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2024-05-17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通用6篇)

篇1: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5.4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学案<湘教版选修6)

【学习目标】 1.了解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国际行动。2.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一、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1.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表现

(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①________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

(2>源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②____________,其影响和危害跨国、跨地区乃至对③____________构成威胁。b5E2RGbCAP 2.国际行动

(1>积极履行④____________________。(2>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3>实施⑤____________系列标准。

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绿色技术:能够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

2.绿色社区:具备了一定的符合⑥____________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⑦____________机制的社区。p1EanqFDPw(1>硬件设施:绿色建筑、社区绿化、⑧____________、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⑨________等基础设施。DXDiTa9E3d(2>软件设施:一个由政府各有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联席会议;一支起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队伍;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一定比例的⑩____________。RTCrpUDGiT 3.环境安全:错误!____________的一部分,也是青少年关注的问题。增强错误!__________,营造绿色未来,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5PCzVD7HxA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1.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些都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我国需要加强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我国是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B.没有国际支持,我国不能进行任何环境保护工作

C.我国是造成环境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应承担最大的责任

D.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 3 考查点2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报讯:近日,××太阳能顺利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太阳能有限公司的管理及业务发展全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思考并完成3~4题。jLBHrnAILg 3.ISO系列标准是________制定的(> A.联合国 B.中国环保总局

C.国际标准化组织 D.各国消费者协会

4.××太阳能企业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生产,可以(>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5~6题。xHAQX74J0X 5.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6.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方法技巧练

框图法理解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的原因及国际行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1月29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截止于2018年,如何保证此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这就是近来频频见诸媒体的“后京都”问题。坎昆气候大会取得了“世界急需的巨大成功”,各国政府为了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并就进一步应对我们当今面临的巨大挑战达成了协议。LDAYtRyKfE(1>简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2>分析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后果。

(3>人类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全球变暖?

(4>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方法技巧 / 3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性质上 ②环境问题 ③全球环境 ④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⑤ISO14000 ⑥环保要求 ⑦公众参与 ⑧垃圾分类 ⑨新能源 ⑩绿色家庭 错误!国家安全 错误!绿色意识Zzz6ZB2Ltk 对点训练

1.C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了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可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日本和韩国人帮助中国的原因。②项本身叙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vzfvkwMI1 2.D [中国并非世界上CO2排放量和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rqyn14ZNXI 3.C 4.D [第3题,ISO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第4题,企业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生产成本将增加。]EmxvxOtOco 5.A 6.B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消费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SixE2yXPq5 方法技巧练

(1>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砍伐,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6ewMyirQFL(2>海水温度上升、海水膨胀、极地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低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kavU42VRUs(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保护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保护、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y6v3ALoS89(4>重大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所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跨地区乃至全球的后果。M2ub6vSTnP 解读 第(1>题,从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分析。第(2>题,从海平面的上升、气候、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角度加以考虑。第(3>题,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另外开发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第(4>题,是对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考查。0YujCfmUCw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3

篇2: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2004年非洲塞内加尔蝗灾严重,农田大幅减产甚至绝产,完成1~3题。

1.蝗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因素是()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少 C.气象条件有利 D.人类防害意识差 【答案】 C 2.蝗虫的习性是()A.群聚和群迁 B.单独行动

C.群聚和独迁 D.既不群聚也不群迁 【答案】 A 3.蝗虫对草原的危害是()A.牲畜死亡 B.牲畜掉膘

C.草原生态环境加速退化 D.草原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答案】 C 4.2009年6月初,内蒙古草原发生草地螟和蝗虫灾害,受灾面积达7 737多万亩。蝗灾发生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地质地貌 B.气象条件 C.土壤 D.牲畜数量 【答案】 B 5.下列有关鼠灾的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A.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B.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C.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D.造成农作物减产

【解析】 鼠灾不仅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安

用心

爱心

专心

24.下列灭蝗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的是()A.捕杀成虫 B.农药灭虫 C.点火焚烧 D.投放天敌 【答案】 D 5.关于小麦锈病的叙述正确的有()A.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 B.南方重于北方,西部重于东部

C.包括根锈病、穗锈病、叶锈病等多种病害 D.是近年新发现的小麦病害 【答案】 A 6.关于水稻病害的叙述正确的有()A.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南的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

