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小说的论文

2024-05-05

关于中国小说的论文(精选6篇)

篇1:关于中国小说的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数不胜数,明清两代尤其蔚为大观,而禁书在古今中外都有过,但是人有一种毛病,越是被禁止的事,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所以也就有了“红袖添香焙茗茶,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名句,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的“逆反心理”吧。

中国历史上禁书最严厉也是明清时代,几乎所有书籍包括四大名著都被列入禁书行列。

禁书的理由一般是诲淫诲盗。但禁书并不全写淫秽事,真正的“淫书”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政治和社会原因,书中的思想或让统治阶级认为“离经叛道”;或书中的观点与当时的道德伦理观念相悖;或是因为作者为统治者不容的原因,作品也许并无该禁的内容。典型代表,如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由此可知,真正的淫书,今天仍应查禁的实属极少数,大部分禁书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值得研究。

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编纂出版了一套《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文库》,这套书把古代禁毁小说中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作品发掘出来,供读者阅读并研究。这套书大概有十八本,我只买到十三本,现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部小说浅析并与大家共赏。

首先,小说,在古代虽然数量可观但地位不高。历朝的读书人“始于读经,终于读礼”,更重要的是,书生们读书是为了“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最终要以科举求得出路,写小说,只是一些闲适文人的消遣而已,小说的地位与今天大不相同,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古代小说,作者不愿或不屑落真名。虽然如此,这些小说中确实有一些很不错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

才子佳人代表作品,明代无名氏所作《十美图》,写一段生死相恋的故事,文笔精细语言生动,真情真意颇为感人。书中歌颂了男女主人公追求生死不渝的爱情,在封建社会有明显进步意义,虽然通篇无一涉及淫词艳曲……在清代仍被列入禁毁书目中。

市井小说代表《清风闸》,作者浦琳清代扬州人,是著名的评书艺人,他以亲身经历编成此书,假托北宋仁宗年间事,实际上表现的是清代南方下层社会生活。此书人物形象鲜明活泼,焦点在于家庭中伦理道德的纠结,故事描写一个恶妇与无血缘继子谋杀亲夫、把继女嫁给贫如乞丐的人,最后以包公断案来了结。本书有一个情节很传奇,主人公本是家无隔夜粮的赤贫,后来竟挖到银窖,从而逆转了命运。古代没有银行,家里的普通箱柜防不了盗,较多的银子埋在地下相对安全,除了防盗还能防止不肖子孙偷钱乱花;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古代战争频繁,一旦发生战乱逃难时带大量银子不方便,埋在地下,等时局平稳了再挖出来。但是也就有这种可能,亲自埋银的人在逃难时与家人走散后路上死亡,这笔银子就无人知道。为写此文我专门查了有关资料,资料显示古人房产买卖时可以向买方追加“掘金”这一条款,作为将来可能挖到金银财宝的预估补偿。《清风闸》的主人公很幸运,无意中挖到五个大银窖。这本书算是劝世文一类,宣扬的是因果报应。

再来看这一本《包龙图判百家公案》,这也是有代表性的判案小说,它是所有包公判案小说的最初祖本,弥足珍贵。包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此书在清代还是遭到禁毁,原因大概是书中所记多有神鬼怪异因果报应之事,也有些写盗案奸情而有伤风化。

还有一种遭禁的书,比如《英烈传》,写朱元璋起义一统天下,其中叙述之事多与史事相符,属于评书中讲史小说一类,这类书在民间流传也广,但在清代也遭禁毁,其原因是它歌颂了前明的开国功臣,这自然不为替明而兴的清朝所容忍。

再有一类遭禁的书,因笔涉“异端邪说”故遭禁毁。《归莲梦》,苏庵主人撰,是融才子佳人与神魔于一体的小说。书中以女主人公白莲岸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反映了延续元、明、清三代白莲教起义的历史事件。小说最后以白莲岸招降后被斩,靠法术脱身,回到山寨梦中重振旗鼓,却又再度被擒伏法,故名《归莲梦》。书中描写的白莲岸很可爱,她是孤儿,靠老和尚养大,无意中得到“天书”,几经周折成了具有救世悲悯心的“大师”,聚众造反跟官府作对,队伍日益壮大。后来她迷上了一个书生,倒追书生的过程中解救他的未婚妻,作了很多好事。最后白莲岸曾经的部下和那书生夫妇,都皈依了佛教。此书宣扬的是世事无常和佛法无边的理念。

重点说一下《五美缘》,清代无名氏作,是著名的半文半白言情小说,也是糟粕与精华共存的作品。写书生冯旭与五位美人的姻缘故事,历经磨难几经周折,最后并娶五美。此书人物形象众多,且塑造得各有个性,尤其以五位美女的描写最为出色。她们一改以往小说中女性的弱不禁风,表现出刚烈的性格。但同时书中也渲染了男女情爱的描写,所以在清代被定为“淫书”。本书的表现形式有明显的评书风格,爱憎分明的同时,也有典型的“颂圣”和“歌青天”倾向。艺术上较有特色,回前诗多用宋代名家如苏东坡、王安石等人作品,并有许多有趣的评书代表性语言:

