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2024-04-27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精选11篇)

篇1: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实施情况汇报

——河津市东光德学校

2013年,借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东风,在河津市教育局和东光德村党委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的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缩小了与城市学校的差距。现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东光德学校是河津市首家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山西省先进学校,山西省艺术教育课题研究实验校。学校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400名学生,其中寄宿学生264名,教职工总数50人,专任教师32名。学校设有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文体器材室、图书阅览室、仪器室、自然科学实验室。这次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我们配备了:体育器材26类,231件,计19317;音乐器材14类,92件,计12247元;美术器材22类,401件,计10914元;科学仪器125类,1619件,计11980元;数学仪器52类,333件;电子白板12套;卫生器材3件,1780元。总计243类,2691件,总价值达17万元。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学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权负责本项目的规划、协调和落实,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副校长负责图书室和自然科学实验室;政治主任负责音乐室、体育室和美术室;教导主任负责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白板。各室下设专任负责教师,负责教师完成教学仪器、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器材的到校移交、建卡、分类造册等相关工作;负责完成实验室和室外体育器材的安装、调试等工作。

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多媒体使用制度、图书借阅管理制度、教学应用长效机制、教师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分类整理,归类存档,规章制度全部上墙。

二、具体工作情况

1、准备工作充分。自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以来,我校从上至下高度重视,早下手、早安排,校委会专门召开多次会议,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从仪器的领取、登记、上账、摆放及各室的卫生等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积极筹措资金,在即将投入使用的教室里改造了电路,连接网线,安装防盗门窗,对原来的音体美器材室进行了重新的布置和安装,清理了陈旧的坏损的仪器,确保了新配的教学设备防盗、防潮、防火的要求,仪器室做到了规范、干净、整洁。

3、教学应用

教学仪器的配备,使教学条件极大改观,仪器设备、图书、专用教室等均设有具体的负责人,确保对仪器的日常管理。学校将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进行有效教学。首先,课堂应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按照课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课间阅读:学校结合读书写字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每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图书借阅活动,开设阅读课,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4、培训工作

为加强教学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电子白板安装到位后,我们对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进行了三次培训,要求管理人员熟悉业务,对教学设备统一管理,仪器摆放科学合理方便教学,要求做到帐、卡、物一致,并维护使用;市局安排专业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

四、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1、器材室、功能教室的建设有待改善。

2、由于音、体、美等专任教师严重短缺,几乎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教师在电子白板运用上还不能达到非常熟练,今后要加大培训力度;

4、由于资金问题,仪器柜还没有购置到位,大部分仪器还没有入柜;

五、下步打算

我校将加大器材室、功能教室及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管好用好这些图书和器材,尽快投入使用,使农村学生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有课外阅读的图书,有体育锻炼的器材;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尽快掌握电子白板应用技巧,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应用电子白板,并把应用情况纳入学期考核中;加强各功能室的开放管理,确保学生能真正使用到各类器材;开展“爱校”活动,培养全体师生爱护校产、校舍意识。

总之,学校改造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一定会齐心协力,不断完善,将学校打造成一所高质量、高品味的一流标准化学校。

2014年5月18日

篇2: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三台中心小学作为富源县墨红镇的一所村级公办小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建校60多年来,承载着优秀的办学传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办学条件比较艰苦,但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的改善。自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来,在省、市、县的大力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县教育局的坚强领导下,抓住机遇,知难而进,竭心尽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心组织实施。尤其是自2008年曲靖市实施中小学整体排危暨标准化建设工程以来,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目前我校的教学硬件建设上了新的一个台阶,教学仪器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现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我校的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汇报如下: 一 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

1、准备工作充分

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在假期间,对教室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了电路、更换了门窗。对原来的音、体、美器材室进行了重新的布置和安装,清理了陈旧坏损的仪器,确保了新配的教学设备满足了防盗、防潮、防火的要求,仪器室做到了规范、干净、整洁。

2、管理制度健全(1)、成立了组织机构 组长:王文艺

副组长:管荣华 袁小方

(2)、制订了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各项管理有专人,规章制度全部上墙,并在平时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

3、领借手续齐全、使用记录具体

所有教学设备都有实物帐,设有具体负责人,确保对仪器的日常管理。

科任老师领借前必须先到管理员处申请,管理员对器材的使用做到了详细的登记,有领借日期、归还时间等。

4、存在的问题

(1)、缺少音、体、美专业老师。(2)、器材室、功能教室的建设有待改善。(3)、部分老师对器材的使用和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二、校舍建设

在学校建设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上级各类文件、会议精神、建设规划设计为标准,严格实行“五统一”、“五把关”,坚持“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确保资金良性运转,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投入效益。从而使我校校舍暨危房改造工作在困难中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党和国家的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更加深入人心。

近几年来,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三台中心小学2008年新建标准型三层12间教学楼一幢。

2、三台中心小学2009年建成教师宿舍两层10间一幢,同时硬化校园场地,建设小花园,建好学校大门围墙。

3、三台糯岗小学2012实施危房改造,在原教学楼基础上建成新标准型三层教学楼一幢,新建教师宿舍和食堂各一幢。

4、三台中心小学2012年建成学生食堂一幢。

5、三台中心小学2013年建成标准化厕所一幢。

回顾几年的工作,我们这样评价工作,筹措资金是积极主动的,项目管理是科学合理的,土建工程质量是优质低价的,资料建设是系统健全的。成绩是过去的,今后的任务更重,尽管如此,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以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学校以后的发展是光明的,校园只会越来越美,教育质量也越来越高。

篇3:改造薄弱学校的一点建议

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镇聚集, 边远农村老师千方百计往条件好的城市学校调动, 即使是暂时留下的教师, 人心思走, 教学水平差, 造成教师整体素质差, 如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甚至出现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和心理出现偏差等问题, 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严重不均衡, 老百姓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不满、政府不满意。

