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真题

2024-05-09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真题(共8篇)

篇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真题

3.在我国现行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

A.《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由我国首创的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法律制度是(A)

A.“三同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5.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C)

A.被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 B.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的C.遇有不可抗力和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 D.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6.从狭义上讲,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税是指(A)

A.矿产资源税B.土地使用税C.林特产品税D.水产品税

7.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B)

A.浓度控制制度 B.总量控制制度 C.源头控制制度 D.末端控制制度

8.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D)

A.具结悔过、消除危险、赔偿损失 B.返还财物、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

C.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 D.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9.向已制定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B)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率先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制度的是(C)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C.《大气污染防治法》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B)

A.20分贝 B.15分贝 C.10分贝 D.5分贝

14.依照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C)

A.90天 B.180天 C.一年 D.两年

15.依照《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于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外围地区,应当划定(C)

A.特别保护区 B.特别限制区 C.规划限制区 D.规划保护区

16.依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审批机关是(A)

A.国务院B.国务院环保部门C.国务院国土资源部门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17.依照我国《水法》的规定,水资源规划分为(D)

A.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与流域专业规划

B.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与区域专业规划

C.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与流域综合规划

D.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

18.依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国家用于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是(A)

A.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B.森林生态补偿费C.森林植被恢复费 D.林业基金

19.依照我国《渔业法》的规定,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是(B)

A.以捕捞为主 B.以养殖为主C.以加工为主 D.以扶持为主

21.依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依法转让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使用权的限制条件是(D)

A.不得将其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的出资、合作条件B.不得将其作为合资、合作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 C.不得将其作价入股 D.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22.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的机构是(B)

A.国务院林业部门B.国务院环保部门C.国务院农业部门D.国务院国土资源部门

23标志着海洋环境保护条约体系基本建成的国际法文件是(A)

A.《联合国海洋法公约》B.《伦敦倾倒公约》C.《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

D.《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1.按照环境的形成,可以将人类环境分成人工环境和(C)

A.生物环境 B.生活环境C.自然环境 D.生态环境

3.狭义的环境问题也称次生环境问题,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B)

A.人文环境的破坏 B.自然环境的破坏C.大气质量水平的降低 D.水体污染

4.我国的取水许可制度,不适用于(D)

A直接从地下取水的用户B直接从江河取水的用户C直接从湖泊取水的用户D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

5.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和(C)

A.以人类为中心 B.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C.以环境为中心 D.以国家经济发展为中心

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其一份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是(C)

A.《里约宣言》 B.《21世纪议程》C.《我们共同的未来》 D.《斯德哥尔摩宣言》

7.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和(D)

A.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 B.以人为本C.切实保护环境 D.公众参与

8.环境法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A)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B.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验收

C.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建设 D.同时投资、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9.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中的经济刺激措施有财政援助、税收和(B)

A.征收排污费 B.低息贷款C.征收超额排污费 D.政府拨款

10.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和天然孳息与(A)

A.自然添附 B.继受取得C.原始取得 D.传来取得

11.在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主要是征收自然资源费和(D)

A.排污费 B.自然资源使用权出让金C.自然资源承包费 D.自然资源税

12.在环境法中首次使用“公害”一词的国家是(C)

A.中国 B.美国C.日本 D.英国

16.土地资源的特征有固定性、整体性、生产性、有限性和(D)

A.价值性 B.不可再生性C.自然性 D.不可替代性

17.我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包括(B)

A.淡水和海水 B.地表水和地下水C.饮用水和非饮用水 D.生活用水和其他用途的水

18.我国《森林法》规定的林业建设方针为: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A)

A.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B.封山育林,永续利用C.采育结合,以育为主 D.封山育林,有序利用

19.甲村将村集体所有的荒山以土地使用权出租的形式租赁给乙企业使用50年。后勘查出荒山的地下富含铁矿,荒山地下铁矿的所有权的归属是(D)

A.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甲村村集体所有B.乙企业拥有5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甲村村集体所有

C.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只能归国家所有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2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报送审查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B)

A.7日 B.10日C.15日 D.30日

1.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B)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生态环境问题

2.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制定于(C)

A.1979年B.1983年C.1989年D.1999年

5.下列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

A.它主要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也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它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物质关系

C.它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D.它是受自然因素制约的思想社会关系

6.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B)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D.地方司法机关

7.首次确立了公众参与原则,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是(B)

A.《环境保护法》B.《环境影响评价法》C.《大气污染防治法》D.《行政许可法》

13.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主要任务是(C)

A.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B.防治机动车船污染C.防治煤烟型污染D.防治臭氧层破坏

14.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首要原则是(B)

A.无害化B.减量化C.资源化D.当量化

17.土地复垦的责任原则是(B)

