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的童年初二作文

2024-04-07

别了我的童年初二作文(共14篇)

篇1:别了我的童年初二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当我走过矮矮的河堤,不再想翻上去走一走。看着天空中飞来飞去的鸟儿,我不再萌生“把它逮住”的念头。每次出去做客的时候,我也总会规规矩矩地坐着,不再乱跑乱跳。那一天,妹妹望着我说:“姐姐,你好高呀!和我妈妈一样高了。”我不禁一愣——我长大了!

童年已经离我而去,我只能对着它的.背影叹息。童年,那无暇的童心,幼稚的举动,天真的幻想,多么像一个水晶般的梦啊!

小的时候,院子里有一大群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儿。我们每天下午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玩。那时侯,玩什么都行,怎么玩都可以:跳皮筋、捉迷藏、红绿灯、吹泡泡、过家家、挑棍子、打水仗……就像一个万花筒。

记得五、六岁时的一个星期天,我们院子中的男孩子、女孩子举行了一场吹泡泡大赛。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小瓶子,瓶子里插着吸管,聚在小院的一棵梧桐树下。我鼓足腮帮,不紧不慢地吹着。一个肥皂泡在管子上探头探脑,随后呼的一下从管子里窜了出来。这时,小伙伴们都睁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乒乓球般大小的泡泡。我更加得意了,小心翼翼地吹着。泡泡越来越大,我把管子轻轻一甩,泡泡就摇摇晃晃地飞上了天。“真大呀!”伙伴们羡慕地望着。这回轮到男孩子不服气了,他们开始使劲儿的吹着泡泡,当然,我们也是不甘示弱。于是,一场“泡泡大战”便打响了。霎时间,五颜六色的泡泡在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飞舞,把我们围住了。五彩缤纷的泡泡落在我们的手上。

篇2:别了我的童年初二作文

融融春日,老槐树用满枝的新绿为人们传递着春的喜悦;炎炎夏日,它用繁茂的枝叶为村人遮挡阳光,供他们纳凉;秋雨绵绵,它用宽大的树冠,为那些无法快速赶回家的路人遮风挡雨,让他们有容身之所;北风凄凄,它银装素裹,用自己的虬枝展示着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在老槐树下,我曾惬意的歇凉,也曾与伙伴尽情地嬉戏,更立下过考上名牌大学的豪言壮语。当我成功时,我总兴奋的跑到它面前,与它分享我的喜悦。当我失败时,我总躲到它的怀抱中,寻求它的安慰和关怀。当我受委屈时,我总倚在它身旁向它倾诉我内心的愁苦……

随着我的成长,已不常回老家,偶或一两次,只是匆匆掠过一眼,它的样子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

趁着这次清明回老家,我特意去见了老朋友,只是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了永别。

那天刚回到家,书包还没来得及放下,就赶忙去看老槐树。可没曾想,仅别数年,记忆中的老槐树却早没了昔日的风采,岁月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在它身上留下了无情的岁月印迹。原本富有光泽的身子也变得干裂、枯瘪,而原本郁郁葱葱的枝叶,好像一夜间全都枯黄、凋落,在这个本该吐露新绿的季节,却活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仅存那零星的几片残叶挂在树上,好像好像在痛苦的诉说着什么。那些粗壮的枝干被锯得七零八落,黄色的内芯像几根银针刺得我眼睛生疼。

我忙去问爷爷是怎么回事,原因令我始料不及:老槐树被锯竟只是占了他人的一点地方!隔壁李老板家要扩建一个院子做厂房,私下高价从村子里买了这块地,明天老槐树就要被砍掉了。听了这个消息,我震惊了,呆呆站在那,不知所措。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回过了神,冲回老槐树跟前,想到它明天就要永远的离开我,心中不由涌起一阵愤怒:为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要霸占老槐树这开小小的立锥之地?为什么没有人制止这违规修建的劣行,要砍掉这陪伴我走过无数日夜的老槐树,砍掉这为村里人提供无数帮助的老槐树?为什么要毁掉它,毁掉我美好的童年记忆?为什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沉默了,唯有静静地站在它身旁,享受最后一点与它共处的时光。

良久,我转过身匆匆看它一眼,带着痛惜和遗憾落寞地走了,只留下一串晶莹的泪珠……

篇3:别了我的童年初二作文

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

童年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 在这个阶段, 儿童具有独特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 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

1.“童话生活”。

童话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 童话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路径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童话, 没有活跃的想象, 孩子就无法生活。”“童化作文”将“童话”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 使其内在品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场域的规范与引领有机地融会在一起, 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的姿态, 激活了儿童潜在的灵性语言。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童话生活”的构建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中。写作就是儿童之间的角色体验, 就是角色之间言语的交往。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 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 写作的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

