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2024-04-28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共9篇)

篇1: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2012-04-06

实践证明,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断化解生态危机,促进生态平衡,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永恒追求的宏伟目标。

一、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态意识。农民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农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要在村干部和村民中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以指导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质量的改善。近年来,富阳市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每年的地球日、环境日、水日等,深入乡村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不少乡镇结合当地实际,联合村支两委进行“生态文明进农户、进地头、进村庄”的“三进”宣传,使农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氛围不断浓厚,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二、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循环环境链,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富阳市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制定了水源源头、江河溪流沿岸及山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鼓励山区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生态种植等产业,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二要大力推进新的科技革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贡献率。这些技术必须适宜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包括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生物净化环境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同时,包括提高水、土、肥以及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把新的科技革命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科技队伍,把生态文明理念与科技兴农战略真正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始终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一是要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近年来,富阳市把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抓落实,采取政府补助、乡镇筹措、行政村贴补等办法,使全市农村较好地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要在道路硬化、庭院村道净化、村庄绿化、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提供良好基础。富阳市在生态型农村建设中,市政府每年投入2500余万元,支持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村庄建设、村民出力、财政补助的形式,使全市农村的道路、村庄绿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得到落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村群众的消费观,扭转陈旧陋习,开展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活动。鼓励村民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实施绿色家庭评选,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近几年富阳市已评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工地等“多绿单位”200余个,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群众中深深扎根。

篇2: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访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

编辑:admin 时间:2012-11-13 11:32:00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军认为,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主动引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高举建设生态文明的旗帜,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对维护世界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其二,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十八大在总结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崭新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妥善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而且必将有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致力于绿色崛起。

其三,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执政理国的全新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党拥有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其四,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升华。十八大报告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特别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极大丰富和拓展。

李军介绍说,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贵阳市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快增速。与此同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6.8%,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2.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5%以上。

李军表示:“下一步,贵阳市将按照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精神、新要求、新部署,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切实在‘融入’上下功夫,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记者:柳 路

篇3: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 又还利于自然, 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 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建国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农民开起了小车、筑起了楼房、打起了手机, 可谓生活富裕。但是,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化肥的施用、农业机械的开动在促进农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 已严重影响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策略。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同样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层面的全部内容, 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实践证明, 必须把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不断化解冲突和生态危机, 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健康协调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需要, 是永恒追求的宏伟目标。

二、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 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再加上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多数农村还是新生事物, 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 “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无法贯彻执行。

(二) 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了村村通公路,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由此带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现代型、外向型农业发展不够迅速, 缺乏具有强劲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 农民增收渠道较窄。

(三) 主管领导不够重视, 宣传不到位。

首先, 受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农村有些领导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的发展, 更有甚者不惜牺牲环境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领导一茬一茬换, 重经济抢政绩, 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领导宣传不到位, 农村地理位置偏远, 传播载体较少, 不能很好地在群众中宣传生态文明及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四)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一是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污染治理不力, 监测监管能力薄弱;二是农村生活污染加剧。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人粪尿;三是农药化肥使用量大。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畜禽粪便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 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五是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工艺落后, 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 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 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 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

农村干部是基层农村的政治核心人物, 是农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目前, 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唯经济之上。首先, 必须强化这些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意识, 并身体力行, 率先做出榜样。同时, 落实目标责任制, 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 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进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 帮助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 在农民群众中创建生态文明理念的氛围。

受文化程度制约, 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 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农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执行者也是受益者。建设生态文明和新农村, 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 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及新闻传媒等多种渠道和各种载体, 加大对生态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 强化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绿色环境, 并潜移默化地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中去, 使他们积极地承担起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效持久地开展打下坚固广泛的群众基础。

1、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农村建设是千百万农民群众共同的事业,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增强生态文明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以发展社会事业为平台, 倡导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建立党员活动室、村民体育活动室、老人活动室、卫生室等村民活动场所。奖励生态家庭、开展文明村庄、星级文明户活动, 以点带面促进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发展。

3、确立和完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生态制度体系。

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 才能保证生态制度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高村民法制观念和意识, 使群众整体文明素质得到提高。

4、倡导社会性的环境保护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 切实保护好资源环境。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保障群众的健康生活,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 构建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化。

