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景区的旅游运营管理

2024-05-01

某景区的旅游运营管理(精选6篇)

篇1:某景区的旅游运营管理

某旅游景区反恐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为了提高对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景区接待的的安全进行,保护所有游客和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二、成立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应急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sandy

副组长:water queen

成 员:jacky wallysealeyhikey

三、建立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基本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游客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力恐怖事件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景区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暴力恐怖事件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成立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应急小组,各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实行分级负责制。保安部要重点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制定严格的值班巡逻制度。后勤部做好日常水电设施的安全管理,防止有人潜入破坏。餐饮部做好库房管理工作,负责人加强检查次数,严防有人投毒破坏。各子公司做好游客集散区管理,发现有人员异常聚集,立即上报。

⑷严格遵循平息事态、防止事态蔓延,减少损失为主的原则。针对不同性质的事件采取制止、宣传、保护、求援、疏散、等方法,确保迅速控制局面,保护游客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三、应急处置方法:

(一)首先要迅速报告信息。在发生暴力恐怖事件时,要迅速报告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应急小组组长,在没有伤及人员的情况下,以宣传教育为主稳定当事人情绪,并组织周围人员疏散防止事态的扩大蔓延。如有人员受伤,应急小组人员要立即组织实施救援。

(二)处置暴力恐怖事件时的同时,应急小组人员要迅速报告主要领导,并注意观察事态的特征准确判断事件的严重性,甄别情况并立即报警请求支援。

(三)主要领导到场后,迅速报告上级政府机关相关领导,并请示指示,以现场警务人员为主配合警务人员进行处置。保护好人员安全和现场,并积极协助公安部门组织安保力量保护现场、疏散群众、维护景区安全。

(四)、总结报告。以详细报告形式,书面报告上级部门,报告内容如下:

1、当日值班人员姓名。

2、发生攻击的时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处置的过程,处置的时间,电话上报的内容,接电话的人员的姓名。

4、是否造成负面影响,应急处置是否得当。

篇2:某景区的旅游运营管理

专项开发规划―――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和历史文物景区开发规划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和历史文物景区发展现状;掌握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和历史文物景区规划的要点。[教学重点] 我国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和历史文物景区发展现状与现代旅游需求 [教学难点] 我国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和历史文物景区的规划要点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引入部分――――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们要来聊的话题有三个,即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和历史文物景区的开发规划。这三类旅游景区都是比较常见的,首先我想请同学们结合杭州的情况分别举2个实例,我们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五云山与钱塘江之间,9.88平方公里)、湘湖旅游度假区(度假区总规划面积51.7平方公里,2003年11月通过整个区块控制性规划的评审,下辖 “一湖三园”,即湘湖、世界休闲博览园、世界休闲风情园、东方文化园,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在度假区内成功举办。

主题公园:宋城、未来世界、历史文物景区:杭州的各大博物馆,岳王庙、六和塔等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这三类景区的区别就在于主要功能不同,很显然,他们的主要功能分别是度假、娱乐、修学。正因为主要功能的不同,决定了这三类景区在开发规划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这三类旅游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那一类,为什么?

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

随着我国步入小康社会,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 展,度假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一些学者甚至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度假旅游收入将达到72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51%。对此,各地对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很积极,有的开发规模和投入资金都相当可观。要开发,首先要进行规划,得有科学的、有特色的和有前瞻性的好规划作为蓝图。

一、旅游度假区是什么

世界旅游组织(WTO)将度假区定义为:度假区是为旅游者的较长期的住留而设计的住宅群,在其全包价格中,除了住宿费用之外,还有公共设施、体育及娱乐设施的使用费。

度假区是一个自足(self-sufficient)系统,这要求开发者必须提供完备的设施与服务,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使游客能较长时间滞留,并对闲暇活动、体育、消遣、文化、艺术、工艺有广泛的选择,必须在质量或种类多样化上满足游客的需求。

度假旅游活动一般具有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游客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比例大的特点。传统的度假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保健康疗,现代度假旅游的目的则逐渐扩大,除传统的健康消费外,亲情回归、社会交往、(旅游者)素质提高、会议商务、消磨闲暇等也成为度假旅游的目的。

目前世界上被公认为取得很大成功的旅游度假区有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韩国庆州波门湖、墨西哥坎昆、多米尼加波多普拉塔、土耳其南安塔尼亚、西班牙加那利蓝岛。1990年,WTO委托有关人员从全球挑造了六个旅游度假区进行详细评估,最后写成了《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开发模式》一书。这些度假区之所以成功,据世界旅游组织委托的有关专家的考察,是因为这些度假区都采取了一种“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平衡发展,严谨规划、认真实施”的综合开发模式。

现在年收入已超10亿美元的坎昆,在区位上,它所拥有的加勒比海滨度假资源接近北美客源市场;在自然条件方面,它不仅具有海滨休疗必需的3S,而且在地形上还是罕见的既有外海围绕又是内抱水面的满环形半岛;在人文地理上,它是著名的玛雅文化遗址之所在,而且现住居民也多是玛雅人的后裔。

年均温度在27oC,全年大都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沐浴着加勒比海海水,坎昆以其白色沙的海滩向您展示无以伦比的美,太阳浴。