A.谁收益,谁复垦B.谁破坏,谁复垦C.谁占有,谁复垦D.谁使用,谁复垦

18.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是(D)

A.经济优先B.社会优先C.技术优先D.生态优先

19.野生动物按保护程度可分为(C)

A.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B.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C.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D.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水土流失的民事侵权责任实行(C)

A.过错责任制B.过错推定责任制C.无过错责任制D.公平责任制

21.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所有权属于(C)

A.国家所有B.集体所有C.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D.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或个人所有

篇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真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环境污染损害的无过错责任 2.征收排污费制度 3.环境噪声污染 4.人类共同利益原则 5.采矿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1.下列不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A.酸雨C.核污染

B.海啸 D.温室效应

B.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D.20世纪70年代至今 B.单项治理

2.环境法的完备时期为()。A.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C.20世纪60年代至今A.消极的限制手段 C.综合防治

3.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采用的主要措施是()。

D.全面调整人类与环境关系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许可证制度 B.同时施工D.同时淘汰

4.我国最先采用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是()。A.土地利用规划制度C.“三同时”制度 A.同时设计C.同时投产

5.“三同时”制度中的“三同时”不包括()。

6.关于排污费的性质,正确的是()。A.排污费是污染者对污染损失的一种补偿 B.排污费是国家税收的一种形式 C.排污费是企业间的互助金

D.排污费是运用法律手段,使污染者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目的在于促进污染治理 7.与环境法其他规范相比,环境标准最重要的特征是()。A.规范性 C.技术性

B.法律约束力

D.强制性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第 1 页(共 5 页)

8.关于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不正确的是()。A.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C.存在损害后果A.烟尘

B.要求行为的违法性

D.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B.粉尘D.一氧化碳

9.煤烟型大气污染不包括由()引起的污染。C.二氧化硫

10.针对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行为,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A.一律禁止在任何地区焚烧

B.一律禁止在人口集中地焚烧

C.特殊情况下允许焚烧,无需征得主管部门同意D.特殊情况下允许焚烧,但须报当地环保部门同意

11.《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倾倒《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附件二所列的废弃物,应当事先获得()。A.紧急许可证 C.普通许可证 A.新建排污口 C.兴建学校

B.特别许可证 D.临时许可证 B.从事旅游活动D.新建供水设施

12.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允许从事的活动为()。

1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A.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 B.航空噪声污染的防治

C.从事本职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 D.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

1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要控制和防止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A.工业固体废物C.核废料

B.城市生活垃圾D.有关的危险废物

15.在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商业设备的周围,按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要求划定的规划线内,不得修建()。A.工厂

B.商场D.飞机场

C.居民住房地等组成。A.林地

B.森地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第 2 页(共 5 页)

16.土地资源主要由耕地、()、草地、滩涂、荒地、山岭、各种建设用地、军事用

C.戈壁

D.湖泊 B.城市用水D.生活用水

17.我国实行()用水优先原则。A.工业用水C.农业用水

18.我国《森林法》规定的“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行政处罚方式是指()。A.责令加害人对森林所有人进行损害赔偿 B.收缴违法所得上缴国库

C.对盗伐、滥伐等其他方式破坏森林资源的人,责令其补种一定数目的树木,或处予被毁坏林木价值一定倍数的罚款 D.责令破坏环境资源的人限期更新造林 19.草原纠纷不包括()。A.草原所有权纠纷

B.草原使用权纠纷 D.草原侵权纠纷 B.区域性 D.有限性 B.集体所有D.国家和集体 B.黄果树风景区D.九寨沟风景区 B.酸雨

C.草原挖采动植物资源纠纷 A.非再生性C.不均衡性A.国家所有C.个人所有

20.下列不属于矿产资源特点的是()。

21.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属于()。

22.下列属于人工风景名胜区的是()。A.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

C.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区A.气候变化

23.下列不属于大气层外层空间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是()。C.越境空气污染A.《伦敦公约》

D.臭氧层变薄

B.《日内瓦海洋法公约》D.《马波尔公约》 B.多瑙河大坝争议案D.美国加工鲱鱼案

24.对海洋环境保护做出全面规定的国际条约是()。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A.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C.加拿大金枪鱼案

25.下列国际环境纠纷中,发生在国际环境法萌芽时期的是()。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第 3 页(共 5 页)

1.下列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包括()。A.环境要素E.环境主体

2.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包括()。A.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B.治理污染源的费用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费用 E.环境污染受害人的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3.我国负责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包括()。A.国家海洋管理部门

B.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 D.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C.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E.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4.关于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正确的有()。A.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市、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B.应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C.农村村民可以在出租、出卖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 D.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须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E.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须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5.可持续发展原则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B.当代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

C.当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D.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E.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2.我国《渔业法》规定的有关渔业养殖和捕捞作业的管理措施。3.简述我国有关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海洋环境规定的主要内容。4.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五、论述题(10分)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是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的?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第 4 页(共 5 页)

B.环境权利D.环境义务

C.与环境有关的行为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2000年10月,孙某伙同他人在西藏猎杀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一头,并将其皮毛高价出售给境外商人王某。王某出境时携带的藏羚羊皮毛被海关查获。经海关查问,王某交代该皮毛是从孙某处购买的。孙某因此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问:(1)孙某和王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规定?

