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案例分析

2022-07-12

第一篇:穷人教学案例分析

穷人教学实录

《穷人》课堂实录

里庄中小祖晓莹

【教材分析】:

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预热:

师:课前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谁敢举手。

师:你为什么敢在不知道题目的情况下举手?

生:因为我有充足的勇气。

师:好。看题。

师:板书5+2=?

生:7

师:我要问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刚刚没举手):我没想到会是这么简单的题目。

生:说明我们不够自信,很多简单的问题也不敢回答。人生中有很多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可能都这样错过了。

师:出这样一道题我想说明两点:第一有缘相见——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机会,有的人会抓住机会,而有的人会与机会擦肩而过。机会是给勇敢、智慧而且有准备的人的。

师:第二在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节课中,5+2指的是——

生:课文中的桑娜原来有五个孩子,后来又收养了两个孤儿的意思。 师:是的,老师相信拥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的你语文成绩一定很棒。看老师写课题《穷人》

这道题在数学里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在语文里的答案或许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请同学自由的细读课文,注意读准滋阴、读通句子,在让你的心情起波澜的句子旁边做做批注。

认读生字词 重点强调易读错字 多音字 易写错字 复习学习生字词的方法“忐忑不安”切入课文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师:桑娜收养了西门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生: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师:请一位学生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生1:他会说什么呢?

生2:这是闹着玩的吗?

生3: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生4: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生5: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师: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师: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生: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师: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师: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师:再读9——11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 生1:桑娜脸色苍白„„

生2:是他来了,不,没有人。

生3: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师: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师: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自己先练——个别)其他人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

生(读)

师:找到了吗?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

生1:省略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

生2: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师: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生3: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师: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师: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

(师生合作)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抬头看我,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

师: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是如此的忐忑不安,那她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和学生说说课文第二自然段,回忆他们家的生活状况)

师:“受”的意思是?

生: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

生:生活更加艰难了。

生: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

生: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师: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也要()。 师: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生: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生: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

生: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生: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生: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生: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生: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生: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生:出自善良。

生: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

生: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

师: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三、解度丈夫心理想法

师: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把它划出来。 (一个学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

生:熬

师:能给“熬”换个词吗?

生:挺——坚持——挨——撑

师: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

生:善良和伟大。

生: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师: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

生2:他搔搔后脑勺。

生3: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师: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

(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

生1:自己虽然有五个孩子,但这两个孩子也是生命,

生2:

生3:孤儿一定要收养,但桑娜和我会更苦了,我苦没关系,但要苦了桑娜„„ 生4:如果不把他们抱过来,我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的,这两个孩子也是生命。

生5:不把他们抱过来,违背良心,如果抱过来,我们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咳,我们穷人的生活好苦啊,将来还是走一步不算一步吧。

师: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师:这个结局是微笑中带着泪光,泪光中透着微笑。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师:再来看开始时的算术题:5+2只等于7吗?

生:等于更艰苦的生活。

生:等于美好的心灵。

生:等于沙俄王国的残暴制度。

生: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

生: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

生: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

生:等于同情心。

生:是母爱的伟大。

生:是爱护每一条小生命。

生:是坚强。

师:这就是5+2答案,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得出的。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

生:穷人。

1、师:本篇文章作者没有写一个穷字,却让我们深刻的懂得了桑娜和丈夫生活的艰难,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呢?

板书:神态环境语言心理

师:同学们真聪明,课下利用这些学到的描写方法写写桑娜和丈夫以后的日子是怎么的?

2、听老师来给你朗读几个句子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师:同学们,桑娜和丈夫虽然日子贫困、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是他们穷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

生: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师:穷人不穷,改个课题。

生:富人。

生:好人。

师: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有好报。

第二篇:《穷人》教学设计

9 穷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 灵 。(重点)

2、 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分析心理活动、体会崇高品德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桑娜一家家境的窘迫,而桑娜明明自顾不暇,却还是把孩子抱到了自己家,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 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 是 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小结: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2、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她的内心就平静下来了吗?那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境呢? 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从这段心理活动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 (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的内心充满矛盾、不安,但是她具有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再次练读,读出她矛盾、心疼、担心而又坚决的心理。 渔夫回家后,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英雄所见略同。渔夫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做出了和妻子同样的决定,表现了 他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敢于面对困难,具有坚强的精神和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二、再读课题,理解“穷”人。

1、上节课,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主人公家境的穷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他们穷吗? 指名回答。总结板书: 穷----富 {勤劳

{ 善良

{ 关心他人

2、出示海明威的名言: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三、迁移、练笔:

我们是如何感受到主人公的富有的呢? 出示:

心理活动的描写------内心独白法 创设情境,出示课堂习作内容:

1、语文课开始了,老师说要把批好的试卷发下来。

2、上课铃响了,老师开始了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检查《经典导读》的背诵情况。 生当堂练笔,师指导。

一刻钟后,实物投影学生的习作批阅并点评。

四、总结拓展:

交流收获: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中领悟到要做个怎样的人?