您可以进行各类水上运动:在几百种彩色鱼栖息的珊瑚礁中潜水、追浪散步或跳伞。享受着舒适齐全的服务;从别墅和五星级饭店到豪华奢侈的疗养胜地,从现代商业中心到500多家餐馆,您可以享用到国内外最好的餐饮;众多的酒吧和迪斯科舞厅使您的聚会娱乐延至深夜。玛雅遗址、风俗

二、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要点

对度假区而言,其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 3个方面:舒适康益的度假环境;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保健康疗服务,以及优美风景的观光游览。

1、度假环境的营造

度假旅游不同于观光旅游的显著特点就是观光旅游按既定路线,全线巡游,对观光游览要求较高,但对住宿设施的周围环境要求相对低一些。度假旅游则固定一地,对住宿设施、康体休闲设施和住宿环境要求特别高,在国外常将旅游度假区称为“家外之家”second home,也说明旅游度假区要营造非常适合居住的环境。

旅游度假区所在地区必须空气清新、环境僻静、风光秀丽。多选址在海滨、湖滨、山区和森林地带。

良好的度假环境应体现出舒适性、康益性和安全性。(1)舒适性

度假环境的舒适性是度假区设立的最基础条件。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客源,进而影响度假旅游淡旺季的分配与长短,最终影响旅游度假区的经济效益。欧洲北部居民到地中海沿岸度假,我国北方居民冬季到海南去度假,都在很大程度上与相对适宜的度假气候有关。因此气候是旅游度假区规划选址首要考虑的因素。夏威夷地处北太平洋,由132个岛屿组成,长度达1500英里,年均气温25℃~30℃,我国目前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5个分布在海滨,5个选择在沿海地区的湖、河边上,2个布局于山地,青岛的石老人、大连的金石滩、北海的银滩、海南的亚龙湾、福建的湄洲岛、杭州的之江、广州的南湖、上海的佘山、除了度假区的市场区位因子外,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主要因子。国际上目前主要的度假地也主要考虑在环境舒适的海滨与山地。如美国的夏威夷、西班牙的加那利蓝岛、韩国庆州波门湖度假区等。

舒适性指数一般包括温湿指数(THI,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和风效指数(K)2个,其中以前者为主。温湿指数以度假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组合来评判度假区的舒适性,又名“人体舒适度指数”,是用气象要素中的温度和湿度表征人在气象环境中身体的舒适程度的指数。通常分为7到11个级别不等,居于中间级别最为舒适。公式为THI=t-0.55(1-f)(t-14.47),其中t为气温(℃),f为相对湿度(%)。风效指数反映体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热交换。杭州适宜疗养、旅游的月份:5、6、9、10 但是,将度假环境的舒适性仅限于自然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度假环境除了自然环境 之外,还应该包括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舒适性通过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的营造以及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宜人化的设施建设与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人文度假环境。

度假地社会治安良好,居民友善文明,如法国提出“请不要把游客当外人”的口号。这些都构成了“度假天堂”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要素。

(2)康益性

从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看,早期的度假旅游主要以保健康疗为目的,即使现代度假旅游目的多样化了,但保健康疗仍是重要目的,更主要的是,从旅游者的特征分析,因为度假旅游的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对环境和康体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此,度假环境的康益性成了旅游度假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与“舒适性”一样,度假环境的“康益性”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康益性。

自然环境的康宜性包括要有良好的绿化,优美的景观,无(或轻)污染、无(或轻)公害,保持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如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旅游度假区地面水应达到一级标准(杭州主城区内水质最好的地方在西湖湖心亭附近水域和西溪湿地秋雪庵附近水域,水质达到Ⅲ类,已经达到饮用水源标准。);大气达到一级(优);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率达到100%;噪声白天达到55分贝,晚上达到30分贝;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建筑容积率一般小于0.3等。

西班牙蓝萨罗特岛的开发规划,对建筑密度、高度、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与海岸线的距离等都有明确的标准,限定岛上90%的地方禁修建筑物,楼房不得超过3层,并减少开发密度,要求旅游设施与海滨拉开一定的距离,建成伸展式梯级型后退格式。

太湖蓝藻事件

人文环境的康宜性包括度假区建筑的艺术化与宜人性,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建筑功能等),具有各种康体设施和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即通过选择性的园林绿化、休闲性的康体设施、以及健身娱乐场所的设计和建筑设施的生态化,为旅游者在心理、身体上创造一种健康有益的度假环境。

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度假区环境的康益性越来越重视。除了选择温泉、森林、山地等自然环境康益的地区作为度假区外,在度假区内建设高尔夫球场、运动健身场、保健康疗中心等人工设施与服务,增强度假区的康益性功能。如珠海御温泉,北京九华山庄;韩国汉城附近的温泉度假区,地中海度假地,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古巴保健度假地等。

(3)安全性 安全是包括度假区在内的旅游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使是以追求惊险刺激为主要目的的探险项目,现今也以“软性”探险为时尚,即在使游客体验惊险刺激的同时,保证游客生命的绝对安全是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其经营的基本前提。应该说,安全性对于度假区的重要性更高于舒适性和康益性。

如2002年印尼巴厘岛发生炸弹爆炸的恐怖袭击后的3个月内,其外国游客量几近为零。为恢复国际著名旅游度假地的吸引力,当地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安全。而浙江淳安千岛湖在20世纪 90年代初的沉船事件,使千岛湖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旅游“冬天”。

