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旅游景区调研报告

2024-04-21

某旅游景区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某旅游景区调研报告

某乡镇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精选

一、调研的准备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组建后,分头查阅有关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我乡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二、调研的行程

***年9月17日我们调研组3人一行来在石泉等村进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四天我们的行走线路是:石泉上古寨、古民居------金宝塘坡田------上流飞檐台、节孝坊-----霞留小水果基地,每个村一天。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之间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保证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及该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对旅游工作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乡政协旅游工作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30余名人召开座谈会,完成调查问卷。

四、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的初步结论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共完成问卷30余份。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举措。从此次调查来看,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景区周边村镇。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再者,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后,可以实行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马桥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而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如我乡的花豆、生姜去年吸引来了上千游人。

3、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马桥乡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它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结合起来,实现“双业”增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乡有些村民的30%--40%的收入很多来自于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景区销售所得的收入。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

4、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石泉等村村民是否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时80%左右的村民表示支持。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根据马桥乡乡村旅游景区村民反映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是路变好了,村镇整洁了,水干净了,绿化好了。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2)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马桥乡旅游资源丰富,有些质量等级也

比较高如石泉古民居,但知名度并不高。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要待进一步完善。从调查看,特别是一些自驾车的游客对入景区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务设施还是不很满意的。

4、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从调查来看,半数以上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投资旅游业的欲望,但很多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可见在全区未形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

5、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缺乏。整个长清从事旅游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层次比较低,人员从业素质也不高。从导游来看,仅仅几人获得国家导游资格,同时缺乏有序的管理。

6、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不够。缺乏商品意识。全乡旅游景点除花豆、生姜外几乎没有开发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在各旅游景区所销售的产品大多为农户自发组织买卖,而且大多为初加工农产品,产品附值不高。

(3)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张扬个性,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划的编制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发展

基础。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发展需要,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加快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水平。

3、重视保护利用。乡村旅游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依法管理,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制。

4、积极筹集资金。发展马桥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户要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这方面马桥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马桥乡在开发金宝塘坡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当中,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整合水库水库出险加固工程资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为景区打造良好的景区外围环境,从而激励投资开发商对景区进行大

规模投资建设。要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到旅游村镇兴办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5、加强包装宣传。马桥乡景区很多是有高质量的,但很多却知名度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因此,加强包装宣传十分重要。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拓展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揽海内外的游客。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结语

经过我们系统调查掌握的资料显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有其成功的可借鉴之处。乡村旅游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探索。马桥乡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给城市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广大农村则山清,水秀,天蓝,空气清新对广大的城市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即可以释放压力,尽情放松,有能来到天然氧吧,调节新陈代谢,改善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积极支

持、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必将呈现燎原之势,蓬勃地发展起来。

篇2:某旅游景区调研报告

2020 年 8 月 17 日,xx 乡组织乡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组成考察团,到洛阳市栾川县,先后考察了陶湾镇协心村和西沟村民宿项目、庙子镇庄子村美丽乡村建设、重渡沟管委会新南水岸铁路小镇和栾川印象旗舰店等 4 个文旅项目。同当地 旅游发展带头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栾川县民宿发展现状、旅游宣传推广模式、智慧旅游建设、旅游文创产品研发等情况,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基本情况:

(一)陶湾镇协心村和西沟村民宿项目。西沟村和协心村都是省定贫困村,两村通过将土地全部流转栽植桃、李、杏、梨等果树,实现春来满沟果花,夏秋随处有果,并对旧民居进行白墙、青砖、黛瓦改造,打造特色民宿。同时,两村还在运动休闲上做文章,建成全长 10 公里大峡谷漂流和10.2 公里的山地越野自行车骑游道,目前日均接待游客 5000人,发展民宿农户年收入达到 5 万元以上,两村也顺利脱贫摘帽。

(二)庙子镇庄子村美丽乡村建设。庄子村有247户1012

口人,境内有国家 4A 级景区龙峪湾景区,90%的居民都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近年来,庄子村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婚纱摄影、风景写生、温泉养生等多个内容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主题休闲度假村庄,并成功创建了 3A 级乡村旅游景区。2019 年,全村接待游客 50 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3000 余万元。

