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2024-05-04

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精选3篇)

篇1: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对郧西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几点建议

近日,郧西县扶贫办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汉江生态经济带在郧西的涵盖范围

我们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在郧西覆盖的范围,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狭义的理解,就是汉江在郧西境内流经的地方,即景阳、夹河、羊尾、涧池、观音、河夹等乡镇的部分区域。一个是广义的理解,就是整个郧西县,包括所有的18个乡镇(场、区)和全部的338个村。两种理解的比较,我们认为广义的理解更为准确。其理由有四:一是郧西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实施生态建设,保护水源清洁应该首当其冲。二是郧西境内的天河、金钱河、仙河、归仙河四大河流同属汉江支流,其流域贯穿了全县的所有乡镇。三是郧西‚实施‘四大战略’、构建‘一圈两带’、打好‘六张牌’‛发展新思路,与省委提出的‚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和市委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相吻合。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就是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四是郧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发展需要大项目作支撑、当推手。目前全市唯独郧西发展的抓手缺乏上级决策层面的支持,只有把郧西全部纳入其中,才能得到更大的相关项目资金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扶贫开发对发展汉江经济带建设的作用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们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制定规划,安排资金,实施项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促进了城镇建设。共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5000多户,其中生态移民300户,90%以上的户迁住到公路沿线。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60%以上的搬迁户实行了集中安臵,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配套,为集镇建设、村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大部分农户落实了沼气配套建设,加上生态移民的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基地、保护山林至少7000亩。二是重点村整村推进提高了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全县实施重点村建设18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3.3%,通过水利、国土、电力等各相关部门的项目整合,基本解决了交通、饮水、用电、就医、看电视、通信等问题,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水土保持、山林保护等生态都取得了明显实效,新农村雏形基本形成。三是扶贫贴息资金等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全县累计投放贴息贷款5000多万元,使用产业专项扶贫资金800万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为全县六大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大力扶持下,烟叶产业成了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四是沼气建设既保护了生态又带动了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1亿,在18个乡镇(场、区)186个村建成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2.7万口,受惠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8%。围绕沼气建设,全县大力发展畜牧、林特、烟叶、蚕桑、黄姜等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猪—沼—菜‛、‚猪—沼—烟‛(果、桑)‛等已成为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模式,不少农户通过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纷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主要建设内容

从扶贫开发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四带‛建设。

1.生态保护带建设。一是实施生态移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并有效巩固成果意义重大。生态移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之一,已在我县启动实施。在今后几年中,要加大力度,创新开展生态移民工作。首先是完成好已经规划的1500户指标任务,目前已完成300户,今后5年要按要求高标准实施1200户的生态移民计划,这样可新增和巩固林地5000多亩。其次是县内制定相关政策、方案,激励、引导、支持更多退耕还林户加入生态移民行列。对所有退耕还林户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按照生态移民对象识别标准,掌握应实施生态移民的农户情况,再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帮助他们逐步搬离林区,到规划区域集中居住,以达到保护生态和促进城镇建设的目的。二是结合整村推进,加强沼气能源建设。全县还有153个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已实施的180个村相当一部分还需要‚补火‛。今后开展这项工作,要将沼气能源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纳入规划,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使沼气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50%以上。三是以重点村建设和连片开发为龙头,按照大流域连片安排项目,整合相关项目,实施综合开发。统筹国土、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实施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理、林特基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林地培育管护等扶贫项目,全方位开展生态保护带建设。在归仙河流域片区,根据相关乡镇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土地相对平坦,水利设施较完备,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库、塘、渠病险情严重,存在争水抢水现象的实际,把农田水利设施、改扩建公路、发展和改造茶园及天然林保护项目为重点,兼顾核桃、烟叶、畜牧、黄姜等产业的发展。在天河流域,根据其人口相对集中,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场面积大,天然野生草场广阔等优势,实施水能开发、畜牧业、小流域治理、乡村道路、林特产业、蔬菜、黄姜、人畜饮水、易地搬迁等项目建设。在金钱河流域,根据其山大沟深,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矿产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差,公路通车里程短、等级低、受益人口少,耕地多为瘠薄的坡耕地,水利设施少,且不配套,部分高山村组人畜饮水困难的实际,重点实施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畜牧、林特、蚕桑、烟叶、黄姜产业建设项目,兼顾易地搬迁、‚一建三改‛沼气池建设。在仙河流域,根据其山大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现实,主要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畜牧、林特、烟叶、蚕桑、黄姜、迁移扶贫项目。