对旅游度假区而言,其安全性除了自然环境条件的安全性以外,使游客在度假区内的旅游活动具备较好的安全条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旅游度假区选择在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独立的地方,如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安全的人文环境(度假区所在地方的社会治安好,当地居民对游客的亲善态度等);安全的旅游设施和项目及现代化的安全监控系统与快速救援系统便成为旅游度假区选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2、旅游项目的策划

当今国际旅游正处在消极观光型的旅游向积极参与型的旅游转变,反映在度假旅游者身上,既要休憩、娱乐,又要开展健身活动和体育运动。顺应这一趋势,世界各地的旅游度假区都力图集休憩、娱乐、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为一体,将旅游度假区办成新型的多功能旅游综合体。同时也可以延长经营季节。因为淡季时维护度假设施的成本极为昂贵,通过旅游项目的策划,转向四季都经营。

日光浴、海水浴、森林浴 泥疗、沙疗、海疗、温泉疗

滑雪、登山、骑马、垂钓、狩猎、水上运动

不同国家的游客,偏好不同。在法国,海水疗法最流行,所以在法国以海洋康复温泉等类型的度假区为主;日本则以高尔夫度假旅游区最受欢迎;美国则强调体育运动,所以在美国,滑雪、冲浪、潜水、网球等类型的度假区占主要的市场。

目前全球的趋势是健美、康复温泉和托儿(baby care)日趋流行。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有变化。因此,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的需求策划不同的旅游项目。我国的旅游度假区目前的经营误区之一就是项目雷同多,几乎每一个度假区都包括了高尔夫球场、水上运动场等娱乐项目和高档别墅等开发项目,这样的话不利于竞争优势的培养。

旅游项目的策划是建立在度假区的发展趋向基础上的。分析国内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特征,可以看出,随着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度假区之间竞争的加剧,定位核 心客源市场,形成度假区特色,及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成为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新趋向。这些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性

所谓主题,即是度假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度假区特色,增强度假区的竞争优势,满足度假区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度假需求。度假区的主题是与其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如“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会议型度假地,作为以官方为鲜明特色的高层次论坛的会议型度假地,其“自由”、“合作”与“互信”的主题与政治形象非常鲜明。

马耳他沙滩没有优势,但拥有天堂湾、金色港湾等10多个著名海湾。该国着力塑造“水上运行的天堂”,开发推出游泳、潜游、潜水、划船、航海、攀岩、冲浪、钓鱼、滑翔、滑水、乘风浪板等运动项目,同时举办高尔夫、网球、赛马、壁球、古典式汽车等高规格赛事,从而使运动度假成为马耳他海滨度假旅游的突出特色。

(2)文化性

文化是度假区的灵魂,是度假区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源泉,是度假区形成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既体现在度假区的特色之中,又成为度假区旅游吸引物的主要内容。

如印尼巴厘岛的特色文化主要是巴厘传统习俗和社会习俗。国外游客到巴厘岛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去领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

巴厘岛由于地处热带,且受海洋的影响,气候温和多雨,土壤十分肥沃,四季绿水青山,万花烂漫,林木参天。巴厘人生性爱花,处处用花来装饰,因此,该岛有“花之岛”之称。岛上沙努尔、努沙·杜尔和库达等处的海滩,是该岛景色最美的海滨浴场,这里沙细滩阔、海水湛蓝清澈。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教徒家里都设有家庙,家族组成的社区有神庙,村有村庙,全岛有庙宇12500多座,因此,该岛又有“千寺之岛”之美称。巴厘岛不但天然景色优美迷人,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也驰名于世。舞蹈、雕刻。热带地区,丰富的木材资源。

岛上最负盛名的是海神圣庙,此庙屹立于海中岩石上,面对的是印度洋汹涌的波涛,附近有独特的海洋断崖,每每涨潮退潮时景象各异,是十分迷人的大自然风景画。

(3)景观性(园林化)

开发利用度假区内的风景资源并着力营造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是旅游度假区的又一趋势。一些度假区选择在风景区内或风景区附近,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如武夷山度假区距武夷山风景区只一河之隔。滇池度假区则直接融人于滇池风景区之中。

强调度假区的景观性一则因为景观本身是度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是休 闲度假的重要旅游内容。

对度假区的景观设计,通常是通过度假区原有景观系统,结合度假区的绿化、园林化设计,山水景区景点划分与策划、人工景点与小品及建筑等的布局与设计,营造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构筑度假区的观光游览系统,使度假区成为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优美景观的场所。

主题公园开发规划

一、主题公园概述

主题公园是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其最大特点是赋予娱乐活动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娱乐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绿化等都为主题服务,成为游客易于辨认的特征和游园的线索。

根据功能分类:

1、微缩景观类:深圳锦绣中华、杭州美国城

2、影视城类:无锡三国城

3、活动参与型:深圳华侨城欢乐谷

4、艺术表演类:深圳华侨城中华民俗文化村

5、科幻探险类:常州中华恐龙园

二、展望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 1.大型主题公园将涌现

从2006 年的市场反映来看,国内主题公园建设进入了新的高潮时期,而且都是大项目。大型主题公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高投入,第一期投入基本在20 亿元左右,总体投资都在50 亿元以上。高投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项目前期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需要特别谨慎,否则主题公园将再为中国造成惨重的浪费。我们应该有个概念,几十个亿可以做很多事,例如,到2009 年三峡大坝建设完成之前,国家一共投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搬迁的预算才10 亿,如此浩大的工程在预算方面都无法与一个主题公园相比。

