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书生教学艺术

2024-05-17

读魏书生教学艺术(共9篇)

篇1:读魏书生教学艺术

读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有感

在教育战线工作已经有27年了,二十七年来,我先后在5所学校任过教。记得我从教的第一个学校是铁炉坝小学,当时学校民办教师比较多,自己是5个公办教师之一。

那时的心态是这样的:自己是科班出身,比民办教师知识要渊博的多,随便使出5成的气力,超过民办教师是非常容易的事。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在泰山区铁炉坝小学呆了3年。三年中教学成绩基本上处于全区的最后两名,根本不及本校的几个民办教师。就是这样的心态,使我在教育战线的初级阶段摔了第一个跟头。

摔了跟头后,学校领导批评我,学生家长对我也很不满意,师生情感距离也就越来越大,学生没有心思学我教的课,自己也没信心认真钻研教学,没有办法,只好被动地调到泰山区的第二所学校任教。

也就是调到第二所学校任教的时候,学校的领导雷子林老师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起了很大的指示明灯作用。他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书名叫《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买到书的当天,我就认真地拜读了起来。

我先看了魏书生个人资料基本介绍,才知道魏书生原来只是一个初中文凭的青年教师。虽然他的文化水平比起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教师要逊色一些,但是他只用了三年的从教时间,就让一个全校各方面都处于最落后的班级,变成了一个全校最优秀的班级,让全盘锦市的教师刮目相看。六年后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并当上了学校校长,9年后,身兼盘锦市教育

局长,同时还兼教两个毕业班的语文课。在身处公务繁忙的同时,每年的教育教学成绩都名列全市最前面,不禁令全国的教育同行都非常惊叹。

读到这本书的最深处,自己才感到有点羞愧了。是呀,一个科班出身的教师,却比不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的非从教人员。这是什么原因。我认真地反思着。一是自己过于自信,只看了自己的长处,却没想到自己的短处,毕竟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二是只是想到自己把知识讲清楚就行了,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应该怎样学;三是没有钻研精神,不知道如何教好每一个学生,只知道成天与学生到处跑着玩;四是没有工作责任心,工作上缺乏吃苦奉献精神。就这样,我一天天仔细地拜读着这本书,反复深思魏书生教育成功的秘诀。

实事求是地讲,我的确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师范生。但是,在求学的三年中,我并没有打好坚实的文化底子,安师三年成绩基本上都处于全班的末尾几名。记得那时我教四年级语文,自己连文章段落都分不清,写起教学计划来狗屁不通,每年的年终总结前,都要提前买好礼物,请别人代写,为此、常常受到学校同行或家长的讥讽与奚落。也就是从调到长坪小学的那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改变自己,再不能让别人瞧不起自己。

我把改变自己的方向首先放在了怎么能勉强坚持把一节语文课上完这个标准上。于是,教学前,自己先从阅读课文,学习分段做起。每节课前,自己都反复钻研教材,不会的就向本校语文基础比较扎实的老师请教。通过三年的坚持学习,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记得在长评教了5年的语文,我带的一个乱班,到六年级毕业时,县教研室到我校去检查工

作,我班学生的习作深受县教研室的好评。

从此我更加坚定了信心,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现在,我非常爱读有关教育专家的一些教育专注,尤其是哪些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随笔,教育心路历程,我都特别认真拜读,吸取其教育精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

现在,我不再是那个教书时连文章段落都分不清的懵懂青年了;也不再是写起文章来前言不搭后语的十几岁的年轻教师了;更不是刚教书时什么都要向别人问,什么都要靠别人的无知青年了。现在不敢说自己什么都优秀,最起码自己写起文章来语言比过去丰富多彩了,至少不在网上下载,而且都是凭借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管理班级不再是大吵大嚷了,而是基本上能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科学式的进行管理。通过自己的努力,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以及义务阶段的其他学科,我都能独立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再向领导说好话或者看领导脸色来行事了。

