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教案

2024-04-15

《旋转》教案(精选7篇)

篇1:《旋转》教案

运动目的:

1、经由过程观察,相识一些会扭转的物体及由扭转孕育发生的征象、

2、商量物体扭转的缘故原由,相识扭转的用处及伤害、

3、实验种种扭转玩具的弄法并实验制造一些简朴的扭转玩具、

运动预备:

1、幼儿课前观察哪些物领会扭转并和怙恃一路填好观察表,课堂中部署相干的图片和什物、

2、什物投影仪、非凡扭转物体的图片(扭转门、扭转椅、过山车、海里的漩涡)等。

3、种种扭转玩具及制造扭转玩具的质料如(牙签、吸管、牙膏盒)等。

运动历程:

1、说一说、

(1)前两天,小朋友提出了“为什么陀螺、风车会扭转的题目?”,带着题目先生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路观察另有哪些物领会扭转,并做了记载、请你看着观察表先容本身的观察效果,和洽朋友相互说说“什么工具奈何就会扭转?”、

(2)请3―4名幼儿在什物投影仪上先容本身的.观察环境、

(3)不雅赏非凡的扭转图片如(扭转门、扭转椅、过山车)让幼儿说说玩“过山车”的感觉,幼儿园教育随笔体验刺激、冒险的快活、

(4)西席小结:小朋友知道了这么多的工具会扭转,真了不得!出示一组扭转征象的图片:这些都是扭转的天然征象如龙卷风、台风、海里的漩涡,西席解说台风、龙卷风的形成;这些有的是生存征象如洗脸池、抽水马桶排水时孕育发生的漩涡等;

出示另一组扭转图片:如电电扇、微波炉、洗衣机、扭转玩具等,这些扭转是人们操纵高科技创造、制作出来的工具称为“科技产物”。

2.玩一玩。

(1)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了一些扭转玩具,请你试着让它们扭转起来,想想奈何让它转的更快?

(2)幼儿操纵,西席引导。

(3)提问:你的玩具奈何扭转?为什么会扭转?不雅察玩具在扭转时有什么新发明?奈何让玩具转的更快?

请个体幼儿树模解说,引诱幼儿说出“手力”让玩具扭转。

电电扇等不消手力为什么也能扭转?(电力)

除了手力、电力,另有哪些力气使物体扭转?(勉励幼儿变更已有常识履历,说出风力让风车扭转)

(4)西席小结:小朋友在玩中知道了物体扭转有的须要电力(电电扇);有的须要风力(风车);另有的须要手力、脚力(呼啦圈);有的须要机器动力(音乐盒)。

3.想一想。

(1)我们生存中有这么多的扭转征象,扭转对人们有效吗?对什么有何益处?(高科技产物带给人们便利,玩过山车冒险又刺激,幼儿园教案小朋友向他们进修勇于冒险、做个大胆的人)。

(2)对人们有何害处?(变更幼儿已有履历说说龙卷风、电电扇、自行车等给人带来的伤害。)

(3)西席小结:扭转征象给人们生存带来了便利,但人们在利用中要领不妥也会有肯定的伤害。人们经由过程应用科学技巧正在渐渐将有害部门淘汰到最低,使扭转征象能更好地为人们办事。

4.做一做。

跟着科技的前进,人们创造、制作了很多应用扭转的高科技产物。如遥控汽车、影碟机等。你想做个“小小创造家”吗?请你也试着做一个本身喜好的“扭转宝物”吧!

幼儿选择喜好的地区制造扭转玩具。

以上就是《大班综合活动_旋转世界》的全部内容,涉及到大班综合活动:旋转世界,幼儿园等方面,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篇2:《旋转》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70页和议一议,第71页课堂活动1、2、第72页练习十六的1、2、3、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能正确地判断旋转与平移现象。

2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现象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旋转现象与平移现象。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题图与情境图 学生准备:一根细线和一颗纽扣。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来做游戏。请大家站起来,跟着我的口令做运动(向左转,向右转,向左走一步,向右走一步)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情境图(大屏)

(1)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想一想行驶中汽车的车轮是怎样运动的?车厢是怎样运动的?