从写作特点上,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心理活动描写方法拓展

五、布置作业:

摘抄描写心理活动的精彩句段。

第三篇:《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实录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来齐读课题。昨天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拿出你的导学卡,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列夫·托尔斯泰)出示画像,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你是怎么了解到这个知识的?非常爱看书,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读托尔斯泰的简介。

2、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还不少呢,你们都会读了吗? 课件分组出示生字词:

①、 妻子

抱怨

寡妇

(读轻声)

谁来读?(这位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组词

语在读音上有一个特点?(每个词语里面都有一个轻声)指生再读。齐读。

②、自作自受

勉强

谁来读?这一组词语在读音上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词语里面都有一个——(多音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多音字该怎么读。出示多音字义项和注音的链接。谁再来读一下?一起读。

③、寒风呼啸

狂风怒吼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第三组词语有一定难度,你们还能读准吗?每个词都是一幅画面,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指生说。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比如(师范读)寒风呼啸,这样一读,感觉就不一样了,谁再来读?指生读。注意一下词语间的停顿,再来读一遍。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看来同学们预习得真得不错,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试着概括地说一说?指生说。这位同学非常不简单,他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篇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主要事件。概括得既简练又完整。

2、人说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困难,那么通过预习和刚才的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预设:

①、桑娜家里生活非常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 ②、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目呢?

三、研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说明大家很会思考。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桑娜家里生活非常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要想理解好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地阅读课文,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描写桑娜的有关语句画下来,有什么体会和感受,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了吗?好,开始学习。(师巡视课堂)

(一)交流。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指生说。

1、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你能谈一谈你读后的感受吗?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读书,就懂得了这么多,非常好。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指生说(3)。还有吗?谁还有补充?这两个孩子是什么样的状况?她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你觉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让桑娜觉得非把这两个孩子抱回家不可?(出于一种善良的本能、爱心)

出于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出于对这两个孩子遭遇的同情,让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那么理解了这些,你再来读这句话,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相当好。谁来读?指生1读。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他读得怎么样?有什么建议吗?(慢、重)生1再读。有进步吗?

过渡:她什么也没有多想,就把这两个孩子抱回了家,可是回到家的桑娜又想到些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生读。

2、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段话,看看回到家的桑娜都想到些什么呢?

谁能概括地说一说?指3生说。桑娜想到了很多很多,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说她怎样想的?(忐忑不安)我们来看一下忐忑两个字的构成,一个上加个心读?一个下加一个心读?那么忐忑不安的想就是怎样的想呢?指2生说。

(1)联系上文,引导学生走进桑娜的内心。

同学们,收养这两个孩子本来是一件好事,桑娜为什么会担心丈夫不同意?指生说(生活贫穷)。师评价:能联系上文来理解,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那么上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她家里生活的贫穷?指生读。

出示:丈夫不顾惜身体„ „菜只有鱼

你是从这段话中哪个词语体会到了她家里生活的贫穷?(勉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你能想象到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况吗?指2生说。如果有一天丈夫没有打到鱼,那会怎么样?指生说。

是呀,他们全家会挨饿。就是这样的一种生活状况,可是现在,却又多了两个孩子,你仿佛看到了桑娜一家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吧。(配乐)

交流。你仿佛看到了桑娜一家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指4生说,(带着自己的感受、体会来读)师恰当评价。同学们,这虽然是你们的想象,可是在当时,却极有可能会发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你想到了这么多。

(2)感情朗读,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出示:第9段)

那么,同学们说得这些正是桑娜心里所想的,但是作者在文中却没有一一都写出来,而是使用了————(出示:省略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真实地表现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

你看,我们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懂文字背后包括标点符号背后隐含着的意思。好,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受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自己读一读。指1生读

创设情境,引读:假如你们就是桑娜,你把这两个孩子带回家,如果丈夫不同意,甚至要打你骂你,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指2生说。师:说说你的理由。

评价读:看样桑娜是铁了心要把这两个孩子收养了。最后一句话应该怎么读?指生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我们俩的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谁来评价一下?(坚定)我怎样读就把坚定的语气读了出来?(用心、设身处地、语气加重、停顿)让我们体会地读读最后一句。

如果说,桑娜把两个孩子抱回家是她善良的本能,那么现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依然坚定的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这种善良更值得我们钦佩。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这段话。读完之后你觉得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善良)

(3)那么,渔夫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

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骚骚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指生说。他和妻子桑娜一样的——(善良),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过下去的!