2.“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存在方式, 也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弗洛伊德说过“:每一个儿童正在做游戏的行为, 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你看, 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 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由此可见, 游戏是儿童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的重要途径, 更是儿童深入生活的一种精神体现。其次, 游戏是儿童当下“即时性”的生活, 游戏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 它饱含儿童的快乐情感, 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 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儿童的游戏在不断生成, 习作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这样说, 游戏的精神与儿童写作的内涵相互包容, 游戏的内容与“童化作文”的外延相互交叉。“童化作文”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 一堂好的习作课就是一场让儿童精神恣肆的“游戏”。

3.“活动生活”。

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不发达或不成熟, 相应地, 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们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 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 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活动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 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走向“童化”的习作教学就是以儿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需要强调的是, “活动”是内在于习作教学之中、基于教师引领之下的, 是以言语为载体的, 是与习作教学过程同构共生的。

“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 “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 “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 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

二、故事观:展现“童年历史”的内容取向

儿童是天生有故事的人, 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在儿童眼里, 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故事的“窖藏”;在儿童心里, 一切客观现实都可以发酵为奇幻的童话故事。

1.儿童的“故事属性”。

“童化作文”认为:故事是儿童的天然属性。儿童具有“故事眼睛”, 同样一种景物, 同样一件事情, 在成人和儿童的眼里, 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儿童能及时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纳入自身的故事系统, 并不断演绎, 不断丰富, 朝着自我“童话”构建的方向发展。儿童具有“故事嘴巴”“, 分享故事”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们只要遇到开心、难受、气愤、害怕的事情, 就会忍不住去寻找“听众”———可以是亲近的人, 可以是熟悉的人, 可以是陌路的人, 可以是狗鸟虫鱼, 可以是花草树木———他们的故事匣子就会打开, 滔滔不绝, 津津有味。儿童具有“故事思维”, 只要儿童一出口讲述, 一动笔绘画, 故事的元素就充分饱满, 他们常常将生活放置在故事之中, 将故事当成自己的真实生活。儿童具有“故事动作”, 儿童的故事常常借助动作来演绎, 手脚并用, 感官互动, 因此有儿童的地方常常“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儿童的故事属性是他们的天性, 更是一个构筑在儿童精神之中的神性。正因为故事属性的存在, 儿童才像一个真正的孩子。

2.教师的“故事在意”。

表现在儿童行为之上、蛰伏于儿童精神之内的“故事属性”, 在成人的眼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理解, 即便在小学教育体制中也没有充分予以确认。特别是习作教学, 这么鲜活而丰富的教学富矿, 被置于课程之外, 却建立起另外一套游离于儿童身体和精神之外的训练系统。为每一个童年故事拂去“原罪”, 除去道德的审视, 为每个儿童提供安全自在的讲述情境, 让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回归自我, 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只要教师“在意”, 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厕所、宿舍, 都是孕育故事的最佳所在;只要教师“有意”, 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是故事;只要教师“故意”, 时时都有习作课, 处处可上习作课。此时此刻, 教师就会发现, 儿童的一切都浸润在故事之中,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都是构成故事的元素, 他们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观之物、所想之事, 都是生长故事的情境。

3.习作的“故事课程”。

“童化作文”教学针对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 提出了“我就是故事”“我的一切都在故事中”“我的故事只是故事”“把我的故事进行到底”等鲜明的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主张, 让每个儿童自身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写作资源库。同时构建摸索出了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的五大方式———“图画书唤醒”“儿童文学唤醒“”同伴习作唤醒“”比较式唤醒”“教师讲述唤醒”, 并构建出“童年的风景”“童年的秘密”“我的童年传奇“”我的童年游戏“”童年的梦想”“我的童年主张”等六大故事写作单元。让故事成为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用故事为每个儿童铺设一条通往写作大门的美丽通道, 让故事成为童年写作的色彩斑斓的绚丽之旅。

“童化作文”认为:每个家庭、每间教室都是一座“故事城堡”, 每位儿童都是一个极具开采价值的“故事富矿”。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当尊重儿童的故事属性, 把握儿童的故事状态, “故事性习作课程”就会自然生成, 儿童的写作生态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三、融合观:直面“儿童生态”的教学策略

“童化作文”教学不是儿童与习作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意义层面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其基本策略就是一个“化”字———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它让儿童生活、儿童文化、儿童情趣不断打破原本僵化的教材习作教学系统, 给习作内容、习作目标、习作指导带来更多的活性元素, 让习作教学变得更丰润、更人性。而这一切是依靠“主题性写作单元”来实现的。 (如图)

1.主题统整。

“童化作文”将习作教学与儿童的当下生活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习作主题”。譬如在“我们班的卡通节”主题单元中, 笔者就将写作潜藏在卡通文化的纽带中, 使儿童在以卡通为主题的活动中“无痕”地达成写作目标。教学分四个活动板块展开: (1) “亲亲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让每个孩子为自己的卡通人物起名字, 写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和一些熟悉的卡通人物放在一起, 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4) “写写卡通”———以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为主角, 创作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这四个活动板块从儿童写作的情趣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为内容, 以儿童的活动为路径, 将习作内容、习作活动和指导过程结构化、课程化、教学化。