马跑临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情知语是针和线,就此引出是非来。

混浊不分鲢共鲤,出水方见两般鱼。

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

……

还有一些江湖语言:

荷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一旦浮萍归大海,有缘何处不相逢。

……

书中也有一些不合逻辑的细节安排:前文才说正月初九要游西湖,此时残雪未消,到了西湖,却为了表现西湖的美,写出这样的形容来:“十里西湖跨六桥,一株柳树一株桃”,仿佛马上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而描写坏人就坏到极点,没有一个性格发展的过程,天生恶劣品行,一出场就打上标签。书中主人公冯旭历经千辛万苦,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最后通过科举彻底翻身,坏人也得到应有的惩罚。本书流露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光宗耀祖的向往,似乎古代男子优秀者较少,有一个出来,就被众多女性组团似的追求,所以古代男性有一种骄傲叫“好男养十家”。特别要提一下的是,作者借明正德武宗皇帝朝为背景,其实表现的还是清代的社会风貌:科举、民间游玩、同性恋、朝臣权势的泛滥等等。

书中把民间算命写得很生动:“一张铁嘴说尽人间生与死,两只俊眼看见世上败和兴”。书中一个重要角色问科举,算命先生摇头:“今春无望。正月寅宫面带伤,加官进碌喜洋洋。目下却当水星现,不须仔细向前行。”另一位行武中人问前程:“天庭红光冒火星,满身杀气气腾腾。刀枪队里应行遍,日后名扬到处闻。”说到另一位武官之后,高祖乃是朱元璋大将汤和,算命者说道:“日后保做封疆大吏。目下天仓只取黄,一生宝贵任荣昌。有朝将相权操手,方表男儿当自强。”主角冯旭:“土星照命有灾殃,谨防小人暗里伤。家业凋零犹自可,分离骨肉兆非祥。”后来冯旭被污杀人、家被火烧、逃跑途中拒捕、受刑认死罪等等,还有那几位朋友的说词也应了验,似乎这一场算命是几位命运的序曲。书中还有一个厉害角色,每次冯旭等遇难的紧要关头,他就出现使局面转危为安,这个人的名字在今天看到很有趣,他叫马云。这是一本值得看一次的书。

还有一个类禁书也可以欣赏一下,那就是以明朝“西湖渔隐主人”署名的《欢喜冤家》,此书共有24回,每回写一个故事,内容多为男欢女爱之事,其中颇有意想不到的传奇色彩。这些故事都是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而明朝中叶已是一个欲望膨胀的时代,民间社会思潮有一种渴望挣脱礼教的倾向。此书中第一回“花二娘巧智救情郎”,这个故事很有代表性。女主角从小父母双亡跟叔叔长大,成年后美貌出众,凭长辈作主嫁了个姓花的好酒又好财的丈夫,她成了花二娘。对此婚姻她很不满意,婚后她出轨于经常跟丈夫一起喝酒打牌的一个漂亮书生。另一个想打她主意的男人抓住她出轨的把柄,威胁利诱不成,甚至想借那个好酒的丈夫之手要她的命。花二娘不动声色进行了报复,并解了漂亮书生的未婚妻的困局,最后都回归家庭各自过日子。这当中传递了一个观念,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偶尔失节不能跟生命相提并论。这种观念跟“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教条相比,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禁书中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艺术性思想性都较佳的李渔的作品。李渔,清代初年著名戏曲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著有剧本《笠翁十种曲》并有多部小说,更有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偶寄》传世,此外他还点评过几部小说。李渔的话本小说《无声戏》值得着重点评一下。无声戏是与有声和戏曲相对而言,本书是继晚明冯梦龙《三言二刻》以来,特别值得重视的拟话本作品。它继承了拟话本小说的传统(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不再是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以描写市民生活见长,主人公多为三教九流的平民百姓,故事新奇情节缜密,富于悬念和喜剧效果。同时,小说立意追新求奇,有意颠倒已成定制的传统故事结局,借旧事翻新意,往往出人意料;艺术形式上刻意求新,结构完整人物生动,语言流畅娓娓道来。冯梦龙长李渔37岁,因为地域限制,他们生前应该没见过面,但李渔的短篇小说深受冯梦龙影响,他著的《无声戏》与《十二楼》是清代拟话本小说中最出色的作品,代表了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书中所言往往违背封建礼教传统,所以在清代遭到禁毁。

中国古代禁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我们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浅析几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个人觉得,所有的明清小说加起来,艺术性思想性都不能跟《红楼梦》相比,那才是真正的经典。因为,几乎所有的禁书,所有的话本小说,源于生活而没有高于生活,都没有超出忠孝节义、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等范畴。禁书在当今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的普世价值观下,它还有没有价值?作为过去时代的民间百姓生活故事,也许它可以补正史的不足,让我们一窥几百年前的社会。