1、建立生态农业体系。

加强林业建设, 保护和壮大林业生态系统;抓好粮食、畜牧、水产、果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清洁生产, 发展无公害农业。树立全球性绿色意识,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发展绿色龙头企业, 实行绿色检测标准, 健全绿色检验体系;结合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高新技术为手段, 开发建设绿色农业技术支持体系, 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进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种植业的产业规模及产业结构布局应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尤其是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供给量匹配。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区建设,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园区进行系统规划, 鼓励园区内资源的梯次流动和综合利用, 促进生态农业上规模、上水平, 夯实绿色农业基础。抓好粮食、畜牧、水产、果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清洁生产, 发展无公害农业。

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业, 在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实施能源生态模式或能源环保模式的大型沼气工程, 建设“一池三改”为主体的户用沼气工程, 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能源生态种养模式, 对养殖场粪污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林业发展的重点是保护热带天然林,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发展林产工业和经济林产业的同时,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花卉业等新兴林业产业, 建立起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新的科技革命,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贡献率。新的科技革命也可称为绿色科技革命, 是以生物技术为主的革命。包括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生物酶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生物净化环境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着重加以推广, 提高包括水、土、肥以及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建立和健全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体制和科技开发与推广融为一体的机制。把新的科技革命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 培养与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队伍, 扭转老弱劳动力务农的局面, 把科教兴农战略真正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植保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 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推进植保工作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2、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

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循环经济链, 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 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二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认真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三是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 突破以往末端治理的传统环保模式, 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 确立新型的污染预防控制体系, 达到“节能减排, 降耗增效”的目的;四是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提高产业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 杜绝新上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 治理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 以此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我国的农业发展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优势。

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进行分类指导, 打造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无论是现代新农村、生态村庄, 还是古老村镇、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 都需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 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 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优质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合理规划、科学设计, 将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紧密结合, 谋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时要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结合, 搞好农村居民点与道路规划, 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 改善农村环境, 在保留传统民居的同时兴建新民居;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方便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乡村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要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阔了发展空间, 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相结合, 要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 促进城乡互动, 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 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

(四)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关键措施。要在道路硬化、院落街道净化、村庄绿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县级财政要按农业法的有关规定对农业投入安排资金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 确保资金投入, 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顺利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五)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我国是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甚少的国家, 由于制度上的缺陷, 资源浪费极大。中央虽然早就提出要将粗放型经营转为集约型经营, 但收效不大, 资源浪费与环境恶化状况未能根本扭转, 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为此,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十分重要, 还需要有配套的具体措施加以保证, 否则容易落空。

(六) 始终把解决农民民生问题作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

通过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诸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看病就医、科技推广、社会治安等问题, 改善民生, 促进民和, 保障民安, 增进社会的和谐。

在劳动力培训就业上有新突破, 以农民培训为载体, 积极探索研究保持和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 使新农村建设保持持久动力。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 为广阔的农村培养一批生力军。通过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 推动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七) 奖励生态家庭。

节约每一滴水, 每一度电, 积少成多, 通过节省每一个家庭的支出来达到节约整个社会资源的目的。生态文明下的新农村建设也应从家庭开始, 从随手关灯, 拧紧水龙头, 换上节能灯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做起。倡导家庭绿色消费模式,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激励与支持。

家庭具有从源头上引导社会消费、影响企业生产、影响经济发展、影响长远发展的功能。绿色家庭促进绿色社会建设, 比如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影响和引导, 可培育下一代生态生活理念、生态生活行为和生态生活习惯。组织开展年度评选生态型家庭活动、对节能住宅建设和使用进行补贴等措施都可有效激励生态型家庭建设。

总之, 农村具有广阔的天地, 绿化美化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 我们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 使生态文明切实深入人心, 使广大农民群众都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全局观念, 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摘要:本文在论述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 从不同层面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杨慧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人民论坛, 2009.24.

[2]易国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6.

