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2024-05-06

法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精选11篇)

篇1:法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一、商业秘密的概述

(一) 商业秘密概念的争议

(二) 商业秘密的商业秘密的特征和构成要件

二、商业秘密立法的目的

三、侵犯商业秘密的形式

(一) 英美法系国家侵犯商业秘密的形式

(二) 大陆法系国家侵犯商业秘密的形式

(三)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的形式

四、侵害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一) 违反保密义务的认定

(二) 商业秘密秘密性的认定

(三) 关于竞业禁止的侵权认定

五、保护商业秘密的关键要素

(一) 竞业禁止合同的采用

(二) 商业秘密案件中证据的留取

六、侵犯商业秘密救济的立法现状

七、商业秘密法律救济的方式

(一) 商业秘密的竞争法救济

(二) 商业秘密的民法救济

(三) 商业秘密的侵权法及合同法救济

(四) 商业秘密的有关知识产权法间接救济

(五) 商业秘密的刑法救济

第二部分 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移植的观察

二、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历程

三、我国目前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和司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单独立法

(二) 现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基本问题

(三) 现有法律规定权利人保护商业秘密形式不明确

(四) 现有程序法对商业秘密保护缺乏科学性规定

第三部分 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完善

一、完善商业秘密保护立法的建议

(一) 制定商业秘密保护单行法

(二) 扩大商业秘密的概念和侵权责任主体

(三) 扩大未来商业秘密立法的调整范围

(四) 明确商业秘密和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五) 规范商业秘密司法鉴定

(六) 明确规定侵权人与第三人的法律责任

二、完善侵害商业秘密的司法救济程序

(一) 完善商业秘密的诉前救济制度

(二) 完善侵害商业秘密的举证责任

三、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检察机关的地位和作用

(一)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

(二) 检察机关对商业秘密保护案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必要性

(三) 检察机关介入商业秘密保护案件公益诉讼的正当性

(四) 检察机关提起商业秘密民事公益诉讼的合法性

(五) 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商业秘密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和原则

篇2:法学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一) 各国法中对商业秘密概念的界定

1. 英美法

2. 大陆法和国际公约

3. 我国法

(二) 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1. 秘密性

2. 价值性

3. 管理性

(三) 商业秘密的范围

(四) 商业秘密的法律属性

1. 商业秘密权是一种财产权

2. 商业秘密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二、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和法理考察

(一) 商业秘密保护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法理基础

1. 保护隐私权理论

2. 保密合同理论

3. 侵权行为理论

4. 财产权理论

5. 反不正当竞争理论

(三) 启示

三、商业秘密的侵犯与救济

(一) 商业秘密的违约行为

1. 商业秘密合同违约行为的表现

2. 我国商业秘密合同法保护的表现

3. 商业秘密合同违约的构成要件

(二) 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

(三) 商业秘密权的限制

(四) 侵犯商业秘密权的救济

1. 民事法律责任

2. 行政法律责任

3. 刑事法律责任

(五) 商业秘密侵权的事前防范

四、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的构想

(一) 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现状

(二) 我国现行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 现有法律在立法上尚欠严密性和完善性

2. 现有法律和法规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仍然不够充分

3. 现有法律法规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操作性不强

4. 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缺失

5. 缺乏程序法的保障

(三) 完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立法的建议

1. 明确界定商业秘密的概念

2. 进一步拓宽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3. 明确商业秘密权的内容

4. 明确不视为侵犯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5. 增设惩罚性赔偿责任和完善相关刑事责任

6. 完善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程序性规定

篇3: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当前法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1. 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就业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价值观对个体行为选择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就业价值观反应着学生的择业目标和择业要求。在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前, 法学本科毕业生大都分配至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 工作专业对口, 社会地位较高, 人们在观念中也认为法学毕业生最好的去处就是这类单位。同时,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体制性问题的存在, 法学本科毕业生在观念上更愿意进入工作性质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各方福利健全的国有单位。而对收入较高但竞争激烈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兴趣往往不大。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实际上, 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法学专业素养不扎实、跨学科知识储备贫乏、外语应用能力较弱、知识视野狭窄等问题。还有一些毕业生虽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但没有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缺乏诚信品质、团队意识不强、心理抗压能力较弱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是一个人优秀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方面。

