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教案及练习和答案

2024-05-15

旋转教案及练习和答案(共10篇)

篇1:旋转教案及练习和答案

2020年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课后练习(22)

一、填空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7分)

1.如右图,过A点作一条与BC平行的直线,再过C点作一条与AB垂直的直线。

2.如右图,从A点过人行横道,怎样走距离最短?把这条线画在图上。

3.把“小鱼”向右平移8格,画出平移后的小鱼。

4.看图填空。

(1)图形②是图形①绕________点________时针旋转________.得到的。

(2)画出图形①绕C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5.在方格纸上画出每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6.连线

7.两辆汽车从两个城市同时相对开出,几小时相遇?相遇时两辆车分别行驶了多少千米?

8.工程队铺设一段铁路,第一队平均每天铺设250米,第二队平均每天铺设270米,两队合铺30天完成铺设任务。这段铁路长多少米?

9.学校开运动会,在主席台前面与主席台平行的一条红线上插彩旗。已知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的距离都是3米。

(1)如果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2)如果两端都不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篇2:旋转教案及练习和答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二、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三、掌握字、词:

正音:简陋(lòu)倚(yǐ,不念qí)撵(niǎn)麂(jǐ)修葺(qì,不念róng)

辨形:陡、徒;瓣、辨;篾、蔑;拂、佛;梁、粱;莹、营;葺、茸

释义:迷茫、陡峭、简陋、恍惚、香气四溢、修葺、修长、折损 教学设想:

一、布置预习: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掌握字词;划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初步划分段落层次。

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通过侧面描写赋予未出场的主人公以鲜明美好形象的艺术手法,以及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加强朗读,通过对描写环境美、刻画人物形象美有关片断的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灵美,从中得到美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写一段文字。

四、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介绍课文、作者;正音、正字、解词;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层次。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课文,解题。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姑娘在瑶山设立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文章结句引用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并以“驿路梨花”为题目。这“梨花”,既是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题目形象优美,清新洗炼,语意双关,寓意深远。文章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后收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驿路梨花》一书。

二、作者介绍。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如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来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世界》、《绿色的网》等,还有与别人合作的电影剧本《芦笙恋歌》、《边寨峰火》等。在“四害”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

三、检查预习并结合正音、正字和释词。

(详见教学目的三)

(一)正音: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上黑板填写拼音。

(二)通过拼音填词来辨形、正字:

在小黑板的另一面写上拼音填词:dǒu峭、tú然;花bàn、biàn别;竹miè、miè视;fū晓,fó象;桥liáng、高liáng;晶yíng、yíng房;修qì、róng毛。参考答案:

陡峭、徒然;花瓣、辨别;竹篾、蔑视;拂晓、佛象;桥梁、高梁;晶莹、营房;修葺、茸毛。

(三)释义:

可在学生回答后,明确:(课堂上已有注释的未列入)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huǎng hū):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划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

五、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教师归纳:

文章以“我”和老余在驿路上活动的时间先后为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第一段,第1、2小节写“我”和老余在茫茫暮色中急于赶路,寻找投宿之处。第二段(第3—26小节)写“我们”发现了夜宿的小屋,猜测着小屋的主人,十分感激。这一段又可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3—8小节),“我”和老余见到小屋,不知从何而来;第二层(第9—12小节)水足饭饱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猜测着小屋的主人;第三层(第13—26小节),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第三段(第27—36小节),写第二天早上“我”、老余和瑶族大爷修葺草屋时,遇见梨花的妹妹,终于知道了草屋的来历和小屋的主人。这一段可分两层意思,第27—35小节,写遇见梨花的妹妹;第36小节,最后点题、点人。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二层次。

(一)简述:第一段第1小节写景,描绘高山,是一幅“群山暮色图”[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第2小节点出我们[人物]急于投宿的迫切心情。第二段第一层,写我们发现梨树林边有小屋,由着急而惊喜。作者又以细腻的抒情笔触展示了一幅“梨林月色图”。