篇4: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在我国许多中小城市里,集宁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国外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个42万人口的荒漠草原上的城市,经过近几年的战役式的苦干,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习主席所指出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打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之仗,使一个城市没绿水,城中两山光秃秃的生态环境极差的山城,一举成为了荒漠草原上城市生态建设的典范和明星城市。也引来了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各大媒体和网媒的海量报道。

中共集宁区委书记杨国文是个典型的北方草原汉子,耿直、豪爽中又不失敏捷。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是他最大的过人之处。集宁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日新月异,离不开区委、政府全体班子成员的齐心协力,更有杨国文书记的没日没夜的身先士卒之苦干。在最要劲的时候,他一个月中,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甚至晕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场上。

用“拼命三郎”来形容他的辛勤工作一点也不过分,要在办公室找到他很不容易,倒是在城市的小街窄巷,改变乡村面貌的十个全覆盖现场,或是生态绿化的战场,则可常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在身体动了大手术后,没等康复,也没告诉任何人,就不顾病情,坚持每天步走两万步深入到集宁的大街小巷,仗量规划,现场办公。大家劝他休息,他说这一切是我这个当书记的应该去做的。当过县长、县委书记、市财政局长书记的杨国文,非常会算经济帐,在他带领大家建设城市生态文明之中,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做经营这座山城的主题,昔日各守城中、城南、城西的老虎山、卧龙山、白泉山尽管是塞外名山,因解放战争中的残酷战役和缺雨多石,早已荒岩裸露,乱石成山,绿意在这三山早已失尽。正是经过这几年的艰苦不懈的生态园林之战,让这三座曾流洒过无数革命先烈鲜血之山的英雄山,城市之山,披上了满山绿装,每到春秋两季山花盛开,金叶漫山,在蓝天白云下,美不胜收,成为山城绝景。

如今的山城集宁已是绿地满成,碧水环绕。这座42万人口的城市中,有各类公园14座。遍布城中的这14座主题各异的生态公园,曲径回廊,古典式的石桥亭,掩映在茂密的绿树中,连大天鹅都飞到了城中,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气息,同时更让人领略到这座草原之城的雄宏大气之美。

习主席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恵的民生福祉”。杨国文说我们按照习主席的指示,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城市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中,下力气在改造旧街窄巷中,把绿地生态公园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让全体市民出门就能看到绿地,真正实现人在花园中,屋在绿树中。目前,集宁城区居民人均占有绿地28.6平米,这对于缺少树木绿地的塞外集宁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这是送给过去门前露裸地,街上刮风沙的当地市民群众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区委书记杨国文说我们要用有限的资金,去为市民群众办尽可能多的事情。所以我们为城市新增的每一块绿地建设都要费尽周折,就要想尽办法,下力气,解决困难,立图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让绿色遍布街巷和市区的每个角落。彻底改变集宁的城市面貌。这一切,不仅使集宁城市品位和环境得以提高提升,更重要的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人的意识和观念的彻底改变。

今天我们从空中俯瞰山城集宁,机翼下展现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霸王河、泉玉岭河像两条碧罗带,萦绕山城,让集宁这个塞外名城更加秀丽壮美,特别是在雨后彩虹的映衬下,这座城市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入画而来,这正是春云下面有芳城。

篇5: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作者: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12日

青岛市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尹明琴反映: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继提出了“五化”目标明确的建设任务,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但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化”只是最基本的指标,还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跨越突破。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居住环境近些年大有改观,但农村的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过程间施用的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一直没有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化肥、农药和地膜因使用不当、利用率低,残留在土壤、水体及大气中,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给人畜造成了危害;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的露天堆积,导致有害病菌病毒扩散传播,成为疾病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病源,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农村水体污染严重,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司空见惯,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染饮用水源,或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农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生产安全。

3、能源利用方式仍以作物秸秆、薪柴和煤炭等原始方式为主。农民炊事、取暖等采用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较少,更多地燃烧秸秆、薪柴、杂草等,在造成木材浪费,破坏植被,加剧污染排放的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县情、乡情、村情,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1、营造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展开环境宣传。针对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建议采用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科教片、宣传图板等,或者结合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内容,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编写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适合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

2、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改厕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养殖场的畜禽粪肥的利用和处理水平;加快农村利用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或免耕技术,开展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兴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3、加强环境管理,保障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环保机构要加强对乡村的监管,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农村环境的动向趋势。

4、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区域性(小地域范围内)生态农业产业,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龙头产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继而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面源污染,生产绿色、有机及生态农产品。

