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乐园》教后反思

2024-04-07

《鸟的乐园》教后反思(精选8篇)

篇1:《鸟的乐园》教后反思

《鸟的天堂》教后反思【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临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小手,随即他的质疑令我惊讶、令我困惑,但更多的是令我欣喜:“老师,读完众鸟纷飞这段我有一点不明白,文中说,‘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第三只的后面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省略号?一般情况我们多是使用省略号的。”我随着他的质疑向书中的段落看去,清晰的句号展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脑子“嗡”的蒙了,“为什么?为什么?”我心中不断地问自己,并在脑子中拼命地想着怎样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为了准备这节课花了不少时间用来查阅“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但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更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用。无奈之下,我又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他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帮他解答一下?”听到我的问话,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我多么希望有人帮我解这个围,并且在心中盘算着如何收场。课堂静默了数分钟后,一只小手慢慢吞吞地举起来,又放下,又举了起来。我想赶紧抓住这根救命草,可定眼一看,这不是(小明)吗?顿时心中好大一片失落。他的语文学习成绩几乎没有及过格,作业经常不完成,是最令我头疼的学困生,难道他会有什么好的答案?但又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于是我便示意他来回答。“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作者他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想这三只鸟是一个一个的出现的,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数了出来。而后来他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说明紧接着第三只出现的不是第四只,第五只,而是好多只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眼中,这些鸟不是一只一只出现的。因此,我认为在这里用句号比用省略号更合适。”我的眼睛随着他的回答而睁大,我的神情由怀疑转为惊喜。我心中不禁暗叫道:多么精彩的解答呀!同学们也发出了赞叹声。

下课了,我的心中像吃了冰凉薄荷一样清爽,那股痛快劲无与伦比。这精美的课堂尾声足足使我兴奋了一整天。这节课成为本学期我最难忘的时刻。

篇2:《鸟的乐园》教后反思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汉字,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师教学方法必须是多样的、新奇的、有趣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都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从识字教学的类型来看,有情境识字、随文识字、韵文识字、字理识字、词串识字、字族识字等等。每一种识字教学的类型,在教材的把握和教学的设计上都应该各不相同。比如,情境识字课就应该从情境入手,组织课堂学习活动。

今天,在我区的新教师引路课中,有这样一节情境识字课《鸟的乐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一课是长春版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情境识字课文,课文由11种鸟类生活的情境图组成,展现了各种不同的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快乐生活的情景。就这节课而言,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识字与情境相结合。

情境识字课从情境入手,这一点老师把握得很准确,在初识汉字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一想,你最喜欢鸟的乐园里的哪种鸟,为什么?学生一边借助拼音认读鸟的名字,一边看图认识鸟,使情境和识字、认识鸟类联系在一起。紧接着在汇报的时候,老师也是围绕“你最喜欢鸟的乐园里的哪种鸟?”这个问题贯穿整个识字过程,学生汇报到哪里,老师就指导到哪里,这样的汇报形式就避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教师跟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做辅导。

2、多种识字方法相结合。

今天的这节课体现了许多识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数笔画等等,这些识字方法都是在学生的汇报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点让听课的老师们感到非常惊讶,这些一年级下学期的小朋友,能用这么多的识字方法来记字,确实很了不起,这也足以体现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识字方法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识字教学不应该以识了多少个汉字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识字教学要实现由知识到方法,由方法到技能,由技能到习惯的跨越,我们要利用学习汉字、学习知识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熟练运用方法的基础之上形成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都说过程比结果重要,从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这节情境识字课除了要完成识字的任务,还要认识11种鸟。今天的上课教师把这两个目标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学生汇报自己喜欢什么鸟的时候,老师就会抓住“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汇报和教师讲述两种方式,让学生来了解这种鸟。有意思的是,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都是喜欢那些可爱、漂亮的鸟,可唯独乌鸦没有孩子喜欢,这时候老师主动提出要向同学们汇报她所喜欢的鸟,然后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有的学生受了老师的启发,马上表扬乌鸦很聪明,因为他想到了曾经学过的文章《乌鸦喝水》,小乌鸦通过动脑筋喝到水,他多聪明啊!《乌鸦反哺》这个小故事的引入转变了乌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美好的一面。

