢? 得找出一个共同的参考标准才能分类。让学生真正体验分类过程就是分析材料, 然后找出材料中整体与个体间关系的过程。

经过思考、讨论, 学生得出以下几种分类:一级分类, 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 剩下平均分的继续分类。二级分类, 以整体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 没有考虑到部分;以部分的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 没有考虑到整体;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标准进行分类。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抓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但教师与学生在讨论这些分类及分类标准的过程中逐步剥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向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这一本质属性靠拢。教师让学生再次经历这个分类的过程, 对这一标准再次感悟:不管总数有多少个, 也不管事物的类别是什么, 都可以把这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面对一组都是平均分成2份的集合图, 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学生会很自然地说出这组图形都可以用来表示平均分。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把内隐的认识用语言表述出来, 是对概念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的过程。

学生通过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凸显了研究的都是平均分这一本质现象, 在分类过程中学生的感悟是真实的, 不是为分类而分类, 而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分类, 丰富对分数概念内涵的认识。学生从自己理解的分类, 到对他人分类依据的讨论, 经历了感知材料、观察比较、讨论辨析、再次分类、归纳提炼的概念建构过程, 真正参与到概念形成过程中。

二、丰富学习资源, 整体感知数学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 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学习材料, 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把数学概念表现出来, 拓宽学生的认识面。彻底摒弃原来那种只有知识点而没有整体感悟的认识方式, 注重数学概念的内涵感知和领悟, 并能从整体感悟过程中提升数学分类比较、概括抽象的水平。如《面积的意义》一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部分内容的讲授分两步完成:第一步, 我先展示实物,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 通过观察、手摸、讨论、思考的学习活动, 从中抽象出物体表面积的内涵本质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具体可以这样操作:首先给学生提供扇子、方形模版、光碟、一段圆木, 让学生通过眼观手摸感悟物体的表面。第二步, 同桌互相手摸积木、药盒的表面, 并说出摸的是什么面, 物体有几个面, 是平面还是曲面。第三步, 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 比较作业本封面与相片的大小, 再让学生举出几个比作业封面大的面, 或者比相片小的面。然后, 抽象出面积的概念。通过提供大量丰富多样的, 常见的道具材料, 让学生通过全面感悟物体的表面特征, 自然而然地提炼出面积的概念。

在同学们了解面积概念的基础上, 我做出了下面的教学设计:我为每个小组提供如下的实物教学材料, 相同的是, 四个图形, 1号图与2号图大小差距明显, 一眼可以比较出来。3号图一个正方形, 边长6cm, 4号图是一个长方形, 长8cm, 宽4cm。不同的是, 图片卡纸颜色不相同, 还有的卡片印有字母, 还有的是把两个图形印在一张卡纸上。同学们在比较3号和4号图的面积大小时, 出现了多种对比方法:把3号和4号叠在一起比;用字母卡片量, 量边长, 因为6+6=12 (厘米) , 8+4=12 (厘米) , 图形的周长是一样, 所以它们的面积也是一样的。针对这种量边长的方法, 我精心组织学生仔细分析,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比较面积大小, 必须用面积来量, 不能用长度去量。这样, 学生通过在活动中不断地探索, 辩明对错, 水到渠成地理解了面积概念的本质含义。

上面两个步骤, 实现了教师提供学习材料,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 不断分析思考、自主构建起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地尝试、思考、讨论、探索, 逐渐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

综上所述, 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学概念, 它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也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组织能力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全程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能够自主建构起数学概念, 有效体现出概念教学过程的价值。

摘要:概念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 形成比较和分类、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提升准确、简练和严密的数学语言的表述水平,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因此,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提供典型多样的学习材料, 给予充分的交流和表述的机会。

篇9:浅析数学的教学与反思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教师;学生

对于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我们的职责不仅是要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新课标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由于这些体验不断地碰撞,引起了笔者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对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以下就是笔者结合高中平时教学时的一些情况对教学做的一些反思。

一、教学观念上的反思——教学理念的思考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真正地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方面去展开。以数列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数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义、表示方法、通项公式、分类以及几个特殊的数列。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函数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数列也是一类函数,当然也具有函数的相关性质,但不是全部;而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在数列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而且数列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三、对初高中衔接问题——教材编制的思考

初教高一时,笔者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也很大。所以,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我们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还要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四、对学数学的反思——教学目标的思考

对于在数学课堂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那么,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能会说要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的难题可以不做要求。

