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及答案

2024-04-1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及答案(精选3篇)

篇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二单元 第一节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4·四川联测二)下图为我国植被覆盖率较差的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扬沙天气多出现在()A.1-3月 C.7-9月

B.3-5月 D.10-12月

解析:扬沙天气一般多发生在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风力较大的季节,结合图中信息可判断多发生在3-5月。

答案:B 2.实际观测发现,该地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大气中云量较少

B.白昼时间长 D.地面温度较高

解析:影响光照的因素有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白昼时间长短等,5月与7月的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长短差异不大,而图中显示5月降水量明显小于7月,则表明5月阴雨天气少,故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云量较少。

答案:C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3~4题。

3.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③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

答案:C 4.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解析:由图可知,①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②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④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

答案:B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 C.开采矿产

B.过度开垦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解析:由图中统计信息可知,该县人口增长较快,耕地增长也快,因而可以确定荒漠化土地的增长与过度开垦有关。

答案:B 6.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是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答案:A(2012·安徽)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第7~8题。

7.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速最低的是图①,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答案:A 8.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华北平原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宜选择的防护林树种应是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

答案:B 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回答9~10题。

9.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 ②植被破坏严重 ③人口多、耕地少 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侵蚀作用强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解析:根据贵州省地理环境特点,可推断出土地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多、耕地少,植被破坏严重等。

答案:C 10.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是()A.植树造林

C.实施农业工程

B.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 D.生态移民

解析:植被破坏是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则植树造林就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答案:A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11~12题。11.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A.6月 C.8月

B.7月 D.9月

12.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用水

解析:本题实际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第11题,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越高,冰雪的融水量越大,但是最大径流量是滞后于最高气温的,越往下游推迟的时间越长。塔里木河流域7月份气温最高,大部分河段应该在8月份流量最大。第12题,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

水资源分配方案,使塔里木河上、中、下游地区能够均衡用水。

答案:11.C 12.D(2014·山东潍坊3月)阴山北麓为农牧交错地带,自南向北地势逐渐低平,地貌依次从中山、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到波状高原,具有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等特点,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回答13~14题。

13.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风力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A.春季 C.秋季

B.夏季 D.冬季

解析:春季气温回升,土层松散,缺少植被保护,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强,A对。夏季、秋季地表有植被保护,侵蚀较弱,B、C错。冬季土壤冰冻,虽然缺少植被,但风不易吹动土层,侵蚀弱,D错。

答案:A 14.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防御风蚀可采取的措施是()A.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保水保墒

B.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淘汰部分过冬牲畜 C.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改种防风效果好的松树 D.在波状高原建设基本农田,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解析: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土层松散,更易被侵蚀,A错。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减少放牧对草场的压力,淘汰部分过冬牲畜,B对。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破坏土壤的植被,降水少,不适宜森林生长,C错。在农牧交错地带,应退耕还草,不宜发展种植业,D错。

答案:B

二、综合题(共22分)15.(11分)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上图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解答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①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的根源;②草地退化的直接危害表现为草原的质量变差,产量锐减,沙化面积扩大;③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应注意“对症下药”。第(1)题,图示反映了该地区草地退化,草原质量下降,沙地扩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的根源。第(3)题,结合该地区荒漠化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防治荒漠化,可以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多种经营、治理超载放牧、种植优质牧草和加强草原管理等方面作答。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16.(11分)(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风沙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第(1)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由图中可以看出错那湖东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输沙量大。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河流水量小,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湖滩泥沙出露水面面积大。第(2)题,考查风沙的形成。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北部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第(3)题,考查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影响。结合风沙灾害的特点和所学知识阐述即可。第(4)题,考查风沙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该路段风沙灾害的危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篇2:(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及答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

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 3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篇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课堂前奏: 诱导预习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在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出赏心悦目的预习提纲交给学生。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 可以在比较美观的版面上设计以下问题: ( 1) 阅读本节所有内容,了解本节都有哪些知识点; ( 2) 整理本节的知识体系; ( 3) 搞清楚“荒漠化”、“土地退化”的含义; ( 4) 结合地图查看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并思考其成因、危害以及防止措施; ( 5) 思考本节“活动”处所设计的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时效性。

二、课堂引子: 巧妙导入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瞬间,很快地转为有意注意,可以对新学习内容进行一个科学地导入。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可采用多媒体导入: ( 1) 把我国境内主要荒漠地区制成图片( 西北地区制成动画) ; ( 2) 用多媒体把上述荒漠地区逐个进行呈现,并配以不同音乐; ( 3) 到呈现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景观时,锁定并持续一段时间( 可稍长一些) 。这样使教学过程“能动能静,形象鲜明”,从而使学生才有可能跟住老师的思路,把课堂要学习的内容学完学好。

三、课堂内容: 精彩呈现

为了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等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可在屏幕上用不同的美术字呈现: ( 1) 荒漠化的含义: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 可在屏幕上用不同的“添加强调效果”呈现; ( 2) 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日照少、大风多、降水少、植被差; 2人为原因( 主因) :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可用醒目背景的文字呈现; ( 3) 荒漠化的防治: 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林还草、定期轮牧、保护草场。这样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确保与学生的知识交流”,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的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四、课堂设问: 动态递进

为了让课堂教学所涉及的重、难点问题易于被学生接受,可以借助多媒体依次地展现这些问题。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中,关于“荒漠化的成因”,可设计为: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 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出另一个问题链: 什么是“红色荒漠”? →它的成因与新疆荒漠化的成因有何异同?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题,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较复杂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避免了填鸭式,真正地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

五、课堂拓展: 注意链接

为了能让学生把与本节所学有重要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新颖的内容进行及时链接,“变抽象为形象”。如为了突出人类活动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可链接两个动画; 一个是古代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始终不变的塔里木河中的某个绿洲的动画; 另一个是古代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现代受人类活动影响所出现的塔里木河流域中的某个绿洲面积不断减小而其周围沙漠面积不断扩大的动画。通过这些相关动画的链接,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关注度,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堂检测: 典型点评

为了能针对学生易错的某个重点问题重拳出击,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较强烈的显示。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中,在学生做好有关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的基础上,对荒漠化的主要成因的分析; 石漠化和荒漠化的比较的练习等,可用多媒体展台上的“缩放”按钮,逐渐扩大塔里木盆地图、南方低山丘陵表土流失而岩石裸露图,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再借助亚洲冬、夏季季风动画和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课堂检测,显然能突出重点,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练习的有效指导。

七、课堂总结: 画龙点睛

为了能使课堂总结能说明课堂所讲的重难点、易错点,还包括对一些学习方法的阐述,甚至精华部分的再现。可以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用多媒体有所侧重地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在课堂总结时,要先从“什么是荒漠化”入手,注意同“红色荒漠”等加以对比,显示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本节的重点,“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是难点。通过这样一个总结,清晰明了地再现了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且学生们也才有可能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上一篇:沈师大委[2014]45号:沈阳师范大学中层班子和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下一篇:课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