4、识字与写字相结合。

修订后的课标对写字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写字要求里,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都明确提出一个词,那就是“规范”,怎样写好规范的汉字?怎样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得漂亮?教材中要求会写的汉字数量并不少,课时量有限,学生的学情各有不同,怎么指导才能提高写字指导的效率,今天上课的教师做法就很好。这节课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汉字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多数都带有“鸟”字旁,而这个“鸟”字旁在左与在右的写法是不相同的,于是,老师就从观察汉字入手,先出示“鸽”与“鸵”字,比较“鸟”字旁在左与在右的笔画变化和宽窄变化,让学生发现汉字书写的规律,体现了“指导一个字解决一类字”的教学理念,由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也更容易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3:教后反思应反思什么

教后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说, 教后反思至少应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后感想等方面的内容。

1 从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来反思

1.1 可以记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节课都会有成功之处, 如顺利的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高超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氛围、独创的问题情境、新颖的教学方法、默契的师生配合、精彩的教学片段、成功的临场发挥、有益的教学启示、突发的教学灵感、独特的教学思维、经典的师生对话、典型的教学案例、逼真的教学演示、巧妙的问题处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传神的体态眼神, 等等, 只要稍加留心, 这些可记之处俯拾皆是。记下教学的这些成功之处, 可以使你的教学经验积细流而成江河。

1.2 可以记教学的失误之处

即使是自己觉得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会因多种原因而出现不足或疏漏失误之处, 如教材处理欠当、课堂组织欠妥、教学方法不良、学法指导不力、教学演示失败、语言表达不准、教学设计与实际脱节、解答不了学生的问题, 等等。只要你认真仔细地揣摩和寻找, 也许你教学失误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这些“败笔”, 可以帮助你查找根源、寻求对策、总结教训, 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日臻完善。

1.3 是记教学的创新之举

虽然你在教学之前都会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花费大量的心思, 作好充分的准备, 但在课堂上, 随着教学活动的一步步深入, 常常会有一些偶然事件发生。对此, 你虽然事先可能毫无准备, 但你却也能沉着冷静, 应对自如, 因势利导, 充满智慧地妥善处置;有时, 随着课堂教学的一步步推进、教学内容的一步步展开, 你也许会突发奇想, 或突然产生一些灵感, 并且运用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或灵感, 创造出与你预先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 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把自己这些教学中的充满智慧的创新之举在教学之后及时记录下来, 并对之进行归类、整理、总结, 就会使你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2 从学生的学来反思

2.1 可以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

在课堂上, 你和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及与这些情况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等等, 教师都要有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并成为教后反思的主要内容之一。

2.2 可以记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也许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 或许还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某问题的分析理解, 说不定还会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这对课堂教学来说, 都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有利机会。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独特的创见和高明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等, 要把这些作为教后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从中采撷丰富的学生智慧来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 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 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使专业得到了发展。

2.3 可以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

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情况, 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 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 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改进教学, 以保证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后反思中, 要对自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的调节和控制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 这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3 从课后感想来反思

3.1 教师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别性

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之后, 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 找出差别, 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地评价, 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把这些分析、评价和总结的内容写进教后记中, 无疑会帮助你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 增强你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之一。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教后反思中, 要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作为重要内容, 要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 在对具体内容的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采取个体独立探究, 还是群体合作互动;是适合以自己讲授为主, 还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是适宜全面展开, 还是分散击破等等。这些, 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 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这是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总之, 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 就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技巧每天都有一定的提高, 且在活动中和学生的沟通越来越融洽, 课堂的互动环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成绩会有进步, 这种“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 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教师要适应发展和变革,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素质的提高有多种方法, 但反思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教师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要想从反思中提高, 必须知道要反思什么。文中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课后的感想, 学生的反馈几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后反思,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5年6月.

[2]田冬梅.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能力[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一期.

[3]吕少林.在反思中进行课堂教学[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年03A期.

