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屈原》有感

2024-05-04

读《屈原》有感(精选6篇)

篇1:读《屈原》有感

读《屈原》有感

端午节汨罗江边的诗--读《屈原》有感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篇2:读《屈原》有感

读《屈原》有感1

空气凝固,风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终还是来到了边。你脸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无理的诽谤、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终选择了纵身投进的这条大江。用尽了力气,拂不去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主张抗秦,却遭受到楚国佞臣们的迫害。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

于是,你渐渐被君王疏远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爱的祖国灭亡了!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灵,你赋《离骚》。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遭到受尽诽谤的后果!你竭忠尽智,但终日被谤,你的心里又怎能无怨无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汨罗江为长眠之地。这一天,你出现在汨罗江边。憔悴枯槁的身心,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你宁愿赴江流而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尘世之污浊。这就是你,华夏大地上坚挺而自豪的脊梁。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即使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在一起,永不分离!这时,在那一段沉沦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的一颗不屈的心!啊,屈原!

读《屈原》有感2

他博览群书、知书达理,有长远的目光;他有满腔热血去报国,辅佐两代君王,可最终官场失意,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他从不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总是品性清高;他更有一颗爱兰之心,幽兰花香绕梁不息;他文采极好,诗歌造诣极高,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便是他所创……他就是芈性屈氏,名平,字原、灵均,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自古以来,忠臣或是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是满腔抱负,激扬文字,忧国忧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话,如:班超、班昭、魏征、上官婉儿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负,遗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名流传,爱国赤子,令人感叹!可屈原又何尝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爱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梅兰菊竹。兰乃花中君子,它不与世争俗,长在幽芳的山涧之中。世人赞美兰,用诗歌颂兰,如:王肃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为国打下一番事业,他不断的磨练自己,他的爱国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他踏入了水火两热的朝堂,辅助君王左右,治国理国。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提出“选贤任能”的新政。因为立新政,才使楚国强大。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我磨练与自我提升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为人正直,是一位谏臣。直言相劝于君王,必定会困难重重,他追随于君王身后,指出君王之过错,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错而不改。他看不惯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祸国殃民。可是,谁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艰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贞,同样令人敬佩。

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导致楚怀王对他渐生不满,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语离间,疏远了忠臣,最终流放了屈原。

官场失意的他,明明可以游山玩水,好不快乐!但,他没有。被贬之后,屈原仍然心系庙堂,感叹民生多艰。难道这不代表了他爱国,忠贞不渝吗?如不入朝堂,种兰、爱兰、写兰,这样他不至于后来被流放;仅凭诗,他也可以令后人赞赏。但他,还是选择了朝堂,因为他有雄伟壮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楚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叹!他的一生绚丽多彩,也充满了坎坷!可他的抱负,却空遗憾!楚怀王,又何曾真正赏识过他呢?屈原在听闻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爱国之心和远大志向,让后人赏识敬佩!屈原,美名长流后世!

屈原一生令人悲叹和惋惜,端午时节,更让我们追忆古人。虽然不求每人都像屈原那样雄才伟略,但自强自立,爱家爱国之心,更应从我做起。回首昨天,我们应问心无愧;面对今天,我们更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必将斗志高昂!

读《屈原》有感3

欢迎你们随时到我们那去做客,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再见了,说完爷爷的烦恼,再来看看奶奶的烦恼。今天妈妈问我想去哪里吃饭。塞罕坝的两日游,让我理解了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含义!俗话说:“红花也得绿叶配。上联是‘在上是帅’,横批是‘天蓬元帅’请你对出下联。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读《屈原》有感4

薄暮冥冥,我在灯下一遍又一遍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涸染上了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了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泪罗江畔那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让人百读不厌的诗章。每次读它,总被如潮的感动淹没着。你如一颗流星,凄美地闪烁若,横空飞过我心灵的天空。曾在一个寂妻的深夜,入定般地想象一个孤寂的灵魂在泪罗江畔或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孤独地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有孤独的猿鸣,但你将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的抱负从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流落笔尖,化为一篇瑰丽的文字……