2. 学校因素

学校品牌声望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有着显著影响。从学校品牌声望来讲,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供给量充足, 用人单位有足够的空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择优招录, 而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品牌声望。事实上, “五院四系”、“985、211院校”的法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其他高校。因为用人单位倾向于招录学校品牌声望较高的毕业生, 其结果就是普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不乐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目前市场决定需求, “出口”决定“进口”的管理机制下, 各个高校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但当前仍然存在着学校就业指导人队伍建设滞后, 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养欠佳、就业指导工作办公设施落后以及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3. 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市场规则和经济发展状况对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也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规模, 甚至决定着高校相关学科设置的存亡。随着我国法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一方面不断提高招录门槛, 另一方面也无法吸纳大规模的法学毕业生。对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来讲, 他们需要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 但是这类企业在招聘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劳动保障以及性别、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 阻碍了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之路。

规范的市场规则有利于保护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创业热情。但目前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的招聘不正之风打击并影响着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法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法律人独有的对正义和公平的高度崇尚与捍卫, 而失范的市场规则会打击他们的法治信仰。

4. 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和父母观念也会影响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减弱, 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就业时“生源地限制”、“户籍限制”等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支持孩子非公务员工作不去, 非国家单位不选等等, 这些误导性教育导致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错失就业机遇。

二、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解决思路

1. 革新观念, 提升素质

学生个人因素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对法学本科毕业生而言,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第一, 必须革除传统法学毕业生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解放思想, 要在最具活力的各类工商企业中大展风采, 用法律人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素养维护市场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要破除乐于安逸, 固守安稳的观念, 要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统一。第二, 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致力于所学, 在学有所长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同时要特别注重塑造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将“立德”、“修心”作为人生至高理想追求。

2. 塑造学校品牌, 提升就业服务

从学校品牌效应来看, 用人单位对各个高等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状况并不是悉数掌握, 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往往是部属重点高校, 而对非部属高校等地方性或地区性高校关注不多, 了解也不够。因此, 这类高校法学培养单位就必须重视塑造自己的品牌。探索独具一格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向社会积极推介自己的法学人才, 提高社会认可度。

从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出发, 要构建“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化”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应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的工作,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提供就业信息;“专业化”就要求高校应该有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及设施和设备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打造和提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现代通讯联络手段, 将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及时准确地发送至每一位毕业生。

3. 开拓就业空间, 规范市场秩序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讲,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应灵活调整招录政策。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 必须经过两次类似过独木桥的大考, 一是国家司法考试, 二是公务员招录考试。这两次考试的特点是参考人员多, 通过率低, 且均与从业直接挂钩。再加之,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招录学历门槛逐年提高, 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的机会日渐缩小。因此, 基层政法部门可否灵活调整招录政策, 降低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报考门槛, 灵活招录测试方式。

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应成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但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避免出现因性别、户籍、生源地等因素而拒绝录用的情况。同时, 国家有关部门应严厉查处各类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破坏公平正义、损坏公平竞争的事件, 保障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公平竞争权利。最后, 从长远考虑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4. 完善社会保障, 优化家庭教育

要继续推进城镇化深入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畅通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 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用制度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制约。作为家长, 应与孩子充分沟通, 了解当代青年人的就业诉求, 尊重青年人的正确选择, 不应以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孩子的就业选择, 做到建议而不决定, 指导而不干涉。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 审慎地进行职业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5) 。而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首要职责, 也是国家、社会及家庭的重要责任。因此, 各方面应积极协作加强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注释

1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http://www.mycos.com.cn/McResearch/ShowBBFJ, 参考于2014年2月8日.

22011年度中国律师行业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J], 中国律师, 2012 (1) :82-85.

3江国青.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J].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学报) , 2010 (1) :135-142.

4张志铭.回眸和展望:百年中国律师的发展轨迹[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1) :121-134.

