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概论

2024-05-05

动物保护概论(精选6篇)

篇1:动物保护概论

一、名词解释

动物保护: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当外界条件无法满足动物的康乐时,就标志着动物福利的恶化。因此,动物福利反映了动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条件,福利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康乐。

动物健康: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动物能正常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行为表现无异常。②心理健康,通过行为学的观察,判断动物是否精神愉快及正常地嬉戏玩耍。

动物园:动物园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并供群众观赏游览的场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与多样性,即指地球表面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数量。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基因组的变异性。即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的总和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它们之间相互达到高度适合、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频率。即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一复杂系统。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运动方式,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甚至连动物发出的声音,静立不动,改变体色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行为的动机:是动物表现某一行为的内部状态或驱动力,有目的及方向性,既是行为的动力,也是行为目标的决定因素。反应性行为:动物在日常活动中对外界剌激或对其他动物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动物的姿势、姿态、反射及呼唤等

社会行为:是群居动物常见的行为现象,其作用在于有效地辨认同种个体、家庭成员、信息传递以及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行为需要:是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环境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行为缺失:是指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环境贫瘠:是指环境缺少必要的刺激,或环境无法满足畜禽表现其习性行为。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与隐性感染的带菌(毒)动物,动物尸体、动物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眼泪等)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前者是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后者是从母体传播到后代。

易感动物:指对病原体感受性较大的动物,主要由动物的遗传特征与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就地保护:是指通过立法,以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天然栖息地保护起来,限制人类活动的影响,确保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的演化和繁衍,维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有时又称单位面积载畜率。密度过高,危害的不仅是动物,而且也直接影响生产效益。

产地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地或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检疫工作。产地检疫包括畜禽的定期检疫、引种检疫、畜禽及其产品出售前进行的售前检疫(集市检疫与收购检疫)、调运前的运前检疫及发生疫情时的确诊检疫等。

屠宰检疫:屠宰检疫是肉用商品畜禽在屠宰加工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包括宰前检疫与宰后检疫。

市场检疫:市场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进行的检疫。通过对交易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抽检、补检、补防疫注射、重检等,进行市场监督检查,以防止畜禽疫病随市场扩散

运输检疫:运输检疫指畜禽及其产品在运出县境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通过对运输的畜禽及其产品验证、查物、对运载工具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规定实施抽检、补检、重检,以防止畜禽疫病远距离传播。

净化检疫:净化检疫指流行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时所进行的检疫。主要工作包括及时确诊、报告疫情、追查疫源并采取控制措施等,是控制与扑灭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境检疫:指为防止传染病出入国境,分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与过境检疫。

CWCA: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IWC:国际捕鲸委员会 OIE:国际兽医局 IUCN: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IFAW: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二、填空题

1.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2.人与动物共患的细菌性传染病有(炭疽,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土拉热,弯曲菌病等)等。3.影响动物保护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文化习俗及心理因素)等。

4、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48年10月5日)建立

5.人的猪带绦虫病是(人吃了生的或半生不熟含囊虫的猪肉)而感染的。6.《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9年 中国)发布。7.动物福利的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8.《捕鲸公约》于(1948年11月10日)生效。9.犬的异常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自残)。

10、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环境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是(行为需要)

11、《中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于(1982)年发布。

12、动物保键最重要的措施是(防病治病,以预防为主。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 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13、1990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有153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4、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是给动物提供较宽广的活动空间,并设有庇护场所和采食区,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生物习性,这种模式是(户外散放饲养模式、圈舍散放饲养模式)。

15、禽流感病毒中对禽致病力最强的是以下哪种类型(H亚型)。

16、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红皮书》中对受危物种的分为(绝灭(Ex)、国内绝迹(Ex)、濒危(E)、易 危(V)、稀有(R)、不足(I))六级法。

17、于1979年6月23日在德国波恩签署,并于1983年11月1日开始生效,宗旨是保护迁徙的野生动物,该公约物的名称是(波恩公约)。

18、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是给动物提供较宽广的活动空间,并设有庇护场所和采食区,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生物习性,这种模式是(户外散放饲养模式、圈舍散放饲养模式)。

19、蛋鸡生产中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福利问题主要有(饥饿和饥渴、体温调节及身体舒适感、疼痛、损伤和疾病、恐惧感和压抑感、行为限制)。20、国境口岸检疫是按照哪种检疫分类方法划分的(依所检对象的流通情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制定的。

22、人与动物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有(狂犬病,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脑炎,恒河猴B 病 毒感染,日本乙 型脑炎,登革热,马传染性脑脊髓炎,裂谷热,新疆出血热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等。

23、在动物的原产地开展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称为(就地保护)。

24、人的华枝辜吸虫病是(人吃了含蚴虫的鱼虾)而感染的。

25、那些动物没有社会行为(指高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相对较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弱的动物,这类动物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举例动物:对虾、带鱼、蝇、蛙、虎皮鹦鹉等)。

26、《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75年7月1日)生效。

27、动物园的三大职能是(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

28、动物试验中实施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替代、减少、优化)

29.动物异食的原因有:(饲养管理单调、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

30.现代化畜牧生产存在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有:(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31、以检疫方法分类检疫可分(临床检疫和实验室检疫)。

32、环境条件大致包括(温度、通风、光照、垫料、饲料饮水、群体密度、清洁卫生、安全措施)。

33、育肥猪生产中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福利问题主要有(咬尾行为、加剧个体间的争斗、增重受到影响)。

34、动物行为的功能是(既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生存手段,又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工具)。

35、生物多样性是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36、动物异食的原因有:(饲养管理单调、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等。

37、现代化畜牧生产存在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有(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38、国境口岸检疫包括(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与过境检疫)。

39、现代集约化可替代蛋鸡笼养系统的生产模式包括(户外散放饲养模式(蛋鸡非笼养系统))。

40、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意义是(保护动物 , 减少实验 动物用量和减轻实验动物的伤害程度,最终实现完全取代动物试验的理想(宗旨))。

41、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可分为(由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由生物媒介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 病、由中间宿主介导的人与动物共患病、野生动物作为人兽共患病的天然贮主)。

42、动物检疫的方法分哪几种(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

43、国际比较知名的动物保护组织有(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善待动物组织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亚洲动物基金会 Animals Asia Foundation)。