此刻,你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衣的今夜!依旧是那秋冬的凤,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泪罗江畔执著守望,期待着返回祖国,再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我在想,有谁会去撷取你散落在泪罗江畔的叹息?又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注定要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步向平淡,那么,这一路你走得安详吗?你那么伟大的思想及高远的理想都随滔滔不绝的泪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只能在那浩瀚的星空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丽的篇章中读慷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存于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阅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而充满苦难的经历,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假诗章来抒写白己苍凉的一生!诗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正寄寓了你撼天动地的忠贞吗?每口在嘈杂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泪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间,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我自己。在这个被言情、武打以及各种光怪陆离的书籍充斥的社会,是你在时时提醒我,勇敢地求索至真至美的另一种人生。

你因《离骚》而不朽,这或许是你不幸中的最大幸运。真的希望你一直都未曾远离我们。或许,你正徜徉千泊罗江畔,目光穿越千年尘世风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

读《屈原》有感5

读《屈原》有感作文当你老到终了时重新翻开记忆的扉页,虽然平凡了一生,但没有残缺,也就足够了!即使负债累累,父母也凑齐儿女上大学的费用。我怎么这么粗心哪。“我见状大喝一声,妹妹吓了一跳?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不知什么时候,我身边站着一位阿姨。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读《屈原》有感6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要数《屈原行吟沉江》的故事了。

这篇讲战国末期,强盛的楚国逐渐走向了衰弱。此时,楚王不但不奋发图强,反而听信奸臣谗言,将励精图治的屈原给革职流放了。经过一系列无效的抗争之后,屈原带着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惋惜含泪投江自杀。

读完之后,有一句话总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那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故事中,众人都认为只有投降于秦国才能保命,而屈原却认为不但不能投降,而且还要与楚国决一死战。他认为如果投降,受害的将是楚国的百姓。在奸臣们的一致反对下,糊涂的皇帝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并最终导致其投江自杀。曾经,有很多人认为屈原好傻,认为他死得不值,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只要是正确的,就算大家都反对,也要坚持!

三年级学完了射线和直线时,老师问我们:“射线和直线那个更长?认为直线长的起立。”

“刷刷刷……”我们班99%的人都起立了。可当问到“认为两条一样长的起立时”,我站了起来。“怎么同学们有的用书捂着脸笑,有的更大胆——拍着桌子笑呢?!”我吃了一惊,环视一周:“怎么只有我一个人?莫非是我的错了?”刹那时,我的脸便烧了起来。“不对呀,它们都可以无限延长,肯定是一样长了……”想到这里,我又坚定了信心,脸不红了,腰也挺直了。在大家奇异的眼神下,老师替我解了围:“既然都可以无限延长,怎么会有长短之分呢?”我顿时松了口气,庆幸自己坚持了正确的观点。转头一看,居然发现其他人的脸不知在什么时候也悄悄红了起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它不是特立独行,也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脱群离众,而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持!

读《屈原》有感7

太史公大作《屈原列传》,实为写己,仔细想来,竟有几分异端。

屈原是否为太史公杜撰之人,或为太史公杜撰其事。太史公说错几句话,惹皇帝不高兴,把生育权给剥夺了,而屈公也大相径庭,被别人说几句,怀王不高兴,一疏再疏。事实上,刘彻不喜欢司马迁,怀王也不喜欢屈原,而他们却以为上司不讨厌他。这就好比老师与学生,老师不敢当面整某学生的难堪,但若那人犯事,老师便会不失时机给他颜色,穿穿小鞋,而学生却好比摇尾巴的狗,主人碍于情面摸摸它,它就自认主人喜欢它。倘若刘彻真喜爱太史公,他会令他绝育吗?倘若怀王真器重屈原,会弄份几个月见不到一面的工作给他吗?你见过狗主人会因自己向狗不小心对自己大叫几声,就把它阉了吗?人情社会,别讲什么所谓王子犯法,与庶子同罪的废话。

我想,当时,太史公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把自己写进自己写的史书中,看见同命之人,尽可能写得完美些,就当是在写自己吧!万万没想到,后来,太史公因绝育,被首推为忍辱负重的“超”男人,屈原因自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首选,现在,伟大的中国人又把关于屈原的节日“奉送”给韩国人,不知多年后,屈原投的江会不会是汉江,此为后话。

情景回溯到屈原投江前,曾有渔甫劝他识时务,与时俱进,能随波就逐流吧!这不是嘲笑屈原吗?子兰、靳尚当权,屈原恨他们,相互作用,他们也讨厌屈原,屈原就是去给他们提鞋,还嫌他个头高呢!屈原只好说,世道黑暗,我要做高洁之人,我还是去喂鱼吧!这叫保洁呀?什么思想,就好比我现在要做个高洁的人,倘若忽然跳出个淫网站,我难道要在说大堆假大空后,便纵身撞向屏幕吗?