(2)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汽车车轮在转动,车厢是沿直线运动的。

3揭示课题。

通常,我们把行驶中汽车车轮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车厢这样的运动叫做平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和平移现象。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旋转现象。1.教学课本69页例1.(1)教师出示例1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的大风车,和同学说说它的叶片是怎么运动的?可以边说边模仿它的动作。

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风车的叶片在转动(请同学们用手模仿出叶片转动的过程。)

(3)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像风车的叶片一样运动?先自己说一说,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桌,要求边说边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并要求大家一边汇报,一边用手模仿这个物体的运动。

预设学生整理出以下信息:

开水龙头时,水龙头开关在转动;吹风时,大风车的叶片在转动;

小朋友踩滚筒时,滚筒在转动;直升飞机飞行时,它的螺旋桨在转动;开小汽车时,汽车的方向盘在转动;小朋友乘坐转椅时,转椅在不停地转动。

(4)想一想这些物体转动时,分别绕哪里转动?看谁最先发现(抽学生回答)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发现:

开水龙头时,水龙头开关绕中间的一个点在转动;大风车的叶片也是绕中间的一个点在转动;小朋友踩的滚筒绕着中间的一根轴在转动;直升飞机飞行时,它的螺旋桨也是绕中心的一根轴在转动;汽车的方向盘同样是绕中间的一根轴在转动;小朋友奔跑时,小风车的叶片还是绕中间的一根轴在转动。小朋友们乘坐的转椅也都是绕中间的轴不停地转动。

(5)想一想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运动的方向有没有变化,路线是什么样的?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运动时,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路线是圆形的。

(6)教师小结:滚筒、风车、转椅、水龙头等等在运动时,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这种现象是旋转现象。

2.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1)教师举例介绍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出示图片,并介绍:

我们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第一幅图中,抽奖的转盘绕中

间的一个点转动,这是旋转现象;第二幅图中,转门绕中间的一根轴转动,这也是旋转现象;第三幅图中,水龙头绕中间的一个点转动,还是旋转现象。

(2)现在请同学们举例来说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我们分成四个组,看哪一个组的同学说得最多,那个组就算获胜。)

组织学生汇报,边说边模仿物体的运动。

(二)认识平移现象。1.教学课本第70页例2。(1)教师出示例2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找出图中运动的物体。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整理出运动的物体:从滑竿上滑下的小猴、被主人拉动的小鸭、玩滑梯的小朋友、被推动的积木~~~~(3).分别说说这些物体时怎样运动的?

同学们想一想,说给同桌听,可以边说边模仿这个物体的运动。组织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发现,同样是边说边模仿这个物体的运动,其他的同学一起模仿。

(4)你能说说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方向和路线怎样?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运动的方向不变,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直的运动,也可以说沿直线运动。

(5)教师小结:像玩滑梯,爬杆,推积木时物体移动的路线都是直直的,这种现象叫平移现象。

2.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1)教师举例介绍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课件出示图片)我们打开和关上电脑主机里放光盘的盒子时,盒子的移动就是平移现象;我们打开和关上教室的窗户时,玻璃的移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抽屉和关闭抽屉时抽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

(2)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呢?先想一想,再组织全班同学汇报,汇报时边说边模仿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三)课堂活动,加深理解。

1.做几个旋转与平移的动作,并和同桌交流。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一人做动作,另一人观察,比一比谁做的动作多,做得更好。

2.做一做

在教师的指导下,取一根线,一端拴住一颗纽扣,用手拿着另一端甩起来做旋转运动。

请同学们边做边思考:是谁在旋转,它绕哪里旋转? 组织汇报。三.练习应用。

课件出示数学书上的练习,集体订正。

四、反思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欣赏

1、欣赏生活中旋转的美。

2、了解平移创造奇迹。

同学们看到了,平移能为国家创造奇迹,希望你们长大了也能运用今天学的知识为国家创造奇迹。

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

绕点(或轴)