公众号:壹品小筑

篇2:关于中国小说的论文

——鲁迅小说导读

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灵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式的束缚。《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祝福》不依先头后尾的旧规,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示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以鸟瞰式的结构方式,把众多看客的冷漠、麻木与无聊,展现在读者眼前。

篇3:关于中国小说的论文

1、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清新淡泊、平静自然

汪曾祺总习惯于在闲情逸致中对语言文字精心雕琢, 注重组织文学, 追求一种淡泊清新淡泊、平静自然的语言风格。他不断地研究诗歌、散文和小说等语言之间的联系, 希望能找到三者之间语言的共用性, 因此, 他在排列小说的语言时均是采用大量的隔断和跳跃, 尤其喜欢采用短句, 这样就使小说的语言显得剔透、空灵。相比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 他在小说的用词方面则更强调节卷气, 在淡泊雅致中又多了一份别样的韵味。例如, 在他的短篇小说《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白粗茶淡饭, 怡然自得, 化纸之后, 关门独立。门外水长流, 日长如小年。”其语言十分简单, 短短几个字就向读者展现出一幅恬静优雅的画面, 在视觉上出现的是一位闲适平静的老人, 在听觉上传达的是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 二者相得益彰。

2、汪曾祺小说文体的散文化

汪曾祺的小说在描写人物上, 在运用了小说中传统的白描手法的基础上, 还采用了大量的散文中人物描写手法, 并且还适当地渗透一些绘画手法, 最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独具匠心的人物写作手法。汪曾祺认为如果一篇小说的故事性过强, 反而会显得比较虚假。他在对小说的布局上, 提倡信马由缰, 为文无法, 因此读他的小说就有一种清新自然、仿佛漫步于田野中的感觉。汪曾祺的性格比较随意温和, 这就造就了小说的叙述结构极具散文化。尤其是在汪曾祺的关于市井风情的小说, 其结构随性松散, 故事传说、天文地理、风俗人情等巧妙地融入其中, 让人从表面上觉得小说的主次迷糊, 细心体味就很容易发现小说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别有一般韵味。

3、汪曾祺小说选材来源于现实生活, 富有亲切感

汪曾祺大部分的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为背景的, 再加以主观修饰, 使人们在阅读他的小说时感觉是在阅读现实生活。小说中有很多人物, 但是以社会最下层的知识分子和最底层的三教九流等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小说中, 这些小人物过着安适宁静的普通生活, 随性处事却执著坚韧, 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将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体现了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寄托了自己对淡泊闲致生活的强烈向往。

二、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影响

1、散文化文体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影响

汪曾祺在创作小说时, 花费大量的心思研究小说、诗歌、散文等语言上的联系,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小说文体。他的小说随性、简单, 长短句结合, 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感, 且小说的篇幅通常比较简短, 文字也较朴素, 但是向读者传达出来的情感却十分丰富强烈。他的小说更多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实景, 所以在组织小说结构时大多是遵从生活的多维化。先交代小说背景, 然后介绍人物及与人物有关的事, 再具体描写一些细节。其次他的市井小说更是灵活多变, 内容丰富多彩。这就给当代小说家很深刻的启迪, 让他们在创作小说时, 不要太过于追求小说的故事性, 也不要使结构和情节太过曲折, 最重要的是要擅长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能传达出对社会、对人们的深刻认识, 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后果。中国当代小说文体, 也可以尝试借鉴一下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用简单的几个字生动地描述一幅幅安静闲适的生活场景, 这样会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还能使小说语言妙趣横生。

2、汪曾祺小说极具独特性却不偏离传统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在创作时, 始终不会脱离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为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虽极具独特性, 但仍沿着传统文化的轨迹前行。任何作家只有先继承传统, 再加以主观改造, 才能创造出一篇具有生命力和价值内涵的文章。如今, 很多小说家很容易被世俗同化, 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做文学创作, 进而使创作出的小说文体没有任何文化气息。他们应该多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 小说中多增添自己的深刻见解。

三、总结

汪曾祺的小说可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文化瑰宝, 其小说独创的文体风格、简单朴素的文字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因此, 建议当代小说家多潜心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 多阅读前辈优秀的作品, 并从中不断寻求启发, 创造出既具文化底蕴又不脱离传统的小说文体。

参考文献

[1]王柏华.汪曾祺小说的“传统”与“现代”——从《聊斋新义》谈起[J].北京社会科学.2003 (02)

[2]柯玲.汪曾祺创作的现代意识[J].盐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4)

[3]钱振文.“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以汪曾祺小说《受戒》为中心[J].当代作家评论.2006 (02)

篇4:关于中国小说的论文

于慈江:阎真是我们的老班长,是我当年大学的同班同学。我在想,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我知道各个系差不多,有人说我们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阎真是一个例外,他始终怀揣着作家梦……

