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2024-05-06

内部审计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精选9篇)

篇1:内部审计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内部审计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1 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报告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因审计项目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情况介绍过于具体。

在介绍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过于细致,管理体制详细到所属单位名称一一罗列、收支情况详细到二级以下会计科目,资产情况详细到资产大类等等,可利用的信息不多,主题不够明确。

二是审计评价不够准确。

有些内审部门出于规避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搞好关系等因素,评价往往或“过”或“不及”。所谓“过”,就是超出审计职权、审计范围进行评价,进行一些无审计证据支持的评价,甚至做一些前后矛盾的评价;所谓“不及”,就是在评价上只说成绩,不说问题,或过于啰嗦,说一大堆套话,几乎在给被审计单位总结先进经验。或在问题的评价上一语带过,不痛不痒。

三是问题表述简单堆砌。

首先,有些审计报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梳理归类或没有进行科学的梳理归类,只是对问题进行“流水账”式的罗列,一份报告能列出几十个问题,内容庞杂、条理不清,轻重点分不分,让人难以看出头绪。其次,对问题的描述未做到表达准确、语言精练,影响了审计质量。再次,揭示问题不够全面、深入,存在以偏概全现象,虽然发现和揭示了一些问题,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同时,个别重要审计工作底稿未在报告中反映。最后,问题定性和归类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问题定性不明确,用现象或结果代替对问题的定性,没有把问题实质揭示出来;问题定性与事实描述不符;定性依据不充分;因定性不准确,导致归类不准确等。如:某单位内部审计对该公司开展的财务预算管理审计中,将“总承包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准确”问题,定性为“部分总承包项目实际完成利润比预算超额较大”,用现象代替定性;同时在描述问题原因过程中认为“由于市场波动不确定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公司本着谨慎的原则编制财务预算,……”。“市场波动不确定性等客观因素”与“谨慎的原则”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依据不充分。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离任者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界定不清晰、评价不客观。

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责任落实,尤其是对问题发生的时间跨度超出离任者任职期间的,应明确任期内的问题金额和截至审计日的问题金额。虽然按照规定对离任者重点审计区间是近三年,但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其评价不能仅限于近三年,而应当是整个任职期间,对重大问题要进行追溯和延伸。所以,企业内审人员要认真理解、领会审计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重大问题追溯到以前年度或延伸至审计日”的含义,对现场审计发现的一些严重效益流失、经营管理失控造成重大损失以及影响企业稳定等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追溯和延伸意识,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擅于发现和扑捉问题线索,将审计成果扩大化,将审计的监督职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对性质比较严重、屡禁不止的问题,不能回避矛盾,在准确定性,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要明确提出对企业和责任人相应的处理、处罚建议。

五是审计建议不够明确。

提出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经常出现诸如“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缺乏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有的审计建议合法性和合规性还值得探讨。有些报告在无建议可提的情况下,为凑足报告的要素和“块块”,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管理提出建议,说一堆外行话,有“狗尾续貂”之嫌。

篇2:内部审计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审计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衡量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意义非常重大。

一、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重要意义

1、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利于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审计报告是对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及其结果所做的总结,通过审计报告可以反映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审计工作方案,是否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重点内容是否查深查透,预定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问题定性是否准确等等,从而可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促进审计人员不断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审计报告质量是审计质量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审计质量的核心,因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本身就是提高审计质量。

2、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利于促进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审计报告是下达审计决定的基础,审计机关只有依据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才能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情况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掌握违纪违规行为的情节轻重、性质的严重程度,从而对问题作出处理处罚,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评价。因而,只有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才能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如实反映、客观评价,较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3、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利于促进“审、帮、促”目的的实现。

“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是审计报告编制准则所规定的审计报告具体内容之一,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在对揭示被审计单位或事项存在问题的同时,通过分析反映产生问题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向被审计单位指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成为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和规范内部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帮助被审计单位从制度上和机制上彻底解决问题,促进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4、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利于强化审计为宏观决策服务的职能。

审计报告是审计为宏观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审计机关通过将各个审计报告所反映情况和信息资料加以汇总、综合,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和建议的综合性或专项审计报告,为党政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加强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依据,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工作价值,更好地发挥促进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的作用。

二、审计报告质量存在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审计署6号令等国家审计准则,审计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审计成果转化不够的问题仍是影响审计监督作用发挥、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问题及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审计人员对报告质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综合归纳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是一项费时、细致的工作,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后,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审计人员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大。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部分审计人员和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报告质量,产生“应付差事”的思想,审计结束后,找一个“范本”,进行改头换面交帐了事,致使审计报告反映问题不深不透,审计评价意见“千篇 一律”,所提改进意见和建议缺乏针对性。

2、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篇3: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审计项目安排