近十年来,我无论是写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论文,还是备课教案,我都能在较短的时间按内一气呵成,、。教学论文多篇获得安康市的一二等奖。记得刚调到贾营小学任教时,自己连用电脑心里都非常紧张。通过近三年来的自身坚持不懈地努力,我能独立制作课件了,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已不再是我的一大短板了。

我自己能有上述的变化,这都是深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的启发和一个良师益友的帮助。二十多年来的从教经历,给我最深的体会是:一:任何时候不能太过于高看自己。二:不能以为干什么都是那么简单,而根本

不把小事放在心上。三:不能有骄傲膨胀的心理,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四:一个人要健康地成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不被时代所淘汰。五: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知识只有活用与实践,才有价值意义。六: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怕的是无所是从,不知道学习,不知道上进。七:交友要慎重,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弹弓跳假绳。八:做人一定要谦虚,心里一定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多想想自己的不足。

总之,只要心有目标,时刻不忘自身素质的提高,并且坚持不断地学习,你只要踏踏实实地努力了,老天爷是不会把你忘了的,迟早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回报。

贾营小学 张先平 2013年5月6日

篇2:读魏书生教学艺术

油坊小学

王青

时间过得飞快,工作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不少了,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读《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读罢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

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篇3:再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书育人, 这是传统的教育理念, 但魏书生做得尤为好!他的教育实践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 重读魏书生, 仍有其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概括起来就是12个字:“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下面笔者就他的“六步教学法”作一简单介绍。

一、定向

定向就是确定每一课的学习重点, 即确定教学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确立学习重点,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 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我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经过预习和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 学生会十分清楚这一课有多少个基本知识点, 然后就各个知识点进行比较筛选, 自然就能找出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甚至难点。这种学习重点、难点并不是别人强加的, 而是学生经过看书、梳理、比较自己确定的, 自然记忆十分清楚,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二、自学

在历史教学中, 只要确立了每一课的学习重点, 也就确立了记忆的重点, 学生学习、作业也就有了针对性, 这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学生面对教材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例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 其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两个教学目标, 以往都是由教师呈现给学生, 而引导学生自学历史, 则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的导读提示很快地预习一下课文, 然后引导学生确定这一课的知识目标: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 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紧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自学课文, 然后出示老师设计的辽、西夏、北宋的建立简表 (内容包括建立年代、建立者、民族和都城) 导学案 (也可以是课件) , 当学生完成填表后, 可让学生上黑板展示一下自学成果 (也可以让学生说, 教师用课件展示)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根据教材顺序让学生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 了解契丹的兴起及辽与北宋的关系, 也可以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讲述“澶渊之盟”, 最后,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对“宋辽和议”的看法, 至此, 第一板块学习结束。

第二板块:“宋夏和战”。可让学生互动交流, 议一议:西夏为什么由多次向北宋大举进攻转而向北宋议和?议和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进而让学生探究: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 从而提高他们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与归纳, 让学生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同时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 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而建立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观念。

三、讨论

讨论即合作学习。例如学习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这一课, 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1.为什么宋高宗不想让岳飞等抗金将领收复北方?2.为什么说岳飞只能称为抗金名将而不能称为民族英雄?3.岳飞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今天的和平年代怎样发扬岳飞的这种精神?像这类的问题难度都比较大, 不进行合作探究学生个人难以做出回答。即使合作探究了, 学生也不一定能做出正确回答, 这时教师就应该直接做出回答。以前我并不赞成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 也不赞成提出这样难度极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 我认为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即浪费时间, 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但通过学习, 我的看法有所改变, 它毕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但落实这一环节, 需要学生高度的自觉性, 面对部分心浮气躁、懒于动脑、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来说, 这一环节还是很难落实的, 要真正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合作探究, 需要学生具有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究精神, 严格说来, 没有思考的学习, 没有问题的学习,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此合作探究变得越来越有现实意义。