转动

平移

沿直线

篇3:《旋转》教案

无论怎样界定核心区的范围,它都存在着几种最基本的运动模式:前屈、侧屈、后伸、水平旋转、对角旋转。其中前屈、侧屈、后伸等运动模式,在大多数体育项目中都很少出现,都是保持着静力支撑的核心稳定肌的角色。因为要保持运动链的完整性、高效性和经济性,所以就需要骨盆乃至脊柱保持在一个最稳定、最合理的姿势。

虽然各个项目之间有所差异,但大体上是要求脊柱与骨盆保持在一个小小的圆柱体范围内微微活动。所以在这个小小的圆柱体内做大范围的屈伸是不可能了,那么旋转就成了最可能的运动模式,也是最迎合大多数项目技术特点的运动模式。想想看,投掷、跑步、跳远等等是不是都是如此。所有左右肢体交替运动的项目都表现出对核心旋转运动模式的高要求。如果说平面旋转和对角旋转是运动模式的话,助旋转和抗旋转就是运动表现,在训练中,更应考虑这一点。

一、什么是助旋转

指的是核心方向与发力方向相同,提高运动效果,对动作发力起到辅助效果。如拳击运动的出拳和投掷标枪的投掷过程。

二、什么是抗旋转

核心区发力方向与肢体发力向相反,起稳定效果。如100米、公路赛中某些对抗时刻。其实助旋转和抗旋转是两种训练手段,分别代表了静力支撑和动力练习两种模式。

各种涉及到躯干加速旋转的练习都可以看作是助旋转核心练习。但是为了更接近实战,要选择站立位或者跪蹲位的不对称动作。因为技巧性越高的项目,越会表现出动作的多元性和不对称性,越重视核心的助旋转能力。各种角度的抗举和跪蹲转体都是助旋转练习的经典动作。

三、助旋转练习的两个必要条件

1. 脊柱承重

所谓“助”,是在动力链中扮演辅助加速的角色或者放大力量传递的角色,并不是力的原动力。所以脊柱承重与不承重的核心旋转运动完全是两码事。在站立位人的动力链是最完善最经济的,力量从臀部产生,向两端传递,通过躯干的加速旋转效应使能量在肢体远端得以放大。而在仰卧位或俯卧位的时候,往往是两端固定的双闭链模式,所以核心区的加速助旋转效果完全消失了,更多地表现出支撑和发力的能力。

2. 加速

没有加速就不要谈助旋转。因为在慢速运动中,不存在启动那一下腹部的微牵张反射,更不存在后面能量放大行为,所以主要表现的是刚性支撑的抗旋转能力。当然,为了熟悉掌握一个练习动作,肯定是要先从慢速开始的。

四、怎么抗旋转

抗旋转以静力支撑练习和慢速的大负荷动态练习为主。静力支撑可分为三点抗旋转、两点抗旋转和水平抗旋转等。主要是使身体处在一个不平衡的姿态下,并形成一个对角支撑就可以了。比如说平板支撑的练习。慢速动态练习中的单臂前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使下肢蹬伸的力量更好地传递到上肢来推起更大的重量,核心区的刚性支撑必不可少。可能有人会问在这状态下同样是传递力量到肢体末端,为什么此时的核心区表现出抗旋转呢?因为这是由肌肉属性和人体结构决定的。首先要知道肌肉的向心收缩力量小于静力收缩小于离心收缩,何况核心肌群的肌肉多为扁平肌,本身不具备很好的力量属性,而且相比于下肢蹬伸的力量就小得更多了。所以在对抗大阻力时,只能通过静力收缩来保持力量传递效率。

五、几个经典的练习动作

1. 助旋转

(1)跪姿瑞士球下劈。

这个动作可以跪在瑞士球上也可以站在地面上,但是两者都是下肢发力,转体加速到上肢鞭打的整个动力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做慢速还是做快速,对整个动力链的建立和肌肉协调加速的锻炼都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和专项的无缝结合是这个练习最大的优点。