篇4:法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关键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2-02

法学专业十几年来一直都是热门专业,但是近几年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被列入失业率最高的十大专业之一。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令良说:“这说明法律人才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法学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教育管理混乱,又被全国大小高校奉为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大建法学院系。五年前教育部登记的法学本科院系只有300多个,今年已经翻了一番,增加至608个,这还不包括民办高校。虽然教育部门也在干预调整,但情况却是‘边控制,边膨胀’。另一方面则是,从事法律职业的门槛有所提高,法官、检察官、律师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实际通过率又较低。未来几年法学就业形势还将继续严峻。”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我们去提前了解和适应其不可预料的变化,所以从此时开始关注本专业的就业趋势也是一种积极备战的状态。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就业的基本现状

(一)在就业渠道方面。

据调查34%的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22%的毕业生通过网络邮寄的方式就业;23%的毕业生通过熟人介绍;31%的毕业生是通过实习留用的方式解决就业的;还有7%的毕业生是通过例如考研和公务员考试等方式就业的。

(二)在就业地区方面。

在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五成多,有近四成的法学毕业生选择在地级市工作,而只有不到一成的法学毕业生选择在县级地区工作。可以看出毕业生更倾向于在较发达的城市里工作。

(三)在工作岗位方面。

有一多半的法学毕业生在律师这一行业中打拼;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是既通过司考又通过公务员考试,成功进入公检法机关工作;当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四)在工资报酬方面。

律师行业中流传着“三五八定律”,即律师的薪水与他入行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根据调查,六成多毕业生的工资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近两成毕业生的工资较从业时间较长的同职业的人来说偏低;当然,也有一成多的毕业生目前有着较高的工资待遇。此外大学生普遍对工资方面期望很高,表示对于目前的工作及待遇等方面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五)毕业生在求职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毕业生初出“象牙塔”缺乏一些必要经验,在其求职以及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涉及到这方面。其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实践以及人际关系的不足是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52%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目前窘境的最大原因;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是自身存在的最大问题;此外还有4%的调查对象认为是由于信息渠道不足。

(六)在求职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

毕业生跟我们分享了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比较具有竞争力的能力。其中1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的成绩与考证比较占优势;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验在求职中非常重要;2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与实习经验都很重要;50%的毕业生认为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重视能力高过学历的社会,因此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原因。

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法制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于是法学成为热门专业,法学人数以高于工作单位所需成倍增长。几乎各个学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专业数量日益泛滥。然而,在校生的实践机会很少,缺乏社会经验。所以,无论在社会实践能力还是专业从业能力方面都无法满足这个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二)心理原因。

许多大学生报考法学的原因是它是热门专业,前景较好,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但法学属于相对枯燥的专业,仅仅靠报考前的热情是不足以为之后的4年持续加温的。此外仅仅靠背书、背法条也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诸多需要掌握的法理、法学概念、法律条文以及司法解释等内容,要求学生除了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还需要对法学有极大的耐心和热情。这些心理上的问题是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迷,专业知识不牢固的原因,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国家政策对法学就业添置门槛。

我国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有很多限制。我国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都规定了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行业必须具有本科文凭,并通过司法资格考试。一方面,法学专业的就业大多集中在公、检、法以及律师事务所,司法资格考试将大量法学毕业生拦在就业门槛之外。另一方面,其他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对法律事务工作者的需求相对较小,且对应聘者的从业经验要求较高。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符合要求。

(四)专业固有的问题。

法学专业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决定了该专业所对应的就业面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律师事务所等几个方向;但国家机关方面人员招收的数量非常有限,律师事务一般不愿招收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此外,该专业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课堂与现实的差异较大,大学对于该专业的知识讲授只是停留在入门和引导上,偏向理论方面;并且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考察层面较浅,学生并没有紧迫感,这些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要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自主解决问题,这明显与用人单位的初衷不符。

三、解决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法律人才培养专业化,实现法学职业教育专门化。

我国目前大学法学教育参差不齐,其学历层次分布广,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提高法学的专业化程度将法学教育集中于本科院校,从大专、独立院校中逐渐退出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使培养的法律人有更强的法律专业素养,更能适应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并能很快与世界接轨,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调整高等法学教育课程设置。

重视法律实务课程,以此培养在校生法律职业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律师事务所以及司法机关等多方主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相关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建立相对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适应并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走向基层,分散就业。

从法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数据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流向大中城市,而现实中,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法律工作者数量少,而高难度的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近年维持在10%,国家应该引导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但有较好法律素养和热爱法律工作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一方面积累工作经验,切实解决民众所需所惑;另一方面将法律零距离送到基层,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自下而上的关键力量。

(四)相关国家机关应进行体制改革与人员精简,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目前相关的国家机关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存在部分占着岗位不干实事以及能力不强但以“老人”自居的人,使原本就少的岗位更加紧缺。