B.稻瘟病、纹枯病和锈病被称为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 C.长江以南双季稻种植区危害最为严重 D.北方无水稻病害发生 【答案】 C 7.关于棉铃虫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大主产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受害最为严重 B.棉铃虫是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 C.棉铃虫对东北棉花的危害很小 D.我国棉田的虫害面积小,危害轻 【答案】 A 8.生物防治中,控制害虫密度所用方法为()A.使用化学农药 B.保护利用本地天敌 C.诱导植物产生抗体 D.利用人工捕杀 【答案】 B 9.危害我国森林的最主要害虫包括()①蝗虫 ②马尾松毛虫 ③落叶松毛虫 ④油松毛虫 ⑤云南松毛虫 ⑥赤松毛虫 ⑦蚜虫 A.①⑦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 B 10.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亚洲最大红桦林遭天灾 虫祸双攻击濒临灭绝

一种亚洲罕见的珍稀树种——红桦目前正在吉木乃县遭受着病虫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攻击,濒临灭绝。

据乌鲁木齐晚报报道,分布于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境内吐曼德沼泽地的红桦林是目前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分布带之一,而且也是面积最大的分布带,总面积333公顷左右。

这一树种因树枝树梢颜色发红而得名红桦,以耐盐碱,适宜在沼泽水泊生存而著称,具有很高的植物科考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然而近几年,红桦林内害虫繁衍势头迅猛,疯狂侵蚀树叶和枝干,再加上农耕活动范围扩大,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沼泽枯竭,红桦林已出现局部枯死现象。

2002年,吉木乃县采取草场围栏、防止人为破坏等措施,并进行了小面积的病虫害防治,但收效不大。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呼吁上级部门加大投入,共同保护这一片珍稀树种免遭灭绝厄运。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3: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一、用词不恰当

1.P8, “2006年8月24日,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规定,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太阳系小天体。”这段内容中的“包括”一词用法不当, 建议修改为“分为”。这是因为,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 规定的不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增加了谁、减少了谁, 谁是、谁不是, 而是把“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重新进行了分类, 由原先的分类方法变成了现在的三分法。

同时, 这段表述在“小天体”前加定语“其他太阳系”, 作为对“小天体”范围的一种界定, 显得罗嗦, 语言表达不简洁。建议把“其他太阳系”删除。

2.P14, “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 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这一表述中的“高峰年”、“低峰年”用词过于口语化, 不严谨。建议修改为:“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大年, 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小年。”

3.P26, “除了氧之外, 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大些, 密度相对小些, 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 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 密度也比硅铝层大, 称为硅镁层。”这段内容中的“比重”一词易让人产生歧义。因为“比重”可解释为: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也可解释为:物质的重量同它的体积的比值。如果以后一种解释来理解, 则会造成表达语意上的矛盾和混乱。这是因为, 人们日常对“比重”和“密度”的理解是相近的, 甚至是相同的。再者, 从上下文语意看, “除了氧之外”的表述可有可无。因此, 建议将这段内容修改为:“地壳上层硅和铝的含量多些, 密度相对小些, 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 镁和铁的含量则相对增加, 密度也比硅铝层大, 称为硅镁层。”

4.P32,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 (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的破坏作用, 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 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这段内容中“破坏”一词使用不当。这是因为, 一般来讲, “破坏”是贬义词, 是指对组织、事物的损害、损坏。而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岩石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不能单纯说成是破坏。事实上是, 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岩石颗粒变细, 促进了土壤的发育, 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为生成有机质、新岩石提供了可能。这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孕育的过程, 建设的过程, 创造的过程。因此, 建议将“破坏”删除。

5.P36,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如上一条所述, 这里用“破坏”一词并不恰如其分。根据上下文内容, 建议把“破坏”改为“风化”。

6.P45,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 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其中的“射到”一词不太恰当。这是因为,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 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称为大气逆辐射。但是, 大气逆辐射并不能全部到达地面。因此, 建议把“射到”改为“射向”。

二、语法不规范

1.P16, “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称为恒星日。”这段表述中的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尤其后一句, 因过分的省略, 造成语言跳跃性大, 缺少应有的过度, 让人理解起来有难度。建议修改为:“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日。”

2.P44,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 同时又持续向外 (主要是向大气层) 释放辐射能量, 形成地面辐射。”这段内容中的“释放”和“辐射”同为动词, 皆为谓语, 造成谓语重叠。因此, 建议将“释放”删除。

3.P60, “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 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这段表述由于主语模糊, 谓语缺失, 造成语句不通顺, 语意不清晰。根据下文语意, 建议修改为:“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 伴随着水循环, 能量在地理环境中作大规模的转化和交换。”