(二)指名朗读课文描绘月色、梨林的句子:第4、6小节。

(三)引导学生细看课文对小屋的描写。小屋的发现,是在写景由远到近,写人由急到喜之后的。写梨花象征主人公,以花喻人,既扣住题目,又暗含题旨。由花到屋,写屋见人。记叙的顺序是清楚的,写花写屋都不是闲笔。

提问: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的。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是那样醒目(近视),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生火取暖,)灰是冷的;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理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满了水,结合写自己的感受,“尝了一口”,“清凉可口”;又借着电筒光发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些,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屋内的描写,就象电影镜头的推移,最后停在那几行粗大的字上,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提问:对草屋这样描写,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学生回答后,明确:“火塘”的设置,“厚厚的稻草”,“装满了水”,“粗大的字”:这些,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都准备好了,安排到了。过路人怎能不“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呢?作者对小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主人公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七、布置作业:

(一)思考;为建设和照料驿路山间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解放军同志做了哪些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要求下堂课口述回答。)

(二)朗读全文。

(三)课文“思考和练习三”。参考答案:

1.瓣(bàn),中间是“瓜”字,指花瓣,或植物的种子、果实、球茎可以分开的片状物,与“瓜”有关,从“瓜”旁;辨(biàn),中间部分是“”,分别、分析意,如“辨别”、“明辨”。

2.篾(miè),劈成条的竹片,也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梁等的茎皮,从“竹”头;蔑(miè),轻视,小看,“艹”头。

3.莹(yíng),光洁得象玉的石头,下部为“玉”,用以形容光洁、透明,如“晶莹”;营(yíng),军队驻扎的地方,如“营房”;军队的编制单位;也可能作筹划管理,如“经营”、“营业”,也可能作谋求意,如“营生”、“营救”,下部为“吕”。

4.葺(qì),用茅草覆盖房子,中下部为“咠”;茸(róng),草初生所呈现的纤细柔软的样子,下部为“耳”。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讲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布置作文。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指名学生口述作业后,明确:课文运用倒叙手法,从“我们”在小屋里巧遇瑶族老人,先就瑶族老人落笔,而后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介绍了梨花姑娘;又随着情节的推移,引出哈尼小姑娘,最后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得知梨花究竟是谁,并点出小屋最早是由过路的解放军同志为方便群众而盖的。叙写的时间顺序是从现在发生的事追溯到过去发生的事。

(二)要求学生听写以下词语:迷茫、陡峭、花瓣、恍惚、修葺、折损、晶莹、驿路。而后指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订正。再指名学生解释这些词语。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三层次。

(一)简述:这一层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通过老猎人之口,点出了梨花小姑娘。作者步步设疑,引人入胜。

(二)引导学生找出写老猎人的文字,分析老猎人的形象,体会老猎人对于梨花形象的塑造所起的烘托作用。

提问:作者写老猎人用了哪些形象的文字?指名学生引用课文回答,然后明确(第13自然段):“须眉花白”,“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简析:寥寥几笔,朴实无华,却是十分传神,不仅刻画了老猎人的外形神态,而且写出了老猎人淳朴、忠厚、热情的内在气质。

揭示:第15自然段写老猎人“也是又累又饿”,一个不顾山高路远的须眉花白的送粮人,自己却是“又累又饿”,充分显示了老人崇高的品格;老人对于迷途中发现小屋一段经历的回顾,生动逼真,更显示出小屋的意义,从而揭示了梨花姑娘学雷锋做好事的深刻意义;老人用红头巾插上白羽毛留下向未曾相识的小屋主人道谢致意,又“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以及“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两个“都”字,反映了我们人民的心灵是多么的美好,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温暖如春。第24自然段结尾处,通过老猎人之口,点出了“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的哈尼小姑娘梨花。