他这四部小说平均每五年一个节奏,我觉得不浮躁,写得非常地从容。

王彬彬:阎真现在写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是太熟了,因为这个小说让我们会思考很多问题。有一些想法也没有理清楚,我现在想说三点:第一,从活着到活着,第二,是现实的问题,第三,我觉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黄德海:这部《活着之上》,讲了很多大学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这本书写了很多压抑人、败坏人,让人非常生气的事情。我在想,人们说的现实主义的问题,现实怎么一直没有一条非常熟悉的道路,每一个现实的角度好像都是和黑暗联系在一起的……

杨乐生:阎真这本书我看了以后,感觉是他在《沧浪之水》厚实的基础上,又一次的写作飞跃,刚才有人谈到《活着之上》讲的是今天的中国大学,今天的中国大学恐怕是制约或者是限制中华民族进步的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

高远东:我研究这个《活着之上》,脑子里面出现了一个坐标,这个坐标是我看懂这个书的一个参照,我觉得这部小说,他是介于在《儒林外史》和《围城》之间来写的。什么意思呢?他是写大学、写知识界的一些事。这部小说,我觉得有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什么呢?首先,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忠实的记录……

孙民乐:这个小说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仔细分析,有很多人物,外面的人想进去找到真相,阎真整个的风格应该说从大的范畴来说是一个美的心,后现代以来这样的学者相当地少……

张灵:我看了这个作品,先来谈谈我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作品作为一部朴素现实主义的作品,是对一片土地或者是一定时空下的一定地域、一定职业的人的生活的真实的描绘,包括中小学、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人们的生存的状态,做了非常真实的描绘,这点我觉得这部小说是非常重要的。

张丽军:知识分子也是很重要的存在,主人翁在很悲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着。其实真正的生活比这个还要严酷,正如我们很多人提到生活比小说还要精彩。

李振:高校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出了问题,要挑战这样的体制,它的路径在哪?虽然说《活着之上》里面有非常强的人格取向,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发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方岩:作者在批判人文精神衰落的时候,矛头指向了制度、市场、社会道德和外部原因,但是唯独遗漏了一个自我侵犯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蓝博洲:我说一下不同的视角或者是不同的语境下的读者的看法。我在台湾算是少数比较关注大陆当代文学的一个文学界的人……

阎真教授反映的是很严肃的信念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什么?追求什么?他提出的问题也是我观察到的,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的信念是传统的价值观没有了,所以很多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层出不穷……

夏商:这个小说当中有几个地方,我觉得他是关于尊严的小说,我们现在所有的都是来自于活着的尊严,所以作者在贯穿当中有着曹雪芹对灵魂的追求,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身份的讨论……

王华:我觉得这本书真得是非常好,让我们的教授、评论家们,在这大谈高校里面的无奈、绝望和恐惧,所以我觉得阎真老师做得非常好。

朱艳玲:我是一个编者,我想应该能够对各种各样的作品有敞开的态度,如果阎真的创作今后在细节上面,如在语言上面,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更细致的一些改变,我觉得可能会更好,可能给我们的力量和回味的东西会更多……

周海波:我觉得如果把这部作品作为大学题材的作品叙事的话,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部作品,或者把握这部作品存在的意义。我觉得它既是对大学校园、对大学的老师们叙事,同时又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的写照……

逄春阶:阎真先生的《活着之上》,我感觉就是“累”,这个小说的名字我觉得应该改成《累》,没有上学“累”,上了学还得“累”,上博士“累”,上什么也是“累”,有了孩子还是“累”,一辈子就是“累”,阎真先生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个“累”。路遥本身也是“累死”的,很多的教授和学者,还有我们记者也是累,没有不累的。

王向辉:小说《活着之上》,阎真老师写困境写痛苦,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希望的尾巴,还有尊严,知识分子的尊严。他从第一部就写尊严,他是能够坚守尊严的,为了尊严他可以放弃很多的东西,所以阎真老师在来之前,我一直在猜想他长什么样,什么样的个性……

鲁太光:我这几天想的都是路遥和“路遥文学奖”的事情,觉得首届“路遥文学奖”颁给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还真是一种巧合,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这里有一个线索,就是我们人的生存空间的开放的问题……

黄发有:我觉得《活着之上》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和《沧浪之水》一样写出了知识分子在这个年代,如何不断的突破自己地底线,慢慢地往下降的一个过程,所以说他在这个表现过程的时候,也写出了内在的一种痛……

陈汉萍:阎真老师的作品,写出了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写出了知识分子底线的推敲及底线的坚持,也写了艰难地“活着之上”的意义,我觉得这在阎真老师自己的表达里面,讲到了他重新思考传统资源,这是很好的……

赵勇:说到《活着之上》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这个书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框架里面,或者是像这样的一个目标去努力。但是同时,我感觉里面有一些地方可能是为了把这样的批判呈现出来,使得在人物的刻画上,或者是在一些故事情节的呈现上,显得有一些单一,使得人物的性格,或者是人物遭际的复杂性和丰满性的度降下来了……