4.P61, “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 避免掉进河里。”这一表述动宾搭配不尽合理, 读起来拗口。如修改为:“去实地勘查河流时应注意安全, 避免掉进河里。”会更清晰、容易理解。

三、定义不确切

1.P12,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这是因为太阳辐射不仅是指能量, 还指能量传递的方式和过程。建议将原表述中“能量”前的“的”删除。

2.P31, “岩石是岩石圈 (地壳) 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这一定义易让人产生多处歧义。 (1) “岩石圈”后加“ (地壳) ”易让人认为“岩石圈”就是“地壳”, 两者为同一概念。而事实上“岩石圈”和“地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岩石圈”是从物质组成上讲的, “地壳”是从地球内部分层上讲的, 虽然两者都是由岩石组成, 但是“岩石圈”厚于“地壳”, “地壳”包含在“岩石圈”之内。 (2) “体积较大的”是“固态矿物”的定语还是“固态矿物集合体”的定语不明确, 但不管是作为“固态矿物”的定语还是作为“固态矿物集合体”的定语都不恰当。难道只有“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才能组成岩石吗?难道只有“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才是岩石吗?难道体积较小的“固态矿物”不能组成岩石吗?难道体积较小的“固态矿物集合体”不是岩石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因此, 建议将这段表述修改为:“岩石是固态矿物的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3.P40,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这一定义表述不清楚。“断层中”怎么会“两侧陷落、中间突起”?让人不知所云。建议修改为:“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 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同页,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 形成地堑构造。”这一定义表述存在着与上述内容同样的问题。建议修改为:“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 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4.P59,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这一“水循环”的定义宽泛, 没有揭示出水循环的本质, 犯了“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建议修改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往返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周而复始的变化。”或者修改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四、概念不明确

1.P10~11, “阅读”内容的标题是“探索宇宙中的生命”, “阅读”的内容中出现了“智慧生命”、“高级生命”、“生命”三个内涵和外延都有些交叉的概念。概念的混乱, 造成了语意表达的模糊、不清晰。建议将“智慧”、“高级”删除。

2.P47, “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受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一般来讲, “倒春寒”是由寒潮和连续性降水造成。因此, 表达时, “倒春寒”与“寒潮”并列不妥。再者, “倒春寒”也是一种低温天气, 是春天气温回暖过程中出现的低温现象。因此, 把“倒春寒”说成是“低温”的原因不妥。建议修改为:“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受寒潮、连续性降水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或者修改为:“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倒春寒的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

3.P59,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一表述有误。2006年8月24日,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经通过决议, 规定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三类;以后不再有“大行星”的称谓;太阳系的行星有八颗;冥王星不属行星系列, 而是划入了矮行星的类别。因此, 建议原表述修改为:“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

4.P70,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的客体, 把“人类”纳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明显主、客体不分。建议删除“人类圈”。

此外, 该处正文下面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在大尺度范围示意图中标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地下水”和“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个“自然地理要素”。

同一页三处表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各不相同, 就是同一要素的名称也各有差异。各处表述的不同, 造成概念外延的模糊, 内涵的不统一, 让学生眼花缭乱, 难以理解。建议应有所调整, 统一起来。

5.P83~86, 课文中多次出现“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带”等概念。“森林”、“草原”和“荒漠”本是自然之物, 其后缀“自然”一词, 语意重复。因此, 建议将“自然”二字删除。

6.P83~84, “森林自然带”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带”等, “草原自然带”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同为自然带名称, 有的加“自然”一词, 有的不加, 造成同类概念前后表达形式不统一。建议将这些概念中的“自然”一词删除。

7.P99,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 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农业”是一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概念, 广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这段内容中的“农业”应指狭义“农业”, 即“种植业”, 但是, 人们也可能会以广义“农业”来理解。如果以广义“农业”来理解, 则会造成“农业”概念与“林业”、“牧业”、“渔业”等概念外延的交叉, 内涵的重叠, 引起语意表达的混乱。因此, 这段内容中的“农业”一词调整为“种植业”更好。

五、论证不充分

1.P44, “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部分地面辐射, 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 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这段内容为一个论证, 第一个“。”前为论据, 后为论题。第一个“。”前的论据不足以证明其后的论题。这一论证存在明显的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建议修改为:“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地面辐射, 吸收率高达75~95﹪, 其中, 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 地面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P60, “水循环在总体上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所以说,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这段表述中“所以说”前为因, “所以说”后为果, 因与果没有必然联系, 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这是因为:“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的物质, 并不都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建议原表述修改为:“水循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在连续不断的运动、转化状态, 所以说, 水是可再生资源。”