(五)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放低姿态。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和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连创新高,大学教育已不是精英教育时代,多数学校的教育实际是职业化教育和大众教育,新生代大学生需清醒的认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能力与实力,不应碍于颜面贬低对学历没有过多要求的职业,放低姿态,从简单的工作入手,把简单的事做好。

结语

目前中国正在向法治化社会转变,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化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国家机关每年都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且企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律师行业也急需补充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法学就业情况虽不容乐观,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去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好职业规划。路是走出来的,只有迈出自己的脚步才能收获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吕保华《当前法学本科生就业现状下的政策现象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

[2]王志玲,【J】《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及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姚国艳,《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篇5:法学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法学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民事举证时限制度

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 民事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核心问题,而举证时限是民事证据制度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完善举证时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对于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举证时限的分析,结合我国举证时限的现状,在考察外国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举证时限的构想。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举证时限概述。其中首先对学者们关于举证时限含义的界定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举证时限的含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举证时限的本质和内容。其次,对举证时限的制度价值以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举证时限作用的发挥不仅依靠自身而且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套支持。

第二部分,西方各国关于举证时限规定的立法考察。其中主要介绍强方主要国家关于举证时限的法律规定并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第三部分,我国举证时限的立法沿革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简要介绍了我国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然后,对我国举证时限立法现状及设立完善审前准备程序分析,认识到我田举证时限不仅本身存在问题而且在运行理念支持、配套制度支持方面亦存在问题。

第四部分,完善我国举证时限的构想。其中首先对举证时限在立法上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从举证时限运行的基础

理念入手分析了举证时限与基础理念的关系,随后对于如何完善配套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举证时限程序公正法律真实配套制度

一、举证时限概述1、1举证时限概念的界定1、2举证时限的本质和内容

二、各国对举证时限的相关规定2、1美国的证据失权制度2、2德国的证据失权制度2、3日本的证据失权制度2、4我国台湾地区的证据失权制度

三、我国举证时限的立法沿革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3、1我国举证时限的立法沿革3、2我国举证时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我国举证时限的构想4、1举证时限制度上的完善4、2举证时限运行环境上的改善

总结

篇6: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一、审判权、公诉权相互制约的基础理论

(一)公诉权的内涵与性质

1.公诉权的内涵

2.公诉权的性质定位

(二)审判权的性质与特征

1.审判权的性质

2.审判权的特征

(三)权力制约理论的内容及“制约”与“监督”的辨析

1.权力制约理论概述

2.“制约”与“监督”的辨析

3.审判权与公诉权进行相互制约的必要性

二、公诉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的内容

(一)公诉权对审判权制约的内容

1.启动审判程序

2.公诉变更权制度

3.量刑建议权制度

4.抗诉权制度

(二)审判权对公诉权制约的内容

1.审判权对公诉权进行制约的`必要性

2.公诉审査机制

3.公诉变更审查机制

4.抗诉撤回制约机制

三、公诉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一)公诉权制约审判权时存在的缺陷

1.公诉可裁量的范围过窄

2.对于不起诉权规定之不完善

3.我国公诉变更制度现状与缺陷

4.我国量刑建议制度现状与缺陷

5.我国抗诉权制度现状与缺陷

(二)审判权制约公诉权时存在的缺陷

1.公诉审查制度的缺陷

2.公诉变更审查制度的缺陷

3.抗诉撤回制约机制的缺陷

四、公诉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机制的完善与重构

(一)完善公诉权对审判权制约的途径

1.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2.公诉变更制度的完善

3.量刑建议制度的完善

4.抗诉制度的完善

(二)完善审判权对公诉权制约的途径

1.公诉审查制度的完善

2.公诉变更审查制度的完善

3.抗诉撤回制约机制的完善

结语

本文结论

“法治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立法上每授出一项权力,就必须同时设立相应的控权与限权的制约保障机制,使权力与权力和权利与权力之间得到充分的制衡,以防止该项权力被滥用或怠用。近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司法体制改革也成果卓著。但是,刑事审判中,审判权与公诉权彼此间的监督制约关系混乱,阻碍了司法权的正常运行,导致错案错判时有发生。