(三)指名朗读。要求将第24自然段、第4自然段和第26自然段连在一起读,引导学生体会“梨花”的象征意义。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一)简述:这一段写我们和瑶族老人在修葺小屋时遇到了一群哈尼小姑娘,从小姑娘口中引出了解放军同志为方便过路人避风雨而盖房子,以及梨花姑娘经常来照料小屋的事。

(二)提问:我们没有立即赶路,老人也没有离开,一起动作手修葺小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这是人们为梨花姑娘的精神所感动,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后必然出现的生动景象。连锁反应,大家都来学雷锋,人人都在做好事,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人们美好心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反映。

(三)提问:梨花的妹妹讲述十多年前解放军盖屋的事以及梨花坚持照料小屋的事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这一讲述的穿插,既交待了小屋的来龙去脉,又介绍了作品未出场的主人公,揭示了主人公梨花姑娘美好的心灵,赋予了梨花姑娘思想性格以时代色彩和典型意义。

(四)提问:第36节未句引用宋代大诗人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含义?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多处描绘梨树林的美好景色,以花喻人,寓人于花,层层烘托,处处侧写,主人公未出场,形象却十鲜明。结尾处陆游诗句的引用,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更好地实现了文章的主题,主人公哈尼族小姑娘梨花与草屋边上挂满枝头的梨花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梨花”成了表现心灵美的雷锋精神的象征。“驿路梨花处处开”,在这儿正是神州人人学雷锋的同义语,归结全文,更进一步深化了“梨花”这一形象意义,深化了主题的意义。

四、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议论,回答后明确:本文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五、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一)讲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多处描写洁白的梨花?山野中开满枝头的梨花象征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着意描写梨树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梨花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分析本文侧面描写的运用。

先设问,本文主人公梨花姑娘未出场,但是却使人感到姑娘美好的形象如在眼前,姑娘美好的心灵又是那样感人肺腑,为什么?本文以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来衬托哈尼姑娘梨花(可再次指名朗读有关句子及片断);通过草屋及屋内陈设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主人公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指名学生择要简析);通过瑶族大爷、梨花妹妹和其他哈尼姑娘等来烘托主人公梨花姑娘,正是这些侧面描写使未出场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感人。

六、布置作文: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现在要求改作直接描写,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续写下面一段文字。

梨花来到了梨树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树丛中,随着一阵悦耳的歌声,哈尼小姑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 附 板书设计:

直写其他人物以人衬人烘托主要人物

附 教学参考资料:

1.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语文学习》1981年第8期)

2.《<驿路梨花>的教学》[《浙江教育》.(中学版)1981年第8期]

篇3:旋转教案及练习和答案

一、综合运用篮球、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进行旋转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身体平衡能力

在学习旋转技术之初,将教学场地改在篮球场,一个是可以通过篮球热身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的灵敏和协调性,其次篮球场大多为水泥场地,较塑胶田径场光滑,比较容易进行旋转练习。最关键的一点,可以借鉴篮球的各类转身技术,来提高学生对旋转技术的理解和适应。

具体教法是:先练习篮球原地不滑步转体技术。让学生两脚骑跨在篮球场各种标志线上,听教师口令练习篮球的原地转身180°技术,待学生转体后摆动腿落地点基本准确后再适当练习背向滑步转身180°跑。要求双脚骑跨在篮球场任意一直线,进行原地转体时必须找准摆动腿落脚点;由于两个技术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体操的跳起空中转体练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维持身体平衡能力和提高旋转能力。具体教法是:让学生练习原地起跳空中自由转体后落地,要求维持落地时的身体平衡。先只要求跳起转体360°左右,逐步过渡到原地尽力跳起转体的练习。加上一些比谁转的度数多的小竞赛,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完成该练习的积极性,身体经过练习产生的不适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反向转体练习加以克服。这个练习要求学生尽力做,落地时偶尔会出现练习学生落地不稳的情况,需安排3~4人一组,一人练习时2~3人在附近保护,以避免摔倒现象的发生。