四、答疑

答疑是指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 则提交全班讨论。学生如果会, 则由学生解答, 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像魏书生所说:“在答疑时, 可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倘若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 教师可以回答, 倘若无普遍意义, 且无深究的意义, 为了节省课堂时间, 则跟个别学生讲明。”我个人认为教师最好不要设计一些让学生很难回答的问题, 而要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难易适度的问题。

五、自测

自测即自我测验, 这一环节, 以前通常叫作巩固复习,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教学环节, 现在也叫学习成果展示。一般都限定时间, 使全班学生进入竞技状态, 用三四分钟时间, 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就历史课来说, 自测即当堂巩固练习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最好将这一环节制作成课件, 以便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六、自结

自结即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 也就是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作出总结概括, 进一步强化记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经过这种再回顾、再复习, 重点知识得到强化, 知识记得也会更加牢固。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 魏书生始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4:魏书生:创造教学艺术的“大家”

点评: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也是最值得尊敬的职业之一。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被称为中国教育界“奇迹教师”的魏书生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喜欢老师这个行业,热爱班主任工作,才能把自己的心思运用到工作上。” 魏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不平凡的追求,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魏书生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而是一个有一种忘我精神的教育家,是一个有职业精神的教育家,是一个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拯救别人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家。正如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吕叔湘所说:“他(魏书生)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

教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一个不断探索、享受快乐的职业。魏书生对教师的内涵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今天,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魏书生非常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努力地实现人格的提升,他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教育、熏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生。

篇5:读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有感

——读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有感 杭锦旗城镇中学 数学组 廖雪花

魏书生——这个名字在当今教育界可谓是如雷贯耳,教育界的名家其实也不少,而且每个人都有着其独到的见解,特有的优势。但一直以来,本人就对魏书生老师心存一份特别的敬佩。因为,魏书生老师的育人方式、教学方法、处世态度、管理模式,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工作,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学习、去效仿的。所以,一直都非常喜欢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喜欢听魏书生老师的课。恰好,学校这学期推荐阅读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一书,便心怀敬仰的去拜读了此书,看书的整个过程中,都觉着倍受鼓舞,看完之后,更是觉得受益匪浅,收获颇非。下面就列举一二,与大家共享。

一、培养自信心从扬长开始。魏老师在书中,讲了一个来自于其他班级的倒数第一名学生——张军在一次公开课上,听别人读了“桓”字30次之多,站在来依然错读为“恒”字,引起了同学及听课老师哄堂大笑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屡见不鲜,我们或一笑而过,或不予理睬,或是大声痛斥。

可魏书生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大家笑过之后,表扬了张军的长处:“我发现,张军同学有了进步,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同学们先是一怔,紧接着在大家为张军鼓起掌来,大家理解了老师的意思: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张军没听课,这是他的错,但到他发音时,他能根据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读音,这说明他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不想。如果他经常这样独立思考问题,学习肯定会有大的进步。这表扬使张军增强了自信心,别的同学也从中悟出一点道理,同时还能够让大家对老师更加信服,可谓是一举多得。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差生,想要找他的缺点,批评他,毫不费力就能找到许多,但这样做,只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强化他的自卑感。显然他在自己不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受的批评打击是足够的,也可以说是过剩的。他不缺少批评,缺少的是鼓励,缺少的是肯定,缺少的是别人帮他找到长处,使他的自信心有个落脚的地方,有个根据地。

这样的表扬其实并不是偶然,魏老师在这些后进生刚到班级时,便开始了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刚到班级时,魏老师便请这几位后进的同学自己找长处,学生们一开始不好意思。事实上,每位学生都有长处,而且都不止一条,最后进的学生也会有三条五条的长处,有的长处还非常独特,一般人赶不上。问题不在于学生有没有长处,而在于老师和学生自己有没有发现长处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就能从缺点很多的学生身上发现许多条长处,没有这个能力,明明有很多的长处也会被自己和别人埋没掉。