篇7:简述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本

以借助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实现其占有财物、财产性利益的目的或其它非法目的。这种行为即诉讼欺诈,它不仅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民事权益,也严重扰乱了我国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极大地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司法机关的权威形象,更阻碍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1、理论意义:使我们明确诉讼欺诈的概念、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此外,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关于诉讼欺诈的理论,使我们能够用比较法的视角,去审视国内外关于诉讼欺诈的理论差别;通过对诉讼欺诈的法律责任的研究,明确诉讼欺诈的法律责任承担的理论基础及其承当形式。

实践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司法实务部门的相关司法时间的研究和探讨,来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应该如何应对诉讼欺诈这一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这一研究的目的除了完善立法外,相信还会对司法实务部门对诉讼欺诈问题的处理以及对构成犯罪者的定罪量刑能产生积极作用,使司法实务部门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保障合法公民的权利,惩罚违法犯罪分子。

篇8:法学本科毕业实习的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实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80-02

法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在中国,毕业实习作为高校法学院(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法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毕业实习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倾向。因此,有必要对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

1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

中国法学院(系)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普遍要求学生参加与法学专业密切联系的毕业实习。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将毕业实习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毕业实习学分是必修学分,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毕业;在方式上,多采取集中实习(即由院(系)负责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和分散实习(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多安排在学生完成法学主干课程后的第7、第8学期,为期6周~10周;在实习地点选择上,一般为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以及公司企业的法务部;在实习内容上,主要是熟悉并掌握审判工作、检察工作和律师业务的操作规程、工作技巧,协助解决公司、企业的具体法律问题,了解中国司法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实习成绩一般由实习带队教师根据实习指导老师的实习鉴定意见、学生《实习记录本》的记录情况、实习报告,以及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综合评定。

通过毕业实习,许多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结合起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检验出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完成从课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再从社会实践回到更高层次理论认识的过程。

2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虽然对培养合格法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如法学教育体制改革、法律职业改革等制度的变化,毕业实习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2.1 实习人数急剧增加,组织安排困难

从1999年本科扩招开始到2009年,全国各法学院(系)的招生规模急剧膨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法学院(系)定点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实习的需求。于是,很多法学院(系)不得以改变了以往集中实习的统一组织模式,允许更多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这不仅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而且为“虚假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

根据法学本科教学计划,毕业实习须在完成对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的学习后进行,因此,法学院(系)大多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但这一时间正好同毕业生考研、就业、撰写毕业论文甚至准备司法考试时间相冲突。许多同学往往利用实习的时间找工作或是复习考研,甚至根本不去实习,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2.3 实习前及实习中业务指导不够

各法学院(系)在实习前的动员中偏重纪律上的要求而忽视业务上的提前指导,以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司法实践进行有效对接。此外,部分实习单位没有具体、深入的指导计划,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2.4 部分院(系)对毕业实习缺乏有效管理

参加实习的学生往往受双重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要接受院(系)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实习单位,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然而,表面上的双重管理常常导致实质上的无人管理。此外,许多法学院(系)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效果测评体系。学生在实习结束时经常是自己拿实习鉴定表找指导老师写评语和评分,以致实习成绩普遍偏高,几乎每位学生的实习成绩都是“优”。

3 改进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当前中国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非是实习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制于中国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其他制度条件的约束。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深化,法学专业毕业实习非但不能弱化,还应当在实践中加以强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1 明确毕业实习目标

为什么要实习,实习将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关系到毕业实习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是否到位,毕业实习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3.1.1 以培养法科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针对目前法科学生受到多方面挑战的现状,毕业实习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这种法律人才应该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能从事各项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3.1.2 以培养法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

毕业实习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取、全面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法科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增强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法学院系而言,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实习是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必要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才能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这一教学环节。

3.3 建立科学、稳定的实习基地

进入怎样的单位实习,实习单位能提供什么样的实习环境和条件,是关系到实习质量和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笔者指导毕业实习的经验来看,基层人民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应当是毕业实习基地的首选。这是因为这两类机构受理的案件数量多、种类全,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接触尽量多的案件,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

此外,可以考虑将法律援助中心或其分支机构、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设在各法学院(系),这样既能缓解中国当前法律援助人员短缺的局面,也可以为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稳定的场所。

3.4 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

为取得毕业实习的理想效果,笔者建议将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期末~第7学期前4周,加上暑期共12周左右。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经过近3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毕业实习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第二,可以避开实习时间与考研、找工作等的时间冲突,使学生能够安心实习;第三,学生实习结束后,可以利用最后一个学年弥补原有知识的不足。此外,毕业实习应与不定期的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感性认识,为毕业实习进行必要的准备。