44、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有(物种保护委员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生态学委员会、环境 规矩委员会、环境教育委员会、环境政策法律和管理委员会)6 个工作委员会。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08年1月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修订。(F)

2、动物适应环境有三种途径:遗传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T)

3.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和净化检疫属于国境口岸检疫。(F)

4、保护动物的手段是要加强宣传与立法,还应建立动物保护区,采取人工繁育等方法。(T)

5、蜜蜂、丹顶鹤、蜘蛛、珊瑚虫、犬、猫等动物有数学天才。(F)

6、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T)

7、犬的异常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食仔。(F)

8、控制动物疫病的经常性措施是改善动物的卫生条件。(T)

9、《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72年12月2日生效。(F)

10、“拉姆萨尔公约”, 于1975年12月21日开始生效。(T)

11、《南极公约》于1982年4月7日开始生效。(T)

13、《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于1983年11月1日开始生效。(T)

14、《捕鲸公约》于1982年4月7日生效。(F)

15、动物福利的原则是保证动物的康乐。(T)

16、营养添加剂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等,经常使用会出现中毒。(T)

17、乙型脑炎是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T)

18、《中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于1982年发布。(T)

19、迁地保护是指在动物原产地以外对动物进行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T)20、行为缺失是指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T)

21、人的华枝辜吸虫病是吃生的或半生的猪肉而感染的。(F)

22、限位分娩栏是现代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工艺,不会导致母猪异常现象。(F)

23、企鹅、蜜蜂、蚂蚁、犬、猫等动物有社会行为。(F)

24、在畜舍密闭条件下,高饲养密度会使舍内空气恶化,NH3、H2S 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T)

25、动物保护这门学科的内容是研究防止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T)

26、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中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三种主要形式。(T)

27、高饲养密度会使猪发生咬尾、空咀嚼、咬栏,鸡发生啄癖,牛卷舌等异常行为。(F)

28、环境刺激贫瘠会使畜禽舍内空气恶化,NH3、H2S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F)

29、笼养蛋鸡限制了母鸡的社会行为、筑巢行为、运动行为、煽动翅膀、觅食和啄地等行为。(T)30、产地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地或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T)

31、限位分娩栏是现代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工艺,不会导致母猪异常现象。(F)

32、畜禽长期或大量使用抗菌类添加剂对机体不会产生危害。(F)

33、人的猪带绦虫病是吃生的水鱼、虾而感染的。(F)

34、保护动物的手段是加强有关宣传与立法,还应建立动物保护区,采取人工繁育等方法。(T)

35、环境条件大致包括温度、通风、光 照、垫料、饲料饮水、群体密度、清洁卫生等。(T)

36、控制动物的疫病流行是动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T)

37、园养野生动物的正常行为有行走规癖、性行为异常及母性行为异常、自残、食仔等。(F)

38、金属材料的漏缝地面对动物的健康及福利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T)

39、动物适应环境有三种途径:遗传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T)40、企鹅、蜜蜂、蚂蚁、犬、猫等动物有社会行为。(F)

41、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农药污染。(F)

42、禽流感是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T)

43、反应性行为、采食行为、探求、运动、保养、社会、领地及休息等行为是哺乳动物维持必要日常活动,满足生活需要表现。(T)

44、动物保健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等。(T)

45、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959年由布赖恩.戴维斯创立。(F)

46、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成立于1971年。(F)

47、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3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建立(F)

48、空气质量的恶化对动物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T)

49、家畜的福利状况好坏是检验生产方式是否合理的最好标准(T)50、猪群的密度大影响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导致咬尾行为的发生(T)

四、问答题

1、试述实施动物保护含义?意义?

含义:“保护”实质`是“保存”或“保育”的意思,还包括对动物个体生命的保护之意。

(一)、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

(二)、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意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共有的大家园。它是生态平衡的主力军,由于有了动物才能使人类有一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它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药等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它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贡献,可称得上人类的朋友,人类失去这个朋友,就难以生存。

2、动物应该享有那些自由的权利?

“五项基本福利”(或称5个“F”或五大自由)

(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3、动物密度过高对动物产生那些危害?

①影响动物健康,表现为抵抗力降低 , 发病增多,日增重下降,死亡率升高,生产直接受损。

②高密度饲养的家畜异常行为明显增加,争斗增多,个体间相互伤残现象加剧,如仔猪咬尾、咬耳,笼养鸡的啄胚、啄羽等。

③在畜舍密闭条件下,高饲养密度还会使舍内空气恶化,NH3、C02、H2S 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会引起并发症,严重危害家畜的健康。

4、动物试验中实施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尽可能减少动物试验,对必须进行的动物试验要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对计划中的动物试验必须科学安排,使用最少的实验动物,获取最多的数据。

②在计划动物试验前,必须占有大量科学根据,确定和证明该试验的意义和必要性。对于必须进行的动物试验,必须有明确的目的。③有可能用替代方法的话,必须应用替代方法。已有相似的试验结果可以借鉴,试验则没有必要进行。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也不允许反复进行相似的动物试验。

④在试验中,对动物的伤害愈严重,就愈需要对试验持谨慎的态度。引致动物严重疼痛的试验方法应予禁止。应通过改变检测方法或选择其他措施 , 避免和减轻动物在试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害。⑤如果在试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动物疼痛、伤害或恐惧 , 应采取一切可能的途径或方法予以减轻。

⑥在所有引起慢性疼痛的试验或反复进行这类试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轻疼痛。而且,在试验结束后应给予特殊的照顾。总而言之,所有与动物试验有关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实验动物的伤害减小到最低范围内。

5、动物试验中如何减轻动物的痛苦?保护动物的要点是什么?科学工作者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减轻痛苦:在试验中,对动物的伤害愈严重,就愈需要对试验持谨慎的态度。

导致动物严重疼痛的试验方法应予禁止。应通过改变检测方法或选择其他措施 , 避免和减轻动物在试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害。如果在试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动物疼痛、伤害或恐惧 , 应采取一切可能的途径或方法予以减轻。总而言之,所有与动物试验有关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实验动物的伤害减小到最低范围内。