二是随着近十几年来城市商品房的兴起, 中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 为了子女能读一个好一点的学校, 老百姓不惜花重金购买名校周边房产, 使自己的孩子能读一个好学校, 许多家长在其他地区有舒适的大房子不住, 却为了使孩子读名校, 到学校周边买 (租) 狭小的老房子。每年新生入学时, 附近新楼的孩子是几何倍数递增, 每万户生源率远远超过其他社区, 在我区便出现城市地区学校拥挤不堪、每班人数超过55人的超大班额越来越多, 一个占地不足10亩的学校, 拥有近50个教学班, 学生做广播体操都要做两轮, 房顶都开辟出来做操场, 真是不堪重负啊!另一方面, 政府投入不少钱物, 为了缩小城乡学校、“名校”与一般学校校舍的差距而修建的学校出现大量空置, 招生不足, 教师严重超员现象, 浪费了许多财力。

三是在我区就小学而言, 城区几个学校的小学毕业生前几年每年都有部分学生 (约为15%) 有升入重庆市的重点中学的指标 (从2015年取消) , 家长们睁大双眼, 望着指标, 拼命往这几所学校挤, 都希望孩子毕业时, 花落我家, 无形之中造成了学校之间的不公, 人为造成了家长心目中的“名校”效应, 从而制造出了薄弱学校。

四是教师都以能到名校工作而倍感自豪, 社会地位较其他学校高, 待遇比其他学校好, 乡下学校好不容易培养的骨干教师, 成熟一个走一个, 久而久之, 造成城里教师的水平越来越高, 城乡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学校及城市周边薄弱学校教师不安心工作的现象较普遍。

2薄弱学校现象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沙坪坝区是重庆的一个教育大区, 也是一个教育名区, 学校众多、名校多, 但是相对薄弱学校也多, 教育发展相当的不平衡,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口号喊了多年, 但是收效甚微。家长为了让孩子读名校, 花重金买房或择校,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子女“教育问题” 也已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了, 可见全社会老百姓的不满。有的地区, 教育是造成家庭贫困的又一个原因, 人们都说教育改变孩子的未来。但目前我们许多地方出现家长节衣缩食, 择校热与“被捐资”现象, 又造成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 这也不是个别现象了, 在我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造成了教育的不公, 与和谐社会不符, 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3治理薄弱学校的几点建议

3.1教育问题, 应由各级政府来负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这句话作为口号, 标语, 在我国广大农村是很常见的, 但这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上的, 不能引起深层的重视, 我在许多农村看到, 学校的校舍破烂, 防震度不高, 如重庆市梁平的一所学校, 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远离震区, 但还是被地震震跨了, 还死伤了学生, 我区一些老校舍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险, 更不用说四川震区的校舍, 现在这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 温家宝“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最能避难的保护所”这一承诺正在我区进行, 许多危旧楼房正在拆除重建, 我们已看到崭新的校舍建成,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我区一所歌乐山上的学校, 崭新的教学大楼, 整洁的塑胶操场, 适用的多媒体设备, 让乡里娃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这些硬件的改造只是治理薄弱学校的一个方面, 是硬件建设。

3.2提高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业务素质

治理薄弱学校最重要的是提高领导管理能力和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含心理素质及业务素质两个方面。最近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了绩效工资, 同一地区城乡老师收入基本平等, 农村教师心理平衡, 纷纷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各级行政部门应抓住这一大好契机, 狠抓老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开展技能竞赛, 搞好老师继续教育, 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做到内部深挖努力,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为素质教育作最大努力, 另一方面应实行同一地区“名校”与“薄弱”学校教师较大范围内的轮换制, 如中青年教师每3~6年一个周期轮换等措施, 实现各个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 另一方面, 目前我区部分城区学校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去支教的方法, 我觉得力度不够, 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师资平衡。

3.3加强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的思想工作

让教师能安心在农村薄弱学校工作, 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 给边区补贴等措施, 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工作, 像借用大学生当村官和参军一样的优厚条件, 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到这些学校工作, 使教育事业后继有人。

3.4兼并薄弱学校

篇4: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财政部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校舍改造类项目是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截至2013年年底,中央财政已投入校舍改造资金399亿元。

截至2013年年底,薄改项目全国已开工68 981个,开工面积4 053.82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79%;已竣工51 283个,竣工面积2 952.24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58%。其中,2010年中央资金项目竣工率为97.01%,2011年为85%,2012年为53%。各地更加重视对校舍建设信息的记录和管理,数据入库率显著提高,不少省份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的数据录入审核同步率均已超过50%。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校舍改造类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村学校学生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全国小学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为3.1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24%。初中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达到4.2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40%。厕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通铺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绝大多数地区保障了学生饮用水。二是学校食堂条件有较大改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699个县普遍建设了学校食堂,为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三是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后绝大多数省份学位大大增加,一些地区“大班额”消减效果明显。如湖北省84个项目县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从2010年的52%下降到31%。吉林省新增班级数1 696个,学位数53 690个,全省乡镇学校基本消除“大班额”。

篇5: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薄弱学校改造”之西山中心小学汇报材料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来我校的教学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得到了充分的有效的使用,为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就我校在这方面的管理和使用汇报如下:

一、管理制度健全

1、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李庆鹤

副组长:金名登

各室负责人:

仪器保管室:王启华

实验室:毛志明

音体美器材室:胡强

信息室:朱保金

音乐室:吴珍华

美术室:郑勤勤

图书室:胡强

卫生室:陈琴

2、制订了《仪器借还管理制度》、《音体美器材借还管理制度》、《音乐室使用管理制度》、《美术室使用管理制度》、《信息室使用管理制度》、《图书借阅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有专人管理,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

三、领借手续齐全、使用记录具体

所有仪器和教学设备在专人管理下,得到了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加强了对仪器和教学设备的护理及日常保养,确保它们对教学发挥极大的功效。科任老师领借前,必须先到管理员处申请,管理员对器材的使用做到了详细的登记,有领借时间,归还日期。

各室的日常使用有详细的使用记录。

四、存在的问题

1、缺少音、体、美专业老师。

2、器材室和功能室的建设有待加强。

3、部分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和管理有待加强,对仪器的护理意识有待提高。

篇6: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校汇报提纲

项目学校实施情况汇报提纲

一、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

1.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组建及工作职责分工情况;

2.工作制度;

3.货物收取、发放、管理制度;

4.仪器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5.图书管理、使用制度;

6.多媒体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7.教学应用长效机制;

8.培训方案。

二、具体工作情况

1.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包括摸底调查、上报数据、学校配套设施、库房选择等工作;

2.仪器设备、图书和多媒体设备接收、初验等工作;