2.品牌竞争加剧

在国内欢乐谷、宋城等品牌迅速成长的同时,海外主题公园品牌已经将中国市场列为了重点战略市场。迪斯尼在抢滩香港之后正在筹备上海迪斯尼项目;环球影城也在考虑北京或者上海的大型主题公园项目;派拉蒙已经在天津做了好几个前期规划;法国未来世界在深圳已经开始了法国版迪斯尼的建设。国内以欢乐谷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品牌已经完成了战略布局,上海欢乐谷和成都欢乐谷已经在筹备之中。3.管理服务不断提升

国内主题公园已经对管理服务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这方面与国外差距太大,接下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服务水平肯定会得到新的提高。市场将选择管理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主题公园,相信没有哪家主题公园会不把管理服务当回事。

4、中国文化优势明显

有着“ 中国主题公园之父”之称的香港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马志民先生(华侨城的创业者)认为,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应该有三大趋势:一是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主题,这是我们的优势和强项,也是外国人最喜欢的;二是休闲度假型的主题公园;三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表现科技的主题公园也将大放异彩。中国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值得挖掘,挖掘优秀文化,结合人性对精神文化的普遍需求,一定可以在主题公园中看到更多的中国文化。

三、主题公园规划要点

1、主题选择

主题公园的产品核心价值就是体验欢乐、冒险、幸福等一切非常大众化的精神诉求,而主题公园主题的选取需要注意“ 主题最能适合表达产品的核心价值”。

人口老龄化使游客的兴趣由原来注重惊险刺激型活动转移到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和一些一些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与此同时,游客更希望接受历史、文化科技方面的教育。主题公园正朝着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主题向自然、动植物、科普、教育扩展。越来越多地增设艺术品展、剧院、工艺制作品展等文化特色显著的项目。人们更强调主题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及文化胜地相结合。

目前最受欢迎的主题排名是:教育展览,珍禽异兽,植物园林,原野丛林,外国文化,历史陈列,河流历险,生活娱乐,水上乐园,动物表演与花卉展览。主题公园必须配有既能吸引单个年轻顾客又能吸引家庭旅游者的活动与设施。

主题选择要有特色。景观及娱乐设施的设计要有创新,差异与新鲜感是吸引力的来源;采用高科技,强调声光电效果,这也是普遍趋势。

2、选址

美国华盛顿城市土地研究所研究指出: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必须位于没有强烈市场竞争的地区。其一级客源市场最少需要200万人口,市场范围在1小时汽车行程距离内;二级客源市场也要有200万人口以上,3小时车程距离内,这个距离内的旅游者可以在1天时间内往返;二级客源市场之外以及流动人口属于三级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交通费用太高,不能 过分依赖。三级客源市场是机会市场,二级客源市场属于有开拓潜力的基本市场,一级客源市场是主题公园的支撑市场,是主题公园赖以生存的基础。

迪斯尼迄今在美国本土以外只在东京、巴黎、香港建设乐园。迪斯尼为什么落户香港?上世纪80年代,米老鼠、唐老鸭开始进入中央电视台,为迪斯尼进入中国做铺垫,先让中国人对他们有个印象。迪斯尼对中国研究了十多年之久,最后他们把目光同时投向香港和上海,且与上海和香港同时谈判。同时谈判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获取好处。他们选择了香港经济进入低谷时,特区政府急欲寻求走出低谷路径的时候签订了协议,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优厚的条件。

苏州曾经有两个大的乐园,苏州乐园和福禄贝尔科技乐园,前者位于苏州新区,离老城区仅2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后者是典型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项目,耗资10亿元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离苏州市60公里,昙花一现,早就亏损关门了。

3、设施与活动要多元化,这也使公园收入多元化,分散经营风险;

美国迪斯尼的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购物和其他非娱乐收入,如最受欢迎的迪斯尼绒毛玩具。

历史文物景区开发规划要点

历史文物景区主要有两大类,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物类博物馆。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下五千年,留下了无数的文物古迹和艺术珍宝,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国家旅游局确定以甘肃威武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像作为中国旅游标志,也说明文物旅游资源是我国发展旅游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

文物旅游资源的稀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文物景区开发规划的重要性。历史文物景区除了一些非常著名的,比如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还能吸引不少游客,大部分则门可罗雀。其精髓在于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将隐性的文化内涵显性化,能为大众游客所喜闻乐见,难度很大。目前历史文物景区仍以游览观光型为主。

一、保护规划

保护文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1、分区管理

2、旅游容量

过高的进入会阻碍景区价值的实现,过低的进入会导致资源的破坏。

旅游容量表示景区可以容纳的旅游者的最大限度,如果超过这个容量,会导致景区资源 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游客满意度降低等问题。因此在景区规划时一定要测量和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并在管理中严格控制。景区的旅游容量因地域、季节、资源类型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实施二级控制措施:一是对所有景点实行门票总量控制;二是对主要殿堂采取封闭或半封闭参观的办法,限制游人入内,确保文物不受损害。

二、解说系统规划

使旅游者理解文物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历史文物旅游资源传承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知识,如果没有完备的解说系统作支撑,那基本就没什么游览兴致,很难保证游览质量。