要点:要求在动物试验中使用最少的实验动物,使之承受最小的负担,以获得最大的结果。任何引起动物疼痛的剌激和处理都应尽可能排除。

责任和义务:制定动物试验计划和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失误。及时了解国际相关学科的信息和新的进展 , 互相交流经验,开展科研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动物试验。研究采用动物试验的替代方法 , 推广动物试 验的数学模型 ,改进实验技术 , 使实验动物所遭受的损害减至最低限度

6、以某种疾病(猪囊虫)为例叙述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休戚相关,许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为人畜共患病, 可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许多地方病也为人畜共患。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也可随食物进入人体,损害人类健康。

猪囊尾蚴为例:

猪囊尾蚴(猪囊虫)是猪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在猪与人之间循环,导致猪带绦虫病与人囊虫病。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人是终末宿主。人吃到生的或半生的含猪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而受感染,猪囊尾蚴在人小肠内发育成猪带绦虫,并在小肠内存活数年,甚至数二十多年(患猪带绦虫的病人可以自身感染囊虫病)。人因误食被虫卵污染的蔬菜、食物而感染,虫卵卵壳被消化液溶解后,六钩助经过前述过程在人脑、眼、心肌及皮下组织等发育成囊尾蚴,导致人的囊尾蚴病。猪带绦虫(长达8米)在人小肠内,头节吸附在肠壁上,体节游离在肠腔里,虫卵随着粪便排到外界污染了饲料和饮水,被猪吞食发生猪囊虫病。

7、中国整个动物保护法律体系有几种形式?

一是国家法律,由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

二是行政法规 , 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包括各种决议、决定、条例、章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多种形式。

三是地方性法规,由地方各级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或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具体情况与实际需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颁布,并只在本辖区内生效。

8、试述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与传染病流行时的紧急扑灭措施。

平时预防措施:主要是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清洁消毒消灭传染源,搞好饲养管理,是动物获得平衡日粮,减少应激因素等,以增加动物的非特异性抗病能力。

扑灭传染病:是指将传染病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加以消灭,防止传染病扩散,保护健康动物。补充:平时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发生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动物。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与隐性感染的带菌(毒)动物,动物尸体、动物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眼泪 等)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前者是在 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后者是从母体传播到后代 易感动物:指对病原体感受性较大的动物,主要由动物的遗传特征与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防疫措施:是消除或切断造成传染病流行的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但传染病不同,防疫的 侧重点不同如,猪气喘病——以控制病猪和带菌猪为重点;猪瘟、新城疫——以预防接种为主。预防传 染病的基本保健措施是增强动物的体质、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及增强动物的非特异性抗病能力。消毒、杀虫与灭鼠旨在消灭病原因子与传播媒介。对可能被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一切场 所、用其、物品要进行彻底消毒。

免疫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激发动物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其对某种疾病由易感变成不易感,是预防与 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免疫接种需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选用合适的疫苗方能取得满意效果。

免疫程序

畜禽传染病的扑灭------隔离、封锁

9、简述动物保健的一般措施? 动物保健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

必须根据动物群体的特点,制定周密的动物保健计划,然后将计划规定的各项保健措施落实到饲养、管理、生产的各个环节中。①制定与落实动物保健计划 ②改善环境条件③合理使用动物保健添加剂

10、通过“放生”和”“熊猫”谈谈如何保护动物?

采用了动物保护手段中的建立动物保护区及收养中心,这是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保护动物的有效手段,尤其适用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建立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禁止捕猎、砍伐及开发 是关键措施。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大熊猫的数量愈来愈少,建立保护区是当务之急。大熊猫的保护举世 瞩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最高水平。中国政府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注意保护分 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大熊猫。1963 年建立了四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70 年代增加到13 处。80 年代 国家有关部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实施“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新建 14 个保护区,其中 11 个在四川,1 个在甘肃,2 个在陕西,总面积达4242平方千米,包括2479平方千米的大熊猫栖息地。在 建立保护区的同时,还将建立保护走廊带,将保护区连成网络。同时还将为保护大熊猫采取移民措施。最著名的四川卧龙的保护区建于1963 年,历时30 余年,耗资6000 万元,2008 年5 月在汶川大地震中被 严重摧毁。保护区内圈养的63 只大熊猫除死亡1 只、失踪1 只外,其余被及时抢救转移,并将易地重建 保护区。

11、动物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包括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

一是以保种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下降的家畜家禽地方品种等。主要是野生动物。

二是以动物康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那些受人们日常控制的动物,如家畜、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关养的野生动物及其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动物。

12、叙述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

动物保护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文化习俗及心理因素等。

1.传统观念 :观念差异是影响动物保护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以及生活习俗往往决定了人们对动物保护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动物保护观念也在悄悄地变化。

2.宗教: 宗教信仰对动物保护的影响不可低估。佛教反对杀生,许多佛教的庙宇庵堂设有放生池,把捕捉的动物“放生”。3.文化习俗: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态度。同样的动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4.心理因素 :动物保护与人的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某人偏爱某种动物,憎恨某种动物或害怕某种动物,在生活中并不罕见。

13、有那些现象表明动物是痛苦的?

学术界对动物痛苦的看法 1.一些人认为集约化生产不会给动物带来痛苦,理由是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在这种生产条件下并未受到影响;2.另一部分人则强调极度限制动物自由活动的本身就是痛苦。

(一)意识与痛苦

意识与痛苦两者具有共性,既属于感受过程,又都是概念。痛苦是指不愉快感觉状态的程度,是个范畴概念,很难严格界定其定义。例如动物被关养在能致使其身体变形或损伤的环境中,显然是在受苦

(二)疾病与痛苦

1.不健康或有病是人类的主要痛苦源。对大多数人来说,所有功能的健全及无痛苦性疾病是最基本的康乐条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大多数动物。

2.损伤是另一种最具潜在性的痛苦源。

就人的感觉而言,并非所有的损伤都能导致痛苦,有时当人受到极大的创伤时,如战场受伤,却没有疼痛感: 相反,有人在抱怨剧痛时,而医生却看不到任何组织损伤。

所以,疼痛似有两个成分构成,一个是直接的、明显的机体损伤;另一个是伴随这一损伤的主观感受(痛感)。

(三)损伤与痛感

感受痛苦的生理机制人与动物之间是相似的。

用行为方面的证据来判断痛苦显得更为重要和可信。动物轻微疼痛的行为表现还不明显,剧痛时人与动物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