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每年年初, 审计部门都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 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科学安排审计计划, 事先确定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审计计划的合理确定是开展好审计项目的前提。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 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是审计立项的基础, 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 审计部门要结合单位实际, 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 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找准内审与单位发展的结合点, 使内审与单位的全局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审计项目安排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在项目安排时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 选准领导重视, 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第二, 安排选择审计项目时, 一定要考虑审计人员的精力、知识结构, 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数量及审计范围, 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从而使审计出精品, 有成效, 造影响, 求效果。第三, 在安排项目选题时, 要确定审计目标, 审计重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首先, 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 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其次, 实施方案明确审计人员审什么, 怎么审, 结果怎样,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 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 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

二、加强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品”, 审计工作的质量就体现在审计报告中。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 主审人员应根据查出的问题作出初步意见, 交审计小组讨论, 再由主审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汇总整理, 并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交换看法, 然后确定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尽管审计报告的内容是由审计实施过程中收集的审计证据决定的, 但上报的, 领导所阅的只能是审计报告而不可能是审计形成的全部资料, 所以审计报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事项, 做到要素齐全, 格式规范, 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 并突出重点, 简明扼要, 易于理解;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可行性整改建议等内容;在正式提交审计报告前, 审计组要与被审计单位, 本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报告的内容及时进行结果沟通, 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 促进审计结论和建议贯彻落实。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要注意以下三个环节:第一, 审计报告由主审负责起草撰写, 起草前后都要充分听取审计小组成员的意见, 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 以避免重大问题的遗漏, 规避审计风险。第二, 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 以审计证据为依据, 抓住关键的, 有影响的, 能决定性质的问题, 并且审计报告所列问题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予以佐证。对于审计过程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予评价, 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 定性要准确, 不能使用摸棱两可的字样和语气, 处理意见要公正, 要使报告使用人在阅读报告时感到此报告有力度, 有成果。第三, 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加工提炼, 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 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和建议, 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三、推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所谓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就是审计人员所负责的审计事项按一般理解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 由于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而没能发现问题, 或发现了问题由于害怕得罪人而不予披露, 或发生其他重大审计失误的时候而给予审计当事人的处分。要想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必须建立健全奖惩并举的审计质量考评制度, 依据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结果, 对于优秀审计项目责任人给予奖励, 对于质量达不到要求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要视情节追究责任, 提高审计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有利于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 危机感, 树立责任意识, 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就要建立工作底稿复核制度, 制订具体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给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予以量化。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 要进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度, 鼓励审计人员出“精品”。对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 要给予审计人员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 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内部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促使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操作, 并对发生的质量偏差及时纠正。这种方法实施体现在四个阶段:一是制定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 找出所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其造成的原因, 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实施计划。二是执行计划阶段。在这一阶段, 需要落实第一阶段所制定的计划。落实计划要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作保证, 由其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与实施计划执行。三是检查计划执行阶段。在这一阶段, 需要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经常进行检查, 以了解其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问题或情况, 并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四是处理问题阶段。在这一阶段, 应根据以前阶段所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原因, 提出处理问题以及消除问题原因的措施, 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

(二) 关键点控制

关键点控制是对列为关键点的审计业务环节或活动采取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控制和管理。找出审计业务的关键控制点。不同的审计业务或项目, 其关键点是不同的, 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是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人员素质两个方面。审计实施阶段的关键控制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的性质不同确定。审计结束阶段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是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整理, 分析与综合, 审计报告的编写与出具等。判断是否为关键控制点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审计业务或项目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影响, 也可能是间接影响;二是看其是否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业务环节或项目就是关键控制点。每个审计人员对自己负责控制的关键点应心中有数。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对每个质量关键控制点应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关键控制点的责任人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以保证其审计质量。在制定措施时应充分分析关键控制点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及所造成的相关影响, 分析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审计工作完成以后, 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关键控制点的质量及控制情况进行检查, 以了解关键控制点责任人员是否真正履行了控制关键点的责任, 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以便总结经验, 为以后的关键点质量控制工作所借鉴。

(三) 人力资源

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是人, 以人为本, 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是审计质量的保障。审计队伍要“精”, 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 要充分调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培养开发, 利用审计人才资源。首先, 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审计部门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制约机制。审计部门要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联系, 定期检查审计人员有无损害独立性原则的情况。其次, 审计人员必须掌握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工作技能, 并精通所承担的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再次, 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等派谴内审人员, 分清重点, 对一般的项目也要加强控制, 安排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进行督导。

总之, 只有重视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及时总结审计质量控制的实际经验, 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 提升审计成果质量, 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越走越远, 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篇4:浅谈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摘要:内部审计是现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又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所以,为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和改善运营。我们必须明白提升内部审计的方法,即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把握重点,跟踪审计;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杜绝“屡查屡犯”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质量提高,在企业单位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跟踪审计;屡查屡犯;质量提升