最后是借助一些体育舞蹈中快三快四等舞蹈的节奏,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旋转动作,在欢快音乐旋律的伴奏下,学生几乎可以用长时间练习旋转不感到晕眩和疲劳,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维持身体的平衡能力。

二、采取各种速度和节奏的旋转专门辅助练习强化身体平衡能力

初学者开始练习旋转技术时,练习的速度不应过快,以免学生很快产生眩晕等不适反应,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是应慢速地体会小角度转体技术。在大致旋转方向感确立以后再逐步加快旋转练习的速度,直至正常速度和节奏。在旋转技术基本掌握好了以后,再在此基础上不断要求改变练习者旋转技术练习的速度和节奏,加深初学者旋转动作的稳定性。

在教学过程中,上述练习主要是通过教师喊不同节奏的口令,要求学生按口令节奏练习来完成。如:慢节奏的哒一(中间隔两拍)哒完成一次转体,中等速度的哒一(中间隔一拍)哒完成一次转体。

三、利用各种标志线提高身体平衡能力、旋转制动的准确性

无论是在篮球场,还是在田径场练习旋转技术,要特别注重标志线的运用。即在进行旋转的分解还是完整技术,徒手的还是持饼的技术,都要求学生双脚骑跨在一条明显的标志线上,以检查转体或转体技术练习结束以后,双脚的站位是否达到技术要求的站位,由于标志线简单明了,学生无论是自己练习还是分组练习的时候,都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旋转技术是否达到了技术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精确掌握两脚的站位,尤其是左侧支撑脚的站位,以及旋转技术结束后两脚的站位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身体的自控能力和旋转技术的准确性。

具体做法是:在篮球场初步练习阶段应依照篮球场上的各种直线为标志线进行练习;在田径场可以参照跑道直段进行练习;在投掷练习阶段可利用粉笔在投掷区内画一条面向投掷方向的标志线,要求练习的学生在投掷圈内进行持器械练习完整技术时两脚的位置能比较准确地落在标志线两侧。还可以利用粉笔在练习场地附近连续画(3~5个为宜)投掷圈,每个投掷圈的标志线指向不同方向,要求学生逐个在投掷圈内进行完整铁饼旋转不出手技术的练习,练习结束检查练习者的两脚站位和标志线的位置是否合理,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对不同方向的技术练习的适应能力,增强旋转技术的稳定性。

篇4:旋转教案及练习和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欧阳修,识记文言知识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识记文言知识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讲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自号为醉翁,是因为滁州琅琊山山僧智仙在酿泉上修建了一所亭子,欧阳修和客人经常来亭子里喝酒游玩,欧阳修酒量不好,喝一点点就醉了,同时年纪又最大,因此自号为醉翁,并把亭子取名为“醉翁亭”,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欧阳修自号为醉翁的原因。后来,他又自号为六一居士。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名号为六一居士呢?六一居士是怎样得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欧阳修取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

【写作背景】

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现在,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更何况,四十年中,官场煎熬,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此时求去,完全是出于至性真情。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

【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是为五一尔,聊以志吾之乐尔:“尔”通“耳”,罢了。太山在前而不见:“太”通“泰”。

累于此者既佚矣:“佚”通“逸”,安逸。而讫无称焉:“讫”通“迄”,到。

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彊”通“强”,强壮、支撑。

2、古今异义词: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此吾之所以志也: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过分,古义,过多的。今义,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限度。

3、词类活用:

世事为吾累者众也,累于彼者已劳矣:累,形容词作动词,拖累。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劳:形容词作使动,使……劳累。

使吾形不病而已悴:病:名词作动词,生病。

4、特殊句式:

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应为“六一,谓何也”。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表判断。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

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

【整体感知】

文章分为三段,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第一段,简要交代自己更号的情况。第二段,通过主客对话,表明更号“六一”的原因。第三段,总结了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三宜”)。

【内容分析】

1、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

答:其本人。初谪滁山时,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

2、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

答:因为有六个“一”: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教师介绍: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高雅的艺术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3、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答:主要目的`为“聊以志吾之乐尔”——姑且用来标志我的乐趣罢了。

4、“乐”之如何?