(四)精神痛苦

不是所有的痛苦都伴随明显的生理现象,例如精神痛苦。所以说是否健康作为痛苦的判断标准有它局限的一面。如果动物忍受痛苦的时间相对较短,对动物的健康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动物的短时间囚禁或运输不会马上损害动物的健康,但这并不说明其精神上不痛苦。

(五)非自然生活与痛苦

非自然生活是指野生动物生活在圈养的条件下,如动物园、实验室等,也包括家畜被关在无自由活动的条件下,如限位栏。动物若不能表现该物种特有的行为类型,是否可以判定该动物在遭受痛苦呢? 为此,必须了解在非自然环境中动物有可能会经历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1、先天行为与福利

2、驯化动物的行为变化

3、不能自然表达行为是否痛苦

不同的行为类型对动物的影响不一样,动物的痛苦感也不一样。

例如采食行为,假设过长地限制这一行为,则必然会给动物造成痛苦(饥饿), 严重者会饥饿致死。所以,缺乏某一行为的表现机会,动物会严重受苦。“完全的自然生活”也存在着痛苦

野生动物时刻都暴露在天敌与疾病之下。其死亡率高,而且死亡方式多为痛苦的,或被饿死或被吞食。如:在囚禁条件下,白冠雀平均寿命为11年左右,而在野生条件下则仅为1~2 年 , 这主要是野生条件下孵化期的死亡率过高的结果。

14、集约化畜牧生产有哪些涉及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 ? 现代化畜牧生产以集约生产为特征,集约化生产带来了一系列动物福利的问题,其共性问题表现为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致使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舍饲条件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在鸡生产方面,主要问题是密闭舍的通风及小气候的控制、饲养密度、抓鸡时的损伤及断喙手段等。

在猪的生产方面,主要问题体现在育肥猪舍的通风和地面、繁殖母猪和后备猪的栓系及限位饲养、仔猪的断尾、早期断奶及照明不足等。在乳牛生产方面,则有奶牛舍饲方式、漏缝地面、牛舍内空气质量和犊牛过早断奶等问题。

15、论述动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

⑴影响自然界动物生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类的开发对动物的破坏是巨大的,自然保护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要控制人类的开发行为。

⑵野生动物是不分国界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基于这个特点,野生动物法通常有国际和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方式。

⑶国际法是由参加国保证实施的,对各参加国具有约束力。而国家法是由各国政府制定并强制实施的,对制定国国内的人民有普遍的约束力。因此,动物保护法可以有效地制约人们对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护动物免遭人类的伤害。

篇2:动物保护概论

学号:1223150101

学院:商学院

电话:***

QQ:327049070

籍贯:广西南宁

动物保护与人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发密切,但同时,相互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认识动物作为地球统一有机体的成员角色、认识人类的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成为当今时代不可缺少的主题。本文以野生动物为特殊例子,介绍了野生动物的价值和概况,以及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概况和现状,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

关键词:野生

保护

价值

一、野生动物的价值

动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衣服,并且提供了我们至今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畜禽的种源。我国与动物资源紧密相关的产业有野生动物养殖、传统医药、特种皮革、民族乐器、工艺品制造、观赏旅游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美国动物研究学者贝利在其编著的《野生动物管理学原理》中提出,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野生动物的客观价值。他明确提出野生动物的价值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即:商业价值,娱乐价值,生物学价值,科学、哲学及教育方面的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学价值,负价值。

(一)药用价值。我国的传统医学就是在研究和利用野生动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虎骨、豹骨、犀牛角、麝香、穿山甲片、赛加羚羊角、熊胆粉、海龟壳、蛤蚧、眼镜蛇毒、蟾酥等,是中医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二)食用和衣用价值。我们的祖先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就是依靠采集或猎捕野生动植物来维持生计的。即使到了20世纪的今天,许多动物依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或衣用原料。如鹿肉、黄羊肉、紫貂皮、黄鼬皮、豹猫皮、水獭皮、藏羚羊绒、燕窝、飞龙、鳄鱼肉、鳄鱼皮、鸵肉、蛇干、蛇皮、蛇粉等。

(三)观赏价值。濒危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动物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招揽游客的王牌,是马戏团表演的主角,也是部分家庭养殖观赏或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主要对象。另外,象牙、河马牙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以及孔雀、鸵鸟羽毛、蝴蝶、(四)外交价值。我国特产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既是世界级濒危动物,也是各国人民极为喜爱和渴望参观的珍稀动物。对外赠送或赴外展出这些动物,对提高中国知名度、发展国家间政经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谊、宣传我国濒危动物保护管理成就、开展濒危动物合作研究、筹集濒危动物保护经费等,可以发挥奇特的作用。

(五)娱乐狩猎价值。1998年我国批准对外狩猎了3只羚牛、23只盘羊、61只猎隼、4只白唇鹿、57只岩羊、32只藏原羚、2只北山羊、1只水鹿,共为国家筹集到濒危动物保护管理经费1170万元,还调动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保护濒危动物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当地的扶贫济困问题。

(六)潜在的开发价值。物种的价值,人类目前所了解到的仅仅是其极小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物种的潜在价值将会逐渐被发现和认识。

二、我国野生动物境况

(一)自然保护区呈碎片状分布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加快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据2003年统计,全国已建立了l 999处自然保护区,现有自然生态类保护区492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296个。我国保护区分布不均,只有少数省(3个)的保护面积比达到10%以上。而另一些省(7个)还不到1%。

(二)野生动物园现状

资料显示,1993年我国首家野生动物园出现在深圳,此后短短十余年间,野生动物园已发展到30多家,这一数量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这些野生动物园为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合理规划与布局,基本的野生动物生存条件不具备。缺乏本土特色,野生动物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野生动物园属企业或个人投资,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能力弱。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功能丧失;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管理部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还没有进行,《动物福利法》等相关法律没有出台,对野生动物园的管理一直处于真空状态。

(三)大肆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因其消耗低、规模小,既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可作为旅游业的独特优越性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但是,游人的涌人及无节制地人类活动,使得野生动物生存及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社区居民的生产活动、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源开发活动,使得保护区出现分割、破碎化现象,即便在保护区的核心区也屡见不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已有个别保护区出现因非保护目的不当开发而引起的环境恶化。