(三)重渡沟管委会铁路小镇新南水岸。位于栾川县重渡沟管委会新南村,区域内水域湖泊面积 6.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 90%以上。从 2018 年开始,由中国铁路集团总公司投资 2000 余万元,建设成为集铁路主题公园、列车餐吧、特色主题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区小镇,2020 年7 月 1 日对外开放营业,在带动群众增加收入的基础上,预计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30 余万元。

(四)栾川印象旗舰店。“栾川印象”是栾川县为培育农业扶贫产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破除农产品销售瓶颈而创建的一个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目前,“栾川印象”已经集结了 13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生产加工线 23 条,发展扶贫基地 27 个,先后带动 1751 户贫困户、5250 人增富增收,已经成为栾川县“农旅融合”精准扶贫的一项特色产业。

二、栾川县旅游发展经验做法:

(一)

突出党政主导,强化规划引领。栾川县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来打造,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旅游工作。多年来,栾川县委、县政府充始终围绕“旅游兴县”战略目标,大抓旅游,抓大旅游,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大举措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该县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全县 15 个乡镇、49 个县直单位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挥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该县注重坚持“规划先行”的思想,注重顶层设计,栾川县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重点村发展规划》等 31 项旅游专项规划,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旅游规划体系,避免了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

(二)突出资源整合,加深产业融合。栾川县在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建筑特色、生产生活习惯等科学开发旅游资源,科学合理规划旅游设施和产业布局,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以旅游+”为手段,切实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通过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深度挖掘本地的老子文化、伊尹文化、“栾川人”文化内涵,创意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开发汽车越野、高山滑雪、徒步穿越等

户外旅游产品,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了栾川空气清新、气候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态特质,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旅游生态链。

(三)突出项目驱动,完善配套设施。通过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旅游资源整合、配套服务完善和景区升级改造。并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形成栾川短期旅游精品路线,带动整个旅游示范带发展。比如累计投入 100 亿元,实施全域旅游交通建设项目,初步构建出“城景快捷通达、景区环线串联、指示标识完备、停车服务配套”的立体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又比如该县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在45个村持续实施总投资6亿元的休闲农业乡村游精准扶贫和产业提升项目,每村投入均在 1000 万元以上,完善农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乡村特色产品。

(四)突出机制创新,促进规范经营。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栾川县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栾川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形成旅发委牵头抓总、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具体执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同时,针对农家宾馆服务监管难题,整合旅游、公安、消防等部门力量,在全省率先开展农家宾馆标准提升行动,明确经营农家宾馆的 44 个必备条件,完成全县农家宾馆提升改造,并在各旅游专业村成立农家宾馆协会,推进提升管理和共同约束,形成农家宾馆管理的“栾川标准”。

(五)突出品牌营销,拓展旅游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营销力度,打造品牌形象。栾川县策划推出“奇境栾川”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推动当地从景点的独立营销走向了目的地的整体营销,通过在主流媒体投放广告、冠名“奇境栾川”号高铁、策划热点营销事件等多种营销模式进行推介、开拓市场、做大品牌。同时,实施各类优惠政策拉动旅游消费,比如,通过“政府补贴+景区自筹”方式,从2017 年起连续三年举办高速免费活动,政府补贴 600 万,极大地拉动了旅游消费。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明确定位,抓好旅游规划。立足“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产业发展要求,以打造慢生活休闲体验镇为契机,站稳打造“xx 最美后花园”的定位点,本着“全乡旅游一体化、功能规划优势化、线路整合互补化”的原则,结合灵宝市文旅发展规划指导意见,邀请专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加快编制完善我乡区域、重点景区总体规划,将休闲观

光农业旅游、生态文化旅游、传统民居、民风、民俗等有机结合,形成精品路线。

(二)发挥特色,突出示范带动。立足“一峪四塬”地貌特点,突出乡村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开发项城暮雨、古树群、龙头山瀑布、冯家洼古村落等一批特色景点,体现乡土气息,增强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塬上村发挥植被覆盖率高、传统民俗保留较好、空气清新等特点,重点打造观星露营、风电观光、特色研学、传统民宿点,在河峪村依托窄口水库、弘农涧河、娘娘山南麓和临近省道交通便利的优势,持续打造完善弘农涧河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突出山、水、人文相互交融,以特色小镇、十里沿河景观、休闲体验农业重点,打造沿河休闲观光带。以现有的人居环境创建成果为依托,持续完善推进镇区明清古镇、龙祥湿地公园、龙凤山景区、庄里龙乡风情村、马河森林氧吧等旅游产品建设。