3.多媒体设备安装集成和验收工作;

4.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情况或工作规划;(附工作材料)

5.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三、中标企业履约情况

对仪器、音体美卫、图书、多媒体设备的中标企业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设备质量、售后服务、设备安装集成质量等。1

重点描述设备质量差、服务差,施工不合格的情况。(附评价材料)

四、教学应用(附工作材料)

1.学校实现标准化建设后,如何利用仪器设备、图书和多媒体设备开展长期、有效的教学工作;

2.对下一阶段全面开展教学应用工作的设想。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六、对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1.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标企业货物质量和服务情况的评价

2.管理人员和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或方案

篇7:关于薄弱学校改造情况的汇报

一、薄改资金投入额度

我校于2014-2017年间利用国家薄弱学校改造建设类及设备类资金完成基建工程262.01187万元,设备购置33.3831万元,共计295.39497万元。

二、学校教学环境及生活环境改善情况

(一)校舍建设

1、教学楼建设

我校于 2016 年 6月 28 日开始建教学楼,工程于2016年9月28日结束,通过多方面努力,全校师生于11月16日告别平房教室入住新楼。

2、功能室建设

为了进一步搞好本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我校通过簿改经费投入,同时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完善了各功能室的硬件配置,现有音乐专用教室一个、美术教室一个、科学实验室、卫生保健室、计算机和语音教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综合实践活动室、阅览室、书法教室、多功能教室。这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需要,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衍纸、绘画、手工、舞蹈、合唱、科技小制作、电子琴”等特长队组,并做到制度化,定期进行成果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经常以校园艺术节、演讲比赛、书画展等形式,让学生尽情展示才华,展示者忘我表演,欣赏者陶醉其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教学设施方面

近几年来,我校在自投尤其是利用国家薄弱学校改造建设中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是相当大。

原来的课堂教学就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现在的课堂是教学一体机现代化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各班级配备了清洁柜、储物柜各24个,合计16957元。配备了学生升降桌椅155套,合计24025元。

利用国家薄弱学校改造建设,上级给我校重新装配了十三个功能教室。具体配备情况如下:

计算机(语音)教室

投入教师机6台,合计18282元;学生机48台,合计148040元;语音教学系统1套,合计12000元。

综合实践活动教室

投入1套48座设备,合计24301.5元。科学实验教室

投入科学器材1批,合计11123元;科学实验仪器柜8个,合计5040元。

书法教室

投入书法桌椅24套,合计12984元。音乐教室

投入电子钢琴、学生电子琴、音乐凳、打击乐器,合计31257元。美术教室

投入画板画架、写生教具、写生画箱等,合计2559元。心理咨询室

投入一套,合计4900元。图书(阅览)室

投入阅览桌、阅览椅,合计7200元。图书1000册,合计8020元。

体育器材库

共投入各类器材,合计7142.5元。

上级给我校配备的各类设备器材,总合计333831元。如今,我校的各功能教室,包括名队组活动,利用这些设备器材,有计划的开展活动,使用率达到95以上,为我校学生的课余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生活设施方面

簿改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给学校的生活设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学校师生饮水采取了集中供水的方式,既方便了师生,又有效防止了各个方面的安全隐患。

2、监控设施比较完善,现有三套监控设备,基本达到了校园全覆盖,确保学校财产安全和师生安全。

(四)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方面

通过薄弱学校改造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我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计算机语音教室、教师办公计算机的配备。独享30M移动光纤互联网,实现校园“班班通”全覆盖,教师学生“人人通”的开通,较好满足了教学教学要求。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一师一优课”活动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活动的开展,加大资源共享,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升。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方努力校园簿改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学校操场春季刮风尘土飞扬,还需进一步改造;部分功能室在原来平房区,冬季取暖问题无法解决,导致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师资力量亟待解决,特别是音、体、美等专任教师缺乏。由于严重短缺,已经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多数教师在一体机运用上还不能达到全面掌握和非常熟练,今后要加大培训力度;

由于教师师资水平限制,部分功能室的使用还还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对全面改薄工作效益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我校将加大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管好用好这些教育教学资源,使农村学生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享受簿改给我校带来的春天。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尽快全面掌握和非常熟练应用一体机的知识和技巧,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应用电子设备,并把应用情况纳入学期考核中;加强各功能室的开放管理,确保学生能真正使用到各类器材;开展“爱校”活动,培养全体师生爱护校产、校舍意识。

总之,学校改造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一定会齐心协力,不断完善,将学校打造成一所高质量高品味的一流标准化学校。

黑山县大兴乡中心小学

篇8: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一、美国对薄弱学校的鉴定

2002年,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这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颁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改革法令。该法案凸显标准化考试和绩效责任制度的重要性。按照规定,联邦政府将根据各州每年自行制定的“年度进步目标”(adequate year progress)来对所有的学校进行评估。凡两年未达标的学校将被列入“需要改进”(need of improvement)的薄弱学校之列。联邦政府要求各州和学区要对这些薄弱学校给予帮助和干预,而对于多年改造仍无效的学校应予以惩罚,从而逐步实现到2013~2014学年让所有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都能达到熟练水平的目标。但由于该法案缺乏适当的灵活性,经过7年的尝试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校已被列入了需要改进的薄弱学校之列,而联邦政府的资助却持续减少,这对于薄弱学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许多薄弱学校每况愈下。

面对这一困境,2009年奥巴马总统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并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到2020年要让所有学生都能高中毕业,并为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政府要求各州将长期落后的薄弱学校即“持续最低效学校”(persistently lowest-achieving school)作为改造的重点。“持续最低效学校”是根据在校生的统考成绩和学校改进的情况来鉴定的,包括三级(three tier):一级———凡处于改进、矫正行动或重构阶段的符合《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第一条(Title I)(1)拨款学校中且在各州成绩排名最后5%的学校或成绩排名最后的规模较大的5所学校,或者数年里(具体年数由各州决定)毕业率低于60%的高中;二级———凡有资格(2)申请第一条拨款但未获得该项拨款,并在各州成绩排名最后5%的学校或成绩排名最后的规模较大的5所学校,或者数年里毕业率低于60%的高中;三级——不属于“一级”学校但处于改进、矫正行动或重构阶段的第一条拨款学校。[1]