内部审计在增效节支、降低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然而,现在经济飞速发展,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预防问题发生,提升经济管理服务等方面,要想使之得到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不断完善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那么就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审计质量?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就得制定和完善规矩。健全的管理制度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内部单位和成员之间的协调性,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依据,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控制来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促进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以全面审计为基础,把握内审重点,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把握内审重点,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将整个审计对象划分为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然后对两个区域分别实施详尽程度、繁简程度不同的审计和审计质量控制,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如何运用区域控制方法进行审计?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关键工作是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在审计方案中应明确将重点审计区域列入工作重点;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分别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按照不同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审计,尽可能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另外,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内审工作,使其真正做到“事前控制、事中介入、事后把關”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新跟踪审计理念

一是树立跟踪审计“免疫系统”理念。做好“从揭示和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到实现预防为主的免疫系统”的转变。二是坚持服务与监督并举。从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制度、效益着眼,从各个细微环节着手,实现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经济性、以及效益性审计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三统一”跟踪审计监督体系。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发挥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

2.拓展跟踪审计内容

一是重视招投标控制价的审计,从源头上扼制工程造价领域的高估冒算行为,为企业资金使用把好第一关。二是注重现场审计。重点对隐蔽工程、变更增加与减少工程进行监督、协调和服务工作。三是抓工程造价审计。重点审计工程价款结算、工程量计算、综合单价执行、合同外新增项目综合单价测算及其定额套用、费用计取、材料价格等。

3.创新跟踪审计方法

一是坚持全面跟踪。把审计视野扩展到建设项目涉及的各个环节,采取阶段审计、不定期审计等方式。二是突出审计重点,重点审计隐蔽工程、重大设计变更、工程造价结算等重点控制环节。三是延伸审计不放松。依法对与项目有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进行延伸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漏洞和不合规的问题。

4、准确把握定位,完善工作机制

内审人员的职责是行使监督职能,使工作更规范,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给自己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具体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应把重点放到检查监督工作是否规范、到位,计算是否正确,所依据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充分上,并仅就此发表审计意见,供领导决策时参考。二是与被审计单位明确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三是从实际出发,合理借鉴现有审计规范,制定跟踪审计操作规程、完善跟踪审计程序。四是抓审计内部管理,实行“阳光”办公,无形中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环境。

三、强化内审监督机制,杜绝“屡查屡犯”,加强内审质量控制

1、增强风险意识,开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活动

风险管理文化是内部控制的思想灵魂,是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一是高度重视,倡导建立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与行为规范的建立和明确,对“屡查屡犯”问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二是培养内控管理理念,增强内部控制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等各种方式,培养内控管理理念,确保我们在各自岗位上自觉地履行自身的内部控制职责。三是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履职行为。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树立制度优先理念

篇5:内部审计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2011-04-14 10:18:02 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工作的成果,是审计活动的客观描述和结果,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审计工作成果的好坏、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集中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审计署6号令对审计报告进行了一些较大的改进,主要是把审计报告由原来审计机关的内部文书转变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并相应取消了审计意见书。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8号令在6号令基础上对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审计报告的编审提出更加具体、更加完整、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审计报告在体现审计成果,履行审计职责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断提高报告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一、目前审计报告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目前我们书写的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刻,审计结论准确程度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少,审计信息利用价值不高,甚至存在审计发现问题雷同,审计报告模式雷同,致使审计报告缺乏实际意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具体表现为:

(一)格式错误。有些审计项目将“审计情况如下”表达为“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有的审计报告没有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表述;有的审计报告没有标题;有的单位上一有审计过,但在本次审计的审计报告没有写明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有的没有写审计报告的日期;有些项目甚至没有构成审计报告内容的审计工作底稿及局领导的签发等。

(二)立项依据错误。有些审计项目仅将本单位审计工作计划的要求这一要素作为审计立项依据,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有的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但引用不当,甚至引用的法律条款不正确。

(三)未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审计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的事实,即我们常说的审计查出的问题。每一次审计风暴的掀起,无不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大量违法违纪事实被披露。这些问题,往往只有通过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及步骤开展审计才能完成。没有针对性很强的审计方案指导的审计项目,就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是写好审计报告的重要保证。

(四)问题定性不准确。在审计查出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中,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叙述不清,定性和处理处罚引用的法律、法规不准确,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不妥当,审计报告中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取证不充分。

(五)评价错误。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评价过高,为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摆功送好的问题,有的审计评价成了被审计单位工作总结或被审计个人年终述职报告;有少数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常常将审计评价看作可有可无,存在不评价或无审计证据支持的乱评价现象。如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时,常以“比较真实”这一非法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表述,以其替代审计评价准则规定的“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三项法定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失去恰当性。还有的审计评价前后矛盾,对同一审计事项做出了相反的评价结论,即一方面认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是真实有效的,而另一方面又认定其财政财务收支存在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六)文字错误。审计报告的用词要准确、规范,应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多字少字错字等低级错误的发生以及审计报告语言不通、掉字、重复字句、标点符号错误等。有的定性使用日常口语,没有上升为法律语言,如有的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有的经常使用“确实存在如下问题”、“显然不合理”等日常口语,日常口语的使用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有的甚至复制原审计过的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作为新项目审计报告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且修改不完整,造成前后不对应甚至前后矛盾等,漏洞百出。