2.异质同构。

每一个系列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写作主题单元, 不同的类型和文体的习作在一个主题的统整下, 有机融合在系统之中,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如在“今年中秋月更圆”的主题习作中, 笔者就设计了这样几个习作训练: (1) 为长辈和老师、同伴设计中秋祝福短信;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月饼, 写一则商品说明书; (3) 搜集中秋习俗, 为外国友人写一份推介语; (4) 针对市场上的“天价月饼”, 你怎么看?把你的真实想法写下来; (5) 中秋的夜晚, 你家是怎么度过的, 以《我家的中秋夜》为题, 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这个写作主题中, 从文体上看, 有记叙, 有说明, 有议论, 有推介;从篇章结构上看, 有整篇的叙述, 有片段的展现;从交往角度来看, 有祝福, 有推介, 有辩论。它们纵横交错, 点点相连, 最后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让每个儿童成为“在场”的言语个体, 让每个年段的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话语方式, 使儿童的表达体验、言语交往体验被主动唤醒, 让教学的指导机制、活动机制、表达机制、交往机制应运而生。

3.做写并行。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强烈。”“童化作文”就是要营造“做中写”的教学场域, 通过“做”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做”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做”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在“亲亲红草莓”这个习作单元中, 笔者就是以儿童活动作为主体来构建的。板块一“, 草莓的春天约会”———摘草莓、评草莓、尝草莓;板块二, “草莓拼盘展示会”———说拼盘、做拼盘、比拼盘;板块三, “草莓行动发布会”———言语交往、分享快乐。在“做写并行”教学模块中,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做”中历练言语。

四、知识观:促进“儿童言语”的序列训练

“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 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 遗憾的是“, 写作知识精要有用”这样的当下习作教学的核心, 也是习作教学最基础的工程,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删去了。

1.确定“知识类型”。

“童化作文”结合新课标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叙述, 结合当下使用的习作教材, 以“兴趣优先、按需择用、触类旁通”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规划了十项写作知识:“观察”知识、“具体”知识“、条理”知识“、过渡”知识“、想象”知识、“抒情”知识、“分段”知识、“修改”知识、“标点”知识等, 以弥补小学习作教学知识内容的空白。

2.搭建“知识阶梯”。

“童化作文”在每一堂习作课教学设计中, 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从何教起”。我们认为, 每一堂习作课都应该有起点, 即和前面同文体的训练在知识上有承接, 与后面同类的训练有连贯。这样让每一次“教”的发生有根源, 并预示着后面的“教”有衔接。“童化作文”当下一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各种知识类型在各年级、各学期建立一个知识阶梯, 让每一项知识教学拾级而上, 让每一类知识前后贯通。譬如说, 人教版小语教材“三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我学会……”, “童化作文”就将此次习作知识定位为“用连续动作描述所学技能的过程”;人教版小语教材“六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学会生存”, “童化作文”就将本次习作知识定位为“将学会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前者是三年级, 主要教学落脚点在于“写清楚”, 而到了六年级, 就将教学指向“写生动”。不同的习作目标对应着不同的习作知识, 目标提升了, 习作知识也应当晋级。

3.创造“知识生命”。

习作教学因为教写作知识和技能而充满“技术”。但是怎样来教知识, 这可是一门“艺术”。“童化作文”倡导的是让习作教学成为有技术含量、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活动, 使所教的写作知识成为“带得走“”搬得动”的生命体。譬如人教版教材“五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一件感动的事情”, 而笔者自主开发的六年级习作课“书包里的秘密”, 无论是写“感动”还是写“秘密”都涉及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如何让“教”显得有针对性, 有生长力, 笔者在前者的教学中扣住“贴心”———只有别人“贴心的动作“”贴心的语言”“贴心的神情”才会令人感动;而在后者的教学中, 笔者扣住了“变化”———书包里一旦有了秘密, 人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这时, 知识让习作教学豁然开朗, 知识让儿童写作有了鲜明指向。

“童化作文”倡导以习作内容定位写作知识, 根据表达需要渗透写作知识, 利用例文鲜活呈现写作知识, 通过对话理解应用写作知识, 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写作兴趣的“激发之教”、写作动力的“蓄积之教”、写作意识的“养成之教”。

五、交往观:实现“言语分享”的动力支持

儿童为什么畏惧写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动力:写作前, 没有明确的指向, 儿童不知道为何而“作”, 没有鲜明的对象, 儿童不清楚为谁而“作”;写作时, 没有言语状态, 儿童不清楚该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写作后, 没有交流的机制, 儿童无法体验到写作后的成就感。走向儿童的“童化作文”教学, 引领儿童回归到写作的原点———言语交往, 不仅是应实际生活之需, 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物质人“生存着”, 而且积极能动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作为心灵丰盈、思想自由的言语人、精神人, 诗意地创造着, 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