(三)整合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整合扶贫项目资金、3P 项目资金、亚投行资金等,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科学谋划、逐步实施,持续推进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力争用 3 年时间,形成“快捷代打、景点相连、标识完善、停车便捷”的交通网络,积极引导景区周边农户发

展民宿,优化住宿体验。

(四)规范管理,优化营商环境。试行引入市场机制,发挥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将招商引资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重要抓手。优化政策环境,以全乡全域旅游整体规划为基础,与上级部门相关加强政策对接,出台文旅开发招商引资专项奖励办法,采取多种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确保项目引得来。优化项目服务,积极践行“企业只要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的宗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纵向到底的审批服务和横向到边的帮办服务,确保项目建得起。优化市场管理,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餐饮卫生、住宿接待、服务安全等为重点内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活动,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确保项目能发展。

(五)加强宣传,做好营销推广。成立宣传营销专班,建立政府引导下统一宣传、相互呼应、共建共享的宣传平台,实现从分散营销乡整体营销的转变。整合苹果、烟叶、小吃、民俗、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带动效应,持续举办苹果花节、丰收采摘节、油菜花节、葵花节、避暑戏水等富有特色的文旅节庆活动,逐步打造知名文旅节庆品牌。

同时,通过常态化、系统性宣传,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旅游宣传、旅游推广、旅游服务的主人翁意识,使龙乡五亩真正成为“人想来、有人来、不想走、还想来”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附送一段心得,仅供参考。下载可自行删除:

篇3:某旅游集团酒店节能规划及措施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1]等。世界旅游组织(UNWTO)对2005年旅游业的碳排放情况作出评估,认为旅游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4.9%[2]。

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建立健全企业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加快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推动节能、用能管理方式转变,结合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现状普查及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某旅游集团酒店五年节能计划,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

1 规划基础

1.1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集团产业所辖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3家,经济型酒店6家。

1.2 规划时限

规划年限为2013~2017年。其中,第一阶段2013~2015年,第二阶段2016~2017年。

1.3 规划原则

1)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

2)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

3)指标考核和鼓励先进相结合;

4)循序渐进和科学管理相结合;

5)节能减排与促进企业发展相结合。

1.4 规划依据

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会议纪要,企业章程等。

2 能耗现状

根据对该集团下属各酒店企业能源消费调研统计结果及集团提供相关资料分析,集团酒店产业2011年营业额为55350.10万元,各类能耗折合标煤[3]共计7330.88tce/a。经计算可知,酒店产业每万元营业收入综合能耗为0.1324tce/万元。各酒店2011年能源消耗种类如表1所示。

通常建筑能耗高低以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值为评判标准[4],但是作为以经营为目的的酒店业,经营性商业活动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通过调查整理各酒店经营与能源消耗现状如表2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不同酒店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差别较大,但与酒店星级没有直接关系,能耗支出费用比例最大占营业额的1/4能耗支出较大。

3 节能规划

3.1 规划目标

根据国家、旅游局、地方法律、法规、条文、规范中的要求,结合企业经济现状及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对节能规划范围内所辖酒店、景区、交通运输、旅行社及办公建筑领域,参考2011年能耗指标,制定逐年能耗下降目标如下。

注:1)折标准煤系数:电0.1229kgce/kWh,水0.0857kgce/t,天然气1.2143kgce/m3,液化石油气1.7143kgce/kg,柴油1.4571kgce/kg,汽油1.4714kgce/kg;2)密度:柴油0.85kg/L,汽油0.73kg/L,液化气14.5kg/瓶。

酒店建筑根据星级不同分析:规划期末五星级酒店单位面积综合能耗下降6%,单位面积能耗下降到36.65kgce,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154.74kgce;四星级酒店单位面积综合能耗下降8%,单位面积能耗下降到36.02kgce,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103.26kgce;三星级酒店单位面积综合能耗下降4%,单位面积能耗下降到8.88kgce,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26.42kgce。

3.2 规划目标分析

以2011年为规划基准年,自2013年起,至2017年规划期末节能目标如下:

据统计该省2011年全民生产总值32318.85亿元,能耗17827.27万tce,万元产值能耗0.55tce,据调研统计该集团2011年酒店平均万元营业额能耗为0.23tce,远低于该省全民生产总值万元能耗值。

该集团2011年酒店建筑面积综合能耗平均值五星级酒店为38.99kgce/m2,万元营业额能耗为0.16tce;四星级酒店39.16kgce,万元营业额能耗为0.11tce;三星级酒店9.25kgce,万元营业额能耗为0.03tce。

根据标准附录A[5]可知,该集团酒店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能耗达到标准值,较先进值“五星级饭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能耗39kgce;四星级饭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能耗35kgce;三星级饭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能耗25kgce。”相比较五星级、三星级已经达到先进值,四星级较先进值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确保服务质量前提下,结合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开展,建议酒店规划第一阶段较2011年能耗值比较五星级酒店节能3%,单位面积综合能耗37.82kgce,万元产值能耗159.68kgce;四星级酒店节能4%,单位面积综合能耗37.59kgce,万元产值能耗107.75kgce;三星级酒店节能2%,单位面积综合能耗8.97kgce,万元产值能耗26.70kgce。

第二阶段较2011年能耗值比较五星级酒店节能6%,单位面积综合能耗36.65kgce,万元产值能耗154.74kgce;四星级酒店节能8%,单位面积综合能耗36.02kgce,万元产值能耗103.26kgce;三星级酒店节能4%,单位面积综合能耗8.88kgce,万元产值能耗26.42kgce。

4 节能措施

1)建立能耗测量系统和平台。

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建立重点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整个系统可以实现所有回路能耗的采集和统计,实现远程自动抄表、能耗监测功能。

2)加强管理,切实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

建立健全统计、分析、考核和奖励等制度,规范节能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明确人员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的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定期开展节能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能浪费现象;开展节能宣传工作,加强对节能工作人员(能源管理和设备运行人员)的专业节能知识培训。

3)认真贯彻落实和利用国家、省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各下属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鼓励新建项目和重点用能企业开展绿色建筑、绿色酒店、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改造示范工程、能耗监测示范工程等,鼓励可再生能源、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加强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宣传、培训和经验交流工作。

4)新建项目应使用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限制使用或者禁止使用能源消耗高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

5)既有项目可通过能源审计、节能诊断等咨询服务,使企业掌握自身的能源管理和利用状况,查找能源利用的薄弱环节,提出节能改造建议,挖掘节能潜力,不同项目有针对性的提出围护结构、用能设备、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改造,同时也便于节能主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用能的监督和管理。

6)加强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按时检修,以降低电耗,节约用电。

例如,锅炉系统以及中央空调系统换热设备的各种管道应该进行定期清洗以防结垢和腐蚀。加强用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做好电动机的维修保养,减少转子的转动摩擦,降低电能消耗;加强线路的维护,消除因导线接头不良而造成的发热以及线路漏电现象,节约能源,同时也保证供电安全。

5 结语

以改造企业能耗现状为基础,以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节能该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充分考虑企业商业特点,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了集团企业节能计划。提出了相关节能措施,为酒店企业节能计划的制定及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冯凌.旅游业节能减排的推进机制与工作体系[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8):30-32.

[2]吴普.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对策[N].中国旅游报,2009-01-20.

[3]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S].

[4]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篇4:某省旅游局遴选公务员试题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可是,我国公民在国外旅游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碍观瞻,有悖公德,有的甚至有损国格——前些年有的国家的旅游景点和酒店甚至出现只针对中国人的中文告示牌,提醒“请勿喧哗”“请勿随地吐痰”。

一家旅游网站公布了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的八种不文明行为:(1)随地丢垃圾、吐痰和口香糖;(2)吸煙随意,不管空间场合想吸就吸;(3)购物、参观、乘车不排队,争抢拥挤,插队加塞,跨越黄线;(4)公共场合不顾他人高声喧哗、呼朋唤友、接打电话;(5)不尊重当地风俗和教堂、寺庙规矩;(6)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7)在名胜古迹上乱写乱画,刻字留念;(8)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贪占小便宜。

【试题】

针对我国部分公民出国境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请你起草一份解决问题的建议,供局领导参考。要求:不超过400字。