六、插图有问题

1.P8, 图1-3“太阳系示意”中没有画出八颗行星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 没有画出彗星等其他太阳系内的天体。图中内容显得不够丰富多样, 不利于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

2.P10, 图1-5“总星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中, 各级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并不清晰, 尤其是太阳系与银河系之间、银河系与总星系之间。

3.P12, 图1-7坐标系中, 水平数轴表示的是太阳的辐射波长, 垂直数轴表示的是太阳的辐射能力。根据水平数轴和垂直数轴所表示的内容判断, 这幅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应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但是, 这幅图的标题却是“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 标题与图中表达内容不相符。再者, 标题“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是指所占的谁的比例并不清楚;在图中也确实看不出“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因此, 建议将图的标题修改为:“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4.P13, 图1-9“太阳外部结构示意”不清晰, 从图上看不出光球、色球和日冕的空间层次关系。建议把现在的太阳俯视图修改为太阳外部结构的剖面图。

5.P45, 图2-2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中, 画出了“太阳”。这是视觉感觉上的太阳。这种画法在强调图上内容形象性的同时, 却失去了科学性。这是因为: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 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而在这幅图上, 显然没有表达出这种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当然, 日常使用的一般图纸也难以表达出地球与太阳的这种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这种以视觉感觉来表示事物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的做法, 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所以, 建议把图中“太阳”删除, 把太阳光线画成平行关系, 在太阳光线的上方标注上“太阳辐射”一词, 然后再绘上相应的其他内容。

参考文献

[1]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倪鼎夫, 张家龙, 刘培育.学点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篇4: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关键词 高中教材;旅游地理;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3-0050-03

Activity Design in Senior High School Optional Textbook Tourism Geography of Hunan Edition//Li Lanlan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ctivities in the Tourism Geography, an elective textbook of Hunan edi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premise of obeying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respecting students’ interest, closing to students’ daily life, considering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 various sorts of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tourism geography; activity design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China 010022

地理新课程提倡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1],开展地理活动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湘教版《旅游地理》中的活动内容分析

湘教版高中《旅游地理》共分为4章,分别是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旅游规划和文明旅游。通过对其活动内容分析,笔者认为其活动类型主要分为4种,即资料搜集活动、旅游调查活动、问题探究活动、旅游准备活动。《旅游地理》各个章节均设置活动内容,共21项,主要分布情况为:资料搜集活动共5项,旅游调查活动共4项,问题探究活动共8项,旅游设计活动共4项(见表1)。

2 活动设计的原则

2.1 依据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3“旅游地理”的内容标准部分提到8项活动建议,为地理教学进行活动设计提供了有益参照。这8项活动建议中有收集资料、设计路线、角色扮演、合作讨论、展览交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地理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2.2 关注学习兴趣

如果选择的活动主题并不是学生的兴趣点,活动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兴趣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旅游地理而言,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旅游景观的欣赏,其次是文明旅游,接下来是旅游概论和旅游资源,最后是旅游规划。

2.3 贴近学生生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中谈及:“在生活中具有地理学素养的人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安排旅行路线与时机。”“旅游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设计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遵循可行条件

“旅游地理”中的教学活动有些是在室内进行的,有些需要走出课堂。特别是那些室外活动,像野外考察、景区参观等更要注重其可行性的原则。这里的可行性主要包括学校经费的支撑、学生安全的保障、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只有在活动的可行性有保证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

2.5 考虑适度原则

教学活动的适度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次数。活动的难易程度,需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鉴于“旅游地理”的选修课性质,教学活动的次数也不宜太多。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活动集中在一章之内,最好是每一章都有活动教学。

3 湘教版《旅游地理》中的活动设计

“旅游地理”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提高旅游欣赏能力,激发对旅游的热情和对地理事物的兴趣,培养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基于此目标与湘教版高中《旅游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分类,笔者从每一章中按其主要活动类别选择一项进行活动设计。

3.1 旅游调查活动

【活动主题】调查分析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调查目的】通过分组对呼和浩特大召寺的实地调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景观这一旅游资源。呼和浩特市因藏传佛教的盛行有“召城”之称,了解这一佛教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就了解了家乡,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大召寺作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从它对旅游业的影响中可以感觉到文化旅游景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再有,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考查能力及协作能力。