答:(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其乐无穷)。

总之,“吾之乐可胜道哉”。(教师承接语:欧阳修想在这五种物品中得到快乐,那么,他得到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得到呢?因为“世事之累”,受到世事的牵累)。

5、“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答:“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6、沉醉于五物的好处是什么?

答:“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还常有不测之祸,令人十分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7、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结合第二段,说说作者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1)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2)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3)“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虽无五物,其去宜矣”,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8、从欧阳修的两个号中,你能否从中概括出作者一生思想发展的脉络?

青年中年晚年

初贬夷陵又贬滁州再贬蔡州

无饶河,益慎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六一居士

充满朝气、奋力拼搏安于职守、与民同乐急流勇退、修身养性

作者从初贬夷陵时自戒“无饶河,益慎职”,到谪滁时号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再到知蔡州时更号六一居士,陶醉于五物之中,这反映了他的官场经历和心路历程。由早年在政治舞台上的充满朝气、奋力拼搏到中年被贬后安于职守、与民同乐,再到晚年时的急流勇退、修身养性。这种历程在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小结】

这篇文章借用了汉赋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直抒胸臆般讲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和情感的变化。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乐趣,说到渴望退休,反映了他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篇5:五年级平移和旋转练习题

一、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画“-”;哪些是旋转,画“○”。

二、仔细观察,填一填。

小鱼先向( )平移了( )格,再向( )平移了( )格,又向( )平移了( )格,最后向( )平移了( )格。

三、先画出向右平移8格的图形,再画出原图向上平移4格的`图形。

四、填空

(1)长方形向( )平移了( )格。

(2)六边形向( )平移了( )格。

(3)五角星向( )平移了( )格。

画一画。房子向右平移5格,小船向下平移4格。

分别画出格中图形向右平移5格和向下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在方格里画出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五、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六、

(1)画出三角形AOB 绕O点 (2)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3)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七、判断。

1、拉抽屉是旋转现象。 ( )

2、所有的锐角都比直角小。 ( )

3、开着的电风扇叶片属于旋转现象。( )

篇6:《欧利和雏芳》阅读练习及答案

这座森林里生长着各 种各样挂满枝叶的大树,辽阔而茂密。每年的这个季节,通常已经冷起来了,甚至还会下雪;可今年的11月却比较暖和,如果不是林中铺满了落叶,你也许还会觉得这正是夏天。这层层落叶,有藏红花般的黄色,有醇酒一样的 红 色,还有金色和一些混合色。它们有的是被雨打落,有的被风吹落;有的落在白天,有的落在夜晚。而现在,已经变成一层厚厚的地毯,覆盖着森林的空地。它们的 汁液枯竭了,却依然飘溢出诱人的芳香。阳光透过生意盎然的枝条洒在落叶上,那些不知怎样从秋风中死里逃生的爬虫和飞蝶,悠闲地在它们身上漫步。叶下的空 隙,为蟋蟀、田鼠和其他许多在地球上寻求保护的生灵提供了藏身之处。

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只有最后的两片树叶依旧攀附着一根细嫩的枝条,那便是欧利和雏芳。经 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寒夜,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有谁知道,为什么有的树叶飘零了,而有的却高悬枝头?可是欧利和雏芳相信,惟一的原因就在 于他们彼此之间深深地相爱。欧利比雏芳年长几天,也比她略显宽大,但雏芳却更加娇美而优雅。当风雨、冰霜扑面而来的时候,他们谁也帮不了谁的忙。可欧利还 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雏芳。在最凶猛的暴风雨中,电闪雷鸣、狂风呼 啸,它们不仅撕扯着树叶,而且还要吞没整个枝条。欧利依然恳求着雏芳:“坚持住,雏芳!全力坚持住!”