(2)孙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假如构成犯罪各自构成什么犯罪?应处以什么样的刑罚?

2.甲厂新建投入生产,同时投入运营的还有该厂的污染物处理设施。厂运营三个月后,认为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营增加了企业成本,遂私自决定不再运营该设施。当地有一农民乙在甲厂投产后,就从甲厂的排污渠中抽水养鱼,以利用污水中的养分。但自从甲厂停止运行污染处理设施后,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大大增加,乙鱼塘中的鱼因为养分过多开始大量死亡。乙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厂赔偿损失。问:(1)甲厂停止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2)甲厂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篇3:浅析环境与资源保护

1.1 环境与资源保护理论

环境保护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资源环境的产生是由是人们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对认识的一种深化, 而环境资源则是静与动的统一体[1]。

1.2 海陆空污染

海陆空污染, 是海洋、陆地、空气的污染的简称。海洋污染主要是指工业工厂排出来的污水化学物质, 农业耕田用的化肥和杀虫剂, 核电站泄露出来的核燃料, 矿场泄露的酸碱性的溶液;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令海洋湖泊受到不同程度较大的污染, 另外由于海洋湖泊里的水都是不断地流入流出到不同的区域, 所以海洋的污染范围很广, 传播速度快, 污染时间也很长, 很多时候一旦受到污染会引发相当长时间的社会恐慌[2]。陆地污染主要是指垃圾的污染, 这个问题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尤其显得突出。

2 现今资源环境受到的挑战

环境资源保护一直是社会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21世纪以来工业发展迅速, 人们慢慢沉醉于科技发展的成功而逐渐忽略对环境的保护,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资源保护挑战最显著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气候反复无常,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环境

气温异常升高, 海平线上升, 南极冰川融化等等都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无可预计的威胁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 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关注给人类带来不可估计的重大生命财产威胁[3]。

2.2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资源的消耗, 给环境带来超重的负担

不顾后果片面追求城市化进程的弊端已经逐渐涌现出来了。随着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开发商为了更大的土地利用率和赚取更多的利润, 不惜铤而走险, 围湖造田, 过度砍伐树木, 破坏动物的家园;工业厂肆意排放浓烟、化学物质到空气中, 导致PM2.5超标, 城市热岛效应等灾害, 令大城市的生活条件越发恶劣。另外, 城市垃圾日益增多, 垃圾堆填区的不堪负荷也令人堪忧。

2.3 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毫无节制的捕捞加快鱼类的灭亡。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集, 据不完全统计, 全球60%的人口分布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很容易使一些脆弱的地区失衡。

3 讨论环境资源保护对策

3.1 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环保财政投入

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环保事业, 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事业, 不仅是个人, 更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重视环境执法、环境立法, 对于全社会的综合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 就需要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 普及环境法的知识, 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境法制观念。对于工业生产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相关部门责无旁贷, 应当定期定量, 不定向地抽查有关企业, 打击毫无节制的放射性物质、污水等有毒化学物品投放到空气, 湖泊, 土壤中。国家应加大环保事业的财政投入, 鼓励企业安装节能设施以及其他的排污系统。同时,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是净化市场规律, 约束企业行为的特效药[5]。大力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打击不计环境代价的利润为上的经营理念,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3.2 普及环保节能新概念, 强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与法制宣传部门紧密结合, 将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体系, 作为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内容, 并纳入普法考试考核。

3.3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 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 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

4 结论

环境资源保护永远是人类离不开的话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不仅对个人的发展, 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海陆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出, 资源滥用滥开采的现象层出不穷, 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日益增加, 这不仅给我们当代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损失, 更有可能对我们的子孙埋下了随时引爆的炸弹。因此, 保护环境, 合理开采利用自然资源, 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只有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普及环保意识教育, 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的环境才能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Contini P, Sand P H.Methods to expedi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International ecostandards[J].Am.J.Int'l L., 1972, 66:37.

[2]肖翠仙, 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 (01) .

[3]邓庭辉.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J].环境科学动态.2004 (02) .

[4]王春艳, 崔星华, 张玉芳, 刘志光.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 (04) .

[5]袁晓玲, 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0 (05) .