二、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客观制度上的缺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高,质量风险意识不强

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应运用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审计报告完成阶段,要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取证结果,对审计的风险做出评估,考虑审计取证是否充分,是否能满足规避所有重大的风险,以及能否支撑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质量风险意识对审计报告的结论相当重要。

在审计报告阶段,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由于受行政管理模式及工作惯性的影响,加上平时很少有实际审计风险案例的警示,审计人员往往在审计取证过程中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足够的风险意识,但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的意义却认识不足,对审计报告中潜在风险的防范缺少警觉性,甚至把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看成无足轻重、费时费力的一般工作,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而实际上,与社会审计相比,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风险更大。社会审计毕竟是局部的、微观的,而国家审计着眼点高、宏观性强,审计报告中出现重大错失造成的损失或影响也会更大。

(二)审计复核工作未能有效落实

审计复核,通常指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和审计机关法制工作机构的三级复核制度;且即将实施的审计署8号令对审计组应当报送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的材料及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报送审计机关审理机构复核的材料以及审理机构应当审理的内容做出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审计复核工作在实际执行中未能真正的有效落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复核工作职责不清,尤其是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没有经过审计组长的复核,审计组长即使对审计工作底稿有复核也没有认真,只是查看一下是否有引用法律法规,至于审计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所应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恰当,问题的性质、金额、情节、原因和后果,审计组长很少认真审核就签署“已复核”,然后交由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签署意见;有的业务部门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有的即使进行了复核,也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审理复核机构不得不直接面对许多本应在审计组和其所在部门解决的问题,无形中加大了审理复核机构工作的压力和责任,而审理工作机构或专职复核人员在复核过程中,也存在偏重于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和审计处理处罚是否准确的复核,而忽视对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以及审计评价建议是否恰当的复核等,加之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复核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对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的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对于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保障。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而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加上平时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讨论的事项的情况及其结果也未作出记录;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对审计事项的复核也未提出书面复核意见,通常只写“同意报送审核”;审计机关的审理机构审理时出具的审理意见书内容不详细,要求整改补充的资料也未跟踪检查等,从而一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结果报告中出现审计过错,就难以确定审计责任的具体环节和具体责任人,难以分清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审理机构、审计机关负责人的责任,审计责任自然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

三、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审计报告质量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要搞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实施阶段的取证结果有充分的质量保证是前提和基础,在审计报告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根本点,提高审计复核的有效性

审计复核作为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是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多少年来审计机关一直比较重视这个环节,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复核更有效,从严格控制审计报告质量的角度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严格执行审理复核程序。从当前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现实情况分析,目前最要紧的还是三级复核制度的有效运行,这是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三级复核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了,各级复核人员能够充分履行责任,不流于形式,不做表面文章,那么审计报告的风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审计报告的质量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审计报告的每一处字里行间、每一个数字之中。因此,对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必须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控制,扎扎实实地做好,特别是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不能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例行公事,不能只签同意报送审理机构复核就了事了,应强化一二级复核工作,使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严格落实三级复核职责,强化审计组组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责任,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业务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审计报告的复核。

第二、加强审计复核力量。审计报告复核是内部监督,审计行为必须进行监督,这是由审计工作性质、对象等因素所决定的。通过内部监督,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审计组的工作。审计复核工作做好了,其成果最终体现在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全面提高上,真正实现审计监督的目的。强化复核力量,把职业道德好、业务精、能力强、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审理复核岗位上,这是搞好审计复核工作的重要因素。

第三、今后将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要将审计行为“透明”,就必须使审计报告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复核监督工作是审计机关业务工作的重要关口,审计报告在公开以前,经过复核工作的层层把关,落实责任,力争通过复核管理工作,将审计报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报告公开的结果准确无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二)健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

无论是审计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制约,都很难保证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也不例外,从审计组成员到审计组主审或组长,再到业务部门负责人,一直到复核审理机构、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被追究和处理。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也必须实行责任制,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予以保证。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8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明确规定了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明确了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个规定对于增强审计人员责任心,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计报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监督机制,它是出现问题后的一种补救措施,用以对责任人的一种警示。但是,我们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追究责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建立健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缺乏完善的报告质量检查控制制度,有些审计报告的质量问题可能只有到出现问题时才能发现。一旦质量责任追究仅限于查案件、追责任,则失去了其质量控制的作用。严格的日常监督和定期的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质量责任监督检查制度是变事后处罚为事前、事中的防范与化解审计报告风险的主要措施,能使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系统更加有效地运行。健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还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加强审计报告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审计报告质量分级控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报告的各个质量控制环节都要有监督,从审计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到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问题的定性等都应当有明确的要求,建议单位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履行。要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强化过程控制,把事后责任控制的工作前移,为以后明确责任奠定基础,避免产生责任时相互推诿。