每到寒冷的风雨之夜,雏芳便会委屈地抱怨:“我已经不行了,欧利,但是你还可以坚持住啊!”

“那有什么意思?”欧利说,“没有你,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如果你飘落了,我也要随你而去。”

“不,欧利,别这样!只要能坚持住,就决不应该飘落!”

“这全要看我身边有没有你,”欧利说,“白天,我欣赏你的美貌;夜晚,我闻着你的芳香。只让我这一片叶子留在树上?不,决不!”

“欧利,你的话是甜蜜的,可它不是真的,”雏芳说,“你完全知道我已经不漂亮了。看我变得多么憔悴,多么枯萎!现在只有一样东西还没有离开我——那就是对你的爱。”

“这难道还不够吗?在我们全部的本领中,爱情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欧利说,“只要我们彼此相爱,便可以留在这里,无论什么狂风暴雨也摧不垮我们。我想告诉你,雏芳,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你。”

“为什么,欧利?我全都枯黄了。”

“谁说绿色美丽而黄色不美?所有颜色都同样有自己的魅力。”

欧利正在倾诉衷肠,雏芳担心 的 事却终于发生了:一阵风吹过,把欧利从树枝上吹了下来。雏芳战栗了,几乎也要随着落下,但是她很快又坚持住。眼看着欧利在空中渐渐地飘远,她用树叶的语言 呼唤着他:“欧利,回来啊!欧利——”话还没有说完,欧利便从视线中消逝了,同地上的其他叶子融在一起。只留下雏芳孤零零地偎在枝头。

白天,还能想办法排遣悲伤,但天色渐渐暗下来,冰冷刺骨的雨滴打在身上的时候,她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她觉得,树叶全部的不幸应该归罪于大树,都应该归 罪于粗壮的树干。树叶落了,而枝干依然高高地挺立着,粗壮坚实地植根于沃土里。风雨冰雹都不会使它烦恼,它或许可以永远活着。对雏芳来说,树干就是一种 神。它用叶子把自己装扮上几个月,然后又将它们抖落。它可以用汁液养育树叶,愿意养多久就养多久,然后再让他们渴死。雏芳央求大树将欧利还给自己,央求它 重新回到夏天,但大树根本不理睬她。

雏芳觉得,从来没有一个夜晚像今天这样长,这样黑,这样冷。她同欧利交谈,并希望得到回音,但欧利沉默着,失去了全部的生的迹象。

雏芳对大树说:“既然你将欧利从我身边夺去,那就让我也去吧。”

可是就连这样的祈求也得不到大树的同意。

不久,雏芳感到昏昏沉沉,这不是困倦,而是一种陌生的疲惫之感。当她醒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自己不是挂在枝头。趁她昏睡的当儿,风已经将它吹落。以往挂 在枝头的时候,她总是伴着太阳一同醒来,而这次却有一种完全异样的感觉。所有的恐惧都消失了。同时,她还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顿悟。她终于明白:自己决不 仅是一片凭借对风的幻想而生存的树叶,而是宇宙的一部分。在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雏芳领悟到奇迹般地融合在自己身上的.分子、原子、质子和中子,领悟到自 己占有的这种巨大的能量,领悟到自己亦在其中的奇迹的宇宙进程。

在她旁边躺着欧利,他们用一种从没有尝过的爱情彼此欢迎着对方。这不再是依赖命运和怪想,而是与宇宙本身同样强大的永恒的爱情。那种从4月到11月曾经日夜担心着的东西,原来并不是死亡而是永生。一阵微风掠过,将欧利和雏芳抬起。他们怀着那种只有解脱了自己、与永恒同在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巨大幸福,翩翩翱翔。

(摘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集》,花山文艺出版社3月版)

19.根据小说内容,试着用四个字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2分)