(2)坐瑞士球转体。

这个练习可以坐在瑞士球上也可以不坐着。主要目的是固定骨盆,只练习腰腹的旋转能力。这样的动作在实际运动中确实很少出现,但是用它来发展局部核心的助旋转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可以用于腰腹部力量差和骨盆控制不稳的人。可以作为整体核心助旋转的一个局部加强练习。

2. 抗旋转

(1)平板支撑进阶练习。

平板训练有很多种类,但是注意事项还是最基本的,要求身体呈水平姿势,不要出现动作下榻,脱节。

(2)站博速球斜上拉。

篇4:《旋转与旋转作图》运用举例

考点1对旋转定义和基本性质的考查

例1 如图(1),△ABC绕A点旋转到△ADE,在这个过程中,旋转中心是,旋转角是和 ,线段AC = ,BC=,△ABC≌。

点拨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旋转中心和旋转角这两个概念,旋转中心就是旋转轴心,旋转角是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旋转的性质是:①转动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因此,由图(2)观察可知,旋转中心是A,旋转角是∠CAE和∠BAD,线段AC=AE,AB=AD,△ABC≌△ADE,本题的关键是找对应点。

考点2简单平面图形的旋转作图

例2 分析下列①、②、④中阴影部分的规律,按此规律在③中画出其中的阴影部分。

点拨旋转画图的依据是旋转的基本性质,旋转画图必须首先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度数以及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本题规律是图中阴影部分在以正方形中心为旋转中心,以旋转角分别为90°、270°在旋转,因此③应旋转180°,阴影部分如图③斜线阴影。

考点3怎样确定旋转后图形的位置

例3如图(3),△ABO绕O点旋转后,D点是A点的对应点,作出△ABO旋转后的三角形。

点拨确定旋转后的三角形的位置的条件是:①旋转中心,②旋转角,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三者缺一不可。其理论依据是旋转的基本性质.本题作法是:

1.连OD;

2.作∠BOE=∠AOD,使OE=OB;

3.连DE,则△ODE即为旋转后的三角形。

本题的关键是已知旋转中心和某一对应点,应先找旋转角。

例4将等边三角形ABC以点O为旋转中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

点拨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已知后,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画对应点。本题作法是:

1.连OA,作OA′⊥OA,且使OA′=OA;

2.过O作OC′⊥OC, 且使OC′=OC.

3.过O作OB′⊥OB, 且使OB′=OB;

4.连A′B′、B′C′、C′A′.

则△A′B′C′即为所求作的满足条件的三角形。

考点4怎样确定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

例5怎样将图(5)中的甲图案变成乙图案?

点拨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

形的位置和方向的变换手法主要有平移、旋转和反射三种。本题的作法如下:

作法一:如图(6),先将甲图案绕点A旋转使之“扶直”,再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作它的轴对称图案,即可得到乙图案。

作法二:如图(7),先作甲的轴对称图案,再将其“扶直”,即得乙图案。

作法三:如图(8),乙将甲图案绕点A旋转使之“扶直”,然后将它向左平移线段AB的长度,这样甲图案就变成了乙图案。

考点5运用旋转性质解题。

例6如图(9),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能与△CBP′重合,若PB=2,则PP′= 。

点拨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旋转角是90°,即∠PBP′=90°,且P′B=PB=2,由勾股定理得PP′=2 。

例7如图(10),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15°后得到△AB′C′,若AC=1,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责任编辑钱家庆)

篇5:3.1旋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旋转。2.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概念。

3.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4.会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变换后的图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图形旋转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分析旋转图形的形成。

三、学习过程及引导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

1、由课件显示生活中的动画图示.ppt:(钟表、汽车方向盘、电风扇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些转动的情景。大家想一想:(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①它们都是绕着同一个点转动,②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

(2)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归纳:③转动过程中,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它的位置有所改变。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这样的转动称为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旋转变换。(板书课题:3.1 旋转)

(二)板书课题,揭示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旋转。2.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概念。3.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性质。

4.会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变换后的图形。

(三)指导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63__P65练习前的全部内容。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一个图形怎样的运动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原像、像、旋转下的对应点又是怎样定义的?