从解说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来分析,可分为静态文字资料、动态影音介绍以及人员导游三大类。

兵马俑博物馆:360度环幕电影放映厅,能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秦兵马俑以及他所产生的历史背景。

摈弃刻板说教的方式,从以观众为主的传播导引入手,提供全面细致的现代导览服务。南宋官窑博物馆《宫廷赏瓷》展区采用了电视虚拟演播设备,在特定的背景下播放南宋宫廷赏瓷的场面,陶瓷的种类、名称通过片子中的人物一一道来,远远比听讲解来得生动有趣。通过大屏幕,观众还可以看到自己与古人在一起,有种跨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

解说员是文物资源与游客之间的媒介、桥梁。不仅可以通过重点、针对性的解说,使旅游者对文物有侧重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发游客共鸣及深层思考,提高游客的愉悦经历。

现状:游客在参观中处于被动地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游客的重复游览的欲望。解说员的解说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以及重复游览的可能性,解说员应不断提高学术方面以及与游客交流的能力。

文物景区解说的关键挑战是通过解说重建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它涉及的不只是信息的交换,而应该是对游客兴趣和思考的激发,应鼓励游客通过跨越历史的旅行创造自己的想像空间,形成他们对历史古迹的观点,完成自我实现的旅行过程。应将文物资源的重要性传达给游客,使游客能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成功的解说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就是带来赞助商的投资以及游客量的增加。

在对文物景区的解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游客增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减少出现破坏性行为,从而使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并鼓励游客参与景区的保护和管理。

三、娱乐项目设计

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得愉悦,否则游客不会旧地重游或介绍给他人

目前有些景区盲目强调参与性,在景点增添一些娱乐节目或“假文物”以求吸引更多的游客,但这些新增项目往往旅游文化品位不高,层次低俗,不仅无法吸引观众,反而成为资源开发中的“败笔”。

南宋官窑博物馆展厅中还有一个升降式中心展柜,形成这样一幕:满天星光下,文物珍品从“地宫”中徐徐升起。

杭州历史博物馆有个“镇馆之宝”———邮票观赏器。“其他博物馆收藏的邮票都是贴在展板上供观赏的,我们却有一套设备,任何一张邮票你都可以通过放大镜看到”,作业:

篇3:某景区的旅游运营管理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整个旅游景区得以管理、经营、 发展的组织运行机制,其概念核心是各机构间的职、权、 责的配置问题。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旅游景区管理的行政领导体制,包括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管理机构间的权力范围,以及各自所能管理的区域和管理的能力大小; 第二,旅游景区管理中各机构的职能及权责关系,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景区实际情况决定的实际权责; 第三,政府和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包括政府管理边界、企业利润边界、工作人员利益边界的问题。

根据贵州省政府的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理顺我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明确了贵州省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也就是说省政府退居前线,在幕后做行业指导,成立并指派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承担景区日常经营和管理的责任,而省或地方政府将更直接地引入投资商,由此引发的矛盾就是权、责、 利的关系处理问题。

2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2.1现有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分析

2.1.1政府主管型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 国发 〔1995〕23号》文件明文规定 “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所有,必须依法加以保护。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景区土地”。说明旅游景区属于国家公共资源,只能由国家职能部门管理和开发建设,其宗旨是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管型的景区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府拥有管理资源的行政权; 第二,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职能实现对景区的调控; 第三,政府对景区的开发和管理的目标,超越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

2.1.2企业经营型

企业经营型是相对于政府主管型而言的,也就是说景区走进市场,按照市场的配置,进行景区的投资、经营、 管理。在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景区企业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种: 整体租赁经营 ( 碧峰峡模式) 、股份制企业经营 ( 非上市公司经营,柯岩模式; 上市公司经营,黄山模式) 、国有企业经营 ( 陕西模式) 。

2.2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 国发 〔1995〕123号) 》文件,明确规定旅游景区由省建设厅统一管理,并行使相应的行政职能对景区的开发规划、项目审批、财务管理等做统一的指示。这种管理模式就是纯粹的政府主管型的,以资源的保护为宗旨,注重景区的社会效益。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可以说是完全脱离市场的输血模式,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像贵州这样的贫困省份来说,由于资金的短缺、融资的困难等,是很难执行的。除此之外,政府也会因为资金的压力以及对景区管理的压力,在招商引资的融资过程中,与企业、景区的利益相关者等直接出现矛盾和冲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试行,出现了新的企业经营型的景区管理模式。景区的投资建设开始由政府全盘管理,发展到企业通过资金入注的方式参与其中,政府不再直接参与景区投资、项目规划和建设、景区的经营,由企业代为管理和经营,政府审批、监督。随着这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首先,政府和企业边界模糊不清。一方面,政府为获得政绩、企业为获得利益,相互勾结,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导致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政府作为行政监督部门,对景区的管理持保护的态度,而随着企业的入驻,多数的保护性景区变成经营性的景区,政府和企业在管理和开发上就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旅游景区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针对景区管理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针对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关的法律的欠缺,导致很多保护性的景区被利润化和商业化; 除此之外,管理上的行政权限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变得柔软无力,诸多的制度、规章等不能切实执行。最后,处在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期,看似两权分离,但实际边界模糊,有的甚至是政企 ( 事) 不分, 导致管理机构重叠、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等问题。