渔甫其实就是个典型的中国平民观众,别人的事,只要不牵涉自己的利益,就无所谓,纵使那人釆取何种非人的方式。屈原想投江,玩献身,他听完,竟不会拉住他或叫人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即便那人一时想不开,打着千万个自杀的幌子,你先拉住他,他总有想开之时,何必由着他呢?很多东西失去就意味着完结。

不过,屈原死了也好,我们每年都有包子、粽子吃,纵使我们不知这是在纪念谁。

读《屈原》有感8

为准确的阅读好屈原的楚辞九歌之一《东皇太一》,我几乎逐字查阅,并细心的听读音,已然象个非常自觉学习的小学生。短短的一篇我用了两天时间,不过,这两天自己收获很大。过去对屈原的认识是停留在电影中的屈原和端午节相关的屈原,知道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一位诗人,最后是因不得志抑郁投江而亡的战国时人物。

一篇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把我拉到了那遥远的`过去,那是一个祭祀场面,神巫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精美的食物,华丽的服饰,象征贵气的长剑与玉器,还有取之于自然的山翠云香,在良辰吉日,笙竽琴瑟,曼舞轻歌,一派虔诚的祭祀活动。

从屈原的诗我仿佛读到了古朴,读到了原味,听到了剑把上玉佩的叮咛声,闻到了花草美食交错的馨香味。我读出了味,神入了画,看着以屈原的九歌为题材作的画,更是把我带到了一种超自然的美轮美奂之中,勾出我年少时的一个愿望,那时,我真想用画笔画出我心中出现的美好景色。那是我从未在现实中看过的景色,而是从一些不全的画面中看到的残画景色。我曾经想有一天我要画出来。也许是我没有这样的天赋,也许是我没有这样的环境,也许是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努力,我没有画出心中的任何一幅画,但美丽的想象一直在深藏在脑海里。

看第一首屈原的诗,我就被触动了,也许我完全曲解了屈原的诗,但不管怎样,我喜欢屈原的诗,我会认真细读下去,去了解一个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的情怀。

读《屈原》有感9

屈原是世界四大名人之一,我们作为屈原的后代,应该对他有所了解。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读《屈原》有感10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无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泊罗江岸,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光。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平——,楚怀王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你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嫉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灵魂。你赋<<离骚>>,还记得那雄言豪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疾余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道直行,你竭忠尽智,但你终日被谤,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恨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

你最终选择了与泊罗江存亡。这一天你出现在了泊罗江口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连渔夫都看出你心中的不悦。当他诧异地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那些不快: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你宁愿赴常流而葬乎江中鱼腹,也不愿一皓皓之白,而蒙世与天下。

这就是你,大地坚挺的自豪的脊梁。

你,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一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

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能匆匆地走?你实现了你心中的那个伟大的梦想,即使你成为鱼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篇3:读高更有感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篇4:读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手稿

最近,我有幸读到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手稿,又重新点燃起对它的由衷热忱之情。这份手稿写在红格的粗报纸印的稿纸上,共有一百二十七页,其中《写完<屈原>之后》一文有十页,废稿共十一页,每页可容四百四十字,上面印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稿纸”。看到稿纸上那些豪放、流畅的字迹,就可以判断:这是疾笔奋书而成的。据郭沫若回忆说,因为写得太快、太用力,竟把钢笔尖都触断了。这部名著只写了十天,从一九四二年一月二日到一月十一日,中间还有一些社交活动。他说:“目前的《屈原》真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各幕及各项情节差不多完全是在写作中逐渐涌出来的。不仅在写第一幕时还没有第二幕,就是第一幕如何结束,都没有完整的预念。实在也奇怪,自己的脑识就象水池开了闸一样,只是不断地涌出,涌到了平静为止。”①这是因为时代斗争的风暴急迫地呼喊《屈原》的诞生。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危亡的严峻考验。在作家所生活的环境里,忠和好的斗争,即坚持抗战和投降卖国的斗争,十分激烈。屈原的形象在作家的心里孕育了很久很久了。那时候,他又在实际生活中时时体验到与屈原相似的情绪。