第二要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机制,要定期开展事后审计报告质量检查工作,在审计机关内部建立定期的抽查和互查制度,由局里从各业务科中组织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人员对审计报告进行检查,一方面使得审计人员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审计报告质量问题,一旦发现审计报告有质量问题,除了正常的追究处理外,还可结合年终考核、评先评优活动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

第三要建立优秀审计报告的考核与奖励机制、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报告的工作标准和一整套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增加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与审计风险意识,既保障有章可循,又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6: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思考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思考

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和全面反映,是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也是审计干部辛勤汗水的全部凝聚,代表着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外在形象。新常态下,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断提升,作用发挥越来越大,作为具有客观法律地位的审计报告,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审计的成效和审计监督职责的发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外,随着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的广泛实践,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因而,每名审计干部都应当本着客观公正、严谨求实、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撰写每一份审计报告,确保质量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笔者结合目前审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若干思考浅谈如下。

一、目前审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表述偏重事实性陈述,难以引起重视。有的审计报告中无论是问题的小标题,还是在具体的问题表述中,都偏重对问题事实的陈述,通常都采用将问题写实的方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引发的后果或不良影响未能足够披露,这也是导致有的审计报告不能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足够重视的重要因素。

2、面上总体情况反映不足,报告立意不高、深度不够。有的审计报告对某些问题只是提了一种存在的现象或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对这种现象面上的总体情况、严重程度或现象所涉及的问题金额未能有完整的披露,无法运用量化指标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问题刚浮出水面,却又“犹抱琵琶半遮面”,看过之后觉得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难以令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有的审计报告谈问题就事论事,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导致一些更隐蔽的体制上机制上的问题被忽略,其实这也是对审计干部付出艰辛劳动的一种敷衍。有的审计报告有了总体情况后,缺少典型例子,显得内容贫乏、不够丰富,难以引起共鸣,审计成效也就难以体现。

3、问题定性不够到位,针对性与整改可操作性不足。有的审计报告中对某些问题的定性不够到位,如将应定性为专项资金滞留的问题表述为“专项资金未及时下拨”;有的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含糊不具体,给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审计回访均带来了难度,也为一些不自觉的单位提供了不落实整改要求的借口;有的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未能兼顾宏观性与针对性,实际难以操作,不利于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4、审计评价内容抽象,个性化较弱。作为审计报告重要的组成部分,审计评价影响着报告阅读者对被审计对象的直观感受。但目前审计评价难是困扰审计人员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是对未经核实的内容进行评价;有的评价内容可互相套用,缺少个性化;有的评价内容中积极的评价过于夸大,又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撑;有的评价涉及面太广,给审计人员带来了压力和风险;有的评价未能与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有机结合;还有的评价涉及面太过局限,未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职能进行评价,难以反映总体情况。

5、语言不够严谨简练,内容结构层次不够清晰。审计报告首先应当表述简练、用语严谨、通俗易懂。但目前有的审计报告用语修饰语过多,影响了公文的简要性;有的审计报告中经常出现“经对方反映、经了解、经提供”等用语,看似在规避风险,实际上增加了审计风险,因为只有经过审计核实的事实才能作为审计结果写入审计报告;有的审计报告中出现专业用语,特别是会计科目的名称等,影响了报告的通俗易懂。有的审计报告中“其他需要反映的情况”部分穿插了审计建议或在审计建议部分穿插了“其他需要反映的情况”,显得报告层次不清;有的审计报告最后部分的审计建议与“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中的具体建议存在简单的重复现象,使文章显得啰嗦拖沓,影响了报告的可读性。上述种种,均影响了报告的总体质量。

审计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一定程度上给审计机关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审计机关的权威性,甚至会引起外界对审计干部的消极评价。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审前调查不充分、审计方案编制不科学、审计实施过程中未能审深审透、报告审核把关不严等客观原因,也有审计人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综合分析能力和提炼概况能力欠缺的主观原因。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

1、着力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能力。做好审计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这也是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审计管理制度改革新要求,审计机关要把提高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通过多种培训渠道,努力建设审计事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就撰写审计报告而言,审计干部除了牢固掌握专业技术和政策法规外,还应当努力提高文字的概括提炼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善于从体制机制上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被审单位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还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报告阅读群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撰写审计报告。

2、进一步强化审计干部的风险意识。随着政务公开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全面推行,审计干部理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审计工作所处的新环境,自觉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工作中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发扬敬业精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确保最终审计报告的高质量,发挥审计为地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树立审计部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良好外在形象。

3、始终坚持审深审透、一查到底的工作作风。要想切实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关键是把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做细做透,坚持审深审透,一查到底。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揭露问题、敢于破解难题,不怕得罪人,坚决查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树立审计干部的一身正气。碰到问题要多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要以对人民和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放过、不含糊任何一个疑点。此外,审计人员要善于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中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确保事实准确无误,为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努力实现“评价什么,审计什么”的审计理念。审计评价的是审计报告的精髓,是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审计人员在项目实施之初,就应当树立“评价什么,审计什么”的指导思想,围绕评价的内容收集证据材料,把功夫放在审计实施阶段,不能到最后写报告的时候,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总结等材料作文字的简单堆积。审计评价一定要贴切且依据充分,不能超出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未进行审计取证的内容坚决不作评价,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篇7:试论如何提高存货审计质量