你看,正如文中所写,他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如果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换成“哦,我们,我们总会过下去的”好不好,为什么?指生说。大家来看,“熬”字还是一个会意字(出示演变过程),从“熬”字的演变过程,你发现下面都有一个(火)。那什么是“熬”?指生说(在火上烤)。透过这个“熬”字,你读懂了什么?指2生说。将来的生活会难上加难,雪上加霜呀。让我们体会着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你看,这就是语言的味道。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思,就差那一个字,它的味道却是不一样的。

(4)比较写法。

出示两段话。这两段话都是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但是作者在写法上却略有不同,谁有发现?写桑娜的善良,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心理描写)写渔夫呢?(语言描写)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描写,写得多么细腻多么传神啊!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三)回归问题。

我们再来看同学们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谁明白了?指生说。桑娜和渔夫在物质生活上是贫穷的,可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是高尚的,对比多么鲜明呀。以“穷人”为题,让我们读起来是那样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齐读课题。

四、作业超市

板书:

桑娜

27 穷人

善良

渔夫

第四篇:《穷人》教学设计

教案

《穷人》教学设计

农场小学 莫爵华

教材说明:

课文《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感悟能力的佳作。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写人的文章,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而本文的心理活动描写极具特色——多次运用省略号表现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重点引导,从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心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的语句。 3.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同时,新课程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兵”教“兵”,给学生一个和谐、民主、多元的对话情境,使学生充分交流感受,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师: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这些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有关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师: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高尚品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2、简介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他晚年的一篇短篇小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利用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课题,引出作者,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既让学生认识了作家,也引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认知铺

3 垫。)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导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扫除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推想的方法理解,记下不理解的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在小组内交流,并共同合作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十分钟后,在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师生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1)师:下面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余同学边看边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做好记号,待文章读完后提出来订正。

(2)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有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3)学生纠错,正音释词。

学生可能读错和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定),预设如下: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

4 读zuò,不读zuō。 张罗:zhānɡ luo

(4)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字词方面,已有一些自己学习字词的方法,恰当运用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1)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段意。 (2)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动或感触深的语段,并写出感受。 (3)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

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 预设学生交流: 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渔夫的妻子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3—11):写桑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

第三部分(12—27):写渔夫回来,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设计意图: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而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境下与同伴交流感受,使感受更真实,

5 更有意义,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再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后教”阶段进行解决。)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学习课文,感悟“穷”字。

1、教师导言: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可是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 导学提纲:

(1)读课文1—7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穷人有着什么品质呢? (3)标出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2、学生自学,探究穷人的“穷”,教师巡视学情。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适当引导补充。(随机板书) 预设关键句:

(1)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地填饱肚子。

(4)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能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通过自学与交流,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穷人生活的穷苦、艰辛,体会

6 人物勤劳的品质,提出的不懂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教师在“后教”环节对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解决,可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五、当堂检测

1、师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自学了生字词,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呢?我们通过听写来检测检测。听写:魁梧 撕破 裹住 抱怨

教师边听写边巡视学生情况,选定一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生听写。

2、集体评价指导

师:写完的同学坐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这位同学听写的词语对不对。

教师拿红笔在投影下全班批阅

师:刚才我巡视的时候,发现大家“魁”这个字出错较多。(也许是“撕”“怨”等,教师依情况而定,提醒学生注意易错字) 师:刚才听写,全对的同学有哪些呀?

师鼓励:这么多全对的,真棒!没对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现在就把你出错的字在听写的下面改正一个。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在“先学”与“后教”之后,安排一些小检测,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调

7 整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地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出一道数学题考考大家,谁来解答呢? 请一位学生回答,板书:5+2= 师:其实可能很多同学心里都在想,这么简单的问题,早知道我就举手回答了。其实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机会总是留给那些自信、勇敢、而又有准备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好好把握住每一次机

8 会。这道数学题在数学里答案里唯一的,但在语文里它的答案却是多种多样的。

2、说说本课讲一件什么事?