二、美国对薄弱学校的干预政策

一旦被鉴定为薄弱学校,联邦政府和各州将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为了有效指导全国各州和学区对薄弱学校进行整改,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都出台了不同的干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是对前者的修正和完善。

(一)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干预政策

根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规定,各州依据薄弱学校未达到“年度进步目标”的时间,将对薄弱学校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改进阶段、矫正行动阶段和重构阶段。凡是连续两年未能达到“年度进步目标”的学校将会进入改进阶段(improvement)。各州和学区将为学校制订和实施改进计划提供多方位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在制订计划过程中,还需要与家长、学校教职工、学区和外部专家进行协商,计划应在三个月内完成。[2]各学区承担薄弱学校整改的具体任务,并为薄弱学校提供非直接性的技术支持。如果学校在第三年仍未达标,将进入矫正行动阶段(corrective action),这也意味着州和学区将会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进行更多的干预。除了要继续采取第一阶段的干预措施,还将为在校生提供补偿教育服务,为低收入家庭中的学生提供额外指导和帮助,并根据教学实践研究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来提高薄弱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凡是连续五年都未能达标的薄弱学校,将会进入彻底变革时期———重构阶段。学区将依据各州法律对这些学校进行长期而全面的干预,彻底改造薄弱学校的运作和治理现状。[3]如果学区在重构阶段中失职,州教育厅将会介入并进行干预。

(二)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干预政策

奥巴马总统一上任就制定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并指出应将各州、学区和学校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获奖州(Reward State)、获奖学区和获奖学校。其特征是:学业成绩目标顺利实现;所有学生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之间的学业成绩差距缩小;最薄弱学校的落后状况得以转变。联邦政府将为那些极其贫困的获奖学区和获奖学校提供奖励性资金,并赋予它们更多的经费使用自主权,还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财政补助。另一种是薄弱州(Challenge State)、薄弱学区和薄弱学校。其特征与获奖州、学区和学校截然相反。为了集中资源重点解决那些最需要改造的薄弱学校,政府将薄弱学校分为下述几类。

第一类薄弱学校指在州学生学业成绩、学生学业进步和毕业率等方面的排名中处于最后5%的学校。对于这类薄弱学校,要求各州和学区采取以下四种整改模式中的一种进行干预,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1.转型模式(transformation model)。要求学区采取以下措施:(1)更换原任校长;(2)建立严格、透明、公平的教师和校长评估机制以促进学生成长,并让教师和校长也都参与其中;(3)确认和奖励那些在实施干预模式过程中提高学生成绩和高中毕业率的教职工;确认并解聘那些给予帮助但仍未获得专业提高的教职工;(4)为教师提供持续、优质的嵌入式(job-embedded)专业发展的机会;(5)采用如下措施: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增加教师晋升的机会、创设更具灵活性的工作环境等策略来招聘、安置和留用满足学生需要的教职工等。2.变革模式(turnaround model):与前一模式类似,主要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治理、教职工聘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干预。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变革模式要求学区根据地方制定的能力标准来对原教职工进行审核和筛选,重新聘任不到一半的原任教职工。3.重启模式(restartmodel):学区将薄弱学校直接转变,或先关闭而后再重新开办一所新学校,并由经过严格审查和筛选的特许学校公司、特许学校管理组织或教育管理组织对新学校进行管理。各州必须对学区筛选新学校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督。4.关闭模式(school closure model):将原有的薄弱学校关闭,并让该校的学生就读于学区内其他成绩较为优异的学校。如果获奖学区有一所薄弱学校,该学区可以自行实施其他干预模式。[4]学区可以获得三年的经费来全面实施其中的一种干预模式对薄弱学校进行整改。如果这些学校经整改后显示有进步,那么学区可获得额外两年的资助来帮助学校继续改进。此外,教育部还设有联邦学校整改经费,用于提高各州、学区和非营利性机构改进薄弱学校的能力。

第二类薄弱学校指的是除第一类学校以外,各州排名靠后5%的学校。这一类型学校将受到警告,并由所在的州和学区基于调研自行决定帮助这类学校改进的策略。

第三类薄弱学校是指未能缩小学业成绩中持续存在的、差距显著的学校。学区将根据收集的数据对这类学校进行干预,帮助那些非常落后的学生提高学业成绩。

奥巴马政府制定的干预政策中有几个重大转变。首先,由重惩罚转向重奖励。对于未达标的薄弱学校,布什政府只强调要对这些学校采取惩罚措施,减少财政拨款,加强干预;而奥巴马政府则更加注重采取奖励措施,重视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取得进步的学校予以奖励,并为其在校师生提供财政补助。其次,由“主次不分”转向“重点突出”。根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评价标准,全国有许多学校都被列入“需要改进”的薄弱学校之列,这样就导致薄弱学校具有泛化倾向,而那些最需要扶持的学校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奥巴马政府将薄弱学校分为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整改,强调“最需要”(high-need)原则,重点关注和扶持那些长期以来排名最后的学校。

三、美国对薄弱学校的财政政策

(一)小布什政府时期的财政政策

从1965年颁布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开始,联邦政府为改造薄弱学校设立了专门的拨款项目,并在美国后来的教育法案中得以延续。《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明确指出,要为《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第一条拨款惠及的大部分贫困学校,为处境不利和未达到所在州学业成绩标准的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其中还专门设立了学校改进基金(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IG),为那些处于矫正行动阶段或重构阶段的薄弱学校提供额外重要的资助。法案规定,在2002~2003学年财政拨款中,各州必须将第一条拨款经费中2%的资金用作学校改进基金,从2004年到2007年需增至4%,以用于改造处于改进或矫正行动阶段的薄弱学校。[5]同时,该法案还要求各州将获得拨款的95%直接拨给学区,学区将协助各州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为需要改进的薄弱学校提供资助。然而,由于需要改进学校的数量急剧增加,致使该项拨款所需的金额也急剧攀升。虽然到2007年度财政拨款中用于学校改进基金的资金已达到1.25亿美元,[6]但仍出现了较大的教育财政缺口,使得许多薄弱学校落后的状况仍未得到真正的改善。

(二)奥巴马政府时期的财政政策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奥巴马政府在此基础上又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财政政策来推动各州和学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1. 成倍增加教育经费。