篇4: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关键词:秸秆焚烧;利用;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因而“环境”成为了使用率较高的一个词汇。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和刚刚过去的抗战70年阅兵式,北京周边省份全部加入到“空气保卫战”中,实现了蓝天工程。由于前些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旷日持久的雾霾天气席卷全国多个城市,现在环境治理成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些省市已把环境质量考核作为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作为政协人资环委员会的一员,有责任为社会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奔走呼号。近期到农产区调研,就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如何治理和利用的问题,对一些乡镇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秸秆焚烧成因与综合利用

(一)秸秆焚烧之祸的成因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原来生产水平低的时候,农作物产量低,随之产生的秸秆也少。农民用不上煤和电,除喂养牲畜和积肥外,基本全用于烧水做饭。现在由于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农业废弃物也随之大量增加,目前我国现状是工业化利用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妇孺,严重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也让秸秆利用在打捆、运输等初级环节就受到劳动力的限制。

(二)秸秆再利用价值非常高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作为肥料、饲料、基料、原料和燃料利用的农作物废料,作为未来新兴的生物质能源,具有重要的商业化利用价值,它可以逐步替代不可再生、高污染、低效率的一次性化石资源。生物新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发展空间不容小觑。

(三)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

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简单来说:作为肥料和饲料,适合农户和养殖户操作;作为基料,适用于生产食用菌企业;作为工业原料,可用于造纸、制造酒精、建材和一次性食品包装盒等产业发展;作为燃料,可直接用于发电节约煤炭资源;作为新型能源原料,可以利用发酵制取沼气、生产新型燃料等。总之,秸秆在农业废弃物中可综合利用途径非常广泛。

二、秸秆利用是社会永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随着人类上千年的开采使用,地球上资源日渐枯竭,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谷壳等就有7亿多吨,就地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人文环境的破坏。实践证明,农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既节约能源资源,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变废为宝。以山东龙力生物科技公司(国内上市公司代码002604)为例,该企业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功能糖、淀粉及淀粉糖等产品,并循环利用功能糖生产中产生的玉米芯废渣生产第2代燃料乙醇新能源产品,并将“吃干榨净”后的废渣再利用生产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取得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类企业的发展“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是目前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保护好环境和资源,让民众呼吸上洁净的空气远比单纯GDP增加更有意义。

三、秸秆焚烧治理需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共同来完成

(一)秸秆焚烧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秸秆焚烧治理是一个讨论了许久的话题,坊间、网间、两会期间、科研单位、政府部门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对于秸秆焚烧问题,各地都重拳出击,下大力气进行整治,通过建沼气池、建发电厂等措施开发秸秆再利用,然而每到粮食收割时节,焚烧现象依旧频现,为什么秸秆焚烧是一个屡禁不止的问题。这说明看似简单的秸秆焚烧问题背后,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链条、多行业的系列问题,绝不是靠环保部门或乡镇一级政府单兵突进就能解决的问题,绝不是一纸文件、一个禁令、一份责任状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顶层设计”和“微观治理”有机结合才能完成。

以往全国各地在秸秆焚烧问题上,基层政府部门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惩处,虽说行政手段的“蹲、守、抓、堵”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巨大的行政成本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易引发民怨。这说明单靠环保部门和乡镇一级政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以往专家、学者发表的观点基本上是站在一个部门、一个行业或农村现状来谈,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乏协调性。由于这种局限性,造成了部门各行其是,各扫门前雪,形不成一种合力,治理只是在局部产生作用,达不到根治的效果。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事情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就能来完成,要达到根治,就必须是一个由多主体参与的具有系统性联动的集体行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靠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由政府引导,借助市场手段,调动农民和社会经济组织多主体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各炒一个菜,共办一桌席”才能发挥出合力的功效。

(二)秸秆焚烧治理需要用“组合拳”来完成

秸秆作为一种可以广泛利用的资源被破坏从而形成祸患、且久治不愈。这种现象说明,秸秆焚烧治理绝不能仅靠行政手段,更要靠扶持政策的推动和借助市场手段来完成。从经济利益上讲,秸秆是否焚烧的关键在于农民利益和秸秆利用企业的利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主体都是“理性人”,所以秸秆治理要在法治建设的同时,运用好政策,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价值取向来引导农民,用“疏”的方式把农民的秸秆负担转化为农民的秸秆利益。