后来,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别的同学不到一天就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惟独张军说:“老师,我确实没有什么长处。“找不到不行,明天再找不到让你写500字的说明书,后天再找不到就写1000字的说明书,直到你找到了为止。”(这看似批评,其实反而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拉近师生的关系。)第二天,张军同学终于很不好意思地,对魏老师说出了自己的长处:“我的心肠好,爱干活。”

“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爱帮助别人,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与帮助。爱干活,你说的是爱干体力活吧,现在各行各业需要的以体力劳动为主 的工作岗位还非常多,你愿干,把这当成乐趣,那就能成为优秀的工人。”

魏老师及时而中肯的点评,极大的鼓舞了孩子的自信心。张军同学从此以后心地更加善良,愿意帮助别人,也愿意为班级做好事。班级劳动时,平均每人运500斤土,他一个人挑着担子,来回飞跑比三个人干的还多。

孩子的自信心一但被激发,就会产生正迁移。张军同学在学习上也逐渐开始认真。过了三个月,他说:“我现在开始每天都能完成量化作业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说:“我的作业已经有将近一半不抄别人的,凭自己的力量写了。”再后来,他学会独立完成日记,写完语文、政治、历史、生物作业。

张军同学的自信心,植根于长处的土壤上,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确实,正如魏老师所说,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批评,不是指责,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错误,而是找出他的错误的对立面——长处。只有找到了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他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

二、持之以恒方能赢得收获

其实,上面所提到的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的事情,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过许多这样的点滴,也有过几个成功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遗憾的是,我没有魏老师所做的那么有计划、有步骤,所以效果并不总是很尽如人意;更重要的是我没有魏老师那样的恒心,总是今天还在包容、原谅、表扬,明天却又失去了耐心,对学生加以训斥,这样的反复更是导致效果不佳或完全没有效果的原因。

除此之外,魏老师所提到的很多好的做法,我们也都做过,但我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所以收效甚微。其实,正如魏老师所说的:“我没有什么神奇的,我做的很多事情大家都会做,只是我做的比别人多,做的比别人久,甚至一做就是一辈子。”

总之,读完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一书,感觉自己的头脑丰富了,心胸开阔了,视野拓宽了,信心也得了极大的鼓舞,今后定会将从中所学到的理念、方法、态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并要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篇6: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的体会

——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几年前我在成都空军礼堂听了魏书生老师的一场报告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魏先生那貌似平实的话语里所蕴藏的能让人豁达开朗、恍然大悟的力量。我甚至在想,要是我读书时能碰到像他这样的老师该多好呀。自从走上“三尺讲台”,新的环境,新的课程改革,充满个性的学生都曾让我烦恼不已。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以前学的那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跟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当我第三次读了魏先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后,茅塞顿开了许多。

一、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之本

在《教学工作漫谈》一书的代序中魏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大人们为了适应形势而违心地斗争、批判、清队,整自己的同胞,我感到深深的悲哀而又无可奈何。于是我决心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价值”,多么高贵的情怀,在以后多年的工作中魏先生身体力行的为了他的理想而努力着,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教师是培育人的,教师的道德情操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道德水准不高的教师会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做好教师工作的根本。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是魏先生在修身篇里给我感触最深的话语。他以自身为例,指出了“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是无用的,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比较有效和比较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对此我有切身的感受,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众多,跟实习时所接触的学生有一定差距,再加上我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使我非常的苦恼。我曾为学生的调皮、捣乱课堂纪律抱怨过;也曾为学生拖拉作业、背不出书而怨嗔过;还为学生背后讽刺我而气恼过„„但这些只能消磨自己的斗志,让学生知道你的无能,对现实不会有任何的改变。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感觉已经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和方法,再经