(四)盲目开发。

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利用过程中,许多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丧失经济开发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外,还与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滥猎乱捕、管理不善、偷猎盗猎、动物栖息地破坏有关。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数量急剧下降。虎骨供不应求更加刺激盗猎者,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是造成其灭绝的重要原因。

(五)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生物入侵极大地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例如,云南省的滇池曾是我 国鱼类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但因引进经济鱼类导致原有种大量减少,现在湖中仅存鲫鱼、银白鱼、黄鳝等。

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所以滥食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

其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再者,食用野生动物极易传染疾病。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等。它们的内脏、血液乃至肌肉中均含有各种病毒、寄生虫,如B病毒、弓形虫、绦虫、旋毛虫等,有些即使在零下15℃的低温或100℃的高温下也不能被杀死或清除。稍有不慎,就会得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病、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肠道寄生虫病等。另一方面,各种家养动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人类没有必要去食用野生动物。

四、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政策

我国先后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受保护野生动物的界定、种类及人工驯养繁殖和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条件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我国各地方尤其是野生动物常聚的重点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地方法律法规,并实行打击、宣传教育多管齐下的方法,为野生动物谋求良好生存环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有效地保护了许多物种栖息地,使一些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我国建立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在国家林业局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使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和履行国际公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在公众教育方面,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作用,向社会广为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播放公开销毁非法盗卖走私虎骨、犀牛角、藏羚羊皮毛等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增强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五、动物保护的方法及建议

(一)除丰富完善现有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出台更为具体、细致、更有实际意义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假借驯养繁殖,倒卖野外资源的行为。非法销售、购买、加工、食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应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动物资源是国家的自然财富,尤其是野生动物,我们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当前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要责成各地林场和所有有狩猎动物资源的人民公社、农场、农垦场、牧场,将所辖范围内的这项资源保护、管理起来。全国各地区还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宣传画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抵制盗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三)适时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应适时进行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时应充分考虑运用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标准和中国实情相结合,重点是将具有经济效益并已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列入保护《名录》,如一些药用蛇类,以遏制对这些资源掠夺式地利用。同时,运用基因技术构架起生物分类系统,可以更合理地制定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更有效地鉴定具有科研与经济价值的物种。

(四)利用动物园与生态旅游区的种质资源进行野外种群复壮

充分发挥动物园与生态旅游区的科研职能,充分利用其种质资源,改善当地保护区内濒危物种种群的遗传基础。降低种群由于近交衰退的速度,扩大濒危物种种群的遗传基础,增加后代数量,减缓野生动物种群衰退的速度。

(五)合理开发利用有限资源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走科技开发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进行野生动物驯养,并非保护的良策。要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濒危药用动物的替代产品,加强动物药材综合利用研究、医药技术研究,提高动物产品附加值,满足人们对野生动物产品的需求,从而使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

(六)全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敦促野生动物养殖和经营利用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养殖场所的定期消毒以及野生动物的检疫和免疫工作,有关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出售前,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和检验,取得相关检疫或者检验合格证明。

附:我与小动物的故事

篇3:《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

由于本课程是文字性概论性质课程, 往往存在老师上课没激情, 学生不重视的情况, 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浪费了教学资源。笔者在执教过程中, 发现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抛砖引玉, 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不重视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 但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1]。导致学生重设计和操作性课程, 对于概论性课程并不重视, 有部分学生缺课或上课玩手机, 为了修学分而上课, 缺乏学习积极性。

1.2 教学方法单一

授课教师受到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限制, 教学上还是采取老师自顾讲课, 学生爱听不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讲课的内容基本都是概念性的理论知识部分, 使得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 很难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热情[2]。

1.3 缺少实验与实践的环节

由于是概论性课程,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时候没有设置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的安排, 使得学生听起来觉得比较空洞, 缺少对知识体系的感性认知和掌握, 很难让学生集中精神听老师上课。

1.4 考核形式单一, 评分制度单板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与其说是一门环境专业课程, 倒不如说是一门环保知识宣传课, 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环境知识教育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因而考核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评价的形式也应灵活化[3]。

目前考试只是笔试, 仅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核[4]。

我校是工科学校, 批改试卷规定中要求严格按步骤得分, 对于绝大部分的科目是很合适的, 但对于《环境保护概论》性质的课程, 这样的得分制度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2 教改的几点建议

总结了以上一些《环境保护概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本着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2.1 确定课程设置的意义

《环境保护概论》并不仅仅是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 它是与能源、材料、仪器、管理、地质、经济、法律等各领域的知识交叉在一起的一门课程。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环境和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的“概论性”专业基础课程, 使学生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普及环境保护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在上第一堂课时,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此课程是在一年级新生军训完后的第一堂新课, 作为本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环境专业的性质以及它的重要性而设置的一门。作为入门课程, 重点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学习的兴趣, 由浅入深的讲解来吸引学生往更细化的环境专业课程学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 调整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以“教”为主, 学生以“学”为主, 教师教的很“主动”, 学生学得很“被动”, 使得“教”与“学”孤立, 很少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机会, 导致培养出一批应试型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适当的时候当下“学生”, 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主动“求助”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最后教师在用专业的角度进行讲解和点评, 无论提供的答案对错和标准, 都应鼓励主动思考学生, 使学生有成就感,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习热情,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2.3 课程安排

由于《环境保护概论》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广泛, 并且环境知识也日新月异, 专业老师应紧跟学科前沿, 将环境专业学科的最新技术变革, 环保的思想动态、环保产品的最新开发, 和环保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本专业的学生。

结合我系老师各自擅长专业的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候, 尝试安排多位老师上课的模式, 取之所长, 传授给学生更丰富的各学科的专业知识, 学生也能有机会感受不同老师各自的授课风格。

每位教师只教自己专业的内容, 且只安排1-2次的课程, 有充分的时间备课, 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5]。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安排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 改善授课形式单一, 上课气氛沉闷的问题。

2.4增加考核形式, 改革评分制度

该门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采用多样化, 按一定比分加总的模式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专业水平。比如说可采取笔试、参观实习报告、实验成绩、课堂讨论、专业论文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

考试中的有部分问答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并没有一板一眼的标准答案,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 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就已经达到教学的目的, 建议此类课程的问答部分的评分留给专业老师一定的自主权, 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3结论

《环境保护概论》是环境专业比较重要的专业素质课, 为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几点个人的改革意见。笔者认为没有上不好的课程, 也没有真正不想学习的学生, 我们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 而非过多责怪于学生不认真上课, 不爱学习。教师更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来带动学生共同探讨环境知识,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质量, 促使教学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煜, 赵文玉.浅议普通高校环境专业课程的结构性调整[J].高教论坛, 2007 (2) :38-38.