篇4:如何写好“教后反思”

“是吗?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空气了吗?”

“找到了,但是捉不住!”学生开始起哄嘲笑他。

此时,老师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了,于是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希望能把这个顽皮的学生引导上爱科学、善发现的路。于是老师挥手让同学们安静,并把他请到了讲台上。“来,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看老师是否能帮你把找到的空气捉住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兴致勃勃地吸足了一口气,拿起吸管,插入讲课桌上的水槽内,使劲一吹,水中咕咚咕咚冒出了好多泡泡。

他说:“这些泡泡就是空气,但是我没办法捉住!”老师微笑着看着他说:“是哦,你的观察视角和别的同学不同,你能借助水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这时他站在讲台上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一个得胜了的将军。老师又故意说:“这些泡泡是空气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呢?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老师把目光投向了学生,学生纷纷想办法,终于他们用杯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大家都成功了,特别是这位同学真是个思维独特的人,让我们为他鼓鼓掌吧!”这样,剩下的半节课探究活动开展得更好了。

“教后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写好“教后反思”,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而且也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教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但从长期的教学交流的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的“教后反思”书写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如,较好;本节知识掌握的较好,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较困难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写好“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掌握“教后反思”的书写要点。关于“教后反思”的书写,笔者根据前面的一个教学片段,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课堂中意外的精彩片段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有些灵感的火花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场景中才能产生的:或教师的突发灵感,或学生的绝妙见解,或偶发事件诱发出唇枪舌剑的辩论,或师生互动过程中撞击的精彩片段,或教法的重新选择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诱导等。这些都随时可以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意外发生,教师及时捕捉并记录这些不虞之获,对丰富充实教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感悟是大有好处的。

二、记录问题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大胆质疑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有时未必能完全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如,师生课堂上不同见解的评判、疑难问题答案的寻找及学生质疑的偏激、攻破重难点遇到的困难、教法选择的迷茫、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都是在课前无法预计的,它们有的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随机加以解决,而有的则需要课后探究寻找。这些在教学实际中碰撞产生的问题的成功破解,就可以成为今后教学宝贵的借鉴。“教”然后知不足,只有善于发现并随时记录下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加强学习与积累,反省自己,鞭策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本领。

三、记录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究对教材的挖掘与把握,斟酌教法的选择运用,感悟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从理念上和教学行为上融入新课程的教学。

除此之外,板书、习题设计、师生角色的转换、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社会实践与现代科学等,都应成为“教后反思”的范畴。“教后反思”主要寫教学感悟,不拘形式,可多可少,但不可缺。必要的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教与学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迅速成长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

篇5:鸟的乐园作文

在一个山坳里,有一个种植园种有大片的黄金柳。每到春天,柳树便长出繁茂的枝叶,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云升起于群山之间。这时候,就会有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落户在黄金柳林里,这里就成了它们的乐园。

每天清晨,喜鹊们早早醒来,出发去寻觅食物。在出发前,它们总要在树林上空盘旋一会儿,或站在树枝上高声鸣叫。整个场景,热闹非凡。好像在商量谁到哪里去觅食。安排妥当了,便一队一队地出发。队伍井然有序,毫不散乱,让人佩服它们的组织能力。它们有固定的行动路线,东南西北,四散而去。整个天空中飘动着黑白相间的身影,回响着美妙的鸣叫声。

下午,喜鹊们又从四面八方一队一队地飞回来。一回来,它们要在树林上空排着整齐的队伍盘旋。它们边唱边舞,边舞边唱。它们的舞,是人类无法模仿的舞蹈,它们的歌是大自然独有的绝唱。它们的歌舞大概是庆祝的歌舞,或者是感恩的歌舞,也许是兼而有之。它们感谢天地赐予它们生命,庆祝每天能吃饱喝足,感谢大自然赐予它们蓝天、白云,感谢这片树林给它们安居的处所。它们越舞越带劲,越唱越欢乐,常常惹得路过的人驻足观看、赞叹。