过反复研读了《教学工作漫谈》一书后,我更是在魏先生的指导下看清了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本质。我虚心地向其他同志学习,和他们交流跟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跟学生谈心,和学生共鸣;同时我还大量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现在我的教育教学力求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上进,学有所成。我跟学生关系更加亲密了,应该说我是“改变一切都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理论的受益者

二、灵活而巧妙的工作方法和艺术

我佩服魏先生那巧妙且艺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他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且能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采取灵活地而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方法。如,犯错误,写说明书;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犯错误,唱支歌;犯错误,写好事;提醒学生坐如钟时,他便幽默地提出了变“?”为“!”,不要向“。”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便设立高效日,搞一分钟竞赛;办班级日报,每日名言等等,数不胜数。魏先生这种遇到问题善于动脑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的,但一味地生搬硬套是要碰钉子的。比如我以前也让学生写过检讨书,但是学生经常是敷衍塞职,假话套话,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反而怪老师多事,跟他过不去。我觉得不是魏老师教的学生比我们听话,而是他能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只有学生的思想通了,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发自内心地改正错误。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积极向上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艰巨但是意义巨大的教育过程。

三、勇于反思 敢于创新

“曾经有人认为,我的语文教学不像语文教学的样子,而是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但我越往语文教学的深处探索就越感觉到,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为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学习的动力不能代替学习实践;反过来,学习的实践也不能代替学习的动力。”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魏先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善于利用学生心中的积极向上的因素,让学生坚持道德长跑来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他又给同学们读那些优秀人物的传记和报告文学,给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些做法无形中教育引导学生向真善美靠近,摒弃假丑恶。

魏先生不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学,相反设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特别是他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做法,广大语文教师一开始是满心狐疑,后来却报以了最热烈的喝彩声,实践证明魏先生的做法是科学而起有效的。在教学中,他没有说自己在课堂上教了学生多少东西,而是选择了“授人以渔”,把学习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同时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让我触摸到了一个有着博大的胸怀和爱心的教育家。我将以魏书生老师为榜样,以饱满的热情,自励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来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为把孩子们塑造成心理健康、体格强壮、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现代化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邛崃市宝林中学

郑睽

篇7:读魏书生教学艺术

广东清远市第二中学

蓝伟兴

看完魏书生的著作《教学工作漫谈》,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老师要有钉子精神,要用好时间的“边角余料”,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不断学习,只要老师们每天坚持学习看书下体会,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一定能让学生佩服,让学生喜欢自己,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师,一定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一个教学能力很强的老师,一定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作为高中数学老师,魏书生的很多语文教学方面的技巧其实也可以借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说到:“除了教材,还讲什么?”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上,除了教材,我认为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教材,也可以渗透数学心理学,数学的解题方法,解题策略,还可以渗透数学思想,特别是解题中的转化思想,让学生看着陌生的题目把没有见过的东西转化为老师讲过的东西。也可以让学生画数学知识树,把高中文科数学中的9本教材共28章知识内容和理科数学中的11本教材共32章知识内容全部归类,分成函数部分,平面解析几何部分,立体几何部分,统计与概率部分等分支,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归纳比利亚的解题方法。除了教材,还可以讲讲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历史,讲讲数学定义、定理、公理、数学公式等的产生过程。