[2]董怡华, 等.《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43.

[3]黄宏, 等.《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改创新, 2012 (1) :155.

[4]归风铁.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 (13) :162.

篇4:动物保护概论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动物保护论及媒体宣传动物福利的深入,动物福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校大学生作为肩负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重视动物福利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开设《动物福利保护概论》选修课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以及如何提高《动物福利保护概论》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  动物福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03-03

一、探索背景

近年来,虐待动物事件频频发生,社会人士呼吁政府部门建立相关法规惩处施虐者,保护动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已成为共识。当前在很多高校的医学、生物学、兽医学等专业领域的教学以及科研中都涉及到实验动物[1]。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现有学生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499人。本人在指导学生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动物福利问题,出现了在实验过程中给动物造成非必需的痛苦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某些高校大学生频频上演的虐待动物事件,不仅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甚至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各大高校,尤其是医学或者兽医学学校开设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物福利观、增强动物保护意识、善待动物、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以后的科研以及社会生活中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各种动物资源。

二、动物福利的概念

1976 年,休斯将农场动物福利定义为“动物与它的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1988年,Fraser 提出动物福利的目的是在极端的福利与生产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1990 年,台湾学者夏良宙提出,从动物立场而言,动物福利可以简述为“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动物康乐就是动物自身感受状态,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美国动物福利专家称,动物应有五大自由:转身自由、舔梳自由、站起自由、卧下自由、伸腿自由。英国农场动物福利法规定有“五不”:无营养不良、无环境带来不适、无伤害和疾病、无拘束地表现正常行为、无惧怕和应激。

我国学者在解释“动物福利”时指出: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而动物福利的概念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心理。动物福利包括物质(身体) 和精神两个方面,通俗的讲就是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要人道,尽可能的减少痛苦、不得虐待动物。动物福利所强调的不是我们不能利用动物,而是应该怎样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要尽量保证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动物福利实质上是以人为本位的,是指在动物保护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们给予动物的保护措施使其康乐,而人类也可以从中更好地受益。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探讨

动物福利概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善待动物、倡导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平衡, 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保障。目前,动物福利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更是在国际贸易中设置动物福利壁垒。而我国的动物福利发展状况相对落后。

《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该课程需兼顾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全方位探讨动物保护问题,论述动物保护的内容和意义、动物的痛苦、动物的保健、动物福利、动物异常行为、动物试验、人类娱乐活动等和动物保护的关系,同时还应分别介绍家庭宠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等保护概况、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介绍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动物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掌握常见动物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参与到动物保护的行动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针对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的矛盾,需合理安排课时,从而达到全面地学习动物福利保护的目的。课程教学计划是 32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

表 1《动物福利保护概论》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共32 学时)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

1 第一章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 2 9 第九章 畜禽的保护 2

2 第二章 动物的痛苦 2 10 第十章 实验动物的保护 2

3 第三章 异常行为与动物保护 2 11 第十三章 家庭动物的保护 2

4 第四章 动物福利与畜牧生产 2 12 第十五章 经济动物的保护 2

5 第五章 动物的保健 4 13 第十六章 园养动物的保护 2

6 第六章 动物试验与动物保护 2 14 第十七章 野生动物的保护 4

7 第七章 人类娱乐活动与动物保护 2 15 合     计 32

8 第八章 动物保护立法及动物保护组织 2

2.教学方法的探讨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明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模式,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型性教学。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大学生对动物福利问题的认识,引发大家的讨论,同时配合采用课程报告等方式进行辅助性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促使学生们深刻了解动物保护的内涵和意义。例如,2012年10月发生的四川“虐猴男”笑着活剥猴皮事件;2016年7月13日发生的天津虐猫,小猫被切掉半张脸事件;更有2015年3月31日,成都某大学生因与宠物店老板协商不好退款金额,当场虐死仅两个多月的小猫等等。这些损坏动物福利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人们也将注意力转向了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群体。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竟会如此残忍,面对幼小的生命,因自己的一时愤怒,竟然活活虐死小猫,不禁引起人们对青年学生动物福利意识淡漠的担忧。而发生在2016年7月23日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泰国普吉岛大象在海啸中救孩子” 事件,又代表不同的动物角色立场。此类教学方法的重点和难点是尝试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表达观点和如何把握动物利益和人类利益的平衡,对每章教学重点教师应当做到精讲并反复强调[2]。

重新审视和组织教学内容,建立优化的动物福利保护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讲授经典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跟紧学科发展前沿研究动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除了使用规定教材外,同时将国内外其他的优秀教材引入到课程内容中,作为学生的主要参考书。此外,还可以介绍与动物福利保护相关的中英文杂志,以及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供学生进行查阅,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2)创新性应用研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帮助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4-6]。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传统的知识获得过度到知识和能力的并重。最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通过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有效整合,借助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热点研究问题,如“实验动物的福利”、“经济动物的福利”的问题等,开展以3-5个学生为1小组的专题演讲。这一教学模式,将会大大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让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寻找和学习知识。同时,此类教学方法的开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查找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20%+20%+10%+50%的方式,分别是期中基础知识测试、热点研究问题完成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期末开卷综合测试。最后,为了让课内课外结合,同时提高设计效率,可以容许学生课内将笔记本电脑带到教室,课上完成大部分设计,课下继续完善,并且课下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典型问题老师集中讲解。课下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邮件、QQ或者微信同老师交流

(3)专题短片回放, 丰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动物保护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或经验为基础,感官可以使动物保护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这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经典短片回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创造愉快自由的学习情境,会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相关知识的动机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类教学模式更加直观性,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动物福利保护概论》集各种动物的保护于一门课程中,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7],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野生动物行为的观察更加直观和形象。通过播放记录动物短片,如实验动物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迅速了解实验动物的操作过程,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教学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播放关于学生动物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动物福利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动物福利问题的甄别,并将知识点贯穿于短片中,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中需注意的动物福利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4)科研专业知识的融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专业的最新动态及相关科研成果写入课堂教案或讲义,融入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科动态和走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8]。例如,在动物福利和畜牧生产章节中,关注畜牧生产过程中的最新研究动态;关注动物传染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注重动物的健康问题;关注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将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引入课堂,例如为提高母猪饲养管理中的动物福利问题而研发的智能化母猪饲喂管理系统,让学生们了解现代化畜禽生产的发展方向,以及动物福利概念在生产中的渗透。另外,以科研式教育为辅,能使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形成特色,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5)组织参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和流浪动物收留机构