3天河潭管理现状分析

天河潭,原名天生桥,位于花溪河上游的车田河段, 坐落于石板镇芦荻村旁,距贵阳市23千米,距花溪13千米,距龙洞堡国际机场28千米。

3.1天河潭旅游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询和整理,以及对天河潭旅游景区的实地调查,将天河潭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前期阶段是由政府领头,对景区拥有绝对的领导、决策权力,企业以资本参与其中,享有部分项目的参与权,以获得利润为最终目标。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以看出天河潭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基本隶属于政府,企业仅仅享有以资金入股的部分参与权,可以说是政府与企业合资管理,但是实际上关于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经营等重大的决策,实际上还是由政府领导和控制的,企业话语权相对较弱。这种管理模式, 在景区成立的初期,对于景区的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招商引资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随着景区的景区资源的开发、项目的建设、不同的企业的入驻等,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弊端,不能适应新的景区的发展需求,甚至还成为制约景区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政府对于景区的管理,基本都是参照国家对于景区管理制定的宏观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但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更新的速度远远低于景区发展的速度,所以出现了政策、法律、法规滞后于景区的发展,导致管理上出现脱节和漏洞,例如对天河潭的管理,仅仅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而不是天河潭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后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其次,经营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政府手中,最终导致政企不分,出现两个极端的现象: 一是重开发经营, 追求政绩,不断地招商引资,对景区进行商业化建设,忽视资源的保护; 二是重保护和管理,轻开发和经营,虽然对景区的资源的保护有利,但是对资源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以及对资金的引入是不利的。或者说政府难以分出主次,会引发很多的矛盾。例如企业利润和政府边界的矛盾,当地居民的认知与政府政策的冲突等。最后,由于政府对投资者投资项目的限制,比如说多数的投资者只拥有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国家批准的相关的项目进行投资,投资者在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上没有自由表达话语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创新意识。

3.2天河潭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后期的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对天河潭旅游景区的前期的管理模式的分析,发现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的旅游景区的发展,所以天河潭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取得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立了天河潭风景管理处。在成立天河潭风景管理处之前,景区的资源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等都隶属于政府机构的不同的部门管理,经常会出现机构重置、多头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管理意见冲突等局面,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所以天河潭风景管理处的成立,对于天河潭风景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天河潭的调研,了解到天河潭管理处职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制定天河潭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 对天河潭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保护和管理; 3组织和协助编制天河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组织实施。依法对建设项目实施规划审查和管理; 4会同有关部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安全、经营活动等管理工作; 5负责环境卫生管理; 6负责各种建设项目和服务实施的环境评估、检查和管理; 7组织或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天河潭风景区交通、通信、电力、供水和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条件,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8行使区人民政府或住建局授予的其他管理职权。这种管理管理模式突破了政府直接管理景区的限定管理范围,既给了政府管理的权威性,也给了景区自主管理的主导性。

4结论

景区的管理体制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体制是现在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详细阐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分析旅游管理模式,以及对天河潭旅游景区实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说明了我国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性。针对不同的景区、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资源状况,实现景区的体制改革,促进景区的快速发展。例如天河潭采用的管理模式,此模式在主体上突破国家建设部直接管理景区的现状,而是赋权给地方政府,再由政府指派成立风景管理处 ( 管委会) 进行直接管理,政府不再直接指导建设和经营,负责监督,企业有较大的景区规划和经营的权力,这就意味着所有权、产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总之,该模式的提出对于景区在新时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本文结合现今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大的背景,选取贵州省一个具体的旅游景区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能够了解贵州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另一方面对我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篇4:旅游景区氛围的营造及管理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区氛围营造;少林寺景区;管理方法

1.少林寺在旅游景区氛围营造方面存在的问题

少林寺景区不论在河南、全国还是国际,都是很有名气的;这部分内容重点提少林寺景区存在的问题,不是对少林寺景区的一个批判,只是少林寺具有和其他景区一样所共同存在的问题,而把它指出来,是因为少林寺作为国内乃至世界文明的景区,需要对它在氛围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证,以期景区能够得到改进,创造出更加体现寺院文化、更加注重游客感受、更加促进景区长远发展的方案,从而使少林景区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1.1景区氛围管理水平比较低

目前,我国很多景区认为规划和建设工作一旦完成,其他辅助工作如景区安全、景区环卫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并认为景区就是进行纯接待性服务,而没注意到整个景区的旅游氛围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化,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产物,并最终影响整个景区的外在形象,影响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提高。其次,部门设置欠科学,缺乏对景区旅游氛围保护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性部门。园林、质量监督管理、安全保卫等部门在氛围保护和提升这一核心问题上往往存在扯皮现象,结果出现很多“三不管”地带,从而严重影响了游客体验水平的提升。再次,目前国内大多数景区是非企业化经营,景区维护资金由财政部门拨款解决,旅游氛围提升工作无法得到落实。对明显不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贯彻实施,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建立起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1.2景区商业化现象过于严重

随着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和建设,很多旅游区追求的唯一目标变成经济利益。国内的很多景区都存在过于严重的商业化现象,少林寺也不例外。少林寺景区在商业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周围环境过于商业化,与寺院的整体氛围不符;景区内部也出现严重的僧人算卦高收费的现象;景区过分依赖门票经济;景区内很难再感受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内外环境与少林寺整体氛围不相符。