我认为秸秆焚烧治理的总体思路应该是:1、统一思想认识,解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有些地方政府在秸秆焚烧问题上缺少规划,平时不作为,到了农收季节才开始抓禁防工作,主要采取行政处罚方式解决眼前问题,重“堵”轻“疏”。许多地方注重招商引资,以大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类小微企业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虽不能带来巨大的税收效益,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会产生非常好的社会效益,近,可以为农民增收,解决污染问题;远,则是为后人保护资源和环境,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工程。2、解决好制度设计问题。把中央部委相关的条状法规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块状行政政策密切结合起来。治理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要靠各部门协调,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来完成,以往存在的部门不配合,互相推诿,各行其道的问题,要靠“顶层设计”来消除这种障碍,提升办事效率。3、解决收集秸秆储运问题。秸秆收集储运问题已成为制约秸秆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关键。这个关键性问题不解决,谈其大规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都是一句空话。4、解决利用滞后特别是工业化利用滞后的问题。目前农业保持持续稳产高产,农业废弃物增加与综合利用滞后形成矛盾,在宏观上需要用政策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秸秆综合利用,注重工业与农业的互动发展。5、扶持合作经营、联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以规模化推动机械化,解决无劳动家庭秸秆捡收、运输困难的问题。6、解决涉农政策碎片化问题,对现有涉农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归并,调整投入方式,使秸秆焚烧治理和农民增收之间形成直接关联关系,为环境保护制定激励性政策。7、解决好农机具生产企业的发展问题。国内农机具生产技术存在留茬过高,多数没有秸秆粉碎抛撒装置,压块技术不能达到秸秆收储的需要,对秸秆利用的后续环节产生影响,同时也存在价格和农民收入不配比的问题,通过对先进机具奖补的促销方式,淘汰落后机具的生产。8、把秸秆综合利用纳入到转方式,调结构的整体规划工作中,在产地考虑秸秆收集半径的问题,合理配置建立秸秆利用企业,节约收购运输成本,使行业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科学的补助政策是秸秆焚烧治理的“发动机”、“助推器”

秸秆综合利用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单纯从经济角度看,目前企业经营和农民利用的积极性都是很低,有些只能靠政府补贴才能维持。也就是说治理秸秆焚烧问题单纯依靠行政禁令或市场手段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策的强力推动才能完成。在财政资金存量既定、增量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是地方财力较差的地区,怎样行之有效的运用补贴政策,把解燃眉之急转化成为长效治理机制。

(一)加快推进财政补助政策的完善

政府补助有利于催生行业的兴起,政策带动市场,市场引导产业。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探索、研究和调整财政支农惠农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制度创新,整合已有的涉农政策,废止一些重复和低效的补助形式。2014年,财政部已出台专项补助新政,合并和废除部分项目,整合将让补助政策更加科学规范,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我认为在整合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的同时,还应调整扶持方向,凸显社会发展新需求。目前财政的涉农补助主要体现在农业增收上,在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虽然也有沼气和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项目,但从项目和资金数量上都占比很小,政策面对生态农业和环境方面的投入甚微,起不到放大财政资金调控作用的功效。

要完善财政补助政策,首先要解决涉农政策碎片化和投入方式问题。有些地方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每亩按照8至12元不等的标准给予补贴。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用人成本远远大于补贴,如果做到秸秆的机械化还田,农民还要拿出数倍于补贴的钱才能完成。类似这种补助结果是政府掏了腰包,农民还不满意,效果还没达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助资金也存在投向问题,补助对接项目主要流向了当地较有影响的成熟企业。对于那些投资大、周期长、微利甚至亏损的秸秆利用企业,政策推动力度不够。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仅凭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很难做到,必须在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要做到政府为主导,科学运用行业补助政策,妥善解决农民利益和秸秆利用企业的效益问题,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界定政策的支持范围

要破解秸秆焚烧之困,首先要从政策面上研究制定秸秆焚烧治理体系的支持范围,以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秸秆利用企业健康发展为基点设立补助项目。总体框架:一是以价格为杠杆,把秸秆回收当作农民增收点。仿照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制度来激励秸秆回收,防止经营公司压价,挫伤农民积极性;二是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在粮食收购站附近建立秸秆回收站,把粮食收购和秸秆回收结合起来;也可建立秸秆垛储集散地,由政府组织清运,解决家庭收储运输困难问题,为工业化综合利用提供条件;三是研发补助。支持生产厂家研发、生产便于操作、有利于秸秆回收利用的低成本农机设备,通过对先进机具奖补的方式,淘汰落后机具的生产;四是农机具购置补助。结合现有农机购置补助政策,增加以旧换新等内容,提高补助标准,让农民少拿钱、办大事,促进机械化的推广普及;五是采取“以奖促治”的方式,制定切实可以达到设计效果的补助政策,直接奖补低茬收割或粉碎还田的农户,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六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推进对农业田间道路的整修,保障机械设备能够到达田间地头,提升机械化操作空间;七是结合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支持政策,制定适合秸秆综合利用生产加工企业的支持政策,为秸秆回收利用打开通道。