去动物园参观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流浪动物收留机构、民间动物救助站等,切实体会动物福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直面受伤动物带来的震撼可以强烈刺激人的内心,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注重与动物福利保护人员的交流,认真体会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并且反思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观看救治好的伴侣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也能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动物的情感。

(6)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全面发展

《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承担《动物福利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师应当具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需要了解动物立法、饲养管理、行为学、防疫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学科动态和走向,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切实保障动物的福利,要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加深对动物福利内涵的认识,定期接受以实验动物福利规章制度、相关技术为主的培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潜移默化中使动物福利的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

四、小结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动物保护概论课程的学习,能使大学生们认识到动物保护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动物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教师作为高素质人群更加责无旁贷。将《动物保护概论》作为选修课引入到高校大学生教学体系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动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动物福利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学生掌握了动物福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

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任务艰巨的工作,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永刚,闫秀明,胡立磊.高校动物实验教学与实验动物福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 (2):208-210.

[2] 董晖,李磊. “动物福利”教学设计 [J].生物学通报,2010,45(10):20-23.

[3] 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84-87.

[4] 王晓泉,刘晓文,彭大新.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4-25,30.

[5] 刘新,方芳,陈冬梅.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热带医学杂志,2008,8(8):884-885,888.

[6] 徐大勇,李峰.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81-84.

[7] 闫大任.《动物福利与保护》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 (5):54-56.

[8] 刘倩宏.《动物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及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 (7) :31-32.

篇5: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议;⑤2002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1.什么是生态学? 答: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或者说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2.什么是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由哪四部分组成?

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一个整体。

组成部分: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什么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存在哪些类型的食物链?

答: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

类型:牧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4.选择题

(1)在食物链中处于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价值、美学价值。生态多样性的三层内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12.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答:①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物种面临威胁;②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③物种安全管理亟待加强;④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13.如何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答:①加强法制建设,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②摸清现状;③简历野生动物保护基地;④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⑤离体保护。

14.1883*5000*0.1/2.1=448333最多能稳定的养448333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能源、工业原料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矿产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矿产资源的储量正在锐减,有点甚至已经趋于枯竭。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压力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已经达到了非常庞大的规模,许多重要矿产存储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贫困和枯竭。

⑤物种资源灭绝 由于森林锐减和草场退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遭到破坏,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而且,从生物存在到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越来越。目前全世界有2.5万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处于灭绝的危险中。

5、简述中国资源现状及特点

答:①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由于幅员辽阔,各种资源在总量上与世界各国相比并不算少。但我国的人口众多,因此在人均占有量上就会下降。

②资源种类多,类型齐全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自然资源种类较为齐全;我国是少数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生物资源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尼西亚位居世界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力,水污染日益严重。湖泊及重要的水系富营养化、含氮磷现象严重,近岸海域的无极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仍呈加剧之势。

9、请调查你所在的城市(或城镇)水资源的现状如何?每人每年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10、什么是物种资源?查阅资料总结中国目前的物种资源有多少?当地濒危物种有哪些?你如何面对这些濒危物种?

答:①物种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有机体的总称。

②中国有高等植物30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约8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有234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10%;鸟类约占世界鸟类的13%;兽类449种,约占世界兽类的11%;中国几乎具有所有的生物门物种;另外,中国有特有的珍惜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银杉等。

③安徽境内的濒危动植物主要有野生扬子鳄、金翼凤蝶、霍山石斛、丹顶鹤、白冠长尾雉、香果树等。

④保护濒危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物种多样性....大力宣传濒危动植物的可利用价值,并用于开发

11、什么是能源?能源是如何分类的? 答:①能源是指自然资源中存在的某种形式的能,它可以转换成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电能、光能、机械能、热能。

②根据能源是否需要加以转换的特性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在一次能源中,根据是否可再生,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波浪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另外一次能源可以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类,常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

在二次能源中,主要包括电能、用做燃料的各种石油产品、焦炭、煤气、氢能等。

12、同时属于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和常规能源的是:(3)(1)煤炭(2)核能(3)水力能(4)风能

13、能源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四大常规能源分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和水能。答:能源在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污染和危害,能源消费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大气污染 一次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害烟气,对人类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形成有害的酸雨,降落下来对农作物、森林生态系统、和湖泊水库形成很大的危害

②温室效应 矿物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CO2,造成CO2积累,形成温室效应。③水体的热污染 在人类使用燃料的时候,只有一小部分被充分利用,另外一大部分排放到水体中去,对水系统造成影响,打破水体系统的平衡。

④固体废物 矿质燃料的使用后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渣堆放占用土地,不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核燃料的石油也会产生大量的堆积废渣,这些废渣产生大量的放射线,能够污染上百万年。

14、有人把“节能”作为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的要求?

16、目前主要有哪些新能源?你认为哪种能源的前景最好?

答:目前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聚变能等。

我认为风能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风能蕴涵量大,可以再生,分布广泛等优点。另外,风能是环保能源,在所有的新能源中,风能是开发过程中最环保的能源,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风能也将得到发展。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8.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归共有几种情况?