从政府2009年签署的《美国振兴与再投资法》以及提交国会的财政拨款预算中都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对于教育领域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美国振兴与再投资法》将改造薄弱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明确提出将大约1,4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教育领域,还规定将130亿美元作为第一条拨款经费,其中30亿美元用于第一条拨款中的学校改进基金,[7]对薄弱学校进行整改,大幅度提高在校生的学业成绩。与2008年相比,2009年用于学校改进经费总额已增加了6倍,年度财政拨款中用于学校改进基金的资金也已增至5.46亿美元。[8]政府投入如此之多的资金来改造薄弱学校,这是史无前例的。

2. 重点扶持长期落后的薄弱学校。

2009年通过的《学校改进基金最终决议》中明确提出,该项经费是为帮助“持续最低效”的学校能得到迅速提升,[9]并将各州学业成绩排名最后5%的学校作为主要扶持对象。教育部部长邓肯将改造最后5%的薄弱学校作为未来五年的目标。[10]为了“雪中送炭”,将经费用于最需要资助的学校,联邦政府还要求各州将持续低效的学校分为三级,在分配学校改进基金时,学区则优先考虑一、二级的薄弱学校。为了逐步扩大受惠学校范围,《2010年综合拨款法案》(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 Act)还提出要让更多的学校获得学校改进基金,规定除了为一、二、三级薄弱学校拨款以外,还将为有资格享受第一条拨款经费但两年以上都未达到年度进步目标的学校,或在各州进行的熟练水平测试中排名最后20%的学校提供改进资金。[11]

3. 引入竞争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巨额资金来有效地整改薄弱学校,联邦政府引入了竞争机制,让各州、学区、教师之间角逐联邦经费。2009年,联邦政府制定了旨在鼓励各州开展卓有成效教育改革的“力争上游”计划,并为其提供43.5亿美元的拨款。邓肯部长指出:“‘力争上游’计划……我们希望借此来推动改革,奖励先进,极大地改善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12]这是一项具有选择性和竞争性的教育经费拨款项目,由联邦政府通过筛选将经费拨给表现突出的州教育厅。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是薄弱学校的整改成效,并将全面支持和有效干预薄弱学校作为该计划的目标之一。此外,该项计划中还规定将35亿美元的第一条款学校改进基金用于帮助各州改进薄弱学校,并为薄弱学校树立整改成功的典范。虽然这些经费是按照标准拨给各州的,但各州需将至少一半的资金以竞争的形式划拨给各学区。当然,各州也可以将所有的资金都以竞争的形式进行分配。[13]各学区为了争取经费必须先确定将要改造的薄弱学校及其所采用的干预模式。[14]

4. 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方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薄弱学校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两届政府都制定了奖惩分明的制度,但是奥巴马政府更注重对学业成绩优异和高需求学校(1)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校长予以奖励,并强调对未达到质量要求的学校予以指导。此外,为了促使各州和学区采纳并推广绩效工资制度,树立先进教师模范,奖励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师和校长,并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教授来自贫困家庭、少数族裔和处境不利的学生,从事高难度学科的教学工作,2006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教师奖励基金(Teacher Incentive Fund,TIF)。但是,小布什政府并没有为该项基金提供充足的经费,拨款经费最多的是2008年,约为0.97亿美元。奥巴马政府为了吸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到薄弱学校任教,开始为该项基金增拨大量的经费。2009年,教育部为教师奖励基金拨款2.97亿美元,其中除年度财政拨款的0.97亿美元以外,《美国振兴与再投资法》还为该项基金提供了2亿美元的经费;2010年用于该项基金的年度财政拨款将达4亿美元。[15]

四、美国薄弱学校改造政策变迁的特点

美国薄弱学校改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完善的过程,而强制性的干预手段和雄厚的经费供应是美国薄弱学校改造政策得以落实的有效保障。

1.联邦政府在薄弱学校改造中影响逐渐增强。随着基础教育中学生成绩差距日益增大,校际间质量参差不齐,薄弱学校的问题日显突出,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薄弱学校,将其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加大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和领导。为了加强整改薄弱学校的力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各州均要建立相应的薄弱学校扶助和改进机制。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对地方管制的公立学校系统进行的有史以来最强的干预,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政府对全国基础教育的领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奥巴马上台后开始通过大幅增加教育拨款来加强干预,期望通过制定有条件的拨款法案来激励和监控各州和学区落实相关的教育政策,推进全国薄弱学校的整改进程。如今,联邦政府传统身份已经发生转变,在给予薄弱学校更多财政支持的同时,也强化了对薄弱学校整改进程的宏观调控和介入。

2.以拨款为杠杆,将财政资助与薄弱学校整改有效结合。美国联邦政府法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通常是伴随着财政拨款和资助出现的。联邦政府借助经费拨款来引导各州和学区接受联邦政府的意志,以提供经费来换取对教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从而对薄弱学校整改进行有效指导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实质上也是一种隐蔽性和间接性的干预手段。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在改进薄弱学校的具体政策上,有效地将拨款的公平性与竞争性相结合是奥巴马政府教育拨款方式的主要特征,从而保证了改造薄弱学校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政策价值目标始终指向公平与效率。联邦政府在制定基础教育政策过程中始终将教育公平作为核心理念,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追求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此扶持薄弱学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联邦政府一方面为了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期望借助于教育政策和财政拨款来改善和加强薄弱学校的整改建设;另一方面,还将市场机制调节作为政府解决校际差距秉承的重要理念和借助的关键工具,通过市场手段、借助竞争机制来激励和推进薄弱学校进行有效整改。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都将有条件的拨款资助与政策的贯彻执行紧密结合,以此作为改造薄弱学校的核心手段。虽然因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政策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政策价值目标都始终指向公平与效率,并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美国薄弱学校,干预政策,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Office of 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EB/OL].http://www.k12.wa.us/Commu-nications/Press Releases 2010/SIP/School Improvement-Grants Overview.pdf,2010-04-26.

[2][3][5]U.S.Department ofEducation.LEA and School Im-provement Non-Regulatory Guidance[EB/OL].http://www2.ed.gov/policy/elsec/guid/schoolimprovementguid.pdf.2006-07-21:8,24,15.

[4]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Guidance on 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 under Section 1003(g)of the Elementary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Office of Elementaryand Secondary Education.2009-12-18:15~28.