2.回答书上P64动脑筋部分提出来的问题。3.旋转有哪些性质?

4.试着完成书P65练习第2题(自学时间为7分钟)

(四)学生自学

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

(五)检查自学效果 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个

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②传送带的移动;③方向盘的转动;④水龙头开关的转动;⑤钟摆的运动;⑥荡秋千运动.A.2 B.3 C.4 D.5 2.列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得出旋转变换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原位置的图形叫原像,新位置的图形叫作原图形在旋转下的像,原图形上的每一个点与它在旋转下的像点叫做在旋转下的对应点。3.如图,将△ABC绕点A旋转50°后成为△AB′C′,那么点B的对应点是_____,A点C的对应点是_________,线段AB的对应线段

是线段________,线段BC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___;

∠B的对应角是_________,∠C的对应角是__________,旋转中心是

点_______,旋转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

4、师生共同归纳旋转变换

B的性质:(从刚才大家得出的结论中,能否总结出旋转变换的性质)

C(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都是旋转的角度.(4)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5.将△ABC绕点C旋转90º,作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归纳:旋转变换的作图方法

⑴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⑵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⑶作出关键点经旋转后的像点。

⑷按图形的顺序连结对应点,得到旋转后的图形。

㈥ 知识小结

(七)课堂作业 必做题: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的运动不是旋转的是()

A.坐在摩天轮里的小朋友

B.正在走动的时针 C.骑自行车的人

D.正在转动的风车叶片 2.在10分钟的时间内,分针转过的角度是()A.15° B.30° C.45° D.60°

3.在10分钟的时间内,时钟的时针旋转过的角度是()A.5°

B.10° C.15° D.30°

4.等边三角形绕着它的中心旋转一周,可与原图形重合的次数是()

C′B′ 2

A.1 B.2 C.3 D.4 5.在图形的旋转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形上的每一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B.图形上的每一点转动的角度都相同 C.图形上可能存在不动的点 D.旋转前和旋转后的图形全等

6.有一种平面图形,它绕着中心旋转,不论旋转多少度,所得到的图形都与原图形完全重合,你觉得它可能是()

A.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正方形

D.圆

二.填空题

7、如图,△ABC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后到△AB′C′,则线段

AAB=_______,AC=_______,BC=________;

∠BAC=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_;

C′三.作图题

8.如图3所示,△ABC绕点A旋转后,点B与点D重合,作出旋B′转后的三角形ADE。BC

图3

四 解答

9、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BAC=36°,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A⑴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⑵旋转了多少度?

M⑶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 什么位置 E BDC选做题

AD1、如图,△ABC与△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和∠AED 都是直角,点E在AB上,如果△ABC经旋转后能与△ADE重合,E那么哪一点是旋转中心?旋转了多少度? CB2、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DAE旋转后能与△DCF重合。⑴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F⑵旋转了多少度?

DC⑶如果连接EF,那么△DEF是怎样的三角形?

AEB

4、如图,△ACD、△ECB都是等边三角形,画出△ACE以点C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

60°后的三角形。

E

篇6:关于旋转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

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的关系并应用;再通过几何操作题的练习,掌握课题学习中图案设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复习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从中归纳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等重要性质,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经历复习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分析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出现不同的效果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

(4)复习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通过知识迁移讲授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内容,并附加练习巩固这个内容.

(5)通过几何操作题,探究猜测发现规律,并给予证明,附加例题进一步巩固.

(6)复习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概念,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老师归纳得出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概念,最后用一些例题、练习来巩固这个内容.