2.特色城镇带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集镇为重点、中心村庄为支点,贯穿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两条主线,突出县城旅游城建设目标,配套系列‚七夕文化‛工程建设,结合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强力推进特色城镇带建设。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的乡镇集镇,规划容纳1-1.5万人,特别是上津、夹河等历史悠久、坐落于江畔河边的千年古镇,要以能够体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基点,开展特色建设,打造‚水上明珠‛、‚水上凤凰城‛。两条主线贯穿的各村规划能容纳100-500人的村庄2-3个。做到汉江沿线基本一个风格,高速路沿线基本一种特色,或者一个流域基本形成一个建筑模式。城关地区建设紧扣县城建设规划,狠抓‚七夕文化‛建筑元素融合,突出旅游品牌打造。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指标向两条沿线乡镇重点倾斜,向重点集镇、村庄摆布,促进特色城镇带建设发展。

3.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带。坚持‚旅游立县‛思路不动摇,按照既定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统筹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天河七夕文化源地、县城、五龙河、上津古城、龙潭河、天河口、夹河关等重点景区建设。努力形成‚郧西县城—五龙河—三官洞‛、‚上津古城—罗汉寨—湖北关石林‛、‚天河口—娘娘山—龙潭河—夹河关—陡岭子库区—上津古城‛三个生态文化旅游带。使郧西成为中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西安—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4.生态农业带建设。围绕‚一圈两带‛经济发展布局,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和财政贴息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产业,加快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两个重点地带的蔬菜、蚕桑、烟叶、林特、畜牧、黄姜等六大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全县实现蔬菜生产产业化,规划基地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000亩,实现收入5亿元;烟叶面积种植扩大到4万亩,总产量达到8万担,实现收入6000万元;林特基地总面积达到150万亩,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建设2万亩高标准桑园核心基地,年产鲜茧150吨以上,实施收入500万元;马头山羊存栏100万只,其中‚1235‛模式养羊户1500户,黄牛存栏10万头,牲猪存栏40万头,实现畜牧产业收入8亿元;黄姜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4.8亿元。扶贫开发具体实施下列项目:发展林特4.3万亩、设施蔬菜1000亩、蚕桑1.2万亩。新建草场10万亩,栏圈3万平方米,发展商品牛10万头、马头山羊100万只。新建‚三位一体‛沼气池1.2万口。培训产业技术农民7万名。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在吃透省市发展生态经济有关精神前提下,结合全县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现状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相关人士,聘请有关专家,开展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二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县有关领导为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三是动员广大群众。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参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建设主力军作用。

2.加强资金筹措。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关键是资金投入,资金一解决一切困难会迎刃而解。①整合资源。县政府要将扶贫、发改、林业、国土、交通、水电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统筹起来,重点向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投入。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我县财力薄弱,大型项目建设没有太多现成的资金,必须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实行融资建设。一是要多形式的宣传造势,传递信息‚引商‛。二是要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以宽松的建设环境‚留商‛。三是要提供优良的协调服务‚保商‛。③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畅通渠道,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抢抓一切机遇,加强工作汇报,加大联络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3.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无论是产业带、城镇带还是旅游带建设,交通建设必是重中之重的基础建设,要突出重点,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是打通经济断头路,重点是修通县道与国道,乡村道路与省道,乡道与乡道,乡道与村道,村道与村道连接的断头路,组级与村道连接路;二是打通和改造经济出口路;三是改造联网路。四是争取铁路从县城经过,构建更加发达的交通网络。

(郧西县扶贫办 谈华新 陈敬国)

篇2:丹江口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探讨

关键词:汉江,生态经济,湖北丹江口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秦巴山区、汉江中上游,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建设所在地, 国土总面积3 121 km2。为加快推进丹江口库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南水北调移民内安和丹江口库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鄂发[2011]10号) 文件, 提出了把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 准确把握“中国水都、十堰龙头”的战略定位, 响亮提出了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宜旅工业生态旅游城市建设, 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撑的战略目标。

1 发展生态工业

(1) 坚持“工业富市”战略不动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按照“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 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围绕铅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 延伸产业链, 引进创税型、环保型的大项目和配套项目, 引导产业加快入园步伐[1,2]。

(2)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以丹江口市经济开发区、六里坪镇为重点, 加快六里坪东风工业园、丁家营服装工业园、浪河工业园、水都工业园和城区东环路工业园建设, 努力培育2个“百亿园区”, 形成以江南公路沿线、城区东环路为主轴的“百里工业走廊”。

(3) 发展汽车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通过提升整合冶金、化工产业, 壮大服装和生物医药产业, 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汽车和冶金2个“百亿产业”, 绿色食品和医药化工2个“五十亿产业”。

(4) 全力服务驻丹企业。积极服务汉江集团、水源公司等立足丹江口发展壮大;支持农夫山泉、丹传公司、志成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扩能投产, 引进一批拉动力强的重大项目, 积极推进东风福瑞卡、至喜盟盛整车、丹传100万套传动轴、铝业公司5万t超宽幅铝箔、开泰医药中间体、农夫山泉三期等项目建设, 培育产值规模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