【答案要点】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拟出国境旅游的游客展开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内容包括礼仪教育、文明举止教育、目的国风情民俗教育等,全面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2)做好出国境前的培训。责令各旅行社等组织单位在出国境前对游客进行集中专题培训,明确告知哪些行为不文明、不允许,要注意哪些事项等,并实行现场模拟,模拟容易发生不文明行为的场景,对游客进行情境演练,让每一名游客做到心中有数。(3)对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加大惩戒力度。建立文明行为保证金制度,对不文明举止加大经济惩罚力度。在旅游团内建立相互监督、互相提醒的帮助机制,对游客的境外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4)加强旅游业自身建设。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的经营行为,加强指导和监管。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发挥好导游作用,及时提醒和监督游客文明游玩。(5)建议和提请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游客文明行为,将文明旅游纳入法制化轨道。

篇5:某旅游景区反恐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了提高对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景区接待的的安全进行,保护所有游客和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二、成立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应急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sandy

副组长:water queen

成 员:jacky wallysealeyhikey

三、建立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基本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游客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力恐怖事件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景区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暴力恐怖事件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成立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应急小组,各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实行分级负责制。保安部要重点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制定严格的值班巡逻制度。后勤部做好日常水电设施的安全管理,防止有人潜入破坏。餐饮部做好库房管理工作,负责人加强检查次数,严防有人投毒破坏。各子公司做好游客集散区管理,发现有人员异常聚集,立即上报。

⑷严格遵循平息事态、防止事态蔓延,减少损失为主的原则。针对不同性质的事件采取制止、宣传、保护、求援、疏散、等方法,确保迅速控制局面,保护游客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三、应急处置方法:

(一)首先要迅速报告信息。在发生暴力恐怖事件时,要迅速报告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应急小组组长,在没有伤及人员的情况下,以宣传教育为主稳定当事人情绪,并组织周围人员疏散防止事态的扩大蔓延。如有人员受伤,应急小组人员要立即组织实施救援。

(二)处置暴力恐怖事件时的同时,应急小组人员要迅速报告主要领导,并注意观察事态的特征准确判断事件的严重性,甄别情况并立即报警请求支援。

(三)主要领导到场后,迅速报告上级政府机关相关领导,并请示指示,以现场警务人员为主配合警务人员进行处置。保护好人员安全和现场,并积极协助公安部门组织安保力量保护现场、疏散群众、维护景区安全。

(四)、总结报告。以详细报告形式,书面报告上级部门,报告内容如下:

1、当日值班人员姓名。

2、发生攻击的时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处置的过程,处置的时间,电话上报的内容,接电话的人员的姓名。

篇6:某旅游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二.用地情况:

居住小区位于皖南某城市老城区边缘,用地西、北临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33m控制宽度),东侧有一条60米宽的河道,河道两侧有50米(15米红线控制宽度)。总用地面积约6公顷(道路中线计算且不包括沿河绿化带)。整块用地东宽西窄,呈不规则形状。用地内地势较为平缓。具体尺寸及周边环境详见附图的地形图。

三.性质:

将建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品味的、配套齐全的生态型居住小区。

四.主要项目组成:

1.商业建筑(低层):建筑面积不超过2万平方米,层数不超过四层。

2.200床三星级酒店: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不超过6层。

3.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每年级一个班,共大、中、小三个年级,约120名儿童,不

超过三层,要求有一定的室外活动空间和较好的安全性。

4.住宅户型:120平米/户,住宅层数不大于四层。要求底层设有小于2.2米高层的储

藏空间。

5.居住小区的其他配套设施和停车场(库)等根据需要设置。

五.指标要求:

1.容积率不大于1.6;绿地率不小于30%。

2.建筑面积不超过30%。

3.道路红线要求沿道路和基地边界,多层后退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不小于2.5米。

4.建筑密度系数1.1-1.6.六.图纸要求:

1.总平:1:1000。

2.鸟瞰。

3.4.七.设计要求:

1.充分考虑该地块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正确确定出入口位置,合理组织人流、车流。

2.基地内所有建设内容应有机结合,在交通流线、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等各方面相互衔接,使地块最终形成高品质的生态型住区。

3.总平面布置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八.其他说明:

1.时间:6小时。

2.其他资料不得带入考场。

篇7:某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中山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山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2001年嘉乐乡并入,2004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2000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2001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2004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

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中山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9月,中山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2005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2005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2003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2005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2006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2000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镇政府财政和江津市级政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篇8:某景区滑坡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

1 工程概况

1.1 基本概况

某景区滑坡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滑坡段原为冲沟, 经填土形成边坡, 填土边坡上有一长约80 m的道路。边坡整体滑坡纵向长107 m, 形成泥石流流动距离110 m, 滑坡体上部横向宽90 m, 下部横向宽23 m;滑体滑动前平均厚10.8 m, 平面分布面积1.8×104m2, 总体积约2.1×104m3 (如图1所示) 。景区80 m道路被毁, 并影响到下方居住区, 直接经济损失约600万元。滑坡等级为二级。

1.2 工程地质概况

滑坡原场地填土边坡高差约33 m, 坡度约22°~30°, 在滑坡南侧有约110 m长的冲沟, 冲沟宽度约20 m, 冲沟地形较平坦。滑坡主要为填土不稳定形成的滑坡, 泥石流则主要为滑坡堆积物在雨水作用下沿下部冲沟形成的泥流。

根据钻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岩土层分布, 勘查场地上部为素填土层及表土层, 下部为第四系残积层, 基岩为上第三系始新统下段泥质粉砂岩夹泥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结合室内土工试验, 场地岩土层分布及主要参数从上到下依次分述如表1所示。

1.3 水文地质概况

滑坡区域场地地势较陡, 地表水排泄顺畅。由于场地内填土较厚, 透水性较强, 降雨会导致填土层含水过饱和, 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下水有上层滞水和孔隙裂隙水。含水层具有层位多, 层间水力联系差的特点。泥岩地基属Ⅱ级膨胀土地基。在干燥情况下大气影响深度内含水量会发生变化, 近地表会形成众多干缩裂隙。

2 滑坡分析

2.1 滑体特征

滑坡区主要为冲沟上的新近填土区, 滑体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 为滑坡前缘挖开填土后的原地表耕植土 (如图2所示) 。

2.2 滑面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和竖井开挖情况以及探槽开挖后综合对比分析, 滑面主要为新近填土于粉质粘土接触的界面上, 如图3所示。而在残坡积层及以下地层中未见明显错动。

2.3 滑床特征

滑床主要为残坡积层的粉质粘土, 硬塑状, 稍湿, 土质均一, 粘性好。其下覆基岩为第三系泥质粉砂岩夹泥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

2.4 滑坡原因分析

受台风影响, 滑坡事发时段该地区出现高强度的大暴雨。而滑坡体主要为新近填土, 土质松散, 水理性能较差。其与下部滑床粉质黏土存在明显力学差异, 结构面形成相对软弱面。一方面, 暴雨沿坡体后缘拉裂缝下渗, 潜在滑面岩土体孔隙水压力增加, 有效应力降低, 导致抗剪强度降低;另一方面, 雨水进入斜坡体后, 产生了巨大的静水压力和浮托力, 导致滑坡下滑力增大, 而抗滑力减小, 从而导致滑坡滑动失稳。

3 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基于标贯试验及土工试验成果以及滑坡体复原反算等综合方法确定的各岩土层参数值, 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在原滑坡地形选取三道剖面, 同时计算滑坡滑动后滑坡后壁的稳定性, 剖面方向大致与主滑方向一致, 稳定性计算采用通用的传递系数法。

3.1 计算参数选取

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反算法、工程类比确定滑坡土层计算参数。

1) 室内试验。根据钻孔所取原状样的室内试验, 测得其平均值:c=20.43 k Pa, ф=14.7°。

2) 反算法。在地形上对原滑坡进行复原, 暴雨工况下稳定系数取0.91, 考虑土体完全饱和, 但不考虑水压力, 反算结果为:c=13.4 kP a, ф=8.5°。

3) 工程类比。工程类比选取距离该滑坡约3 km远的该地区种苗基地南侧滑坡治理工程。其滑面也为填土与原状土的接触面, 土层组成及分布相似, 其抗剪强度参数为:c=14 k Pa, ф=10°。