关键词:存货审计; 难点; 提高质量; 建议

对一般制造业或商品流通企业而言,存货在会计报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主要项目,也是现金流量表中影响营运资金的最大组成项目,同时存货计价的准确性还会对利润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审计实务中,因存货成本计算的复杂性、数量和质量鉴定的特殊性,而使审计人员对存货的审计大部分停留在成本价值处于抽查测试材料费、人工费的原始凭证层面,数量和质量方面直接采信被审计单位账面的反映,不能满足审计目标的要求。因此,要想对存货取得较满意的审计结果,对存货审计中的技术及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存货审计的现状和难点

(一)存货审计的现状存货的审核与其他的资产项目审核相比,较为复杂,其审计现状为:对存货方面的审计,因其存货成本计算的复杂性、数量和质量鉴定的特殊性,大部分停留在成本价值处于抽查测试材料费、人工费的原始凭证层面;数量和质量方面直接采信被审计单位账务反映的数量和质量。

(二)存货审计的难点

1.存货计价方面,存货成本计算繁琐。审计人员需通过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数据进行验算,或经过非会计资料,如:生产部门、劳资部门提供的资料另行计算,而分析评价其价值是否准确可靠。

存货成本计算中,要涉及原材料的耗用、人工工资的计入、制造费用的分摊。如果同时生产几种不同的产品,还要在不同产品之间按产品产量比例法、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工时比例法等分配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采用计划价计价的企业,还要在存货成本中分摊材料成本差异。

2.存货数量方面,因存货存放于不同处所(包括工厂、销售机构及分支机构),控制及盘点困难。

3.存货质量方面,因种类、项目繁多,差异性大,观察与鉴定困难。可能因为呆滞、过时、陈旧及毁损而使其价值减损,审计人员因对被审计单位产销活动及业务认知不够,而难以作出合理的判断。

二、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是审计人员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工艺,也未深入现场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而仍停留在抽查测试材料费、人工费的原始凭证层面,含糊其词,一笔带过,致使被审计单位将一些不相关原材料摊入成本而未发现,如领用材料制作专用设备,而将材料成本计入生产费用。另外,审计人员未进行会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比率的计算与分析的分析性复核,对被审计单位产品成本的组成未进行相关分析,而简单地对账面数字进行计算后,即确认存货成本计算无误,但未警觉到被审计单位可能有更普遍的其他差错存在。如材料假出库、虚列成本费用、调节当期利润。

二是审计人员预先告知被审计单位监盘存货的地点,使被审计单位得以预做准备,就未观察地点之存货做不实调整。存货监盘人员经验不足,审计人员允许被审计单位人员跟随在旁边并记录审计人员的抽点项目,使被审计单位在事后有机会对未抽点项目做假。

三是审计人员缺乏存货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审计组中也未配备专业人员。如期末存货计价中,因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即使被审计单位期末存货发生减值,其是否应计提减值损失及正确计提跌价准备的金额,都不能使审计人员有很大的把握性,致使在存货质量方面只能取信于被审计单位的报告。

三、提高存货审计质量的建议

(一)存货成本计价方面1.审核材料计价方法、材料成本差异率的分摊是否采用了一贯性原则。可抽取其中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材料出库单进行重新计算,以验证被审计单位在材料计价方面是否适当、公允。

2.生产成本审计中,要审核企业工艺流程、管理要求、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是否适用、科学;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是否合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是否适当;还要检查生产通知单、产量和工时记录是否完整;与生产成本明细账及成本计算单是否一致等。审计人员可收集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料构成、配比消耗情况的定额、企业同类品种前几期的材料消耗对比情况,行业内同种产品的消耗定额等资料,相互联系印证分析疑点及异常,还可收集企业产品的工时定额或经验耗费数据、生产产品车间及厂矿的生产统计报表或车间的考勤记录、车间产品的耗用及开工记录的日志或台班记录、车间核算员核算的相关资料、劳资部门的人员分布及工种、职位及薪酬报表的原始记录等资料。与财务归集分配的人工费用,用以相互印证及分析复核,以辨别是否存有人为调剂利润的情况。对于异常情况要求企业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其合理性与真实性。

3.在产品成本的审计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如难以期后抽盘;期末成本是否真实合理,主要取决于期末在产品计量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方法的科学性。由于这一特殊性常被少数审计人员忽视,他们往往在总账与明细账核对相符后,就给出一个“确认”的结论,这显然是草率的结论。要确保在产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审计人员应尽可能侧重其成本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和一贯性,并辅助一些分析性复核,如:通过产成品单位成本的变化,分析已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合理性,从而观察判断在产品成本的合理性,当然作上述分析时不可忽略材料及其他费用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