2 发展生态农业

(1) 突出发展五大产业。一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实施雨润集团3 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和浪河阿里山生态养殖示范项目, 建设6 000万只家禽养殖基地、5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基地、10万头肉牛育肥基地。二是发展生态水产业:丹江口市库区水面大、水质好, 对发展生态养殖十分有利, 可以据此大力发展水产精养基地, 把丹江口“生态鱼、有机鱼”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三是发展生态柑橘产业:培植相关龙头企业, 扩大生态柑橘栽培面积, 使其达到2.7万hm2的目标, 巩固“水果大县”和中国北缘柑橘产业基地地位[1,2]。四是突出发展烟叶产业:高标准建设万亩烟叶基地, 重振“均州名晒烟”品牌。五是突出发展核桃产业, 加快建设0.7万hm2薄壳核桃基地。

(2) 构建四大优势板块。四大优势产业板块包括生态柑橘、名特优有机渔业养殖、江南蔬菜林特、江北粮油畜牧。除在环丹江口库区乡镇重点发展生态柑橘、名特优有机渔业养殖两大板块以外, 在汉十公路沿线的六里坪、浪河、丁家营等乡镇, 重点发展有机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 建成6.7万hm2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在汉江以北习家店、蒿坪、石鼓等乡镇重点发展粮油生产和生态畜牧业[1,2]。

(3) 建成10个示范样板区。突破区划界限, 以流域为单元, 整合自然、人力、技术、资金、信息等发展要素, 实施连片开发, 着力建设江南666.7 hm2有机蔬菜大棚等10个示范样板区, 发挥聚合效应。

3 发展生态旅游

(1) 积极推进以武当山为龙头的“两环两区”建设。即以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武当山南神道为核心的人文旅游环线, 以环库公路为纽带的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水陆双循环线;以丹江口大坝、净乐宫为主体, 将水、岸、滩、城、桥有机融入, 建成丹江口城区滨水休闲度假疗养体验区, 抓住均县镇整体迁复建机遇, 深入挖掘古均州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国家级移民安置示范区及古均州文化体验区。

(2) 打响“源头”品牌。发挥南水北调水源地优势, 加大丹江口水库水体旅游开发力度, 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全面提升丹江口旅游档次和知名度。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好物流、商贸、休闲娱乐、会务、房地产、通信、保险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以拉动丹江口市经济快速发展[1,2]。

4 建设生态城镇

(1) 围绕沿丹土一级路、城区东环路建设, 逐步拓展城市空间, 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壮大城市规模。

(2) 推进汉江右岸新城区开发和汉江左岸城区改造。围绕新火车站, 沟通坝上丹江口综合港和坝下物流港, 连接丹江口新大桥和丹江口二桥, 串联水都工业园、东环工业园、金家湾工业园和新火车站物流园4个园区, 打通城区外环物流主通道, 实现“大车不进城、物流在城外”, 形成沿线“一站、两港、两桥、四园”的城市发展新格局[3,4]。

总之, 丹江口市将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东风, 按照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的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 科学定位, 精心规划, 确立了建设中心城区、江南新型城镇工业带、江北现代生态农业带, 以及以武当山为龙头的环库区山水文化旅游带的“一城三带”发展战略, 力争用5年时间把丹江口市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生态健康示范区和湖北省脱贫奔小康先进县 (市) , 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旅工业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 推进绿色水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为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坚强支撑[5]。

参考文献

[1]郭清文.丹江口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月刊, 2011 (14) :33-34.

[2]吴玉环.仁化县人民政府县长.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N].韶关日报, 2008-12-15 (A02) .

[3]周相云, 郭声栋, 曾广炆.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 :144-146.

[4]陈湘满.长株潭都市区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4) :16-17.

篇3: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融入鄱湖建设实现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系列活动是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积极融入和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扶贫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模式,全面推进鄱阳湖流域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三农”发展的具体行动。

活动旨在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和资源,向农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与扶贫更有效地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农业的科技含量。

短短一天的活动,由省扶贫和移民办组织的省农科院专家为群众举办了一期有关葡萄种植的讲座,现场解答了群众的一系列种养殖技术咨询,部分专家还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针对当地农民遇到的不同技术问题和发展困惑,为农民现场指导,为庄稼一一会诊。此外,专家们还向群众免费发放了各类科技书籍报刊数千份,《江西省超级稻推广技术手册》、《作物施肥实用技术》、《葡萄栽培技术》等书报被一“抢”而空。

上一篇:初中音乐教师述职报告下一篇:业务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