1.“基于交往”。

将写作融贯在儿童的交往需要中, 习作教学就会应运而生, 成为儿童心灵的生长。如在“童化作文”案例“欢乐端午节”中, 第一板块让儿童当“形象大使”, 用解说词、广告语推介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主人翁的角色让他们对工作充满了荣誉和责任;第二板块让儿童当“创造大使”, 创造的成功让他们充满愉悦, 用文字与同伴和亲人分享自己的荣耀已经水到渠成;第三板块里, 儿童又成了“欢乐大使”, 为自己家的粽子撰写“说明书”, 为“粽子展评会”写新闻报道, 这是与其他年级、班级分享自己的快乐和集体的快乐。构建以“交往”为动力的写作教学, 让儿童写作有所为:有真实的写作任务, 有真实的写作对象, 有真实的写作环境, 有真实的成果;让写作成为儿童的成长方式: 以言立人———在写作中“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创造自我”。

2.“为了交往”。

真正的写作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为了应时应事、沟通交往。如在“童化作文”案例“鸡毛毽飞起来”中, 笔者由在教室里踢鸡毛毽引发习作话题, 以教室里能否踢鸡毛毽为题进行辩论活动, 因为辩论活动精彩又举行了鸡毛毽对抗赛。教学中进行了两次写作:一是辩论活动, 这事关着“鸡毛毽”的命运———能否在教室里存在, 能否延续男同学曾经拥有的快乐。因此写作辩论稿已经真正回归到写作的本意———为了交往:话语对象是观点对立的同学, 话语目的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话语方式是讲述、辩解。二是鸡毛毽对抗赛, 活动的精彩和欢愉激发了儿童交往的欲求, 使其迫不及待地要将亲历与伙伴和亲人分享, 这时写作就成了儿童交往欲求的即时性应答。习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儿童心灵和周围世界之间建立一个言语的应答机制, 一旦确立, 儿童写作就会应时而生、应事而为, 变得自然贴切;作为一种言语应对, 涉及“角度、基调、人称、语气、视点、语感”等一些策略性知识的选择, 于是写作智慧也在悄然孕育。

3.“在交往中”。

“童化作文”认为, 儿童习作走向教师之前, 应当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交往”。首先是大声“诵读”, 当习作完成后, 要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 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对自己的习作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其次是及时“发表”, 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 但更多的是群体性展示:教师在班上朗读, 在班级、年级的板报上登载, 在班级的习作墙上张贴, 在校园BBS上发布, 在儿童的个人博客上粘贴, 让每个儿童在交往中都能感受到“我写故我在”, 充分享受到写作带来的尊严;最后是互动“评点”, 利用教室的空白墙壁, 让儿童将习作张贴其上, 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 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

因为交往, 写作成为儿童真切的需要, 成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存在;因为交往, 儿童获得了真实的写作资源, 从内心迸发出一股表达的力量;因为交往, 儿童从写作过程中体悟到精神的丰盈和成长的愉悦。

六、适宜观:改造“习作教材”的建设主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是一份重要的习作课程资源, 但是, 仅仅靠这些“计划粮”, 是无法构建适宜儿童的习作教学的。“童化教学”提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用教材教”———从教材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视角理解教材, 以儿童的交往取向建设教材, 以儿童的多彩生活丰盈教材, 逐步构建以习作教材为支撑点的“童化作文”课程。

1.“换位”。

教材中看似容易写作的内容, 一旦进入教学视野, 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艰难。这时“童化作文”倡导:如果我是编者, 我会怎么编这样的习作题材;如果我是儿童, 我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样的内容。这样, 教学的“难题”一下子变成教学的“话题”。如在苏教版“五上习作1”的教学中, 笔者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写老师”的话题巧妙地转化成这样四个话题: (1) 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2) 假如我来当老师; (3) 我当了一次“小老师”; (4) 我和老师。孩子的眼睛立即变亮了,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教材习作经过这魔术般的“变形”, 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这组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 从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写作空间。“话题”离儿童的生活更亲近了, 与儿童的心灵贴得更紧了。

2.“放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让孩子们欲罢不能的习作内容。譬如苏教版“四上习作6”———“你喜欢哪些卡通人物?请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挑选出一两位, 重新编个故事……”遇到这样的习作训练, “童化作文”常常放慢脚步, 让适合儿童的优质的写作资源不断放大, 不断生成, 原本单个的习作“训练点”被拓展成一条连贯的“训练链”: (1) “说说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明星, 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撰写一份“人物谱”;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形象, 给它起名字, 并为自己的创意写一份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与自己熟悉的卡通明星放在一起, 想想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再试着将这个故事写下来; (4) “写写卡通”———假如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活了, 来到你的生活中, 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试着写下来。就这样, 单篇的习作教材被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写作单元, 让儿童用梦想为自己的童年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3.“统整”。