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谈到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当老师讲课时能屏息凝神。避免让学生觉得高中数学课索然无味,避免让学生在数学课上闭目瞌睡,像受罪一样。作为高中数学老师,我们也要像魏书生那样认真组织教学,比如在很难懂的数学课上先让学生唱一首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一首歌,把抽象的数学公式变成一首诗,让学生朗读。比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可以让学生这样背诵“正弦兮,正余余正;余弦兮,余余正正。”,诱导公式可以让学生这样背诵:“诱导公式的名称是纵变偶不变,诱导公式的符号是符号看象限。”高中数学课上,也要认真设计上课导语,把学生分散的思维尽快聚拢过来,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比如学习复数的概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在人类历史上,数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负数的产生,第二次是无理数的产生,第三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虚数的产生,同学们,你们记得负数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吗?无理数又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吗?今天要学习的虚数又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吗?”一系列的问题串,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聚拢到复数的概念中。高中数学课也要认真设计板书,把文字语言变成符号语言,又把符号语言变成图形语言,有时故意写错数学公式,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看到学生上课不认真,可以让学生默写数学公式,让学生默写数学定理。语文老师也好,数学老师也好,都要注意教态,在表情、姿态和手势方面下苦功夫,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微笑,任何时候都要乐观、自信、认真、幽默。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定很注意说话声音的变化:适当调整音量,调整音调,调整语速,以情感人。高中数学课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比如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时,可以给出一串有规律的数字或者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然后想象出一般的数学规律。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提到,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心理,从学生心理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该把心理学的知识有计划地引进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作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后,联系自己的学习状态,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如何避免计算出错,如何通过逻辑训练培养自己的记忆力,通过阅读大脑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魏书生谈到的“六步课堂教学法”,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评,这种教法很像洋思中学的“六环教学法”,1、揭示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自学,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检查自学效果,4、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并且进行课堂小结,6、课堂测试。这种教学法我已经实践了六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说到,最好的学习是自学,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指导学生自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四遍八步”读书法(跳读,速读,细读,精度,)也可以应用到数学的某些章节中,比如《选修1-2》的统计案例和框图,就可以运用“四遍八步”读书法进行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把自学的内容进行分类,比如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理、数学运算中的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运算公式,数学解题中的解题方法,如待定系数法、方程(组)求解法、公式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求和法、分析法、数学归纳法、排除法、极端分析法、代入法、累加法、累乘法等118种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和6中要经常渗透的解题思想。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说到,能力的训练也很重要,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作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都学生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要告诉学生,骑自行车也是一种能力,我们是怎样学会骑自行车的呢?通过提问,唤起了学生的回忆,归纳了骑自行车的要领和注意事项,那么,数学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学生自己反复实践才能形成,老师根本就无法代替,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中,也要发展中差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信心,掌握解题方法,定向活动,要求学生填写“学习病例”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病史、病因、诊治方法、疗程计划需要学生自己来写,规则活动,指导差生制定学习计划,惯性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关键是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事干”的目标努力,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各种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篇8:读魏书生教学艺术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合作者与促进者,不仅自身要具备一桶水,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善于与学生和谐融洽相处,碰撞知识的火花,促成学生与自身的成长,还应善于和同行以智激智,以诚换诚,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特别是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观念的比翼齐飞,从而建构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综观现实,却给人一种沉重感。 甲老师教学观念曾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堪称本校一流,课堂教学熠熠生辉,深得领导和学生的赏识和喜爱,可谓意气风发。 但是,一到了经验交流会上,该老师的言辞就变得简约,闪烁其辞,言不由衷,似乎毫不保留地将经验传授,自己将会落伍,从俗。渐渐地,同行疏远了他,他变成了教学中的独木舟,缺点和偏执亦日见显露,但他视而不见,仍自我陶醉。于是,他亦由教学的佼佼者变成了庸手,没有了长进,有的只是固执和狂妄。这种现象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现实中可谓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是该将教师“束成一团”、齐头迸进的时候了。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仍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推进素质教育,达成教育强国、科教强国的需要。那么,我们如何作到“束成一团”呢?