[6]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hool Improvement Fund[EB/OL].http://www2.ed.gov/programs/sif/index.html,2010-04-26.

[7]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Education Jobs and Reform February 18,2009[EB/OL].http://www2.ed.gov/policy/gen/leg/recovery/factsheet/overview.html.

[8]National Institute for School Leadership.Title 1 School Im-provement Grant Program[EB/OL].http://www.nisl.net/sig-executive-summary-dec09.pdf.

[9]Carole L.Perlman and Sam Redding.Handbook o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R].Lincoln:Center on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2009:7.

[10][12][13]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President Oba-ma,U.S.Secretary of Education Duncan Announce Na-tional Competition to Advance School Reform[EB/OL].http://www2.ed.gov/news/pressreleases/2009/07/07242009.html,2009-07-24.

[11]NASTID.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 Implementing theFinal Requirements[EB/OL].http://www2.ed.gov/pro-grams/sif/nastid2.pdf,2010-01-21:12.

[14]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Applications Now Avail-able for$3.5 Billion in Title I 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to Turn Around Nation's Lowest Achieving Public Schools[EB/OL].http://www2.ed.gov/news/pressreleases/2009/12/12032009a.html,2009-12-03.

篇9: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薄弱学校 改造路径

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存在大量薄弱学校,是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我国政府已意识到农村薄弱学校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但由于措施乏力及方法不当等原因,薄弱学校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1]。本文从教育信息化视角,结合武龙中学本土化数字校园建设之路,探寻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路径,为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供有益经验。

一、教育信息化的兴起及含义

教育信息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而出现的。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实施途径。美国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订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2]。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对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武龙中学由弱到强的历史考察

(一)武龙中学的历史背景。

改造前,武龙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一是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二是学校基础设施陈旧,建筑都是破旧的平房;三是师资力量单薄,全校40多名教师平均年龄47岁,多为民师转正或中师毕业;四是生源流失严重[3]。

改造前,武龙中学面临学校教育质量难提高,缺乏办学活力难发展,教师工作没干劲,学生学习没兴趣,办学社会声望低等一系列困境。

(二)武龙中学的转变过程。

1.校长带领全校师生转变办学观念。武龙中学校长郭立国从上任开始就研究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在接触到“智慧校园”概念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国家政策,研究国内外数字校园建设经验,认为信息技术是改变农村学校落后现状的有效途径。因此,武龙中学把组建数字化校园作为打破当前学校教育发展僵局的突破口。

2.探索本土化数字校园之路。武龙中学在自有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才匮乏、数字化设备欠缺的基础上,开始摸索自建本土化数字校园。首先,武龙中学根据学校现状及实际情况,利用现有成熟而廉价的科技产品及简单实用软件实现学校本土数字化,力求科学、实用、规范、先进,同时不苛求所有方面都高科技和数字化,提倡二次利用和改进完善。在班班通的装备安装上,武龙中学在装了两套标准液晶交互式多媒体后,动手用大屏液晶电视、电脑、HDMI线、班班通讲台组装,提前半年多装备齐全。其次,在校园网络建设上,武龙中学克服农村学校宽带通信水准低的通病,自购先进的多WAN口路由器,申请4条家用宽带,自己合成一个8M的宽带互联网。同时,基于此组建了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实现了无盲点、全覆盖的校园无线网络,还自己架设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资源、管理等服务器。最后,加上长春市电教馆和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提供的相关硬软件支持,武龙中学逐步建成了包括学校管理、教学、德育、校园文化、信息交流、图书管理、校园安全在内的“本土化数字校园”。

3.数字化校园现状。当今武龙中学进入校门,射频条码胸牌就会自动准确记录师生出勤情况;学校里无线网络全覆盖,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备课数字化;课间课后,师生可随时调取任意课堂的任意内容学习应用,也可到专业的“校园微直播间”录播自己喜欢的素材;借阅图书只需在网上提交预约,就会有管理员分门别类地收集好送来。

(三)武龙中学在数字化环境下走向强大。

数字化环境让武龙中学教师们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从传统“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以学为本、以提升能力为主的方向逐步过渡,培养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习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提升,100%的任课教师能用,75%以上喜欢用,50%以上能创新应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数字环境下的学习。数字化环境下,武龙中学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整体办学水平优于部分城区学校,拉近与市区学校的差距,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

三、武龙中学由弱到强的经验启示

(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需要具有变革精神的校长。

一般认为,薄弱学校指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内,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状况不理想、教育质量低下和社会声誉不佳的学校。但是这样的概念界定,更多反映的是薄弱学校的外在特征。实际上,薄弱学校的存在更在于发展主体的缺位、自我认识的缺乏及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加大投入改造薄弱学校,当然政府在薄弱学校改造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政府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属于外在力量拉动,薄弱学校要实现真正的转变须靠自身主动发展。薄弱学校能否主动发展和是否具有一位富有变革精神的校长有直接关系。通过武龙中学的案例可以看出,富有变革精神的校长会带领全校师生迎接挑战,奋发图强,给学校给来生机和活力,赶上先进学校。因此,当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中,校长要树立主动发展的理念,带领学校用自身的力量实现转变。

(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信息技术。

在网络科技发达的当下,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自身缺陷。通过武龙中学的案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不仅能弥补农村薄弱学校在硬件上的不足,还可以缩小农村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在师资上的差距,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因此,在现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中,应大力提倡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早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永强,范先佐.内生发展:薄弱学校改造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4).

[2]马学华.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1).