据记载,屈原从楚怀王做左徒到楚襄王时郢都陷落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斗争生活。这部历史剧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集中写屈原一天的生活。前半部分主要写他受诬陷,以后写他的反抗。前三幕写得顺畅,一气呵成,势如孤桐劲竹,直上无枝。作家写完第二幕后,“吃午饭时全剧结构在脑中浮出,决写为四幕剧”。可是,就在第二天,他却推翻前议,决定“必须扩展到五幕或六幕”。因为,第四幕遇到了难关。就这个剧本的构思和写作的全局来说,如何处理第四幕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度其原因,前三幕线索单纯,作家原想第四幕就可以结尾了。而实际动笔时,才感到屈原与南后针锋相对的斗争,尚未有力地展开;而在婵娟的形象中又倾注了作家越来越浓烈的热情,她的光辉远没有充分放射出来。于是,必须扩展成五幕史剧;第五幕还写了两场。这样的变动,有利于笔墨酣畅地表现人物,有利于深刻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

塑造长期孕育的屈原形象,也并非一帆风顺。作家曾在原稿上批注:“第四幕,写屈原出游与南后相遇,更展开南后与婵娟之斗争,但生了滞碍。创作以来第一次遇着难关,因情调难为继。”②这里说的“滞碍”的原因,——“情调难为继”,指的是如何把握屈原的性格。屈原在经受被诬陷的打击之后,他的情绪怎么样呢?第三幕写屈原被诬陷后对宋玉、子兰说:“哼,真没有想出,你会这样的陷害我!可你陷害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中国呵!”“你们不要挨近我,我要爆炸!”可是,紧接着的第四幕最初的幕前介绍却说:“屈原在堤上返复踯躅,此时心境已较平静,但颜色憔悴,比午前判若两人。返复低徊中,口中不断吟咏,时而高时而低,时而中断,或默默徘徊,或立沉思。断续可闻之歌咏乃《惜诵》中之辞句,前后不相连续,盖此时《惜诵》一章正在酵酝酿中,尚未到完成之境也。”接着,这幕戏的开头,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屈原说:“我很羡慕你们这种打渔的生活,看起来好象是无忧无虑的一样。”此处的四页原稿,以后被作家废去,并写下说明:“初本如此写法,顿生滞碍,致休息半日,后乃另生新案,完全改易。”“屈原的精神突然平静下来,调子太低,与下文不能接笔。因此遂一时生出脱节,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完全废弃了。”③作家开头这样处理,可能受了《离骚》的影响。这首长篇抒情诗时间跨度大,抒情主人公在爱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极度悲痛中,内心矛盾重重,思绪跌宕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情境相似,史剧中人物的表现却与抒情诗的表现有许多区别。这里只准备写一天的生活,主要依靠人物的动作和剧情来表现人物。所以,作家在艺术构思中明确了不去工笔细绘他的思绪起伏的历程,而着重突出表现他的斗争精神。有了这个基调,“滞碍”顿成坦途。郭沫若一月九日遇到的创作“难关”,第二天解决了。他在《日记》中说:“第四幕困难得到解决,且颇满意。上午努力写作,竟将第四幕写成矣。”④与此相联系,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决定了一方面加强对屈原周围群众的描绘;另一方面着力描绘婵娟的形象,借以进一步烘托屈原。

沿着这样的思路,作家对屈原的形象多次作了加工。比如,在宫廷上,南后突然诬陷他失礼,楚王听信谗言后竟然对屈原说:“你以后永远不准到我宫廷里来,永远不准和我见面!”紧接着的对话是:

屈原:大王,那请你赐我死,我要以死来表示我的清白!

楚王:赐你死?哼,你有面孔值得去死!