3.5 加强实习宣传和实习前的指导培训

在学生实习前,各院(系)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工作计划外,还应加强毕业实习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兴趣。同时,还应当做好实习前的指导培训工作,包括聘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及优秀实习生详细介绍司法机关的工作特点、实习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实习体会,帮助实习生尽快做好角色转换,适应新环境。

3.6 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针对分散实习呈上升趋势的情况,院(系)应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督与管理:第一,严格分散实习学生实习前的申请审核,得到批准后方可实习;第二,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建立实习小组,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第三,召开实习中期经验交流大会,集中对前期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后期应注意的问题;第四,严格带队教师监管职责,杜绝双重管理带来的无人管理。

3.7 确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

法学院(系)应确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内容应当包括:①政治思想表现方面;②业务能力表现方面;③工作能力方面。以上3方面的细节内容由法学院(系)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充实。实习成绩的考核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队老师、实习小组3种评定形式组成,并在三者之间确定不同的比重,优秀率应控制在实习总人数的30%以内。

3.8 做好实习总结工作

实习总结是毕业实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具体包括3个内容:①毕业实习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与体会;②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③未来的打算,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笔者提倡在院(系)举行毕业实习总结大会,以起到鼓舞和激励低年级学生的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认真反思中国法学教育界20多年来毕业实习的理论和实践,为法学教学积极探求新的实践途径,必能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Introsp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Field Work of Law Science

Chen Kai

篇9:法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提纲

ABSTRACT 6-7

绪论 10-13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0

一、选题的背景 10

二、选题的意义 10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0-11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1-12

一、研究思路 11

二、研究方法 11-12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2-13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2

二、本文的不足 12-13

第一章 声音商标法律保护的一般分析 13-21

第一节 声音商标区别于传统商标的独特性 13-14

一、声音商标具有不可视性 13

二、声音商标由动态要素构成 13

三、声音商标的使用方式与传统商标不同 13-14

四、声音商标能够跨越语言和国界的限制 14

第二节 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21

一、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14-15

二、商标本质的要求 15-16

三、国内企业发展需要 16-17

四、商标立法目的的要求 17-21

第二章 声音商标注册要件 21-33

第一节 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 21-27

一、积极要件 21-24

二、消极要件 24-27

三、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的认定应注意的问题 27

第二节 声音商标注册形式要件 27-33

一、图样表示形式 28-30

二、描述表示形式 30

三、混合表示形式 30-32

四、三种表示形式的比较及启示 32-33

第三章 声音商标侵权认定及管辖 33-40

第一节 声音商标侵权认定 33-37

一、在商业上使用声音商标 33-34

二、混淆之虞的认定 34-37

第二节 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7-40

一、国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7-38

二、国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8-40

第四章 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之完善建议 40-48

第一节 完善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0-41

一、商标实践需求原则 40-41

二、个案审查原则 41

三、利益平衡原则 41

第二节 我国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之完善 41-45

一、我国对声音商标显著性审查之完善 41-43

二、增加声音商标非功能性和非通用性的规定 43-44

三、增加声音商标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的规定 44-45

第三节 我国声音商标侵权认定及管辖之完善 45-48

一、声音商标侵权认定之完善 45-47

二、确立国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的判断标准 47

三、确立国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的判断标准 47-48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2

致谢 52-53

篇10:法学论文提纲格式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主要研究方法

1.3、主要研究框架

1.4、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与BOT融资及项目后评价有关的基础理论综述

2.1.1、公共产品理论

2.1.2、项目区分理论

2.1.3、项目管理理论

2.2、BOT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2.2.1、BOT的核心概念

2.2.2、BOT融资方式的特点

2.2.3、BOT模式的结构分析

2.3、国内外关于BOT融资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2.3.1、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2.3.2、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2.4、 BOT在国内外的发展和运用现状