【调查准备】1)教师事先与大召寺景点协商参观调查事宜;2)根据调查事项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选定调查重点;3)学生需要事先查阅藏传佛教及大召寺的相关资料。

【调查提纲】1)宗教沿革。通过寺庙内导游的讲解或访问寺内的喇嘛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特别是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的引入、发展,极其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事件,比如大召寺的创建、康熙皇帝的莅临等。2)宗教节庆活动。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特殊的宗教节日,比如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同样,藏传佛教又有哪些特殊的节庆活动呢?请学生详细考察各项活动的内容及起源。3)大召寺的建筑。了解大召寺的建筑构成,绘制大召寺的粗略地图,并在图中标明其主要建筑,了解其用途及建造背景。4)调查大召寺每年接待游客的情况,了解大召寺在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调查总结】首先,各小组分别总结整理调查事项,并撰写调查总结;然后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总结,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及感悟,同时分享其他学生的调查成果,相互学习。

3.2 资料收集活动

【活动项目】旅游景观主题展览会。

【活动目的】通过对中外旅游景观资料的集中展示,使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培养学生对自然、人文景观欣赏的能力,进行美感教育。

【活动要求】展出的旅游景观资料如果是图片,则需要配有简要说明;如果是文字资料,篇幅要适中,控制在500字以内。

【活动步骤】1)分组。为了保证资料的丰富多样,分组时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不得少于4组,每组不得低于3人,组分得越细越好。2)内容布置。可以从大的方面分为4个模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人文景观、国外自然景观、国外人文景观。若分组较多,或以再按洲、地区来布置,内容越丰富越好。3)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在课内展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组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资料进行解说,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景观进行点评。

3.3 问题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关于旅游业发展利弊的辩论。

【活动目的】通过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利弊得失的分析,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全面认识旅游业与地区发展的依存关系。

【活动过程】

1)选题。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可以是学校所在地或学生家乡)进行引导性说明,陈述这个景区发展的现状,其中既包含有积极的发展前景,又有一些发展的隐患。

2)任务布置。在前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正方的学生搜集旅游业的发展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的材料,反方的学生正好相反。然后各小组自行选定4名学生为辩手,分配好各自的发言任务。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引导性的提示,比如正方的观点应该从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着手,而反方则从破坏环境、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文化赝品等方面来陈述。

3)辩论会的开展。在下一节课正反两方按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辩论,其间,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好记录。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对正反两方的观点进行总结,也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并宣布获胜的一方。

4)正面强化。教师要象征性地给获胜的一方颁发奖品以资鼓励,并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进行表扬,并提倡对问题的思考。

3.4 旅游设计活动

【活动主题】设计旅游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次旅游活动进行完整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进行旅游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旅游爱好并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旅游方案的设计】学生可以按表2进行旅游活动的设计。

【撰写旅游活动方案】学生可以按照以上旅游活动的准备项目对一次旅游活动进行规划,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清晰完整的活动方案作为教师评定活动成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篇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亚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篇6:8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共)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 数字地球

选修一

第一章 宇宙 第二章 太阳系和地月系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修二

选修三

第一章 海洋和海岸带 第二章 海洋开发 第三章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第四章 海洋权益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第三章 旅游规划

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三节 旅游规划

第四章 文明旅游

第一节 做合格的旅游者

第二节 出游前的准备

第三节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节 旅游安全

选修四 选修五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章 城乡分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第五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选修六

选修七

第一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 第二章 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地理

必修1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常见天气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合理容量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必修3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第一章 宇宙

第一节 天体和星空

第二节 探索宇宙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一节 太阳和太阳系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

第三节 月相和潮汐变化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修2 海洋地理

第一章 海洋概述

第一节 地球上的海与洋

第二节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一节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第五章 海洋开发

第一节 海岸带的开发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维护海洋权益 加强国际合作

选修3 旅游地理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一节 现代旅游

第二节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第三节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旅游规则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第五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一节 设计旅游活动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选修4 城乡规划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

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水文灾害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防灾与减灾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选修6 环境保护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我们周围的环境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森林及其保护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途径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认识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公众参与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章 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

第一节 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章 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

第一节 地图和地图投影

第二节 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章 人眼的延伸——遥感(RS)

第一节 什么是遥感

第二节 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

第四章 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一节 什么是GPS

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

第五章 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一节 什么是GIS

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

第四节 GIS的发展

第六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

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

上一篇:音体美教师走教工作实施方案专题下一篇:视觉传达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