屈原的话,显然是自我辩解的态度。一九四六年群益版《屈原》还保存了这样的对话。以后,作家把屈原的话改成这样:“大王,我可以不再到你的宫庭里来,也可以不再和你见面。但你以前听信了我的话一点也没有错。你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

屈原被诬陷后,群众相信不相信屈原呢?在那“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时代,孤独的、不为世人理解的境遇,定然更增加了屈原的郁闷。历史剧把屈原所处的时代的积极面大加发挥,使戏剧的色调更明朗。比如,当靳尚当众宣布诬陷屈原淫乱宫廷,“紧紧地把我们的南后抱着”时,群众马上哗然,并且说:“我们不相信!——谁也不相信!——你侮辱三闾大夫!……”这句话就是在以后修改时才加上去的。又比如,着力渲染了群众为屈原招魂的场面。在原稿上,郭沫若写了如下说明:第三幕的招魂,“初仅撮取《招魂》之大略。定稿加译,几译出其全部”。对比这两种不同的稿子,更能理解作家的匠心。婵娟、钓者、渔父在河边相遇的一场戏,是精心安排的。婵娟听到流言,不明底细;但她相信屈原,四处去找他。她在河边见到了渔父。渔父对她说:“你的老师却在替我们老百姓太息啦。他有两句诗多好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能够为我们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太息而至于流眼泪的人,古往今来究竟有好几个呢?”原稿上没有这句话。这是作家修改时加上去的,以便画龙点睛。但是,事实真相如何,仍然不清楚。剧本安排的一位钓者,实际上是宫廷里的乐师。南后诬陷屈原,他是目击者。靳尚向群众散布对屈原的诬陷,就多次叫喊:“没有亲眼看见的人恐怕是谁也不肯相信”。现在,这位乐师就以目击者的身分,当众揭露南后策划趁楚王刚进门的时候,大喊“我发晕”,“便倒在三闾大夫的怀里去了”,一忽兒又翻脸大叫:“你太使我出乎意外!在这样大庭广众当中你敢对于我这样的无礼!”南后的凶险、毒辣,本来在场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无人敢揭发。这位钓者就在有力地揭穿了南后的阴谋之后,马上被抓走了。在原稿上,剧本通过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作了如下交代:

屈原:这个人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渔父:哼,可怜。他说这话不久,便来了两位卫士把他抓去了。

屈原:怎么?把他抓走了?

渔父:大概是这濠水里面钓鱼的,有好些恐怕并不一定在钓鱼,而是在钓人的吧。

屈原:唉,这世道真是暗无天日!

这几句对话描绘楚怀王时代特务横行,显然凝聚着郭沫若在重庆对蒋介石特务统治的愤慨。可是,以后作家又删去了,原因正如他自己在手稿上批注的,“把当时特务组织写得太现代化,为不切实际。”原来,他“一面写作,一面感觉不安”。郭沫若主张历史剧“容许虚构”,但是,“写历史剧在用语上要受到一层限制,太近代化的语言不能用。”⑤这样才有助于使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感。

在创作过程中,蝉娟的形象越写越丰满,越改越美好,在戏里的分量越来越重。读了手稿,感受深切。郭沫若1月8日决定写成四幕史剧时,婵娟的形象远没有现在这样丰满。分析手稿,可以看出作家为加强婵娟的形象,在创作过程中作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在一月九日决定将史剧扩展成“五幕或六幕”,以突出“南后与婵娟之争”;二是用《桔颂》作为婵娟的祭文;三是对前几幕婵娟的戏又重新作了修改。

南后有一呼百诺的威势。屈原被诬陷后,婵娟挺身而出,敢于直面向南后作斗争。她身上融铸了作家的理想。如果光写这场斗争,也会使人感到突然,艺术上强烈有之而略欠波澜。于是,作家选用剧本一开头强调的《桔颂》作为婵娟的祭文,使整个剧的气氛贯穿起来了。要是说屈原的《雷电颂》是急骤的鼓点;那末献给婵娟的《桔颂》犹如气象万千的交响乐。它们交相和鸣,撼人灵魂。郭沫若于一月十日上午写成第四幕。可是,“夜为第五幕复小生滞塞,只得早就寝。”这里的“滞塞”,主要是结尾。以后,作家将第五幕结尾处的稿子废去,并作了批注:“此第五幕闭幕处之废稿。初尚未用《桔颂》作祭文,睡了一夜之后,突然想到,始补入,故废。”原来的结尾是这样的:“屈原:(手执花环在空中招展)婵娟,婵娟,婵娟呀!你已经发了火,你已经征服了黑暗,你是永远永远的光明的存在呀!(将花环投于尸上。)”现在改用《桔颂》作祭文,使坚贞的桔树形象贯穿全剧,歌颂了婵娟,也使全剧的结束给人余味无穷的艺术感受。