冉劲松:我感觉这部小说是有朴实的奢华在里面的,看着写得娓娓道来的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精神上是很奢华的。另外还有一点是含蓄而挣扎的,这个是我的感觉,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也没有过多的言辞批判,但是给我们心中很多内心的挣扎,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阎真教授。

徐妍: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一个主题有一个主题的命运,这些都不是哪个人能够说清楚的,我谈的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或者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在今天的语境下,不断被提起……

葛水平:作为民间自发的“路遥文学奖”,我感得我们民间这样的奖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官方的奖。

路遥的伟大在所有读者的心里面,而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所写的东西,真正的存世价值有多大,我不好说,但是如果大家都努力写,能够有一颗平静、平和的心去写,在这样的变革的时代下,也将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家出现。

曹谷溪:非常感谢大会给我提供这个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台湾来的陈大姐。有媒体说我是路遥的老师,这个话是不准确的,路遥是我的一个文学朋友,我有许多的文学朋友,路遥是我许多的文学朋友中接触最多或者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

张燕玲:本来文学史是精神史,而精神史就必须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上的,在这方面我觉得阎真做的很好,特别是细节的生动,比如说贴近人物写,我个人认为在阎真的笔下,他把曹雪芹的文学思想始终贯穿小说中。

篇5: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

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历程,简述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状况、代表作家及作品。

关键词: 简述 中国 当代 小说 发展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

一、建国十七年小说(1949-1966)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结束,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翻身做了主人的人民欢欣鼓舞,干劲冲天……这样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建国初期的小说主要着力于艺术地再现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包括了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四十年代的解放战争,以及伸延到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长篇方面,反映解放战争的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描写西北战场沙家店等战役;吴强的《红日》,描写茉芜、孟良崮战役;曲波的《林海雪原》描写东北的一支抗敌小分队的传奇性抗匪斗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描写解放前夕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我党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有孙犁描绘滹沱河畔抗日图景《风云初记》,反映敌后斗争的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反映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的小说,主要有记述30年代厦门大劫狱事件的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探索展现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杨沫的《青春之歌》,反映20年代香港罢工、广州起义等历史现实的欧阳山的《三家巷》,被誉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诗的梁斌的《红旗谱》。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小说,比较重要的有陆柱国的长篇《上甘岭》,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路翎的描写志愿军情感世界后来受到批判的短篇《洼地上的“战役”》。

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短篇小说方面,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党费》等,通过速写及典型细节描写等形式,以小见大,鲜活地刻画出悲壮高大的英雄形象,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细腻地叙述一位通讯员和一个农村小媳妇感人故事的《百合花》,刘真的《长长的流水》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以农村合作化为题材者居多。长篇方面,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柳青的《创业史》。《山乡巨变》重在渲染鲜明的“乡土风俗画”,表现合作化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创业史》则以史诗的气魄,塑造了两代农民(梁三老汉、梁生宝)不同的艺术形象。短篇方面,较重要的有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等,都能够成功地刻画出一些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反映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有周而复描写对资产阶级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上海的早晨》,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草明的《乘风破浪》等,中篇小说如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

在建国初期的小说中,有一类重在表现人性、人情、爱情的小说,如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等短篇,发掘独特题材,注重语言、细节、心理描写,富有浓郁动人的人道主义和人情味,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小巷深处》,将笔触指向妓女改造及其新生活这个禁区,与陆文夫新时期创作的《小贩世家》、《美食家》等描写小巷人物的作品被合称为“小巷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涉及民族关系,父女深情这一感人主题;《红豆》则踏进革命与爱情抉择的题材,这些小说后来都曾遭受不同程度的错误批判。

1956年,文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的提出,加上受到苏联“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积极参预生活”的创作潮流。一批年轻作家开始大胆地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阴暗面”,试图引起人们的警惕,出现了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国文的《改选》、李准的《灰色的帆篷》、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等一批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及其作者在随后到来的“反右”斗争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处理。

在建国17年里,有两个从40年代即已萌芽的比较重要的作家群体值得特别关注,即以孙犁为代表的所谓“荷花淀派”河北作家群和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所谓“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荷花淀派”主要人物有刘绍棠、从维熙等,代表作有刘绍棠《青枝绿叶》《大青骡子》,孙犁《山地回忆》,其创作特点是通过日常琐事透示时代风云,揭示农村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清新隽永,富于诗情画意。“山药蛋派”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代表作有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饲养员赵大叔》,束为的《赖大嫂》等,特点是采取传统话本手法,强调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靠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来刻画人物。

建国17年,对工农兵作家的扶持,是文坛一大气象。其中较突出的是刚刚读完速成写字班就写出短篇小说《半夜鸡叫》的高玉宝。

综观建国17年小说,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创作队伍,并且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人物形象,有些作家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但从整体上看,本期小说大多带有明显的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过于强调“写中心”,塑造英雄人物,表现光明,从而削弱了小说的艺术力量。这种偏狭倾向发展到60年代初以后,便逐渐走向极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亮点便是历史题材方面的,姚雪垠完成的长篇《李自成》(第一部)、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黄秋耘《杜子美还家》等。