3、导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课前的预热“5+2”,这个简单的问题背后蕴藏的是不简单的教学思想,既告诉学生要把握好机会,又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7”的真正含义,还很自然地导入了课文的学习,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导学提纲:

(1)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动笔划划,从哪里可以看出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

(2)小组里合作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预设关键句,适时指导朗读: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2)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

9 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4)门嘎吱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设计意图:抓住“忐忑不安”这个词语开展了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朗读、合作朗读、教师指导朗读等,把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不但理解了忐忑不安的意识,更加理解了主人公的心情,进一步体会到她行为背后精神的崇高,为后面更深入地解读人物心理做好准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深入了解,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师: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是如此的忐忑不安,那她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导学提纲: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省略号,想象一下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预设学生交流:

1、从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可看出够渔夫受的了,我读懂了桑娜在担心

10 丈夫„„

2、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心理活动断断续续。

3、我感受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设计意图:1000多字的文本,要体现“高效”,必须克服面面俱到,样样求全的弊端。我们应该采取的是“长文短教”的策略,抓住了标点符号有特点的、能解决桑娜的心情为什么忐忑不安这一问题的段落进行品读,就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桑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以及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以学定教、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样的长文短教,简而不单,让人耳目一新。)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深入了解,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师过渡语: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而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出示导学提纲:

(1)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12—27自然段。

(2)出海捕鱼的渔夫深夜平安回来,桑娜本应很高兴,可在谈话中,他们却两次沉默了,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呢? (3)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在忧虑什么呢? (4)“熬”字可以换成什么字?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从文中提取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进行品读,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和渔夫提出把孩子抱来决心熬过去

11 的话语,利用多种形式朗读,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效率高,学有所得,真正达到高效。)

四、当堂检测

1、口头练习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桑娜宁可( ),也要( )。

2、学完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想象桑娜一家接下来的生活,续写《穷人》。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安排了口头练习和续写故事,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是对课文内容的提升,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先学后教的最后目的。)

五、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师:文章的结尾是泪水中透着微笑,微笑中含着泪水,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开始时的算术题:5+2只等于7吗?

预设学生交流:等于更艰苦的生活;等于美好的心灵;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等于同情心„„

2、师:这就是5+2答案,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得出的。穷人他们其实不穷,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是美丽的。 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12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意图:课文最后的处理前后呼应,通过对算术题“5+2”的理解,更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对于课文的理解多元化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说教,但很显然我们的孩子已经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达到了很深的程度。)

板书设计:

穷 人 5 + 2 = 7 物

神 穷

—————富

穿

善良

乐于助人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第五篇:《穷人》教学设计

27.穷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课文的深层含义,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

2、学习通过抓环境、心理和语言描写来体会人物品质。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拥有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抓环境、心理和语言描写来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抒发真情的写法,试着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这节课可以和大家一起上。看着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老师知道同学们每天过得快乐、充实而幸福。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体味另外一种生活的感受。看着老师写下的“穷人”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背景介绍。

同学们对“穷人”二字有了自己的感受,而《穷人》是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在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写下的。这个时期贫富相差悬殊,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极度奢华;广大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那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的事。 适时点拨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质探究,深入感悟。

1、溯穷,体会环境描写。

浏览课文,思考桑娜和渔夫是在什么境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 贫穷: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吃的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穿的穷);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日夜操劳穷)„„恶劣的环境穷。 请同学读读这恶劣的环境。

这么恶劣的环境还出去打鱼,冒着生命危险出去,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原本这么贫穷的家庭,桑娜再抱回两个孩子,会怎样?雪上加霜。桑娜又何尝不知,于是,她把孩子抱回之后也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2、品穷,品读心理描写。

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看看她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内心的挣扎和些许自责、欣慰、恐惧。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这是为什么?害怕。为什么害怕?穷。穷还要收养!善良的本能。

请同学读,指导朗读。 3、悟穷,诵读语言描写。

渔夫回来揍桑娜了吗?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分角色朗读。体会“熬”字。

桑娜和渔夫是善良的人,是热心助人的人。

五、学到的方法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穷人》这篇文章,那你看到文中有“穷”这个字?有“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吗?(你是从环境、心理,语言中体会到的,同学们这就是写作的高深之处,来,大家也学着这些方法来读一读《白芳礼》这一课,你一定又会有新的感受。)

六、拓展延伸

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同学们自由学习《白芳礼》。 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七、学以致用

小组讨论完成《穷人》续写,要求运用上环境描写、心理描写。

八、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桑娜、渔夫、白芳礼他们都是物质上非常贫穷的人,但精神上是富有的,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要竭尽所能地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爱的播撒者。

上一篇:期末作业德育原理下一篇:穷人思维富人思维