为促进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最近成品油消费税连续上调,可从提高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奖补资金对接秸秆综合利用的各个环节,解决农民利益和企业生产成本这一关键问题。鼓励和引导企业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优先向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发展。

综上所述,破解秸秆焚烧之困,有赖于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去解决,有赖于依法治国和政府扶持政策的结合来推动,有赖于社会各界的投入和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来完成。当农业废弃物可以变成农民和企业增收途径时,相信秸秆就再也不会被付之一炬。

治理秸秆焚烧,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地农民,赢得一片蓝天。

篇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黑体

2、暗目标法

3、伪彩色显示

4、特征变换

5、(记不起来了)

一、选择题

考的比较综合、具体的题目记不清了

二、简答(冒死手抄的)

1、红外遥感是如何探测地物特征的?并举例说明

2、根据高光谱遥感器成像原理说明为什么高光谱遥感器空间分辨率较低?

3、地面同步定标的方法

4、根据影像匹配的原理说明实现控制点自动选取的原理及方法

5、试述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是如何提高分类精度的6、高光谱影像分类前进行特征选取的原则、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

篇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答: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围绕人类的大问题之一,也是当代全球所关注的焦点,甚至已成为制约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

2、水资源和水环境

3、固体废弃物4环境噪声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

6、土地资源

7、草原资源

8、森林资源

9、近海环境

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海洋污染、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人类共同遗产与国际公域破坏等方面。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的制度构建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对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为题。综上,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失灵。第一,环境的成本外部化。第二,对生态系统估值 不当。第三,产权界定不清。

2、政策失误。

3、科学不确定性。

4、国际贸易的影响。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环境问题的对策如下:(一)、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控体系,加强环境监管,严惩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

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法律意识。

4、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环保产品。

5、加强宏观调控,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二)、企业。

1、经济发展方式从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2、依靠科技,推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

3、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加大环保投入。(三)、个人。

1、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法律意识,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

3、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因此,对于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

21世纪,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耕地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请结合保护耕地的必要性谈谈我国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则是基础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耕地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

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中华人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位罚金。”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是保护耕地的强制力,是解决耕地问题的根本措施。最后,希望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以“中国与国际环境法”为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首先我觉得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中的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当代国际法中的一个新领域。国际环境法具有调整范围的全球性、调整方法的综合性、法律理念生态性及法律规范技术性的特征。

其次,现如今的国际环境法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国家经济利益的差别与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国际规则月标准均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境界学理论与全球环境问题的脱节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面临这些矛盾时仍需要很好地机制来解决。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中的较大国家,在国际环境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环境合作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严峻的环境状况对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部分国际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但绝大多数全球环境问题仍呈持续恶化之势;区域环境问题日渐突显,跨界环境摩擦不断上升;环境问题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关系愈加紧密;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国际环境问题。此外,我们还面临着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全球环境的严峻形势对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环境大国与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并取得长足进展。在多边环境合作过程中,中国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积极参与,加强对话,共谋发展。截至目前,已加入22项环境公约、7个议定书、5个修正案,内容涉及大气、危险废物、自然保护和陆地生物资源等各方面。中国的双边环境合作也不断拓展和深化,截至今年5月,中国已同美国、日本等40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同9个国家签署了核安全合作双边协定或备忘录,中国双边环境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各大洲,合作范围涵盖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等所有重要领域。双边环境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区域环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许多跨区域合作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始终坚持“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大力加强和推动与周边国家或相关地区的合作,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化建设。

篇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小抄

2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这实施环境行政处罚的类别或者形式,是环境行政处罚的外在表现,并且是由环境法明文规定的。对应着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两类违法行为,环境法规定了两类环境行政处罚形式,即对破坏环境者的行政处罚形式。《环境保护法》第35条规定行政处罚的形式,包括警告、罚款、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和责令停业、关闭五种。

环境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依法对在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违法失职,但又不够刑事惩罚所属人员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环境行政处罚的对象有:一是单位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情节较重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有关责任人员;二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可以给与: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简述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P10

4①不可抗力,即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免于承担责任;②污染损失由第三人故意或者过失引起的,由第三人承担责任。③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④由于负责灯塔或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失的,有关责任者依法免于承担责任。

3.破坏环境与资源保护罪的构成要件及特点(你百度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侵犯的客体是环境资源保护秩序。环境资源保护秩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保护秩序,二是资源保护秩序。2.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环境资源法律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依照刑法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3.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侵犯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任何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主体,都可以由单位构成,这是本类犯罪的一大特色。4.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主观方面,既有故意,又有过失。该类犯罪中没有一个犯罪要求有犯罪目的。