篇6:浅析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把环保上升到了文明高度。

一、现实农村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生活垃圾造成的农村污染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商品消费量迅速增加,垃圾的排出量也迅速增加。城市垃圾每天的量大得惊人,中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国家之一。虽然不少大城市出台了一些垃圾管理规定,但是由于监管部门的不力和市民的环保意识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垃圾场。而这些城市垃圾平均含有70%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菜叶、碎纸、包装袋、泥土、果皮、碎玻璃、砖渣、石块等等,它们的利用价值较低,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不但不可再利用,还加剧环境的恶化。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再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多数农村还是新生事物,对生态文明建设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二)农村白色污染的危害

据市场统计,自1990~1995年,塑料的生产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已经席卷了整个地球。简直可以称作“白色革命”。但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温度达到65°C时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塑料最早运用于农业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消费,但它能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地中,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众所周知,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例如竹菜篮、木桶、畚箕等传统道具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而使用方便的白色垃圾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破坏了农村景观。

(三)农村种植养业造成的污染日益突出

农村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

农村是一个大市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并出现大量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畜禽粪便量大且集中,而城郊又没有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种养严重脱节,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有机肥施用量大幅减少,使畜禽粪便未得到有效利用。还有生蓄粪便污染是由于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都难以得到保证,绝大部分生活污水、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渗入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造成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四)农村落后能源利用方式造成巨大浪费

在农村,农民大量燃烧薪柴破坏了植被,造成木材的巨大浪费;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地方是煤和柴草并用,致使秸秆还田难以大规模操作,而且燃料直接燃烧时产生大量废气及废渣,由于农村生活消费分散,废气废渣难以集中处理,污染了生态环境。还有农民住房建筑多为砖结构墙体,并且被盲目地建得又高又大,保温隔热性能较差,这也造成了不少的浪费。

二、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应该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屯情,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尊重民意,村民自建”的原则,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实施污水净化设施,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新农村。文章就如何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一些思考。

(一)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针对部分农村的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采用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制作宣传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结合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形式,为生态立村大张旗鼓地展开环境宣,编写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适合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摒弃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同时,积极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积极参与生态家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增强农村垃圾分类意识

垃圾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可变废为宝,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乱丢垃圾或简单掩埋焚烧垃圾,不仅严重浪费资源,所渗透出的废液和产生的烟雾粉尘还会造成土壤和空气的第二次污染。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加强对农民科普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的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从长计议,加大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站,真正做到物为我用,变废为宝。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要靠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特别是用在乡村公路、饮水、学校、医院、新型农村社区等方面,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城乡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其实,造成这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没有跟上来:就业难在于农村产业体系不完善,上学难在于农村教学条件差,看病难在于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等。在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同时,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改厕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养殖场的畜禽粪肥的利用和处理水平;加快农村利用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等,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或免耕技术,开展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兴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环保机构要加强对乡村的监管,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农村环境的动向趋势,才能保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固废等方面的污染,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有利于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垃圾固废统一收集,畜禽粪便污染和化肥农药污染明显下降,绿化水平显著提高,使农村环境面貌有根本性的变化。

(五)积极发展农村生态农业

农村生态农业包括循环农业发展,绿化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综合治理等四个方面。

循环农业发展即指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救灾等,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升农作物防病防灾能力,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森林即指支持植树造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建设绿化基地等,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切实加快了农村绿化美化步伐。

保护森林资源即指支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防火、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白蛾防控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防病能力,有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大大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综合治理即指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灾害,大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全面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多功能开发。

采取积极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区域性(小地域范围内)生态农业产业,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龙头产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继而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面源污染,生产绿色、有机及生态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

(六)建立农村生态保障机制

篇7: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一、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意义、任务和目标

什么叫文明生态村?简单的讲,文明生态村就是三个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行政村。

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有重大意义。首先,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在广大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广泛开展这一活动,使农民群众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项事业;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本领,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能力和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在广大农村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大举措。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就是要在实现农民愿望、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利益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精神更加充实,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高。第三,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在广大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的一场伟大革命。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与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广大农民对改变这种状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解决这些问题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通过广泛开展这一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依靠农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出文明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根据我市的有利条件和客观实际,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可以确立“两年试点、三年推广、五年普及”的工作目标。即:2005年开始启动,成立机构,宣传发动;2006年至2007年,把1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2008年至2010年,用三年时间,推广创建经验,再把4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2011年至2015年,再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市农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

二、文明生态村标准

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体现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各个方面,还要统筹考虑全市农村发展的客观现状和预期目标,因此只能是“基本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文明生态村的基本标准可以拟定为:

1、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连接公路主村道和村内主干道硬化;推广使用沼气、垃圾定点存放、改水改厕、禽畜圈养,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村庄周围有绿化林带;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2、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制定有村民民主讨论形成的《村规民约》;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各项机制落实;红白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健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封建迷信活动;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健身场所,形势政策教育、科学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坚持经常;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标;合作医疗制度健全,设有卫生室,群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常见病治疗有保障;无计划外生育。

3、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村干部依法行政,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农民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无重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

4、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产业结构合理,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健康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

5、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三、外地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主要经验

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全国已有海南、河北、山东三个省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海南省开展这项活动最早。该省为推进生态省建设,2000年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探索。他们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走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推动农村奔小康的步伐为主要目标。据海口市创建活动的调查资料,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整合力量、突出特色。主要经验一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二是发挥经济带动优势,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三是发挥文化辐射优势,繁荣农村生态文化;四是发挥政治中心优势,建设农村政治文明。

河北省2003年3月开始建设文明生态村试点,2004年3月11日发布《关于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意见》,由试点推向全省。2004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全省4711个行政村开展了创建试点工作。2005年4月25日,河北省在保定市召开了“全省创建文明生态村经验交流大会”。该省创建活动的主要经验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开展创建工作;三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四是坚持以城带乡、结对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帮建活动;五是坚持以建为主、建管并重,不断巩固和发展创建活动成果。河北省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出现了5个优秀典型村,体现了5种精神,它们是:迁安市徐流口村的艰苦创业精神;邢台县南沟门村的团结奋斗精神;易县燕子村的积极创新精神;曲周县小弟八村的务求实效精神;献县小屯村的不断进取精神。

山东省2005年6月中旬召开了全省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现场会,《中国环境报》6月20日作了报道。该省把“生态”摆在前面,因而更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中,该省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济南市平阴县总结了“五个结合”的工作方法:一是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种养业结合起来,实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二是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相结合,建设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推进环保、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五是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以整治脏、乱、差为重点,抓好村容村貌和生态绿化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枣庄市坚持“试点引导、分批完成”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五化(硬化、亮化、净化、美化、绿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具体目标和要求。

四、我市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有利条件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全省和XX市尚未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我市如果率先开展此项创建活动有许多有利条件。

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551元。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又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一部分发展条件比较好的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作为试点先行创建。

2、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我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推广无公害农业等项目,市域生态环境状况更加优越。近几年大力推广沼气,进行村级道路硬化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许多硬件设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3、具有先进的人文环境。我市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近几年通过开展建立“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等活动,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涌现了XX等先进模范人物。通过广泛深入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广大农民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比较强烈。

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一是不能搞成强制达标升级活动。参加这项活动一定要自愿,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要和以前进行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协调一致,不能搞多头创建,增加基层负担。二是不能搞“一刀切”。我市各村自然环境有差异,经济社会条件也各不相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鼓励群众大胆创新,突出特色。三是不能因创建活动增加农民负担。创建活动有一些硬件设施需要资金投入,要鼓励农民自主投资、投劳,要防止搞摊派。

篇8: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 全面建设农村政治、经济、文化, 构建村貌整洁、环境优美的农村。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更高阶段,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据此, 新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思维观念向生态化的转变, 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农村。

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人类文明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与以往的农业、工业文明不同,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自己的特点。第一,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工业文明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而新农村生态文明注重对资源、自然的保护, 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第二, 生态文明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村民环保意识提高, 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 积极参与到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行动中,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虽有明显改善, 但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部分村民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法律法规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突出生态问题。

1. 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其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尤为严重。第一, 大气污染。农村普遍把秸秆和稻草作为燃料, 产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尘埃, 尤其是北方农村, 冬季大量使用煤取暖, 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第二, 水污染。乡镇工厂企业废水超标排放、毒性强, 由于科技水平低, 基础设施不完备, 布局不集中, 以至于治理难度大, 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中, 污染了农村环境;生活废水也是污染源之一, 农村生活废水处理系统不完善, 村民直接把生活污水倒入小河沟。第三, 土壤污染。农民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 盲目对土壤施用化肥、农药,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有机污染物残留和累积在农村土壤中, 致使土壤有机污染, 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和原本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