一、有容乃大,文人相重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陋习:文人相轻。同行之间互相轻视,互相瞧不起,有什么长处或极尽遮掩之能事或极尽挖苦嘲讽之本领。总不能相互包容,甭提共同提高了。见了利益总是寸利必争,不能静下心来想想:这一点利益我该不该得,我的功劳是不是比他人大,我的能耐是不是比他人强,别人几经起伏有没有过这样的荣誉。魏书生在他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了一套养生之道:“松、静、匀、 乐”。这让他超越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如果一切都如过眼云烟。我们这样损人又害己地争名夺利到头来有又能风光几时? 历史上的帝王多风光,但历史又记住了几个?如果能这样,我们教师就会从民族大业着想,抛却蝇头小利,精诚团结,互通有无,和谐共进。教育教学观念将会日益先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会日见精进,毕竟一加一大于二,何况属于知识精英的群体。这样,学生幸矣,教师幸矣,国家幸矣,民族幸矣。

二、善于协调,推波助澜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要发生质的变化,内因是根本,外因是诱导。教师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维和较丰富知识的个体,如果就凭教师自身的素养将整个教师群体高度凝聚,发挥出团体的智慧,从而发扬光大祖国的教育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前所述,教师之间往往是文人相轻,互相看不起。这样,作为该团体的领头人——校长,就应该担负起协调的职责,就象关羽一样, 将所有的老师“束成一团”。如何协调,愚以为有四:

首先是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安排。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能让副校长作的事,校长坚决不插手,能让教导主任作的事副校长也不能插手,能让班主任作的事情,管理者坚决不插手。这样,各施其职,就能各尽所能。”全局一盘棋,教师是棋盘中一子。管理者如能像魏书生一样了解清楚每一位教师的优劣长短、喜爱个性,将其安排到适合该老师的岗位上,让老师们在岗位上得心应手,发挥最大的潜能,并放手让教师各施其责,学校的工作将会搞得蒸蒸日上。切忌任人唯亲或凭自己的喜恶爱好将老师随意安排或在教学中事无巨细横插一脚。如果这样,这盘棋将是一盘散沙。毫无生趣,学校工作亦将低迷不振。

其次,日益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水平。一些管理者理论水平特高,给教师们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这不是那不足,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办,说得老师们汗流浃背,自信心一天天消耗怠尽。可是,从未见这些管理者激情洋溢地在课堂上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十足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试想,这样的管理者能让教师进步、团结吗?所以, 作为管理者应该身体力行,将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带动教师共同提高,推进学校的教育事业前进。

再次,蹲下身来,促膝谈心。其实,老师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你放下架子,平等对待,诚心交流,尽最大努力满足老师的一些合理要求。作为管理者,应该有宽大的胸怀,不嫉恨老师的一些牢骚话,想老师所需,解老师所急,多用时间和老师们谈心,或私下交流,或群体讨论,或书信往来。这样, 距离短了,心拉近了,隔膜拆除了,没有了拘谨,没有了顾忌。关系融洽,何谈教育不振,事业不顺?

篇9: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漫谈

一、认清语文素质

魏书生将语文素质除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以外,添加考试素质、思考素质、学习素质、运用素质。当前的教改对传统语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而在某些方面忽视学生能力的做法给予批评,有的人容易将考试同素质对立起来,故有人提出取消考试,取消分数的意见,但魏书生认为考试是学生素质的一种,意义不亚于其它的一种素质,如果否定这种素质是不现实的:现阶段的种类考查、选拔中,考试都是切实可行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不排除有高分低能的现象存在,但就正常的考试状况而言,分数基本上可以反映能力,这也是这种现象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等于高分,这里就有考试能力因素的存在,在考试中我们发现有些题目是由考试能力而不是由知识能力决定的,如:逆向思维利用选择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揣摩题目意图更准确更完善的解题,把握题目重要次重在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考试能力往往可以增大正确率。其次,魏书生增强学生考试意识,正是基于对考试现象合理性的认识上。他曾让学生经“享受考试”为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考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端正对考试的态度,而分数是课本学习的反映,也成为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忽视学生心理的方向和能力间的联系,考试则可能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

思考应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理论很强调“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是必要的,所以魏书生特别强调自习课对学生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安排一定的自习。另外在班级开民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每天固定的体育活动,美育熏陶,生活实践等,利用各种手段,将语文课和生活联系起来,并随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悟出生活的,也是大语文的道理。