二、文革十年(1966-1976)

文革十年,文学进入冬眠期,绝大多数作家遭到批斗,划为“右派”,关进牛棚;作品被判为“毒草”,受到清洗。全国八亿人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可供阅读、欣赏。

文革十年,“四人帮”“文艺黑线专政论”盛行,出现了一批遵循“主题先行”、“三突出”(突出正面主要英雄人物)、“高大全”原则创作出来的作品,诸如《虹南作战史》、《西沙儿女》以及在上海《朝霞》杂志上发表的《金钟长鸣》等。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具有一定可取性的小说,如浩然的《金光大道》等,也都受到帮派文艺思想,样板戏的影响。

1976年蒋子龙发表《机电局长的一天》,张扬的长篇《第二次握手》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地下”流行,开始显露出新的文学转机的萌芽。

三、新时期小说(1976-)

当代小说繁荣发展,取得最大成绩是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几年。

新时期小说比较重要的潮流或现象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等。

1977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文起十年之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班主任》通过塑造谢惠敏,宋宝琦这两个中学生典型,突现“四人帮”对青年一代心灵的伤害,时隔六十年,继鲁迅之后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喊,成为“伤痕小说”的发轫之作。“伤痕小说”这一名称源自上海复旦大学一名女大学生卢新华的处女作《伤痕》,该小说记述了一位与“叛徒”母亲决裂离家出走的女中学生,九年以后,当她带着悔恨的心情赶回家时,母亲却已溘然长逝,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创痛与哀伤。“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冯骥才《高个子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铺花的歧路》,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从维熙描写监狱题材的“大墙文学”如《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的长篇《许茂和她的女儿们》,竹林《生活的河》、何立伟的短篇《白色鸟》等。这些作品,对文革历史及其带给人民肉体与精神上的创伤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民性大讨论的展开,全国出现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些作家在揭示文革创伤的同时,开始透过生活表象,深入历史、现实、人的灵魂,进行挖掘探寻与省思,在“现实主义回归”的口号之后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从而在创作上涌现出“反思小说”的浪潮。反思小说的代表作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布礼》、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等。

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对小说表现主题的不断开掘同时,作家们追求小说表现技巧的多样化,出现了意识流手法、蒙太拿技巧、多元叙述方式的广泛应用。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对时序颠倒、时空跳跃的意识流手法的率先运用,曾使当年一度出现“王门立雪”的奇观;《剪辑错了的故事》等运用电影剪辑、蒙太拿技巧,将不同时空发生的情节巧妙地串连在一起,从而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发展,部分作家转向关注“当下”现实,从而创作出了以《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小说”。包括张锲的长篇《改革者》、柯云路的《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浮躁》、中篇《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乔厂长乔光朴是蒋子龙塑造的“开拓者”群像之一典型代表,率先触及工业战线改革题材。长篇《古船》通过对几代农民生活情状的描写,对农民历史、面临社会变革、个体生命、文化精神等进行思考和发掘,使小说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平凡的世界》则对普通个体在社会巨大变革时期的抗争、奋斗进行了平易而真实的描述。可被视为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特别是《陈奂生上城》,对农民劣根性进行深刻开掘,从而揭示出:改革的发展将触及农民的整个精神,要求农民在精神上获得真正的解放和新的飞跃。何士光的《乡场上》、陈源斌的《万家诉讼》则分别从一件小事中反映出农民自主自立意识的觉醒,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农村改革给农民物质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历史反思思潮的不断推进,一些作家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本民族灵魂、精神之根的探寻,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关注之中注入现代意识,同时运用象征、暗示等现代派技巧,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文化意蕴的“寻根小说”。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等。《棋王》刻画了一个沉迷于弈棋的“棋呆子”王一生这一特立独行的人物,小说富有道家淡泊思想,文字精炼从容,极具魅力。《小鲍庄》透视一个偏僻村庄的众生相,突出“仁义”等超稳定的伦理观念,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蕴含。张承志的长篇《心灵史》以诗、史、经结合的形式,通过对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信仰历史的回溯,深入探寻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厚积淀,是一部十分独特的文本。陈忠实的长篇《白鹿原》叙述白、鹿两家的家族史,进而追索“一个民族的秘史”,以现代意识烛照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王朔等,则更是从生活的北京这块地域出发,运用北京方言,描述北京历史、现实的风物、人情世故,具有鲜明的“京味”特征,被称为“京味小说”。如邓友梅《那五》、陈建功《辘轳把胡同9号》、刘心武《钟鼓楼》等。