第三章、国道昆明东连接线BOT项目概况

3.1、国道昆明东连接线项目背景和项目概况

3.1.1、项目背景

3.1.2、项目建设必耍性

3.1.3、项目概况

3.2、国道昆明东连接线的BOT融资结构

第四章、国道昆明东连接线BOT项目的后评价

4.1、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指标设计

4.1.2、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评价标准

4.2、建设项目过程评价指标

4.2.1、前期工作情况和评价

4.2.2、项目实施情况和评价

4.2.3、投资执行情况和评价

4.2.4、运营情况和评价

4.3、建设项目财务效益评价指标

4.3.1、项目财务评价参数

4.3.2、投资估算

4.3.3 、总成本费用估算

4.3.4、损益估算

4.3.5、现金流量估算

4.3.6、建设项目财务效益评价指标评价

4.4、BOT融资结构评价指标

4.4.1、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的评价

4.4.2、项目投资回报率合理性评价

4.4.3 、BOT风险管理评价

4.4.4、政府角色评价

4.5、综合评价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5.1、评价结论

5.2、该BOT项目的启示

5.2.1、重视和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度

5.2.2 、优选合作对象

5.2.3、合理确定投资收益

5.2.4、加强风险管理

5.2.5、加强政府监管

5.3、本文论述中存在的不足

5.4、项目展望

本文结论

总体看来,国道昆明东连接线BOT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基本达到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要求,BOT工程质量、运营安全和社会效益方面也基本满足政府部门要求,投资回报率相对合理可行,且有利于风险分担,项目总体而言还是成功的。

篇11:法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法学论文提纲【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4 创新之处

第 2 章 清代讼师的基本情况

2.1 讼师的发展历程

2.2 讼师与其他法律职业的区别

2.2.1“讼师”与“讼棍”

2.2.2“讼师”与“代书”

2.2.3“讼师”与“幕僚”

2.3 清代讼师兴盛的历史背景

2.3.1 人口膨胀

2.3.2 财产流动性和可转移性

2.3.3“关系”文化

2.4 讼师的诉讼职能

2.4.1 代写词状

2.4.2 代为交涉

2.4.3 代替谋划

2.5 司法制度对讼师的限制

2.5.1 禁刁讼与滥讼

2.5.2 查拏讼师运动

2.5.3 加强代书责任

第 3 章 对清代讼师的法律文化分析

3.1 官方对讼师的评价

3.2 民间对讼师的评价

3.3 讼师社会评价低的原因

3.3.1 无讼思想

3.3.2 法律道德化倾向

3.3.3 讼师参讼手段

3.4 讼师的价值

3.4.1 满足百姓需求

3.4.2 唤醒个人价值

3.4.3 职业确有楷模

第 4 章 传统讼师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律师职业发展的启示

4.1 律师的发展

4.1.1 律师制度的起源

4.1.2 律师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4.1.3 律师与讼师的比较

4.2 当代中国律师的困境

4.2.1 观念文化的偏见

4.2.2 制度实践的排斥

4.3 对当代中国律师职业发展的启示

4.3.1 落实法律法规规定

4.3.2 转变政府民众观念

4.3.3 加强律师自律自治

法学论文提纲范文【2】

一、法学毕业论文的目的与要求

认真撰写法学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是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

法学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

详言之,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法学中的理论问题和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并能明确、恰当、充分地表述研究的成果,开始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某一专门学术问题的方法,锻炼撰写论文以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写法学毕业论文,就是要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将来写什么都可以。

撰写法学毕业论文的要求有三个方面:

(1)从理论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确定法学毕业论文题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楚,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法学毕业论文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和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力求有自己的新见解,材料要充实,坚决反对大段摘抄、整篇抄袭、请人代写等不良现象。

(3)论文要能系统地阐明法学毕业论文题目所包括的主要问题,并力求做到概念明确、文理通顺、逻辑严谨、结论合理,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学术思想。

二、法学毕业论文题目和论证角度

首先,确定自己的法学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如法律专业有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国际私法等多门课程。

这就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会和知识背景确定了大的方向后,还要确定具体的方向。

虽然法学毕业论文论述的只是某一基本问题的一点,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其次,选择具体的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应该是本学科中带有基本性质的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大题目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小题目能做出大文章,容易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法学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材料

所谓准备,主要就是充分占有资料,研究、参考他人的看法。

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

读的书看的论文很少,知识贫乏,是没法写论文和提出新的见解来的。

如何搜集资料?可以围绕法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和具体题目,去图书馆、书店,查找有关的专著、论文集、主要法学期刊以及最近几年的统编教材,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查找法学论文。