1.3景区节假日超载现象未得到解决

每到节假日,各大景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游客人员过多,多余景区的承载量,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景区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节假日游客超载使得人们的旅游兴致被打击,可能会导致以后节假日人们不愿出游,不愿旅游“看人”,可能会对我国旅游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势。

1.4景区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挖掘

少林寺景区是一个整体的旅游项目,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少林寺而不知道其他的配套景区,少林寺在氛围营造时只突出了寺院,而对自然景观未做充分的说明,这就导致旅游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少林寺景区作为综合性的旅游场所,其旅游项目仅停留在观光旅游这一基本层次上,而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较少,游客在景区参观后就匆匆离去,人均消费水平低。

少林寺也佛教文化中烧香礼佛的清静气氛,宗教旅游发展不充分,游客在景区很难体验到禅宗祖庭,文化圣地的感觉;同时作为“武术之源”,武术文化优势展示不足,游客也未能真正感受“少林功夫”的深厚底蕴,这使得宣传与真实存在的差距拉大,景区未能满足游客,游客也未得到满足。

2.改进少林寺景区氛围的建议

基于上文提出的少林寺景区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景区氛围进行改善。

2.1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景区工作人员是景区与游客之间的桥梁,提高景区的整体氛围就要从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始。景区工作人员包括各部门接待人员、环卫人员、导游人员、餐饮住宿工作人员等,需要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景区管理人员要尽量从相对应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来挑选,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更要重视学历和对景区的了解及个人的基本素质,要从源头抓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算是正式员工。景区僧人的管理也要得到重视,僧人要选择研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有文化功底或有武术功底的人才。在培训时也要注重对景区导游的培训,导游人员要求必须持证上岗,规范导游服务流程,力求提高导游人员讲解与服务技能,实现景点导游服务标准化。外文导游更要注重措辞的准确性,要重点把把少林寺的历史文化与少林功夫呈现给游客。

2.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景区商业活动

景区过分的商业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古老寺院的形象,因此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商业活动对少林寺景区来说刻不容缓。首先需要规范寺院僧人的行为,僧人不允许贩卖与寺院文化不相干的东西、不能恶意抬高产品价格;其次,对景区内外的摊贩进行整治,摊贩不得阻碍游客对景区的观光游览、不得随处乱停摊点、不得恶意欺骗游客;再次,景区售票人员主要指索道票售票人员要对游客一视同仁,价位要相同,不得随意抬高价位。同时,景区内的酒店、餐厅也要有明确的价位,保护游客的权利。在核心景区及少林寺寺院周围不得兴建大型的商业建筑,保护景区建筑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统一性。

2.3根据景区承载量严格控制客流量

旅游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2.4开发体现少林寺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开发体现少林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要依托于少林寺景区现有的资源,深入挖掘少林寺的文化内涵,创新产品开发思路,开发适合不同类型游客的专题性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可以开展少林武术游、风情游、宗教游等多个不同主题项目。少林寺作为少林文化的精髓所在,可以借助少林文化增加旅游项目。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佛教圣地,但景区的宗教氛围并不浓厚,游人也基本上没有看到过佛事活动,少林寺展现的仅仅是空空的庙宇,而不是一座真正的寺院。传承禅宗文化,开发专业的宗教旅游市场。所以可以精彩举办一些大型佛事活动。

nlc202309062154

2.5实施多元化产品战略

要大力发展少林武术相关产业,涉及开发各类少林武术旅游纪念品。需要有一套设计先行、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品牌营销、校企合作、协会参与的少林武术纪念品开发思路。可以选择少林寺景区相关的题材,包括景区建筑、传奇人物、民间故事、历史文化等,可以表现为兵器、服饰、卡片、邮票、瓷器、珠宝、首饰、书籍、字画等。设计链需要体现少林寺的深厚文化和少林功夫的特色以及少林人对世界人民的友好之情。纪念品的设计要将文化、艺术、科技相融合,既体现高品位,又凸显文化特色,展现少林文化的博大精深。

2.6景区采取资源保护性开发战略

景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们大家都关注的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战略。只有采取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的方法对资源进行保护式的开发,景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涌进来,才会有更加长久的发展。这些措施对旅游景区氛围的管理业是同样的,景区得到长远的发展了,景区的氛围也自然而然的延续下来。国家一直在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很多景区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我们去重点保护的,所以政府及景区管理人员需要想办法保留下来,让历史得以延续,让文化得以传承。

结论

景区是游客在特定时间、地点所获得的旅游体验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游客体验的氛围载体和依托,景区氛围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和体验,也与景区整体形象及长久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何对景区氛围进行营造与管理也是景区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少林寺在景区氛围的营造中既有机遇与优势,又有诸多问题,要正确看待少林寺景区的优势及前景,也要妥善解决少林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古老的少林文化充分展示新时代的魅力,使之春意盎然、焕发生气,真正让游客在景区体验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意境。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33.

[2]张吉林.市场化——西部景区开发的必由之路[N].中国旅游报,2002.1.9(13).

[3]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51

[4]叶仰蓬.景点旅游氛围管理及其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1:111-114+118

[5]谢飞帆.旅游地形象研究在本文的崛起[J].社会科学,1998(1):70-77.