日常的习作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遭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 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苏教版“五下习作3”) 。要进行这样的习作训练, 必须当场举行一场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怎样让习作教学顺势而为、自然发生?我决定“借船出海”。本册教材的“习作4”是写一篇参观记,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快活林山庄一日游”, 笔者就将“新闻报道”训练有机地搭载其中。经过反复谋划, 一个清晰的教学路线图便呈现在眼前:第一步, 学习课文《秦兵马俑》的叙述结构, 用片段描写快活林山庄“十八高僧”塑像群, 为下面“写参观记”中的“选择代表性的景物重点写”这一要求做好知识铺垫;第二步, 提供路线图, 游览快活林山庄, 将游览经过写下来;第三步, 举行“快活林山庄之旅新闻发布会”, 为“新闻报道”教学提供鲜活动感的教学场景。利用同一“经度”的儿童活动将不同“纬度”的习作训练巧妙糅合在一起, 不仅有效, 而且事半功倍。

“童化作文”认为, 用儿童立场观照教材, 就会在教材中发现一片广阔的教学天地;只要将儿童生活引入教材, 就会获得一股不竭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用儿童文化丰富教材, 就会给童年留下一串清晰的言语足迹;只要我们用儿童活动重构教材, 就会生成一张快乐的写作地图。

篇4:别了我的童年初二作文

Yesterday, I received my school picture in my email inbox'. After I noticed the absurd length of my hair (is it really that long?) and the unflattering angle of the picture,21 realized that this was the last official school picture I would ever get. The last time I would ever sit in front of that typical blue background, wait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children's photographer to snap3 my picture. As I looked more at my picture, I realized that it, in a way, marked the end of my childhood and the beginning of adulthood.

篇5:别了,我的童年作文

童年是午后的聚会

小时候,我常常和邻家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耍。当时大家都还小,不懂为什么总要粘在一起,只是希望自己都不那么孤独。记得有一次,我和邻家的小姐姐一起出去玩。当我们看见了一棵木瓜树时,我兴奋地喊道:“上面那个木瓜可以吃的,这是爸爸告诉我的,”于是,我们俩个就想把树上的那还未成熟的瓜摘下来。我踩在小姐姐的肩膀上,用力一扯,便把木瓜摘下来。于是,我们俩便飞快地跑到一处隐蔽的地方,准备把木瓜分了。可是我们没有切木瓜的刀具,聪明的小姐姐就偷偷溜回家拿了一把水果刀将木瓜切成两半。当我们高高兴兴地吃起木瓜时,却发现这个木瓜是多么的苦涩,因为木瓜还没成熟。

童年是放飞梦想的纸飞机

小时候,我最喜欢折纸飞机。因为当我看着它越飞越高,最后脱离我的视线时,我的内心便充满了喜悦。三年级时,我的美术老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教我们折纸飞机,然后带着我们把飞机飞出去。放飞前,老师还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飞机上。我这样写的:我想长大。老师看见了我写的愿望,微笑着对我说:“总有一天,你会梦想成真的!”看着自己的纸飞机越飞越高,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童年是好吃的糖果

童年时,我最爱吃的就是糖果。可妈妈总是把好吃的糖果藏起来,怕我吃多了会蛀牙,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带来了一大包糖果。于是,人小鬼大的我趁妈妈不注意将几颗糖果藏进了一个小抽屉里。但是,由于我的马虎,糖一直放在抽屉里忘记了吃。直到后来,妈妈发现了已经溶化的糖果,才知道是我这个小鬼干的坏事。

可是现在,我已经离开原来居住的地方,到了另外一个小区,以前的朋友离我越来越远了。现在,当我再次玩起纸飞机,吃起我最爱吃的糖果时已经没有当年的感觉了。我的童年已经离我越来越远。

篇6:别了我的童年作文

别了,芳草如茵的校园。高大的教学楼,郁郁苍苍的草坪,还有那明亮的教室。这,就是我美丽的母校。它是人才辈出的摇篮,也是我童年时代的,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别了,那些向我们传授知识的老师。当年,稚嫩的我来到了这个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都让我感到不适应。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是你们,把我领进了知识的海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尘灰泪始干”,这,就是你们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不管当初的我,是优秀,或是怎样,在这一刻,都定格为一段段珍贵的录像带。

别了,我那幼稚的童心。孩提时代的我是对么天真无邪,多么单纯,而又多么可爱呀~但是,现在的我,早已不是那样的了,同样的事,我也会用另外一种方法看待。就像是我有一个苹果,与其自己吃不了,还不如把那一半分给别人。但是孩提时代的我可能就不会这样想,有苹果是多好的事啊,我才不给别人。可现在的我,学会了分享。同样的,我学会了分担,责任,自立……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有一颗朝气蓬勃的心,我会用青春的活力迎接明天对我的挑战!