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

(二)提炼材料,确定论证的主题和方法

在提炼材料的过程中,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意别人的论点,但自已有独特的感受,可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别人的论点。

二是不同意别人的见解,可以展开争论,但必须注意忠实地引用原文,说明自己的理由。

三是受了别人的启发,在别人见解的基础上产生新见解,或者别人没有讲到,自已有见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创见。

论文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

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就是作者对这个法律问题研究成果的基本观点。

主题应力求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正确,符合法理和客观规律。

二要新颖,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人云亦云。

三要直白,不要隐讳。

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越直白明确越好,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不能让读者云山雾罩,看后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四是主题要贯彻始终,在文章中不能改变,应围绕中心和基本观点去写。

五是主题要简明,理论要深厚。

论证方法是说明主题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法学毕业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是立论,即确立文章的基本论点,围绕这个主题,全面阐述它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适用性。

有时,也适当运用驳论的方法,如针对某个问题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具体的论述方法来看,一般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三)法学毕业论文提纲

拟写法学毕业论文提纲的主要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构建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论文定稿后,修正或保留的提纲就变成了目录。

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把材料组织成一个理论系统,而不是毫无层次、毫无逻辑联系地罗列和堆砌在一起。

四、法学毕业论文的初稿

(一)运用逻辑思维写学术论文,逻辑上有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

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个别)到一般。

依靠逻辑思维所产生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补充、发挥、纠正、批驳,就自然会形成自已的新观点,写出自己的法学毕业论文,就不会只是停留于抄录他人现成的观点和材料。

(二)主题突出,论点鲜明

(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五)文字表述清楚准确、简练流畅

五、法学毕业论文格式和规范要求

(一)法学毕业论文格式

打印使用B5纸,便于存档,装订线在左面。

法学毕业论文打印一般用宋体。

文章题目用3号黑体,题名应简明、具体、恰当,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正文内标题末不用标点符号。

一级题序及标题用“一、二、三……”序号和小3黑体。

二级题序及标题用“(一)(二)(三)……”序号和4号黑体。

三级题序及标题用“1、2、3……”序号和小4黑体。

四级题序及标题用“(1)、(2)、(3)……”序号,不用黑体。

正文用小4号宋体。

这样,文章就眉清目透,井井有条。

当然,这种分题也不是绝对的,要结合实际,该怎样分,就怎样分,但要遵循分题的规则。

此外,分成几级题目也是可以变通的,例如不用“1、2、3……”,改用“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其一,其二,其三”也是可以的,但是,无论用什么,都要层次清楚。

法学毕业论文格式为:封面;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

封面的作用在于使别人知道这是一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是指摘录下来的要点,主要是表述本文的主要观点,一般为100—200字。

摘要的写作方法,我认为包括两部分:一是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论题的意义,二是将法学毕业论文几部分内容表述为阐述论文观点的一段话。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应选3—8个。

(二)法学毕业论文注释

现代学术视注释为学术规范与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术论著和文章中,注释不是装饰品,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引用他人成说,注示出处,既表示相关论说非作者独造,并对他人成果给予应有之尊重,又可为读者提供该领域的文献信息,以便利后来之研究。

二是反映了作者观点与其他学者观点的联系与区别,或者是对作者自己观点的进一步说明,因而,也是正文不可缺少的补充部分。

三是大量的引文意味着作者的研究的确是在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及所积累的资料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凭空捏造的。

注释要写得规范。

最规范的,就是《法学研究》的注释方法:分为著作类、论文类、文集类、译作类、报纸类、古籍类、辞书类、港台著作、外文类等九个类别,并有注释例;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引用资料非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等等。

详细的内容请看《法学研究》上的注释体例和文章的注释方法。

为提高刊物质量和文献信息计量、评价与研究的水平,促进学术成果在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的交流与传播,教育部1月颁发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其中注释主要用于以文章篇名、作者等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注释序号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参考文献置于文本,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列举了其格式,详情请看《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或其它中文社科学术期刊。

写法学毕业论文,上述两种注释方法,可选择一种使用,但不能交叉使用。

六、法学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答辩

法学毕业论文初稿完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

大到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论据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表述是否简洁准确,通顺流畅,符号使用是否恰当,等等。

自己修改后,再交给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为了使法学毕业论文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建立论文答辩制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答辩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毕业论文的全面检查。

上一篇:各部门间协调机制下一篇:送给我的新年礼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