4.对于领用材料购制专用设备,材料成本计入生产费用的现象,在加强盘点的审计程序,进行重点抽样或全面盘点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具体分析盘盈的原因,收集当年的产值及产量统计报表、生产产品材料的正常消耗定额、正常的经验消耗数据,企业前几期及近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资料,对两者作比较分析,看是否存有异常,同时根据机器设备的全年或某时段的工作记录推算其生产产品需耗用材料的数据,与企业的统计数据及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领用材料购制专用设备,材料成本计入生产费用的现象。

此外,在生产成本审计中,还应审查收入与成本的配比,不仅要重视金额的配比,而且要关注成本结转数量是否配比;同时注意加强异常产成品项目的盘点和成本计算工作,收集相关的销售、生产、出入库等原始资料,与统计报表相互印证及分析以辨别异常的现象。可先作分析性复核(收入成本的配比分析、各月波动分析等),也可直接依据存货审计时产成品减少量与存货销售在销售收入账户中反映的销售数量结合起来,进行数量方面的配比测试,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存货数量控制方面对于存货数量方面,审计人员可以做好存货的监盘,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是否真实存在,还要获取相关证明文件,从而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存货拥有所有权,并且与账面记录相符,查明有无短缺、毁损及贪污、盗窃等问题。

1.应由熟悉客户状况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负责存货监盘。

2.审计人员应当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进行必要的抽查,并形成相应的工作底稿。执行盘点观察时:(1)抽点的重点应放在高价值的项目上。(2)如果不是每一个地点均列入监盘,不要事先或太早告知被审计单位前往的地点。同时,应分成不同的审计组同时进入监盘场所,以免被审计单位提前或根据不同的监盘时间进行安排、调整。对于审计人员并未亲自抽点的存货项目,审计人员应进行分析性复核,避免被审计单位将存货盘点数及汇总资料加以操纵或歪曲。(3)盘点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公司间及工厂间的存货调拨收发活动,否则,应确定是否已做好适当控制。

3.审计人员抽查存货数量时,应亲自计数,而不应听信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报数,以防止“空箱”和虚报或结果被修改,应将抽查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盘点记录相核对;审计人员还应当特别关注存货的移动情况,防止遗漏或重复盘点。

4.根据存货不同的存放特点,对那些不易计量的、需通过测算的存货,应考虑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

5.对于已经监盘确认过数量的存货,审计人员还要获取相关证明文件,从而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存货拥有所有权。

(三)存货质量控制方面1.资产负债表日,应当特别关注存货的状况。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审计人员应观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恰当地区分所有毁损、陈旧、过时、残次及存货价值远远低于可变现净值的存货;很久未用的存货项目,或存放地点和保管方式不寻常,应保持机警以确定是否有受损、过时等情况。

2.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在存货质量确定审计业务中有很多环节都将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例如对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对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计提,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丰富的会计经验,还需要审计人员了解掌握各种材料、产品、工程、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会计、评估、市场等复合的知识结构,才会得出高水平的职业判断结果。所有这些对政策的把握、对企业风险的选择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势在必行。

3.利用专业的评估机构或相应的专家服务。在组成审计组时,可将专业的评估机构或相应的专家列入审计组中,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弥补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S].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S].人民出版社,(2)。

[3] 刘建军。审计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4] 辛旭。成本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9)。

篇8:如何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质量

近些年来, 通过审计机关揭露了经济领域大量的违法犯罪问题, 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 维护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审计的作用日益显现, 国家和社会对审计也更加关注。审计工作质量已经被各级审计机关摆上了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只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才能规避风险, 维护审计机关的形象, 保证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如何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探讨。

二、如何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质量

(一) 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把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作为财政审计的重要内容, 促进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和措施, 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把加强对“财政”的监督和制约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认真搞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 加强对重要部门、重要资金和重要事项的审计监督。财政决算审计要重点检查各级政府对上级收入级次的划分、缴库情况, 揭示挤占挪用、滞留闲置专项资金的问题。通过审计, 从制度和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 要抓好审计跟踪问效

审计建议和审计决定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 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基层审计机关应建立跟踪问效制度, 明确责任, 审计人员应学会沟通, 善于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对要求有关部门纠正的审计建议, 要从正面进行回访, 帮助检查落实;对那些屡查屡犯、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单位和有关人员, 要严肃处理, 公开曝光;对移交有关部门的案件线索, 要加强联系, 跟踪到底。审计组长和部门负责人是审计结果落实责任制的主要责任人, 审计结果无正当理由没有落实, 审计任务就不能算完成。

审计人员还要学会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开发利用, 审计项目结束后, 仅仅发个审计报告, 在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没有一点反响, 在社会上没有一点震动, 不能算是很成功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应注重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开发利用, 提供有价值的综合报告和审计信息, 向政府多汇报, 积极为政府决策服务。