篇6:对“教后反思”的思考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或做内容上的微调,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转引自《名画的故事》)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因此,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地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即便同一个教案,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效果也就各有千秋。因此,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

二、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也需要一面镜子,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这面镜子不能变形,变形了。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也要作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后反思时,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那么,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其二,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看是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表现在教学形式上,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

三、寻找教学实际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根据课型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界定,传统的观念侧重于知识与能力,侧重于教学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相悖的。因此,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应以三维为指向,做到“形神兼备”。在实际操作中,有形的是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检验优劣,无形的则要与三维目标中的参照物比较得失。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的优劣得失,扬长补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案虽好,但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先进的教学预设落差过大。这就要求在重新设计时放缓难度,做到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有些学生虽成绩较好,但平素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当学习方式变革之时,他们一时不能适应。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导而有度。导而有序,导而有效。因此,在重新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在新老方法的交替中架桥铺路,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见,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一要考虑教学预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二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与实际水平的适应性原则,从而使经过实践后的教学预案更具先进性,更具可行性,更具有效性。

四、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除了体现设计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外,还必须体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任何先进的教学设计,任何灵巧的教学方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有效”上。而有效的教学,终究要通过学生的心灵感悟、情感的体验而获得。因此,教学反思中必须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叙事散文。那段对“背影”的描写,虽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然而,有些中学生却体会甚微。为了加强情感体验,在二次执教时,一改先读后写的方法,变为先写后读,“未读背影先有情”,即先写自己亲人的背影,关爱自己的背影,艰辛劳动的背影,工作后疲劳的背影……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可见,教后反思,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还可以使教学预案日臻完善。

篇7:教后反思应做好“六问”

一问教材处理是否正确。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是,如何用好教材进行教学呢?首先,用教材,需要一个整体系统的观念。在教材分析中,不能就课论课、就题论题,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就某一节课而言,应该思考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怎样的知识基础,之后还将学习什么,这样教学会更加明晰。其次,用教材,先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只有这样的改变,才是改变形式而不改变本质,否则容易产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分析教材,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时在预设的过程中想法很多,回头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不是要突破的难点,纯粹图个“热闹”而已。因此,教后反思时,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不遗余力,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不会是华而不实的课堂。

二问情境创设是否实效。

可以说,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不管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上课教师一拿到课题,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认真去研究课题、学生的“新知生长点”,而是“要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开课”,唯恐没能创设“精美的、华丽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对情境创设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有位教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用课件展示了色彩缤纷、傲雪怒放的梅花,让学生朗诵王安石的《梅花》一诗来引入新课,学生陶醉其中,模糊地感受到“数枝梅”中隐含的代数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梅花都有五个花瓣,用5a可以表示任何朵数梅花的花瓣数。整节课以梅花贯穿始终,改变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

三问目标制定是否合理。

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如“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沸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工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环节设置要注意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贯通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学环节的编排必须呈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与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安排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凸显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交流互动的过程,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安排如下环节:创设情境,引出圆形→自主探究,认识特征→动手实践,画出圆形;或介绍圆规,画出圆形→引导探究,认识特征→巩固应用,深化知识等等。其中,“引导探究,认识特征”这个环节可以由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课内小结、提质问难、针对练习等活动组成,可根据教学实际调整。如独立探究_+小组交流→课内小结→提质问难→针对练习,或独立探究→小组交流→针对练习→课内小结→提质问难,等等。环节的调整要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而定,要促进课堂教学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五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倡导的。合作需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的时候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属于自己的见解,否则只是“人云亦云”。小组合作学习,还应该有总结汇报。停留在小组内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来说,缺乏监控,也缺少小组合作成果的交流。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此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巡而不视,视而不见,见而不问,问而不答。”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是不是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及时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值得反思。

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角度分析,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种形式。有时,教师有了组织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并没有外化为教学的行为。从师生互动的角度分析,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局面,变成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对话,而合作却把师生(个体)对话转变为生生对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学习交流的机会。

六问学习时空是否充足。

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跟着老师学:一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凭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篇8:语文教后反思“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上一篇:爸爸我的启蒙老师作文750字下一篇:我的理想――医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