作者简介:李裔辉(1983.10-)男,汉族,籍贯:河南商丘,学位: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酒店,单位:河南郑州科技学院。

篇5:某景区的旅游运营管理

景区一线各部门:

景区将于本月推行“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规范、自律)是加强基层现场管理,改善现场工作环境,提高基层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景区将把“5S”管理纳入基层创建与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景区的安排,3月份在全景区范围开展推行“5S”活动,现将有关要求叙述如下:

一、成立景区一线管理小组 组长:聂世军 副组长:值班经理 组员:各部门经理 职责:

1.每旬由组长牵头、副组长组织对各部门5S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并最后汇总成PPT在每旬会议上讲评,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2.组长每月召开“5S”管理研讨会,各成员参加,主要针对当月各部门“5S”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可经验分享展开讨论,并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各部门学习、执行,使部门“5S”管理不断在日常工作中升华和提高。3.景区“5S”管理小组应每季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各成员不断开展批评及自我批评,勇于发现“5S”管理细节中的错误并努力改进,提供修改本部门“5S”管理手册的依据、建议,改善流程运作方式,持续改进、争创“6S”、“7S”乃至“10S”。

二、建章立制 首先,各部门在4月15日前制定出本部门《5S管理制度》,内容需涵盖部门各个不同区域的工作规范以及奖惩细则;完成后请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lizhibo2468@gmail.com。

其次,制定部门《工作界面管理标准》,包括一线对客服务的工作界面、区域以及后勤办公室等。各部门请于4月23日前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lizhibo2468@gmail.com。

最后制作部门《5S标准化管理图文对照图册》,即将部门各点标准化执行界面拍成照片,辅以文字说明,以便对照跟踪检查;打印并装订成套册,最好采用扣式装订,因若部门界面有变动可以自由换页,避免重新制作浪费时间。此项工作4月底前完成。

三、培训宣贯

各部门将《制度》和《标准》制定完成后,经各区域负责人审核,部门经理批准后,应迅速开展培训工作,为区域界面提供标准化界面模型,让每位员工对标准都知道且能理解和认同。

四、坚持检查

各个部门经理、片区管理人以及班组负责人应高度重视界面的整洁与规范,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现场管理力度,尤其是各个工作界面物品的摆放规范以及卫生的清理;如发现不符合标准的,用现场整改,教育员工逐渐养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

五、持续改进

对于5S管理在试行过程中遇到和实际工作相冲突的条款或部门界面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应对《图册》及时进行修编;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且屡教不改者,应依据《制度》进行相应处罚,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

篇6:中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升温,全国各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但由于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景区的开发规划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的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不少旅游景区由于规划不当,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下面将对旅游景区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景区开发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在风景名胜区设立人民政府及设立管委会这两种基本管理体制,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尤其是著名风景名胜区实行了10多年。

在10多年间,各地风景名胜区根据自已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地旅游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最近10多年我国正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时期,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现实情况与当年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的经济体制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完全改变,再加上当初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法规的不完备、不配套,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各地景区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体制不顺、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给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带来了困难,并使新景区的开发建设难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

目前,实行的人民政府和管委会这两种基本管理体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庞大臃肿,精力分散;景区管理条块分割严重;景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景区内原有居民控制困难;景区建设资金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还有待解决。

第二,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体系存在一定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硬件设施建设整体水准不低。客观地说,标准规定的各项服务项目,一般的景区基本都具备。然而,由于管理水平、服务人员素质等软件的原因,旅游景区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从而形成了景区技术质量不低,而功能质量相对偏低的局面。就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质量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性质量不健全

由于目前众多的旅游企业在服务质量体系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造成无法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游客量的增大,更加大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难度

2.功能性质量欠佳

目前不少旅游景区对功能性质量不够重视,服务可信度不高。具体表现为:景区服务

人员不能做到微笑服务,对旅游者缺乏耐心,缺乏应有的礼仪常识;服务人员在岗时,没有融入自我角色中;服务人员偷工减料、随意降低服务技术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点在旅游淡季尤为明显。

3.服务管理缺乏科学的体系,没有全面管理理念和行动

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服务管理都不规范,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符合景区自身情况的科学服务管理体系指导,严重阻碍了景区全面升级、管理的步伐。

第三,景区特点不鲜明,形式过于雷同。

现在虽然景区数量繁多,但大多形式雷同,跟风现象严重,无自己的特点。当某一形式景区出现流行趋势时,与其类似的景区便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而这种景区多数建造时间较短,布局较粗糙,模仿痕迹严重,并不能较好的吸引游客,并且只是单纯的浪费人力物力,并不能为中国景区作出积极的推动,反而使得景区管理越来越趋于形式化,大部分景区都大同小异。

第四,改善景区管理的对策。

1.建立明确的行政主体,切实加强统一管理

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还原明确的行政主体,建立行政意义上的管理机构。旅游景区至少存在着这样两个层面的产权关系,第一层面是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第二层面是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对资源性资产可以交付企业进行非完全产权关系下的企业化经营,对经营性资产则可以转让给企业实行完全产权关系下的企业化经营。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2.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强化行政监督和处罚力度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在管理中应当充分运用多种具体的行政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给付等,有效的发挥自身行政的职能。尤其要依据相关法规和具体实际,制定适用于行政所辖范围内的行政监督和处罚规章,有针对性的强化行政监督和处罚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不断提高行政能力,以强化景区管理建设。

3.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干部的培训

上一篇:二里庄社区下一篇:岑溪市燃气管理站做好岁末燃气安全生产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