五、从学生角度方面的教学反思——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讲习题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得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教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真实的思维过程。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总之,在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同时,教师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篇10:《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活动—《水果乐园》的目标指向是7以内的点物匹配,在设计过程中,我关注“如何解决数学类活动相对比较枯燥”以及“如何满足不同能力层次水平的幼儿的发展需要”这两个问题,我结合刚进行过的水果丰收主题中以及“通关密令”来串联整个活动,使活动在有趣活泼的情境中紧紧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其次,我通过“摘果子”和“送礼物、分水果”的操作活动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发展需要,通过颜色、点数与水果的对应进行二维的匹配与分类;另外,在活动中先由图片过渡到实物卡片的操作,由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抽象的符号,通过这些过渡与渐进分解了活动的难点,使幼儿在轻松又富有挑战的情境中获得操作机会,体验成功。

活动目标

1、复习7以内的点物匹配,巩固对7以内数量的认识。

2、尝试根据数量及颜色两种特征进行分类摆放。

3、乐意参与到情境活动中,愿意与同伴交流。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7以内的点物匹配

教学难点:通过颜色、点数与水果的对应进行二维的匹配与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小纸盘,上面贴有不同颜色的点卡(7以内)

活动过程

(一)参观果园:按图示点数找相应的水果

1、教师带领幼儿去动物果园游玩:秋天来了,果园的水果丰收了,谁想跟我去果园玩,好,出发吧!

(播放PPT,幼儿跟随音乐进行身体律动)

2、幼儿根据点数找出相应的`水果,并大声说出“XXXX快开门”。(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是这种水果)

①师:果园到了,咦,门怎么是关着的?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播放课件:点5:6个菠萝、5个苹果、7个草莓

师:有几个点子?5个点子就和5个水果宝宝做朋友。

5个点子宝宝的水果朋友是谁呢?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带领幼儿依次集体点数水果数量,并出示相应数量的数字)

找到点子宝宝的朋友吗?一起把它的名字喊出来:苹果苹果快开门。

师:大门开了,看到什么了?那我们一起来摘苹果吧!

(师带领幼儿做摘苹果的律动)

②师:苹果摘完了,我们继续往前走吧。哎呀,门又关了,原来又要我们回答问题了。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课件:点6:5个梨子、6个桃子、7个西瓜

师:有几个点子?6个点子就和6个水果宝宝做朋友。

xx小朋友,有几个梨子呢?一起来数一数?

xx小朋友,有几个桃子呢,数数吧。

所有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来数一数,你们看到了几个西瓜呢?

师:点子宝宝的朋友是谁啊,一起喊出来:桃子桃子快开门。

(师带领幼儿做摘桃子的律动)

③师:前面还有一片果园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课件:点7:6个苹果、7个香蕉、5个橘子

师:我们来看看,点子宝宝有几个呢?

7个点子和哪个水果做朋友呢?为什么?

(师请个别幼儿带领全体幼儿依次点数水果数量,并出示相应数量的数字)

(二)分水果(按颜色及数量两种特征进行匹配)

教师:我们摘了那么多的水果,都吃不完,请小猴子也来吃好不好?我们问问,它想吃什么水果呢?

播放小猴子的PPT声音:这是我最爱吃的水果,并且它的数量和点子是一样多。

(幼儿发现按数量、喜好或数量、颜色两种特征找出相应的水果,并请幼儿说说理由)

(1)课件:点6、小猴子:6个苹果、5个香蕉、5个桃子

(2)课件:红色的点7:7个香蕉、6个桃子、7个苹果

师:

播放小狐狸的PPT声音:我想吃和点子的颜色、数量一样的水果。

师:你听到小狐狸说什么了呢?

(三)送水果礼物(按颜色及数量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师:老师觉得我们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给小猴子、小狐狸都送了水果,但是我们还有好多好多水果呢,让我们再把水果分给小猪,小狗,小兔,小猫,小熊尝一尝,你们同不同意?好了,第一组给小猪分水果,第二组。不过,这些小动物都有要求的,都要吃喝篮子上的颜色和数量一样多的水果,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小宝贝儿一定能分对的。

①请幼儿观察盘子,发现盘子上的带颜色的点,知道要根据颜色及数量分装水果。

②幼儿操作:将水果放入相应颜色及数量的果盘中。一起看看水果是否与相应的盘子上的颜色及数量匹配。

(四)幼儿跟随音乐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一环节中应该注意:

1、教师要有充分的角色感,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把幼儿引入活动,在活动中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激起他们打开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理由,在集体点数时,可变换多种形式,如老师带领点数、个别幼儿带领大家一起点数等。