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素质应为学习的素质,在学生方面应达到自己主动学习并养成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否则学生将永远处于被动的接收角度,只有学生养成这种能力和习惯,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天地,学生有中学阶段应逐步达到不依赖教师的地步,魏书生主动地让学生进入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自己进入课文再从课文中出来,这样学生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对于教师,从最终的目标而言,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的任务的时候,教师的无为实际上就变成了最有价值的有为。

语文课和现实的语言运用往往因学生和教师重视分数被忽视,造成书本实际、学和用和分家,魏书生将语文的概念扩展到很大的范围,他运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进行有机的渗透,这就不是传统的孤立的语文学习,学生每天一篇日记,竞选干部有竞选演讲,违犯规定有深刻新颖的“说明书”(并非检讨),每天抄写一句名言(可以自己编写),每人拥有自己的座右铭,班级每天一份自编报,设立模拟法庭处理班务等,可以说他力求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语文充满乐趣,淡化了课本学习时的单调枯燥的重复,无形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各方面,多角度训练了语文素质。

二、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同等的”,这样看来,课本在学习中的作用只是诸多的语文“教材”的一种,应与其它手段置于同等地位,在学习中主动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可以扩大语文的容量,也可以改变以本为本的局限和狭隘,为语文学习找到丰富多彩的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教材”,将更多的方式和更丰富的内容给予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即为大语文教学,他很少系统全面地讲析语文课文,但无时又不在上语文,他高居于语文课本之上,又决不放弃课本。魏老师采取了利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班里同学各承担课本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如生字词、文学常识、人物形象、散文知识等。在此之前,他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语文的知识层次,绘出“语文知识树”,这样,就使得各位同学目标明确,也使得这份工作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其中得以持久的训练,在将语文课作如此处理之后,为学生和教师赢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展语文的学习范畴。

三 、素质的渐进培养

魏书生认为,任何的素质的形成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上他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这一点重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差生的作文训练上。在他接任的年级,有学生就提出不会写作文,他变要求这些不会或不愿作文的同学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不去强求,在自尊心的驱去下,最差的同学也愿去写好一句话,然后引导他们去写好两句话,三句话……然后有意识地发现他们真实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进行表扬,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会按教师的计划向前迈进。为了配合这种渐进的方法,他在多方面同时进行渐进训练:从第一个俯卧撑开始,从为母亲做第一件事开始,从第一次独立完成作业开始……许许多多的第一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迈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应得以及时的宣扬,素质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形成的。

四、因材施教------备学生

魏书生的教育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他能够立足于学生,将学生始终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因势利导,在教学中体现为独特的备学生上。

备课本还是备学生,是教师课堂重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和学生孰主孰次的问题,是目标和过程的认识,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学任务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清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效果是否可观。

备学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生固有的基础和能力,设定相应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这一点上,魏老师要求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事做,在此之前,他考察每个学生的状况,让每位同学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相应的能力,克服相应的缺点。在语文教学中,他以鼓励为主,先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他也不是用统一的办法,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备学生更为重要,教学计划的实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程序的推进,都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的充分认识。魏书生曾在外地进行一次突然性的公开课,对象是农村的初一学生,他仅有两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此时他发现,农村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课堂教学中与教师配合较少,不愿意也不敢回答问题,这样,就使得原先设计好的课堂程序难以进行下去,这时,魏老师很快针对这一突发情况,决定先“撬开”学生的嘴,这必须先打消学生的防备防理,所以,他从和学生拉家常入手,暂时离开课本,和学生谈起他们熟悉的事,几分钟,教室里充满轻松的气氛,学生也不再羞于开口,课文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备学生是作为备课的先导的,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受到重视,否则,教学法就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也只有认识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素质,才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否则教学必然是见效甚微,或至多对一部分人起效果。

上一篇:专接本工作汇报下一篇:曹操写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