作家对第四幕结局的修改,也值得注意。最初的原稿是这样的:

楚王:我们回城去吧。(指挥余人,自己先行向城门在动)疯子实在太多了。

张仪:(一面在看)疯子是四处都有的,不过我很佩服我们南后。他真是精明,矫健,自唐虞夏商以来,后妃中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物。封锁疯子的嘴是最好的办法,把他们的嘴封锁了,免得搅乱人心啦。

作家复看时,对此感到不满意。他加了如下批注:“这是第四幕闭幕处的废稿,一时思索杂乱,想不出方法来闭幕,后经改削。”修改后的结尾,写宋玉出场。此时他已背叛屈原,投靠南后;南后已呼喊他为“我的小臣”。这样,在戏剧结构上波澜又起,摇曳多姿;又为紧接着的五幕一场宋玉“改着华丽之服装”上场伏了一笔。宋玉的叛变,反衬婵娟的坚贞。从而为第五幕高潮的到来烘托了气氛。

第一幕有关婵娟的戏也有改动。开场时,除屈原、宋玉外,“原拟先写子兰入场,后写上官大夫入场,继续先后更易。”这就废去了原来的稿子。群益版的历史剧《屈原》还保持着上官大夫靳尚先出场的局面。以后,改由婵娟向屈原转达靳尚来过的消息。显然是为了突出婵娟。这一幕的结尾经过大改。作家有说明:“此乃第一幕闭幕时废稿,初写成如此闭幕,后加改易。”改易之前的稿子写子兰追逐、纠缠婵娟,结果这位跛脚公子摔了一交。他被扶起来后,又追婵娟,这时宋玉上场了。

宋玉:公子子兰!公子子兰!

子兰:(罢追,喘息不定)在这儿呀。

宋玉:先生已经把衣服换好,在外边等你啦。

子兰:(向婵娟,愤慨地)好嘛,这一次算我上了你一个小当。(向宋玉走去)

宋玉:你们在这儿干什么玩意儿呢?

子兰:(仍在喘息)我们吗?唉,我们在这儿唉,我们在这儿——捉迷藏啦。

婵娟:(狂笑)呵,哈哈哈……。

这样处理有一点喜剧意味,对跛脚公子子兰不无讽刺之意;但是,也可能会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子兰纠缠婵娟的枝节问题上去。初版大体上保持原稿的样子,文字已有修改。现在的本子,原来的宋玉出场已改为屈原出场,保持了原来的讽刺意味,婵娟也写得深沉了一些。

一个戏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各个艺术形象之间在剧情的纽带上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同时,它们之间又互相映衬。黑白越比越明,美丑相反相成。郭沫若说:“史剧的创作是注重在构成而务求其完整,愈完整才愈算得是构成。”⑥这样的见解在《屈原》的创作过程中也有真切体现。“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与卖国求荣的南后形成鲜明对照。婵娟坚贞不屈、视气节重于生命,宋玉趋炎附势、临阵变节,也是在对立和对比中表现得更为鲜明。这样的安排是从戏剧的整个艺术构思着眼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社会影响,以此鞭笞投降、变节的反动文人。所以,读手稿可以看出,作家对宋玉的批判越改越激烈了。有的同志善意地提出了对宋玉这样描写是否合乎历史真实的问题。郭沫若回答说:“我对他的看法有点不客气,但似乎没有严重的‘反历史主义’的程度。”⑦其实,史剧是一种艺术创作,不是历史事实的插图。历史剧中的人物在精神、气质上与作为原型的历史人物的总的倾向应该有某些相似处;但作家又经过发挥、创造。如果以目前大家一般能接受的看法来表达:历史著作主要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戏剧创作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经过作家虚构的。这样,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说,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和作为史剧中的艺术形象的屈原之间,⑧当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我们不必把他们当作同一个人。