(1) →悲伤独挂→(2)

20.小说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1.结合加点的词语,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只有最后的两片树叶依旧攀附着一根细嫩的枝条,那便是欧利和雏芳。

22.小说最后“她还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顿悟”,雏芳“顿悟”到了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19. (1)倾诉衷肠(2)落下顿悟 (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0.创设了一种说萧瑟深秋的氛围;通过写铺满落叶的森林仍旧显露出一丝潜在的生机,暗示了欧利和雏芳的命运,也为下文写欧利和雏芳作铺垫和衬托。(3分,意思对即可)

21.“光秃秃”写出了环境恶劣之极,“只有最后”强调离飘落之日不远了,“攀附”写出了欧利和雏芳的依赖心理,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欧利和雏芳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和生存心 理。(4分。意思对即可)

篇7:父亲和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 tuó)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的树林,上上下下的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读huì鸟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向天空离开树林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请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同义词:

兀立( ) 舒畅( )

快活( ) 惊愕( )

2、文章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3、春天的黎明,父亲来到树林边怎么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4、父亲喜欢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

5、文中写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为什么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结尾?

答案:

1、(略)

2、①开门见山,点题;

②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三者的关系;

③抓住了全文中心和情感基调。

3、因为父亲闻到了鸟味;没有风,看到了树叶在动。

4、①父亲对鸟的气味很敏感,对鸟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很了解;

②父亲说话的声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③鸟快活的时刻父亲也最快活。

5、写“我”的“茫然”……是反衬(或突出)父亲对鸟的相知、敏感。

篇8:旋转教案及练习和答案

22.1 名词练习答案D 15 B 29 D 43 D 57 A 2 D 16 B 30 B 44 B 58 C 3 C 17 B 31 C 45 A 59 D 4 C 18 C 32 C 46 B 60 B 5 A 19 C 33 B 47 D 61 C 6 C 20 B 34 C 48 B 62 B 7 A 21 C 35 A 49 C 63 B 8 D 22 A 36 C 50 B 64 D 9 C 23 D 37 C 51 C 65 B 10 D 24 C 38 B 52 A 66 C 11 C 25 A 39 B 53 D 67 C 12 A 26 A 40 C 54 C 68 D 13 D 27 C 41 D 55 A 69 D 14 B 28 C 42 A 56 D 70 A

22.3 冠词练习答案C 19 C 37 B 55 C 2 B 20 A 38 B 56 A 3 D 21 A 39 C 57 D 4 A 22 B 40 C 58 D 5 A 23 C 41 B 59 B 6 D 24 B 42 A 60 A 7 B 25 D 43 C 61 8 C 26 B 44 B 62 9 B 27 D 45 A 63 10 C 28 D 46 C 64 11 C 29 B 47 B 65 12 A 30 A 48 C 66 13 C 31 B 49 A 67 14 D 32 B 50 D 68 15 C 33 C 51 A 69

A 22 C 40 C 58 C 76 B 5 C 23 D 41 A 59 B 77 D 6 D 24 C 42 D 60 D 78 C 7 B 25 D 43 C 61 A 79 C 8 D 26 B 44 A 62 A 80 A 9 C 27 A 45 B 63 C 81 10 D 28 D 46 C 64 C 82 11 B 29 B 47 B 65 A 83 12 D 30 B 48 B 66 B 84 13 B 31 A 49 C 67 D 85 14 A 32 B 50 D 68 D 86 15 C 33 B 51 C 69 C 87 16 A 34 D 52 A 70 A 88 17 A 35 A 53 D 71 B 89 18 C 36 B 54 D 72 C 90