分水果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在这个环节中,部分孩子会只根据一个条件来选择,例如只根据颜色或只根据数量,教师可引发幼儿说说自己的理由,并引发幼儿讨论“都是7个,为什么要选苹果,不选香蕉?或“都是红色的,为什么要选苹果,不选草莓?从而让幼儿发现要选符合颜色和数量二个条件的水果。

幼儿操作送水果的环节中:

1、教师要给幼儿观察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盘子上的秘密——带颜色的点,从而为操作活动作铺垫。

篇11:《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1(一)

普兰店市铁西小学

李凤梅

(一)创设“发练习本”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老师抱来一摞练习本。

师:老师要给3位新来的同学发练习本,每人发2本,一共要发多少本?

生:2本2本发,一共发3次,是6本。

生:可以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2+2+2=6(本)。

师:如果老师要给第一小组的10人,每人发2本,一共要发多少本呢?

生:2个2个数,2,4,6,8,10,…,18,20,就是20本。

生:算式是:2+2+2+2+2+…+2=20(本)。

师:(追问)你一共加了几个2?

生:10个2。

师:老师要是给全班每人发2本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并说说列式的体会。

生:老师,算式太长了,都快写不下了。

生:太麻烦了。

师:像这样的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同学们觉得列连加算式太麻烦,是吗?今天我们就来改进它,看看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有没有简便的写法。

(二)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1.师:下面老师带你们到一个大家喜欢去的地方。(课件演示:儿童乐园)

请大家仔细观察。(1)把你观察到的数学信息告诉同桌的伙伴。(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3)小组长记好本组成员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

小组1: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小组2: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小组3: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请4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生:(举手发言)老师,我早就听我爸讲过,中间的叉号就是乘号,还能用“二四得八”算出来!

师:(投去赏识的目光)你知道的真多!除了中间的符号是乘号,我们把2和4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8叫做积。(师边讲边板书)

× = 8(人)

乘 乘

数 号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每人选择一道连加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6×4=24(人)或4×6=24(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师:(投去赞许的目光)你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主动给他送去了掌声)

师:(指着算式1+2+3=6)这个算式谁会用乘法表示?

(学生沉默)

生:老师,这个算式的加数不一样,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

师:是吗?(做恍然大悟状)我们来仔细看看(和前面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连加算式做比较),什么样的连加算式可以用乘法表示?

生:连加的加数都一样时才可以。

师:“一样”,在数学上叫做“相同”,能想办法将这个算式“1+2+3=6”变成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吗?

(学生观察图后回答)

生:让前面的1位女孩坐到后面的椅子上,就是2+2+2=6(人),乘法算式是2×3=6(人)。

生:老师,不用移,可以一排排地数,有2个3,就是3×2=6(人)。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好。

(三)找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1.师:你周围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请你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小组1:教室前面、中间、后面各有2盏灯,就是3个2,可以用3×2=6(盏)表示。

小组2:还能这样想,左边有3盏,右边有3盏,是2个3,用2×3=6(盏)表示。

小组3:我们组有4人,共有8只眼睛,算式是4×2=8(只)。

小组4:一个大组有8张课桌,四个大组就是4个8,算式是4×8=32(张)。

2.讨论给全班每人发2本练习本,如何列算式简便?

学生很快列出乘法算式:2×68或68×2。

师:这两个算式可以先存在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

教学反思: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比较充分,主要表现在:(1)给学生比较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如每个学生都在草稿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向同桌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人人都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与同伴交流等等。

篇12:《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分分、尝尝的过程中,发现饼干的不同(形状、颜色等)初步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能用简单的语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三种形状的饼干,按形状分类。

(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去饼干乐园。

(2)教师鼓励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饼干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有黄色、白色、黑色。

2、选出自己最喜欢吃的饼干,说出饼干的形状和颜色。(黑色,圆形,白色,长方形,黄色,正方形)

3、幼儿操作。

(1)找一个和你最喜欢的饼干颜色形状都一样的饼干做好朋友,游戏:小猫吃老鼠。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站在和你的饼干宝宝颜色一样的垫子旁边。

4、尝一尝饼干。

请幼儿品尝饼干,感受饼干的味道,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延伸:

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颜色与形状,鼓励幼儿按颜色或形状的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学会讲诉。

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大小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大小,并分类。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篇13:《数学乐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实践探索, 理解新知;操作实践, 巩固新知;实践训练, 深化新知;归纳总结, 完善认识五个环节, 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2)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 结合具体情境,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周长。