(7)复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通过实例归纳出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坐标符号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通过复习近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有关概念研究如何进行图形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从事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审美意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数学内涵,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享受学习乐趣.让学生从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

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的关系并应用;再通过几何操作题的练习,掌握课题学习中图案设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复习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从中归纳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等重要性质,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经历复习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分析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出现不同的效果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

(4)复习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通过知识迁移讲授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内容,并附加练习巩固这个内容.

(5)通过几何操作题,探究猜测发现规律,并给予证明,附加例题进一步巩固.

(6)复习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概念,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老师归纳得出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概念,最后用一些例题、练习来巩固这个内容.

(7)复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通过实例归纳出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坐标符号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通过复习近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有关概念研究如何进行图形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从事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审美意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数学内涵,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享受学习乐趣.让学生从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三、教学难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

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3.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坐标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1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

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关键2

1.利用几何直观,经历观察,产生概念;

篇7:平移和旋转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1—44页的内容。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新知,力求体现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应用意识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能力,在活动中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并能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说出生活中各种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会欣赏生活中用平移与旋转的方法绘制的图案,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数出简单图形平移的格数。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数出简单图形平移的格数。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鱼图,方格图纸。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生齐:去过)你们去游乐园都玩什么呀?(生回答)

课件演示游乐园场景图(转转椅、摩天轮、大风车、火车、缆车等)。师:你觉得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师:你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分一分类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1:转转椅、摩天轮、大风车是一类,因为它们是转动的。

生2:小火车、缆车是一类,它们直直移动。

师:你们能用手势来表示他们的运动方式吗?

生1用手势(画一个圈)表示旋转,生2用手势(直直移动手掌)表示平移。师:像转转椅、摩天轮、大风车等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旋转。像火车、缆车直直地移动,这种运动方式我们称为平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平移和旋转(板书)

师:你们能用手势来表示平移和旋转吗?(学生表示)

师:同学们都能用手势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想一想:你能用符号来表示吗?

引出:用“—”来表示平移,用“○”来表示旋转。(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游乐园里游乐项目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从而感知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现象的特点。)

二、新知探究

1、练一练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文具、书本或自己的身体做一做,旋转现象或平移现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老师注意观察,将做好的找出来,叫到讲台上,让他们表演并让他们说出哪是什么现象,下边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

2、判断平移与旋转现象

师: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用手势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电风扇、方向盘、电视生产线、拉抽屉、推拉窗,汽车的直线运动。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学生在判断汽车的直线运动时,有的画圈,有的直直移动手掌。教师让学生各自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说出:汽车的直线运动既是平移,也是旋转。车轮的旋转带动车身的平移。

3、说一说生活中的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除了电风扇、方向盘、电视生产线、拉抽屉、推拉窗、汽车的运动,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1)指名回答2—3人。(2)同桌互相说。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三、新知巩固

1、猜一猜游戏

师:猜一猜下面左边的圆经过平移和旋转后,涂色部分分别在哪号位置上。

2、数金鱼平移的格数。

师:请同学们判断,金鱼向哪边移动了多少格?(课件展示)先让学生数,再引导学生通过点线的移动距离确定金鱼移动的距离。

3、学生完成课本43页第1、2、4题

(设计意图:分散难点,数点、线的平移格数为数图形的平移格数作好铺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拓展延伸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能干了,方阿姨想请你们来当设计师,帮她解决问题,你们愿意吗?运用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来帮她解决问题。课件演示(师:方阿姨家的洗手间,特别小,马桶离门口的距离只有50厘米,而门口的宽度有80厘米。如何去设计一扇合适的门呢?注意:你设计的门要考虑到怎样开。课后你们思考一下,明天告诉我你们的方案。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运动 旋转:围绕一个点或轴运动

(用“—”表示)(用“O”表示)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电梯上下运动 钟表指针的转动 火车前进 风车转动 推拉窗户 转转椅转动

红旗上升 风扇的转动

上一篇:巴塞罗那圣梅尔塞节下一篇:省先进班集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