篇7:别了我的童年作文

转过头,看着那整齐的两行脚印,谁的?大大的。看了看寂寥无人四周,无奈的苦笑——那是我的。恍惚间,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长大。不是小孩子了。已经不属于童年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毕竟我曾经拥有过。 童年是什么? 是作业和试卷那苍白的惨淡?还是老师批语中那鲜红的刺眼?

哦!不,童年应该是银铃般的欢笑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天真。

可是?现在的孩子还有童年吗?丑陋的世俗正在抹杀孩子们的天真,可恶的世俗正在扼杀孩子们的遐想。于是,太早太早,太早太早的时候孩子们学会了撒谎、奉承、甚至是事态圆滑。可是,他们只是孩子,还只是孩子。想到这里,才发现自己并不仅是幸运的,还是幸福的。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人生就是一条布满荆棘哦小路,永远充满阴暗和潮湿。只有努力向着太阳的方向前进才能赢得光明。而我在欢笑中走完三分之一,是的。我很幸运,至少我这样认为。

想到这里,心情突然一亮。扬起嘴角,向前走去。一步一步都走出我的勇敢。

挥挥手,别了,我的童年。

篇8:我的报刊,我的童年

你言我语

郭芷丹我是报刊迷, 每当新一期报刊到来, 非一口气读完不罢休。有朋友问我:“报刊究竟有什么魔力, 能让你这般沉醉?”我答:“报刊就像大杂烩, 上面的内容五花八门, 总能看到令我耳目一新的东西。要说魔力, 可能就是那份发现新东西的惊喜吧。”

陈煜读报刊确实惊喜无穷。俗话说“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 报刊就给"秀才"知天下事起了很大的帮助, 它能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放松心情, 陶冶情操……惊喜多着呢。

王瑜洁陈煜说的, 套用在书籍、影视等上同样合适。以前我讨厌作文, 后来家人给我订了一些作文类报刊, 不久后就改变了看法。这是因为:报刊上的作文指导不仅内容丰富, 还是连续性的, 就像电视连续剧;里面的习作和生活、时令等结合得紧, 让我觉得写作文就像在过日子, 用笔记录生活。

方婷玉瑜洁说的我深有同感。我最喜欢报刊上的习作版块, 那些同龄人写的作文, 不仅文辞好, 能促进我提高写作水平, 还写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 想做而没有做的事, 想过而没有过的生活。

杜诗怡我喜欢读数学类报刊。也许有同学对此会感到诧异, 认为数学类报刊没啥好读的。嘻嘻, 我数学成绩好可是有原因的, 秘密就在这里。那些报刊上面的故事、试题、解题思路等, 培养了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让我学到了教材和课堂内没有的知识。

朱旻宇我把阅读报刊当作放松、消遣的一种方式。比如我订《博物》, 就是因为喜欢“博物君的微科普、微吐槽”这个栏目, 它能给我带来很多乐趣。像其中一期, 杂志上印了只吓人的巴掌大的蜘蛛, 小字配文则为“我很丑, 但我很温柔”, 这样的解读多有趣啊。

田澄真是“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 我最喜欢幽默类报刊。那一个个笑话, 不仅带给我许多欢乐, 消除学习带来的疲惫, 还带给我反思。看别人的笑话可以提醒自己, 我可不想被人笑话。

张佳音报刊太多了, 然而时间有限, 我没有特别钟情一两种, 对所有能接触到的报刊都会读上一读。每当我拿到一份报纸就先看标题, 拿到一种期刊便先看目录, 只有看到自己感兴趣的, 才会找到对应文章精读。这样一来, 略读和精读结合, 我学知识的时间就宽裕了。

卫瑜琪我读报刊的方法和佳音一样, 但我还会做一件事:剪报。这习惯来自我爸爸, 尝到甜头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会把报刊上觉得有用的资料剪下来, 分门别类地贴成册, 做成作文资料库。每次写作时, 我就根据类别查一查, 再也不愁没材料可用了。

倪宸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阅读形式发生了变化, 现在许多报刊都有了电子版, 给我们这些“小网虫”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现在常在手机和电脑上读报刊, 只要指尖轻轻一点, 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多爽!