篇10:农村小学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方案

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xxx教育厅、xxx省发展改革委、xxx省财政厅《关于编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经校务会议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xxx小学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校位于xxx,距离乡镇6公里。xxx村。

学校现有教师8名,学生86名。2009年,学校实施了“国家校舍安全工程”项目,新修框架结构学生教室4间180平方米,砖混结构学生教室2间105平方米,教师宿舍13间207平方米。学校保留了早期修建的土木结构学生教室一栋120平方米,图书室一间70平方米,厕所98平方米。校舍面积总共为780平方米,生均9.07平方米。

学校现有图书4730册,生均55册。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器材缺乏,只有5万元的设备。

学校现无食堂,学生营养改造计划只停留在单纯的企业共餐层面,无法适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变化趋势和城镇化进程等因素分析,我校在未来5年内还将继续服务于xxx村的义务教育任务。生源会继续保持在xxx人之间。

二、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规划目标

我校2018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总体目标为: 到2018年,把我校建设成为可以容纳88名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硬件一流、软件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2013年至2018年,我校学生人数约为86-88人,生均校舍面积为9.07㎡—8.86㎡,符合生均7.85平方米的要求。人均图书在55册—54册之间,以后每年图书还会适量增加,可以达到有关要求。

学校体育场地约为240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有关要求,在这6年间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办公设备严重缺乏,需要进一步补充。学生写字桌椅很破旧,需进一步更换。待一切工作就绪后,可使韦家河村80多名学生受益。

(二)规划任务

待项目实施完成后,我校硬件设施将迈向一流。具体来说:

1、我校所有校舍将达到国家抗震相关要求,校舍面积达到780平方米,生均达到8.86平方米,符合生均7.85平方米的要求。

2、我校拥有150㎡的学生食堂一座,购置100套师生用餐桌椅和价值1.9万元的厨房设备,可以服务全校90多名师生的饮食问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将大幅提升水平。

3、建成1010㎡的学生塑胶活动场地,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全校师生无活动场地问题。

4、购置计算机10台,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现代化办公将迈上新的台阶。

5、新购置100套学生桌椅和价值7.5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9万元的音体美器材,从根本上摆脱学生桌椅破旧,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被动局面,使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80%以上,数学学科教学达到直观化、具体化。

三、资金和进度安排

(一)资金安排

经详细核算,我校实施本项目共需资金162.9万元。其中新建学生食堂面积为150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2500元计算,需资金37.5万元;在食堂配备厨房设备为1.9万元;学生就餐桌椅100套,每套80元,需资金0.8万元;采购教学仪器及实验设备,共需资金7.5万元;采购音体美器材,共计需要资金4.9万元;为学生配备100套新桌椅,每套按照150元计算,共需资金1.5万元;采购办公用教师计算机10台,一台按照5000元计算,需资金5万元;新修1010㎡塑胶学生体育场地,按照1平方米300元计算,需资金30.3万元。

(二)进度安排

经区务会议研究决定,我校定于2016年实施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改造计划。

四、保障措施

为保障本项工作落到实处,特成立田家河乡韦家河小学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领导小组: 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 组 员:xxx 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制定细化本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的措施,及时制定规划执行、资金使用、项目管理、评估验收等相关制度,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项目方案

(一)、校舍建设项目方案

经学校会议研究决定:

学校拟拆除早期建设多的土木结构学生教室120平方米、土木结构图书室70、土木结构厕所98平方米,在学校东北角原址新修学生食堂一座。

1、项目名称:xxx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项目

2、面积及结构:长30米,宽5米,面积为150平方米,框架结构一层。

3、工程预算:每平方米按2500元计算,工程造价为37.5万元。

(二)、学校设施设备购置方案

为了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拟新购置教育教学设备、音体美器材、生活设备等设施设备51.9万元,具体说明如下。

1、教育教学设备购置:

其中课桌椅100套,每套150元,价值1.5万元;数学教学仪器2套,价值3万元;科学教学仪器2套,价值4.5万元;计算机10台,价值5万元。以上计14万元。

2、新建学生活动场地:

新修30m*17m的篮球场一座,面积为510㎡;1m*5d的长100m的直跑道1个,面积为500㎡。地面全部为塑胶,按每平方米300元估价,需资金30.3万元。

3、食堂设备购置: 拟购置学生餐桌椅100套,每位80元,共计0.8万元;餐具、消毒柜、保鲜柜等价值1.9万元。以上计2.7万元。

4、音体美器材购置:

拟购置音乐器材1.5万元,体育器材2.4万元,美术器材1万元。以上计4.9万元。

篇11: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陕西省财政厅

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

各市(区)教育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及•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财教„2011‟590号)要求,经研究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下简称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立足实际,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集中力量支持解决“农村学校太弱、教学装备短缺、县镇学校太拥挤”等突出问题,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全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目标任务

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国家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要求,为设施设备短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要求,逐步改善农村学校就餐条件;根据教育规划和现有财力可能,完善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寄宿条件,逐步使县镇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

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15年,重点支持以下两类项目:第一类是教学装备类项目,具体包括:一是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二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第二类是校舍改造类项目,具体包括:一是配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或配备必要的餐饮设施;二是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附属生活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三是支持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逐步解决县镇“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三、实施原则

(一)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及城镇化建设规划、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寄宿学生实际 需求以及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等因素,在掌握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总体建设规划和分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陕南、陕北地区的规划编制要充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规划结合。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地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力戒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全力避免资源浪费和闲置。要妥善处理好集中入学与就近入学的关系,避免因学校撤并出现学生辍学等问题。对少数教育发展规划变动频繁、校点撤并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县区,原则上不得纳入项目规划。

(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地要以县(区、市)为单位统筹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改造及教学装备配备问题。校舍改造建设类项目要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一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建设计划相衔接,已实施的项目不得纳入规划编制范围。布局调整不再保留的学校,原则上不列入改造计划。对于校舍面积总量超标的市县,鼓励通过整合办学资源解决,中省专项资金原则上不支持新增校舍建设。校舍改造类项目要优先改善学生就餐条件,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必要条件,不得集中财力搞“重点校”或“示范校”建设。对于因择校造成的“大班额”问题,原则上不予支持。教学装备类项目要向薄弱学校和薄弱 环节倾斜,特别是音体美器材等,按照课程教学规定要求,实现整体达标。

(三)市县为主、省级奖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市县为主实施。市县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本地区项目建设规划以及实施计划,落实本级投入,并根据省级批复组织实施改造计划。省级统筹整合各类教育投入,审核下达校舍建设项目,统一采购配送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省级对市县资金不作统一要求,鼓励市县用足自身财力,加大资金投入,并将市县资金一并纳入规划编报。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今年要加大食堂建设投入,为实施国家营养餐计划提供基本条件。省级将把市县资金落实到位和项目进展情况作为工作努力程度在以后分配资金时予以考虑。