(三) 提升审计成果利用水平

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要改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方式, 提高审计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要善于围绕中心, 突出重点, 提升审计成果转化的层次。要注重在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上下功夫, 敢于解放思想, 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对各类情况和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 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要逐步建立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使审计成果“一果多用”。要利用审计成果信息资源, 积极推行审计公开, 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情况通报等形式, 完善审计信息披露机制, 将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紧密结合, 达到警示教育干部, 促进单位加强整改、完善机制、规范管理的目的。牵头责任部门:各业务科、经济责任审计局、办公室、综合法规科。

(四) 健全审计项目监督管理制度

一是各级审计机关都要成立审计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委员会, 负责制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规划、管理方针和目标, 确定不同时期审计项目质量管理重点, 协调并及时解决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评估和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二是强化审计结论落实责任, 定期督办和通报落实情况, 促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 确保审计效果。三是探索建立项目考评机制, 逐步完善审计业务综合考核办法, 努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要继续开展对审计项目业务工作的检查考核, 实行项目考评结果通报制度, 促进规范审计程序, 增强成果意识, 提高审计质量。同时, 完善审计信息发布制度。一是建立起基于审计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发布平台和发布机制, 逐步开展各种交互式办公活动, 完成审计实施、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等政务的网络应用。二是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渠道和方式, 不断充实、完善、整理、丰富信息资料。利用审计管理软件和网络平台, 实现审计机关内部及与县市区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为审计决策提供支持。积极利用宏观经济信息、网上培训信息等, 开阔审计人员视野, 强化宏观意识,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总之, 实际机关要坚持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贯彻执行“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二十字方针, 树立审计质量是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高标准的观点, 大力推进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加强科学管理运作, 就能够提高审计质量, 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只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才能规避风险, 维护审计机关的形象, 保证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如何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凡清, 聂培超.如何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质量[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5)

[2]叶蔚.影响审计质量提高的成因及对策[J].山东审计, 2008, (11)

[3]武秀山.发挥审计监督的权威[J].黑河学刊, 2004, (05)

[4]俞传尧.审计工作与构建和谐审计机关[J].中国审计, 2005, (20)

[5]孟庆环.加强和改进城区审计工作的构想[J].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4, (01)

篇9: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重心,本文结合内部审计实践中,探讨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未来和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审计机构的信誉和生命。内部审计如何充分发挥其熟悉内部机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在审计效率、质量、风险、责任之间,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又能规避审计风险与责任,从而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强化基础建设,完善、规范制度管理

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审计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内部审计应根据审计决策目标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相关制度,如建立健全完善的审计工作作业规范、审计原始资料记录制度等,从内容上对审计章程、准则不适应现代审计部分进行研究、改进、充实、完善,以保证审计项目的法规制度保障需要;建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使用高效的信息系统是充分利用审计资源,规范审计行为,加大审计工作科技含量,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由之路。作为内部审计,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数据库,做到审计信息资源借鉴与共享,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进而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二、规范审计过程,强化对审计组织工作的质量控制

审计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强化组织工作,搞好审前调查,进行审计方案编制质量控制;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进行组织方式质量控制;根据不同审计项目的专业性质,进行审计人员配备质量控制;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对实施过程采取各种方式的质量控制。按照上述控制要求,笔者认为应强化如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业务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内控管理情况,明确审计内容,把握审计重点;认真开展符合性测试工作,判断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为下一步评估风险提供必要的依据;严格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切实把有关要素写入审计方案,把握住审计风险的控制点,为实施好审计项目打下基础;严格按照审计报告编制要求,搞好审计报告的编制工作,做到文书格式的统一,用词准确,避免因

随意化增加审计风险。

三、明确审计职责,强化对业务工作的质量控制

审计计划工作、审计取证工作、报告编写工作和报告审定工作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计划质量控制,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使审计计划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取证质量控制,使取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重要性的原则;报告编写质量控制,要求提出定性定量准确、评价客观、处理意见适当、文字表达清楚的审计报告;报告审定质量控制,就是要建立审定报告的合理运行机制,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决定,把好审计处理关。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为确保把足够的时间花在审计重点上,可及时做好现场复核工作,还可适时召开审计小组会议,及时通报新发现的情况,讨论疑难问题,使审计组成员时时都能明确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标,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

在强化业务工作质量控制的同时,要明确审计职责,对具体项目任务,要细化分工,把审计组成员的责任落实到位,做到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同时,审计组长要搞好审计过程的全程监督检查,对工作出色,项目完成得较好的组员要给予肯定,对违反规定、工作松懈,造成审计风险的人员要追究过错责任。

四、坚持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

审计主体是审计活动的执行者,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根本因素。内部审计要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素质情况,严格按照任职条件及素质要求把好人员入口关;同时,要加强在职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创新审计观念、思路与方法,增强责任感,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完善审计人员个人品质,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内部审计,必须做到政策精,业务熟,跟上现代企业发展步伐,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做到不辱使命,才能履行好审计的职能作用。

上一篇:浙江省金融发展概况下一篇:信息科科长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