教师建言

张君明老师少儿报刊受众明确, 一般都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内容, 不仅能辅助青少年提高学习成绩, 扩大知识面, 还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关心下一代周报》就是一份这样的报纸, 它设置了校园文化、校园时尚、校园足迹、校园成长、校园感悟等版块,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王益红老师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多读新闻类报刊, 为此专门教给他们“一短一长法”。所谓“短”, 是把新闻读短, 通过阅读标题、导语等抓住新闻的重点和亮点, 培养概括能力。所谓“长”, 是把新闻中的某些内容读长, 如对一些人物或事件的报道结果进行发散联想, 去挖掘人物故事或事件的原因和经过, 培养写作构思能力。

戴秋飚老师学生阅读报刊时, 我注重引导他们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将有用的信息及时摘录在卡片或本子上, 分门别类地打造作文资料库。比如, 徐霞客是著名乡贤, 当地报刊介绍他的资料很多, 在教学单元主题作文“家乡名人”前, 我就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搜集。写作中孩子们因为“有料”, 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篇不错的作文。这种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借鉴并持之以恒。

校长寄语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如今, 阅读已然成为社会风尚。多年来, 我校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 喊出了“用书塑身, 受用一生;以书会友, 天长地久”的口号, 师生们已逐渐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报刊作为读物中重要的门类, 有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同学们大有裨益, 希望大家多阅读, 为自己的童年生活增加亮色。

篇9:别了我的童年作文

12岁,童年与青年碰擦出灿烂火光的年华。

升上了六年级,学习一下子紧张起来。那取操场上放肆的大笑而代之的,是默默的书页翻动声,夹杂着一点点飒飒的落叶的枯黄;那课间的恶作剧也不知飘到了哪去,跟来的是对“数学提高题”紧张的探讨……童年,真的就这样了无踪迹地、孑然一身地一走不回头了吗?我们仿佛连与之在灯火阑珊处相遇的机会都只有一星半点,甚至,更少。童年,真的就这样了无踪迹地、孑然一身地一走不回头了吗!

但是——旧的起点托出新的未来,因为承上启下,所以能继往开来。

未来,可能是一杯苦涩的咖啡;可能是一掬清凉的甘泉;可能是一柄锋利的尖刃;可能是骤至的狂风暴雨;可能是危险的风口浪尖……但不管怎样,勇敢地踏进未来,迎接那些不知名的挑战。这时勇敢者的游戏,因为赌注是生命,需要用一生去赌。

篇10:别了我的童年作文

小时候,我们会因为一块糖而大发脾气,而现在,则不同了,我们变得成熟起来,变得独特了;儿时的我们,可爱又活泼,就像一朵开放的花朵,美丽而鲜艳,并有着我们最开心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不去在乎那么多,快乐才是我们的宗旨,想起以前的玩伴们一起玩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在小时,是最难熬过的,可如今回忆起来仍是美好的,如上课时的心惊胆胆战,同学们的搞笑的事,都是不错的。那时候,我们都诚恳地盼望课间十分钟能长一点长一点再长一点,上课的时间可以短一点。下课时,同学们的疯玩场景让我想起来会心一笑,而上课时的鸦雀无声又让我闪过一丝惊愕。呵呵,真是很好玩呢!

小时候,自然也少不了老师严格的教导。老师那手下不留情的棍子,如今回想起来貌似也没有那么可怕,老师那横眉冷对的表情,想起来很搞笑呢!

篇11:别了,我的糖果时光初二作文

飞逝,一个永恒的名词。让我想起童年,想起那令人回味无穷的糖果时光。

纯洁的奶糖

小时侯,喜爱那的乳白色奶糖,幼小心灵般纯洁的奶糖,含在嘴里觉得好幸福!一个人陶醉在那种甜味之中,好像妈妈抱着一样温暖。一张薄薄的糖纸里包裹着不尽的甜蜜的.阳光,那时的我常常买一大兜奶糖静静的享受着刹那间的甜蜜。

晶莹的软糖

曾经讨厌那种吃起来想要呕吐的软糖,不知道它有什么好,有时候还经常用它来喂蚂蚁,真是浪费啊!但,时至今日却无比怀念。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是他的晶莹吧。

可爱的棒棒糖

头大身子细的棒棒糖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儿时的我,常常把它折磨很久才不舍地将它扔掉。它是可爱的象征,为人们保留着一份童年的野趣。十二岁的我仍愿意吃它,并不以为那只是一种装可爱的做作。

香美的酥糖

一身简易的包装,包含了人们的质朴。但我不太爱酥糖,总觉得那种糖好难吃,好土,终于有一次,我无聊的躺在床上,一个人静静地吃完一颗酥糖,突然发现它好香。从此我每次都要吃好多!

美丽的泡泡糖

小时侯,总缠着爸爸妈妈买泡泡糖,买来急急地塞进嘴里,嚼啊嚼,然后慢慢地吹出一个个大大的泡泡,很晶莹,明亮,看着看着,心里好多感动。它仿佛承载了我童年的所有的梦!