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新刑法的规定,环境犯罪的主体,已打破了“个人刑法观”即只处罚自然人的界限。除了法定年龄的人还包括法人。(2)犯罪客体。破坏环境资源罪的犯罪客体,是侵害各种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从而侵犯财产所有权、人身权和环境权。(3)犯罪的客观方面。时值有污染和破坏环境及自然资源的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4)犯罪的主观方面。即犯罪主体进行犯罪行为时的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

4.什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一元论”和“目的二元论”P17

一类为目的一元论,即主张“环境优先论”、“保障人体健康优先论”,以匈牙利为代表。该主张对于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一味的强调“环境优先”而忽视经济发展,势必出现因贫困而加剧环境危机的状况,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另一类是以为美国为代表的目的二元论或目的多元论,即主张“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环境的资源的保护必须与经济的发展有机的结合,与环境资源允许的承载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目前的二元论或多元论的主张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目的的主流。

5.协调发展原则的理论基础P38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协调发展原则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需要”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当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满足眼前和将来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

①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②人们的消费标准和生活水平必须限制在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③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不应危急后代人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④人口增长会给自然资源施加压力,因此,应保持人口的稳定。⑤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干扰不应当威胁生命支持系统。⑥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于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⑦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P10

①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它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②综合性。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生产、流通、生活各个领域,并于开发利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广泛社会活动有关,这就决定了需要以多种法律规范,多种方法、从多个方面对环境有关。③科学技术性。环境资源法具有浓厚的科学技术性这一点,是所有环境资源法学家所共识的不同于一般部门法的基本特征。④公益性。目前,资源紧缺等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已经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资源已经成为工艺性事业。

7.“预防为主原则”及其必要性P40

预防为主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简称,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把防止产生生态问题放在首位,事先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在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污染,破坏,防止生态失衡,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的或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首先,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大都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整治,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8.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变更的原因P8

1①因征收而变更。法律授予国家有依法征收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的权利。②因原所有权主体的合并或分立而变更。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因合并或分立。其资源所有权主体变更为合并或分立后的组织。③因依法转让而变更。如林木的合法买卖,导致林木所有权主体的变更。④因兑换或调换而变更,国家出于公益的需要,可以采用以国家所有的一种资源兑换或调换而变更。

9.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P10

4主要有以下形式:①不可抗力,即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②污染损失由第三人故意过失所引起的,由第三人承担责任;③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④由于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失的,有关责任者依法免于承担责任。

10.环境民事诉讼中为什么要实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P10

5关于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排污企业最具有举证能力加以证明。如果被告明确承认存在因果关系,当然不需要举证;如果被告意图否认因果关系,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认定在环境侵权中有自己的特点:在污染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只要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可推定因果关系的成立。

11.日本核辐射产生的污染属于何种污染,有何危害及特点

属于放射性污染,特点:①放射性污染影响面广,而别是核事故危害极大。②对人体和环境损害严重。③放射性物质难于消除且危害时间长。

危害:①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②对水体的污染③对大气的污染。④对土壤的污染⑤放射性污染的其它危害。

12.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P121

经济因素是指守法能够比违法更节约资金和成本,或者政府能够为守法者提供某种形式的补贴时,人们可能会更愿意守法而非违法。相反如果违法的成本与守法的成本相比,守法成本更高时,人们就会因为巨大的利益诱惑而违法或者钻法律的空子。因此,环境法律法规应该对违法者处以更高的处罚,对守法者给予更多的经济鼓励,以使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诱导其守法。这样也有利于打破违法获利的如意算盘,建立守法者与违法者之间的公平竞争。

论述:

1.环境民事责任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P104 ?

①不可抗力,即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②污染损失由第三人故意过失所引起的,由第三人承担责任;③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④由于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失的,有关责任者依法免于承担责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P16

目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指国家希望通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实施而实现的目标或结果,是国家在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前必须明确的立法意图,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问题的范畴。根据环境资源法的定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环境、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作用:①国家进行环境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②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质量的法律武器。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④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教材。⑤处理环境国际关系,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工具。

3.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P100

(一)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含义:环境行政责任构成要件是指承担环境行政责任者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就是指依法追究环境行政责任时,违法者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是由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

(二)环境行政责任构成要件的内容:根据环境法的规定,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违法、行为有危害后果、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有过错等四个条件①行为违法。指行为人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因而违反了环境法②行为有危害后果。指违法行为造成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后果例如采伐林木者未按照规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务;造成水土流失者;排污单位排污超标,导致鱼虾死亡等。③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指违法行为与该行为所造成的破坏或者污染环境存在内在必然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偶然的联系。④行为者有过错。指行为者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分为故意与过失两种。从上述可知,行为违法和有过错,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必备条件;危害后果和违法行为是,则只有在法律文明规定的场合才成为行为者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4.土地、矿产、草原、森林、海域权属保护的类型及方式P20