①《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沫若文集》第三卷。

②《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沫若文集》第三卷。

③郭沫若:《屈原》手稿。以下引文凡未注出处者,均见于手稿。

④《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沫若文集》第三卷。

⑤郭沫若:《关于历史剧的一封信》,《战地》一九八○年第五期。

⑥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16頁。

⑦郭沫若:《给丁力同志的回信》,《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

篇5:读《屈原》有感

自古以来,忠臣或是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是满腔抱负,激扬文字,忧国忧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话,如:班超、班昭、魏征、上官婉儿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负,遗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名流传,爱国赤子,令人感叹!可屈原又何尝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爱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梅兰菊竹。兰乃花中君子,它不与世争俗,长在幽芳的山涧之中。世人赞美兰,用诗歌颂兰,如:王肃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为国打下一番事业,他不断的磨练自己,他的爱国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他踏入了水火两热的朝堂,辅助君王左右,治国理国。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提出“选贤任能”的新政。因为立新政,才使楚国强大。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我磨练与自我提升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为人正直,是一位谏臣。直言相劝于君王,必定会困难重重,他追随于君王身后,指出君王之过错,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错而不改。他看不惯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祸国殃民。可是,谁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艰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贞,同样令人敬佩。

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导致楚怀王对他渐生不满,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语离间,疏远了忠臣,最终流放了屈原。

官场失意的他,明明可以游山玩水,好不快乐!但,他没有。被贬之后,屈原仍然心系庙堂,感叹民生多艰。难道这不代表了他爱国,忠贞不渝吗?如不入朝堂,种兰、爱兰、写兰,这样他不至于后来被流放;仅凭诗,他也可以令后人赞赏。但他,还是选择了朝堂,因为他有雄伟壮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楚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叹!他的一生绚丽多彩,也充满了坎坷!可他的抱负,却空遗憾!楚怀王,又何曾真正赏识过他呢?屈原在听闻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爱国之心和远大志向,让后人赏识敬佩!屈原,美名长流后世!

篇6:读《屈原》有感

屈原是否为太史公杜撰之人,或为太史公杜撰其事。太史公说错几句话,惹皇帝不高兴,把生育权给剥夺了,而屈公也大相径庭,被别人说几句,怀王不高兴,一疏再疏。事实上,刘彻不喜欢司马迁,怀王也不喜欢屈原,而他们却以为上司不讨厌他。这就好比老师与学生,老师不敢当面整某学生的难堪,但若那人犯事,老师便会不失时机给他颜色,穿穿小鞋,而学生却好比摇尾巴的狗,主人碍于情面摸摸它,它就自认主人喜欢它。倘若刘彻真喜爱太史公,他会令他绝育吗?倘若怀王真器重屈原,会弄份几个月见不到一面的工作给他吗?你见过狗主人会因自己向狗不小心对自己大叫几声,就把它阉了吗?人情社会,别讲什么所谓王子犯法,与庶子同罪的废话。

我想,当时,太史公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把自己写进自己写的史书中,看见同命之人,尽可能写得完美些,就当是在写自己吧!万万没想到,后来,太史公因绝育,被首推为忍辱负重的“超”男人,屈原因自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首选,现在,伟大的中国人又把关于屈原的节日“奉送”给韩国人,不知多年后,屈原投的江会不会是汉江,此为后话。

情景回溯到屈原投江前,曾有渔甫劝他识时务,与时俱进,能随波就逐流吧!这不是嘲笑屈原吗?子兰、靳尚当权,屈原恨他们,相互作用,他们也讨厌屈原,屈原就是去给他们提鞋,还嫌他个头高呢!屈原只好说,世道黑暗,我要做高洁之人,我还是去喂鱼吧!这叫保洁呀?什么思想,就好比我现在要做个高洁的人,倘若忽然跳出个淫网站,我难道要在说大堆假大空后,便纵身撞向屏幕吗?

渔甫其实就是个典型的中国平民观众,别人的事,只要不牵涉自己的利益,就无所谓,纵使那人取何种非人的方式。屈原想投江,玩献身,他听完,竟不会拉住他或叫人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即便那人一时想不开,打着千万个自杀的幌子,你先拉住他,他总有想开之时,何必由着他呢?很多东西失去就意味着完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屈原》有感】相关文章:

读屈原故事后感悟与心得04-23

跟屈原有关的故事:屈原投江以后05-03

屈原经典04-07

忆屈原04-10

《屈原》教案04-16

渔父屈原05-04

屈原全05-05

屈原墓05-10

屈原教案05-29

屈原列传05-30

上一篇:游运河行大运直播心得下一篇:祥云县刘厂中学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