综合以上室内试验、反算法和工程类比经验综合确定滑面抗剪强度参数结果如表2所示。

3.2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

1) 计算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各剖面进行计算时, 取滑坡的单位宽度为1.0 m, 简化为二维模型进行计算。

2) 荷载组合。因滑体无集中荷载, 基本荷载主要为滑体的自重。滑体受连续暴雨影响产生滑坡, 故取滑坡全部饱水状态。即荷载组合为 (1) 自重+ (2) 地下水作用力。

3) 计算工况。计算工况分为 (1) 天然状态 (自重) 及 (2) 暴雨状态。

3.3 滑坡稳定性计算

稳定性计算公式:

其中, FS为稳定系数;Qi为第i块段滑体所受的重力, k N/m;Ri为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 k N/m, Ri=Nitanφi+Ci·Li;Ni为第i块段滑动面的法向分力, k N/m, Ni=Qicosθi;φi为第i块段土的内摩擦角, (°) ;Ci为第i块段土的粘聚力, k Pa;Li为第i块段滑动面的长度, m;Ti为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 k N/m, Ti=Qisinθi, 出现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 Ti应取负值;Ψj为第i块段剩余下滑动力传递至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 (j=i) 。

3.4 计算结果分析

如表3所示, 在天然状态下该滑坡各段稳定性安全系数均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状态下, 滑坡体全段均发生失稳, 安全系数仅为0.85左右, 可见滑坡体的结构性差, 受暴雨影响较大。滑体后壁结构性较好, 受暴雨影响其抗滑稳定性下降21.6%, 且仍能保持稳定。

4 治理措施

由以上分析可见, 暴雨是滑坡发生滑动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 滑坡治理的重点应该以“挡”为主, 综合治理。

1) 抗滑桩是处理表层滑坡常用的技术方法, 具有抗力大, 施工机械速度快, 施工场地要求低等优点。由于本次滑坡方量大, 推力较大, 不宜单独使用, 故采取桩与预应力锚索联合加固的方法。2) 滑坡治理, 治水是关键。设计采用的截排水措施包括坡体外设置截水沟, 隔断外围地表水流入坡体;坡体内设排水盲沟, 疏干坡体内的水。并对滑坡体周边表面的裂缝, 用粘性土覆盖;对换填坡体碾压密实。

综上所述, 设计采取的治理措施为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排水。抗滑桩共28根, 分别为19根桩长为20 m和9根桩长为18 m, 桩间距均为3.0 m, 桩径均为1.5 m;预应力锚索共26根, 锚固长度为10 m, 总长27 m, 为永久支护锚索。

5 结语

边坡失稳与其地质构成、地下水状况及外部条件有关。南方地区温润多雨, 边坡失稳受暴雨影响较多, 而受其他外荷载导致失稳情况较少。对边坡失稳的调查研究应从地质勘查 (包括滑坡体及滑坡面岩土工程特征) 、水文环境勘察、稳定性计算分析等方面展开。本次滑坡从地质勘察来看, 滑床及下部为粉质黏土、泥岩等, 结构性较好;滑坡体则为耕填土, 土质较松散, 一旦滑坡将沿此滑动面发生明显错动。受外界连续降雨影响, 地下水位产生明显上升, 滑体处于长期饱水状态, 抗滑力明显下降, 经稳定性计算暴雨状态下安全系数下降约25%, 坡体全面失稳。

对这类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 重点应放在截水上, 通过截水、排水、封闭裂缝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对坡体的影响。抗滑桩是滑坡治理的常用措施, 对松散堆积体可辅以挡土墙进行治理。但对本文所述滑坡推力较大的坡体, 应加设永久支护锚索, 进一步保障坡体的抗滑稳定。本文采用的滑坡治理措施, 治理两年来未发生不良地质现象, 治理效果良好, 可为其他地区相关滑坡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邢林啸.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成因机制与预测预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2.

[2]黄润秋.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3) :433-454.

[3]林鸿州.降雨诱发土质边坡失稳的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7.

[4]王协群, 张有祥, 邹维列, 等.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路堤变形与边坡的稳定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 2010 (11) :3640-3644, 3655.

[5]欧孝夺, 周东, 马洪川.南宁市青秀山主干道K11+360滑坡分析与治理设计[J].建筑施工, 2005, 19 (6) :33-35.

上一篇:断了手中的丝线组诗下一篇:产品推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