2. 农民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意识就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观点和看法, 是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环境权益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 就是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具备的生态学观念和知识。[3]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面前,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眼前的经济效益, 轻视生态建设。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农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在生产生活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够重视, 尤其是工厂与企业的经营者, 往往对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物视而不见。人们环保意识不强, 只顾眼前利益, 其根源主要是农村教育事业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落后。如从事环境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不足;农民在运用化肥、农药时只考虑如何增产, 不计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同时, 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足, 缺乏落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决心, 造成农民主观上意识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农村生态污染治理方面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仅仅依靠天然设施难以控制日趋严重的生态污染, 这就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 由于现阶段城市环境污染比农村严重, 政府过度重视城市, 对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足, 所以, 农村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导致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的科学技术不高, 环保机构不健全, 环境卫生状况得不到改善。

有法可依才能使各方面工作有效进行, 近年来, 我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环境保护立法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尤其是在农村, 不仅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而且部分乡镇缺少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明确的分管环境保护的领导, 无法进行有效的环境执法。正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执法机构的不完善, 导致环保措施落不到实处, 客观上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全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是中国国情, 只有让农业持续增长, 农民生活富裕, 农村村容整洁, 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复兴。为早日完成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 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 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 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4]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当前农业生态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 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解决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走生态农业之路, 必须要改善现状。一方面,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是关键。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使农业步入机械化阶段, 普及节水、节能技术, 健全环保基础设施。另一方面, 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利用能源, 达到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的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 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取高效率,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问题严重,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解决的关键在于农民的主体作用与政府的宣传相结合。

首先, 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只有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让农民了解生态文明不仅关乎我们的生活, 还与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让农民从主观上改变原来的生活状态, 增强对于保护生态的责任感。

其次, 要加大宣传保护生态力度。通过农民日常生活中易于接触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向农民宣传绿色理念, 让农民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宣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 树立模范, 提高农民积极性。为加强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调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工作中, 要树立典型, 带领群众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3. 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 我国重视城市环保工作远超农村, 部分乡镇企业机器设备落后, 社会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到农村, 大力支持农村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 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 长期依靠天然设施将加速损耗自然生态系统,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减轻人们带给农村生态的负担。另一方面, 应帮助乡镇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及环卫设施, 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 有效利用资源, 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虽已出台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与农村生态文明有关的法律还有待完善。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经济发展相结合, 统筹兼顾, 健全环境立法。在立法过程中, 要在具备“铁腕执法、铁面问责”的高水平的执法机构和完善的监督体系的基础上, 依据当地的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模式, 与国际交流、合作, 借鉴外国成功的立法经验,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

总之, 我国必须着重发展生态农业, 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需要党和人民共同完成。我们坚信, 有了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支持, 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 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前途是光明的。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目前, 我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 大部分自然资源也在农村,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生态意识,资金投入,健全法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潘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7.03.10.

[3]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1, 第126页.

篇9: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医学生物教学;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理念和医学生物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需要的是即要熟知书本知识,还能够把先进理念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医学生物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丰富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医学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医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很多,如生物的遗传变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生物进化、人类生存与环境等知识内容体系中都可以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理念融合在其中。如: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利用实例去引发学生探究,婴儿的畸形与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有关。癌症的发生与环境污染、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关。为什么要少吃烧烤类、腌制食物?人类的多种多基因遗传病与环境因素有关。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外部条件。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环境中的物理因素(阳光、气温)、化学因素(天然的与非天然的)、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导致疾病谱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观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归根到底要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是人为因素,其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破坏环境、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及人口的盲目增长已成为影响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问题。环境污染可以引起感染和传染病的的发生;可以引起化学中毒和公害病的发生;还可以导致癌症和畸胎。通过人类生存与环境一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类必须时刻注意保护环境的质量,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产生与解决中共同进化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向地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引发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要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文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二、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通过多种信息媒体资源来指导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图片,这些视频资料可强烈震撼人的心灵,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关于生态环境受破坏的例子太多了,让学生自己去关注国家、学校、身边的生态环保事情,可以利用实事实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如,沙尘暴、雾霾、水污染、食品污染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利用这些资源的直观化说明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举办主题班会, 让学生去搜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资料与图片,也可以采用演讲、讨论和辩论等多种形式。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通过生物实验,教育学生只有保护好环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在这些实践活动中。

三、在行为习惯、消费方式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上一篇:高中生应该怎么学好数理化下一篇:各酒店质检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