美丽的糖果时光像一个五光十色的梦,梦醒了,那些糖果们依然在我的心中唱着永恒的歌。。

篇12:别了,我的童年

别了,我的童年

毕业了

自然非常怀念我的`小时侯,

小时侯的天真无邪,

小时侯的叼蛮任性,

小时侯的淘气贪玩……

都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童年的记忆挥之不去。

在阳光洒满大地时,

我满脸笑容;

在清澈的小河上踮着小脚,

与水共舞。

想着想着,

那段记忆便在我的脑海中环绕了。

风,轻悄悄地刮着;

日,火辣辣地照着;

花,红艳艳地开着;

草,绿油油地长着;

鸟,笑眯眯地飞着;

鱼,乐呵呵地游着;

我,美滋滋地看着。

河上,金光闪闪的,

我举起双手轻轻拨动,

荡漾起一条一条动人的微波,

我重重一拍,

贱起了浪花,

小河平静的面容,

转眼微波粼粼,

我小心翼翼跨进河中,

哼着歌,在水里旋转,

小河便舞动着衣衫,

小声地对我说着:“开心.开心!”

我笑容可掬,应着:“放心.放心!”

又投入了她的怀抱中。

咦?我怎么感觉天空更加明亮了?

河水更清了?

原来,我更愉快了。

可是转眼间,

天边出现了晚霞,

大雁已归去,

只听得清风在刮,

它刮走了我的愁容,

刮走了我的烦恼,

却也刮走了我的金色童年,

篇13:我的童年初二作文500字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中还握着最亮的一个。它让我难以忘怀。

去年的寒假,我们一家人去乡下玩。我突然对爸爸说:“爸爸,我们去烤土豆吃吧?”“可以啊!”爸爸满口答应了。

我们拿了番薯和土豆,来到了一个已经被松土的田里。我们开始用泥土做一个炉,我去捡一些大块的土,爸爸把土放在下面。转眼间,炉就有半米高了。爸爸又叫我捡一些拳头大小的土块,我们马不停蹄,终于将炉垒好了。

这时,爸爸叫我去拾柴火,最好捡一些竹壳和容易燃烧的树枝或树叶,越多越好。我走向了不远处的竹林,太阳高照,从竹子上落下来的.壳和竹枝又多又干。不一会儿,我就把一大堆的柴火给运回来了。

万事俱备,只欠点火了。只见爸爸先点燃了一根柴火,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搭好的炉里,顿时,燃起了熊熊大火,里面的柴火眨眼间被烧成了灰烬,我们把剩下的柴火都丢了进去,让它充分燃烧。半小时过去了,我们把土豆和番薯放进火堆里,然后快速将炉子推倒,用大石头压实。一小时过去了,土豆熟了。吃着自己烤的土豆,开心极了!

篇14:细数我的童年糗事初二作文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没有什么压力,当然,在童年里我们因为幼稚无知,也会做出不少糗事。玩火和捉迷藏这都是家常便饭的事。

记得四五岁的时候,一家人当时正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当时的我因为看不懂电视上的节目,就跑出去玩了,走之前还带了一个打火机。因为大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电视,所以都没有人来管我。就这样,我拿着一个打火机到处乱窜。我记得当时好像是跑进了奶奶的房间里。看到地上有几只塑料袋。喜欢玩火的我便用打火机把塑料袋点燃了。随后,可能我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心里感到恐惧和害怕,便谎称下楼玩,随后就逃跑了。而后来听妈妈说,全家正在看电视的时候,闻到一股什么东西被烤焦的味道。当打开奶奶房间时,滚滚浓烟从奶奶的房间里冲了出来。大家见势就知道一定是屋内着火了。于是大伯和爸爸开始接水扑火,而妈妈则是在不停地呼唤我的名字,生怕我在奶奶房间或是被火烧着。而躲在楼下角落里的我听见妈妈的呼唤也是一声不应,这主要是因为做错事后害怕被父母吵得缘故吧!当火被扑灭后,全家人都到楼下来找我,结果在墙角里找到了我。令我吃惊的事,爸爸妈妈不仅没有吵我,反而很高兴的说:“儿子真聪明,知道躲到楼下。”现在想起来,这句话包含了父母对我深深的`爱。

以前,水管里流出来的水总是有些杂质,为了健康,家里人就用一个很大的陶瓷做的缸来接水,使水中的杂质在缸里沉淀。而家人一周的食用水都来自于这个缸。一次,个子比缸高一点儿的我将盖子掀开,向缸底看,结果发现了一个跟我一样戴着帽子的我小孩。当时的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就把帽子拿掉扔进水缸里,可能是由于好奇吧,干完一切的我,又装作一个没事人一样“逃之夭夭”了。而父母发现我的帽子没有了便开始寻找,而且还逼问我把帽子藏哪里去了。我说不知道。当时的我“演”的十分完美,毫无破绽,就好像自己真的没有干过这件事一样,回答的是那样坚定,表情是那样从容,结果在水快吃完就换水时,家人发现缸里有一个糊糊的东西。拿起来一看,原来是我的帽子。当时家人都快要吐了,因为我害的大家吃了一周被我帽子浸泡过的水。可即使这样,父母仍然没有打我、吵我,反而说我调皮。

上一篇:以健康是福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小学关于家乡的路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