反思文学对意识流、蒙太奇手法写作技巧的运用,从80年代中期起,逐渐发展出另一支脉,即在内容、主题方面强调具备“现代意识”,在小说形式方面注意吸收、应用现代主义的因素,在叙事方面采用多元、复调叙述。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先锋小说,或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这些小说大多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深刻影响,对意识形态采取回避、消解态度,强调叙述的游戏性、平面化,结构支离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包括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以及苏童、残雪、格非、孙甘露的一些作品。韩少功的长篇《马桥词典》运用辞条方式结构小说,形式新颖,开辟了实验小说的新空间。

“反思小说”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在80年代中期表现为纪实文学的出现,如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较早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记述众多中国百姓生活的情状。这一文学支脉在80年代后期发展成一股较大的潮流,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此类小说作者创作时抱着所谓的“零度情感”,多采用客观叙述,力图表现现实生活“毛茸茸的原生态”。包括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 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方方《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风景》,刘恒《苍河白日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叶兆言《关于厕所》、《挽歌》等。王朔创作的“顽主”系列,如《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以及《动物凶猛》、《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运用调侃戏谑手法,消解意义、神圣与崇高,成为通俗文学之一支。贾平凹创作的《废都》,展示某些知识分子都市生活状态,但因其对性描写的直露而受到批评和查禁。

90年代中期,河北的“三驾马车”――何申、关仁山、谈歌的创作掀起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新高潮。其代表作有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谈歌《大厂》,关仁山《大雪无乡》等,大多为“主旋律”作品。

女作家的创作在新时期成就非凡。铁疑、张洁、张抗抗、谌容、残雪、竹林、宗璞、茹志鹃等都对新时期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女性作家群体性别意识的自觉,女性主义话语和私人空间的建构,出现了一批被认为是典型的女性文学。铁凝开始突破早期小说《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追求艺术的纯净、完美的风格,开始重视揭示女性自身生存状态,写出了短篇《孕妇和牛》、长篇《玫瑰门》、《蝴蝶发笑》、《永远有多远》等一批作品。迟子建、陈染、林白、徐坤、毕淑敏等,都注意女性意识的凸显,或关注女性隐秘的个人化体验,如《私人生活》(陈染)、《一个人的战争》(林白),或对男权中心的传统与社会提出质疑,发起挑战,如《厨房》、《狗日的足球》(徐坤),或对女性遭遇进行透视,如《女人之约》、《红处方》(毕淑敏),或以优美的抒情对母亲〃土地〃人关系进行省思,如《日落碗窑》(迟子建)等。其中,陈染、林白等人的创作或被称为“私人化写作”,“个体体验小说”。这一支脉的写作进入90年代末出现了一群所谓的“美女作家”,她们注重描述个人的性、吸毒生活体验,或被称为是以身体写作的作家。棉棉的《糖》,卫慧的《上海宝贝》即因其对个人性体验颓废生活的过分渲染而受到查禁。这是女性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消极倾向。

“新官场小说”在1997年前后开始涌现,并受到关注。如李佩甫《羊的门》,李唯《腐败分子潘长水》,王跃文《官场春秋》等。

90年代中、后期,一批“60年代出生的作家”陆续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些作家被认为是站在社会边缘处写作,被称为“新生代”。代表人物有毕飞宇、鲁羊、何顿等。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作家也开始次第登上文坛,并有佳作问世,如丁天的《幼儿园》,郁秀的《花季〃雨季》等。

篇6:关于小说躁动的评论

我作为王平兄小说《躁动》的读者,对他的每章小说进行了认真研读,对小说中各色人等的形象有着较深的印象,关于小说躁动的评论-读后感。当老兄在电话中告诉我小说写完了时,我说想写点读后感。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拖了有半月的时间。

魏平安和赵燕霞是首先闯入我视线的小说人物,魏平安开始接触赵燕霞的矜持,赵燕霞的泼辣,是小说让读者继续关心的一根引线。就这样,让我把小说《躁动》期盼的一直想看下一章中人物会怎样发展。

王平兄说,他是第一次尝试写小说,心中没什么谱。这我相信,第一次谁都会有。就像小说中的主人公魏平安和赵燕霞的不期而遇,也是第一次。不过,不管什么事就怕有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是至关重要的。男女恋爱的第一眼印象往往决定是否继续相恋,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也没什么两样,如果与生活扯得太远的话,小说就不会有人看了。所以我说,王平兄的《躁动》首先是与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相符合的,小说只有贴近生活才会有自己的读者。

发展着发展着,魏平安与赵燕霞跨越了生活和做人的“红线”与底线,尽管赵燕霞的一举一动有点超前,但还属于正常的人物成长过程。如果不正常,恐怕魏平安也未必敢接受赵素献给自己洁白的肉体。男欢女爱自古就是文学要表达的永恒主题,只不过《躁动》中有关性爱的描写的确出乎我原来的想象,说明王平兄比我更有魄力,更敢“闯红灯”。然而,我们还是能够接受小说大尺度描写的。因为性爱不仅是文学的动感地带,更是研究人之心灵的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躁动》中的赵燕霞从一开始就很坦白,她前夫背判她另寻新欢了,她的心灵和她的孩子都是受害者。她与魏平安是建立在不破坏魏平安与妻子正常生活基础上的“爱的奉献”和“爱的索取”。或许,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或许魏平安才不觉得对妻子有什么“理亏”,才敢渐渐主动地与赵燕霞私密约会,享受别人没有的快乐。记得有位诗人在一篇散文诗中这样写道:“爱情是一种崇拜,肉体崇拜加精神崇拜。没有肉体崇拜,爱情没有质感;没有精神崇拜,爱情没有灵魂。若前者有余后者不足,爱情将与悲剧同义。”只不过,由于王平兄暂停了《躁动》的写作,我猜不出主人公后面的生活是悲还是喜。