【教学具】

(1) 电脑课件、展示台。

(2) 学具袋 (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 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 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 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 (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 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从起点开始, 又回到起点。) 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周长的认识) 。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 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 实践探索, 理解新知

2.1 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 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 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 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 展示学生作品, 并指出图形周长, 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2 描一描、摸一摸, 走一走体验周长

(1) 描一描。 (1) 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2) 描一描光碟的边线, 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 摸一摸 (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 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 走一走。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3 操作实践, 巩固新知

3.1 量一量 (44页实践活动)

(1) 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 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 测量树叶周长, 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3.2 围一围 (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 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 但是只能描一周, 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 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训练, 深化新知

(1) 想一想。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 算一算 (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 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 练一练 (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 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 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 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 从基础题到拔高题, 层层深入, 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 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5 归纳总结, 完善认识

这节课, 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 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反思】

基于以上的认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5.1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 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 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 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5.2 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 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 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 (面积) 不一定相等;反之, 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摘要:《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 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 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 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 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 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本文以此为例进行阐述。

篇14:数学作文的教学尝试与反思

某节课或某次活动后,指导学生及时回顾小结本人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情况,复述本节课、本次活动相关知识,总结哪部分知识学得较理想,或哪些知识学得不够扎实,还存在什么疑虑等。如,周凡雅同学在“走进圆的世界”作文中写到:“这一周,我学习了圆,最感兴趣的是求圆的面积。上课时,老师让我们拿出学具盒里的黄色学具和一个白色图片、一把剪刀。学习开始了,我们拿出剪刀把那个白色图片按照上面的线段剪开,成了许多模样像三角形的图形,我们又开动脑筋,想怎样把这些‘小不点儿’们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在老师一次次的提醒中,我终于想出来了,我把他们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地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我又想:长方形的长就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相当于圆的半径,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形的面积πr×r=πr2。哈哈,我们的推理还不错吧!我还为自己的伟大壮举高兴了好一阵子呢!”这样的数学作文有利于学生梳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为以后自学奠定了基础。

二、联系生活的实用型作文,深化学习的意义,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

数学课堂上我尽可能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设计,让学生确实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实时要求学生真诚面对实际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如,马思远同学在“小数点可不小”作文中这样写道:“今天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苏宁电器搞促销活动,29英寸西湖彩色电视机每台800元,步步高影碟机的价格是它的40%,步步高影碟机每台多少钱?看到题目后,我心想这题太容易了,用800×40%就可以了啊,一边自言自语,就一边列式计算了,我在本子上写道:800×40%=3200(元)。然后就马上举手了。老师请我回答了,哪知道我一说,其他同学就笑了:‘你的影碟机也太贵了吧,都是电视机价格的4倍了。’我定睛一看,顿时傻了眼,是啊,我怎么这么粗心啊,小数点又搞错了。老师后来也对我们说,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我们要经常跟小数点打交道,它虽叫小数点,但切不可小看它哦,否则,像刚才马思远同学那样花3200元钱去购买那台影碟机,那她回家真的要挨骂了呀。‘哈哈……’大家都笑了,我也笑了。在以后的计算中,我再也不会小瞧这个小数点了,我可不要再做赔本买卖了。”这样的数学作文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反思整理,把数学课堂上的常见错误认识得如此透彻,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

三、出其不意的创新型作文,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敢想善思,不断拥有自己的好点子与小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精神。当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时,就让学生写下来。有位同学这样写道:“我们数学小组活动时遇到这样一道题‘小明下午上学以每小时3千米的速度步行到学校,当走出4分钟后,他爸爸发现他忘记带数学书,于是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追他。他爸爸追上他之前1分钟,他们相距多远?’这是一道追及问题,小红和其他同学都按常规方法去做,但太麻烦了!仔细想一下有简便方法:小明爸爸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爸爸比小明每小时快3千米,经换算是每分钟快50米,也就是说,爸爸追一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就缩短50米。这样的话,当他们还差一分钟时,他们之间的距离是50米,因此,在爸爸追上小明1分钟前,两人相差50米。这样的解法省去了路程的计算,因为不管路程多远,爸爸比小明每分钟快50米是不变的,所以其他的计算都是多余的。”通过这位同学的作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好学生。数学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再现自己创新思维过程的阵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个体的表达,在数学上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进入了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就这样,数学作文不知不觉地在学生数学和生活中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引领学生渐渐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个动感的世界,甚至学着用数学知识改造自己周围的环境。

上一篇:支教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寂静的春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