(四)明确责任、确保质量。校舍改造建设类项目由县级负责具体实施。各项目县(区)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基本建设程序,按照重点设防类标准实施,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项目原则上要确保在1年内完成。各地要积极学习交流,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沼气改厕、太阳能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校园。教学装备类项目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在汇总各项目市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实行政府采购,确保教学 装备质量;项目县区和学校负责提供图书教室、教学仪器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调试条件,配合做好项目的报送和验收等其他有关工作,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

(五)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造价,杜绝不切实际的扩大项目建设规模,保证项目不留资金缺口,建一成一,不留尾巴。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建设成本。中省资金只能用于项目建设内容范围之内的各种支出,不得用于修建行政办公用房,严禁将项目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

(六)重在利用、避免浪费。各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县的监督检查,组织专家队伍对项目方案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验收,确保实现政策目标,确保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要加强图书、实验室人员配备,抓好实验教学、图书阅读和信息化手段教学,提高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四、实施范围

(一)项目县区选择。一是重点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并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倾斜。二是教学装备类项目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整体没有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的市县。三是校舍改造类项目县纳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拟优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宿舍等附属设施短缺的 市县。

(二)项目学校选择。项目学校首先必须是符合当地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拟长期保留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具体包括:一是具备相应的实验室、图书馆用房和安全条件,但实验室、图书馆、音体美器材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不完备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且能够保证教学装备的正常使用;二是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供餐能力不足的学校,以及附属设施较差的农村学校;三是“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县镇学校。

五、建设内容

(一)图书资料配备。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图书配备现状,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教基„2003‟5号)的有关要求,在广泛征求有关学校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图书配备种类和质量要求,使项目学校生均图书达到小学15册、初中25册的二类配备标准。

(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一是初中理科实验室。农村薄弱初中理科实验室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或科学)实验室。在整合集成农村薄弱初中原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和•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6-2006)的基本配备要求,根据实际缺额,逐步配齐教学实验仪器。二是小 学科学实验室。在整合集成农村薄弱小学原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和•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8-2006)的基本配备要求,根据实际缺额,逐步配齐教学实验仪器。三是农村薄弱学校音体美器材。依据•教育部 卫生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教体艺„2002‟17号)中的必配要求,整合集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原有音体美器材,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三)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结合中小学信息化的需求,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满足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需要。

(四)农村学校食堂及宿舍等附属设施建设。结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要求,为食宿条件较差的县以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食堂、学生宿舍、厕所等生活设施,为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沼气技术,辅以太阳能设施等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食宿和卫生条件,确保建设一所、达标一所。

(五)县镇学校扩容改造。综合考虑现有校舍面积总额,对接收流动子女较多、“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市县,每县重点 改扩建1-2所县镇薄弱学校,基本消除超大规模班级,使县镇学校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

六、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行项目管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成立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全省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工作,加强项目实施的指导和资金监管。各市(区)教育局、财政局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并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由省教育厅组织编制审定装备目录,办理政府采购有关手续,组织政府招标采购;同时负责委托中小学教学装备的检测验收、组装分包、转运、分发等工作;做好各类骨干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校舍改造类项目由市县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市、县(区、市)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负主要责任,具体承担学校建设规划、工程建设质量、项目进度、资金管理与使用、资产管理、校舍信息采集录入等工作和责任,保障项目资金安全,确保专款专用。

(三)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行信息公开、公示公告制度。各项目市县要做到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县级自查、市级定期巡查的监督检查机制。各项目县要向社会公示、公告审批的学校项目及方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加强监 督检查,重点检查责任落实、工程进展、资金到位与使用、工程质量等情况,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对举报情况进行查处,并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参与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与工程监理单位及相关负责人员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对于新建校舍因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遇灾垮塌的,对于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对于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减少本地政府投入以及疏于管理影响目标实现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七、规划编制及其他

(一)规划编制规模。

1.规划编制规模由省教育厅、财政厅综合测算下发(见附件1)。项目市县规划编制规模原则上要按照省级下发的分县区投资建议额度执行。确需调整的,由市级教育、财政部分充分沟通后联衔上报申请文件,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同意后,可在市辖范围内,不同县(区)同类项目中内部进行调剂,不得跨项目类别调整,调整后务必确保全市分项目分类别投资规模与省级下发的一致。凡是规划编制不合理,未通过省级审核的项目,将核减该县以后的建设资金。2.中央、省级、市县资金要分别建设不同的项目内容,同一单体建筑原则上不得交叉使用不同渠道资金。同时,要将2010—2011年已经批复下达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民生八大工程条件装备项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生活设施改造项目以及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项目),据实纳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并于3月底前录入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

(二)规划申报程序。规划申报以县为主,逐级进行。

1.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在规划投资建议额度内,认真调研、充分论证,共同研究提出建议方案,并按照填报说明(附件2),分中小学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附件3)、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附件4)和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项目(附件5)三个子项目编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分项目分审核无误后,联衔报送市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做好据实填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学校有关表册(附件6-

1、6-2)等工作。

2.市级教育、财政部门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小组,对县级规划进行汇总,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数字真实准确,规划切实可行,审核通过后联衔正式上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3.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各地上报的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逐县分项目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全省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对不符合项目原则、编制不合理的项目规划省级将反馈市县进行修订。同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会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通知项目市县利用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平台(http://schoolhouse.snedu.com/login.html)组织项目县进行申报和管理,并通过该平台向教育部、财政部备案。各市要及时将项目实施的有关信息采集录入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数据录入审核与工程实施同步。教育部、财政部将定期对我省各地录入的项目进展信息进行汇总通报,未录入相关信息的项目将不能被统计。

(三)其他

各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协作,尽快按照通知要求制定本地区2010—2015 年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实施方案,并于3月底前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审定。

省教育厅财务处联系人:陈金兵 张新胜 电 话:029—88668925、88668922 电子邮箱: cjb3242@vip.qq.com 55911770@qq.com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联系人:朱锋鹤 电 话:029—68936097 电子邮箱: jkwc@vip.163.com 附件:

1.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控制额度(总表不发)

2.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填报说明 3.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学校汇总表

4.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汇总表

5.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项目学校汇总表

6-1.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学校现状汇总表(教学装备类)

6-2.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学校建设目标汇总表(教学装备类)

二○一二年三月 日

上一篇:奢华表层下的实质--浅谈奢侈品五大产品特点下一篇:两法衔接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