3土地权类型::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②依法直接从国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③使用集体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的单位和个人;④跨地区国有工程设施一般以业务主管机关为土地登记单位。土地权属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制度和土地的使用权制度。

矿产权:矿产资源所有权、探矿权以及采矿权 保护方式:①建立矿产资源勘查规则制度②实行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制度。③实施采矿许可制度。

草原: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①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②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制度③实行草畜平衡制度④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⑤草原植被保护制度⑥草原防火制度⑦防治草原鼠虫害和毒害草制度

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和微生物。保护方式①森林资源信息的规定②森林保护的规定③植树造林的规定④森林采伐的规定

海域权属:海水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中的物质、能量以及尤其构成的整个海洋生态的总称。方式①海域使用管理的规定②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规定。③海洋生态保护的规定。

5.环境法基本制度的概念及特征P57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贯彻和落实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由调整特定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一系列环境法规律范所组成的相对完整的规范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点有: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适用对象的特定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不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那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只能适用特定领域。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适用对象、范围和程序都是具体的,因而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在规范组成上有系统性的特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每一项基本制度都不是单个的法律规范,而是由若干相关联和有机协调的法律规范组成的一个规范系统。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随着实践的深入,将会有更多新的制度通过立法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6.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P10

篇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真题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 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 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深刻理解资源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 深刻意识到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 同时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掌握资源环境学和可持续发展学相关知识理论,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目前, 已有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对高校环境类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1,2,3,4,5]。而针对财经类院校环境类课程的此类教学改革研究尚为少见。为此, 笔者结合在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开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体会, 进行了几方面的教学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特点

1. 课程综合性强, 内容多。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及其他环境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 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强, 包含的内容很多, 涉及到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 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 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把这门课上好。

2. 财经类院校学生普遍重实务轻理论。

对于财经类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 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文理兼收, 高中阶段是文科的同学对于与化学、物理及生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学起来就稍显吃力, 而理科同学对于与地理有关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要稍逊于文科生。另外, 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理工科、地质类院校的学生, 其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财经类院校尤其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效性, 对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 学生往往很难提起兴趣, 而实用性的知识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则易唤起他们的兴趣,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产生活, 更加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1. 完善教学内容的编排。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评价、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容。本课程将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有机结合起来, 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资源与环境概论》 (王慧主编, 2009年6月第1版) , 并结合多本资源环境学相关参考教材如《资源科学导论》 (史培军等编著, 2009年2月第1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钱易等编著, 2010年7月第2版) 等, 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探讨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规律以及作用机制[6]。课程内容共分为四篇, 第一篇是资源与环境概述, 第二篇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 第三篇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 第四篇是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是课程的重点内容, 选择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便于学生掌握相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原理及治理措施, 为后续资源环境经济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 重视课程知识的更新, 由主讲教师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以及国内外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比如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时, 引入新加坡再生水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讲到全球气候变化时, 引入碳足迹、碳政治、低碳经济等新概念;讲到水污染时, 引导学生初步评价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并引入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将知识的深度、广度推进到科学的前沿。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讲大气污染、水污染时, 可先由学生课后准备相关污染事件并在课堂讲解, 讲到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时, 让学生准备生态学原理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 再由老师就相关知识点提问学生思考并作答。另外, 老师课堂组织案例教学, 也深受学生喜欢。比如讲大气污染时, 老师在课堂给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雾霾”案例, 请学生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时, 引入“南水北调”案例;讲到固体废物污染时, 介绍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案例;讲到噪声污染时, 引入当今我国城市普遍的“广场舞”带来的争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并从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艰难性, 并最终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需要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评价资源环境损失以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兼具经济学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眼光, 进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专业学习。最后, 根据教学需要, 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 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节水节能状况调查以及校园环境状况调查, 分析并评价校园节水节能状况和整体环境状况, 师生对环境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及学生的环境意识, 并提出如何加强“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从对书本内容的认知到验证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以及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能力。

3. 改革考核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5]。将平时课堂上的ppt演讲、案例讨论、发言的表现等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实践成绩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为0.6, 期末卷面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案例分析、简答和论述等题型, 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 实施综合评价方式, 可以真实考核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掌握程度及其知识应用能力, 并实现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教的考试功能。学生通过考试, 可调整学习方法, 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可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综合设计及研究创新能力,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 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 比如随着贵州财经大学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逐步建设本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 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等, 开展网络教学, 以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联系,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俊杰, 王伯铎, 宋进喜, 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4) :57-59.

[2]徐颂.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27 (7) :79-82.

[3]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0 (5) :92-94.

[4]万大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5]谭文莉.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6) :211-212.

上一篇:Adworld论坛:网络广告市场浮现8种信号网络广告下一篇:教育乱收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