《躁动》除了重点描写魏平安和赵燕霞以外,还给我们展现了魏平安科里的那位马科长百般妩媚官场的生动形象,以及社会上各色人等的丑陋一面。市里一个重点小学李校长仗着丈夫是副市长,竟然可以不用抛头露面摆平需要摆平的事情,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很难的事情,但对于她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作为重要的先进典型人物入选教育局组织编写的《红烛颂》一书,更可以由教育局破费花公家钱,派公家人,用公家钱购买礼物去贿赂中国教育和知识界的两家权威报纸的编辑,刊登副市长贵妇人李校长“先进事迹”的文章。这些并不过分的描写恰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是这篇小说具有厚实可读性的重要一面。

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李校长一人想费尽脑力、直往自己脸上抹金,就连农村黄水镇中学校长也概莫能外,读后感《关于小说躁动的评论-读后感》。为了自己能入选教育局第一次编辑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大型图书《红烛颂》,也是削尖了脑袋往里挤。当魏平安看了他自己写的表扬自己的稿子后说:“咱们局里下文件要求,宣传全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主要是教书育人方面的,你主要写的是学校管理、改变学校面貌方面的内容,不太符合要求,不好入选。就是我选进来,领导也不会同意”时,那位校长却耳不红面不热地回应道:“这样呗,我可以按你的要求改。我虽是校长,还担着政治课,教学成绩显著。县里推荐我,我也写了,写我也是为了俺校的声誉,我再往教师方面靠靠,行不行?”魏平安面对这样的校长有点见怪不怪地应道:“其实,校长内容不是不能写,但主要还是要写一线工作事迹。你改改看吧。”接着,校长又说:“魏老师,好钓鱼不好?我们那儿有鱼塘,请你去我们那儿钓钓鱼吧?”就这样一来二去,魏平安后来接受校长之邀去钓了鱼,接受了小女孩的异性按摩,酒足饭饱成了他钓鱼时的那条傻鱼。从此看来,就可明白在中国要想反腐败有多么艰难。人们在痛恨腐败时的咬牙切齿之恨,在遇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却统统是另外一副面孔,几乎人人都想托熟人找关系,以便最快速度得到自己的既得利益。人的心灵的复杂性,人的两面性,足够文学家们写一辈子都写不完。所以,我们在大学学到文学理论课时,才知道文学是人学,恐怕那时我们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很肤浅,很肤浅。经过我们几十年的磕磕绊绊,才真正有了对生活复杂化的理解。

另外,《躁动》也着实描写了教育局一个科室里科长的发号司令官场老道中的温和与霸气。这在小说中表现的也是淋漓尽致,也是让人过目不忘的。马科长在自己部下面前的耀武扬威,作为下属为科长抬轿的场景均可历历在目。尤其是魏平安作为从学校借调来的老师,自己知道自己是借来的临时工,如果不好好卖力就会让人家炒了鱿鱼。为了自己在原来学校老师们面前的那点虚荣,为了现在在赵燕霞面前的这点虚荣,他与赵燕霞再怎么偷情撒欢,也得先把马科长布置的各项工作做好才行。

在小说《躁动》中,作者运用了不少的诗词和歇后语,为小说增色不少。小说的缺点是人物活动的心理描写和各种环境描写尚有不足之处。如果补上这一点,我觉得小说会更加生动感人。

在小说的结尾一章中,魏平安与该市宣传部干事杨莉的巧遇颇让他心动,似乎两个人在表面应酬之外还深藏着某种预感,这或许是《躁动》留给我和其他读者的悬念。王平兄说他不会写小说,现在我却不信了。

总之,王平兄的《躁动》不仅折射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人的复杂心灵变化,而且表现了小说作者对目前社会出现的乱像的隐忧与很大程度上的担心。同时,因为王平兄的小说也躁动了我想写小说的欲望。到时,我倒要好好向王平兄请教,你可不要有所隐瞒。唠唠叨叨是为对王平兄小说《躁动》的读后感,胡言乱语,不妥之处敬请王平兄和各位读者多多原谅,喜林在此献丑了。如果能够给喜林以赐教,尚是荣幸。2011、12、3、我认为评得很到位,写的没有评得好。不好意思了。写作和评论是提高创作水平的两翼,缺一不可。

谢谢文友关注和指正!

上一篇:督导组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工程造价管理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