22.8 B 19 C 37 C 55 C 73 C 2 D 20 B 38 A 56 B 74 B 3 A 21 D 39 D 57 D 75 B 4 C 22 D 40 A 58 A 76 C 5 D 23 C 41 D 59 B 77 A 6 B 24 A 42 B 60 B 78 B 7 D 25 B 43 B 61 C 79 C 8 B 26 D 44 D 62 B 80 A 9 C 27 A 45 B 63 A 81 10 B 28 B 46 B 64 B 82 11 C 29 C 47 A 65 A 83 12 D 30 A 48 B 66 C 84 13 C 31 D 49 D 67 B 85 14 B 32 B 50 B 68 D 86 15 D 33 B 51 C 69 D 87 16 B 34 B 52 A 70 B 88 17 B 35 B 53 D 71 A 89 18 C 36 A 54 A 72 B 90

B 34 D 52 B 70 C 88 D 106 17 A 35 D 53 D 71 A 89 D 107 18 C 36 A 54 D 72 C 90 B 108

22.11反意疑问句练习答案C 19 D 37 A 2 A 20 D 38 C 3 B 21 C 39 D 4 C 22 A 40 A 5 A 23 B 41 6 A 24 C 42 7 C 25 D 43 8 B 26 C 44 9 D 27 B 45 10 B 28 B 46 11 A 29 A 47 12 C 30 C 48 13 B 31 B 49 14 D 32 C 50 15 A 33 D 51 16 D 34 C 52 17 B 35 A 53 18 A 36 D 54

22.12倒装练习答案A 19 D 37 A 2 B 20 D 38 C 3 D 21 A 39 B 4 C 22 B 40 A 5 B 23 A 41 A 6 B 24 C 42 B 7 D 25 A 43 D 8 C 26 B 44 A 9 C 27 C 45 C 10 C 28 B 46 B 11 C 29 A 47 C

篇9:孔子和颜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列文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对颜渊的评价,也有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②》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中。②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人围困于荒野中,情势危险,粮食也断绝了,有弟子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

1.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你认为孔子如此悲伤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语段回答)(3分)

2.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能从孔子称赞颜回的.这句话中读出一条对今天有益的启示吗?请简述。(2分)

参考答案:

1. (3分)颜回安贫乐道(第一则);颜回好学(第五则);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第二则与陈蔡之厄)

篇10:《大象和猴子》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从前,一头大象和一只猴子吵嘴。大象身体壮实,感到自豪,拍着胸脯说道:你瞧,我个子大,体格壮,能推倒一棵树,你呢?

猴子引以自豪的是爬树,他抓了抓耳朵说道:我会爬树,你能爬到树上,用尾巴把自己倒挂在树上吗?

它俩吵了半天,互不服气,就去找猫头鹰评理,猫头鹰对它们说:你们瞧,河对面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你们去把果子给我摘来,我再评理。

于是,大象和猴子来到河边。可是奔腾的河水把猴子吓住了,它站在河边急得抓耳朵。还是站到我背上吧!大象骄傲地说:我个子大,体格壮,在急水里游泳,我可不在乎。猴子跳到大象背上,他俩很快过了河。

高大的果树耸立在河边,成熟的果子挂在树梢顶上,大象用鼻子勾果子,果子太高,够不着,想把树推倒,树太大推不动,他急得直甩鼻子。

这一回,看我的了。猴子自豪地说,爬树是我的拿手好戏。说罢,敏捷地爬上树,摘下树梢的果子,他们渡河回来,把果子交给猫头鹰。

现在该给我们讲讲谁比谁强了吧?大象和猴子一起说道。这个问题再明白不过了。猫头鹰说:你们俩谁也不能单独摘回果子,现在摘回来了,是因为你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你们说对吗?

阅读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耸立( ) 敏捷( ) 壮实(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自豪( ) 骄傲( ) 明白( )

3.用‖给课文分段,并写出各段的段意。

4.这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答案:

1.挺立 灵敏 强壮

2.自卑 谦虚 糊涂

3.第一段(13节):写大象和一只猴子为自己的长处吵嘴。第二段(48节):写大象和猴子找猫头鹰评理。

上一篇:文体活动的总结下一篇:司法局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