答:大气污染物排入的大气后,即在大气中运动。其转归有三种情况:①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无害的程度,其体现在多方面,如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②转移作用,污染物可以通过转移的其他的环境领域,扩大污染范围,其体现在向下风侧更远的方向转移、向地面水体和土壤转移和向平流层转移;③转化即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各种从污学作用,本身发生化学变化,转变成毒性更大的化学物质,即二次污染物。9.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有哪些?用图说明大气稳定度的影响因素。

答:大气污染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特性和排放总量,还与气象、地理、地物等因素有关,其中以气象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大气中的风与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状况的最直接因子,也是最本质的因子,是决定污染物扩散快慢的决定性因素。风速愈大,湍流愈强,污染物扩散速率愈快。

10.除尘设备的技术参数主要有气体处理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伤三种。11.选择除尘器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需要考虑当地大气环境质量、尘粒的环境容量标准、排放标准、设备的除尘效率及有关经济技术指标外,还必须了解尘粒的特性,如它的粒径、粒度分布、形状、比电阻、黏性、可燃性、凝集特性以及含尘气体的化学成分、温度、压力、温度、黏度。总之,只有充分了解所处理含尘气体的特性,掌握各种除尘装置的性能,才能合理的选择出既经济又有效率的除尘装置。

16.简述排烟脱氮原理,并指出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的区别。答:排烟脱氮原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为气态酸性氧化物,能同碱、盐反应;NO不与水反应,几乎不被水或氨所吸收,为便于处理,常将NO氧化为NO2后再处理;NO或NO2中的N都处于中间价态,可以再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该法是以铂为催化剂,以H2或CH4等还原性气体作为还原剂,将烟气中的NOx还原成N2。所谓非选择性是指反应时的温度条件不仅控制在只是烟气中的NOx还原成N2,而且在反应过程中,还能有一定量的还原剂与烟气中的过剩氧作用。该法的温度大约在400~500℃。主要反应为:

CHCH444NOCO222H2O2N22

篇6: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一、什么是植物保护

说起植物保护,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是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最初,我也是这个想法。读了这个专业后,才对这个专业有了本质的认识。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打个比方,人生病了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会对患者的病症作出诊断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植物与人类一样也会生病,同样也需要一个“医生”来给它看病。植物保护专业就是一个培养植物“医生”的专业,当然,这里所说的植物主要是指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种农作物。

植物生病大多是由自然因素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自然因素最常见的有旱涝灾害、土壤贫瘠等;生物因素则包括致病微生物(病原菌、病毒、真菌)、有害昆虫(蝗虫、螨类、稻飞虱等)、杂草(田旋花、打碗花、看麦娘等)、鼠害几个方面。就像人类的不同致病因素引起不同的疾病一样,植物的各种致病因素也会引起植物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通俗地说,植物保护所学的就是如何运用各种措施预防植物生病并治愈患病植物,这些措施包括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防治等。农业措施与物理措施是最常规的方法。平时我们说的作物轮作及人工除草就分别属于这些措施。化学防治是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害虫、病原物、杂草以及鼠类等有害生物,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学习植物保护,同学们可以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鉴定、识别、监测和防治各类病虫草鼠。

二、有哪些专业方向

植物保护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面分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下面我分别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三个学科。

1.植物病理学科

今年年初,由于天气干旱,造成全国麦田大面积缺水,间接导致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的暴发流行,这种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是一种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小麦条? 锈病的病原、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就属于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围。简言之,这门学科培养的是能够识别并防治农作物主要常见病害的人才,主要的研究内容有植物病原物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形态和结构、分类和鉴定,各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及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和机理,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抗病作物的育种,植物检验检疫等等。

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2005年,水稻重要害虫稻飞虱在我国南方大发生,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诸如稻飞虱之类的农业害虫及其防治就属于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它主要是研究农业昆虫和其他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方向包括昆虫的生态学,昆虫的生理机能、机制以及分类,昆虫病理学和生物防治,昆虫行为及化学生态学,昆虫遗传学与分子生物

学,昆虫药理学,城市与储藏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农业昆虫(蛹)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有害生物检验检疫等,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危害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及其他有害动物的鉴定、监测及防治办法,从而指导农业生产。

3.农药学

人生病了要吃药,同样的道理,植物病了也需要“吃药”,这个药指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农药。农药学这门学科有的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等将其设置为理学学位,偏重于农药的创制、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残留、抗药性原理、环境毒理以及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方式等理论与技术,有的院校如华中农业大学等将其设置为农学学位,偏重于农药的应用技术方面。通俗地讲,这门学科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设计、生产并使用农药,这也是目前植保学科里比较热门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培养什么人

植物保护专业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随着我国这几年对农业政策的倾斜及投入力度的加大,该学科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可持续农业、食品安全生产、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各方面迫切需要植物保护人才。另外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仿生学等高科技领域也需要此类高级人才,这也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要求。那么植物保护具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作为一个合格的植保人才,首先必须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生物科学(植物生理生化、分支生物科学等等)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知识,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及技能。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各种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从事科研工作,则还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及与本专业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从事植保生产、推广、销售、管理等工作,还需要深厚的社会经验及交际能力。一般来说,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十分广泛,可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从事信息咨询和管理及技术推广工作,在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到农药化工企事业单位从事农药研发、销售及管理工作,此外还可以到海关动植物检疫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四、开设哪些课程

本科阶段主要是学习植保一些基础的理论和知识,如基本的数学、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及其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植物保护所要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农作物,涉及植物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方面的知识;对农业生产产生危害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病虫草鼠等生物因素,涉及农业气象学、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科学等学科;对有害生物的监测涉及植物检疫、植物病害流行学、昆虫生态与测报等学科;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涉及化学、农药学、统计学等学科。植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衍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

五、毕业后做什么

这个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植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推广与开发、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药化工企业。大部分选择就业的植保毕业生都流向了农药化工企业。这几年随着国家建立现代化农业政策的确立及对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资行情不断看涨,增长势头越来越猛。与农业行业息息相关的农药行业在国内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竞争相对较少,人才缺口比例很大,特别是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其实要是能吃苦的话,这一工作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一些跨国大公司如先正达、拜尔、杜邦、陶氏益农等,当然也不一定非要做销售工作,也可以做农药产品的研发、登记、生产、管理等工作。

国内动植物检疫部门及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环境保护部门。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这些专业对口单位,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被录取。

地方基层农业局、植保站、农技推广中心等。现在基层农业单位的领导大部分是学植保出身的,这也是植保专业的传统职业。但是近年来的毕业生都去跑农药销售了,很少有去这些地方的。有志于从政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

进入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在必须是硕士学历才能当助教或者留校做辅导员。

六、升学率及就业流向

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37.98%。

就业流向:国有企业就业为4.72%;其他企业21.57%;三资企业7.19%;其他灵活就业2.02%:机关1.53%;其他事业单位1.80%;出国及退学1.12%;自由职业6.29%。

上一篇:电路修缮改造技术交底下一篇:小学教师入党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